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1348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1348U
CN220541348U CN202320575325.7U CN202320575325U CN220541348U CN 220541348 U CN220541348 U CN 220541348U CN 202320575325 U CN202320575325 U CN 202320575325U CN 220541348 U CN220541348 U CN 220541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radiating
substrat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753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昊
钟建法
史俊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7532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1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1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1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器,涉及散热技术领域。该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和散热管;散热基板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散热通道,每个散热通道沿第一方向贯穿散热基板;散热管穿设于散热通道,散热管具有散热部,每个散热通道内包括散热部,每个散热部的至少部分散热部沿自身轴向呈螺旋状设置。通过将散热管设置为螺旋状,能够增大散热面积,延长冷媒在散热管内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媒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在空调系统中,散热器设置在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主要用于对压缩机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在相关技术中,散热器具体设置有散热管,冷媒自冷凝器流入散热器的散热管中,并作为散热介质来吸收发热元件的热量以对发热元件进行降温,使得发热元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但常规设置的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散热效率的散热器。
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和散热管;所述散热基板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散热通道,每个所述散热通道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散热基板;所述散热管穿设于所述散热通道,所述散热管具有散热部,每个所述散热通道内包括所述散热部,每个所述散热部的至少部分所述散热部沿自身轴向呈螺旋状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基板与发热元件接触,能够将发热元件的热量进行传递。散热通道的设置便于散热管的穿设,设置至少两个散热通道利于安装更多的散热部,以增加冷媒流体路径。由于散热管内流通有冷媒,故冷媒能够吸收散热基板所传递的热量,实现对发热元件的散热。又由于散热管设置为螺旋状,这样设置能够增大散热面积,延长冷媒在散热管内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媒的散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螺旋环,多个所述螺旋环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螺旋环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螺旋环都增加了冷媒的流动路径,多个螺旋环组合利于提升冷媒的散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散热通道内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散热部,至少两个所述散热部的所述螺旋环沿所述第一方向交错布置,每个所述散热部的所述螺旋环与邻近的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的所述螺旋环形成一组,且沿第一方向,多组所述螺旋环间隔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至少两个散热部利于增加散热面积,多组螺旋环的设置能够增加沿第一方向螺旋环的密度,提高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散热部的所述螺旋环的螺旋中心线重合或趋于重合,且每个所述螺旋环的螺旋半径相同,每组中相邻的所述螺旋环互相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设置便于至少两根散热部同时加工、一次成型,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得每一组的螺旋环的散热效果相同,利于提升整体的散热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分液器和连接管;每个所述散热管于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处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分液器,每个所述分液器背离所述散热管的一端分别连通有所述连接管。
可以理解的是,分液器和连接管的设置便于实现冷媒的分流,以将连接管中的冷媒通过分液器分流至不同的散热管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安装在所述散热部上;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基板和凸设于所述固定基板的多个固定段,各个所述固定段沿所述固定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段与所述固定基板之间限定有卡接空间,每个所述卡接空间对应容设有一个所述螺旋环。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结构的设置能够将散热部保持沿螺旋轴线平直设置,以便散热管能够顺利穿过散热基板。其中,固定段能够限制螺旋环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固定基板的设置能够限制螺旋环沿螺旋径向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段背离所述固定基板的末端构造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自所述固定段的末端沿所述固定段的长度方向向外渐扩,所述限位部的侧壁与所述螺旋环抵接;所述固定段还构造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导向部自所述限位部的末端沿所述固定段的长度方向向外渐缩。
