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42792U -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42792U
CN220642792U CN202322293437.6U CN202322293437U CN220642792U CN 220642792 U CN220642792 U CN 220642792U CN 202322293437 U CN202322293437 U CN 202322293437U CN 220642792 U CN220642792 U CN 220642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biological
situ
wate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934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云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ongh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ongh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ongh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ongh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934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42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42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42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属于水体修复技术领域。该原位修复装置包括过滤箱体、设置于所述过滤箱体内的固体微生物模块、连接所述过滤箱体的水路模块以及向所述过滤箱体内提供气体的曝气模块,所述水路模块包括用于抽取原地水源的进水组件、抽取过滤箱体内至原地水源的排水组件,所述过滤箱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本申请具有提高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体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运用生态水体技术修复水体的方法日渐受到关注。水体修复是指除了依靠水生生态系统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以外,采取人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使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生物处理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降解或消除。其中,原位修复为生物处理法的一种,原位修复指在污染的原地进行修复措施。现有的原位修复操作如下措施:预先将菌剂激活,繁殖微生物,然后再将激活的微生物通过人工喷洒在待修复的水体。但是上述的修复方式,对微生物的利用率较低,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水体修复的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包括过滤箱体、设置于所述过滤箱体内的固体微生物模块、连接所述过滤箱体的水路模块以及向所述过滤箱体内提供气体的曝气模块,所述水路模块包括用于抽取原地水源的进水组件、抽取过滤箱体内至原地水源的排水组件,所述过滤箱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上述原位修复装置时,通过进水组件将原地污染水源输入到过滤箱体,原地水源冲刷接触固体微生物模块,菌种被激活,向进料口添加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通过曝气模块向过滤箱体内输送氧气,使得固体微生物模块上的微生物被连续不断地激活且快速繁殖,最后通过排水组件将完成微生物繁殖的水体输送到原地水源,通过微生物转化污染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实现水体净化。采用上述装置形成的多种微生物共存水体对原有的污染水源的净化效果较好。
可选的,所述过滤箱体具有供所述固体微生物模块安装的过滤腔室,所述过滤腔室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分隔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顶部开设有溢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原地水源先输送至第一腔室内,第一腔室内的微生物开始进行繁殖,当第一腔室内的水面高于溢流孔后,水体从第一腔室输送到第二腔室,使得第二腔室内的固定微生物模块开始进行激活繁殖,待第二腔室内的微生物繁殖一定时间后,通过排水组件将混合有两个腔室中各种微生物水体的输送到待修复的污染水体。
可选的,所述固体微生物模块包括多块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第一生物墙体、多块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二生物墙体以及多根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生物墙体的生物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生物墙体和第二生物墙体均呈板状的墙体,经过水体的冲刷和氧气的刺激后,使得微生物被激活;生物绳能够固定大量微生物,形成有供多种微生物共存的理想环境。
可选的,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供所述第一生物墙体安装的安装支座,所述安装支座具有供所述第一生物墙体插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支座在所述安装槽两侧壁设置有用于抵接第一生物墙体的夹持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第一生物墙体和安装时,将第一生物墙体竖直向下插入,使得第一生物墙体的两端插入到安装支座的安装槽内,夹持片在墙体的挤压下产生变形,夹持片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夹持片对墙体侧壁产生夹持压紧的作用,保证第一生物墙体在安装支座上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生物绳沿所述第一生物墙体的水平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有所述生物绳的两端均绑扎于弹性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物绳布置在第一生物墙体延伸方向的一侧,便于第一生物墙体的微生物激活后能够附着生产在生物绳上,多根生物绳通过一弹性绳连接,使得安装生物绳较为简单。
可选的,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开设有供所述弹性绳布置的嵌槽,所述固定架在所述嵌槽的两端内壁设置挂钩环,所述弹性绳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挂钩环配合的挂钩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生物绳的安装时,将弹性两端的挂钩件挂在固定架的挂钩环上,从而完成生物绳在过滤箱体内的固定,上述的结构简单,便于生物绳进行安装。
