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99817U -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 Google Patents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99817U
CN220599817U CN202322360974.8U CN202322360974U CN220599817U CN 220599817 U CN220599817 U CN 220599817U CN 202322360974 U CN202322360974 U CN 202322360974U CN 220599817 U CN220599817 U CN 220599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ting
karst cave
pipe
mud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09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裕
郭帅
芦冬冬
李杨
何海亮
游传勇
沈艳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filed Critical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097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99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99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99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溶洞加固系统,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包括排泥组件和注浆组件,排泥组件包括储泥容器和排泥结构,储泥容器和排泥结构相连通,排泥结构能够插接在溶洞的第一位置;注浆组件包括注浆容器、输送装置和注浆结构,输送装置连通注浆容器和注浆结构,注浆结构能够插接在溶洞的第二位置,输送装置能够将预存在注浆容器中的注浆液输送至注浆结构中。本实用新型通过注浆结构能够将注浆液注入溶洞中以对溶洞内的流体进行挤压,使得溶洞内的流体能够沿排泥结构进入储泥容器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输送装置即可同步完成注浆和排泥操作,具有更加高效的施工效率,显著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Description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存在大量的隧道施工区域,由于受到区域气候及地下水等原因影响,在山体内部及地下往往会形成溶洞。当隧道在溶洞发育区施工时,可能会从不同位置穿越地下溶洞,容易破坏溶洞的完整性,从而给施工过程造成安全风险。
特别是受溶洞内充填物质及溶洞近接隧道位置影响,当隧道部分掘进至具有流体充填的溶洞时,如果处置不当,溶洞内的流体填充物可能会发生瞬间高速滑流,从而造成工程事故,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并且,溶洞发生流体滑流后,还影响了隧道周边围岩体等安全与稳定,严重时甚至会诱发隧道塌方。
因此,如何对具有流体的溶洞进行加固和治理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由此,本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隧道溶洞加固方法以及系统,以求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隧道溶洞加固系统,用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影响隧道安全的溶洞进行快速加固和治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溶洞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隧道待施工区域中的目标溶洞的位置、尺寸及流体充填度信息;
在所述目标溶洞的外围进行施工形成预留土台;
对所述预留土台进行钻孔施工形成连通所述目标溶洞的排泥钻孔和注浆钻孔;
通过所述注浆钻孔对所述目标溶洞进行注浆操作,并通过所述排泥钻孔对所述目标溶洞进行排泥操作;
当所述目标溶洞中排出均匀的注浆液时,停止注浆操作;
静置目标时间,使所述目标溶洞内的所述注浆液凝固形成加固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隧道待施工区域中的目标溶洞的位置及尺寸信息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地质雷达对所述隧道待施工区域进行探测,获取所述待施工区域中的所述目标溶洞的位置、尺寸及流体充填度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目标溶洞的外围进行施工形成预留土台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掘进开挖所述隧道待施工区域;
在近抵所述目标溶洞的前方不小于10m处进行施工形成所述预留土台;
其中,所述预留土台的坡度在45°-60°,所述预留土台的坡面至所述目标溶洞的净距离不小于4m,所述预留土台超出所述目标溶洞的距离不小于10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预留土台进行钻孔施工形成连通所述目标溶洞的排泥钻孔和注浆钻孔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预留土台的顶部进行钻孔施工形成所述排泥钻孔,将排泥钻管的进口插接在所述排泥钻孔中以连通所述目标溶洞,并将所述排泥钻管的出口置于所述目标溶洞的顶端上方至少0.5m;
在预留土台的底部进行钻孔施工形成所述注浆钻孔,将注浆管的进口插接在所述注浆钻孔中以连通所述目标溶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使所述溶洞内的所述注浆液凝固形成加固层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检测所述加固层的抗压强度;
