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8882U -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8882U
CN220628882U CN202321653512.9U CN202321653512U CN220628882U CN 220628882 U CN220628882 U CN 220628882U CN 202321653512 U CN202321653512 U CN 202321653512U CN 220628882 U CN220628882 U CN 2206288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transistor
terminal
ethernet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535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铮
谢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535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88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88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88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以太网防雷电路应用在以太网设备的多个网口上,通过将多个网口连接到同一组防雷元件上,多个网口中任意网口受到雷击,都是同一组防雷元件进行雷击保护,有利于避免因不同网口受雷击频率不同导致不同防雷元件提前失效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以太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以太网设备通常设置有防雷元件,并通过防雷元件提升网口的雷击防护能力。
在相关技术中,以太网设备具有多个网口,通常为每一网口单独配备防雷元件,在网口数量较多的时候,防雷元件的数量成本较高。并且由于不同的网口受雷击的频率并不相同,且不同的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独立进行防雷保护,容易导致部分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提前损坏失效。
因此,传统的以太网设备中存在部分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容易提前失效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旨在解决传统的以太网设备中存在部分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容易提前失效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应用在以太网设备的网口上,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包括:
至少一个防雷元件,所述防雷元件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多个网口,另一端接地。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网口包括正极供电线对和负极供电线对,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包括:
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正极供电线对,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负极供电线对;所述第一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二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一晶体管截止;当所述第一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二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一晶体管导通;
第一防雷元件,所述第一防雷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防雷元件,所述第二防雷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其中,所述第二防雷元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接地点,所述第一接地点接地。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晶体管之间;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接在所述负极供电线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雷元件;
其中,所述第二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三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四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二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三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四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二晶体管导通。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正极;
和/或,所述第二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三端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端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正极。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雷元件包括多个第一防雷子件,且多个所述第一防雷子件并联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防雷元件包括多个第二防雷子件,且多个所述第二防雷子件并联设置。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雷子件以及所述第二防雷子件为限压型防雷元件。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网口还包括非供电线对,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用于连接所述非供电线对,所述第六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防雷元件和所述第一端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六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五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三晶体管截止;所述第六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五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三晶体管导通。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具有第七端和第八端,所述第七端用于连接所述非供电线对,所述第八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防雷元件和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
