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9857U -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9857U
CN220629857U CN202321668208.1U CN202321668208U CN220629857U CN 220629857 U CN220629857 U CN 220629857U CN 202321668208 U CN202321668208 U CN 202321668208U CN 220629857 U CN220629857 U CN 220629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air duct
inverter
heat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82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轶豪
赵红亮
沈高松
骆飞燕
林青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82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9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9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9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变器和一种储能电源。逆变器包括基板、发热器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风道件和风机,所述风道件在所述基板上,所述风道件内设有散热风道,所述发热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风机用于在所述风道内形成对所述发热器件散热的气流。上述逆变器,当风机工作时,可使在散热风道内产生对发热器件散热的气流,有效为散热风道内的发热器件降温,散热利用率高,气流无流速变化剧烈的区域,热均衡性较优。

Description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储能电源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具有使用场景变广,功耗需求增大的发展趋势。逆变器作为储能电源的核心部分之一,在结构紧凑、高功率运行上应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使其热管理具有难度更大的挑战。
相比液冷散热和相变散热,风冷散热无需结构密封性,散热模块的维护简单,且整体重量较低。因此在相关技术中,大部分储能电源产品采用风冷散热,然而风冷散热在散热性能上远不如液冷散热、相变散热,故需要提供一种可靠良好的逆变器风冷散热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和储能电源以解决上述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逆变器包括基板、发热器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风道件和风机,所述风道件在所述基板上,所述风道件内设有散热风道,所述发热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风机用于在所述散热风道内形成对所述发热器件散热的气流。
上述逆变器,当风机工作时,可使在散热风道内产生对发热器件散热的气流,有效为散热风道内的发热器件降温,散热利用率高,气流无流速变化剧烈的区域,热均衡性较优。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发热件和多个第二发热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件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发热件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件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发热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部分地错开设置,所述第二发热件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发热件的体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件包括变压器,所述第二发热件包括电感,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多个功率器件,所述风机、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电感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多个功率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电感相背的两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两个散热件,所述发热器件位于所述两个散热件之间,所述功率器件与所述散热件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散热件包括支撑板和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上部,所述功率器件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部,所述风道件罩设所述散热件的至少一部分。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相互平行且等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底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逆变器包括设在所述基板上的控制模块,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散热件上,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风机,所述控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散热件的温度根据所述散热件的温度调整所述风机的转速。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风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单个所述风机,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风机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d2,8%×d2≤d1≤12%×d2;
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3,8%×d2≤d3≤12%×d2,或;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所述风机,最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风机的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风机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d2,8%×d2≤d1≤12%×d2;
最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所述风机的所述第四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3,8%×d2≤d3≤12%×d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器件包括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第一发热器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器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多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一半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另一半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外;或,
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另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储能电源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
上述储能电源中,在逆变器上增加散热组件为逆变器上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有效为发热器件降温,散热利用率高,气流无流速变化剧烈的区域,热均衡性较优,从而能够保证储能电源的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模块示意图;
