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7040U - 电芯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芯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7040U
CN220527040U CN202321826448.XU CN202321826448U CN220527040U CN 220527040 U CN220527040 U CN 220527040U CN 202321826448 U CN202321826448 U CN 202321826448U CN 220527040 U CN220527040 U CN 220527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
edge
corner
corner seal
f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264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永伟
黄小钊
杨书俊
冯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264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7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7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7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芯及电池,其中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及用于封装电池组件的封装壳,封装壳包括本体及侧封边,本体包括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正面、背面,以及位于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侧面,外周面与正面、背面围合成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的容纳腔,侧封边连接于侧面,侧封边包括第一延伸部、弯折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连接于侧面,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沿电芯厚度方向延伸,弯折部连接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在垂直于侧面的方向上第一延伸部位于侧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不缩减侧封边总体宽度的前提下,降低了封装壳在整个电芯中空间的占比,从而提升了单体电芯及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电芯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及电池。
背景技术
软包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芯内的电极组件参与电化学反应,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极耳为电路供电。软包电池生产过程中,为了提升电芯的效能延长使用寿命,需要在电极组件外部包裹一层封装薄膜作为封装壳,例如厚度极低的铝塑膜材料,以实现将电极组件内部物质与外界阻隔。封装薄膜经过冲坑后形成容纳电芯的冲坑面,再将两部分相互扣合形成容纳电极组件的容纳腔,冲坑面的边缘经过压合形成密封容纳腔的封边。
如图1及图2所示,封装壳包括本体1及位于本体1周边的封边,本体包括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正面11、背面12,以及位于正面11和背面12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顶面13和侧面14以及底面15,外周面与正面11、背面12围合成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的容纳腔。封边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与顶面13连接的顶封边2,和与侧面14连接的侧封边3。为了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在不改变电池整体尺寸的前提下设置更多数量的电芯,或增加单个电芯中电极组件的空间占比,降低封装壳占用的空间比例。因而,减小封装壳占用空间比例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减小封装壳占用空间比例的方案是将侧封边3和/或顶封边2弯折后使其沿电芯厚度方向延伸,以减小电芯整体的宽度和高度,降低封装壳的空间占比,进而为电极组件提供更大的空间,最终达到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目的。
为了确保封印效果,封边的宽度需要达到一定尺寸要求,因此,采用折封边的封装结构对电芯厚度也有一定要求,即,封边向厚度方向延伸时,封边的边缘不能凸出电芯的正面11或背面12。
如图3所示,若电芯厚度低于适用范围时,侧封边3弯折后沿厚度方向会延伸至本体厚度以外,导致封边突出电池表面,破坏电池模组的表面结构,不利于电池模组的安装使用,且容易损坏。因此,折封边的封装结构无法应用于薄型化的电芯,严重限制了电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芯及电池,可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折封边结构的电芯无法薄型化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电芯,包括:
电极组件;