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八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七端的电压时,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八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七端的电压时,所述第四晶体管导通。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五端为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正极,所述第六端为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负极;
和/或,所述第四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七端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负极,所述第八端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正极。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非供电线对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晶体管用于并联接入多个所述非供电线对;且多个所述非供电线对短接,并连接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五端以及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七端。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网口为非供电网口,且所述网口包括多个差分线对,多个所述差分线对短接到所述防雷元件上。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以太网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上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应用在以太网设备的多个网口上,通过将多个网口连接到同一组防雷元件上,多个网口中任意网口受到雷击,都是同一组防雷元件进行雷击保护,有利于避免因不同网口受雷击频率不同导致不同防雷元件提前失效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非供电网口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非供电网口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元素符号说明:100-正极供电线对,200-负极供电线对,300-第一晶体管,400-第一防雷元件,500-第二防雷元件,600-第二晶体管,700-非供电线对,800-第三晶体管,900-第四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大多数网络设备中,均设置有防雷元件,并能够通过防雷元件将网络设备网口所受的雷击电流泄放到大地,从而使网口免受雷击损坏。
当前的网络设备具有多个网口。对于以太网供电(Power over Ethernet,POE)网口来说,为保证以太网供电网口的正常供电功能,需要每一网口对应设置有一个防雷元件。因此,每一个防雷元件需要单独分担其防护的网口的雷击电流。
然而,当前的网络设备中,不同网口受雷击的频率并不相同,且不同的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独立进行防雷保护,容易导致部分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提前损坏失效。
因此,本申请基于此对相关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进行了改进。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图。其中,GND为接地点;本实施例的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应用在以太网设备的网口上,以太网防雷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防雷元件,防雷元件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多个网口,另一端接地。也就是说,通过将多个网口连接到同一组防雷元件上,多个网口中任意网口受到雷击,都是同一组防雷元件进行雷击保护,有利于避免因不同网口受雷击频率不同导致不同防雷元件提前失效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雷元件为两个,且两个防雷元件并联设置,通过多个防雷元件分流以提高防雷元件的寿命。
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图。其中,GND1为第一接地点的接地位置;GND2为第一防雷元件以及第二防雷元件的接地位置。本实施例的网口包括正极供电线对100和负极供电线对200。需要解释的是,以太网设备是指采用以太网供电的网络设备。当前的以太网设备包括供电端设备(Power Sourcing Equipment,PSE)和受电端设备(Power Device)。供电端设备通过供电线对和非供电线对700与受电端设备进行通信,同时使用供电线对对受电端设备进行供电。可以理解的是,供电线对的数量为多个,且其中连接供电端设备正极的供电线对为正极供电线对100,其中连接供电端设备负极的供电线对为负极供电线对200。其中,正极供电线对100和负极供电线对200的数量相等。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中,为避免非供电线对和供电线对之间相互干扰;因此供电线对(12)、供电线对(36)分别连接不同的防雷元件,非供电线对(45)、非供电线对(78)共接于一个防雷元件。
图4中的供电线对(12)为正极供电线对100,供电线对(36)为负极供电线对200,GND_EARTH为防雷接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晶体管300(对应图4中的D1)为二极管,第一端为第一晶体管300的负极,第二端为第一晶体管300的正极。本实施例中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300、第一防雷元件400以及第二防雷元件50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晶体管300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单一元件,能够具有开关功能。第一防雷元件400和第二防雷元件500均能够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对电路中的其他元器件进行保护。
第一晶体管30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用于连接正极供电线对100,第二端用于连接负极供电线对200。也就是说,第一晶体管300连接在正极供电线对100和负极供电线对200之间。
第一晶体管300被配置为当第一端的电压高于第二端的电压时,第一晶体管300截止。可以理解的是,在正常的供电过程中,正极供电线对100的电压高于负极供电线对200的电压,因此第一端的电压也会高于第二端的电压。在此过程中第一晶体管300截止,使得不会有电流从第一端流至第二端,以保证正极供电线对100以及负极供电线对200的正常供电功能。
