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3367U -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3367U
CN220503367U CN202321973429.XU CN202321973429U CN220503367U CN 220503367 U CN220503367 U CN 220503367U CN 202321973429 U CN202321973429 U CN 202321973429U CN 220503367 U CN220503367 U CN 220503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needle
region
knitting needl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7342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喆
蒋文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hai Chuangwei Knitting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Weihai Chuangwei Knitting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hai Chuangwei Knitting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Weihai Chuangwei Knitting Machinery Inc
Priority to CN20232197342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3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3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3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包括第一织针、第二织针以及与第一织针、第二织针配合的针织三角,第一织针、第二织针间隔排列;其中,针织三角朝向第一织针、第二织针的侧面上开设有与第一织针配合的第一针道和与第二织针配合的第二针道。第一针道与第二针道的轨道不同,第一织针、第二织针在第一针道、第二针道的带动下相互配合,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两行不同的面料编织。本申请中通过在针织三角上开设第一针道、第二针道可分别与第一织针、第二织针配合以完成织物的编织,一方面,节省了安装选针器的空间,提高了编织效率;另一方面,节省了成本,降低了装配和维护的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人造毛皮针织圆机是纺织机械中一类特殊的设备,其结合了普通针织机械原理及纺纱工艺原料使用,从而生产出各类长毛绒面料产品。此类针织圆机具有转速高、产量高、花型变化快、织物质量好和工艺流程短等特点。利用针织三角有序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针道使织针上下移动来完成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面料产品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针织三角和织针是最主要的编织部件,织针能否顺畅地沿着针道滑动直接决定着生产产品的成型和质量。而三角轨道设计的优化程度,也进一步影响了织机运行效果及效率。在传统提花编织过程中,通常只是用一种织针,在选针器的作用下,沿固定的三角轨道运行,通常所占用的圆周弧长较长,降低了织物生产效率;亦或者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结构,而需要指定选针器来实现不提高生产效率的特定选针动作,也是选针器资源的浪费。本文所涉及的改良结构,使用两种不同的织针,在压缩优化的三角轨道内运行。在实现同等组织结构的同时,减少圆机弧长占用,增加了有效路数,进而提高了织物质量和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以解决选针器占据空间大、编织效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包括第一织针、第二织针以及与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配合的针织三角,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间隔排列;
所述针织三角朝向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织针配合的第一针道和与所述第二织针配合的第二针道;
所述第一针道依次设置有第一上行区、下行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第三平动区、第三平动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所述第二针道依次设置有第三平动区、第三平动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第一上行区、下行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区按顺序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平动区包括第一平动区和第二平动区,所述第一平动区位于所述第二平动区的上方;
所述第一平动区与所述第一上行区、所述下行区的最高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所述第二平动区与所述第二上行区的最高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平动区与所述第一上行区、所述下行区、所述第二上行区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针织三角围成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运行的两个环形编织轨道,每个所述编织轨道的功能区包括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第二区间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在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第二区间上循环工作以实现织物的编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间依次包括第一起针区、第一浮线区、选针区、毛条纤维区和成圈区,所述第二区间依次包括第二起针区、第二浮线区、选针区、毛条纤维区和成圈区;
所述第一起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第一上行区、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三平动区对应,所述第二起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第三平动区、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一上行区对应,所述第一浮线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下行区、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三平动区对应,所述第二浮线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第三平动区、所述第二针道的下行区对应,所述选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对应,所述毛条纤维区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平动区、汇集区对应,所述成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下行区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织针包括第一针脚,所述第二织针包括第二针脚,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针脚、所述第二针脚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由扁平材料制成。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通过在针织三角上开设第一针道、第二针道可分别与第一织针、第二织针配合以完成织物的编织,第一织针、第二织针可跟随第一针道、第二针道周向编织而无需通过选针器选择针道,两个织针代替原来一个织针的两个动作。一方面,节省了安装选针器的空间,使得原本安装选针器的空间可安装更多的织针,节省了有效空间,使得编织轨道旋转一周可完成更多功能区间的编织,提高了编织效率;另一方面,节省了成本,而且降低了装配和维护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第一织针、第二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中针织三角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中编织轨道运行时底纱圈成型与毛条纤维喂入过程中的织针轨迹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织针的移动轨迹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第一织针、第二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编织的浮线毛面结构的人造毛皮针织面料的面料示意图。
