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3118U -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3118U
CN220583118U CN202322231068.8U CN202322231068U CN220583118U CN 220583118 U CN220583118 U CN 220583118U CN 202322231068 U CN202322231068 U CN 202322231068U CN 220583118 U CN220583118 U CN 220583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water
cooling
furnace body
stop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3106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先
宋会兵
魏鑫选
闫英华
冯秋生
范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Shenghao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Shenghao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Shenghao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Shenghao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3106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3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3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3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last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炉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所述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制冷机组及第二制冷机组;第一管路,设置有第一截止阀;第二管路,设置有第二截止阀;第三管路,适于连通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且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五截止阀;第六管路;板式换热器,设置在第六管路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以及第五截止阀,以使一个制冷机组对两个炉体进行降温,进而提高制冷机组的利用率,并通过设置板式换热器,以吸收流经两个炉体后的冷却水的热量,从而回收热能,避免热能资源的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炉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业炉领域,通常采用冷却塔方式对炉体进行冷却,但是这种方式会造成热能资源和水资源的浪费,为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目前业内大多开始采用制冷机组的方式对炉体进行冷却,通过制冷机组输出低温冷水,循环运转,冷却炉体。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一套冷却系统对应一台炉体,并有单加热炉控制系统控制,在加热炉加热工序中长时间处于部分负荷状态,存在生产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并且对完成冷却工作的冷却水进行降温时,热量直接排出,造成热能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一套冷却系统对应一台炉体,冷却系统长时间处于部分负荷状态,利用率不高,并且导热介质的热量直接排出,造成热量的浪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系统的利用率,并对热能资源进行回收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包括:
第一制冷机组及第二制冷机组,适于对流经第一炉体和第二炉体的冷却水进行降温;
第一管路,适于连通所述第一制冷机组的出水端和所述第一炉体夹层的进水端,且所述第一管路靠近所述第一制冷机组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截止阀;
第二管路,适于连通所述第二制冷机组的出水端和所述第二炉体夹层的进水端,且所述第二管路靠近所述第二制冷机组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截止阀;
第三管路,适于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且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五截止阀;
第六管路,所述第一炉体与所述第二炉体的出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一连通点,所述第一制冷机组与所述第二制冷机组的回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二连通点,所述第六管路适于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点和所述第二连通点;
板式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上,所述板式换热器适于吸收流经所述第一炉体和所述第二炉体后的所述冷却水的热量。
可选的,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截止阀出水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截止阀出水侧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管路靠近所述第一炉体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截止阀,所述第三管路的所述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二管路靠近所述第二炉体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三管路的所述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之间。
可选的,第一分水排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一炉体夹层的进水端之间,所述第一分水排适于将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一炉体的夹层内部。
可选的,第二分水排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二分水排与第四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连通。
可选的,第三分水排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二炉体夹层的进水端之间,所述第三分水排适于将所述第二管路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二炉体的夹层内部。