可以理解的是,导向部沿固定段长度方向向外渐缩的设置便于固定段伸入两个螺旋环之间,安装更加方便;限位部的设置能够限制螺旋环沿螺旋径向的移动,增强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散热部上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结构,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散热部上;或者,每个所述散热部上包括一个所述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散热部的长度的60%。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两个以上的固定结构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能够节省材料,磨损时便于单独更换;设置一个固定结构则只需一次安装便可实现对散热部的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基板密封设置;在每个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散热部外壁与所述散热基板内壁之间的间隙填充有冷却液。
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液能够填充散热管与散热基板之间的间隙,冷却液的传热效率大于空气的传热效率,故能够促进散热基板与散热管之间的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散热基板于每个所述散热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沿第一方向,所述散热通道内冷却液的流向与所述散热部内的冷媒流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的设置利于冷却液的流入和流出,冷媒流向和冷却液流向相反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基板于每个所述散热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设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自对应每个所述散热通道边缘处的所述散热基板侧壁向外延伸,每个所述延伸段与对应所述散热部的一端密封设置;每个所述延伸段上构造有所述冷却液进口或所述冷却液出口。
可以理解的是,延伸段的设置便于沿长散热通道以设置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中一实施例的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中另一实施例的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中固定结构与散热管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中固定结构与散热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一实施例中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另一实施例中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0、散热器;10、散热管;20、散热基板;30、固定结构;40、分液器;50、连接管;11、散热部;12、弯折部;21、延伸段;31、固定基板;32、固定段;111、螺旋环;201、散热通道;202、冷却液进口;203、冷却液出口;321、限位部;322、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器100,该散热器100包括散热基板20和散热管10;散热基板20具有散热通道201;散热管10穿设于散热通道201,散热管10具有散热部11,散热部11位于散热通道201内,至少部分散热部11沿自身轴向呈螺旋状设置。
如此,散热器100用于对发热元件的散热,使发热元件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其中,散热基板20与发热元件贴合,能够将发热元件的热量进行传递。散热基板20上设置散热通道201利于安装散热管10,这样散热基板20便能够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管10。由于散热管10内流通有冷媒,冷媒能够吸收热量,进而实现对发热元件的降温。进一步的,散热管10上散热部11呈螺旋状的设置,使得冷媒沿螺旋状的路径进行流动,大幅度延长了冷媒在散热管10内的流动路径,增大了散热面积,使冷媒充分吸热,利于提升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申请中,以散热通道201的截面为矩形为例,定义第一方向为散热通道201截面的长度方向,定义第二方向为散热通道201截面的宽度方向。
如图1及图6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散热部11包括多个螺旋环111,多个螺旋环11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且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两个螺旋环111连接。如此,螺旋环111的结构易于形成螺旋状的散热部11,使得冷媒依次经过多个螺旋环111,利于提升冷媒流动路径。
如图5及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散热基板20沿第二方向构造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散热通道201,每个散热通道201均沿第一方向贯穿散热基板20,每一散热通道201内对应穿设有至少一散热部11;散热管10具有至少一个弯折部12,沿第二方向,一个弯折部12连接位于相邻两个散热通道201内的两个散热部11之间。
如此,至少两个散热通道201的设置使得散热基板20能够容纳更多的散热部11以提高散热效率。相邻散热部11之间弯折部12的设置能够将相邻的两个散热部11连通,冷媒能够通过弯折部12进入到相邻的散热部11中,以实现冷媒流通路径的延长,并且弯折部12亦可以使冷媒流速减慢,利于冷媒充分换热。具体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弯折部12设置为“C”字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
如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散热通道201内包括至少两个散热部11,至少两个散热部11的螺旋环111沿第一方向交错布置,每个散热部11的螺旋环111与邻近的至少一个散热部11的螺旋环111形成一组,且沿第一方向,多组螺旋环111间隔布置。
如此,一个散热通道201内便有至少两个散热部11同时进行散热,能够增大散热面积。同时,至少两个散热部11的螺旋环111沿第一方向交错排布能够增大沿第一方向螺旋环111的密度,使得螺旋环111之间的间隙减小,相邻螺旋环111之间存在部分贴合接触,提高热量传递的效果,增大了散热的面积。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每个散热部11的螺旋环111的螺旋中心线重合或趋于重合,且每个螺旋环111的螺旋半径相同,每组中相邻的螺旋环111互相贴合。也就是说,每个螺旋环111环壁所环绕的中心线重合或趋于重合。如此,多个散热管10能够同时绕同一螺旋中心,且以同一螺旋半径生产出多个相同大小的螺旋环111,能够实现一次加工成型,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每个散热部11沿第一方向的每组的螺旋环111相同,能够使得冷媒在散热管10内均匀充分吸热,以增强整体散热效果。每组螺旋环111之间互相贴合也能够增加热传导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生产安装,每个散热管10的管径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设置至少两个管径不同的散热管10。
如图2所示,当散热管10具有两个以上时,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散热器100还包括分液器40和连接管50;每个散热管10于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处分别连接一个分液器40,每个分液器40背离散热管10的一端分别连通有连接管50。如此,位于冷媒进口的连接管50能够将冷媒输送至分液器40内,分液器40具有分流的作用,能够将冷媒分成至少两个支流,每个支流流入一个散热管10内。分流后的冷媒分别在不同的散热管10内吸收外部热量,吸热后的冷媒再从冷媒出口流出,并经过分液器40(位于冷媒出口处)后汇聚在冷媒出口处的连接管50内以从散热器100内输出。
