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8077U -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8077U
CN220558077U CN202321765047.8U CN202321765047U CN220558077U CN 220558077 U CN220558077 U CN 220558077U CN 202321765047 U CN202321765047 U CN 202321765047U CN 220558077 U CN220558077 U CN 220558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od
pedicle
pedicle screws
ro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650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力军
王一成
王楠锋
张桐滨
张茜垚
王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Zhaoy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Zhaoy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Zhaoy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Zhaoy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650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8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8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8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棒,包括棒体和至少两个限位件,棒体贯穿设于椎弓根螺钉的U型钉座,棒体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椎弓根螺钉,且每个椎弓根螺钉设置于一个椎体;至少两个限位件间隔设置于棒体,每个椎弓根螺钉均至少连接一个限位件,限位件可限制对应的椎弓根螺钉在棒体上的位置,从而提高连接棒和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这样,可规避压缩椎体撑开复位后,椎体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在棒体上滑动而重新压缩,也可以规避将拉伸椎体压缩复位后,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在棒体上滑动而重新拉伸,提高了治疗效果。并且,还能提高使用上述连接棒的脊柱内固定装置的刚度和疲劳性能,可以避免复位的椎体又重新回位的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

Description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内固定技术应用脊柱复位装置进行治疗,脊柱复位装置主要包括连接棒和椎弓根钉,椎弓根钉的螺纹钉体植入脊柱内,与脊柱固定,椎弓根钉的钉座连接连接棒,通过调节椎弓根钉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再锁紧预弯曲变形后的连接棒和对应的椎弓根钉,达到矫正治疗的目的。
目前的脊柱复位装置中,连接棒的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为一侧六方头,另一侧为光杆;另一种为两侧均为光杆。但不管是使用哪种连接棒形式,在后期的康复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将压缩椎体撑开复位后,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钉在棒体上滑动而发生重新压缩,亦或者是将拉伸椎体压缩复位后,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钉在棒体上滑动而发生重新拉伸的情况,导致呈弯曲状态的连接棒发生变形。当连接棒发生变形时,可能会对顶部的压紧螺丝造成疲劳磨损和破坏,造成压紧螺丝的松动和脱落,从而导致连接棒的滑脱,手术的失败。
基于以上所述,现亟需一种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棒,能够避免在术后康复的过程中,连接棒与椎弓根螺钉的钉座之间产生滑动,提高连接稳定性和治疗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连接棒,包括:
棒体,所述棒体贯穿设于椎弓根螺钉的U型钉座内,所述棒体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椎弓根螺钉,所述棒体上的每个所述椎弓根螺钉设置于一个椎体上;
至少两个限位件,至少两个所述限位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棒体上,每个所述椎弓根螺钉均至少连接一个所述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对应连接的所述椎弓根螺钉在所述棒体上设置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呈凸设于所述棒体上的块状结构或呈套设于所述棒体上的环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于两个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所述U型钉座的相向表面上,分别贴合抵接一个所述限位件。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于两个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所述U型钉座的相背表面上,分别贴合抵接一个所述限位件。
可选地,沿所述棒体的轴线方向,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以上,位于两端的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所述U型钉座分别贴合连接一个所述限位件,位于中间的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所述U型钉座的相对两侧分别贴合连接一个所述限位件。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棒体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棒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内固定装置,通过应用上述连接棒,增强连接棒和椎弓根螺钉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整个脊柱内固定装置的刚度和疲劳性能,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脊柱内固定装置,包括椎弓根螺钉和压紧螺丝,所述脊柱内固定装置还包括上述的连接棒,所述连接棒设于所述椎弓根螺钉的U型钉座内,所述压紧螺丝设于所述U型钉座内,并压接于所述连接棒。