封装壳,封装壳包括本体及侧封边,本体包括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正面、背面,以及位于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侧面,外周面与正面、背面围合成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的容纳腔,其中,侧封边连接于侧面,侧封边包括第一延伸部、弯折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连接于侧面,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沿电芯厚度方向延伸,弯折部连接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在垂直于侧面的方向上第一延伸部位于侧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芯,侧封边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均沿电芯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经过弯折部回折于第一延伸部上方,使得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在垂直于侧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重叠指部分重合或全部重合)。也即,第一延伸部沿第一朝向向电芯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自弯折部沿第二朝向向电芯厚度方向弯折,所述第一朝向和所述第二朝向为电池的厚度方向,且第一朝向与第二朝向相背。其中,第一朝向指沿电芯的厚度方向指向正面或背面,第二朝向与第一朝向方向相反,例如,若第一朝向为沿电芯厚度方向指向正面,则第二朝向则沿电芯厚度方向指向背面,反之亦然。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将侧封边超过电芯厚度的部分折叠在本体的侧面,避免第二延伸部凸出本体的正面或背面,在不缩减侧封边总体宽度的前提下,既将第二延伸部限制在正面与背面之间,又减小了封装壳整体的宽度,降低了封装壳在整个电芯中空间的占比,从而提升了单体电芯及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位于正面与背面之间。
这样通过将第二延伸部设置于正面与背面之间,避免第二延伸部凸出本体的正面或背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周面还包括顶面,封装壳还包括连接于顶面的顶封边,电极组件设有极耳,极耳从顶封边延伸出电芯。
这样通过将极耳设置在顶封边,对不设置极耳的侧封边进行回折,既能够降低封装壳的空间占比,又避免破坏极耳与电极组件的连接结构,同时侧封边弯折作业更容易进行,有利于降低电芯封装壳占用的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顶封边向正面延伸,第一延伸部向背面延伸。
这样通过顶封边与侧封边沿相反方向延伸,避免连接在二者之间的部分应力集中,相比于顶封边与侧封边同向延伸的方案,将顶封边向顶面弯折时,顶封边与顶面贴合更紧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侧封边包括密封容纳腔的封印部,以及与封印部连接的余量部,余量部位于侧封边背离本体的外边缘,封印部位于本体与余量部之间,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余量部或封印部。封印部一侧邻近余量部,另一侧邻近容纳腔,本实施例中弯折部设在封印部邻近余量部的一侧,或将弯折部设置在余量部。
这样通过将弯折部设置在余量部或封印部,将至少部分余量部充当第二延伸部,使得重叠在第一延伸部外层的第二延伸部全部或大部分为余量部,也即避免封印部出现在侧封边的外层。在侧封边后续封装工艺中,由于第二延伸部回折在第一延伸部表面,使得角封边出现双层区域,当角封边再次弯折时就会出现局部应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也即纸张等薄型物品多层同时弯折时,在折弯处由于外层应力集中而出现的死折现象。采用这样的结构将应力集中区域全部或部分设置在余量部,避免封印部出现应力集中而破坏封装壳的密封效果,或降低对密封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封装壳还包括连接顶封边及侧封边的角封边,角封边包括第一角封部和第二角封部,第一角封部与第二角封部沿顶面延伸,第一角封部与第二角封部重叠设置,角封边还包括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和第三翻折部,第一翻折部连接于第一角封部与顶封边之间,第三翻折部连接于第二角封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第二翻折部连接于第一角封部与第二角封部之间,封装壳还包括用于缩短第三翻折部长度的切削结构。
这样通过将顶封边与侧封边连接处的角封边向顶面翻折,使其贴附于顶面,保持封装壳表面的齐整,便于运输和组装,也能避免局部凸出而在外力作用下损坏,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在封装过程中,第二延伸部经过弯折部重叠于第一延伸部表面,对应地第二角封部重叠在第一角封部表面,再将第一角封部与第二角封部由垂直于顶面的位置弯折至平行于顶面(沿顶面延伸),在此过程中,位于外层的第三翻折部形成内部应力集中的死折区段,使得贴合在顶面的第二角封部产生向上翘的拉力,容易出现角封边翘边引起的电芯封装结构损坏。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切削结构切除部分第三翻折部,减小第三翻折部构成的死折区段的长度,从而降低或消除作用于第二角封部的拉力,使得电芯的封装结构更为牢固,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切削结构包括沿第三翻折部开设的第一切边。
这样通过沿第三翻折部开设的第一切边,消除第一切边处的内应力,降低或消除侧封边与第二角封部之间的拉力,避免角封边的翘边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角封部开设有第二切边,第一切边长度小于第三翻折部,第一切边与第二切边交汇于第三翻折部。
这样通过第一切边与第二切边交汇于第三翻折部,将第一切边与第二切边及角封边边缘围合的区域切除,减小第三翻折部构成的应力集中区段的长度,也即减小死折区段的长度,降低或消除作用于第二角封部的拉力,使得电芯的封装结构更为牢固。同时,第二角封部上与第一切边连接的部分同时切除,减少封装壳边缘处的余边,避免运输和使用时余边过多出现翘边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封装壳还包括连接顶封边及侧封边的角封边,角封边包括第三角封部、第四翻折部及第五翻折部,顶封边、第四翻折部、第三角封部、第五翻折部和第一延伸部依次连接,第三角封部沿顶面延伸,第二延伸部顶端形成有顶边,顶边沿第二延伸部所在平面延伸,顶边与第三角封部交汇于弯折部。
