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5312U - 一种防摔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摔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15312U CN220615312U CN202322280796.8U CN202322280796U CN220615312U CN 220615312 U CN220615312 U CN 220615312U CN 202322280796 U CN202322280796 U CN 202322280796U CN 220615312 U CN220615312 U CN 2206153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n
- core
- state
- pen core
- driving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摔笔,包括笔杆和笔头部,所述笔杆内设有容纳笔芯的空腔,笔芯靠近笔头部一端设有凸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的握持部设有驱动笔芯伸出或缩回笔头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在被握持时驱动笔芯伸出笔头部,在无外力作用时自动驱动笔芯缩回笔头部,由此本实用新型在不用笔时,笔芯的笔尖部分可以及时自动缩回笔杆内,对笔芯进行很好的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方案涉及到书写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摔笔。
背景技术
笔是常见的书写工具,包括毛笔、水笔、圆珠笔等,但是毛笔、水笔现阶段主要用途是书法,签字等,目前笔的主要用户:学生、各类文职人员等所用的主要的书写笔是圆珠笔,所谓圆珠笔,包括油墨存储部和书写部,书写部的端部包括夹持体和钢珠,钢珠可自由转动地设于夹持体内,且钢珠与夹持体之间的间隙要足够小,以避免油墨漏出,同时要足够大,以使得钢珠能够自由转动,通过钢珠的滚动将油墨部的油墨转移到纸面上实现书写,因此对钢珠的尺寸精度要求非常高,钢珠与夹持体的间隙过大,笔头部会漏油,间隙过小,则油墨难以顺滑转移,书写不连贯,极大的影响书写体验。许多书写爱好者能碰到一只好用的笔芯会感到非常的高兴,甚至会保留笔芯,以便在遇见书写不畅的笔芯时可以进行替换维修,拯救一整管的油墨。
笔在使用时难免会有不小心掉落的情况,若是笔尖先落地,往往会使钢珠或其夹持体受损,进而导致漏墨或者书写不畅,以往的笔芯容纳油墨较少,损坏了丢弃也不会有太大的浪费,但是现在市场上有趋势生产“大容量”笔芯,一直笔芯容纳的油墨是传统笔芯的10倍左右,倘若这类笔芯因为偶尔的一两次磕碰导致笔尖受损,就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摔笔。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摔笔,包括笔杆和笔头部,所述笔杆内设有容纳笔芯和/或芯套的空腔;所述笔芯靠近笔头部一端设有凸台,或者所述笔芯过盈配合套设在所述芯套内,所述芯套靠近笔头部一端设有凸台;
所述笔杆的握持部设有驱动笔芯伸出或缩回笔头部的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在被手握持时驱动笔芯伸出笔头部,在无外力作用时自动驱动笔芯缩回笔头部。
采用此技术方案,当使用者不使用笔时,即一旦不再握持着笔,则笔芯在内部驱动机构就带动笔芯或芯套缩回笔头部,对笔芯的笔头进行保护,避免意外落地时笔尖直接与地面等磕碰,降低笔芯被损坏的概率。
进一步地,定义笔芯缩回笔头部并位于第一极限位时为第一状态,笔芯伸出笔头部且还未抵达第二极限位时为驱动机构的第二状态,笔芯伸出笔头部并位于第二极限位时为驱动机构的第三状态,第一状态为静态平衡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为动态平衡状态,即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机构能够维持在第一状态不变,但是所述驱动机构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不能维持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所述驱动机构必须借助于外力与驱动机构内部的恢复力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在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所述驱动机构在外力作用下维持在第二状态时,驱动机构具有恢复第一状态的第一恢复力,一旦撤离外力,所述驱动机构在第一恢复力的作用下返回第一状态;所述驱动机构在第三状态时,驱动机构具有恢复至第二状态的第二恢复力;一旦撤离外力,所述驱动机构在第二恢复力的作用下返回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恢复力小于第一恢复力,以便使使用者只需要很小的力气就可以使驱动机构维持在第三状态,进行持续的书写。