当所述加固层的抗压强度达到5MPa后,对所述预留土台进行施工形成隧道,并对所述隧道进行支护结构施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包括:
排泥组件,所述排泥组件包括储泥容器和排泥结构,所述储泥容器和所述排泥结构相连通,所述排泥结构能够插接在溶洞的第一位置;
注浆组件,所述注浆组件包括注浆容器、输送装置和注浆结构,所述输送装置连通所述注浆容器和所述注浆结构,所述注浆结构能够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二位置,所述输送装置能够将预存在所述注浆容器中的注浆液输送至注浆结构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注浆结构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排泥结构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位置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泥结构包括排泥钻管和排泥连接管,所述排泥钻管通过所述排泥连接管连通所述储泥容器,所述排泥钻管能够插装至所述溶洞的第一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排泥连接管为柔性管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泥钻管设有多个,多个排泥钻管并联设置并与所述储泥容器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泥钻管的直径为100mm-20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浆结构包括注浆管和注浆连接管,所述注浆管通过所述注浆连接管连通所述注浆容器,所述注浆管能够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二位置,所述注浆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注浆连接管为柔性管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注浆泵和连通管,所述注浆泵的进口通过所述连通管与所述注浆容器相连通,所述注浆泵的出口与所述注浆连接管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浆管的直径为100mm-20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浆液由水泥浆溶液、硅酸钠溶液及时变添加剂按照目标比例进行均匀混合制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隧道溶洞加固方法通过在目标溶洞的外围设置预留土台,在保证隧道同步进行掘进施工的同时,还通过预留土台提高了目标溶洞所在区域的稳定性,对目标溶洞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且不会影响到隧道向前掘进施工的速度。通过对预留土台进行钻孔施工能够形成排泥钻孔和注浆钻孔,注浆液能够通过注浆钻孔注入目标溶洞中,并通过注浆液挤压目标溶洞中的流体,使得目标溶洞中的流体能够通过排泥钻孔排出,最终注浆液能够充满整个目标溶洞。并且,通过控制注浆液的成分,使得注浆液能够在目标时间内完成终凝,从而为预留土台的快速开挖提供了时间保障。当注浆液在目标溶洞中凝固后,起到了加强目标溶洞强度的作用,从而实现了隧道溶洞的快速加固和治理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隧道溶洞加固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隧道溶洞加固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注浆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00、岩土体;
200、隧道;
300、溶洞;
400、预留土台;
1、排泥组件;11、储泥容器;12、排泥结构;121、排泥钻管;122、排泥连接管;
2、注浆组件;21、注浆容器;22、输送装置;221、注浆泵;222、连通管;23、注浆结构;231、注浆管;232、注浆连接管;
3、第一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方式一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隧道溶洞加固方法,该隧道溶洞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0:获取隧道200待施工区域中的目标溶洞300的位置、尺寸及流体充填度信息;
步骤2000:在目标溶洞300的外围进行施工形成预留土台400;
步骤3000:对预留土台400进行钻孔施工形成连通目标溶洞300的排泥钻孔和注浆钻孔;
步骤4000:通过注浆钻孔对目标溶洞300进行注浆操作,并通过排泥钻孔对目标溶洞300进行排泥操作;
步骤5000:当目标溶洞300中排出均匀的注浆液时,停止注浆操作;
步骤6000:静置目标时间,使目标溶洞300内的注浆液凝固形成加固层。
整体上,该隧道溶洞加固方法通过在目标溶洞300的外围设置预留土台400,在保证隧道200同步进行掘进施工的同时,还通过预留土台400提高了目标溶洞300所在区域的稳定性,对目标溶洞300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且不会影响到隧道200向前掘进施工的速度。其中,溶洞300一般形成在岩土体100中,隧道200施工过程中也穿设于岩土体100中。
通过对预留土台400进行钻孔施工能够快速形成排泥钻孔和注浆钻孔,注浆液能够通过注浆钻孔注入目标溶洞300中,并通过注浆液挤压目标溶洞300中的流体,使得目标溶洞300中的流体能够通过排泥钻孔排出,最终注浆液能够充满整个目标溶洞300。并且,通过控制注浆液的成分,使得注浆液能够在目标时间内完成终凝,从而为预留土台400的快速开挖提供了时间保障。当注浆液在目标溶洞300中凝固后,起到了加强目标溶洞300强度的作用,从而实现了隧道200溶洞300的快速加固和治理作用。
