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1500U - 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 - Google Patents

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1500U
CN220541500U CN202322138701.9U CN202322138701U CN220541500U CN 220541500 U CN220541500 U CN 220541500U CN 202322138701 U CN202322138701 U CN 202322138701U CN 220541500 U CN220541500 U CN 220541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air introduction
connection assembly
container connection
check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387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松肇
加藤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qu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qu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1210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2568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qu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qu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1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1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将容器用作供水装置时能够防止止回阀脱离并且从容器中顺畅地供水的容器连接组件等。容器连接组件(30)主要包括容器连接部(33)、排出口(34)、空气导入部(334)、止回阀(36)和盖部(37)。容器连接部(33)是与饮口部(321)连接的部件。排出口(34)是将液体(31)向外部排出的部件。空气导入部(334)是伴随着液体(31)的排出供被导入饮料容器(32)的空气流通的部件。止回阀(36)是被安装于空气导入部(334)的饮料容器(32)侧的端部的部件。盖部(37)是覆盖止回阀(36)的部件。连通部(371)是使盖部(37)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部位。

Description

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具有供水机构的冰箱。在该冰箱中,首先在将形成于绝热箱体的上部的冷蔵室封闭的绝热门的内侧配置有储存饮料水的供水箱。而且,在绝热门的外侧面形成有作为空腔的供水室,在供水室的内部配置有注水操作杆。另外,在供水室的上部里侧配置有与供水箱连通的注水部。在这种结构的冰箱的供水室中,通过用户将杯子压在注水操作杆上,从供水箱经由注水部将冷却后的饮料水供给给杯子。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能够将储藏在冰箱中的容器用作供水装置的容器连接组件等。这种容器连接组件包括与容器的饮口部连接的容器连接部和流出调整部。流出调整部阻止饮料从容器中流出并且使饮料在用户进行操作的期间从容器中流出。另外,容器连接部呈朝向容器一侧而外径变细的形状。因此,通过容器连接部的外侧面与容器的饮口部的内壁接触,容器连接部与饮口部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6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16082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从供水的容易性或与容器的连接性等观点出发,上述的供水机构或连接组件等还有改善的余地。
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中,由于需要对固定于冷蔵室内部的供水箱进行供水,所以存在供水作业烦杂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发明中,止回阀配置于容器的内部,还存在该止回阀从容器连接组件脱落而残存于容器内部的担心。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能够在将饮料容器用作供水装置时防止止回阀脱离并且从容器中顺畅地供水。
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其被安装于储存液体的饮料容器的饮口部,所述容器连接组件包括:容器连接部,其与所述饮口部连接;排出口,其将所述液体向外部排出;空气导入部,其伴随着所述液体的排出供被导入所述饮料容器的空气流通;止回阀,其被安装于所述空气导入部的所述饮料容器侧的端部;以及盖部,其覆盖所述止回阀,在所述盖部形成有使所述盖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在将容器用作供水装置时,能够防止止回阀脱离并且从容器中顺畅地供水。而且,通过在覆盖止回阀的盖部形成有连通部,能够使通过空气导入部和止回阀被导入的空气通过连通部在容器的内部良好地行进。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所述连通部是呈大致筒状的所述盖部的、沿着轴向延伸的缝隙,所述缝隙的一部分形成在比所述止回阀被安装于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安装部更靠所述排出口一侧的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作为连通部的缝隙的一部分形成在比安装部更靠排出口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缝隙的一部分用作导出液体的路径。因此,能够经由该路径将液体良好地向外部排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所述盖部具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空气导入部具有朝向外侧呈凸缘状地突出的第1凸缘部,所述止回阀具有朝向外侧呈凸缘状地突出的第2凸缘部,所述止回阀的所述第2凸缘部由所述空气导入部的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盖部的所述突出部夹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止回阀的第2凸缘部由空气导入部的第1凸缘部和盖部的突出部夹着,由此能够抑制止回阀从空气导入部脱离。