当第一端的电压低于第二端的电压时,第一晶体管300导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出现雷击电流使得第二端的电压高于第一端的电压时,第一晶体管300能够导通,使得负极供电端的大电流能够流动至第一端与正极供电端的大电流汇流,或者大电流从第二端分流,一部分流动至负极供电端,另一部分通过第一晶体管300流动至正极供电端,以实现网口雷击电流合并。
第一防雷元件400的一端连接第一端,另一端接地。具体地,大电流能够经由第一防雷元件400流入大地中。
第二防雷元件500的一端连接第二端,另一端接地。其中,第二防雷元件500与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接地点,第一接地点接地。具体地,大电流能够经由第二防雷元件500、第一接地点流入大地中。
需要说明的是,雷击电流包括正向雷击电流和反向雷击电流,正向雷击电流是指自网口流向防雷元件以及大地的方向流动的雷击电流,反向雷击电流是指自防雷元件流向网口的雷击电流。请参阅图5,当电路中出现正向雷击电流时,负极供电端的电流流至第一端处与正极供电端的电流合流;合流后的电流再经由第一防雷元件400流入大地中。
请参阅图6,当电路中出现反向雷击电流时,雷击电流从第二防雷元件500处流至负极供电端,并部分雷击电流从第一晶体管300流动至正极供电端。在此过程中,部分电流通过第一接地点泄放至大地。
当前的网络设备中,常常只有少量的网口容易受到雷击,而容易受雷击的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将独立参与雷击电流泄放,并受到雷击能量冲击;其他未受雷击的网口对应的防雷元件不会受到雷击能量的冲击。受高频雷击的防雷元件会先于受低频雷击的防雷元件的损坏,其中部分防雷元件损坏后就需要对整体设备进行更换,并不能充分利用到所有防雷元件的性能。
本申请中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300能够防止正极供电端的电流流至负极供电端,有利于避免正极供电线对100和负极供电线对200在供电过程中相互干扰;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晶体管300能够将负极供电线对200和正极供电线对100的正向雷击电流合流至第一防雷元件400处,且将负极供电线对200和正极供电线对100的反向雷击电流合流至第一接地点,进而能够实现对负极供电线对200、正极供电线对100的正向以及反向雷击防护,并且将不同网口的雷击电流汇集至同一处,有利于避免因不同网口受雷击频率不同导致不同防雷元件提前失效的情况。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7中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图;本实施例的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二晶体管600,第二晶体管600设置在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晶体管300之间。第二晶体管600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连接在负极供电线对200和第二端之间,第四端连接第二防雷元件500。
其中,第二晶体管600被配置为当第三端的电压高于第四端的电压时,第二晶体管600截止;第三端的电压低于第四端的电压时,第二晶体管600导通。也就是说,当电路中出现正向雷击电流时,第二晶体管600截止,负极供电端的大电流不能从第二晶体管600通过,以使得负极供电端的大电流只能通过第一晶体管300与正极供电端的大电流合流。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在正常供电过程中,第一晶体管300的负极的电压高于正极的电压,以使第一晶体管300处于反偏状态,即第一晶体管300截止并无电流通过,并不会影响POE供电功能。在电路中出现大电流时,第一晶体管300的负极的电压低于正极的电压,以使第一晶体管300处于正常的导通状态,以实现雷击电流的合流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晶体管600(对应图4中D2)为二极管,第三端为第二晶体管600的负极,第四端为第二晶体管600的正极。
需要解释的是,当电路中出现正向雷击电流时,第二晶体管600的负极的电压高于正极的电压,以使第二晶体管600处于反偏状态,即第二晶体管600截止并无电流通过,使得负极供电端的电流通过第一晶体管300后与正极供电端的电流合流。在电路中出现反向雷击电流时,第二晶体管600的负极的电压低于正极的电压,以使第二晶体管600处于正常的导通状态,使得雷击电流能够沿着第二晶体管600流动至负极供电线对200以及正极供电线对100处。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一晶体管300以及第二晶体管600也可以为三极管、mos管或者其他开关型晶体管。在实际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一晶体管300和/或第二晶体管600两端的电压差来控制第一晶体管300和/或第二晶体管600的通断,以接近二极管所能够起到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第一防雷元件400包括多个第一防雷子件,且多个第一防雷子件并联设置。并联的第一防雷子件能够分摊雷击电流,以降低每一第一防雷子件的电流,以达到提高防雷元件寿命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一防雷子件的数量为2个或3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雷元件500包括多个第二防雷子件,且多个第二防雷子件并联设置。同样地,并联的第二防雷子件能够分摊雷击电流,以降低每一第二防雷子件的电流,以达到提高防雷元件寿命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二防雷子件的数量为2个或3个。
需要解释的是,防雷元件的寿命和雷击电流的强度成指数性负相关。
具体实施例中的实验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
电流(A) 测试次数
900 1
550 2
300 10
180 100
90 1000
55 10000
表1中示出了防雷元件所受电流与测试次数的关系。其中,电流是指防雷元件的峰值电流,测试次数为防雷元件在对应电流下所能够通过的测试次数。具体地,表1对应的是半波持续时间为320μs的标准雷击测试波型。
为便于直观的理解,按防雷设计要求,防雷元件需要至少通过10次测试。因此将防雷元件通过10次测试的峰值电流规定为1个单位,10次测试次数规定为1个单位寿命,可得到归一化后的下表2。
表2:
电流(A) 寿命
300 1
180 10
100 100
55 1000
具体地,当多个防雷元件单独使用时,假设雷击电流为100A,使用的元件数量为n,原件的总寿命也为n。本实施例中并联多个防雷子件(对应第一防雷子件或第二防雷子件),能够将电流均分到多个防雷子件中,则单个防雷子件的电流能够下降至1/n,电流为1/n时单个防雷子件的寿命远大于n。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防雷子件的数量为2,若将两个防雷子件单独使用,则防雷子件的电流为1A,且寿命对应为2。若将两个防雷子件并联后使用,防雷子件的电流下降至0.5A,但是防雷子件的寿命能够提高到大于10。
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防雷子件的数量为3,防雷子件单独使用时的电流为1A,寿命为3。若将三个防雷子件并联后,防雷子件的电流下降至0.33A,但是防雷子件的寿命能够提高到100。
