CN220692960U -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 Google Patents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92960U
CN220692960U CN202321939312.XU CN202321939312U CN220692960U CN 220692960 U CN220692960 U CN 220692960U CN 202321939312 U CN202321939312 U CN 202321939312U CN 220692960 U CN220692960 U CN 220692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avity
pin
bending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393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柱
刘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to CN2023219393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92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92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92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电动装置及电连接桥。其中,在绝缘的本体的第一面设置向第二面方向凹入的收容腔。收容腔与第二面之间设置间隔部。贯穿间隔部分别设置贯通部及插孔。导电母线的固定部一体形成于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固定部以嵌入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本体中。连接部从本体的第一面延伸出来。延伸部延伸于收容腔中。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延伸部位于贯通部中。导电的针托的焊接部与延伸部焊接在一起,接收部对齐插孔。根据本申请的产品容易制造,性能良好。

Description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的连接技术,尤其涉及电动装置中电机与电路板的电连接。
背景技术
在电机与其控制器之间通过电连接桥来实现电连接。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连接桥与电机之间以可拆卸式连接方式实现连接,电连接桥与控制器的印刷电路板之间以焊接工艺来实现连接。
由于制造误差,电机的插针的位置精度低,插针与电连接桥难以实现有效连接。通过在电连接桥上设置允许较大误差的补偿结构来补偿插针的位置误差,以实现较可靠的连接。然而,补偿结构的结构复杂,一方面增加制造难度而导致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难以保证产品稳健性。
另外,以穿孔焊接来实现电连接桥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时,焊接部位占据较多印刷电路板的空间,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焊接造成电路板的线路布局困难。而且,焊接工艺较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电连接桥,其包括:
由注塑形成的绝缘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在所述第一面设置向所述第二面方向凹入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与所述第二面之间设置间隔部,贯穿所述间隔部分别设置贯通部及插孔;
导电的母线,所述母线包括固定部、连接部及延伸部,所述固定部一体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所述固定部以嵌入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本体中,所述连接部从本体的第一面延伸出来,所述延伸部延伸于所述收容腔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贯通部中;
导电的针托,所述针托包括焊接部及用于弹性地接收插针的接收部,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延伸部焊接在一起,所述接收部对齐所述插孔。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母线及所述针托分别由金属板材一体冲压形成,在所述连接部上构造有免焊接的压配式引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所述引脚位于所述连接部的轮廓中且不超出所述连接部的轮廓。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长度,在所述针托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弯折区段及第二弯折区段,所述第一弯折区段向第一弯折方向弯折且累积弯折角度不小于110度,所述第二弯折区段向第二弯折方向弯折且累积弯折角度不小于110度,所述第一弯折方向与第二弯折方向相反。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本体中以嵌入成型的方式设置金属的衬环,所述衬环呈包括中间孔的扁平片环状,所述本体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孔,每个所述衬环的内周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孔中,所述衬环的外周部分嵌入于所述本体中,所述外周设置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为缺口或突起,所述定位部嵌入于所述本体中而阻止所述衬环在所述本体中转动,所述衬环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厚度的0.38倍,所述本体包括一体形成的两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二面。