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盖部的内侧沿着周向形成有多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能够通过多个突出部稳定地保持止回阀的第2凸缘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所述空气导入部包括第1空气导入部和第2空气导入部,所述第1空气导入部的一端向外部开口,并且另一端与所述第2空气导入部连通且相对于所述盖部的轴向大致垂直地延伸,所述第2空气导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1空气导入部连通,另一端配置于所述盖部的内部且相对于所述盖部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将空气导入部的外部开口配置于容器连接组件一侧面,能够良好地从空气导入部获取空气。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6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还包括:第1筒状部件和第2筒状部件,在所述第1筒状部件形成有所述空气导入部,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外侧端部配置在所述第1筒状部件与所述第2筒状部件螺纹结合的区域附近且不被所述第2筒状部件覆盖的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6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能够抑制空气导入部的外侧端部与螺纹结合部分发生干扰。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7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所述连通部的一部分形成于远离所述排出口一侧的所述盖部的底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7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能够使被导入到饮料容器中的空气从盖部良好地向饮料容器一侧移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所述连通部的宽度比所述止回阀的宽度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式涉及的连接组件,能够防止止回阀意外地从盖部向饮料容器一侧移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9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中,所述连通部是使呈大致筒状的所述盖部的侧面局部开口而得到的连通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9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能够通过连通孔使液体从饮料容器侧向盖部的内部流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10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包括:所述容器连接组件;以及分配器主体部,其将与所述饮料容器连接的状态的所述容器连接组件以使所述排出口位于下方的方式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0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能够通过容器连接组件良好地将液体供给给杯子等容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11方式涉及的冰箱,包括:分配器装置;以及槽部,其供所述分配器装置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1方式涉及的冰箱,能够将由冷蔵室冷却后的容器内部的液体有效地供给给用户。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能够在将饮料容器用作供水装置时防止止回阀脱离并且从容器中顺畅地供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冰箱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冰箱的绝热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的图,在左侧示出立体图,在右侧示出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的图,在左侧示出剖断立体图,在右侧示出分解状态的剖断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的盖部等的图,示出分解状态的剖断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的盖部等的图,在右侧示出分解状态的剖断立体图,在左侧示出剖断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的盖部等的剖断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和槽部的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的容器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10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的容器设置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的容器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11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的容器设置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等的剖断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中液体被导出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和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13B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中液体被导出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和操作杆的剖面图。