如图3及图4所示,当呈螺旋状的散热部11较长时,易发生弯曲形变,不易穿入散热通道201内。故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散热器100还包括固定结构30,固定结构30安装在散热部11上,以使散热部11的轴线与第一方向平行或趋于平行。如此,散热管10上的散热部11能够以平直的状态快速穿入散热通道201内,能够提升散热管10的安装效率,在安装的过程中亦不易对散热通道201内壁造成磨损。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固定结构30包括固定基板31和凸设于固定基板31的多个固定段32,各个固定段32沿固定基板3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段32与固定基板31之间限定有卡接空间,每个卡接空间对应容设有一个螺旋环111。如此,固定段32能够限制螺旋环111沿第一方向的移动,使固定段32处的螺旋环111之间的间距不变。固定基板31对螺旋环111沿螺旋径向具有限位作用,能够避免散热部11沿螺旋径向弯曲变形,使散热部11沿第一方向保持平直,以便散热管10穿设进散热通道201内,以提升散热管10的安装效率。
如图4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固定段32背离固定基板31的末端构造有限位部321,以固定结构30呈长条形为例,限位部321自固定段32的末端沿固定段32的长度方向(以固定段32呈长条形为例)向外渐扩,限位部321的侧壁与螺旋环111抵接。进一步的,固定段32还构造有导向部322,导向部322与限位部321连接,导向部322自限位部321的末端沿固定段32的长度方向向外渐缩。
如此,导向部322的设置便于固定段32插入任意相邻两个螺旋环111之间,螺旋环111的外壁能够与导向部322接触,并沿着导向部322的侧壁移动,直至移动至限位部321,由于限位部321为渐扩结构,对螺旋环111沿螺旋径向移动具有限位作用,限位部321能够同时配合固定基板31以进一步增强对螺旋环111沿螺旋径向的限位。
如图4所示,当一个散热通道201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散热部11时,每个散热部11上均有固定结构30进行固定支撑。当至少两个散热管10沿第二方向排布,至少两个散热管10的螺旋半径沿第二方向依次递减时,沿螺旋半径方向,相邻两个固定结构30上,螺旋半径大的散热管10上的固定段32抵接在内部与之相邻的固定结构30的固定基板31上,以使相邻散热管10上的固定结构30对该散热管10亦有限位固定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散热部11上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结构30,至少两个固定结构30沿第一方向间隔连接在散热部11上。如此,能够分段对散热部11进行固定,增强固定效果,减少材料。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散热部11上包括一个固定结构30,固定结构3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散热部11的长度的60%。如此,只有一个固定结构30,安装简单。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固定结构3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占散热部11的长度的60%、70%或者80%。
以上为关于散热管10的主要结构特征的阐述,为了更好地提升散热效果,本申请对散热板的结构亦进行了改进。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部1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散热基板20密封设置,即散热通道201在穿设散热管10后对散热通道201密封设置;在每个散热通道201内,散热部11外壁与散热基板20内壁之间的间隙填充有冷却液。如此,由于冷却液的传热系数大于空气的传热系数,故冷却液对散热管10与散热基板20之间的间隙填充能够提升热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散热效果。具体的,散热基板20将热量传递至冷却液,冷却液吸收热量后,再将剩余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管10,由散热管10中的冷媒进一步吸热降温。
如图6所示,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散热基板20于每个散热通道2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冷却液进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如此,冷却液进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的设置能够从外部接入管道,以使散热通道201内有流动的冷却液,冷却液能够从冷却液进口202流入散热通道201,并从冷却液出口203流出。流动的冷却液能够带走热量,进行散热循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沿第一方向,散热通道201内冷却液的流向与散热部11内的冷媒流向相反。如此,逆流换热的方式所需的传热面积小,使得冷却液与冷媒的换热更加高效,以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散热基板20于每个散热通道20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设有延伸段21,延伸段21自对应每个散热通道201边缘处的散热基板20侧壁向外延伸,每个延伸段21与对应散热部11的一端密封设置;每个延伸段21上构造有冷却液进口202或冷却液出口203。如此,延长了散热通道201的长度,增大了散热面积,同时,便于开设冷却液进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以避免损伤散热基板20的本体。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却液可以采用水、制冷剂等等,只需满足温度小于发热元件工作时的温度即可,冷却液可以从空调系统外部输入,也可以利用空调系统中废弃的冷凝水或其他冷却液,以实现循环利用。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部11的每个螺旋环111沿螺旋径向的外环壁与散热通道201的内壁紧密贴合。如此,散热部11与散热基板20内壁的间隙小,散热基板20的热量大部分能够以热传导的形式传递,具有较好的传热效果。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散热管10的每个螺旋环111沿螺旋径向的外环的直径占散热通道201内径的50%-60%。如此,散热管10与散热基板20内壁之间存有较大的间隙,能够填充较多的冷却液,以便通过冷却液的进行初步换热,以增强散热效果。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散热管10管径占散热通道201内径的50%、55%或者60%。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00)包括:
散热基板(20),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散热通道(201),每个所述散热通道(201)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散热基板(20);
