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4751U -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4751U
CN220504751U CN202322042362.4U CN202322042362U CN220504751U CN 220504751 U CN220504751 U CN 220504751U CN 202322042362 U CN202322042362 U CN 202322042362U CN 220504751 U CN220504751 U CN 220504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assembly
connecting rod
box
ro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4236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春青
杨洪光
张书锋
祖崟雪
廉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4236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4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4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4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把手组件包括:扣手盒;把手,设于扣手盒;连杆组件,与把手相配合,并与扣手盒活动连接;推杆组件,能够在伸出扣手盒的伸出位置和缩回扣手盒的缩回位置之间运动,连杆组件与推杆组件相配合,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把手带动连杆组件运动,以带动推杆组件从缩回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复位部件,支撑在连杆组件与扣手盒之间,且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复位部件发生弹性形变,以带动连杆组件复位。相比于复位部件带动推杆组件复位,本申请可以减少复位部件需要提供的复位力,从而避免连杆组件和推杆组件无法复位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冷柜主要的开门方式是通过把手开门,把手大多凸出固定在门体侧面或者与门边框一体。然而凸出的把手一方面会增大冷柜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孩童碰撞到把手上会到孩童造成伤害,存在安全隐患。
为解决凸出式把手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助力把手组件,助力把手组件包括安装座、把手、驱动臂、杠杆、推杆和复位弹簧,驱动臂和杠杆均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座上,驱动臂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杠杆转动的驱动部,驱动部抵靠在杠杆的一端部,推杆滑动设置在安装座上,推杆与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杠杆的另一端部抵靠在推杆上,把手连接在驱动臂上。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推杆是由杠杆驱动,复位弹簧设置在推杆与安装座之间,复位弹簧驱动推杆复位,再通过推杆驱动杠杆复位,导致复位弹簧所需的复位力较大,从而容易导致推杆和杠杆无法复位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推杆和杠杆无法复位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包括:扣手盒;把手,设于扣手盒,把手与扣手盒活动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扣手盒在位于扣手盒内的隐藏位置和凸出扣手盒的凸出位置之间运动;连杆组件,与把手相配合,并与扣手盒活动连接;推杆组件,设于扣手盒且能够在伸出扣手盒的伸出位置和缩回扣手盒的缩回位置之间运动,连杆组件与推杆组件相配合且能够相对于推杆组件运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把手带动连杆组件运动,以带动推杆组件从缩回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复位部件,支撑在连杆组件与扣手盒之间,且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复位部件发生弹性形变,以带动连杆组件复位。
可选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活动设于扣手盒,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把手相配合;第二连杆,活动设于扣手盒,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与第二端部相抵接,第四端部与推杆组件活动连接;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把手带动第一连杆运动,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运动,以带动推杆组件从缩回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
可选地,第一连杆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扣手盒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扣手盒转动连接。