图14A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中空气被导入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和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14B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中空气被导入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和操作杆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配器装置中另一方式的盖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冰箱 11绝热箱体
12冷蔵室 13冷冻室
14第1绝热门 15第2绝热门
16第3绝热门 17第4绝热门
181第1槽部 182第2槽部
183第3槽部 30容器连接组件
31液体 32饮料容器
321饮口部 33容器连接部
331第1开口部 332第2开口部
333第1筒状部 334空气导入部
335第1空气导入部 336第2空气导入部
337第1凸缘部 338周缘部
339贯通孔 3310中间壁部
3311第2筒状部 34排出口
36止回阀 361第2凸缘部
37盖部 371连通部
372缝隙 373突出部
38操作杆 381抵接部
382转动孔部 383开口部
384抵接部 39第1O形环
40第2O形环 41阀部件
411顶端部 412阀体
413整流部 414第3凸缘部
42阀体 43主干部件
431外周壁 432内侧壁
433中间壁部 434阀座
435下端开口 44弹簧
45排出口形成部 451阀部件连接部
452中间壁部 453台阶部
46滑动壁部 47转动轴部
48空气导入路径 49导出液体的路径
50间隙 61分配器装置
62分配器主体部 63容器设置部
64容器收纳部 65供给区域
66滑动槽部 67固定部件
68组件设置部 69中间壁部
70滑动区域 71卡定部
72侧方开口部 73檐部
74装置设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连接组件30、分配器装置61和冰箱10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对同一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适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各方向,左右表示从前方观察冰箱10时的左右。而且,上下前后左右等各方向是第1绝热门14等各门为关闭状态时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包括冷蔵室12和冷冻室13的结构作为冰箱10,但冰箱10也可以仅包括冷蔵室。在以下的说明中,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1筒状部件的一例是容器连接部33。另外,第2筒状部件的一例是主干部件43。
图1是表示冰箱10的外观的立体图。
冰箱10具有作为主体的绝热箱体11,在绝热箱体1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储藏食品等的储藏室。作为该储藏室,上部是冷蔵室12,下部是冷冻室13。
绝热箱体11的前表面开口,在与所述各储藏室对应的开口以开闭自由的方式设置有第1绝热门14至第3绝热门16。第1绝热门14将冷蔵室12的左侧部分封闭,左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绝热箱体11连接。第2绝热门15将冷蔵室12的右侧部分封闭,右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绝热箱体11连接。第3绝热门16将冷冻室13的左侧部分封闭,左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绝热箱体11连接。第4绝热门17将冷冻室13的右侧部分封闭,右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绝热箱体11连接。这里,仅第1绝热门14为打开状态,在第1绝热门14的内侧配置有饮料容器32和分配器装置61。分配器装置61的结构等将参照图3以后的图在后文中描述。
图2是表示冰箱10的绝热门的立体图。
在第1绝热门14的内侧面,从上方起安装有第1槽部181、第2槽部182和第3槽部183。第1槽部181、第2槽部182和第3槽部183通过这里未图示的卡合构造与第1绝热门14的内侧面卡合。第1槽部181和第2槽部182例如被用于收纳调味料或鸡蛋等。在第3槽部183安装有分配器装置61和饮料容器32。另外,在分配器装置61设置有操作杆38。
通过将分配器装置61和饮料容器32设置于第3槽部183,如后述的那样,能够将饮料容器32作为饮水机使用。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得到饮料。具体而言,用户打开第1绝热门14,将未图示的杯子等容器推抵在分配器装置61的操作杆38上,由此能够将由冷蔵室12冷却后的饮料容器32内部的饮料转移至容器。分配器装置61等的详细情况将参照图3以后的图在后文中描述。
图3是表示容器连接组件30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分配器装置61包括分配器主体部62和容器连接组件30。分配器装置61是用于将饮料容器32以能够供给液体31的状态设置于上述的第3槽部183的设备。
饮料容器32例如是储存液体31的塑料瓶。这里,作为饮料容器32,图示了具有2升容量的塑料瓶。饮料容器32以使饮口部321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于分配器装置61。作为储存于饮料容器32的液体31,能够采用水、茶、清凉饮料等。
容器连接组件30被安装于储存液体31的饮料容器32的饮口部321,是连接饮料容器32和分配器装置61的设备。容器连接组件30的结构将参照图4以后的图在后文中描述。
分配器主体部62设置于第3槽部183,是支承饮料容器32的设备。分配器主体部62从上方侧起包括容器设置部63和供给区域65。容器设置部63是设置饮料容器32的部位。供给区域65在其内部配置有操作杆38,是从容器连接组件30的下端向容器供给液体31的区域。分配器主体部62例如采用注塑成形的板状的合成树脂形成。
将饮料容器32设置于分配器装置61来进行使用的方法如下所述。首先,用户将容器连接组件30与饮料容器32的饮口部321连接。其次,用户将饮料容器32以使容器连接组件30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于分配器主体部62的容器设置部63。这样,用户在将容器朝向前方推抵在操作杆38上的期间经由饮料容器32和容器连接组件30将液体31供给给容器。分配器装置61的具体的结构将参照图9等在后文中描述。
图4是表示容器连接组件30的图,在左侧示出立体图,在右侧示出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容器连接组件30和容器连接部33的图,在左侧示出剖断立体图,在右侧示出分解状态的剖断立体图。