通过顶封边依次通过顶封边、第四翻折部、第三角封部、第五翻折部和第一延伸部依次连接,且顶边纵贯整个第二延伸部与弯折部交汇,这样使得第三角封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没有余料连接,避免在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继而避免有应力集中引起的翘边或断裂等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顶边与第三角封部平齐设置,或顶边与第三角封部所在平面存在一定夹角。当顶边与第三角封部平齐时,顶边与第三角封部所在平面平行,这样封边边缘更为齐整。当顶边与第三角封部所在平面呈一定夹角时,使得顶边避开封装壳边缘。减少封装壳边缘处的余边,避免运输和组装时余边过多出现翘边的问题。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切削结构包括第三切边及第四切边,第三切边开设于第二角封部,第四切边开设于侧封边,第三切边与第四切边交汇于第三翻折部。
这样通过分别在第二角封部及侧封边开设第三切边与第四切边,第三切边和第四切边分别由第二角封部边缘和侧封边边缘为起点,终点交汇于第三翻折部上,将第三翻折部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段的一部分切除,减小第三翻折部构成的应力集中区段的长度,降低或消除作用于第二角封部的拉力,使得电芯的封装结构更为牢固。同时将第二角封部上由第三切边与第四切边围合的三角形区域切除,减少封装壳边缘处的余边,避免运输和组装时余边过多出现翘边的问题。
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中,切削结构设置于余量部,在不影响封装壳密封性的同时,缩短或消除第三翻折部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段,使得电芯的封装结构更为牢固,增加其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括保护板组件,以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电芯。
这样通过降低电芯外封装壳的空间占比,提高单个电芯的能量密度并缩减电芯的整体尺寸,实现不改变电池整体体积的前提下,提升电池内部电极组件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现有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电芯的右视图;
图3为现有折封边结构应用于薄型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底部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位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封装壳展开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切削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切削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处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与图12对应的实施例中,封装壳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封装壳展开状态下切削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封装壳展开状态下切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C处的放大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与图17对应的实施例中,封装壳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切削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及对应含义:
本体1、极耳10、正面11、背面12、顶面13、侧面14、底面15;
顶封边2;
侧封边3、第一延伸部31、第二延伸部32、顶边320、弯折部33;
角封边4、第一连接部40a、第二连接部40b、第一角封部41、第二角封部42、第一翻折部43、第二翻折部44、第三翻折部45、第四翻折部46、第五翻折部47、第三角封部48、角边480;
封印部51、余量部52;
切削结构6、第一切边61、第二切边62、第三切边63、第四切边6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平行”、“垂直”和“相同”等特征均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垂直”、“相同”等情况,以及“大致平行”、“大致垂直”、“大致相同”等包含一定误差的情况。例如,上述的“大致”可表示所比较的对象的差值为所比较的对象的平均值的10%,或者5%之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文中没有特别指出一个部件或元件的数量时,意味着该部件或元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或可理解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指至少两个。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所公开的一种电芯,如图4-图5所示,包括电极组件和包裹电极组件的封装壳,封装壳包括本体1及侧封边3,本体1包括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正面11、背面12,以及位于正面11和背面12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侧面14,外周面与正面11、背面12围合成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的容纳腔。侧封边3连接于侧面14,侧封边3包括第一延伸部31、弯折部33及第二延伸部32,其中,第一延伸部31连接于侧面14,第一延伸部31与第二延伸部32沿电芯厚度方向延伸,弯折部33位于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32之间,第一延伸部31在垂直于侧面14的方向上位于侧面14与第二延伸部32之间。
也即,如图5所示,第一延伸部31位于侧封边3的根部,第一延伸部31由侧面14表面沿第一朝向向电芯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32位于侧封边3的端部,弯折部33连接第一延伸部31与第二延伸部32之间,第二延伸部32自弯折部33沿第二朝向向电芯厚度方向弯折。其中,第一朝向与第二朝向相背,例如,若第一延伸部31在电芯厚度方向上向正面11延伸,则第二延伸部32则在电芯厚度方向上向背面12延伸。也就是说,侧封边3的第一延伸部31与第二延伸部32均沿电芯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32通过弯折部33沿第一延伸部31延伸方向的反向回折于第一延伸部31上方,使得第一延伸部31与第二延伸部32在垂直于侧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