附图标记:A、第一织针,A1、第一针脚,B、第二织针,B1、第二针脚,C、针织三角,a、第一针道,b、第二针道,11、第一底纱,12、第二底纱,2、毛条纤维,31、第一起针区,32、第二起针区,41、第一浮线区,42、第二浮线区,5、选针区,6、毛条纤维区,7、成圈区,X、第一区间,Y、第二区间,a1、第一上行区,a2、下行区,a3、第二上行区,a4、分叉区,a5、平动区,a51、第一平动区,a52、第二平动区,a6、汇集区,a7、第三平动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中词汇是为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而使用的,但不是试图要限制本申请。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描述中,为了方便理解,放大或者缩小了图纸上的各种构件,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中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配合结构包括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以及与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配合的针织三角C,针织三角C朝向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织针A配合的第一针道a和与第二织针B配合的第二针道b,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间隔排列,可在不同的针槽中沿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上下滑动,以实现织物的编织。
具体地,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分别包括第一针脚A1、第二针脚B1,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分别通过第一针脚A1、第二针脚B1与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配合,以实现通过编织轨道的运转而带动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圆周方向的编织。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中针织三角C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第一针道a与第二针道b的轨道不同,即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在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的带动下相互配合,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两行不同的面料编织。
进一步地,图3示出了编织轨道运行时底纱圈成型与毛条纤维喂入过程中的织针轨迹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针道a依次设置有第一上行区a1、下行区a2、第二上行区a3、分叉区a4、平动区a5、汇集区a6、下行区a2、第三平动区a7、第三平动区a7、第二上行区a3、分叉区a4、平动区a5、汇集区a6、下行区a2,第二针道b依次设置有第三平动区a7、第三平动区a7、第二上行区a3、分叉区a4、平动区a5、汇集区a6、下行区a2、第一上行区a1、下行区a2、第二上行区a3、分叉区a4、平动区a5、汇集区a6、下行区a2,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的区按顺序一一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可同时在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的不同区内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平动区a5包括第一平动区a51和第二平动区a52,第一平动区a51位于第二平动区a52的上方,第一平动区a51、第二平动区a52一端与分叉区a4连通,另一端与汇集区a6连通,织针可选择性地从第一平动区a51或第二平动区a52通过。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第一平动区a51与第一上行区a1、下行区a2的最高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二平动区a52与第二上行区a3的最高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第三平动区a7与第一上行区a1、下行区a2、第二上行区a3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且第三平动区a7低于第二平动区a52。
具体地,若干个针织三角C围成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运行的两个环形编织轨道,每个编织轨道功能区包括第一区间X和第二区间Y,第一区间X、第二区间Y间隔排列,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在第一区间X、第二区间Y上循环工作以实现浮线面料结构的编织。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区间X依次包括第一起针区31、第一浮线区41、选针区5、毛条纤维区6和成圈区7,第二区间Y依次包括第二起针区32、第二浮线区42、选针区5、毛条纤维区6和成圈区7。
具体地,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本申请中织针的移动轨迹示意图、浮线毛面结构的面料示意图,如图3-图5所示,第一起针区31与第一针道a的第一上行区a1、第二针道b的第三平动区a7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一起针区31时,第一织针A完成起针操作,第二织针B平过;第一浮线区41与第一针道a的下行区a2、第二针道b的第三平动区a7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一浮线区41时,第一织针A退圈并钩取第一底纱11,第二织针B平过;选针区5与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的第二上行区a3、分叉区a4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选针区5时,可完成起针以及选择通过第一平动区a51或第二平动区a52的操作;毛条纤维区6与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的平动区a5、汇集区a6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毛条纤维区6时,可完成钩取毛条纤维2的操作;成圈区7与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的下行区a2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成圈区7时,可完成钩取第二底纱12并将第二底纱12、毛条纤维2成圈的操作;第二起针区32与第一针道a的第三平动区a7、第二针道b的第一上行区a1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二起针区32时,第一织针A平过,第二织针B完成起针操作;第二浮线区42与第一针道a的第三平动区a7、第二针道b的下行区a2对应,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二浮线区42时,第一织针A平过,第二织针B退圈并钩取第一底纱11。
如图3-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浮线毛面结构的编织方法如下:
步骤一: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在第一区间X上运行: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一起针区31时,第一织针A完成起针操作,第二织针B平过;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一浮线区41时,第一织针A退圈并钩取第一底纱11,第二织针B平过;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选针区5时,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完成起针操作并选择第一平动区a51;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毛条纤维区6时,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钩取毛条纤维2;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成圈区7时,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钩取第二底纱12并将第二底纱12、毛条纤维2成圈;
步骤二: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在第二区间Y上运行: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二起针区32时,第一织针A平过,第二织针B完成起针操作;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第二浮线区42时,第一织针A平过,第二织针B退圈并钩取第一底纱11;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选针区5时,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完成起针操作并选择第一平动区a51;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毛条纤维区6时,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钩取毛条纤维2;