参照图4和图5,容器连接组件30主要包括容器连接部33、排出口34、空气导入部334、止回阀36和盖部37。而且,容器连接组件30从上方侧起包括第1O形环39、第2O形环40、阀部件41、阀体42、主干部件43、弹簧44和排出口形成部45。构成容器连接组件30的各部位除了采用钢材形成的弹簧44以外,采用注塑成形的合成树脂形成。另外,构成容器连接组件30的各部件通过螺纹构造或卡合构造连接,因此各部件彼此能够容易地分离。因此,构成容器连接组件30的各部件能够在分解之后容易地清洗,能够容易地保持洁净性。
如上述的那样,容器连接组件30是被安装于饮料容器32的饮口部321的设备,与上述的操作杆38连动地使液体31从饮料容器32流出。而且,容器连接组件30伴随着液体31的流出将空气导入饮料容器32的内部。
以下,从配置于上方的部件开始,对构成容器连接组件3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盖部37是覆盖止回阀36的呈大致筒状的部件。盖部37是下表面为开放状态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盖部37的下端通过卡合构造被安装于图5所示的容器连接部33的贯通孔339。盖部37防止止回阀36脱离空气导入部334。
连通部371是将盖部37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部位。换言之,连通部371是贯穿盖部37的厚壁部分的部位。连通部371例如是沿着盖部37的轴向即上下方向呈细长状地延伸的缝隙372。缝隙372从盖部37的上端起至盖部37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为止连续地延伸。另外,连通部371也形成在缝隙372的上表面中央处。
止回阀36是被安装于后述的空气导入部334的饮料容器32侧的端部、即上端的部件。作为止回阀36,例如能够采用鸭嘴阀。鸭嘴阀采用硅树脂等柔软性优异的材料形成,在其上端形成有缝隙。通过这样的结构,止回阀36阻碍液体31从上方向下方流通,而容许空气从下方向上方流通。通过使止回阀36的下端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第2凸缘部361。如后述的那样,第2凸缘部361被用于止回阀36在盖部37内部的定位。
第1O形环39是采用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大致环状的部件。第1O形环39设置于后述的容器连接部33的中间壁部3310的上表面。第1O形环39将上述的饮料容器32的饮口部321的下端与容器连接部33之间密封。由此,能够防止液体31从饮料容器32和容器连接组件30的连接部流出。
容器连接部33是与上述的饮料容器32的饮口部321连接的部件。容器连接部33是整体呈大致圆筒状的部件。
容器连接部33包括第1筒状部333和第2筒状部3311。第1筒状部333是构成容器连接部33的上方部分的大致筒状的部位。第2筒状部3311是构成容器连接部33的下方部分的、直径比第1筒状部333小的大致筒状的部位。在第1筒状部333的上端形成有第1开口部331,该第1开口部331为朝向上方的开口。在第2筒状部3311的下端形成有第2开口部332,该第2开口部332为朝向下方的开口。在第1开口部331的内侧面呈螺旋状地形成有螺纹槽。另外,在第2筒状部3311的外侧面呈螺旋状地形成有螺纹。
在第1筒状部333的下端与第2筒状部3311的上端之间形成有中间壁部3310。中间壁部3310是呈大致环状的板状的部位。在中间壁部3310的上表面载置有上述的第1O形环39。
在中间壁部3310的内部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贯通孔339。贯通孔339是将第1开口部331和第2开口部332连通的开口。
空气导入部334是从第2筒状部3311的上端部起穿过容器连接部33的内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管状的部位。空气导入部334是伴随着液体31的排出供被导入饮料容器32的空气流通的部位。在空气导入部334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第1凸缘部337。空气导入部334的结构将参照图6在后文中描述。
周缘部338是使第1筒状部333的上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呈凸缘状地突出的部位。周缘部338是用于将容器连接组件30固定于上述的容器设置部63的部件。这种固定构造将参照图12在后文中描述。
第2O形环40是采用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大致环状的部件。第2O形环40设置于后述的主干部件43的中间壁部433的上表面。第2O形环40将上述的容器连接部33的下端与主干部件43之间密封。由此,能够防止液体31从容器连接部33与主干部件43之间流出。
如图5的装配图所示的那样,阀部件41配置于后述的主干部件43的内部,是控制液体31向外部的流出的部件。阀部件41包括顶端部411、阀体412和整流部413。顶端部411是阀体412的下端部,形成有螺纹。顶端部411被拧入后述的排出口形成部45的阀部件连接部451。阀体412是阀部件41的主体部,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部件。通过使阀体412的中间部分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第3凸缘部414。第3凸缘部414是对后述的阀体4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部位。整流部413是被安装于阀体412的上端部分的呈大致叶片形状的部件。整流部413在阀体412的周围通过规定的角度间隔配置有多个。整流部413具有对容器连接组件30内部的液体31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功能。
阀体42采用橡胶或合成树脂等柔软性优异的材料形成,是呈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阀部件41的阀体412被插入到阀体42中。阀体42的上端与第3凸缘部414抵接,由此将阀体42相对于阀部件41的位置固定。如后述的那样,通过阀体42与排出口形成部45的阀座434抵接,使液体31不会向外部流出。另一方面,通过阀体42远离排出口形成部45的阀座434,使液体31向外部流出。
主干部件43是与上述的容器连接部33的下端连接的呈大致筒状的部件。主干部件43主要包括外周壁431、内侧壁432和阀座434。外周壁431配置于主干部件43的最外周部,是呈大致筒状的部位。在外周壁431的内表面的上端部呈螺旋状地形成有螺纹槽。通过将形成于上述的容器连接部33的第2筒状部3311的外周部的螺纹拧入形成于主干部件43的外周壁431的内周部的螺纹槽,将容器连接部33和主干部件43一体化。内侧壁432以分离的方式配置在外周壁431的内部,是呈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内侧壁432的上端部和外周壁431的中间部由中间壁部433相连。中间壁部433是呈大致环状的部位。上述的第2O形环40配置于中间壁部433的上表面。阀座434与内侧壁432的下端相连,是朝向下方且向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的阀体42与阀座434的上表面抵接。通过使阀座434的中心开口,形成下端开口435。