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将侧封边3超过电芯厚度的部分折叠在本体1的侧面14,避免第二延伸部32凸出本体1的正面11或背面12。在不缩减侧封边3总体宽度的前提下,既不影响本体1的密封性,又将第二延伸部32限制在正面11与背面12之间,减小了封装壳整体的宽度,降低了封装壳在整个电芯中空间的占比,从而提升了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
如图7所述,外周面还包括顶面13,封装壳还包括连接于顶面13的顶封边2,电池组件包括极耳10,本实施例中极耳10从顶封边2延伸至封装壳外。
封装时将不设置极耳10的侧封边3进行回折,既能够降低封装壳的空间占比,又避免破坏极耳10与电极组件的连接结构。同时在没有极耳10穿设其中的情况下,单独回折侧封边3更容易实现,降低了侧封边3的封装难度。
进一步地,参考图6,封装壳还包括连接顶封边2与侧封边3的角封边4,角封边4位于顶封边2与侧封边3交汇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1沿电芯厚度方向向正面11延伸,顶封边2同样地沿电芯厚度方向向正面11延伸,本施例中,为了使得顶封边2与顶面13紧密贴合,角封边4凸出于顶面13设置,角封边4包括垂直于顶面13的第一连接部40a和连接顶封边2与第一连接部40a的第二连接部40b。
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8,顶封边2沿电芯厚度方向向正面11延伸,第一延伸部31沿电芯厚度方向向背面12延伸,角封边4经过弯折贴附于顶面13。
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设置顶封边2与侧封边3沿相反方向延伸,减少了连接在二者之间的角封边4的应力集中,降低应力集中对封装壳的破坏程度。
如图9所示,封边需要经过热压形成封印部51,为了确保封印效果需要封印部51具备足够的宽度,因而热压时,封边需要预留出宽度大于封印部51的余量部52作为热压操作时的加工余量,余量部52作为加工余量并未经过完全压合。本实施例中,侧封边2的边缘处存在未经压合的余量部52,弯折部32设置于余量部52上,或邻近余量部52设置。也即,第二延伸部32全部或大部分由余量部52形成。当弯折部33位于封印部51邻近余量部52处时,第二延伸部32的大部分为余量部52,少部分为封印部51。当弯折部33设置于余量部52时,第二延伸部32全部由余量部52形成。
侧封边3后续封装工艺中,由于第二延伸部32回折在第一延伸部31表面,使得角封边4出现双层区域,当角封边4再次弯折时就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将弯折部33设置在余量部52范围内,或者邻近余量部52设置,使得重叠在第一延伸部31外层的第二延伸部32全部为余量部52,或者绝大部分为余量部52,也即避免封印部51出现在第二延伸部32,或减少封印部51出现在第二延伸部32的尺寸,避免封印部51出现应力集中而破坏封装壳的密封效果,或者降低对封装壳密封性的影响。
参考图7及图8所示,角封边4包括第一角封部41和第二角封部42,第一角封部41与第二角封部42沿顶面11延伸,第一角封部41与第二角封部42重叠设置。其中,第一角封部41与第二角封部42是由角封边4先跟随第二延伸部32回折,再向顶面11弯折而形成的上下重叠的双层结构。角封边4还包括第一翻折部43、第二翻折部44和第三翻折部45,第一翻折部43连接于第一角封部41与顶封边2之间,第三翻折部45连接于第二角封部42与第二延伸部32之间,第二翻折部44连接于第一角封部41与第二角封部42之间。
这样通过将顶封边2与侧封边3连接处的角封边4向顶面11翻折,使角封边4贴附于顶面11,能够保持封装壳表面的齐整,便于运输和组装,也能避免局部凸出而在外力作用下损坏,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
封装壳封装时,如图7-图9所示,第二延伸部32沿着弯折部33回折后重叠于第一延伸部31表面,对应地,角封边4沿着第二翻折部44对折为相互重叠的双层结构,然后将第一角封部41与第二角封部42分别沿着第一翻折部43及第三翻折部45向顶面11翻折,弯折前第一角封部41与第二角封部42由垂直于顶面11,翻折后二者重叠的贴附于顶面11的表面(沿顶面延伸)。在第一角封部41与第二角封部42向顶面11翻折过程中,处于双层结构外层的第二翻折部42沿第三翻折部45弯折时,第三翻折部45处会形成应力集中区段,使得贴合在顶面11的第二角封部42产生向上翘的拉力,容易出现角封边翘边引起的电芯封装结构损坏的问题,同时第三翻折部45也容易产生局部破损。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封装壳还包括用于缩短第三翻折部45长度的切削结构6。通过切削结构6切除部分第三翻折部45,减小第三翻折部45构成的应力集中区段的长度,从而降低或消除作用于第二角封部42的拉力,使得电芯的封装结构更为牢固,增加其使用寿命。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切削结构6包括沿第三翻折部45开设的第一切边61,第一切边61沿着第三翻折部45将其部分切除。通过沿第三翻折部45开设的第一切边61,减小第一切边处61处的内应力,降低侧封边3与第二角封部42之间的拉力,从而避免角封边的翘边问题。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边61还可以沿着第三翻折部45由一端切至另一端,将整个第三翻折部45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段全部切开,消除第二角封部42与侧封边3之间的拉力,避免角封边4翘边的问题。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切削结构6包括沿第三翻折部45开设的第一切边61,还包括开设于第二角封部42的第二切边62,第一切边61与第二切边62交汇于第三翻折部45。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边61与第二切边62交汇于第三翻折部45,通过第一切边61与第二切边62围合的夹角区域切除,减小第三翻折部45构成的死折区段的长度,降低或消除作用于第二角封部42的拉力,使得电芯的封装结构更为牢固。同时,第二角封部42上与第一切边61连接的部分同时切除,减少封装壳边缘处余边的数量,避免运输和使用时余边过多出现翘边的问题。
