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2340U -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2340U
CN220552340U CN202322362598.6U CN202322362598U CN220552340U CN 220552340 U CN220552340 U CN 220552340U CN 202322362598 U CN202322362598 U CN 202322362598U CN 220552340 U CN220552340 U CN 220552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ter storage
pipe
hea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259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新辉
任科
孙磊
熊舞
陈双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259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23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2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23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包括储水部件,以及设置于储水部件外侧附近的热交换部件,所述热交换部件包括热交换管组件、蒸发组件、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所述储水部件与热交换部件之间通过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连接。该一种换热机构,通过将传统的圆柱形或矩形的蒸发管的形状改成一侧为“V”字形结构,且另一侧为弧形结构,从而便于热水从蒸发管外部经过,从而有利于热量交换,同时也扩大了蒸发管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接着通过将多排蒸发管呈S型串联起来,增加了冷媒通过出水管排与冷却水接触的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发电厂又称发电站,是将自然界蕴藏的各种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二次能源)的工厂,并入电网运行的火力(燃煤、燃油、燃气及生物质)、水力、核、风力、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发电厂(场、站)。
火力发电厂和核能发电厂通过内燃机进行发电,然而内燃机运行时需要采用冷却水进行降温,然而冷却水对内燃机进行降温时,冷却水的水温升高,然而冷却水自然冷却耗费时间,同时自然冷却造成能源的损耗,提高发电成本的问题,而采用传统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不利于对冷却水快速降温的目的;不仅如此传统的蒸发管形状不利于热量交换,导致热量传递效果不佳。
因此,亟需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一种换热机构存在热交换部件排布方式欠佳且蒸发管形状不利于热交换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机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机构,包括储水部件,以及,
与储水部件外侧连接的热交换部件,所述热交换部件包括热交换管组件、蒸发组件、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所述储水部件与热交换部件之间通过第一连管和第二连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换热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蒸发组件包括多个呈均匀分布的蒸发管,相邻一对所述蒸发管之间相互独立。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换热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蒸发管为铜管,所述蒸发管的一侧为“V”字形结构,且另一侧为弧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换热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热交换管组件包括进水管排、导流管排和出水管排,所述导流管排的数量为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换热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水管排、出水管排、多个导流管排和多排蒸发管之间呈S型首尾连接且相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换热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出水管排与储水部件之间通过第一连管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排与储水部件之间通过第二连管固定连接。
本换热机构的有益效果:通过将传统的圆柱形或矩形的蒸发管的形状改成一侧为“V”字形结构,且另一侧为弧形结构,从而便于热水从蒸发管外部经过,从而有利于热量交换,同时也扩大了蒸发管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接着通过将多排蒸发管呈S型串联起来,增加了冷媒通过出水管排与冷却水接触的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鉴于传统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不利于对冷却水快速降温的目的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余热回收用换热器,包括上述的一种换热机构,以及,蓄水组件,所述蓄水组件包括蓄水箱,所述储水部件安装于蓄水箱的外侧,所述热交换部件固定连接于蓄水箱的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余热回收用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蓄水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水管,所述蓄水箱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余热回收用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蒸发管靠近“V”字型的一侧朝向注水管,弧形的一侧朝向排水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余热回收用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蓄水组件的外部设置有储热器,所述储水部件与储热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本余热回收用换热器的有益效果:冷却水通过注水管注入蓄水箱的内部,而蓄水箱内部的冷却水通过蒸发管与冷媒换热,使得蒸发管内部的冷媒液体随着气体空间增大而气化,使得冷却水中的热量转换到冷媒中,而进入储水部件内部的冷媒气体在压缩机的作用下液化,液化产生的热量进入储热罐汇聚,最终完成将多余的热量进收集存储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机构的热交换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机构的蒸发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机构的水流经过蒸发管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用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构,此换热机构包括储水部件100,以及,
与储水部件100连接的热交换部件200,热交换部件200包括热交换管组件201、蒸发组件202、第一连管203和第二连管204,储水部件100与热交换部件200之间通过第一连管203和第二连管204连接。
蒸发组件202包括多个呈均匀分布的蒸发管202a(一共设置有多组,每组蒸发管202a呈竖直排列),左右上下相邻的一对蒸发管202a之间相互独立。
参照图3-图4,蒸发管202a为铜管,蒸发管202a的一侧为“V”字形结构(角度范围为30-60度之间),且另一侧为弧形结构。
通过将传统的圆柱形或矩形的蒸发管202a的形状改成一侧为“V”字形结构,且另一侧为弧形结构,当水流过蒸发管202a时,水流被迫分开,从V”字型的上下两侧流动,充分与蒸发管202a接触进行热量交换后,开始从弧形面落下开始聚集,接着再被后面进入的水推动,直至经过下一个蒸发管202a的V形面,重复上述动作,从而达到水与蒸发管202a之间充分接触,从而有利于热量交换,同时也扩大了蒸发管202a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热交换管组件201包括进水管排201a、导流管排201b和出水管排201c,导流管排201b的数量为多个。