可选地,复位部件支撑在第二连杆与扣手盒之间,且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复位部件发生弹性形变,以带动第二连杆复位。
可选地,复位部件支撑在第三端部与扣手盒之间。
可选地,第二端部位于第三端部朝向扣手盒的底壁的一侧。
可选地,扣手盒设有安装通道,连杆组件位于安装通道内,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连杆组件与安装通道的通道壁相抵接和/或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连杆组件与安装通道的通道壁相抵接。
可选地,安装通道的通道壁包括:第一通道壁,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中的一个与第一通道壁相抵接;第二通道壁,与第一通道壁相连接且与第一通道壁相对设置,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中的另一个与第二通道壁相抵接。
可选地,连杆组件与扣手盒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冷柜,包括:柜体;门体,能开合地设于柜体,且门体设有凹陷;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扣手盒设于凹陷内,且在伸出位置,推杆组件与柜体相抵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把手从隐藏位置朝向凸出位置运动时,把手带动连杆组件运动,连杆组件带动推杆组件从缩回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以实现开门。
复位部件支撑在连杆组件与扣手盒之间,复位部件带动连杆组件复位,连杆组件复位后,推杆组件在连杆组件的带动下复位,相比于复位部件带动推杆组件复位,可以减少复位部件需要提供的复位力,从而避免连杆组件和推杆组件无法复位的情况发生。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柜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把手组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把手组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D-D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把手处于悬停位置时把手组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E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F-F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把手处于悬停位置时把手组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G-G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H-H向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把手组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I-I向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4中J-J向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把手组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K-K向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7中L-L向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悬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扣手盒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扣手盒;101、悬停部;102、扣手盒的底壁;103、扣手盒的侧壁;1031、第一侧壁;1032、第二侧壁;104、安装通道;1041、第一通道壁;1042、第二通道壁;105、滑槽;106、定位槽;107、限位槽;1071、第一槽段;1072、第二槽段;108、限位板;109、内盒体;110、外盒体;
20、把手;201、第一把手部;202、第二把手部;203、铰接轴;
30、推杆组件;
40、连杆组件;401、第一连杆;4011、第一端部;4012、第二端部;402、第二连杆;4021、第三端部;4022、第四端部;403、第一转动轴;404、第二转动轴;
50、悬停机构;501、滑块;5011、第一表面;5012、配合部;5013、第二表面;5014、装配通道;502、顶杆;503、后板;
60、第一弹性件;
70、第二弹性件;
80、限位凸起;801、第一周向表面;8011、第一子表面;8012、第二子表面;8013、折弯;802、第二周向表面;803、弯折;804、第三周向表面;
90、复位部件;
100、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2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
冷柜包括柜体和能开合地设于柜体的门体100。门体100设有凹陷;凹陷可以位于门体100的正面,也可以位于门体100的侧面。其中,正面指的是用户使用冷柜时,正对冷柜的面。
把手组件包括扣手盒10、把手20、推杆组件30和悬停机构50。
