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3286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3286U
CN220543286U CN202321837621.6U CN202321837621U CN220543286U CN 220543286 U CN220543286 U CN 220543286U CN 202321837621 U CN202321837621 U CN 202321837621U CN 220543286 U CN220543286 U CN 2205432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power supply
accommodating groov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376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俊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376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32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32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32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本体、连接装置以及交互设备,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通信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连接装置能够连接第二本体,使得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能相对转动;所述连接装置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交互设备包括交互设备本体与第二通信装置;所述交互设备本体与所述容纳槽相适配,以能够置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无线通信。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人们在工作中进行远程视频会议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为保证会议质量且避免对其他人造成干扰,越来越多的参会者选择使用蓝牙耳机、摄像头等外置交互设备,将蓝牙耳机、摄像头等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进行无线连接,实现远程会议的有序进行。
但是,大多数交互设备与主体设备为分体式设置的单独设备产品,使用时适配度不高,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通信装置;
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连接装置能够连接第二本体,使得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能相对转动;所述连接装置上设置有容纳槽;
交互设备,所述交互设备包括交互设备本体与第二通信装置;
所述交互设备本体与所述容纳槽相适配,以能够置于所述容纳槽中;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无线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还包括第二本体;
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具有图像输出功能的第二交互装置;
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具有输入功能的第一交互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重叠且第一交互装置朝向第二交互装置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与所述第一姿态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壳体;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转动基准间隔设置;
第一连接件同时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第二连接件同时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转动基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容纳槽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间隔位置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上设有显露所述容纳槽的第一开口;
所述交互设备具有第二面,所述交互设备置于所述容纳槽中时,所述交互设备能够遮挡所述第一开口,且显露所述交互设备的第二面;
其中,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面满足平行条件或共面条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深度;
所述交互设备包括音频交互设备,所述音频交互设备具有第一局部和第二局部,所述第一局部具有音频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局部对应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局部对应所述第二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交互设备包括第一音频交互设备和第二音频交互设备;
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以分别对应所述第一音频交互设备和所述第二音频交互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供电单元,用于给所述电子设备供电;所述交互设备具有第二供电单元,用于给所述交互设备供电;
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供电接口;
所述交互设备上设有第二供电接口;
其中,如果所述交互设备置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和所述第二供电接口连接,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能给第二供电单元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一磁性部;
所述交互设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性部相适配的第二磁性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三面;
所述第三面上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交互设备置于所述容纳槽中时,所述交互设备的第二面突出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至重叠且第一交互装置朝向第二交互装置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三面相对且所述第二开口容纳所述交互设备的第二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通信装置;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三通信装置能够基于第二通信协议通信;