也就是说,将多个防雷子件并联后,相较于均流后降低的电流,防雷子件的寿命更是显著提升,进而能够提高整个以太网防雷电路的寿命。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第一防雷子件以及第二防雷子件为限压型防雷元件。需要解释的是,防雷元件通常包括限压型防雷元件和开关型防雷元件。开关型防雷元件伏安曲线不单调,即使并联,也无法在元件间均分电流。限压型防雷元件伏安曲线单调,流过电流增加时电压也增加,在并联使用时,各元件之间可以均分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雷子件以及第二防雷子件选自瞬态电压抑制器(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s,TVS)、压敏电阻中的一者或多者。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6以及图8,本实施例的网口还包括非供电线对700(对应图5以及图6中非供电线对(45)以及非供电线对(78)),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三晶体管800(对应图5和图6中D3),第三晶体管800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五端用于连接非供电线对700,第六端连接在第一防雷元件400和第一端之间。
其中,第三晶体管800被配置为当第六端的电压高于第五端的电压时,第三晶体管800截止;第六端的电压低于第五端的电压时,第三晶体管800导通。也就是说,当电路中出现正向雷击电流时,正向雷击电流能够通过第三晶体管800并与正极供电线对100以及负极供电线对200的电流合流后流动至第一防雷元件400,最后流入大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三晶体管800与非供电线对700的信号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短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300与正极供电线对100和负极供电线对200的中心抽头短接。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四晶体管900(对应图5和图6中的D4),第四晶体管900具有第七端和第八端,第七端用于连接非供电线对700,第八端连接在第二防雷元件500和第一接地点之间;
其中,第四晶体管900被配置为当第八端的电压低于第七端的电压时,第四晶体管900截止;第八端的电压高于第七端的电压时,第四晶体管900导通。也就是说,当电路中出现反向雷击电流时,反向雷击电流能够通过第二防雷元件500、第四晶体管900流至非供电线对700,其中,反向雷击电流能够从第一接地点流至大地,以起到保护非供电线对700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第四晶体管900与非供电线对700的信号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短接。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第三晶体管800为二极管,第五端为第三晶体管800的正极,第六端为第三晶体管800的负极。
需要解释的是,当电路中出现正向雷击电流时,第三晶体管800的正极的电压高于负极的电压,以使第三晶体管800处于正常的导通状态;此时正向雷击电流能够沿着第三晶体管800流动至第一防雷元件4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晶体管900为二极管,第七端为第四晶体管900的负极,第八端为第四晶体管900的正极。需要解释的是,当电路中出现反向雷击电流时,第四晶体管900的正极的电压高于负极的电压,以使第四晶体管900处于正常的导通状态;此时雷击电流能够沿着第四晶体管900流动至非供电线对700处。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非供电线对700的数量为多个,第三晶体管800用于并联接入多个非供电线对700,且多个非供电线对700短接,并连接于第三晶体管800的第五端以及第四晶体管900的第七端。通过将不同非供电线对700并联接入,能够将不同非供电线对700的雷击电流合流,进而提高防雷元件的利用率。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以太网防雷电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以太网网口(对应供电网口)的数量为两个,且公开了两个以太网网口的连接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太网网口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0为现有技术中非供电网口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非供电网口的电路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单个非供电网口单独配备一个防雷元件。然而,本实施例的网口为非供电网口,且网口包括多个差分线对,多个差分线对短接到防雷元件上。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施上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在以太网防雷电路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为以太网设备,网络设备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以太网防雷电路。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终端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在以太网设备的多个网口上,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包括:
至少一个防雷元件,所述防雷元件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多个网口,另一端接地;
所述网口包括正极供电线对和负极供电线对,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
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正极供电线对,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负极供电线对;所述第一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二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一晶体管截止;当所述第一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二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一晶体管导通;
第一防雷元件,所述第一防雷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防雷元件,所述第二防雷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其中,所述第二防雷元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接地点,所述第一接地点接地;
或者,所述网口为非供电网口,且所述网口包括多个差分线对,多个所述差分线对短接到所述防雷元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晶体管之间;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接在所述负极供电线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雷元件;
其中,所述第二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三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四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二晶体管截止;所述第三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四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二晶体管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正极;