扣手盒10设于凹陷内。把手20设于扣手盒10并与扣手盒10活动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扣手盒在位于扣手盒内的隐藏位置和凸出扣手盒的凸出位置之间运动,如图4中把手处于隐藏位置,如图10中把手处于悬停位置,如图16中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推杆组件30设于扣手盒且能够在伸出扣手盒的伸出位置和缩回扣手盒的缩回位置之间运动,如图6和12中推杆组件处于缩回位置,如图18中推杆组件处于伸出位置,推杆组件30与把手相配合,把手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时,带动推杆组件30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运动;悬停机构50与把手相配合,用于使把手处于悬停位置,其中,把手处于悬停位置时,推杆组件30处于缩回位置,其中,悬停位置处于隐藏位置和凸出位置之间。
从缩回位置到伸出位置,推杆组件30朝向柜体运动,并与柜体相抵接,以将门体100朝向远离柜体的方向顶出,实现开门助力。
开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为把手从隐藏位置到悬停位置,为把手打开的初期,门体100未打开;第二个过程中为把手从悬停位置到凸出位置,为门体100打开的阶段。
在第一个过程中,把手从隐藏位置(如图2至图7)到悬停位置(如图8至图13),此时把手逐步从扣手盒中凸出,但推杆组件30风处于缩回位置,即推杆组件30未发生运动,因此,用户只需要克服把手相对于扣手盒的运动的力即可实现开门,所需力较小。
在第二个阶段,把手从悬停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如图14至图19),此时把手上更多的部分从扣手盒中凸出,推杆组件30在把手的带动下从缩回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推杆组件30伸出过程中与柜体相抵接,以将门体100顶开,实现开门。此阶段操作把手一方面需要克服把手相对于扣手盒的运动的力还需要提供驱动推杆组件30伸出的力,因此,所需力较大,但此时把手伸出扣手盒的部分较多,所以用于可握持把手的面积较大,把手易于操作。
可选地,如图7、如图12和图18所示,把手组件还包括连杆组件40,连杆组件40设于把手与推杆组件30之间,把手通过连杆组件40带动推杆组件30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运动。
扣手盒的侧壁103包括第一侧壁1031和第二侧壁1032。
第二侧壁1032与第一侧壁1031相对设置,悬停部101设于第一侧壁1031,连杆组件40设于第二侧壁1032。
该设置使得整体的把手组件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
如图7、如图12和图18所示,连杆组件40包括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第一连杆401活动设于扣手盒,包括第一端部4011和第二端部4012,第一端部4011与把手相配合;第二连杆402活动设于扣手盒,包括第三端部4021和第四端部4022,第三端部4021与第二端部4012相抵接,推杆组件30与第四端部4022相配合;把手相对于扣手盒朝向凸出位置转动时,带动第一连杆401运动,第一连杆401带动第二连杆402运动,以带动推杆组件30朝向伸出位置运动。
设计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把手的作用力依次通过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传递至推杆组件30,相比于只设计一个连杆,本申请中设计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在推杆组件30相同的运动行程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的运动行程,从而可以减小把手组件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第一连杆401通过第一转动轴403与扣手盒转动连接,第一端部4011和第二端部4012分别位于第一转动轴403相对的两侧,这样把手下压至第一端部4011相抵接时,带动第一端部4011向下(朝向扣手盒的底壁102)运动,第二端部4012向上(朝向扣手盒的开口)运动。
可选地,第二连杆402通过第二转动轴404与扣手盒转动连接,第三端部4021和第四端部4022分别位于第二转动轴404相对的两侧,这样第二端部4012带动第三端部4021向上运动时,第四端部4022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推杆组件30向下运动,即朝向柜体运动。
可选地,第一转动轴403和第二转动轴404平行。
该方案中,第一连杆401顺时针转动时,第二连杆402逆时针转动,两者的转动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把手组件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第一转动轴403和第二转动轴404沿从把手到推杆组件30的方向依次设置,从而把手依次通过第一端部4011、第二端部4012、第三端部4021、第四端部4022将作用力传递至推杆组件30。
可选地,把手包括第一把手部201和第二把手部202,第二把手部202与第一把手部201相连接且在凸出位置,第一把手部201向外凸出扣手盒,第二把手部202向内伸入扣手盒。
把手从隐藏位置朝向凸出位置运动时,第二把手部202向内伸入扣手盒,带动第一端部4011朝向扣手盒的底壁102运动,带动第二端部4012朝向扣手盒的开口运动,带动第三端部4021朝向扣手盒的开口运动。
第一转动轴403位于第二转动轴404朝向扣手盒的底壁102的一侧,在第二连杆402的运动行程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连杆401的转动幅度,减小第一连杆401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整个把手组件的体积。