所述壳体对第三通信装置的通信影响小于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对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通信影响;
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能够基于第一通信协议通信;所述第二通信协议与所述第一通信协议通信不同。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连接装置的壳体与交互设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壳体与交互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第一本体1、第一交互装置11、连接装置2、容纳槽21、第一区域211、第二区域212、第一槽体213、第二槽体214、壳体22、第一面221、交互设备3、交互设备本体31、第二面32、第一局部33、第二局部34、第一音频交互设备35、第二音频交互设备36、第二本体4、第二交互装置41、第三面42、第二开口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本体1、连接装置2以及交互设备3;所述第一本体1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本体1内设有第一通信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连接装置2与所述第一本体1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连接装置2能够连接第二本体4,使得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4能相对转动;所述连接装置2上设置有容纳槽21;所述交互设备3包括交互设备本体31与第二通信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交互设备本体31与所述容纳槽21相适配,以能够置于所述容纳槽21中;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无线通信。
具体的,为了解决外置交互设备与主体设备为分体式设置的单独设备产品,使用时适配度不高,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连接装置2上设置容纳槽21使得交互设备3能够置于容纳槽21中与第一本体1或者说电子设备形成整体式成套设备,同时交互设备3还能够通过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本体1内的第一通信装置实现无信通信,以保证交互设备3与第一本体1或者说电子设备的交互;交互设备3与电子设备成套设置适配度高,使用过程中能够大大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参考附图1,电子设备可以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例如:第一本体1可以是电子设备的核心系统端,其内可以设有主板、处理器等核心元器件,其上可以设置有输入设备和/或显示设备等等;第二本体4通过连接装置2与第一本体1转动连接,二者能够相对转动,相互靠近或远离至重叠或呈一定夹角的形式;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4与第一本体1可以是可拆卸的形式,例如插拔的连接方式,第二本体4插接于第一本体1时能够进行转动;第二本体4与第一本体1还可以是固定地转动连接于第一本体1的形式,第二本体4不能脱离第一本体1。
所述第二本体4可以是同样具有输入设备和/或显示设备的装置,此时第二本体4能够配合第一本体1形成笔记本电脑;第二本体4还可以是翻盖等支撑或遮挡类结构,以配合第一本体1形成平板电脑。相应地,第一本体1上的第一端部(图中未示出)可以但不限于是转轴或与转轴配合的连接端、连接套等等。
其中,交互设备3可以是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或者同时具备输入输出功能的设备,具体的交互数据可以是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字符数据、控制数据等的输入和/或输出设备,例如:蓝牙耳机、电子笔、麦克风、摄像头、AR/VR眼镜、显示器、电子笔、控制手柄等等。交互设备3中设有与第一本体1中的第一通信装置相适配的第二通信装置,二者配合通过第一通信协议以实现交互设备3与第一本体1的数据交互;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但不限于是蓝牙通信模块、NFC通信模块、WI-FI通信模块、5G通信模块等等,则第一通信协议即可以是对应的蓝牙通信协议、近场通信协议、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移动通信协议等等。
其中,连接装置2为连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的刚性的中间结构,连接装置2的设置配合第一本体1的第一端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本体4的第二端部(图中未示出)能够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的相对转动。连接装置2可以是转轴也可以是与转轴配合的连接端或连接套。本实施例中于连接装置2上设置容纳槽21以容纳交互设备3,当然,可以是部分容纳也可以是完全容纳,则可以理解的是容纳槽21的形状和尺寸在此不做限定,只要通过仿形设计使其与交互设备3相适配完成上述容纳需求即可。
根据上述所列,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连接装置2上设置容纳槽21以容纳交互设备3,使得交互设备3与电子设备成套设置,适配度高且便于取用;有效解决了现有外置交互设备与主设备为分体式设置的单独设备产品,使用时适配度不高,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具体地理解为:可以同时包含有A与B,可以单独存在A,也可以单独存在B,能够具备上述三种任一种情况。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本体4;
所述第二本体4上设有具有图像输出功能的第二交互装置41;所述第一本体1上设有具有输入功能的第一交互装置11;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4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4重叠且第一交互装置11朝向第二交互装置41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与所述第一姿态不同。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是由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构成的笔记本电脑,第一本体1作为核心系统端,其上设有第一交互装置11,第一交互装置11可以但不限于是键盘,可以是实体键盘、虚拟键盘、显示屏幕上的触控类键盘等等;第二本体2作为显示端,其上设有第二交互装置41,第二交互状41可以是显示屏幕、投影设备等等。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交互装置11和第二交互装置41可以同时设置为显示屏的形式,此时第一交互装置11上可以设置触控式的键盘。相应地,配合连接装置2第一本体1能够绕其一端相对于第二本体4转动,相应地,第一姿态为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重叠处于0度的状态,第二姿态则为第一本体1远离第二本体4转动至其他位置时的状态;则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的相对转动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转轴参数,例如:0-160度,0-180度,0-270度,0-360度。