参照图5的剖断立体图,主干部件43的阀座434的上表面也能够设为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面。这样,阀体42的下表面稳定地与作为大致平坦面的阀座434的上表面抵接,阀座434的上表面与阀体42的下表面良好地密接,能够抑制液体31从两者之间流出。
弹簧44是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卷绕轴的螺旋弹簧。弹簧44被收纳在主干部件43的外周壁431与内侧壁432之间。弹簧44的上端与上述的主干部件43的中间壁部433的下表面抵接。弹簧44的下端与后述的排出口形成部45的中间壁部452的上表面抵接。
排出口形成部45内置于上述的外周壁431,是大致筒状的部件。排出口形成部45的下部的直径比该排出口形成部45的上部的直径阶段性地减小。在排出口形成部45的中间部形成有中间壁部452和台阶部453。中间壁部452和台阶部453是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具有环状的面的部位。弹簧44的下端与中间壁部452的上表面抵接。台阶部453被后述的操作杆38向上推。
排出口形成部45的下端的开口是排出口34。排出口34是液体31向外部被排出的部位。
在排出口形成部45的下端的中央部配置有阀部件连接部451。阀部件连接部451在其内部形成有螺纹孔,是与排出口形成部45的内壁相连的部位。上述的阀部件41的顶端部411被拧入阀部件连接部451的螺纹孔。这样,将排出口形成部45和阀部件41以机械的方式连接,使得两者连动。
参照在图5的左侧上部示出的装配图,在容器连接组件30中,止回阀36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设为能够有效地将空气导入饮料容器32中的位置。具体而言,从主干部件43的阀座434的上表面起至止回阀36的上端为止的长度L20优选为60mm以上且100mm以下,更优选为70mm以上且90mm以下,作为一例约为80mm。这里,如图13B所示的那样,阀座434的上表面是储存在饮料容器32中的液体31的水压所作用的区域的最下部。通过使L20为60mm以上,能够将作用于止回阀36的水压设定为一定以下,能够经由止回阀36有效地将空气导入饮料容器32的内部。其结果是,能够使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为一定以上,将饮料容器32的液体31经由容器连接组件30良好地排出。另外,通过将L20设为100mm以下,能够将盖部37设定得较短,能够使容器连接组件30小型化。
参照图5的装配图,容器连接组件30包括:作为第1筒状部件的容器连接部33和作为第2筒状部件的主干部件43。上述的空气导入部334形成于作为第1筒状部件的容器连接部33。主干部件43的上端部从外侧与容器连接部33的下端部螺纹结合。空气导入部334的外侧端部的开口配置在第1筒状部件与第2筒状部件螺纹结合的区域附近且不被第2筒状部件覆盖的部分。这样,能够防止空气导入部334的开口被主干部件43覆盖。
图6示出盖部37、止回阀36和容器连接部33的剖断立体图。在图6中,将盖部37、止回阀36和容器连接部33沿上下方向分解示出。
上述的空气导入部334与容器连接部33一体形成。空气导入部334包括第1空气导入部335和第2空气导入部336。第1空气导入部335和第2空气导入部336构成连续的导管。
第1空气导入部335的一端在作为外部的第2筒状部3311的外表面开口。而且,第1空气导入部335的另一端与后述的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下端部连通。另外,第1空气导入部335沿着相对于盖部37的轴向呈大致直角的水平方向延伸。第1空气导入部335的外侧端部配置于第2筒状部3311的上端附近。因此,如图4所示的那样,即使在容器连接部33和主干部件43彼此连接的情况下,第1空气导入部335的端部也从容器连接部33的第1筒状部333的下端和主干部件43的上端之间面向外部。因此,第1空气导入部335不会被主干部件43覆盖而被封闭。空气经由空气导入部334被导入上述的饮料容器32内部的情况将参照图14B在后文中描述。
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作为一端的下端与上述的第1空气导入部335连通。另外,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作为另一端的上端配置于盖部37的内部。而且,第2空气导入部336相对于盖部37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从上方观察,第2空气导入部336配置于容器连接部33的大致中心处。另外,在中间壁部3310的内端部与第2空气导入部336之间形成有间隙。液体31经由该间隙向下方流通。
如上所述,在盖部37形成有缝隙372。这里,缝隙372的宽度L10设定得比止回阀36的宽度L11短。另外,缝隙372的宽度L10设定得比止回阀36的高度L12短。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抑制止回阀36经由缝隙372向盖部37的外部移动。因此,止回阀36不会向盖部37的外部、即图2所示的饮料容器32移动,能够防止止回阀36被误饮。而且,在盖部37的上端形成有底部,连通部371的一部分形成于底部的大致中央部。
图7是表示止回阀36固定于盖部37的内部的构造的剖断立体图。在图7中,在右侧示出分解立体图,在左侧示出装配图。另外,用虚线包围并放大表示主要部位。
突出部373是使盖部37的内壁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而得到的部位。具体而言,突出部373是从盖部37的上端起至盖部37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为止连续且呈壁状地延伸的壁状部位。突出部373在盖部37的内侧沿着周向形成有多个。
具有这种结构的突出部373具有将止回阀36固定于盖部37的内部的功能。具体而言,止回阀36与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上端连接,盖部37被组装于容器连接部33。因此,止回阀36的第2凸缘部361的下表面与第1凸缘部337的上表面抵接。而且,止回阀36的第2凸缘部361的上表面被突出部373从上方按压。换言之,第2凸缘部361被第1凸缘部337和突出部373在上下方向上夹持。通过这样的结构,止回阀36被固定于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上端,防止脱离。而且,能够抑制液体31从第2凸缘部361与第1凸缘部337之间进入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内部。另外,如上述的那样,突出部373沿着盖部37的周向形成有多个,因此能够通过多个突出部373从上方固定第2凸缘部361。