可选地,第三端部4021位于第二端部4012朝向扣手盒的开口的一侧,这样把手从隐藏位置朝向凸出位置运动时,第二端部4012和第三端部4021的运动方向相同,从而带动第四端部4022和推杆组件30朝向靠近柜体的方向运动。
可选地,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倾斜设置。具体的,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沿从第一端部4011到第二端部4012的方向,第二端部4012朝向靠近扣手盒的底壁102的方向倾斜。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沿从第三端部4021到第四端部4022的方向,第四端部4022朝向背离扣手盒的底壁102的方向倾斜。
在推杆组件30的运动行程一定的情况下,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倾斜设置,能够减小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的转动角度,减小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所需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第二侧壁1032设有安装通道104,连杆组件40设于安装通道104内。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连杆组件40与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相抵接和/或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连杆组件40与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相抵接。
通过扣手盒上的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对连杆组件40进行限位,不需要单独设置限位部件,从而简化了把手组件的结构。
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包括第一通道壁1041和第二通道壁1042,把手处于隐藏位置和悬停位置时,如图7和图12所示,连杆组件40与第一通道壁1041相抵接;第二通道壁1042与第一通道壁1041相连接且与第一通道壁1041相对设置,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如图18所示,连杆组件40与第二通道壁1042相抵接。
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悬停位置及隐藏位置和悬停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时,第一通道壁1041对连杆组件40进行限位,避免连杆组件40运动,从而维持推杆组件30位于缩回位置;在把手从悬停位置朝向凸出位置运动时,连杆组件40相对于扣手盒运动,当运动至与第二通道壁1042相抵接时,第二侧壁1032对连杆组件40进行限位,连杆组件40停止运动,推杆组件30处于伸出位置。
可选地,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中的一个与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相抵接,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中的另一个与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相抵接。
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的转动方向相反(一个顺时针、一个逆时针),且第二连杆402位于第一连杆401朝向扣手盒的开口的一侧,因此,在隐藏位置和凸出位置,不同的连杆(第一连杆401或第二连杆402)与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相抵接,实现对连杆组件40的限位,比同一连杆与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相抵接更容易实现,从而可以简化安装通道104的通道壁的结构。
可选地,第一连杆401位于第二连杆402背离扣手盒的开口的一侧,第一通道壁1041位于第二通道壁1042背离扣手盒的开口的一侧,在隐藏位置,第一连杆401与第一通道壁1041相抵接,在凸出位置,第二连杆402与第二通道壁1042相抵接。
可选地,在隐藏位置,第二端部4012与第一通道壁1041相抵接,在凸出位置,第三端部4021与第二通道壁1042相抵接。
第一连杆401倾斜设置,在隐藏位置,第二端部4012相较于第一端部4011更加靠近第一通道壁1041,因此,设计第二端部4012与第一通道壁1041相抵接。
把手朝向凸出位置运动时,第二端部4012朝向第二通道壁1042运动,带动第三端部4021第二通道壁1042运动,当第三端部4021与第二通道壁1042相抵接时,连杆组件40停止运动,推杆组件30运动至伸出位置。因此,设计通过第三端部4021与第二通道壁1042相抵接,限制连杆组件40运动的极限位置,易于实现。
可选地,在隐藏位置,把手与连杆组件40之间的距离大于零,即把手与连杆组件40未接触,此时转动把手在把手未达到悬停位置之间,把手与连杆组件40始终位接触,连杆组件40静止,推杆组件30维持缩回位置。当把手运动至悬停位置时,把手与连杆组件40相抵接,从而从悬停位置朝向凸出位置运动时,把手带动连杆组件40运动,连杆组件40带动推杆组件30朝向伸出位置运动。
可以理解,在隐藏位置,把手与连杆组件4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为零,此时把手不具有悬停位置。
可选地,把手组件还包括复位部件90,复位部件90支撑在连杆组件40与扣手盒之间,且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复位部件90发生弹性形变。