当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进入成圈区7时,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钩取第二底纱12并将第二底纱12、毛条纤维2成圈;
步骤三: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按步骤一及步骤二在第一区间X及第二区间Y上循环工作以编织形成浮线毛面结构。
具体地,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作为用扁平材料(如扁钢)优选用钢板冲制的零件制造。
综上,本申请中通过在针织三角C上开设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可分别与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配合以完成织物的编织,第一织针A、第二织针B可跟随第一针道a、第二针道b周向编织而无需通过选针器选择针道。一方面,节省了安装选针器的空间,使得原本安装选针器的空间可安装更多的织针,节省了有效空间,使得编织轨道旋转一周可完成更多功能区间的编织,提高了编织效率;另一方面,节省了成本,而且降低了装配和维护的难度。
以上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介绍,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织针、第二织针以及与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配合的针织三角,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间隔排列;
所述针织三角朝向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织针配合的第一针道和与所述第二织针配合的第二针道;
所述第一针道依次设置有第一上行区、下行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第三平动区、第三平动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所述第二针道依次设置有第三平动区、第三平动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第一上行区、下行区、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平动区、汇集区、下行区,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区按顺序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动区包括第一平动区和第二平动区,所述第一平动区位于所述第二平动区的上方;
所述第一平动区与所述第一上行区、所述下行区的最高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所述第二平动区与所述第二上行区的最高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平动区与所述第一上行区、所述下行区、所述第二上行区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若干个所述针织三角围成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运行的两个环形编织轨道,每个所述编织轨道的功能区包括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第二区间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在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第二区间上循环工作以实现织物的编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间依次包括第一起针区、第一浮线区、选针区、毛条纤维区和成圈区,所述第二区间依次包括第二起针区、第二浮线区、选针区、毛条纤维区和成圈区;
所述第一起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第一上行区、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三平动区对应,所述第二起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第三平动区、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一上行区对应,所述第一浮线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下行区、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三平动区对应,所述第二浮线区与所述第一针道的第三平动区、所述第二针道的下行区对应,所述选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第二上行区、分叉区对应,所述毛条纤维区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平动区、汇集区对应,所述成圈区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的下行区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织针包括第一针脚,所述第二织针包括第二针脚,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针脚、所述第二针脚与所述第一针道、所述第二针道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织针、所述第二织针由扁平材料制成。
CN202321973429.XU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Active CN220503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3429.XU CN220503367U (zh)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3429.XU CN220503367U (zh)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3367U true CN220503367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81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73429.XU Active CN220503367U (zh)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33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3600A (zh) 提花浮线添纱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N220503367U (zh)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CN220503366U (zh)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CN220550302U (zh) 一种针织圆机的织针与针织三角配合结构
CN108265381B (zh) 一种电脑提花圆纬机及其添纱提花工艺
US3859824A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making weft knitted fabrics including warp yarns and weft yarns interconnected by ground loops
CN204982262U (zh) 一种全电脑多功能自动嵌花机
CN107904773B (zh) 无三角针织机及其编织方法
US3376717A (en) Connection between plain and ribbed fabrics
CN106757747A (zh) 一种可生产特殊压纱花型织物的多梳拉舍尔经编机
CN204080314U (zh) 袜机总成
CN108570755B (zh) 无缝针织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2359318U (zh) 一种多梳经编机梳栉
CN112981678B (zh) 一种针织纬编添纱衬垫面纱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206359733U (zh) 一种可生产特殊压纱花型织物的多梳拉舍尔经编机
US372611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nitting a net fabric
US2191883A (en) Knitted fabric
CN113417057A (zh) 具有数控线性变换割圈毛绒的编织装置
CN220643427U (zh) 一种三角底板选针区结构
US2077033A (en) Knitted fabric
CN202705661U (zh) 一种多梳经编机双面梳栉
CN202298031U (zh) 一种带规则集圈的提花针织面料
CN2157199Y (zh) 圆型针织机编织部的改良构造
CN214830979U (zh) 一种六工位衬垫提花圆纬机
CN219174738U (zh) 一种大圆机的三角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