可选地,所述脊柱内固定装置包括两个所述连接棒,沿脊柱的轴线方向,两个所述连接棒对称设置在所述脊柱的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连接棒上设置的所述椎弓根螺钉的数量相同。
可选地,所述脊柱内固定装置还包括连接横杆,两个所述连接棒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横杆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棒中,棒体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椎弓根螺钉,并且由于每个椎弓根螺钉至少连接一个限位件,使得在限位件的限位作用下,能够将对应的椎弓根螺钉的U型钉座固定设置在棒体上,提高了连接棒和椎弓根螺钉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这样,可以规避将压缩椎体撑开复位后,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在棒体上滑动而发生重新压缩的情况,也可以规避将拉伸椎体压缩复位后,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在棒体上滑动而发生重新拉伸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脊柱内固定装置,通过应用上述的连接棒,能够有效增强连接棒和椎弓根螺钉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整个脊柱内固定装置的刚度和疲劳性能,可以避免复位的椎体又重新回位的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当两个椎体撑开复位后,与椎体相连接的脊柱内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当两个椎体撑开复位后,与椎体相连接的脊柱内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当两个椎体压缩复位后,与椎体相连接的脊柱内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当两个椎体压缩复位后,与椎体相连接的脊柱内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两个椎体撑开复位情况时所使用的连接棒在预变形之前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两个椎体撑开复位情况时所使用的连接棒在预变形后的正视图;
图7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两个椎体压缩复位情况时所使用的连接棒在预变形之前的正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两个椎体压缩复位情况时所使用的连接棒在预变形后的正视图;
图9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当三个椎体撑开复位后,与椎体相连接的脊柱内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当三个椎体压缩复位后,与椎体相连接的脊柱内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中:
100、脊柱内固定装置;110、椎弓根螺钉;111、U型钉座;112、钉头;120、连接棒;121、棒体;122、限位件;130、压紧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图1至图10以及具体实施例来介绍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棒120及脊柱内固定装置100。该脊柱内固定装置100包括椎弓根螺钉110、连接棒120和压紧螺丝130,椎弓根螺钉110通常包括U型钉座111和固设于U型钉座111底部的钉头112,通过钉头112将椎弓根螺钉110植入开孔的椎体内,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椎弓根螺钉110设置在一个椎体上。植入后,再将连接棒120从U型钉座111的顶部开口设置在U型钉座111内,最后可以使用安放器将压紧螺丝130螺纹连接于U型钉座111内,并紧密贴合连接于连接棒120,以对连接棒120进行限位。
由于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连接棒120通常是六方头或者是光杆形式的。将压缩椎体撑开后,椎体有重新压缩的趋势,后期的康复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110在棒体121上滑动而发生重新压缩的状况;亦或者是将拉伸椎体压缩复位后,椎体有重新拉伸的趋势,后期的康复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110在棒体121上滑动而发生重新拉伸的状况,导致呈弯曲状态的连接棒120发生变形。当连接棒120发生变形时,可能会对顶部的压紧螺丝130造成疲劳磨损和破坏,造成压紧螺丝130的松动和脱落,从而导致连接棒120的滑脱,手术的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棒120,可以克服这种问题的产生。参考图1至图4所示,该连接棒120包括棒体121和至少两个限位件122,棒体121贯穿设置在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内,且在棒体121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椎弓根螺钉110;至少两个限位件122间隔设置在棒体121上,且每个椎弓根螺钉110均至少连接一个限位件122,该限位件122能够限制对应连接的椎弓根螺钉110在棒体121上设置的位置,从而可以提高连接棒120和椎弓根螺钉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这样,可以规避将压缩椎体撑开复位后,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110在棒体121上滑动而发生重新压缩的情况,也可以规避将拉伸椎体压缩复位后,椎体又连带着对应的椎弓根螺钉110在棒体121上滑动而发生重新拉伸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
可选地,该限位件122呈凸设于棒体121上的块状结构或呈套设于棒体121上的环状结构,以简化连接棒120整体结构的同时,实现对椎弓根螺钉110在棒体121上的限位作用。
为了便于叙述,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22为呈套设于棒体121上的环状结构,且下面将以棒体121上设置两个椎弓根螺钉110和两个限位件122为例进行阐述说明。
示例性地,结合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当将两个压缩椎体撑开复位后,两个椎体具有重新压缩回位的运动趋势,此时将图中的预变形后的连接棒120设置在两个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内后,可以在两个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的相向表面上,分别贴合抵接一个限位件122,此时沿连接棒120的轴线方向,限位件122能够承受两个椎体所施加的压缩作用力,使得棒体121和U型钉座111之间的位置保持固定,避免了棒体121与U型钉座111之间的滑动,进而消除了压紧螺丝130在U型钉座111中松动的可能性。