具体的,当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悬停位置之前,把手与连杆组件40未接触,连杆组件40没有位移,从而复位部件90未发生弹性形变,推杆组件30处于缩回位置。当把手运动至悬停位置时,把手与连杆组件40刚好接触,当把手继续运动时,把手按压连杆组件40,连杆组件40带动推杆组件30朝向伸出位置运动,复位部件90发生弹性形变,当把手施加在连杆组件40上的作用力消失或变小至预设值时,复位部件90带动连杆组件40复位,连杆组件40带动推杆组件30复位。
可选地,连杆组件40与扣手盒活动连接,连杆组件40与推杆组件30相配合且能够相对于推杆组件30运动。
相比于连杆组件40与推杆组件30固定连接,本申请中设计连杆组件40能够相对于推杆组件30运动,这样在推杆组件30的运动轨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得连杆组件40的安装位置更加灵活,而且可以减小连杆组件40在推杆组件30的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减小连杆组件40所需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复位部件90支撑在第二连杆402与扣手盒之间,且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复位部件90发生弹性形变,以带动第二连杆402复位。
如图7所示,在隐藏位置,第一连杆401与第一通道壁1041相抵接,以限制第一连杆401的第二端部4012朝向第一通道壁1041运动。复位部件90限制第二连杆402朝向带动推杆组件30伸出位置的方向运动,即复位部件90对第二连杆402的作用力是使第三端部4021预朝向第二端部4012运动的作用力,这样第二连杆402能够将第二端部4012压在第一通道壁1041上,限制第二端部4012朝向背离第二通道壁1042的方向转动,从而在复位部件90和第一通道壁1041的共同作用下,连杆组件40限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如图7和图12所示,此时把手处于隐藏位置至悬停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如图18所示,连杆组件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此时把手处于凸出位置。
可选地,第二端部4012位于第三端部4021朝向扣手盒的底壁102的一侧。复位部件90支撑在第三端部4021与扣手盒之间。
连杆组件40能够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是通过第三端部4021对第二端部4012的作用力和第一通道壁1041对第二端部4012的共同作用实现的。将复位部件90支撑在第三端部4021与扣手盒之间,使得复位部件90的作用力直接传递至第三端部4021,这样第三端部4021对第二端部4012的作用力较大,使得连杆组件40能够稳定的位于第一极限位置。
连杆组件4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连杆,例如只包括第一连杆401或第二连杆402。
可选地,扣手盒设有悬停部101,悬停机构50相对于悬停部101运动,以使悬停机构50与悬停部101相配合或相分离,其中,悬停机构50与悬停部101相配合时,把手处于悬停位置。
把手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时,把手驱动悬停机构50相对于悬停部101运动,当悬停机构50与悬停部101相配合时,悬停部101限制悬停机构50进一步运动,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把手可以停留于悬停位置,即此时施加在把手上的作用力消失时,把手可以停留于悬停位置。悬停机构50与悬停部101相分离时,把手从悬停位置朝向隐藏位置或凸出位置运动。
可选地,把手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可以为扭簧,扭簧套设在铰接轴上。复位件位于把手与扣手盒之间,打开把手,复位件发生弹性形变;在悬停位置,复位件传递至悬停机构50的作用力小于悬停部101对悬停机构50的作用力,以使悬停机构50与悬停部101相配合。
把手从隐藏位置朝向凸出位置运动时,复位件发生弹性形变,复位件因发生弹性形变所具有的弹性力用于带动把手复位。但当把手处于悬停位置,弹性力传递至悬停机构50的作用力小于悬停部101对悬停机构50的作用力,因此无法带动悬停机构50与悬停部101相分离,悬停机构50仍与悬停部101相配合,在没有外力施加在把手上的情况下,把手处于悬停位置。
可选地,悬停机构50与扣手盒相抵接,避免悬停机构50运动过程中与扣手盒相脱离。
在把手的作用下,悬停机构50绕悬停部101的周向运动。
如图20所示,悬停部101的周向具有依次设置的A处、B处、C处和D处,悬停机构50处于A处时,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悬停机构50处于B处时,把手处于悬停位置,悬停机构50处于C处时,把手处于凸出位置。
悬停机构50依次经过A处、B处和C处时,把手从隐藏位置经悬停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当把手从C处、经D处运动至A处时,把手从凸出位置回复至隐藏位置。
通过悬停机构50绕悬停部101的周向运动,实现把手在隐藏位置和凸出位置之间的往复运动。
可选地,如图4所示,悬停部101设于扣手盒的侧壁103;悬停机构50包括滑块501和悬停配合部。
滑块501与把手相配合;悬停配合部设于滑块501,把手相对于扣手盒活动时带动滑块501相对于扣手盒运动,在滑块501的驱动下悬停配合部相对于悬停部101运动,并在与悬停部101相配合的锁定位置(如图9所示)和与悬停部101相分离的解锁位置(如图3和图15所示)之间运动。
如图9所示,当悬停配合部与悬停部101相配合时,悬停部101锁紧悬停配合部,悬停机构50停止运动,把手处于悬停位置。当悬停配合部与悬停部101相分离时,悬停机构50可以随把手运动,把手朝向隐藏位置或凸出位置运动。