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连接装置2包括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以及壳体22;所述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沿所述第一本体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的转动基准间隔设置;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同时与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4连接;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同时与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4连接;所述壳体22沿所述第一本体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4的转动基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容纳槽21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之间的间隔位置设置于所述壳体22上。
具体的,为了实现所述连接装置2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后还能够满足容纳槽21的设置,本实施例中将所述连接装置2设置为包括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壳体22的形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置于壳体22的两端,均为刚性结构,壳体22沿第一本体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4的转动基准转动轴线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可以是转轴,此时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则可以是轴套套接在转轴上,实现绕转轴的转动,相应地,壳体22与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固接即可,在第一端部(第一本体1)和第二端部(第二本体4)相对转动时壳体22保持固定不动,以有效保证交互设备3的放置稳定。其中;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可以是转轴,此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则可以是轴套套接在转轴上,实现绕转轴的转动,相应地,壳体22与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即可,在第一端部(第一本体1)和第二端部(第二本体4)相对转动时壳体22保持固定不动,以有效保证交互设备3的放置稳定。当然,壳体22也可以随转动动作发生转动。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壳体22具有第一面221,所述第一面221上设有显露所述容纳槽21的第一开口;所述交互设备3具有第二面32,所述交互设备3置于所述容纳槽21中时,所述交互设备3能够遮挡所述第一开口,且显露所述交互设备3的第二面32;其中,所述第二面32和所述第一面221满足平行条件或共面条件。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将容纳槽21设置于壳体22的第一面221上,第一开口则为容纳槽21的槽口,则交互设备3在配合容纳槽21时则需要经由第一面221上的第一开口进出容纳槽21;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开口比照交互设备3进行设置,使得交互设备3置于容纳槽21中时第一开口被交互设备3封堵或者说遮挡,以保证外形美观,避免出现缝隙或段差影响视觉效果或造成连接装置2与两个本体之间的干涉。同时,为了适应于特殊的外观设计效果或者是交互设备3的拿取便捷程度,本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将交互设备3设置为部分容纳或完全容纳的形式,只要所述第二面32和所述第一面221满足平行条件或共面条件即可,其中平行条件为平行或近似平行,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平行,保证外形美观;共面条件为近似共面,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例如:当部分容纳时交互设备3显露于第一开口处的第二面32即需要突出于第一面221,突出可以但不限于平行第一面221,也可以是异形的突出;当完全容纳时交互设备3显露于第一开口处的第二面32则与第一面221共面即平齐。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容纳槽21包括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所述第一区域21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212的深度;所述交互设备3包括音频交互设备,所述音频交互设备具有第一局部33和第二局部34,所述第一局部33具有音频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局部33对应所述第一区域211;所述第二局部34对应所述第二区域212。
具体的,当交互设备3包括音频交互设备时,例如蓝牙耳机,则音频交互设备必然具有音频输出装置即入耳的听筒即第一局部33,相应地,还具有留在人耳外的局部结构即第二局部34;为了配合蓝牙耳机的容置,本实施例中将容纳槽21设置为包括较深的第一区域211和较浅的第二区域212,蓝牙耳机放入时则是第一局域33置于较深的第一区域211、第二局部34置于较浅的第二区域212;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的具体形状以及深度均与音频交互设备进行适配行设计即可,在此不做过多限定。更进一步地,参考附图2和附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交互设备3作为音频交互设备来说,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进而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交互设备3设置为包括第一音频交互设备35和第二音频交互设备36;则相应地,所述容纳槽21包括第一槽体213和第二槽体214,以分别对应所述第一音频交互设备35和所述第二音频交互设备36;第一槽体213和第二槽体214可以如图3所示相互连通,也可以是相互间隔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调整,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供电单元,用于给所述电子设备供电;所述交互设备3具有第二供电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给所述交互设备3供电;所述第一本体1上设有第一供电接口(图中未示出);所述交互设备3上设有第二供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其中,如果所述交互设备3置于所述容纳槽21,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和所述第二供电接口连接,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能给第二供电单元供电。