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2-图14所示,切削结构6包括第三切边63及第四切边64,第三切边63开设于第二角封部42,第四切边64开设于侧封边3,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交汇于第三翻折部45。其中,图14为侧封边3未封装时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在未展开状态下,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共线,也即生产中,第三切边63及第四切边64是在侧封边3展开状态下沿一条直线一次性切割而成,封装过程中经过弯折处理形成了第三切边63和第四切边64。
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沿直线延伸,凡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交汇后能够切除部分或全部第三翻折部45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变换。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侧封边2展开状态下,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也可以存在一定的夹角,还可以如图16所示,在侧封边2展开状态下,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采用曲线的轨迹开设。
采用这样的结构,分别在第二角封部42及侧封边3开设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第三切边63和第四切边64分别由第二角封部42边缘和侧封边3边缘为起点,终点交汇于第三翻折部45,将第三翻折部45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段的一部分切除,减小第三翻折部45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段的长度,降低作用于第二角封部42的拉力,使得电芯的封装结构更为牢固。同时将第二角封部42上由第三切边63与第四切边64围合的三角形区域切除,减少封装壳边缘处的余边,避免运输和组装时余边过多出现翘边的问题。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7-图19所示,封装壳包括连接顶封边2和侧封边3的角封边4,本实施例中的角封边4包括第四翻折部46、第五翻折部47和第三角封部48,如图18所示,第三角封部48沿顶面13延伸,第四翻折部46、第五翻折部48均与第三角封部48连接,第三角封部48通过第四翻折部46与第五翻折部47分别与顶封边2及第一延伸部31连接。具体地,第三角封部48一侧通过第四翻折部46与顶封边2连接,第三角封部48另一侧通过第五翻折部47与第一延伸部31连接。也即,顶封边2、第四翻折部46、第三角封部48、第五翻折部47和第一延伸部31依次连接。第二延伸部32的顶端形成有顶边320,顶边320在第二延伸部32所在平面内延伸,顶边320由第二延伸部的外侧边缘为起点,另一端与弯折部33交汇。其中,图19为本实施例中侧封边3(未封装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在展开状态下,角封部4存在一个矩切口形,矩形切口的一个侧边对应顶边320,另一个切边对应第三角封部48的一个角边480,(参考图18及图19)该角边480同时与弯折部33及第五翻折部47交汇。
本实施例中,顶封边2依次通过第四翻折部46、第三角封部48、第五翻折部47与第一延伸部31连接,且顶边320延伸至弯折部33,也即顶边320纵贯整个第二延伸部32,这样使得第三角封部48与第二延伸部32之间没有余料直接连接,而此处经弯折必然受到较为集中的内应力,因而这样就避免在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继而避免应力集中引起的翘边、和断裂等问题。
其中,顶边320与第三角封部48所在平面的位置关系既可以是相互平行,也可以与第三角封部48所在的平面存在一定夹角,本实施例中,顶边320与第三角封部48所在的平面平行且相平齐,这样使得本体1边角整洁,加工方便。而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顶边320与第三角封部48所在的平面呈一定夹角,且沿着第二延伸部32所在平面延伸至弯折部33,并与弯折部33形成一交汇点,且该交汇点同时也是角边480和第五翻折部47的交汇处。这样使得顶边320避开封装壳边缘(即主体1的棱边),减少封装壳边缘处的余边数量,避免运输和组装时余边过多出现翘边的问题。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括保护板组件,以及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芯。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多个电芯通过保护板组件封装成的动力电池,再通过接线将单个电芯的极耳按照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电连接,并形成接线母排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主板以及为所述主板供电的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电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芯,包括:
电极组件;
封装壳,所述封装壳包括本体及侧封边,所述本体包括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正面、背面,以及位于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包括侧面,所述外周面与所述正面、背面围合成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容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封边连接于所述侧面,所述侧封边包括第一延伸部、弯折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侧面,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电芯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垂直于所述侧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面还包括顶面,所述封装壳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顶面的顶封边,所述电极组件设有极耳,所述极耳从所述顶封边延伸出所述电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封边向所述正面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向所述背