出水管排201c与储水部件100之间通过第一连管203固定连接,进水管排201a与储水部件100之间通过第二连管204固定连接。
其中,储水部件100内部的冷却水经过第二连管204流动至热交换部件200内部,接着又通过第一连管203将冷却水从热交换部件200引导至储水部件100内部。
实施例2
参照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进水管排201a、出水管排201c、7个导流管排201b和八排蒸发管202a之间呈S型首尾连接且相通,图1黑线和箭头代表水流走向。
远离储水部件100的导流管排201b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均连接有一排蒸发管202a,且三者形成一个“U”型组件,靠近储水部件100的导流管排201b的进水口与“U”型组件的出水口连接,且出水口连接另一个“U”型组件的进水口;进水管排201a的出水口与靠近第二连管204的“U”型组件的进水口连接,出水管排201c的进水口与靠近第一连管203的“U”型组件的出水口连接,从而形成一个S型管道。
具体的,两排蒸发管202a通过位于导流管排201b的连通管连接,每排蒸发管202a有17个。
使用过程中,通过将多排蒸发管202a呈S型串联起来,利用“S”型冷媒导流管道,增加了冷媒通过出水管排与冷却水接触的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3
参照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的是:一种余热回收用换热器,包括上述的换热机构,以及蓄水组件300,蓄水组件300包括蓄水箱301,储水部件100安装于蓄水箱301的外侧,热交换部件200固定连接于蓄水箱301的内壁,本实施例中的储水部件100为冷凝器。
蓄水箱3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水管303,蓄水箱30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302。
蒸发管202a靠近“V”字型的一侧朝向注水管303,弧形的一侧朝向排水管302,使得进入蓄水箱301的水会先经过蒸发管202a“V”字型的一侧,最终达到热水充分与多个蒸发管202a进行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蓄水组件300的外部设置有储热器400,储水部件100与储热器400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使用时,冷却水通过注水管303注入蓄水箱301的内部,而蓄水箱301内部的冷却水通过蒸发管202a与冷媒换热,使得蒸发管202a内部的冷媒液体随着气体空间增大而气化,使得冷却水中的热量转换到冷媒中,而进入储水部件100内部的冷媒气体在压缩机的作用下液化,液化产生的热量进入储热罐400汇聚,最终完成将多余的热量进收集存储的目的。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水部件(100),以及,
与储水部件(100)连接的热交换部件(200),所述热交换部件(200)包括热交换管组件(201)、蒸发组件(202)、第一连管(203)和第二连管(204),所述储水部件(100)与热交换部件(200)之间通过第一连管(203)和第二连管(20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组件(202)包括多个呈均匀分布的蒸发管(202a),相邻一对所述蒸发管(202a)之间相互独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202a)为铜管,所述蒸发管(202a)的一侧为“V”字形结构,且另一侧为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组件(201)包括进水管排(201a)、导流管排(201b)和出水管排(201c),所述导流管排(201b)的数量为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排(201a)、出水管排(201c)、多个导流管排(201b)和多排蒸发管(202a)之间呈S型首尾连接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排(201c)与储水部件(100)之间通过第一连管(203)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排(201a)与储水部件(100)之间通过第二连管(204)固定连接。
7.一种余热回收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机构,以及,
蓄水组件(300),所述蓄水组件(300)包括蓄水箱(301),所述储水部件(100)安装于蓄水箱(301)的外侧,所述热交换部件(200)固定连接于蓄水箱(301)的内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回收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3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水管(303),所述蓄水箱(30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3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余热回收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202a)靠近“V”字型的一侧朝向注水管(303),弧形的一侧朝向排水管(3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余热回收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组件(300)的外部设置有储热器(400),所述储水部件(100)与储热器(400)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CN202322362598.6U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Active CN220552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2598.6U CN220552340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2598.6U CN220552340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2340U true CN220552340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9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2598.6U Active CN220552340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23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48019U (zh) 一种提高地热能太阳能综合热电转换效率的系统
CN109028269B (zh) 一种吸收式热泵机组及回收低温水源余热的供热系统
CN220552340U (zh) 一种换热机构和余热回收用换热器
CN201827032U (zh) 一种太阳能氨水热电转换装置
CN203348020U (zh) 一种采用光热二次蒸发的地热发电系统
CN112594969B (zh) 一种纳米流体微通道光伏-太阳能热泵系统
CN112786918B (zh) 一种基于电厂余热的氢燃料电池系统
CN211780989U (zh) 一种利用热泵的太阳能辅助沼气热电联产系统
CN113446175A (zh) 一种点-线聚焦结合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09875395U (zh) 一种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CN105953476A (zh) 用于低位热驱动吸收式制冷的热管降膜发生器
CN201679659U (zh) 一种高效太阳能发电装置
CN112595147A (zh)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侧换热器布置结构及换热方法
CN106225263B (zh) 一种盘管蜂窝腔式液体工质太阳能集热器
CN219415262U (zh) 利用太阳能储热发电的装置
CN104613656A (zh) 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集热反应装置
CN215333266U (zh) 一种点-线聚焦结合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CN110689983B (zh) 一种乏燃料水池系统及换热方法
CN203308662U (zh) 一种地热能太阳能联合氨水热电转换系统
CN218442486U (zh) 一种光伏供热系统
CN220322132U (zh) 一种低温烟气余热发电机组的直热式蒸发器
CN115789743B (zh) 热电联产灵活性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4582561U (zh) 一种镀锌炉用余热利用设备
CN217876430U (zh) 一种自来水厂供水加热系统
CN215335777U (zh) 一种利用电厂循环排水实现lng气化成ng的转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