可选的,所述进水组件包括进水泵、连接所述第一腔室顶部的第一水管;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泵、连接所述第二腔室底部的第二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公开了进水组件的组成和排水组件的结构组成,上述结构用于将原地污染水体输送到第一腔室,然后将第二腔室内完成繁殖的水体再输送到污染水源,相较于人工喷洒的方式,排水泵将微生物直接输送至污染水源的底部,提高的微生物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进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有用于过滤原地水源的过滤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原地水源通常为湖泊河道等污染水源,水体中含有较多的固体杂质,过滤器的安装,能够对原地水源中内叶较大的固体杂质进行过滤,降低过滤箱体内出现堵塞的概率。
可选的,所述曝气模块包括设置于过滤箱体底部的曝气器、用于向所述曝气器输送气体的鼓风机以及连接所述鼓风机和所述曝气器的输气管,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均开设有连通所述曝气器的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公开了曝气模块的组成,本申请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底部均设置有曝气器,鼓风机将气体通过输气管运输到曝气器,气体在曝气器出口处形成不同尺寸的气泡,气泡经过上升和随水循环流动,最后在液面处破裂,在这一过程中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水体中供微生物生存繁殖。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的原位修复装置包括过滤箱体、固体微生物模块、水路模块以及曝气模块,通过上述装置在原地水体中繁殖多种微生物以及增加原有水体中的微生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较好,适用的场合较为广泛;
2.本申请通过安装支座以及夹持片的设置,能够便于第一生物墙体的安装,保证第一生物墙体在箱体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固定架和弹性绳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过滤箱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过滤箱体;11、过滤腔室;111、第一腔室;112、第二腔室;113、分隔板;1131、溢流孔;114、通气孔;12、箱体盖板;121、进料口;13、支撑杆;14、安装支座;141、安装槽;142、夹持片;15、固定架;151、嵌槽;152、挂钩环;2、固体微生物模块;21、第一生物墙体;22、第二生物墙体;23、生物绳;24、弹性绳;241、挂钩件;3、水路模块;31、进水组件;311、进水泵;312、第一水管;313、过滤器;32、排水组件;321、排水泵;322、第二水管;4、曝气模块;41、曝气器;42、输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参照图1和图2,原位修复装置包括过滤箱体1、设置于过滤箱体1内的固体微生物模块2、连接过滤箱体1和原地水源的水路模块3以及设置于过滤箱体1底部且用于提供气体的曝气模块4。过滤箱体1内具有供固体微生物模块2安装的过滤腔室11。本申请中的原地水源即需要进行修复净化的污染水源。
过滤箱体1整体呈长方体盒状,顶部为可拆卸安装的箱体盖板12。过滤箱体1外侧的四角处和长度方向的中部均一体设置有用于支撑地面的支撑杆13。支撑杆13的支撑以使得过滤箱体1的底面和放置的平面之间具有供曝气模块4安装的安装间隙。
过滤腔室11内竖直安装有分隔板113,分隔板113将过滤腔室11分隔为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分隔板113的顶部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的溢流孔1131。箱体盖板12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一腔室111的进料口121,使用者通过进料口121向第一腔室111添加供微生物生产繁殖的营养物质。
固体微生物模块2包括多块设置于第一腔室111的第一生物墙体21、多块设置于第二腔室112的第二生物墙体22以及供微生物附着生存的生物绳23。第一生物墙体21和第二生物墙体22均由净水微生物经专有技术固化而成,当上述的两个生物墙体受到水的冲刷和氧气作用下开始被激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1内设置有五块第一生物墙体21,第一生物墙体21沿过滤箱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布置。第二腔室112内设置有五块第二生物墙体22,第二生物墙体22的沿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布置。
参照图2和图3,第一腔室111内的底部一体或焊接固定有供第一生物墙体21的两侧端部插入固定的安装支座14。安装支座14的顶部具有安装槽141,安装槽141贯穿安装支座14的侧壁。安装支座14在安装槽141的两侧壁设置有用于抵接第一生物墙体21的夹持片142。夹持片142为具有弹性的弧形片,在第一生物墙体21插入到安装槽141后,夹持片142挤压变形压紧在第一生物墙体21侧壁上。夹持片142具有恢复形变的趋势,使得对第一生物墙体21形成夹持的状态,提高第一生物墙体21在第一腔室111内的稳定性。其中,第二生物墙体22的安装方式与第一生物墙体21的安装方式一致。
结合图4,生物绳23布置在第一腔室111内,位于第一生物墙体21的一侧。多根生物绳23的分布与过滤箱体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多根生物绳23的两端均通过扎带捆绑在一弹性绳24上。弹性绳24的两端连接有挂钩件241。第一腔室1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与生物绳23对应安装的固定架15。固定架15的端面沿长度方向具有供弹性绳24布置的嵌槽151。嵌槽151为长条形槽,固定架15在嵌槽151的两端侧壁上设置有供弹性绳24的挂钩件241配合的挂钩环152。挂钩环152与固定架15可通过焊接或螺钉等方式固定。
参照图1和图2,水路模块3包括用于抽取原地水源的进水组件31,用于排出第二腔室112内水体的排水组件32。
进水组件31包括进水泵311、连接进水泵311出水端的第一水管312。进水泵311的进水端和原地水源连接,且进水泵311的进水端上设置有过滤器313,用于过滤原地水源中较大的固体杂质。第一水管312远离进水泵31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腔室111的顶部。
排水组件32包括排水泵321、连接排水泵321进水端的第二水管322。排水泵321的出水端连通至原地水源,用于将过滤箱体1中完成繁殖的微生物输送到原地水源,通过多种微生物对原地水源中的富营养物质进行转化、降解。
参照图1、图2和图5,曝气模块4包括设置于过滤箱体1底部的两个曝气器41、用于向曝气器41输送气体的鼓风机以及连接鼓风机和曝气器41的输气管42。两个曝气器41分别和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的外底部对应布置。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均具有和曝气器41连通的通气孔114。