图8是表示盖部37和容器连接部33的剖断立体图。在图8中,用虚线包围并放大示出缝隙372的下端附近。
如上所述,止回阀36被插入到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上端。而且,止回阀36的第2凸缘部361的下表面与第2空气导入部336的第1凸缘部337的上表面抵接。另外,第2凸缘部361和第1凸缘部337的周缘部与盖部37的内壁抵接或靠近。因此,无法期待大量的液体31经由第2凸缘部361的周缘部与盖部37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流通。
参照用虚线包围的放大图,缝隙372的作为局部的下端形成在比止回阀36被安装于空气导入部334的安装部更靠上述排出口34一侧即下方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缝隙372的下端与第1凸缘部337的下表面相比配置在下方。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缝隙372的下端与第1凸缘部337之间形成有间隙50。因此,在容器连接组件30的使用状况下,储存在上述的饮料容器32内部的液体31通过间隙50流入盖部37的内部。这里,用点划线表示液体31的流动。然后,被导入盖部37内部的液体31依序经由图5所示的容器连接部33、主干部件43、排出口形成部45和排出口34向外部排出,供给给例如未图示的杯子等容器。
图9是表示分配器装置61和第3槽部183的立体图。在图9中,在远离第3槽部183的上方示出分配器装置61。
如上所述,第3槽部183是被安装于图2所示的第1绝热门14的内表面部的容器。第3槽部183包括容器收纳部64和装置设置部74。
容器收纳部64是由前侧面部、后侧面部、左侧面部和右侧面部包围的部位。容器收纳部64例如设为能够收纳容积为2升的塑料瓶的大小。
装置设置部74是具有前侧面部、左侧面部和右侧面部的部位,是朝向后方和上方开口的区域。在装置设置部74的右侧面和左侧面形成有滑动槽部66。滑动槽部66是沿着上下方向连续延伸的槽状的部位。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装置设置部74的内缘部的大小与分配器装置61的外缘部的大小为同等程度。
分配器装置61包括作为下方侧部分的分配器主体部62和作为上方侧部分的容器设置部63。分配器装置61是整体呈大致四棱柱形状的设备。分配器装置61是支承上述的饮料容器32和容器连接组件30的设备。
分配器主体部62被收纳于第3槽部183的装置设置部74。在分配器主体部62的下部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供给区域65。在供给区域65的里侧配置有操作杆38。在分配器主体部62的右侧外表面和左侧外表面形成有滑动壁部46。滑动壁部46是沿着上下方向连续且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壁状的部位。在将分配器装置61组装于装置设置部74时,分配器装置61的滑动壁部46被插入到装置设置部74的滑动槽部66中。这样,能够将分配器装置61定位在装置设置部74的内部。
容器设置部63是分配器主体部62的上方部分。将朝向上方开放且安装有上述的容器连接组件30的饮料容器32以使容器连接组件30位于下方的状态组装于容器设置部63。
图10A是表示分配器装置61的容器设置部63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分配器装置61的容器设置部63的分解立体图。
容器设置部63是由形成于前方、后方、左侧和右侧的壁状部位包围的部位。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容器设置部63的形状和大小为例如能够收纳2升的塑料瓶的程度。
在容器设置部63的内部形成有中间壁部69。中间壁部69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容器设置部63的中间部,是具有朝向上下方向的最大面的部位。
组件设置部68是使中间壁部69的中央部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地突出而得到的部位。上述的容器连接组件30被插入到容器设置部63中。
侧方开口部72是使容器设置部63的后方侧壁呈大致矩形形状地开口而得到的部位。
固定部件67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容器设置部63。固定部件67是用于将图5所示的容器连接组件30的周缘部338固定于分配器装置61的部位。这种固定构造将参照图12在后文中描述。
参照图10B,固定部件67的前方侧边为适合图3所示的饮料容器32的饮口部321的形状的弯曲边。
滑动区域70是固定部件67被插入的区域。滑动区域70是从组件设置部68的后方端部起至分配器装置61的后端为止使中间壁部69朝向下方凹陷的区域。滑动区域70的深度为与固定部件67的厚度相同的程度。在滑动区域7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形成有檐部73。檐部73是在滑动区域70的左右侧两端部处中间壁部69朝向左右方向内侧呈檐状地突出的部位。
卡定部71是使滑动区域70的底面朝向上方隆起而得到的部位。卡定部71从前方和左右方向通过缝隙与其他部分分离。因此,卡定部71通过仅由其后方部分与容器设置部63连接而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卡定部71朝向下方发生弹性变形,固定部件67能够插入到滑动区域70中。另外,如图10A所示的那样,通过将卡定部71配置在比固定部件67的后端更靠后方侧,能够抑制固定部件67脱离滑动区域70。
图11A是从下方示出分配器装置61的容器设置部63的立体图。图11B是表示分配器装置61的容器设置部63的分解立体图。构成分配器装置61的各部位采用通过注塑成形等成形的合成树脂形成。
参照图11B,组件设置部68是从中间壁部69的中心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地延伸的部位。
转动轴部47配置在分配器装置61的内部,是操作杆38可转动地连接的部位。具体而言,转动轴部47从分配器装置61的左侧壁部和右侧壁部的内表面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转动轴部47呈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的大致圆筒形状。
操作杆38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容器设置部63的转动轴部47连接的部件。
抵接部381是形成于操作杆38的下端的大致板状的部位。在从下方观察的情况下,抵接部381呈其中央部朝向前方弯曲的弯曲形状。采用这样的形状,能够将杯子等容器稳定地推抵在抵接部381上。
转动孔部382是在操作杆38的后方上端部从左侧面和右侧面形成的孔。容器设置部63的转动轴部47被插入到各转动孔部382中。
开口部383是使操作杆38的上方部分开口而得到的部位。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开口部383的形状和大小为比组件设置部68稍大的程度。通过像这样设置,形成组件设置部68被收纳于开口部383的形态,组件设置部68不会阻碍操作杆38的转动动作。