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设置三个所述插孔,每个所述插孔相互间隔且分别与所述贯通部间隔开,每个所述接收部对齐一个所述插孔,所述插孔在所述第二面设置引导口。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连接桥包括绝缘的盖,所述针托位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盖包括限位的突肋及卡扣,所述盖沿所述第一方向组装到所述本体,所述突肋与所述收容腔边缘配合而阻止二者在垂直于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卡扣与所述本体在完成组装后弹性地扣合而阻止二者分离,所述盖覆盖所述针托。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电动装置,其包括设置电控腔及安装电机的电动腔的壳体,所述电动腔与所述电控腔相互隔开,在所述电控腔中安装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及前述的电连接桥,所述连接部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电机的电源的插针插入所述接收部中。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连接有三个所述插针,每个所述插针从所述第二面穿过所述插孔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所述插孔基本沿第一直线排列,所述连接部基本沿第二直线排列,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之间的夹角在30度到60度之间。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连接部上设置不少于两个所述压配式引脚,每个压配式引脚与所述电路板的一个压配式连接孔在压入之后干涉配合而完成电连接且固定。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柱分别插入所述壳体上的定位孔中,用螺钉穿过所述衬环的所述中间孔锁紧于所述壳体上的螺孔中。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电动装置,其包括设置电控腔及安装电机的电动腔的壳体,所述电动腔与所述电控腔相互隔开,在所述电控腔中安装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及前述的电连接桥,连接所述电机的电源的插针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每个所述连接部上设置不少于两个所述压配式引脚,每个压配式引脚与所述电路板的一个压配式连接孔在压入之后干涉配合而完成电连接且固定。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电动装置,其包括设置电控腔及安装电机的电动腔的壳体,所述电动腔与所述电控腔相互隔开,在所述电控腔中安装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及前述的电连接桥,所述连接部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电机的电源的插针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所述定位柱分别插入所述壳体上的定位孔中,用螺钉穿过所述衬环的所述中间孔锁紧于所述壳体上的螺孔中。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能以合适的成本生产出性能可靠的产品。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显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连接桥的示意图;
图2从反面显示图1所示电连接桥的示意图;
图3显示图1所示电连接桥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显示安装有图1所示电连接桥的电动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图1所示电连接桥拆除盖状态的示意图;
图6从反面显示图1所示电连接桥的盖的示意图;
图7显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动装置100包括壳体1。壳体1中设置电控腔10及安装电机9的电动腔12。电机9例如是用于驱动涡旋式压缩机的动涡盘。图7显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9的一部分。为了说明的方便,其中显示了电机的定子及连接于定子上的电源的插针66,但没有显示转子及壳体等部件。这是以三相电驱动的无刷电机,电机9的定子上连接有三个用于连接电源的插针66。电动腔12与电控腔10相互隔开。在电控腔10中安装控制器6。控制器6包括电路板60及电连接桥200。控制器6通过电连接桥200连接电机9,从而控制电机9的电源供应而控制电机9的运转。
电连接桥200包括本体2、母线3、针托4及盖5。本体2及盖5是分别由塑料注塑一体形成的绝缘体。母线3及针托4分别由金属板材一体冲压形成。
在注塑形成本体2时,注塑的模具的两个模块(未图示)分别沿第一方向上相反的两个方向相对移动。例如,为说明的方便假设第一方向在上下方向上,那么下模块相对地向上移动,上模块相对地向下移动而闭合模具。在闭合的模具中注入熔融的塑料并且固化之后则在模具的型腔中形成本体2。然后,下模块相对地向下移动,上模块相对地向上移动而打开模具。于是从模具中取出本体2。本体2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面21及第二面22。也就是说,第一面21与第二面22是分别沿第一方向的正反两个方向看到的面。第一面21符合上模块的形状,第二面22则符合下模块的形状。在第一面21设置向第二面22方向凹入的收容腔20。收容腔20与第二面22之间设置间隔部23。贯穿间隔部23分别设置贯通部24及插孔25。因此,贯通部24及插孔25分别连通收容腔20,在第一方向上贯通部24及插孔25的范围内没有任何绝缘体。这有利于以注塑成型的工艺将母线3嵌入本体2而制造。