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块、主复位弹簧、第一磁铁、第二磁铁。主复位弹簧设于笔芯或芯套上凸台与笔头部之间,用于提供第一恢复力;推块位于笔杆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磁铁,笔杆内与第一磁铁适配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对面磁性相同;推块可水平滑动地设置在笔杆内,推块设有斜坡面,所述斜坡面与笔芯或芯套笔芯或芯套的凸台抵触,推块水平内推,可通过笔芯或芯套上的凸台驱动笔芯竖直向下移动,将笔芯推出笔头部,所述斜坡面的末端包括一水平部,当笔芯抵达极限位置时,水平部抵靠在笔芯或芯套的凸台上,驱动机构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产生排斥力,此为第二恢复力。
进一步地,所述推块为叉子形状,中间缺口用于避开笔芯或芯套。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弧形拨叉、主复位弹簧、副复位弹簧,主复位弹簧设于笔芯或芯套上凸台与笔头部之间,用于提供第一恢复力;所述弧形拨叉的轮面抵靠在笔芯或芯套上的凸台上,所述弧形拨叉铰接在所述笔杆上,当所述弧形拨叉绕铰接轴旋转时,所述弧形拨叉的轮面经笔芯或芯套上的凸台驱动所述笔芯移动伸出笔头部。所述弧形拨叉上设有一水平面,当笔芯抵达极限位置时,水平部抵靠在笔芯或芯套的凸台上,驱动机构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副复位弹簧被挤压,提供第二恢复力。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拨叉为叉子形状,中间设置用于避开笔芯或芯套的缺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笔杆内的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笔杆内,所述旋转组件用于旋转笔芯,避免笔芯中的钢珠一直沿相同的方向旋转,因为长时间以相同的角度书写,钢珠被迫长时间沿相同的方向旋转,容易在笔头部上形成油墨堆积,同时也会使笔芯中储存的油墨一直从一个位置移出,久而久之,会导致笔芯的油墨中产生空泡,进而导致笔芯断油,通过调整笔芯书写角度,使笔芯内的油墨各个方向相对均匀的出油,可避免上述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设于笔杆内的夹持部和设于笔杆外的操作部,所述夹持部与笔芯或芯套在周向方向上紧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笔杆摩擦配合,所述操作部为旋钮或拨盘,旋钮上设有防滑结构,使用者手动旋转旋钮或者拨动拨盘实现对笔芯的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导向盘和导向筋,所述导向筋设于笔杆内壁上,且导向筋构成锯齿状导向槽,所述导向盘上设有至少3个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设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导向盘的下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笔芯或芯套紧配合,所述导向盘能够带动笔芯或芯套绕轴线旋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隐去笔杆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第一状态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第三状态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第三状态具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中旋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4中拨盘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5中导向盘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5中限位柱与导向槽位置关系展开示意图。
图13为自带凸台的笔芯示意图;
图14为不带凸台的笔芯及其配合芯套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标号所表示的部件名称列表如下:
10、笔芯;11、凸台;13、芯套;
100、笔杆;101、握持部;102、避让口;103、顶盖;
200、笔头部;
300、驱动机构;
310、推块;311、斜坡面;
320、主复位弹簧;321、副复位弹簧;
330、第一磁铁;
340、弧形拨叉;341、铰接端;342、弧面端;3421、远端;3422、近端;
350、水平部;
360、缺口;
400、旋转组件;
410、夹持部;411、旋钮;4112、倒角;412、拨盘;413、拨杆;414、齿条;