悬停配合部包括顶杆502,把手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时,带动滑块501运动,滑块501驱动顶杆502相对于悬停部101运动,以与悬停部101相配合或相分离。
可选地,顶杆502设于滑块501朝向悬停部101的一侧;顶杆502能够相对于滑块501朝向靠近或远离悬停部101的方向运动,以与悬停部101相配合或相分离。
当顶杆502与悬停部101相配合时,把手处于悬停位置;当顶杆502与悬停部101相分离时,把手朝向隐藏位置或凸出位置运动。
扣手盒一端开口,在隐藏位置,把手盖设在开口处。扣手盒还具有扣手盒的底壁102和扣手盒的侧壁103,扣手盒的侧壁103与扣手盒的底壁102相连接,且沿扣手盒的底壁102的周向延伸。
可选地,把手与扣手盒之间通过铰接轴203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轴403和第二转动轴404均与铰接轴203垂直。
如图4、10和16所示,把手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60,第一弹性件60连接在把手与滑块501之间,把手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时,把手带动第一弹性件60运动,以带动滑块501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悬停机构5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0,第二弹性件70支撑在滑块501与顶杆502之间,用于带动顶杆502朝向悬停部101运动。
第一弹性件60的一端与把手相连接,第一弹性件60的另一端与滑块501相连接,把手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时,通过第一弹性件60带动滑块501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滑块501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时,顶杆502随滑块501相对于扣手盒运动,实现顶杆502相对于悬停部101的运动。
把手与滑块501之间的通过第一弹性件60连接,相比于采用刚性件连接,由于第一弹性件60可以发生形变,从而可以减缓滑块501的运动幅度,进而减缓顶杆502的运动幅度,这样悬停部101的尺寸可以设计的较小,减少了对扣手盒尺寸的要求。
当滑块501带动顶杆502相对于扣手盒运动时,顶杆502可能会出现沿自身(顶杆502)的长度方向且背离悬停部101的运动,因此,设置第二弹性件70。当顶杆502出现沿自身(顶杆502)的长度方向且背离悬停部101的运动时,第二弹性件70发生形变,从而能够带动顶杆502复位,使得顶杆502始终与扣手盒相抵接。
第二弹性件70的形变方向与铰接轴203的夹角小于第一弹性件60的形变方向与铰接轴203的夹角,例如第二弹性件70的形变方向与铰接轴203平行,第一弹性件60的形变方向与铰接轴203垂直。
该设置可以使得整体的把手组件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
可选地,扣手盒设有滑槽105,悬停配合部与滑槽105的槽底壁相抵接并相对于滑槽105运动。
把手组件还包括限位凸起80,限位凸起80设于滑槽105内,并与滑槽105的槽侧壁之间限定出限位槽107,悬停配合部绕限位凸起80的周向运动;限位凸起80周向的表面包括第一周向表面801和第二周向表面802,第二周向表面802与第一周向表面801相连接且连接处形成弯折803(B处),悬停部101包括弯折803。
顶杆502沿第一周向表面801和第二周向表面802运动,当运动至弯折803处时,弯折803能够对顶杆502起到限位作用,从而使得悬停机构50位于锁定位置,相应的把手处于悬停位置。
限位凸起80还包括第三周向表面804,第三周向表面804连接在第一周向表面801背离第二周向表面802的一端和第二周向表面802背离第一周向表面801的一端,D处对应第三周向表面804设置。
可选地,如图3所示,滑槽105的槽底壁上对应隐藏位置处设有定位槽106,在隐藏位置,悬停配合部被支撑在定位槽106的槽侧壁上,避免顶杆502从隐藏位置朝向第三周向表面804运动。
定位槽106的槽侧壁与弯折803相连通,使得顶杆502能够从定位槽106的槽侧壁处运动至弯折803处。但顶杆502从定位槽106中滑动时,顶杆502与定位槽106的槽底壁相抵接,使得顶杆502运动平稳,避免顶杆502从扣手盒相分离。
限位凸起80的高度大于定位槽106的高度。
这样在顶杆502与滑槽105的槽底壁相抵接的情况下,当顶杆502运动至弯折803处时,由于限位凸起80的高度较大,顶杆502与限位凸起80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顶板与弯折803处的摩擦力,使得把手能够稳定的处于悬停位置。
如图20所示,限位槽107的一端为A处,与A处相对的一端为C处。限位槽107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槽段1071和第二槽段1072,第一周向表面801和第二周向表面802为第一槽段1071的槽侧壁,第三周向表面804为第二槽段1072的槽侧壁。
从第二槽段1072到定位槽106的方向,第二槽段1072的槽底壁逐渐向靠近扣手盒中部的方向倾斜,以使把手能够在较小的力下,从凸出位置运动至隐藏位置,这样顶杆502在该运动过程中存在朝向靠近扣手盒中部的方向的运动。
顶杆502的运动方向与滑块501的运动方向不平行。
把手从隐藏位置朝向凸出位置转动时,第一把手部201逐渐向外凸出扣手盒,第二把手部202逐渐伸入扣手盒内。随着第二把手部202伸入扣手盒,第二把手部202压缩第一弹性件60,第一弹性件60带动滑块501朝向背离第二把手部202的方向运动,顶杆502具有两个方向的运动,其中一个方向为沿着依次经A处、B处、C处的方向运动,该方向为朝向背离第二把手部202的方向运动,另一个方向为沿着朝向靠近扣手盒中部的方向的运动,压缩第二弹性件70或拉伸第二弹性件70。
如图15和20所示,第一周向表面80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子表面8011和第二子表面8012,沿从A处、B处到C处的方向,第一子表面8011、第二子表面8012和第二周向表面802依次设置。