其中,注浆液可由水泥浆溶液、硅酸钠溶液及时变添加剂按照目标比例进行均匀混合制备。设计人员可根据具体使用需要调整注浆液中的成分及配比,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获取隧道200待施工区域中的目标溶洞300的位置及尺寸信息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1:通过地质雷达对隧道200待施工区域进行探测,获取待施工区域中的目标溶洞300的位置、尺寸及流体充填度信息。
通过地质雷达能够高效地探测出隧道200待施工区域中的溶洞300,其中,可将隧道200施工过程中最先遇到的溶洞300设置为目标溶洞300。通过对地质雷达获取的信号进行分析,能够获取目标溶洞300的位置、尺寸和流体填充度信号,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根据目标溶洞300的具体情况调整后续预留土台400的施工方案,具有更好的调节灵活性。
当然,设计人员可采用其他探测设备以检测隧道200待施工区域中的溶洞300,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在目标溶洞300的外围进行施工形成预留土台40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01:掘进开挖隧道200待施工区域;
步骤2002:在近抵目标溶洞300的前方不小于10m处进行施工形成预留土台400;
其中,预留土台400的坡度在45°-60°,预留土台400的坡面至目标溶洞300的净距离不小于4m,预留土台400超出目标溶洞300的距离不小于10m。
通过在溶洞300的外围设置预留土台400,预留土台400能够保证溶洞300的完整性,避免溶洞300中的流体出现泄漏。并且,通过调整预留土台400的具体尺寸,从而便于根据溶洞300的具体情况预留出足够的安全强度,显著地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设计人员可根据施工需要调整预留土台400的具体尺寸和构造,在此不作具体数值限定。优选的,当溶洞300越大时,预留土台400的尺寸也设置的越大,以更好地保障溶洞300的完整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预留土台400的坡面平行于隧道200的轴线,并置于溶洞300的正前方。通过在预留土台400上设置坡面,使得预留土台400能够形成上小下大的锥台形,从而预留土台400还能够依靠自身重量产生抗滑力,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可根据施工需要调整预留土台400的具体构造,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对预留土台400进行钻孔施工形成连通目标溶洞300的排泥钻孔和注浆钻孔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01:在预留土台400的顶部进行钻孔施工形成排泥钻孔,将排泥钻管121的进口插接在排泥钻孔中以连通目标溶洞300,并将排泥钻管121的出口置于目标溶洞300的顶端上方至少0.5m;
步骤302:在预留土台400的底部进行钻孔施工形成注浆钻孔,将注浆管231的进口插接在注浆钻孔中以连通目标溶洞300。
通过钻孔施工能够快速在预留土台400的顶部形成排泥钻孔,从而便于通过排泥钻孔将排泥钻管121插入溶洞300中以进行排泥操作。并且,排泥钻管121的出口向上倾斜设置,从而避免流体中的大颗粒杂质进入排泥钻管121中而堵塞排泥钻管121。
为了提高了溶洞300的排泥效率,还可在预留土台400上钻设多个排泥钻孔,从而便于多根排泥钻管121连通溶洞300,通过多根排泥钻管121能够协同地排放溶洞300中的流体,具有更好的排泥效果。并且,通过设置多根排泥管还起到了备份作用,避免其中部分排泥管被堵塞而发生排泥失效的问题。其中,排泥钻管121可与储泥容器11连通,用于收集溶洞300排出的流体。
并且,通过钻孔施工还能够在预留土台400的底部形成注浆钻孔,从而便于通过注浆钻孔将注浆管231插入溶洞300中以进行注浆操作。在利用注浆管231向溶洞300内注浆时,注浆液会从溶洞300的底部挤压溶洞300内的流体,使得溶洞300内的流体逐渐地沿排泥钻管121流出,具有更好的排泥效果。其中,注浆管231可通过输送装置22与注浆容器21连通,通过注浆容器21能够预存配置好的注浆液,通过输送装置22能够将注浆液输入至注浆管231中以进行注浆操作。
通过排泥钻孔和注浆钻孔相配合,仅需要设置一个输送装置22,通过该输送装置22将注浆液输送至注浆管231中即可完成注浆和排泥操作,具有更加高效的施工效率,并显著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在使溶洞300内的注浆液凝固形成加固层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00:检测加固层的抗压强度;
步骤8000:当加固层的抗压强度达到5MPa后,对预留土台400进行施工形成隧道200,并对隧道200进行支护结构施工。
设计人员可根据施工需要确定支护结构的具体构造,在此不作具体限制。通过支护结构能够对加固后的溶洞300区域起到再次补强的作用,显著地提高了溶洞300所在区域的结构稳定性。
当然,设计人员可根据注浆液的具体类型调整抗压强度的大小,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实施方式二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隧道溶洞加固系统,该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包括排泥组件1和注浆组件2,排泥组件1包括储泥容器11和排泥结构12,储泥容器11和排泥结构12相连通,排泥结构12能够插接在溶洞300的第一位置;注浆组件2包括注浆容器21、输送装置22和注浆结构23,输送装置22连通注浆容器21和注浆结构23,注浆结构23能够插接在溶洞300的第二位置,输送装置22能够将预存在注浆容器21中的注浆液输送至注浆结构23中。