鼓风机将空气沿着输气管42输送到曝气器41,空气在曝气器41出口处形成不同尺寸的气泡,气泡经过上升和随水循环流动,最后在液面处破裂,在这一过程中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水体中供微生物进行生存繁殖。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实施原理为:将原地水源通过进水组件31输送到第一腔室111内,水源冲刷在第一生物墙体21,使得一生物墙体的微生物被激活;同时通过进料口121向第一腔室111添加营养物质以及通过曝气器41向第一腔室111提供氧气,微生物在生物绳23上快速繁殖,原地水源的土著微生物数量也大量增加;待第一腔室111的微生物繁殖一定时间后,继续输送原地水源,使得第一腔室111的水体能够通过溢流孔1131溢流到第二腔室112;第二生物墙体22上的微生物被激活,也开始繁殖;最后通过排水组件32将第二腔室112中混合有多种微生物的水体输送到原地水源中,多种微生物将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转化成可被浮游生物及水体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箱体(1)、设置于所述过滤箱体(1)内的固体微生物模块(2)、连接所述过滤箱体(1)的水路模块(3)以及向所述过滤箱体(1)内提供气体的曝气模块(4),所述水路模块(3)包括用于抽取原地水源的进水组件(31)、抽取过滤箱体(1)内至原地水源的排水组件(32),所述过滤箱体(1)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箱体(1)具有供所述固体微生物模块(2)安装的过滤腔室(11),所述过滤腔室(11)包括第一腔室(111)、第二腔室(112)以及分隔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12)的分隔板(113),所述分隔板(113)的顶部开设有溢流孔(11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微生物模块(2)包括多块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111)的第一生物墙体(21)、多块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112)的第二生物墙体(22)以及多根设置于所述第一生物墙体(21)一侧的生物绳(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11)内设置有供所述第一生物墙体(21)的端部插入的安装支座(14),所述安装支座(14)具有供所述第一生物墙体(21)插入的安装槽(141),所述安装支座(14)在所述安装槽(141)两侧壁设置有用于抵接第一生物墙体(21)的夹持片(14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生物绳(23)沿所述第一生物墙体(21)的水平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有所述生物绳(23)的端部均绑扎于弹性绳(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11)内设置有固定架(15),所述固定架(15)开设有供所述弹性绳(24)布置的嵌槽(151),所述固定架(15)在所述嵌槽(151)的两端内壁设置挂钩环(152),所述弹性绳(24)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挂钩环(152)配合的挂钩件(24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组件(31)包括进水泵(311)、连接所述第一腔室(111)顶部的第一水管(312);所述排水组件(32)包括排水泵(321)、连接所述第二腔室(112)底部的第二水管(3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泵(311)的进水口连接有用于过滤原地水源的过滤器(313)。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模块(4)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底部的曝气器(41)、用于向所述曝气器(41)输送气体的鼓风机以及连接所述鼓风机和所述曝气器(41)的输气管(42),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12)的底部均开设有连通所述曝气器(41)的通气孔(114)。
CN202322293437.6U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Active CN220642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3437.6U CN220642792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3437.6U CN220642792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42792U true CN220642792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96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93437.6U Active CN220642792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42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30132953A (ko) 부유식 생물 반응기 시스템
WO2018038330A1 (ko) 무방류 순환수세식 화장실 시스템
CN103641268B (zh) 两级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设备及工艺
CN208200696U (zh) 多级兼氧膜生物强化污水处理反应系统
CN104386882A (zh) 一种超滤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CN220642792U (zh) 一种原位修复装置
CN210012649U (zh) 一种分段填料式好氧生物反应池
CN109205948B (zh) 一种难生化降解的废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11497297U (zh) 一种改进的aao联合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3202515U (zh) 一种ifas-mbr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10481143U (zh) 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1734120U (zh) 一种环保污水处理装置
CN205061691U (zh) 一种不分区的膜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CN209383621U (zh) 一种用于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7552139U (zh) 一种家用一体化污水净化设备
CN207108603U (zh) A2o2污水处理系统
CN109437492A (zh) 用于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4496039U (zh) 一种新型的mabr与超滤膜组合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13231673U (zh) 一种接触氧化系统曝气填料组合模块单元
CN204803079U (zh) 混合型一体化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219631036U (zh) 一种膜组器件及膜组集成装置
CN215403359U (zh) 一种基于mbbr技术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除磷设备
CN216141336U (zh) 一种mbr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20520217U (zh) 一种浸没式超滤净水装置
CN215162009U (zh) 一种漂浮式综合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