本体2设置三个插孔25。每个插孔25相互间隔且分别与贯通部24间隔开。每个接收部42对齐一个插孔25。插孔25在第二面22设置引导口250。如图5中标示的,三个插孔25基本沿第一直线L1排列。三个母线3的连接部32基本沿第二直线L2排列。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不平行,而是相互倾斜地布置,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之间的夹角α在30度到60度之间。例如,夹角α为36度、41度、45度或者52度。这种布置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对插针66位置的较大容差。本体2包括一体形成的两个定位柱28。定位柱28设置于本体2的第二面22。
盖5包括限位的突肋50及卡扣52。突肋50竖立于盖5的边缘,在突肋50的顶部设置引导部502。引导部502具有倾斜的配合面。
金属板材制造的母线3及针托4均为导电体。母线3包括固定部30、连接部32及延伸部34。固定部30一体形成于连接部32与延伸部34之间。对于以金属板冲压形成的母线3来说,固定部30主体部分的板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而连接部32及延伸部34的主体部分的板平面基本平行于第一方向。固定部30以嵌入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本体2中。连接部32从本体2的第一面21延伸出来,延伸部34延伸于收容腔20中。在连接部32上设置有免焊接的压配式引脚36。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部32上设置不少于两个压配式引脚36。免焊接的压配式引脚36通常具有中部比两端大的结构,从而在插入电路板60后引脚36的中部能与压配式连接孔干涉配合而固定。同时,由于压配式连接孔的内壁是与电路板60的电路连接的金属层,引脚36的中部与压配式连接孔的内壁接触而形成电连接。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延伸部34位于贯通部24中。连接部32及引脚36从本体2的第一面21沿第一方向向外延伸,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引脚36位于连接部32轮廓中且不超出连接部32的轮廓。因此,相对于母线3的其他部分来说,延伸部34及连接部32的结构比较简单。
在注塑成型时,通过模具能容易地固定母线3的延伸部34及连接部32。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知道,通过模具固定结构更复杂的引脚36部位则难度更大。模具固定连接部32后,能有效阻止注塑时熔融的塑料进入到结构复杂的引脚36部位,防止引脚36被塑料包覆。
导电的针托4包括焊接部40及接收部42。接收部42具有弹性地接收插针66的结构。如图所示的,接收部42具有相对的两个接触片,在对应插针66插入的部分,接触片之间是间隔开,即互相不连接的,只有接触片的两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弹性的结构。
组装电连接桥200时,焊接部40与延伸部34焊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体的导电体。如图所示的,焊接部40冲压形成两边折起的形状,延伸部34的自由端插入焊接部40折起的两边之间,然后焊接工具通过贯通部24的空间进行电阻焊操作,将延伸部34的自由端与焊接部40焊接在一起。针托4位于收容腔20中。盖5沿第一方向组装到本体2。引导部502预定位盖5与收容腔20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倾斜的配合面逐渐引导实现突肋50与收容腔20的配合。突肋50与收容腔20边缘配合而阻止二者在垂直于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卡扣52与本体2在完成组装后弹性地扣合而阻止二者分离。例如,卡扣52为设有凹进的弹性片,对应卡扣52的凹进位置在本体2上设置有突起。本体2上的突起卡进卡扣52的凹进部分实现扣合。盖5覆盖针托4。一方面,当针托4在第一方向上被推动时,盖5能支撑针托4,而限制针托4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另一方面,在组装到电路板60上之后,盖5位于针托4与电路板60之间,提供针托4与电路板60之间的电绝缘。在自然状态下,接收部42对齐插孔25。在插针66通过插孔25插入接收部42时,接收部42能弹性地张开,从而抱紧插针66。接收部42是沿第一方向贯通的,也就是说,插针66可以贯穿接收部42。在盖5内表面上对应插针66的位置设有让位部54。让位部54相对于其周边的盖5的其他部分向远离第二面的方向偏移。也就是说,在盖5的面对收容腔30的一面上,让位部54相对于周边凹入。相应地,在盖5的背对收容腔30的一面上,对应于让位部54的部分相对于周边突出。在盖5内表面上对应延伸部34的位置设有限位台56。限位台56限制延伸部34的位移,避免延伸部34在受力的情况下向盖5的方向过度偏移。限位台56相对其周边的盖5的其他部分向收容腔30内突出。相应地,在盖5的背对收容腔30的一面上,对应于限位台56的部分相对于周边凹入。
固定部30及延伸部34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延伸。延伸部34的长度大于固定部30的长度。延伸部34设置多个弯折区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具有较大的长度。如图5所示针对左边第一个母线所标示的,延伸部34包括第一弯折区段341及第二弯折区段342。第一弯折区段341向第一弯折方向弯折且累积弯折角度不小于110度。例如,180度。第二弯折区段342向第二弯折方向弯折且累积弯折角度不小于110度。例如,170度。第一弯折方向(顺时针方向)与第二弯折方向(逆时针方向)相反。第一弯折区段341及第二弯折区段342位于针托4与固定部30之间。这种迂回的弯折结构简单而容易制造,有效地增加针托4与固定部30之间延伸部34的长度,在延伸部34实现足够的弹性,使得固定在延伸部34上的针托4能比较自由地浮动,在针托4被插针66推动时能适应插针66的位置而调整。因此,即使插针66存在一定的位置误差,针托4仍然能良好地配合。
在组装电动装置100时,两个定位柱28分别插入壳体1上的定位孔中。用螺钉8穿过衬环7的中间孔70锁紧于壳体1上的螺孔18中。每个插针66从第二面22穿过插孔25插入接收部42中。插针66与插孔25为间隙配合。连接部32电连接于电路板60。例如,每个压配式引脚36与电路板60的一个压配式连接孔在压入之后干涉配合而完成电连接且固定。