420、导向盘;4201、限位杆;421、导向筋;4211、上导向筋;4212、下导向筋;422、导向槽;423、下方导向筋的最低点;424、上方导向筋的最低点;425、下方导向筋的最高点;426、上方导向筋的最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无旋转结构、推块310结构)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防摔笔,包括笔杆100和笔头部200,所述笔杆100内设有容纳笔芯10或芯套13的空腔;所述笔杆100的握持部101设有驱动笔芯10伸出或缩回笔头部200的驱动机构300;
笔芯有多种,一种是如图13所示,在笔芯本体靠近笔头部的一端设有凸台11;还有一种笔芯本体靠近笔头部一端没有凸台,此时就需要借用芯套13,如图14所示,图14中A为一种没有凸台的笔芯的示意图,图14中B为套设了芯套13后的示意图,即将笔芯10插入芯套13内,芯套13与笔芯10过盈配合,在芯套的外部设有凸台11。注意此处所说的过盈配合,只要满足笔在日常使用时,芯套与笔芯之间没有相对的滑动或转动就足够了,其过盈配合的力度不会大到影响正常更换笔芯的操作,即在更换笔芯时,仍然是可以相对容易的将笔芯从芯套中抽离出来的。下文中提及凸台11,是指直接设于笔芯上的凸台或者是设于芯套上的凸台。
所述驱动机构300在被手握持时驱动笔芯10伸出笔头部200,在无外力作用时自动驱动笔芯10缩回笔头部200。
定义笔芯10缩回笔头部200并位于第一极限位时为第一状态,笔芯10伸出笔头部200但不在第二极限位时为驱动机构300的第二状态,笔芯10伸出笔头部200并位于第二极限位时为驱动机构300的第三状态。
则第一状态为静态平衡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为动态平衡状态,即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机构300能够稳定地维持在第一状态不变,但是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驱动机构300不能维持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也就是说,所述驱动机构300只有在外力与驱动机构300内部的恢复力达到平衡时才能维持在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所述驱动机构300在外力作用下维持在第二状态时,驱动机构300内部的恢复力是趋向于使驱动机构300恢复到第一状态,称此恢复力为第一恢复力,一旦撤离外力或外力不足以抵消第一恢复力,所述驱动机构300会在第一恢复力的作用下返回第一状态;所述驱动机构300在第三状态时,驱动机构300部的恢复力是趋向于使驱动机构300恢复至第二状态,称之为第二恢复力,一旦撤离外力或外力不足以平衡第二恢复力,所述驱动机构300在第二恢复力的作用下返回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恢复力小于第一恢复力。
第一恢复力和第二恢复力是通过驱动机构300内的弹性件来实现,比如弹簧、弹片、橡胶垫、气囊等,也可以是磁铁,凡是能够提供排斥力的现有技术均可。
请参考图2-图4所示,所述驱动机构300包括推块310、主复位弹簧320、第一磁铁330、第二磁铁。主复位弹簧320设于凸台11下方,位于凸台11与笔头部200之间,用于提供第一恢复力;推块310可水平滑动地设置在笔杆100内,且位于笔杆100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磁铁330,笔杆100内与第一磁铁330适配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330与第二磁铁相对面极性相同;推块310位于笔杆100内的一端设有斜坡面311,如图3所示,所述斜坡面311与凸台11上表面抵触,当推块310水平内推时,凸台11被迫向下移动,进而驱动笔芯10竖直向下移动,将笔芯10推出笔头部200,所述斜坡面311的末端包括一水平部350,当笔芯10抵达极限位置时,如图4所示,此时抵触在凸台11上表面的不再是斜坡面311,而是斜坡面311末端的水平部350,驱动机构300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在驱动机构300从第二状态逐渐接近第三状态时,第一磁铁330与第二磁铁距离逐渐靠近,驱动机构300进入第三状态时,第一磁铁330和第二磁铁距离近到能够提供足够将推块310从第三状态推出到第二状态的排斥力,此时由于凸台11与推块310的水平部350抵靠,所以主复位弹簧320对凸台11的弹力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所以握持并使笔芯10处于第三状态的握持力不需要克服主复位弹簧320的分力,只需要克服第一磁铁330与第二磁铁之间的排斥力即可,第一磁铁330与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性排斥力与距离的大小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只要对其距离做微调,总能找到合适的排斥力,使这一排斥力刚好能将驱动机构300推离第三状态即可,这一力度远小于主复位弹簧320的弹力在第二状态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所以常规的握持力足以使笔持续处于第三状态。但是当完全释放掉笔时,由于没有了外力的平衡,第一磁铁330和第二磁铁之间的排斥力会将笔从第三状态推离,使笔进入第二状态,而第二状态下,主复位弹簧320的弹力会在斜坡面311的作用下,产生水平方向的分力,进而驱动笔从第二状态恢复到第一状态,即笔芯10完全收回笔头部200的状态,对笔芯10进行有效的保护。