具体的,为了保证交互设备3的供电以及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于第一本体1上设置第一供电接口(图中未示出),第一供电接口可以但不限于是pogo-pin的接触式供电接口、USB接口,例如:Micro USB、Type-C,相应地,交互设备3上的第二供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则为与第一供电接口相适配地执行相同通信协议的接口,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供电接口为pogo-pin的接触式供电接口时其需要设置在容纳槽21内;当然,第一供电接口与第一供电单元电连接,第二供电接口与第二供电单元电连接,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二供电单元可以为电池结构、发电设备等等。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接口可以设置在容纳槽21中,第二供电接口可以设置在交互设备3能够置于容纳槽21中的部分,进而当交互设备3置于容纳槽21时第一供电接口与第二供电接口相联通实现第一供电单元对第二供电单元的供电;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接口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上容纳槽21外的位置上,第二供电接口可以设置在交互设备3显露于容纳槽21外的部分上,例如第二面上,当交互设备3置于容纳槽21时,可以通过外接第一供电接口与第二供电接口实现二者的联通完成第一供电单元对第二供电单元的供电。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本体1对于交互设备3的供电设置为无线供电方式,例如可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上设有无线供电发射端(图中未示出);所述交互设备3上设有无线供电接收端(图中未示出);其中,当所述交互设备3置于所述容纳槽21,所述无线供电发射端(图中未示出)和所述第无线供电接收端(图中未示出)信号联通,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能给第二供电单元供电;当然,无线供电发射端与供电单元电连接,无线供电接收端与第二供电单元电连接;相应地,无线供电发射端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内也可以设置在容纳槽21内,无线供电接收端则设置在交互设备3内即可,当交互设备3置于容纳槽21时满足无线供电发射端和无线供电接收端的距离要求,则能够实现供电行为。无线供电接收端和无线供电发射端可以为通电线圈的形式,该设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容纳槽21内设置有第一磁性部(图中未示出);所述交互设备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性部(图中未示出)相适配的第二磁性部(图中未示出)。
具体的,为了保证交互设备3在容纳槽21中的稳定容纳,避免脱出或丢失,本实施例中于所述容纳槽21内设置有第一磁性部;所述交互设备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性部相适配的第二磁性部,使得交互设备3不仅仅会被容纳槽21限位容纳还可以利用磁性部实现磁吸定位,有效保证稳定容纳。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本体4具有第三面42;所述第三面42上设有第二开口43;
所述交互设备3置于所述容纳槽21中时,所述交互设备3的第二面32突出于所述第一本体1的第一面221;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与所述第二本体4转动至重叠且第一交互装置11朝向第二交互装置41时,所述第一面221与所述第三面42相对且所述第二开口43容纳所述交互设备3的第二面32。
具体的,为了避免壳体22随第一本体1转动的情况下可能会被第二本体4干涉,本实施例中于第二本体4的第三面42上设置第二开口43,第三面42即为第一本体1重叠于第二本体4时第二本体4上朝向第一本体1的一侧表面;第二开口43的设置位置则为第三面42上朝向第一本体1的一端且对应于容纳槽21的位置上,第二开口43则至少与交互设备3的第二面32相适配,进而当壳体22随第一本体1转动时交互设备3突出于第一面221的部分能够陷入第二开口43中,避免第二本体4干涉第一本体1或者说壳体22的转动,影响交互设备3的容纳甚至电子设备的正常动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通信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图中未示出)设置于所述壳体22内,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图中未示出)能够基于第二通信协议通信;所述壳体22对第三通信装置(图中未示出)的通信影响小于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4对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图中未示出)的通信影响;
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能够基于第一通信协议通信;所述第二通信协议与所述第一通信协议通信不同。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于所述壳体22中设置第三通信装置,第三通信装置可以是WI-FI模块、蜂窝网络通信装置、移动通信模块等等,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第三通信装置基于第二通信协议与外接电子设备进行信号联通,此处的第二通信协议可以是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移动通信协议等等;本实施例中将壳体22设置为非金属材质,例如塑料,进而壳体22对于第三通信装置的信号影响极小,相比于笔记本电脑中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的金属外壳对于第三通信装置的屏蔽作用大大减小,从而避免金属材质对于天线信号的屏蔽,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整体的信号响应速率。相应地,交互设备3与第一本体1之间的信号联通为依据第一通信协议进行的,具体的联通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调整,例如:可以是置于容纳槽21时断开,被取出时联通,降低能耗的同时保证及时的连接;具体可以在容纳槽21中设置位置传感器或距离传感器,以检测交互设备3是否置于容纳槽21中,位置传感器或距离传感器与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信号连接,以将检测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与第一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连接,当检测到交互设备3被取出则控制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修信号联通,相反,当检测到交互设备3置于容纳槽21,则控制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修信号断开;也可以是始终处于联通,避免取出联通不及时影响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通信装置;
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连接装置能够连接第二本体,使得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能相对转动;所述连接装置上设置有容纳槽;
交互设备,所述交互设备包括交互设备本体与第二通信装置;
所述交互设备本体与所述容纳槽相适配,以能够置于所述容纳槽中;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无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本体;
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具有图像输出功能的第二交互装置;