在本体2中以嵌入成型的方式设置金属的衬环7。衬环7呈包括中间孔70的扁平片环状。例如,可以用金属片材通过冲压工艺制造衬环7。外周设置定位部72。在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定位部72为缺口。其具有节约材料的优势。在其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定位部72也可设置为突起。本体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孔26。每个衬环7的内周部分位于固定孔26中。衬环7的外周部分嵌入于本体2中。定位部72嵌入于本体2中而阻止衬环7在本体2中转动。
衬环7由金属板冲压制造成。衬环7的厚度为1毫米、1.3毫米或者2毫米。衬环7的厚度小于本体2的厚度的0.38倍。衬环7可以降低第一方向上螺钉头的高度,从而保持螺钉与印刷电路板60之间的绝缘距离。
每个连接部32上设置两个或者更多个引脚36。一方面,通过多个引脚36每个母线3能承载较大的电流;另一方面,通过多个引脚36有利于加强母线3与电路板60之间机械连接。
虽然有以上说明,但是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
附图标记说明
电动装置 100
壳体 1
电控腔 10
电动腔 12
螺孔 18
电连接桥 200
本体 2
收容腔 20
第一面 21
第二面 22
间隔部 23
贯通部 24
插孔 25
引导口 250
固定孔 26
定位柱 28
母线 3
固定部 30
连接部 32
延伸部 34
第一弯折区段 341
第二弯折区段 342
引脚 36
针托 4
焊接部 40
接收部 42
盖 5
突肋 50
引导部 502
卡扣 52
让位部 54
限位台 56
控制器 6
电路板 60
插针 66
衬环 7
中间孔 70
定位部 72
螺钉 8
电机 9
第一直线 L1
第二直线 L2。

Claims (10)

1.电连接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由注塑形成的绝缘的本体(2),所述本体(2)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面(21)及第二面(22),在所述第一面(21)设置向所述第二面(22)方向凹入的收容腔(20),所述收容腔(20)与所述第二面(22)之间设置间隔部(23),贯穿所述间隔部(23)分别设置贯通部(24)及插孔(25);
导电的母线(3),所述母线(3)包括固定部(30)、连接部(32)及延伸部(34),所述固定部(30)一体形成于所述连接部(32)与所述延伸部(34)之间,所述固定部(30)以嵌入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本体(2)中,所述连接部(32)从本体(2)的第一面(21)延伸出来,所述延伸部(34)延伸于所述收容腔(20)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所述延伸部(34)位于所述贯通部(24)中;及
导电的针托(4),所述针托(4)包括焊接部(40)及用于弹性地接收插针(66)的接收部(42),所述焊接部(40)与所述延伸部(34)焊接在一起,所述接收部(42)对齐所述插孔(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桥,其中,所述母线(3)及所述针托(4)分别由金属板材一体冲压形成,在所述连接部(32)上构造有免焊接的压配式引脚(36),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所述引脚(36)位于所述连接部(32)的轮廓中且不超出所述连接部(32)的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桥,其中,所述延伸部(34)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部(30)的长度,在所述针托(4)与所述固定部(30)之间的所述延伸部(34)包括第一弯折区段(341)及第二弯折区段(342),所述第一弯折区段(341)向第一弯折方向弯折且累积弯折角度不小于110度,所述第二弯折区段(342)向第二弯折方向弯折且累积弯折角度不小于110度,所述第一弯折方向与第二弯折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桥,其中,在所述本体(2)中以嵌入成型的方式设置金属的衬环(7),所述衬环(7)呈包括中间孔(70)的扁平片环状,所述本体(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孔(26),每个所述衬环(7)的内周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孔(26)中,所述衬环(7)的外周部分嵌入于所述本体(2)中,所述外周设置定位部(72),所述定位部(72)为缺口或突起,所述定位部(72)嵌入于所述本体(2)中而阻止所述衬环(7)在所述本体(2)中转动,所述衬环(7)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2)的厚度的0.38倍,所述本体(2)包括一体形成的两个定位柱(28),所述定位柱(28)设置于所述本体(2)的第二面(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桥,其中,所述本体(2)设置三个所述插孔(25),每个所述插孔(25)相互间隔且分别与所述贯通部(24)间隔开,每个所述接收部(42)对齐一个所述插孔(25),所述插孔(25)在所述第二面(22)设置引导口(2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桥,其包括绝缘的盖(5),其中,所述针托(4)位于所述收容腔(20)中,所述盖(5)包括限位的突肋(50)及卡扣(52),所述盖(5)沿所述第一方向组装到所述本体(2),所述突肋(50)与所述收容腔(20)边缘配合而阻止二者在垂直于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卡扣(52)与所述本体(2)在完成组装后弹性地扣合而阻止二者分离,所述盖(5)覆盖所述针托(4),在所述盖(5)内表面上对应所述插针(66)的位置设有让位部(54),所述让位部(54)相对于其周边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偏移,在所述盖(5)内表面上对应所述延伸部(34)的位置设有限位台(56),所述限位台(56)限制所述延伸部(34)的位移,避免所述延伸部(34)在受力的情况下向所述盖(5)的方向过度偏移,所述限位台(56)相对其周边部分突出。