结合图3、图4、图7和图8所示,当将两个拉伸椎体压缩复位后,两个椎体具有重新拉伸回位的运动趋势,此时将图中的预变形后的连接棒120设置在两个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内后,可以在两个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的相背表面上,分别贴合抵接一个限位件122,此时沿连接棒120的轴线方向,限位件122能够承受两个椎体所施加的拉伸作用力,使得棒体121和U型钉座111之间的位置保持固定不变,也可以避免棒体121与U型钉座111之间的滑动,进而消除了压紧螺丝130在U型钉座111中松动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并列的实施例中,当复位的椎体的数量有两个以上,即沿棒体121的轴线方向,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以上时,位于两端的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需要分别贴合连接一个限位件122,且位于中间的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的相对两侧需要分别贴合连接一个限位件122,以对位于中间的U型钉座111进行夹持。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当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可以通过对应数量的限位件122保持椎弓根螺钉110在棒体121上的位置不变,从而可以满足复位的椎体数量更多时的术后恢复要求。
例如,当撑开复位的椎体的数量为三个时,如图9所示,此时棒体121上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也为三个,当将三个椎体进行撑开复位以后,每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都会产生相向的压缩回位的运动趋势。因此,本实施例中,在位于棒体121两端的U型钉座111的相向方向上,分别设置一个限位件122,而在位于棒体121中间的U型钉座11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限位件122,以确保位于中间的椎弓根螺钉110不会向两端滑动、偏移,从而能够实现对棒体121上三个椎弓根螺钉110的限位作用。
当压缩复位的椎体的数量为三个时,如图10所示,将三个椎体进行压缩复位后,每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都会产生相背的拉伸回位的运动趋势。因此,本实施例中,在位于棒体121两端的U型钉座111的相背方向上,分别设置一个限位件122,而在位于棒体121中间的U型钉座11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限位件122,同样需要确保位于中间的椎弓根螺钉110不会向两端滑动、偏移,从而能够实现对棒体121上三个椎弓根螺钉110的限位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当棒体121上的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为四个、五个甚至更多时,棒体121上限位件122的设置方式与椎弓根螺钉110为三个时的原理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限位件122承受椎体作用力的能力,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22与棒体121以一体铸造成型的方式进行生产制造,从而能够显著增强限位件122的承载性能,进而进一步增强了U型钉座111和棒体1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并列的实施例中,限位件122也可以可拆卸连接于棒体121,例如限位件122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的方式与棒体121连接。这样,当将棒体121设置在U型钉座111内后,手术人员可以对限位件122在棒体121上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限位件122能够紧密贴合连接于U型钉座111,并使得手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轻松更换或者调整限位件122,无需移除整个连接棒120,从而提高了便捷性和灵活性,减少了手术的时间。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脊柱内固定装置100,包括椎弓根螺钉110、压紧螺丝130和上述的连接棒120。当椎弓根螺钉110植入椎体内,并将需要复位的椎体复位后,再将上述的连接棒120设置在U型钉座111内,最后再将压紧螺丝130螺纹连接于U型钉座111,并紧密贴合连接于连接棒120。在该连接棒120中,通过在棒体121上设置限位件122,能够有效增强整个连接棒120和椎弓根螺钉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脊柱内固定装置100的刚度和疲劳性能,在可以有效避免复位的椎体又重新回位的情况的前同时,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脊柱内固定装置100包括两个连接棒120,沿脊柱的轴线方向,两个连接棒120对称设置在脊柱的相对两侧,且两个连接棒120上设置的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相同。通过在脊柱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连接棒120,可以利用两个连接棒120共同承担椎体的压缩或拉伸作用力,从而为复位后的椎体提供更强大的固定力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脊柱内固定装置100还包括连接横杆,两个连接棒120分别连接于连接横杆的一端,连接横杆作为两个连接棒120的中间支撑,可以增加整个脊柱内固定装置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在术后康复的过程中,连接棒120之间出现松动或者移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过程。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连接棒,其特征在于,包括:
棒体(121),所述棒体(121)贯穿设于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内,所述棒体(121)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椎弓根螺钉(110),所述棒体(121)上的每个所述椎弓根螺钉(110)设置于一个椎体上;