沿从A处、B处到C处的方向,第一子表面8011朝向背离限位槽107的槽底壁的方向倾斜,第一子表面8011朝向靠近限位槽107的槽底壁的方向倾斜。第一子表面8011、第二子表面8012的连接处形成折弯8013。
沿从C处、D处到A处的方向,第三周向表面804朝向背离限位槽107的槽底壁的方向倾斜,可选地,第三周向表面804呈圆弧形,以引导顶杆502顺畅的从C处经D处运动至A处。
如图4所示,滑块501的表面包括第一表面5011和第二表面5013,第一表面5011设有用于与把手配合的配合部5012,配合部5012凸出第一表面5011,与第一弹性件60相连接,以实现滑块501与第一弹性件60的连接。
第二表面5013与第一表面5011相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角,第二表面5013设有装配通道5014,顶杆502和第二弹性件70位于装配通道5014内并沿装配通道5014的轴向运动,第二弹性件70的形变方向、顶杆502的长度方向与装配通道5014的轴向平行或重合。
如图6所示,装配通道5014的轴向与第二表面5013不平行,避免装配通道5014的轴向与第一表面5011相垂直。
若装配通道5014的轴向与第一表面5011相垂直,则顶杆5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表面5011相垂直,导致顶杆502与滑块501的运动方向相同。
装配通道5014背离顶杆502的一端设有后板503,以限制第二弹性件70从装配通道5014中脱出。
把手组件还包括限位板108,限位板108设于扣手盒,其中,限位板108和把手分别位于滑块501相对的两侧。
第一弹性件60和限位板108分别位于滑块501相对的两侧,当第一弹性件60带动滑块501朝向限位板108运动时,滑块501运动的极限位置为与限位板108相抵接,从而限位板108能够防止滑块501在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脱离扣手盒。
可选地,悬停机构50和连杆组件40均与第二把手部202相配合。
该设计使得连杆组件40和悬停机构50均能够位于把手朝向扣手盒的底壁102的一侧,从而避免连杆组件40和悬停机构50凸出扣手盒。
需要把手凸出扣手盒时,可以通过拉动第一把手部201实现,也可以通过按压第二把手部202实现。
扣手盒包括内盒体109和套设在内盒体109外面的外盒体110,把手设于内盒体109,内盒体109与外盒体110固定连接。
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包括柜体、门体100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门体100能开合地设于柜体,且门体100设有凹陷;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扣手盒设于凹陷内,且在伸出位置,推杆组件30与柜体相抵接。
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组件,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把手组件的装配过程为:
1、预装发泡部分的装配工艺如下:
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复位部件固定在内盒体上,将内盒体固定在门体的凹陷内。完成内盒体在门体上的定位后,需要用胶带进行固定及密封后在进行发泡处理。
2、把手组件装配工艺如下:
将顶杆、第二弹性件、后板安装到装配通道内部形成滑块组件;
将滑块组件以及第一弹性件安装到内盒体内部,同时,在内盒体上固定限位板,防止滑块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脱出把手;
3、将复位件、把手等组件固定到内盒体上。
以上可完成部分把手组件的装配,然后将部分把手组件通过螺钉/卡扣安装到已经发泡完成的外盒体内部,同时,在门体的对侧插入推杆组件,完成整套把手组件的安装。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扣手盒;
把手,设于扣手盒,把手与扣手盒活动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扣手盒在位于扣手盒内的隐藏位置和凸出扣手盒的凸出位置之间运动;
连杆组件,与把手相配合,并与扣手盒活动连接;
推杆组件,设于扣手盒且能够在伸出扣手盒的伸出位置和缩回扣手盒的缩回位置之间运动,连杆组件与推杆组件相配合且能够相对于推杆组件运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把手带动连杆组件运动,以带动推杆组件从缩回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
复位部件,支撑在连杆组件与扣手盒之间,且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复位部件发生弹性形变,以带动连杆组件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活动设于扣手盒,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把手相配合;
第二连杆,活动设于扣手盒,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与第二端部相抵接,第四端部与推杆组件活动连接;