整体上,该隧道溶洞加固系统通过将排泥结构12插接在溶洞300的第一位置,排泥结构12能够对溶洞300内的流体进行导流,使溶洞300排出的流体流入储泥容器11中进行收集。并且,通过将注浆结构23插接在溶洞300的第二位置,通过输送装置22能够将注浆容器21中预存的注浆液输入注浆结构23中,并由注浆结构23将注浆液排入溶洞300中。通过注浆液对溶洞300内的流体进行挤压,使得溶洞300内的流体能够沿排泥结构12进入储泥容器11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输送装置22即可同步完成注浆和排泥操作,具有更加高效的施工效率,显著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隧道溶洞加固系统能够用于实现实施方式一中的方法。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该隧道溶洞加固系统的使用方法,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移动储泥容器11和注浆容器21,可在储泥容器11和注浆容器21上设置行进轮组。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确定行进轮组的具体构造,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在注浆结构23插接在溶洞300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排泥结构12插接在溶洞300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一位置的高度。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为溶洞300的顶部位置,第二位置为溶洞300的底部位置。通过利用注浆结构23向溶洞300的底部注浆时,注浆液会从溶洞300的底部挤压溶洞300内的流体,使得溶洞300内的流体逐渐地沿位于溶洞300的顶部的排泥结构12流出,具有更好的排泥效果。
当然,设计人员也可根据注浆和排泥需要调整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排泥结构12包括排泥钻管121和排泥连接管122,排泥钻管121通过排泥连接管122连通储泥容器11,排泥钻管121能够插装至溶洞300的第一位置。通过利用排泥连接管122作为过渡,便于将排泥钻管121和储泥容器11相连通,具有更好的安装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排泥连接管122为柔性管体。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排泥连接管122全部设置为柔性管体,柔性的排泥连接管122能够根据场地情况自由调整位置,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连通排泥钻管121和储泥容器11。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排泥连接管122可由柔性管体和刚性管体复合构成。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排泥连接管122的具体构造,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排泥连接管122也可设置为刚性管体,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的,排泥钻管121设有多个,多个排泥钻管121并联设置并与储泥容器11相连通。通过多根排泥钻管121能够协同地排放溶洞300中的流体,具有更好的排泥效果。
并且,通过设置多根排泥钻管121还起到了备份作用,避免其中部分排泥钻管121被堵塞而发生排泥失效的问题。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排泥钻管121的设置数量,在此不作具体数值限制。
通过调节排泥钻管121的管径大小,使得排泥钻管121具有良好的导送流体的能力,并避免排泥钻管121被流体中的颗粒物杂质所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排泥钻管121的直径为100mm-200mm。通过使排泥钻管121的直径位于100mm至200mm之间,使得排泥钻管121的管径能够满足大部分溶洞300中流体的输送需要,并避免被流体中的颗粒物杂质堵塞。
当然,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排泥钻管121的具体尺寸,在此不作具体数值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注浆结构23包括注浆管231和注浆连接管232,注浆管231通过注浆连接管232连通注浆容器21,注浆管231能够插接在溶洞300的第二位置,注浆管231上设有第一控制阀3。通过利用注浆连接管232作为过渡,便于将注浆管231和注浆容器21相连通,具有更好的安装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注浆连接管232为柔性管体。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注浆连接管232全部设置为柔性管体,柔性的注浆连接管232能够根据场地情况自由调整位置,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连通注浆管231和注浆容器21。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注浆连接管232可由柔性管体和刚性管体复合构成。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注浆连接管232的具体构造,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注浆连接管232也可设置为刚性管体,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的,输送装置22包括注浆泵221和连通管222,注浆泵221的进口通过连通管222与注浆容器21相连通,注浆泵221的出口与注浆连接管232相连通。
通过注浆泵221能够将注浆容器21中的注浆液泵送至注浆管231,并通过注浆管231将注浆液注入溶洞300中,从而通过注浆液能够将溶洞300内的流体挤出。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选择注浆泵221的具体型号,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通过调节注浆管231的管径大小,使得注浆管231具有良好的导送注浆液的能力,提高了注浆液的泵送效率。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注浆管231的直径为100mm-200mm。通过使注浆管231的直径位于100mm至200mm之间,使得注浆管231的管径能够满足注浆液的泵送需要,从而提高了注浆液注入溶洞300的效率,节约了施工时间。