图7至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逆变器-100;
基板-10,发热器件-12,散热组件-14,风道件-16,散热风道-17,风机-18,第一开口-20,第二开口-22,变压器-24,电感-26,功率器件-28,散热件-30,支撑板-32,散热翅片-34,控制模块-35,温度传感器-36,第一侧边-38,第二侧边-40,第三侧边-42,第四侧边-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逆变器100包括基板10、发热器件12和散热组件14,散热组件14包括风道件16和风机18,风道件16在基板10上,风道件16内设有散热风道17,发热器件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散热风道17内,风机18用于在风道内形成对发热器件12散热的气流。
上述逆变器100,当风机18工作时,可使在散热风道17内产生对发热器件12散热的气流,有效为散热风道17内的发热器件12降温,散热利用率高,气流无流速变化剧烈的区域,热均衡性较优。
具体地,储能电源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具有使用场景变广,功耗需求增大的发展趋势。逆变器100作为储能电源的核心部分之一,在结构紧凑、高功率运行上应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使其热管理具有难度更大的挑战。
在逆变器100中,变压器24、电感26、电力电子功率器件28是三种热功耗最大的器件。电力电子功率器件28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等。因此,逆变器100在散热方面需对此三种器件进行着重的关注和强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逆变器100,将逆变器100的部分发热器件12设置于风道件16内,风道具有第一开口20和第二开口22,在风道件16一端的第一开口20处设置风机18,风机18工作时能够在风道件16内产生气流,气流流动能够带走发热器件12产生的热量,达到降温散热的目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热器件12包括多个第一发热件和多个第二发热件,至少两个第一发热件和至少两个第二发热件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发热件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发热件沿第二方向至少部分地错开设置,第二发热件的体积大于第一发热件的体积。
如此,能够使发热器件12在散热风道17中增加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发热器件12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在满足逆变器100各模块的拓扑电路布局前提下,将基板10上沿一条中轴线的40%至50%的中间区域作为发热器件12的布置区域。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可以是体积和种类不同的发热器件12。第二发热件的体积大于第一发热件的体积,第一发热件为小体积的发热器件12,可以满足在布置区域内沿第二方向并列布置;第二发热件为大体积的发热器件12,无法满足在布置区域内沿第二方向并列布置,则可以在布置区域内沿第二方向至少部分地错开设置。如此当气流沿第一方向流过时,能够使发热器件12在散热风道17中增加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逆变器100包括两个第一发热件和两个第二发热件。第一发热件为变压器24,变压器24体积较小,在布置区域中可以将两个变压器24沿第二方向并列布置;第二发热件为电感26,电感26体积较大,无法在布置区域内并列布置,则可以在布置区域中可以将两个电感26沿第二方向贴近布置区域的边缘错开布置。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件包括变压器24,第二发热件包括电感26,发热器件12还包括多个功率器件28,风机18、变压器24和电感26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多个功率器件28沿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变压器24和电感26的两侧。如此当气流沿第一方向流过时,能够使变压器24和电感26在散热风道17中增加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散热效果更好。
如此,将发热器件12排布在基板10的中部并被风道件16罩设,气流在散热风道17中流动可以有效为发热器件12进行降温。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为图中从后向前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图中从左向右的方向。在满足逆变器100各模块的拓扑电路布局前提下,将电感26和变压器24从前至后在布置在基板10的中部,并相互隔开一定间距。多个功率器件28在电感26和变压器24的左右两侧排成两列。同时布局考虑紧凑性,与变压器24和电感26在拓扑上关联的其他热功耗小的元器件,尽量围绕变压器24和电感26以较小间距紧凑布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限于上述的方向,还可以是其他方向。
风道件16罩设基板10的中部,在风道件16内形成可供气流流动的散热风道17。将热功耗大的电感26、变压器24和功率器件28设置在基板10的中部被风道件16罩设,气流在散热风道17中流动即可有效进行降温。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14还包括安装在基板10上的两个散热件30,发热器件12位于两个散热件30之间,功率器件28与散热件30连接。
如此,能够强化散热效果。
具体地,在逆变器100中,变压器24、电感26温限较高,而功率器件28本身温限较低,且由于工作时呈断开-导通变换,结温具有波动特性,对应产生的交变热应力更易使器件失效,故需要设置散热件30为功率器件28进行散热,强化散热效果。
功率器件28在电感26和变压器24的左右两侧排成两列。两个散热件30分别与每列功率器件28直接接触,为其进行散热。
请参阅图4和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散热件30包括支撑板32和散热翅片34,散热翅片34设置在支撑板32的上部,功率器件28连接支撑板32的下部,风道件16罩设散热件30的至少一部分。
如此,散热翅片34可以提升散热件30的散热效果,为功率器件28进行散热。
具体地,散热件30一般为金属材料,以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散热翅片34设置在支撑板32的上部,散热翅片34可以是焊接在支撑板32的上部,形成沿第二方向截面为“T”型或“F”型的散热件30,功率器件28连接支撑板32的下部使散热件30能够为功率器件28进行散热。风道件16罩设在基板10的中部,散热件30的部分被罩设在风道件16内,能够与散热风道17内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以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件30包括多个散热翅片34,多个散热翅片34相互平行且等间隔设置在支撑板32上。
如此,在支撑板32上依次分布多个散热片,能够保障散热件30的散热性能。
具体地,散热件30可以包括多个散热翅片34,多个散热翅片34能够强化散热件30的散热效果。多个散热翅片34相互平行且等间隔设置在支撑板32上,增大散热件30与外部的热交换面积,并能够使散热件30的散热效果更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14还包括导热件(未示出),导热件设置在功率器件28的底部。
如此,使功率器件28的散热效果更好。
具体地,导热件设置在功率器件28的底部,功率器件28产生的热量传输至导热件后,导热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以对功率器件28进行散热,使散热效果更好。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热件为陶瓷片,陶瓷片设置在功率器件28的底部,可以起到导热和绝缘的作用。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逆变器100包括设在基板10上的控制模块35,散热组件14包括温度传感器36,温度传感器36设置在散热件30上,控制模块35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6,控制模块35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36采集散热件30的温度并根据散热件30的温度调整风机18的转速。
如此,能够根据逆变器100的实时温度调节风机18转速,达到减少风机18噪声和保证散热效果的平衡。