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把手带动第一连杆运动,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运动,以带动推杆组件从缩回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杆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扣手盒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扣手盒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复位部件支撑在第二连杆与扣手盒之间,且在把手从隐藏位置运动至凸出位置的过程中,复位部件发生弹性形变,以带动第二连杆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复位部件支撑在第三端部与扣手盒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二端部位于第三端部朝向扣手盒的底壁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扣手盒设有安装通道,连杆组件位于安装通道内,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连杆组件与安装通道的通道壁相抵接和/或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连杆组件与安装通道的通道壁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安装通道的通道壁包括:
第一通道壁,把手处于隐藏位置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中的一个与第一通道壁相抵接;
第二通道壁,与第一通道壁相连接且与第一通道壁相对设置,把手处于凸出位置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中的另一个与第二通道壁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连杆组件与扣手盒转动连接。
10.一种冷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
门体,能开合地设于柜体,且门体设有凹陷;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扣手盒设于凹陷内,且在伸出位置,推杆组件与柜体相抵接。
CN202322042362.4U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Active CN220504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42362.4U CN220504751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42362.4U CN220504751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4751U true CN220504751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5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42362.4U Active CN220504751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47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77750B (zh)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US7234735B2 (en) Locking device
US7277277B2 (en) Computer with a detachable main casing cove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US6450554B1 (en) Sash lock actuator
CN111902595B (zh) 具有集成有按钮式致动机构的可打开件的车辆存储设备
EP3241422B1 (en) Protective cover quick-changing mechanism and lawnmower with such a mechanism
US20230137704A1 (en) Panel lock
CN220504751U (zh)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US20230249734A1 (en) Infant carrier and backrest adjusting mechanism thereof
CN220504750U (zh)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CN220504749U (zh)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冷柜
JP3761560B1 (ja) 扉開閉機構
CN114542583B (zh) 锁止结构和折叠式电子设备
US20220135107A1 (en) Canopy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Baby Carrier
CN215443603U (zh) 锁扣装置及推拉窗
CN1760494B (zh) 二阶段开放型密闭提升把手装置
CN209958975U (zh) 一种助推结构及推拉执手锁
US20160168886A1 (en) Screwless Mounted Short-Throw Lock for Sliding Windows and Doors
CN112738304A (zh) 一种按压式摄像头升降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504748U (zh) 用于冷柜的把手组件及冷柜
CN118149533A (zh) 冰箱门开关机构
JPH0719883Y2 (ja) アームレスト
CN209966101U (zh) 扣钩结构和烹饪器具
CN212614122U (zh) 一种可以实现多种锁闭方式的锁座组件
CN112780134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的把手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