可选的,第四分水排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四分水排与第五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六管路和所述第一制冷机组及所述第二制冷机组之间设置有水箱,所述第六管路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箱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制冷机组的回水端经由第七管路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第二制冷机组的回水端经由第八管路与所述水箱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分子泵及机械泵,所述分子泵和所述机械泵的进水管路经由小分水排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分子泵和所述机械泵的出水管路经由所述小分水排与所述第六管路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以及所述第五截止阀,以使一个制冷机组对两个炉体进行降温,进而提高制冷机组的利用率,并通过设置所述板式换热器,以吸收流经两个炉体后的冷却水的热量,从而回收热能,避免热能资源的浪费。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设置有第一制冷机组和第二制冷机组,在对两个炉体进行冷却时,其中一个启动,而另一个关闭作为备用,从而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从而实现两个制冷机组中的任意一个制冷机组均可对两个炉体进行冷却。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设置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以实现两个炉体的错时冷却,合理利用冷却系统,进一步提高冷却系统的利用率。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设置分水排,以将冷却水均匀导入到两个炉体的夹层中,避免炉体温热不均,进而导致炉体结构发生形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子泵和机械泵的连通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炉体,2-第二炉体,3-第一制冷机组,4-第二制冷机组,5-水箱,6-第一管路,7-第二管路,8-第三管路,9-第四管路,10-第五管路,11-第一截止阀,12-第二截止阀,13-第三截止阀,14-第四截止阀,15-第一分水排,16-第二分水排,17-第三分水排,18-第四分水排,19-第六管路,20-板式换热器,21-第七管路,22-第八管路,23-第五截止阀,24-单向阀,25-流量控制阀,26-水泵,27-分子泵,28-机械泵,29-进水管路,30-出水管路,31-小分水排,32-水压表,33-水温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包括:
第一制冷机组3及第二制冷机组4,适于对流经第一炉体1和第二炉体2的冷却水进行降温;
第一管路6,适于连通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出水端和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且所述第一管路6靠近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截止阀11;
第二管路7,适于连通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出水端和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且所述第二管路7靠近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截止阀12;
第三管路8,适于连通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且所述第三管路8上设置有第五截止阀23;
第六管路19,所述第一炉体1与所述第二炉体2的出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一连通点,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与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回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二连通点,所述第六管路19适于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点和所述第二连通点;
板式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19上,所述板式换热器20适于吸收流经所述第一炉体1和所述第二炉体2后的所述冷却水的热量。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两个制冷机组,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和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适于对流经所述第一炉体1和所述第二炉体2的冷却水进行降温,并输出较低温度的冷却水以对两个炉体进行冷却降温。所述第一炉体1和所述第二炉体2均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适于所述冷却水进入,从而利用所述冷却水对炉体进行冷却降温。在对两个所述炉体进行降温时,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和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中的任意一个启动,而另一个关闭作为备用,从而使用一个制冷机组对两个所述炉体进行降温,提高制冷机组的利用率。在当前使用的制冷机组发生故障时,可以启动另一个作为备用的制冷机组,从而不影响对所述两个炉体进行降温冷却,保证了冷却系统的可靠性。在两个所述炉体所需冷却量增大,一个制冷机组无法满足需要时,可以启动另一个作为备用的冷却机组,从而保证对两个所述炉体的冷却效果,增大了冷却系统的适用性,进一步保证冷却系统的可靠性。
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出水端经由所述第一管路6与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连通,并且所述第一管路6靠近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截止阀11,所述第一截止阀11打开时,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可以向所述第一管路6输出冷却水,而所述第一截止阀11关闭时,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无法向所述第一管路6输出冷却水。
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出水端经由所述第二管路7与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连通,并且所述第二管路7靠近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截止阀12,所述第二截止阀12打开时,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可以向所述第二管路7输出冷却水,而所述第二截止阀12关闭时,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无法向所述第二管路7输出冷却水。
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管路8,所述第三管路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6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7连通,所述第三管路8适于连通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并且所述第三管路8上设置有所述第五截止阀23,所述第五截止阀23打开时,所述第一管路6与所述第二管路7连通,此时一个制冷机组输出的冷却水可以流入到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从而对两个炉体进行冷却降温;所述第五截止阀23关闭时,所述第一管路6与所述第二管路7相对独立,此时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输出的冷却水只能对所述第一炉体1进行冷却降温,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输出的冷却水只能对所述第二炉体2进行冷却降温。
所述第一炉体1与所述第二炉体2的出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一连通点,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与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回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二连通点,所述第六管路19适于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点和所述第二连通点,以使流经两个所述炉体的冷却水回到两个制冷机组的回水端。