所述推块310为叉子形状,中间缺口360用于避开笔芯10或芯套13,这样一来,推块310被分为两部分,分别从笔管的两侧接触凸台11,使得笔芯10受力更均匀,操作更流畅。
实施例2(无旋转结构、弧形拨叉340结构)
请参考图5-图8所示,区别于实施例1,本例中,驱动机构300为弧形拨叉340结构,具体地,所述驱动机构300包括弧形拨叉340、主复位弹簧320、副复位弹簧321,主复位弹簧320设于凸台11与笔头部200之间,用于提供第一恢复力;如图6-图8所示,所述弧形拨叉340包括铰接端341和弧面端342,所述弧形拨叉340的铰接端341铰接于笔杆100上,所述副复位弹簧321设于所述弧形拨叉340与笔杆100之间,且靠近所述弧形拨叉340铰接端341位置。所述弧面端342包括近端3422和远端3421,所述近端3422与铰接端341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远端3421与所述铰接端341的直线距离,所述弧形拨叉340的弧面抵靠在凸台11上,当所述弧形拨叉340绕铰接轴旋转时,所述弧形拨叉340的弧面经凸台11驱动所述笔芯10移动伸出笔头部200。所述弧形拨叉340的远端3421的末端设有一水平部350,当笔芯10抵达极限位置时,如图8所示,弧形拨叉340与笔芯10或芯套凸台11的接触面由弧面切换至水平部350,驱动机构300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在驱动装置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三状态的过程中,副复位弹簧321从完全无接触,到被接触,到被挤压,以提供第二恢复力。所述弧形拨叉340为叉子形状,中间设置用于避开笔芯10或芯套13的缺口360。
实施例3(旋钮411结构)
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还包括设于笔杆100内的旋转组件400,所述旋转组件400可转动的设置在笔杆100内,所述旋转组件400用于旋转笔芯10,避免笔芯10中的钢珠一直沿相同的方向旋转,因为长时间以相同的角度书写,钢珠长时间沿相同的方向旋转,容易在笔头部200上形成油墨堆积,同时也会使笔芯10中储存的油墨一直从一个位置移出,久而久之,会导致笔芯10的油墨中产生空泡,进而导致笔芯10中的油墨产生断层,进而使剩余油墨无法顺畅输出,通过调整笔芯10书写角度,使笔芯10内的油墨从各个方向相对均匀的出油,可避免上述问题。
所述旋转组件400包括设于笔杆100内的夹持部410和设于笔杆100外的操作部,所述夹持部410与笔芯与笔芯10或芯套13在周向方向上紧配合连接,以保证在周向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如图9所示,操作部为旋钮411,夹持部410与笔芯10或芯套13过盈配合,夹持部410与旋钮411通过齿条414啮合连接,夹持部410可以相对于旋钮411沿齿条414长度方向滑动,以适配笔尖的伸出与缩回,但是当旋钮411在外力作用下旋转时,旋钮411经过齿条414带动夹持部410旋转,夹持部410与笔芯10或芯套13又是过盈配合,所以能够带动笔芯10或芯套13绕轴旋转。旋钮411在笔杆100内的部分设有限位台,以免从笔杆100中脱落;所述旋钮411的内孔入口处设有倒角4112,以便于夹持部410插入;所述旋转组件400与所述笔杆100摩擦配合,以便只有在人为操作旋转时旋转组件400才相对于笔杆100旋转,在没有人为操作时旋转组件400相对于笔杆100静止。旋钮411上设有防滑结构,使用者手动旋转旋钮411即可对笔芯10进行旋转,避免笔芯10一直以同一个角度旋转。
普通的笔,因为握持的位置并没有要求必须固定位置,只要握持时随意换个角度就可以解决笔芯10长期书写角度固定的问题。但是,由于本方案中驱动组件在笔杆100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且若想使笔处于第三状态,必须在握持笔时用拇指压住驱动组件,所以每次握持笔的角度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在本案中,这一旋转组件400非常有必要。
实施例4(拨盘412结构)
区别于实施例3,如图10所示,本例中,旋转组件400的操作部为拨盘412,所述笔杆100上设有供拨盘412探出的避让口102,使用者通过拨动拨盘412弹出笔杆100的拨杆413,实现对笔芯10的旋转操作。安装时,先安装拨盘412,再盖上顶盖103,以对拨盘412进行限位。
拨盘412与笔芯10或芯套13可以为过盈配合,拨盘随着笔芯的上下移动也上下移动;只要使避让口102保持足够的尺寸即可。
拨盘412与笔芯10或芯套13的配合,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在笔芯10上部设齿条,在拨盘412中心的孔内壁上设置适配的齿条,使笔芯10与拨盘412中心的孔通过齿条啮合,则可以使笔芯与拨盘在周向上相对固定,在轴向上可滑动的连接。