和/或,所述第二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三端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端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正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雷元件包括多个第一防雷子件,且多个所述第一防雷子件并联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防雷元件包括多个第二防雷子件,且多个所述第二防雷子件并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口还包括非供电线对,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用于连接所述非供电线对,所述第六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防雷元件和所述第一端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六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五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三晶体管截止;所述第六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五端的电压时,所述第三晶体管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防雷电路还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具有第七端和第八端,所述第七端用于连接所述非供电线对,所述第八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防雷元件和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
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被配置为当所述第八端的电压低于所述第七端的电压时,所述第四晶体管截止;所述第八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七端的电压时,所述第四晶体管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五端为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正极,所述第六端为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负极;
和/或,所述第四晶体管为二极管,所述第七端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负极,所述第八端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正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供电线对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晶体管用于并联接入多个所述非供电线对,且多个所述非供电线对短接,并连接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五端以及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七端。
9.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以太网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以太网防雷电路。
CN202321653512.9U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2206288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3512.9U CN220628882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3512.9U CN220628882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8882U true CN220628882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21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53512.9U Active CN220628882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88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72656B1 (en) Power over ethernet port protection circuit and ethernet power supply equipment
US5995353A (en) Apparatus for discharging a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via a spark gap coupled in series with a high impedance network
CN101159377A (zh) 电力、电子设备及网络大接地电阻接地分配方法及装置
US6882514B2 (en) Overcurrent an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a tip and ring subscriber line interface circuit
US20150180225A1 (en) Bias voltage circuit for biasing a transient suppression device and apparatus using same
CN220628882U (zh) 一种以太网防雷电路及网络设备
US11183838B2 (en) Power sourcing equipment and power over ethernet system
KR101872325B1 (ko) Ip 카메라 선로용 hemp 필터 장치
CN201616888U (zh) 一种以太网光网络单元
CN107493084B (zh) 一种射频芯片高功率放大器的防静电保护电路
CN114584119B (zh) 一种带断电保护的无线通信系统收发开关电路
TW202025637A (zh) 連接電路及其連接方法
CN101247236B (zh) 以太网受电设备和以太网受电设备的防护方法
CN114747109B (zh) 一种esd保护电路
US8194853B2 (en) Surge immunity circuit for telecom DDA
CN107294733B (zh) 一种以太网供电隔离装置
US5272455A (en) Trunk cable coupling using non-linear elements
US7746618B2 (en) Protection of a communication line
CN104935312A (zh) 一种带过电压保护的并联晶闸管电路
CN220673618U (zh) 防电流倒灌电路、主板和电子设备
CN215817524U (zh) 一种网口保护电路
CN212412751U (zh) 一种pse端口共模雷击防护电路
CN219204087U (zh) Poe供电网口防护电路、poe供电设备及poe供电系统
CN210274111U (zh) Poe供电系统及其自恢复防雷装置
CN219477849U (zh) 一种分离式网络变压器电路及网络接口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