流经两个所述炉体后的冷却水因对两个所述炉体进行冷却降温,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且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水经由所述第六管路19回到两个制冷机组的回水端,所述板式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19上,并与储热装置相连,所述储热装置适于通过所述板式换热器20回收温度升高后的所述冷却水中的热量,避免热能浪费。所述板式换热器20的进水侧设置有水泵26,所述水泵26的进水侧设置有流量控制阀25,并且所述板式换热器20的出水侧设置有单向阀24,所述单向阀24适于流经所述板式换热器20的冷却水只能经由所述第六管路19回到两个所述制冷机组的回水端。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截止阀11、所述第二截止阀12以及所述第五截止阀23,以使一个制冷机组对两个炉体进行降温,进而提高制冷机组的利用率,并通过设置所述板式换热器20,以吸收流经两个炉体后的冷却水的热量,从而回收热能,避免热能资源的浪费。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设置有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和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在对两个炉体进行冷却时,其中一个启动,而另一个关闭作为备用,从而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第三管路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6上的所述第一截止阀11出水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7上的所述第二截止阀12出水侧连通。
所述第三管路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截止阀11的出水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截止阀12的出水侧连通。在所述第五截止阀23打开的情况下,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截止阀11打开,所述第二截止阀12关闭,此时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输出的冷却水可以流入到所述第一管路6,并通过所述第三管路8流入到所述第二管路7,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适于对两个所述炉体进行冷却降温;所述第一截止阀11关闭,所述第二截止阀12打开,此时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输出的冷却水可以流入到所述第二管路7,并通过所述第三管路8流入到所述第一管路6,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适于对两个所述炉体进行冷却降温。在所述第五截止阀23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相互独立,所述第一截止阀11打开,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输出的冷却水只能流入到所述第一管路6,只能对所述第一炉体1进行冷却降温,所述第一截止阀11关闭,所述第一炉体1无法被冷却降温;所述第二截止阀12打开,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输出的冷却水只能流入到所述第二管路7,只能对所述第二炉体2进行冷却降温,所述第二截止阀12关闭,所述第二炉体2无法被冷却降温。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所述第三管路8连通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从而实现两个制冷机组中的任意一个制冷机组均可对两个炉体进行冷却。
具体的,所述第一管路6靠近所述第一炉体1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截止阀13,所述第三管路8的所述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止阀11和所述第三截止阀13之间;所述第二管路7靠近所述第二炉体2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截止阀14,所述第三管路8的所述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截止阀12和所述第四截止阀14之间。
所述第三截止阀1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6上靠近所述第一炉体1的位置,所述第三管路8与所述第一管路6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截止阀11和所述第三截止阀13之间的某个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截止阀11和所述第二截止阀12中的任意一个打开,并且所述第五截止阀23打开时,所述第三截止阀13的打开与关闭,只能控制所述第一管路6内的冷却水能否流入到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内部以对所述第一炉体1进行冷却降温,而不影响冷却水流入到所述第二管路7,从而使所述第三截止阀13只能控制是否对所述第一炉体1进行冷却降温,而不影响对所述第二炉体2的冷却降温,且所述第三截止阀13和所述连通点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24,所述单向阀24适于防止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内的冷却水回流到所述第一管路6。
所述第四截止阀14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7上靠近所述第二炉体2的位置,所述第三管路8与所述第二管路7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二截止阀12和所述第四截止阀14之间的某个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截止阀11和所述第二截止阀12中的任意一个打开,并且所述第五截止阀23打开时,所述第四截止阀14的打开与关闭,只能控制所述第二管路7内的冷却水能否流入到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内部以对所述第二炉体2进行冷却降温,而不影响冷却水流入到所述第一管路6,从而使所述第四截止阀14只能控制是否对所述第二炉体2进行冷却降温,而不影响对所述第一炉体1的冷却降温,且所述第四截止阀14和所述连通点之间还设置有所述单向阀24,所述单向阀24适于防止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内的冷却水回流到所述第二管路7。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设置所述第三截止阀1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14,以实现两个炉体的错时冷却,合理利用冷却系统,进一步提高冷却系统的利用率。
具体的,第一分水排1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之间,所述第一分水排15适于将所述第一管路6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一炉体1的夹层内部。
在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分水排15,所述第一分水排15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出水口,多个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连通,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分水排15将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均匀分为多个降温冷却区域,并将所述第一管路6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一炉体1的夹层内部,以实现对所述第一炉体1结构的均匀降温冷却,且所述第一分水排15上设置有水压表32,所述水压表32适于检测所述第一分水排15内冷却水的水压。