面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封边包括密封所述容纳腔的封印部,以及与所述封印部连接的余量部,所述余量部位于所述侧封边背离所述本体的外边缘,所述封印部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余量部之间,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封印部或余量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壳还包括连接所述顶封边及所述侧封边的角封边,所述角封边包括第一角封部和第二角封部,所述第一角封部与所述第二角封部沿所述顶面延伸,所述第一角封部与所述第二角封部至少部分重叠设置,所述角封边还包括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和第三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角封部与所述顶封边之间,所述第三翻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角封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二翻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角封部与所述第二角封部之间,所述封装壳还包括用于缩短所述第三翻折部长度的切削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三翻折部开设的第一切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封部开设有第二切边,所述第一切边长度小于所述第三翻折部,所述第一切边与所述第二切边交汇于所述第三翻折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壳还包括连接所述顶封边及所述侧封边的角封边,所述角封边包括第三角封部、第四翻折部及第五翻折部,所述顶封边、所述第四翻折部、所述第三角封部、所述第五翻折部和所述第一延伸部依次连接,所述第三角封部沿所述顶面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顶端形成有顶边,所述顶边沿所述第二延伸部所在平面延伸,所述顶边与所述第三角封部交汇于所述弯折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边与所述第三角封部平齐设置,或所述顶边与所述第三角封部所在平面存在一定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结构包括第三切边及第四切边,所述第三切边开设于所述第二角封部,所述第四切边开设于所述侧封边,所述第三切边与所述第四切边交汇于所述第三翻折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正面与所述背面之间。
1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板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电芯。
CN202321826448.XU 2023-07-11 2023-07-11 电芯及电池 Active CN220527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6448.XU CN220527040U (zh) 2023-07-11 2023-07-11 电芯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6448.XU CN220527040U (zh) 2023-07-11 2023-07-11 电芯及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7040U true CN220527040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8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26448.XU Active CN220527040U (zh) 2023-07-11 2023-07-11 电芯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7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10179A1 (zh) 电池、电池组件、电池组及电子装置
CN214589035U (zh) 一种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US20200381765A1 (en) Battery
WO2022213379A1 (zh) 电芯和用电装置
EP3624208B1 (en) Cell packaging structure
US20240162588A1 (en) Protective film assembly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112086585A (zh) 电池
CN113363641A (zh) 软包电芯、软包电芯的壳体的制造方法及用电装置
CN113131055A (zh) 电芯以及用电设备
CN220527040U (zh) 电芯及电池
CN212625794U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10778742U (zh) 电池
EP4131541A1 (en) Battery cor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pplying same
JP7479199B2 (ja) 電池セル
WO2023151699A1 (zh) 一种电池
CN218498167U (zh) 一种电池
CN217641490U (zh) 一种电池保护板及电池
CN217009488U (zh) 软包电池组及电子设备
CN216624507U (zh) 电芯及用电装置
KR102688739B1 (ko) 패키지 구조 및 상기 패키지 구조에 적용되는 셀
CN214672783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WO2022204966A1 (zh) 电芯以及用电设备
US20210367299A1 (en) Battery cell
CN111785867B (zh) 柱状电芯及具有所述柱状电芯的电池
EP4131597A1 (en) Packag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pplying the packaging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