拨盘412与笔芯10或芯套13的配合还可以采用如实施例3中夹持部410与旋钮411类似的结构。
实施例5(导向盘420结构)
区别于实施例3和实施例4,如图11所示,本例中,旋转组件400包括导向盘420和导向筋421,所述导向筋421设于笔杆100内壁上,且导向筋421构成锯齿状导向槽422,所述导向盘420上设有至少3个限位杆4201,所述限位杆4201设于所述导向槽422内,所述导向盘420与笔芯10或芯套13过盈配合,正常使用状态,笔芯10或芯套13与导向盘420同步升降和旋转,当然这一过盈配合也是相对的,其紧密程度足以使在日常书写使用时,使得笔芯10或芯套13和导向盘420同步绕轴旋转或沿轴线方向上下移动,但是当需要更换笔芯10或芯套13时仍然是可以使导向盘420和笔芯10或芯套13分离开来的。
使用时,驱动机构300带动笔芯10或芯套13下移,笔芯10或芯套13带动导向盘420下移,导向盘420上的限位杆4201跟着同步下移,限位杆4201位于导向槽422内,所以还会受到导向槽422的侧向的导向力,所以限位杆4201被迫在下移的同时,绕笔杆的轴线旋转,由于导向盘420与笔芯10或芯套13为过盈配合,所以导向盘420的旋转会带动笔芯10或芯套13旋转。请参考图12所示,其为本例中限位杆4201与导向槽422位置关系展开示意图,导向槽422有上导向筋4211和下导向筋4212围拢而成,导向槽422的设置能够使得限位杆4201在导向槽422内只能绕着一个方向旋转,而不能原路返回。如,当限位杆4201在笔芯10的带动下由上向下、逆时针移动到下方导向筋的最低点423时,限位杆4201的中心已经越过了上方导向筋的最低点424,当笔芯10再次带动限位杆4201向上移动时,在上导向筋4211的限制下,限位杆4201只能继续逆时针旋转上升,而不能原路返回;当逆时针旋转上升到上方导向筋的最高点426时,限位杆4201的中心就已经越过了下方导向筋的最高点425,所以当限位杆4201再次在笔芯10的带动下向下移动时,限位杆4201在下导向筋4212的限制下,又只能继续逆时针向下旋转移动,而不能回到刚才上升的部分导向槽422中,由此实现携带笔芯一直旋转,切换不同的角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摔笔,包括笔杆和笔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内设有容纳笔芯和/或芯套的空腔,所述笔芯靠近笔头部一端设有凸台,或者所述笔芯过盈配合套设在所述芯套内,所述芯套靠近笔头部一端设有凸台;所述笔杆的握持部设有驱动笔芯伸出或缩回笔头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在被握持时驱动笔芯伸出笔头部,在无外力作用时自动驱动笔芯缩回笔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摔笔,定义笔芯缩回笔头部并位于第一极限位时为第一状态,笔芯伸出笔头部并未位于第二极限位时为第二状态,笔芯伸出笔头部并位于第二极限位时为第三状态,其特征在于,第一状态为静态平衡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为动态平衡状态,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机构能够维持在第一状态不变,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机构不能维持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所述驱动机构在外力作用下维持在第二状态时,具有恢复第一状态的第一恢复力;所述驱动机构在第三状态时,具有恢复至第二状态的第二恢复力;所述第二恢复力小于第一恢复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块、主复位弹簧、第一磁铁、第二磁铁,所述主复位弹簧设于笔芯或芯套上凸台与笔头部之间,用于提供第一恢复力;推块位于笔杆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磁铁,笔杆内与第一磁铁适配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推块可水平滑动地设置在笔杆内,推块设有斜坡面,所述斜坡面与笔芯或芯套笔芯或芯套的凸台抵触,推块水平内推,通过笔芯或芯套的凸台驱动笔芯竖直向下移动,所述斜坡面的末端包括一水平部,当笔芯抵达极限位置时,水平部抵靠在笔芯或芯套的凸台上,驱动机构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产生排斥力,用于提供第二恢复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为叉子形状,中间缺口用于避开笔芯或芯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弧形拨叉、主复位弹簧、副复位弹簧,主复位弹簧设于笔芯凸台与笔头部之间,用于提供第一恢复力;所述弧形拨叉的轮面抵靠在笔芯或芯套上的凸台上,所述弧形拨叉铰接在所述笔杆上,当所述弧形拨叉绕铰接轴旋转时,所述弧形拨叉的轮面经笔芯或芯套上的凸台驱动所述笔芯移动伸出笔头部;所述弧形拨叉上设有一水平面,当笔芯抵达极限位置时,水