7.电动装置,其包括设置电控腔(10)及安装电机的电动腔(12)的壳体(1),所述电动腔(12)与所述电控腔(10)相互隔开,在所述电控腔(10)中安装控制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包括电路板(60)及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桥,所述连接部(32)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60),连接所述电机的电源的插针(66)插入所述接收部(42)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装置,其中,所述电机连接有三个所述插针(66),每个所述插针(66)从所述第二面(22)穿过所述插孔(25)插入所述接收部(42)中,所述插孔(25)基本沿第一直线(L1)排列,所述连接部(32)基本沿第二直线(L2)排列,所述第一直线(L1)与所述第二直线(L2)之间的夹角在30度到60度之间。
9.电动装置,其包括设置电控腔(10)及安装电机的电动腔(12)的壳体(1),所述电动腔(12)与所述电控腔(10)相互隔开,在所述电控腔(10)中安装控制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包括电路板(60)及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桥,连接所述电机的电源的插针(66)插入所述接收部(42)中,每个所述连接部(32)上设置不少于两个所述压配式引脚(36),每个压配式引脚(36)与所述电路板(60)的一个压配式连接孔在压入之后干涉配合而完成电连接且固定。
10.电动装置,其包括设置电控腔(10)及安装电机的电动腔(12)的壳体(1),所述电动腔(12)与所述电控腔(10)相互隔开,在所述电控腔(10)中安装控制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包括电路板(60)及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桥,所述连接部(32)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60),连接所述电机的电源的插针(66)插入所述接收部(42)中,所述定位柱(28)分别插入所述壳体(1)上的定位孔中,用螺钉(8)穿过所述衬环(7)的所述中间孔(70)锁紧于所述壳体(1)上的螺孔(18)中。
CN202321939312.XU 2023-07-21 2023-07-21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Active CN220692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9312.XU CN220692960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9312.XU CN220692960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92960U true CN220692960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07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39312.XU Active CN220692960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929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75220B1 (en) Electric distribution block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4830662B2 (ja) 金属プレート付き樹脂成形品
US11217924B2 (en) Floa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tacts embedded in the floating por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1156314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859796A (zh) 用于接触地接纳电缆芯线的装置
US5685728A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CN101194292A (zh) 锁钥匙及其制造方法
CN112816755A (zh) 电子部件的固定结构和电流检测装置
CN107542671B (zh) 电子泵
US7198524B2 (en) Busbar molded article,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unit
CN220692960U (zh) 电动装置及其电连接桥
CN111326936B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JP4237553B2 (ja)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JP4411843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586120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04584340A (zh) 同轴连接器
CN217935407U (zh) 一种电机角度传感器的电路板连接结构
CN110800093B (zh) 电路装置、电路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
JP4099424B2 (ja) ブスバー間の位置決め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CN1955454B (zh) 电子电路单元
CN209659813U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的安装结构
CN215418015U (zh) 一种带ptc块的热保护器
CN112003045B (zh) 导电装配座
CN218958067U (zh) 电连接器结构及电连接器总成
CN219144658U (zh) 一种带插头的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