散热管(10),穿设于所述散热通道(201),所述散热管(10)具有散热部(11),每个所述散热通道(201)内包括所述散热部(11),每个所述散热部(11)的至少部分沿自身轴向呈螺旋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部(11)包括多个螺旋环(111),多个所述螺旋环(111)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螺旋环(1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通道(201)内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散热部(11),至少两个所述散热部(11)的所述螺旋环(111)沿所述第一方向交错布置,每个所述散热部(11)的所述螺旋环(111)与邻近的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11)的所述螺旋环(111)形成一组,且沿第一方向,多组所述螺旋环(111)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部(11)的所述螺旋环(111)的螺旋中心线重合或趋于重合,且每个所述螺旋环(111)的螺旋半径相同,每组中任意相邻的所述螺旋环(111)互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00)还包括分液器(40)和连接管(50);
所述散热管(10)于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处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分液器(40),每个所述分液器(40)背离所述散热管(10)的一端分别连通有所述连接管(50)。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00)还包括固定结构(30),所述固定结构(30)安装在所述散热部(11)上;
所述固定结构(30)包括固定基板(31)和凸设于所述固定基板(31)的多个固定段(32),各个所述固定段(32)沿所述固定基板(3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段(32)与所述固定基板(31)之间限定有卡接空间,每个所述卡接空间对应容设有一个所述螺旋环(1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32)背离所述固定基板(31)的末端构造有限位部(321),所述限位部(321)自所述固定段(32)的末端沿所述固定段(32)的长度方向向外渐扩,所述限位部(321)的侧壁与所述螺旋环(111)抵接;
所述固定段(32)还构造有导向部(322),所述导向部(322)与所述限位部(321)连接,所述导向部(322)自所述限位部(321)的末端沿所述固定段(32)的长度方向向外渐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部(11)上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结构(30),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结构(30)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散热部(11)上;或者,
每个所述散热部(11)上包括一个所述固定结构(30),所述固定结构(30)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散热部(11)的长度的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1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基板(20)密封设置;
在每个所述散热通道(201)内,所述散热部(11)外壁与所述散热基板(20)内壁之间的间隙填充有冷却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散热基板(20)于每个所述散热通道(2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冷却液进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
沿第一方向,所述散热通道(201)内冷却液的流向与所述散热部(11)内的冷媒流向相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20)于每个所述散热通道(20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设有延伸段(21),所述延伸段(21)自对应每个所述散热通道(201)边缘处的所述散热基板(20)侧壁向外延伸,每个所述延伸段(21)与对应所述散热部(11)的一端密封设置;
每个所述延伸段(21)上构造有所述冷却液进口(202)或所述冷却液出口(203)。
CN202320575325.7U 2023-03-17 2023-03-17 散热器 Active CN220541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75325.7U CN220541348U (zh) 2023-03-17 2023-03-17 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75325.7U CN220541348U (zh) 2023-03-17 2023-03-17 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1348U true CN220541348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2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75325.7U Active CN220541348U (zh) 2023-03-17 2023-03-17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1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2307B2 (en) Stacked heat exchanger
US3394736A (en) Internal finned tube
US10634434B2 (en)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a closed cabinet
CN220541348U (zh) 散热器
CN107630744B (zh) 汽车散热器和汽车
KR20080107024A (ko) 열교환기
CN211782874U (zh) 一种一体式多管旁通管散热器
CN113716011A (zh) 一种船舶用泵辅助冷却系统
JP2001133076A (ja) 熱交換器
CN216308710U (zh) 一种重力热管散热器系统
KR100332300B1 (ko) 오일냉각장치
CN212340038U (zh) 过冷管及空调机组
KR102676295B1 (ko) 열교환기
CN209877162U (zh) 辐射对流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877161U (zh) 辐射对流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144220U (zh) 一种多用途平行超导散热片、换热装置及散热器
CN115241030B (zh) 一种ct球管
CN209877160U (zh) 辐射对流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070064957A (ko) 열교환기용 방열핀
CN207762058U (zh) 液压机液压油散热设备
KR101233091B1 (ko) 열교환기
KR20070064958A (ko) 열교환기
CN111947496A (zh) 过冷管及空调机组
US20200271402A1 (en) Helical insert for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CN105241279A (zh) 管道式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