抵接部384是形成于开口部383的右侧下端和左侧下端的壁状部位。在从后方观察的情况下,左侧的抵接部384呈左右反转的L形,右侧的抵接部384呈L形。如后述的那样,抵接部384伴随着操作杆38的转动,将图4所示的排出口形成部45向上方按压。
图12是表示分配器装置61的剖断立体图。
饮料容器32以安装有容器连接组件30的状态设置于容器设置部63。容器连接组件30被插入到容器设置部63的组件设置部68中。这里,容器连接组件30的周缘部338在组件设置部68的周围与中间壁部69的上表面抵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上下方向上将饮料容器32及容器连接组件30与容器设置部63的位置关系限定。
固定部件67在滑动区域70的内部为被推压至前端的状态。卡定部71与固定部件67的后端抵接。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将固定部件67的位置固定。在这样的状态下,固定部件67的前方端部配置在容器连接组件30的周缘部338的上方侧。通过这样的结构,将容器连接组件3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固定。因此,在使用状况下,在操作杆38将排出口形成部45向上方按压时,能够防止容器连接组件30和饮料容器32整体向上方抬起。
此外,对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容器连接组件30等中将作为饮料的液体31从饮料容器32中向外部导出的动作、以及将空气导入饮料容器32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3A是表示液体31被导出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30和操作杆38的立体图。图13B是表示液体31被导出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30和操作杆38的剖面图。在图13B中,用点划线示出饮料容器32和容器连接组件30的内部的、液体31的液体导出路径49。
首先,参照图1,在获取矿泉水等饮料的情况下,用户准备杯子等容器并将第1绝热门14打开。然后,参照图13A,用户将容器朝向前方压紧在抵接部381上。由此,操作杆38以转动孔部382为转动中心,从左侧观察时逆时针地旋转。于是,操作杆38的抵接部384将位于容器连接组件30的下端部的部件(图13B所示的排出口形成部45的台阶部453)朝向上方推起。
参照图13B,操作杆38的抵接部384对容器连接组件30的排出口形成部45的台阶部453施加朝向上方推起的按压力。于是,排出口形成部45克服弹簧44的施力并上升。随之,与排出口形成部45连结的阀部件41也与阀体42一起上升。于是,阀体42的下端远离阀座434的上表面,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
其结果是,在容器连接组件30的内部形成液体导出路径49,该液体导出路径49是将饮料容器32的内部的液体31向外部导出的路径。具体而言,液体导出路径49是使液体31流通饮料容器32、缝隙372、盖部37、主干部件43、排出口形成部45和排出口34的路径。另外,液体导出路径49也穿过图8所示的间隙50。
液体31经由液体导出路径49被充分地供给给这里未图示的容器之后,用户使容器离开操作杆38。这样,抵接部381不再将排出口形成部45的台阶部453朝向上方按压,排出口形成部45下降。同时,阀部件41和阀体42也下降,阀体42的下端与阀座434的上表面抵接。由此,阀座434与阀体42之间被密封,将液体导出路径49切断。即,容器连接组件30内部的状况成为图14B所示的状态。
图14A是表示空气被导入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30和操作杆38的立体图。图14B是表示空气被导入的状态的容器连接组件30和操作杆38的剖面图。另外,图14A和图14B也是表示通过不操作操作杆38而不供给液体31的状态的图。
如上述的那样,在将饮料容器32的液体31经由容器连接组件30向外部供给时,与被供给的液体31的量相对应地,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下降。如果不对这种压力下降实施任何对策,则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会远小于大气压,即使对操作杆38进行操作,液体31也不会从排出口34顺畅地排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过度下降而具有空气导入部334。以下对空气导入部334的动作进行说明。
参照图14B,在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为一定值以上时,压力作用于止回阀36的内部,由此止回阀36成为打开状态。在止回阀36成为打开状态时,来自外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导入路径48被供给给饮料容器32。具体而言,来自外部的空气经由第1空气导入部335、第2空气导入部336、止回阀36和盖部37的连通部371被导入到饮料容器32中。即,被导入盖部37内部的空气经由形成于盖部37的上端面的大致中央处的连通部371被导入到饮料容器32中。这里,使该路径作为空气导入路径48,用点划线示出。另外,即使在图13B所示的液体31被排出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空气经由空气导入路径48导入到饮料容器32中,使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为大致一定。
伴随着这样的空气导入,饮料容器32的压力提高,如果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为规定值以下,则止回阀36成为关闭状态。在止回阀36成为关闭状态时,经由空气导入路径48的空气导入停止。
这样,根据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将空气经由空气导入部334导入饮料容器32的内部,由此能够将饮料容器32的内部压力保持在一定以上。因此,通过用户再次对操作杆38进行操作,能够顺畅地从排出口34供给液体31。
参照图15,对另一方式涉及的盖部37的结构进行说明。这里,通过使呈大致筒状的盖部37的侧面局部开口,形成作为连通部371的连通孔374。在从侧方观察盖部37的情况下,连通孔374为呈大致圆形的贯通孔。连通孔374沿着盖部37的轴向呈列状配置有多个。列状的连通孔374沿着盖部37的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配置在最下部的连通孔374的下端与图8所示的第1凸缘部337的下表面相比配置在下方。这样,在配置在最下部的连通孔374与图8所示的第1凸缘部337之间形成间隙50。因此,在使用状况下,液体31经由间隙50进入盖部37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要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另外,上述的各形态能够彼此组合。