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具有输入功能的第一交互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重叠且第一交互装置朝向第二交互装置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与所述第一姿态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壳体;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转动基准间隔设置;
第一连接件同时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第二连接件同时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转动基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容纳槽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间隔位置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上设有显露所述容纳槽的第一开口;
所述交互设备具有第二面,所述交互设备置于所述容纳槽中时,所述交互设备能够遮挡所述第一开口,且显露所述交互设备的第二面;
其中,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面满足平行条件或共面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深度;
所述交互设备包括音频交互设备,所述音频交互设备具有第一局部和第二局部,所述第一局部具有音频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局部对应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局部对应所述第二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互设备包括第一音频交互设备和第二音频交互设备;
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以分别对应所述第一音频交互设备和所述第二音频交互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供电单元,用于给所述电子设备供电;
所述交互设备具有第二供电单元,用于给所述交互设备供电;
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供电接口;
所述交互设备上设有第二供电接口;
其中,如果所述交互设备置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和所述第二供电接口连接,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能给第二供电单元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一磁性部;
所述交互设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性部相适配的第二磁性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三面;
所述第三面上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交互设备置于所述容纳槽中时,所述交互设备的第二面突出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至重叠且第一交互装置朝向第二交互装置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三面相对且所述第二开口容纳所述交互设备的第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通信装置;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三通信装置能够基于第二通信协议通信;
所述壳体对第三通信装置的通信影响小于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对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通信影响;
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能够基于第一通信协议通信;所述第二通信协议与所述第一通信协议通信不同。
CN202321837621.6U 2023-07-13 2023-07-13 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5432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37621.6U CN220543286U (zh) 2023-07-13 2023-07-13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37621.6U CN220543286U (zh) 2023-07-13 2023-07-13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3286U true CN220543286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0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37621.6U Active CN220543286U (zh) 2023-07-13 2023-07-13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32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3856B (zh) 触控笔和电子设备组件
CN101424954B (zh) 磁音频音量控制器、连接器系统以及方法
EP2056482B1 (en) Mobile terminal
US20210181611A1 (en) Handheld gimbal
CN112400306A (zh) 移动终端和具有移动终端的电子装置
JP2013176051A (ja) 移動端末機
CN108445970B (zh) 组装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TW201608355A (zh) 用來可旋轉地承載攜帶式電子裝置的保護裝置
TWM453891U (zh) 平板電腦底座及具有平板電腦底座之平板電腦裝置
WO2020038148A1 (zh) 移动终端
KR20190076680A (ko) 힌지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0679155B (zh) 一种电子设备
KR20110113243A (ko) 이동 단말기
JP2008152805A (ja) ユニット装着機構
CN220543286U (zh) 电子设备
US807274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casing with a containing space for storing an adapting element when not in use
US11343363B2 (en) Mobile terminal
CN205123790U (zh) 一种智能手表式手机及使用该手机的通信装置
KR101711830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2104941A (zh) 电子设备
KR101511271B1 (ko) 확장 모듈을 구비하는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제어방법
KR20100013922A (ko) 휴대단말기
CN201054725Y (zh) 带usb接口的手机
KR200465121Y1 (ko) 휴대단말기 결합장치
KR20140003908A (ko) 이중회전이 가능한 휴대단말기 결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