具体的,第二分水排16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二分水排16与第四管路9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管路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
所述第二分水排16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二分水排16对应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多个降温冷却区域设置有多个进水口,多个所述进水口适于连通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出水端和所述第二分水排16,且所述第二分水排16上设置有水温表33,所述水温表33适于检测所述第二分水排16内冷却水的温度。所述第二分水排16与所述第四管路9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内的冷却水适于经由所述第二分水排16进入到所述第四管路9,所述第四管路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内的冷却水适于经由所述第二分水排16和所述第四管路9进入到所述第六管路19。所述第四管路9上靠近所述第二分水排16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三截止阀13,所述第三截止阀13适于控制所述第二分水排16中的冷却水能否流入到所述第四管路9。
具体的,第三分水排17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7和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之间,所述第三分水排17适于将所述第二管路7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二炉体2的夹层内部。
在所述第二管路7和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分水排17,所述第三分水排17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出水口,多个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连通,从而通过所述第三分水排17将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均匀分为多个降温冷却区域,并将所述第二管路7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二炉体2的夹层内部,以实现对所述第二炉体2结构的均匀冷却降温,且所述第三分水排17上设置有所述水压表32,所述水压表32适于检测所述第三分水排17内冷却水的水压。
具体的,第四分水排18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四分水排18与第五管路1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管路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
所述第四分水排18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四分水排18对应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多个降温冷却区域设置有多个进水口,多个所述进水口适于连通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出水端和所述第四分水排18,且所述第四分水排18上设置有所述水温表33,所述水温表33适于检测所述第四分水排18内冷却水的温度。所述第四分水排18与所述第五管路1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内的冷却水适于经由所述第四分水排18进入到所述第五管路10,所述第五管路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内的冷却水适于经由所述第四分水排18和所述第五管路10进入到所述第六管路19。所述第五管路10上靠近所述第四分水排18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四截止阀14,所述第四截止阀14适于控制所述第四分水排18中的冷却水能否流入到所述第五管路10。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通过设置分水排,以将冷却水均匀导入到两个炉体的夹层中,避免炉体温热不均,进而导致炉体结构发生形变。
具体的,所述第六管路19和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及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之间设置有水箱5,所述第六管路19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箱5连通。
所述第六管路19和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以及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之间设置有所述水箱5,所述第六管路19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箱5连通,对两个所述炉体冷却降温后的冷却水适于经由所述第六管路19进入到所述水箱5。
具体的,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回水端经由第七管路21与所述水箱5连通,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回水端经由第八管路22与所述水箱5连通。
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回水端与所述水箱5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七管路21,所述水箱5中的冷却水适于通过所述第七管路21进入到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回水端与所述水箱5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八管路22,所述水箱5中的冷却水适于通过所述第八管路22进入到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所述水箱5中还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和水温计,所述液位传感器适于检测所述水箱5内部的冷却水量,防止缺少冷却水,所述水温计适于检测所述水箱5内部冷却水的温度。
具体的,还包括:分子泵27及机械泵28,所述分子泵27和所述机械泵28的进水管路29经由小分水排31与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连通;所述分子泵27和所述机械泵28的出水管路30经由所述小分水排31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
两个所述分子泵27和两个所述机械泵28在两个炉体启动时处于一直运转的状态,需要不断进行降温冷却,所述分子泵27和所述机械泵28的进水管路29和出水管路30经由所述小分水排31与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连通,所述小分水排31具有四个进水端和四个出水端,四个所述进水管路29分别与四个所述进水端连通,四个所述出水管路30分别与四个所述回水端连通,并且所述小分水排31具有两个入水口,其中一个所述入水口与所述第一管路6连通,另一个所述入水口与所述第二管路7连通;所述小分水排31还具有两个出水口,其中一个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四管路9连通,另一个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五管路10连通,从而使两个所述炉体的错时冷却不影响冷却水对两个所述分子泵27和两个所述机械泵28的降温冷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制冷机组(3)及第二制冷机组(4),适于对流经第一炉体(1)和第二炉体(2)的冷却水进行降温;
第一管路(6),适于连通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出水端和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且所述第一管路(6)靠近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截止阀(11);