Claims (11)

1.一种容器连接组件,其被安装于储存液体的饮料容器的饮口部,所述容器连接组件的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连接部,其与所述饮口部连接;
排出口,其将所述液体向外部排出;
空气导入部,其伴随着所述液体的排出供被导入所述饮料容器的空气流通;
止回阀,其被安装于所述空气导入部的所述饮料容器侧的端部;以及
盖部,其覆盖所述止回阀,
在所述盖部形成有使所述盖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是呈大致筒状的所述盖部的、沿着轴向延伸的缝隙,
所述缝隙的一部分形成在比所述止回阀被安装于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安装部更靠所述排出口一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具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空气导入部具有朝向外侧呈凸缘状地突出的第1凸缘部,
所述止回阀具有朝向外侧呈凸缘状地突出的第2凸缘部,
所述止回阀的所述第2凸缘部由所述空气导入部的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盖部的所述突出部夹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盖部的内侧沿着周向形成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导入部包括第1空气导入部和第2空气导入部,
所述第1空气导入部的一端向外部开口,并且另一端与所述第2空气导入部连通且相对于所述盖部的轴向大致垂直地延伸,
所述第2空气导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1空气导入部连通,另一端配置于所述盖部的内部且相对于所述盖部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1筒状部件和第2筒状部件,
在所述第1筒状部件形成有所述空气导入部,
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外侧端部配置在所述第1筒状部件与所述第2筒状部件螺纹结合的区域附近且不被所述第2筒状部件覆盖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的一部分形成于远离所述排出口一侧的所述盖部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的宽度比所述止回阀的宽度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是使呈大致筒状的所述盖部的侧面局部开口而得到的连通孔。
10.一种分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连接组件;以及
分配器主体部,其将与所述饮料容器连接的状态的所述容器连接组件以使所述排出口位于下方的方式设置。
1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配器装置;以及
槽部,其供所述分配器装置设置。
CN202322138701.9U 2022-08-10 2023-08-09 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 Active CN2205415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7790 2022-08-10
JP2023-121084 2023-07-25
JP2023121084A JP2024025685A (ja) 2022-08-10 2023-07-25 容器接続モジュール、ディスペンサユニットおよび冷蔵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1500U true CN220541500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5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38701.9U Active CN220541500U (zh) 2022-08-10 2023-08-09 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1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4860B2 (en) Single serve beverage dispenser for a refrigerator appliance
JP3043286B2 (ja) 冷蔵庫用飲料供給装置
US11148925B2 (en) Refrigerator equipped with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arbonated water
US20110067433A1 (en) Water tank for dispense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US20080041089A1 (en) Ice tray assembly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EP3561415B1 (en) Refrigerator
US20190337790A1 (en) Automatic water fill dispenser for refrigerator
KR20180129259A (ko) 냉장고
KR101713227B1 (ko) 냉장고
CN220541500U (zh) 容器连接组件、分配器装置和冰箱
CN107660193B (zh) 插装泵
US8474283B2 (en) Refrigerator
KR101474013B1 (ko) 냉장고의 물공급 장치
EP3611453B1 (en) Refrigerator
JP2024025685A (ja) 容器接続モジュール、ディスペンサユニットおよび冷蔵庫
CA2901688A1 (en) Fluid dispenser
MX2009001676A (es) Ensamble de bandeja para hielos y refrigerador que tiene el mismo.
US20060179851A1 (en) Refrigerator
JPH11304323A (ja) 自動製氷機の給水装置
US20140166784A1 (en) Water dispenser nozzle for an appliance
WO2023116898A1 (zh) 冰箱
CN115335653A (zh) 容器连接模块及具有其的制冷电器
CN211881656U (zh) 宠物户外水粮杯
CN218604506U (zh) 一种两用宠物饮水杯
CN219063900U (zh) 一种供水装置和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