当然,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注浆管231的具体尺寸,在此不作具体数值限制。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泥组件,所述排泥组件包括储泥容器和排泥结构,所述储泥容器和所述排泥结构相连通,所述排泥结构能够插接在溶洞的第一位置;
注浆组件,所述注浆组件包括注浆容器、输送装置和注浆结构,所述输送装置连通所述注浆容器和所述注浆结构,所述注浆结构能够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二位置,所述输送装置能够将预存在所述注浆容器中的注浆液输送至注浆结构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浆结构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排泥结构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位置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结构包括排泥钻管和排泥连接管,所述排泥钻管通过所述排泥连接管连通所述储泥容器,所述排泥钻管能够插装至所述溶洞的第一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排泥连接管为柔性管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钻管设有多个,多个排泥钻管并联设置并与所述储泥容器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钻管的直径为100mm-200mm。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结构包括注浆管和注浆连接管,所述注浆管通过所述注浆连接管连通所述注浆容器,所述注浆管能够插接在所述溶洞的第二位置,所述注浆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注浆连接管为柔性管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注浆泵和连通管,所述注浆泵的进口通过所述连通管与所述注浆容器相连通,所述注浆泵的出口与所述注浆连接管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溶洞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的直径为100mm-200mm。
CN202322360974.8U 2023-08-31 2023-08-31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Active CN220599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0974.8U CN220599817U (zh) 2023-08-31 2023-08-31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0974.8U CN220599817U (zh) 2023-08-31 2023-08-31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99817U true CN220599817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66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0974.8U Active CN220599817U (zh) 2023-08-31 2023-08-31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99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0582B (zh) 地下洞室内设置支撑柱的方法
CN112012753B (zh) 基于异形延伸钢环的盾构机始发方法
CN112502777B (zh) 隧道突涌冒顶关门处治的方法
CN109208637A (zh) 在既有隧道基础上新增明挖车站的施工方法
CN104912065B (zh) 水下锚筋桩施工方法
CN105908744A (zh) 孔压反力施工方法及其施工装置与清土装置
CN110469332B (zh) 一种穿越泥石流堆积体隧道的超前支护固结方法
CN106812542A (zh) 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及前插护盾建造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法
CN105178285A (zh) 一种扩大岩土注浆加固和防渗堵塞范围的方法
CN107246007A (zh) 一种cfg桩的施工方法
CN109519150A (zh) 一种针对出水量较大的降水井封堵装置及方法
CN112983456A (zh) 一种富水砂层多排顶管地表变形控制方法
CN102767178A (zh) 立柱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11287769A (zh) 一种隧道围岩超前注浆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133641A (zh) 一种薄壁型连续墙式地基基础加固结构及方法
CN220599817U (zh) 隧道溶洞加固系统
CN104074184B (zh) 一种桩底后注浆扩底灌注桩
CN105926589A (zh) 适应于珊瑚礁地质的钢管桩及其注浆方法
CN111021371A (zh) 一种溶洞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113006814B (zh) 新建隧道上跨既有交通隧道减压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5263233A (zh) 一种钻孔勘探后的封孔方法
CN114542116A (zh) 一种嚢袋注浆修复盾构隧道服役姿态的方法
CN113981958A (zh) 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溶洞封堵方法
CN112031811A (zh) 一种崖壁涌水注浆封堵系统及方法
CN208152061U (zh) 适用于软土地质的单向进占法钢管桩围堰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