具体地,风机18以不同转速工作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而在一些使用场景中,若始终使风机18以高转速运行,一方面,逆变器100中的温度可能较低,风机18转速过高造成能源浪费;另一方面,风机18转速过高产生较大的噪声,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在散热件30的前方设置温度传感器36,用于获取逆变器100中的实时温度。控制模块35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6,控制模块35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36采集散热件30的温度并根据散热件30的温度调整风机18的转速。例如,在控制模块35中提前设置两个温度阈值以划定三个温度区间,分别表示当前逆变器100的低中高三个温度等级,对应风机18低中高三个转速档位。当温度传感器36采集散热件30的温度在第一温度阈值内时,表征当前散热件30的温度较低,此时控制模块35控制风机18以低档位转速工作;当温度传感器36采集散热件30的温度在第一温度阈值到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模块35控制风机18以中档位转速工作;当温度传感器36采集散热件30的温度超过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模块35控制风机18以高档位转速工作。或者,可以预设散热件30温度与风机18转速的函数关系,控制模块35根据温度传感器36获取的散热件30实时温度,根据预设函数关系计算获得当前风机18转速并控制风机18以该转速运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变压器24沿第二方向并列布置,两个电感26沿第二方向贴近布置区域的边缘错开设置。功率器件28在电感26和变压器24的左右两侧排成两列。两个散热件30分别与每列功率器件28直接接触,为其进行散热。散热组件14包括两个风机18,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在逆变器100的后端,两个散热器上分别具有一个温度传感器36,用于分别控制两个风机18的转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件30的温度与风机占空比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控制模块35根据当前散热件30的温度,来控制风机18的通电时间,从而在为发热器件12降温和控制风机噪声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
请参阅图7和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风道件16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侧边38和第二侧边40,风机18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三侧边42和第四侧边44。散热组件14包括单个风机18,第一侧边38与第三侧边42之间的距离为d1,风机18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d2,8%×d2≤d1≤12%×d2。第二侧边40与第四侧边44之间的距离为d3,8%×d2≤d3≤12%×d2。
或者,散热组件14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风机18,最靠近第一侧边38的风机18的第三侧边42与第一侧边38之间的距离为d1,风机18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d2,8%×d2≤d1≤12%×d2。最靠近第二侧边40的风机18的第四侧边44之间的距离为d3,8%×d2≤d3≤12%×d2。
如此,增加风道件16与风机18连接处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减小气流在散热风道17内的阻力,从而使散热风道17内的散热效果更好。
具体地,风道件16具有第一开口20和第二开口22,风机18设置在第一开口20并将第一开口20遮挡,使得气流通过风机18在散热风道17中流动。由于风机18的旋流出风特性,当风道件16的第一侧边38和第二侧边40与风机18的第三侧边42和第四侧边44平齐时,散热风道17内对应位置会产生较大流阻,从而影响散热效果。增加风道件16与风机18连接处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减小气流在散热风道17内的阻力,从而使散热风道17内的散热效果更好。
当散热组件14内只有一个风机18时,如图7所示,第三侧边42和第四侧边44为风机18沿第二方向相背的两个侧边;如图8所示,当散热组件14内具有多个风机18时,第三侧边42为多个风机18中,最接近第一侧边38的风机18的一个侧边,第四侧边44为多个风机18中,最接近第二侧边40的一个侧边。
优选地,第一侧边38与第三侧边42之间的距离d1与第二侧边40与第四侧边44之间的距离d3相等,且为风机18沿第二方向的尺寸d2的10%,即d1=d3=10%×d2。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热器件12包括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第一发热器件位于散热风道17内,第二发热器件的一部分位于散热风道17内,另一部分位于散热风道17外。
如此,根据发热器件12的排布确定散热风道17在第一方向的长度,有
具体地,风道件16的尺寸会影响内的散热风道17气流流动效果,若风道件1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过长,则会导致散热风道17内气流的流阻大,从而导致流动效果差,影响散热;若风道件1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过短,则会使气流的对流效果差,影响散热。因此,根据发热器件12的布置,设置合适的风道件16尺寸,使第一发热器件位于散热风道17内,第二发热器件的一部分位于散热风道17内,另一部分位于散热风道17外。由此,可以使风道内的气流流速大且均匀,散热效果好。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热器件12包括多个第二发热器件,多个第二发热器件的一半位于散热风道17内,另一半位于散热风道17外;或
一半数量的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散热风道17内,另一半数量的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散热风道17外。
如此,将风道件16的在第一方向的长度设置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气流在散热风道17内的流阻,从而优化散热效果。
具体地,发热器件12包括多个第二发热器件,多个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均可以是大尺寸发热器件12或者小尺寸发热器件12。当第二发热器件为小尺寸发热器件12时,两个第二发热器件并列设置,如图9所示,风道件16完全覆盖第一发热器件,并覆盖第二发热器件的尺寸的一半;当第二发热器件为大尺寸发热器件12时,两个第二发热器件沿第二方向错开设置。如图10所示,风道件16完全覆盖第一发热器件,并覆盖一个第二发热器件,另一个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散热风道17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发热器件为变压器24,第二发热器件为电感26,两个变压器24并列设置并位于散热风道17内,两个电感26沿第二方向错开设置,一个电感26位于散热风道17内,一个电感26位于散热风道17外。将风道件16的在第一方向的长度设置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气流在散热风道17内的流阻,从而优化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逆变器100的散热组件14的工作过程为:风机18工作进行抽风,使空气流沿第一方向,经过电感26、散热件30从风道件16的第二开口22进入散热风道17。气流进入散热风道17后,由于流动截面面积变化,可形成较大的流速。部分气流在散热风道17内稳定均匀地流动,并通过散热件30强化对功率器件28的散热效果;部分气流则电感26周围绕流,向前流动至变压器24,完成对电感26和变压器24的散热。
首先,基于变压器24和电感26的布置方式,使气流在电感26和变压器24两侧均有受热,散热利用率高,温度级联特性弱。
其次,由于风机18流场的抽风特性,增加风道件16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相对侧边与风机18之间的距离,使得散热风道17内无流速变化剧烈的区域,无流动死区,且越在接近风机18处,流速越能较均匀的提高,热均衡性较优,并能增强在末端温度较高区域的换热能力。
最后,由于根据电感26、变压器24等发热器件12的排布对风道件16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设计,使风道件16只覆盖部分发热器件12。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小气流在散热风道17内的流阻,保证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储能电源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逆变器100。