第二管路(7),适于连通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出水端和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且所述第二管路(7)靠近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截止阀(12);
第三管路(8),适于连通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且所述第三管路(8)上设置有第五截止阀(23);
第六管路(19),所述第一炉体(1)与所述第二炉体(2)的出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一连通点,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与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回水端直接或间接的相连通形成第二连通点,所述第六管路(19)适于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点和所述第二连通点;
板式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19)上,所述板式换热器(20)适于吸收流经所述第一炉体(1)和所述第二炉体(2)后的所述冷却水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6)上的所述第一截止阀(11)出水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7)上的所述第二截止阀(12)出水侧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6)靠近所述第一炉体(1)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截止阀(13),所述第三管路(8)的所述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止阀(11)和所述第三截止阀(13)之间;所述第二管路(7)靠近所述第二炉体(2)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截止阀(14),所述第三管路(8)的所述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截止阀(12)和所述第四截止阀(1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分水排(1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进水端之间,所述第一分水排(15)适于将所述第一管路(6)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一炉体(1)的夹层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分水排(16)设置在所述第一炉体(1)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二分水排(16)与第四管路(9)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管路(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三分水排(17)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7)和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进水端之间,所述第三分水排(17)适于将所述第二管路(7)中的冷却水均匀导入到所述第二炉体(2)的夹层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四分水排(18)设置在所述第二炉体(2)夹层的出水端,所述第四分水排(18)与第五管路(1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管路(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管路(19)和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及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之间设置有水箱(5),所述第六管路(19)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箱(5)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机组(3)的回水端经由第七管路(21)与所述水箱(5)连通,所述第二制冷机组(4)的回水端经由第八管路(22)与所述水箱(5)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子泵(27)及机械泵(28),所述分子泵(27)和所述机械泵(28)的进水管路(29)经由小分水排(31)与所述第一管路(6)和所述第二管路(7)连通;所述分子泵(27)和所述机械泵(28)的出水管路(30)经由所述小分水排(31)与所述第六管路(19)连通。
CN202322231068.8U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Active CN220583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1068.8U CN220583118U (zh)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1068.8U CN220583118U (zh)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3118U true CN220583118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08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31068.8U Active CN220583118U (zh)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31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877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三包动力电池冷却加热系统
CN103134186B (zh) 一种多腔体不混水保温水箱
CN103654418A (zh) 一种饮水机的制冷装置以及提高制冷效率的方法
CN212677604U (zh) 服务器的液冷换热机组以及液冷换热系统
CN109664480B (zh) 轮胎半成品低温冷却循环系统
CN220583118U (zh) 一种冷却及热量回收系统
CN106403096A (zh) 一种智能分层控制的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
CN111038858B (zh) 一种恒温循环供料系统
CN110285574A (zh) 一种基于间接加热与多级冷却的精确控温系统
CN106196730A (zh)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N216213572U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的冷却系统
CN206890973U (zh) 在低环温工况下使用的冷却水系统结构装置
CN213599821U (zh) 一种坩埚冷却供水闭式循环系统
CN205156674U (zh) 封闭式冷却塔防冻系统
CN112696958B (zh) 闭式蓄热系统及其蓄放热方法
CN201133779Y (zh) 多池蓄冷系统
CN211526839U (zh) 一种高低温冷水机循环水路系统
CN205351868U (zh) 冷库制冷系统
CN217716066U (zh) 熔盐储存装置和熔盐储热系统
CN205351889U (zh) 节能除冰的动态制冰系统
CN216157833U (zh) 液态沥青输送装置
CN218328850U (zh) 一种冷却站设备降温循环系统
CN217109838U (zh)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制冷机组的节能制热水装置
CN220959207U (zh) 一种为循环水换热器中循环水提供冷量的装置
CN220229563U (zh) 一种直热式空气能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