平部抵靠在笔芯或芯套的凸台上,驱动机构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副复位弹簧被挤压,提供第二恢复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拨叉为叉子形状,中间设置用于避开笔芯或芯套的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笔杆内的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笔杆内,用于旋转笔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设于笔杆内的夹持部和设于笔杆外的操作部,所述夹持部与笔芯或芯套在周向方向上紧配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为旋钮或拨盘。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导向盘和导向筋,所述导向筋设于笔杆内壁上,且导向筋构成锯齿状导向槽,所述导向盘上设有至少3个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设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导向盘的下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笔芯或芯套周线方向上紧配合,所述导向盘能够带动笔芯或芯套绕轴旋转。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80796.8U CN220615312U (zh) | 2023-08-23 | 2023-08-23 | 一种防摔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80796.8U CN220615312U (zh) | 2023-08-23 | 2023-08-23 | 一种防摔笔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15312U true CN220615312U (zh) | 2024-03-19 |
Family
ID=90217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80796.8U Active CN220615312U (zh) | 2023-08-23 | 2023-08-23 | 一种防摔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615312U (zh) |
-
2023
- 2023-08-23 CN CN202322280796.8U patent/CN2206153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77447B2 (en) | Slide type writing tools having device for prevent dryness | |
US8104983B2 (en) | Combination writing instrument | |
US8087840B2 (en) | Slide type writing tool preventing dryness | |
CN220615312U (zh) | 一种防摔笔 | |
TW517021B (en) | Retractable writing implement | |
JP2007050610A (ja) | 筆記具 | |
JP2001341492A (ja) | ノック式筆記具 | |
CN213920431U (zh) | 按压式书写文具 | |
CN112406364A (zh) | 按压式书写文具 | |
CN220332321U (zh) | 旋转式书写笔 | |
US10183524B2 (en) | Writing instrument having automatic sealing structure | |
JP4754289B2 (ja) | 多芯筆記具 | |
CN218906741U (zh) | 一种按压式书写工具 | |
EP3357707A1 (en) | Writing instrument having automatic sealing structure | |
CN115008925B (zh) | 一种按压式书写工具 | |
CN117901563A (zh) | 一种按压笔 | |
JPH065197Y2 (ja) | 複合筆記具 | |
KR200384341Y1 (ko) | 회전 인출식 지우개 | |
CN115723463A (zh) | 书写工具 | |
CN118107303A (zh) | 一种适用于多规格自动笔芯的出芯机构 | |
JP2003251983A (ja) | 筆記具 | |
JP2021102296A (ja) | ボールペン | |
CN118163509A (zh) | 一种便于旅游外出随身携带的多用笔 | |
JP3500312B2 (ja) | 複式筆記具 | |
JP2023006826A (ja) | 熱変色性筆記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