上述储能电源中,在逆变器100上增加散热组件14为逆变器100上的发热器件12进行散热,有效为发热器件12降温,散热利用率高,气流无流速变化剧烈的区域,热均衡性较优,从而能够保证储能电源的工作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发热器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风道件和风机,所述风道件在所述基板上,所述风道件内设有散热风道,所述发热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风机用于在所述散热风道内形成对所述发热器件散热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发热件和多个第二发热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件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发热件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件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发热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部分地错开设置,所述第二发热件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发热件的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件包括变压器,所述第二发热件包括电感,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多个功率器件,所述风机、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电感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多个功率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电感相背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两个散热件,所述发热器件位于所述两个散热件之间,所述功率器件与所述散热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件包括支撑板和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上部,所述功率器件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部,所述风道件罩设所述散热件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相互平行且等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设在所述基板上的控制模块,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散热件上,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风机,所述控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散热件的温度根据所述散热件的温度调整所述风机的转速。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风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单个所述风机,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风机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d2,8%×d2≤d1≤12%×d2;
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3,8%×d2≤d3≤12%×d2,或;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所述风机,最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风机的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风机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d2,8%×d2≤d1≤12%×d2;
最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所述风机的所述第四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为d3,8%×d2≤d3≤12%×d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包括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第一发热器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多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一半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另一半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外;或,
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另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外。
12.一种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
CN202321668208.1U 2023-06-27 2023-06-27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Active CN220629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8208.1U CN220629857U (zh) 2023-06-27 2023-06-27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8208.1U CN220629857U (zh) 2023-06-27 2023-06-27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9857U true CN220629857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27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8208.1U Active CN220629857U (zh) 2023-06-27 2023-06-27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9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94479U (zh) 一种高频大功率节能电源的电极共水冷结构
JP2006210516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CN207201211U (zh) 均温型风冷散热器和光伏逆变器
CN220629857U (zh) 逆变器和储能电源
CN210014475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06865363U (zh) 一种电力转换装置
CN101860329A (zh) 基于帕尔贴效应散热技术的大功率专业音频功率放大器
CN212211802U (zh) 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微波设备
CN213692028U (zh) 一种风冷型模块用高效散热器模块
CN208317223U (zh) 散热器、供电装置与微波烹饪电器
CN114071955A (zh) 冷却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CN209449127U (zh) 一种高频电源散热装置
CN213586727U (zh) 一种柜外散热电气控制柜
CN112769050A (zh) 一种高效散热高压柜
WO2024082664A1 (zh) 一种充电设备和充电系统
CN205227430U (zh) 电磁炉的散热结构
CN217240606U (zh) 一种光储逆变器
CN108347869A (zh) 散热器、供电装置与微波烹饪电器
CN213029048U (zh) 一种柜外散热电气控制柜
CN216976989U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19834758U (zh) 一种降低变频器功率发热器件散热耦合的装置及变频器
CN217011541U (zh) 一种具有独立风道结构的充电模块
CN219881623U (zh) 一种水冷焊接电源的冷却系统
CN219536704U (zh) 一种用于发热元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12628953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