至少两个限位件(122),至少两个所述限位件(122)间隔设置于所述棒体(121)上,每个所述椎弓根螺钉(110)均至少连接一个所述限位件(122),所述限位件(122)用于限制对应连接的所述椎弓根螺钉(110)在所述棒体(121)上设置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22)呈凸设于所述棒体(121)上的块状结构或呈套设于所述棒体(121)上的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22)和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于两个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所述U型钉座(111)的相向表面上,分别贴合抵接一个所述限位件(1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22)和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于两个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所述U型钉座(111)的相背表面上,分别贴合抵接一个所述限位件(12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棒体(121)的轴线方向,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以上,位于两端的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所述U型钉座(111)分别贴合连接一个所述限位件(122),位于中间的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所述U型钉座(111)的相对两侧分别贴合连接一个所述限位件(1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22)与所述棒体(121)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22)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棒体(121)。
8.脊柱内固定装置,包括椎弓根螺钉(110)和压紧螺丝(130),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内固定装置(100)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棒(120),所述连接棒(120)设于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U型钉座(111)内,所述压紧螺丝(130)设于所述U型钉座(111)内,并压接于所述连接棒(1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内固定装置(100)包括两个所述连接棒(120),沿脊柱的轴线方向,两个所述连接棒(120)对称设置在所述脊柱的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连接棒(120)上设置的所述椎弓根螺钉(110)的数量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内固定装置(100)还包括连接横杆,两个所述连接棒(120)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横杆的一端。
CN202321765047.8U 2023-07-06 2023-07-06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Active CN220558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5047.8U CN220558077U (zh) 2023-07-06 2023-07-06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5047.8U CN220558077U (zh) 2023-07-06 2023-07-06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8077U true CN220558077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7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65047.8U Active CN220558077U (zh) 2023-07-06 2023-07-06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80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63547A1 (en)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2006024763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skeletal stabilization
CN110833497B (zh) 一种骨科膝关节术后功能锻炼装置
KR101567593B1 (ko) 트랜스컨넥터
US7896904B2 (en) Vertebral disc tensioning device
US20080167687A1 (en) Dynamic linking member for spine stabilization system
AU2009281847B2 (en) Vertebral rod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JP5837042B2 (ja) 脊柱のための横断接続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US20080065073A1 (en) Offset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US20070270814A1 (en) Vertebral stabilizer
CN102573679A (zh) 脊柱固定系统
WO2007037801A2 (en) 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P2037826A2 (en) Dynamic constructs for spinal stablization
JP2006508705A (ja) 動的固定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法
EP2114272A2 (en) Spine stiffening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
WO2007103850A2 (en) Spinal stabilization device
US8668720B2 (en) Disc distraction device
JP2013523300A5 (zh)
US9603633B2 (en) Interspinous spacer devices for 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degraded spinal segments
CN220558077U (zh) 连接棒及具有其的脊柱内固定装置
US20110118783A1 (en) Load-sharing bone anchor having a flexible post and method for 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the spine
CN102573680A (zh) 动态卸载的椎骨间装置
EP2638874A2 (en) Transpedicular polyaxial screw
KR200440871Y1 (ko) 운동성이 보존되는 척추 고정장치
EP3979932B1 (en) Bi-directional motion spinal impla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