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2717U -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2717U
CN220502717U CN202322372949.1U CN202322372949U CN220502717U CN 220502717 U CN220502717 U CN 220502717U CN 202322372949 U CN202322372949 U CN 202322372949U CN 220502717 U CN220502717 U CN 220502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element
water
filter
water outlet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729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明
桂鹏
郑跃东
黄廷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729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2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2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2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包括:滤瓶;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置于所述滤瓶内;第一过滤组件,所述滤芯组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中心管内;第二过滤组件,所述滤瓶内壁与所述中心管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其中,所述滤芯组件包括前置滤芯、分隔件和后置滤芯,所述分隔件连接于所述前置滤芯的底端,所述后置滤芯设置于所述分隔件内,所述分隔件分隔所述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集成化,使得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相较于复合滤芯整体可拆卸,进而完成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的更换。

Description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背景技术
净水设备,是指用于生产洁净的水的设备,常应用于生活饮用、化工、医疗、养殖、种植、食品、饮料等方向。
现有的净水设备中,常用滤芯来对水进行过滤,且为了缩小净水设备的整机体积,会将不同作用的滤芯集成复合一体化,而所用的复合滤芯一般为3级或4级滤芯;复合滤芯一般包括用于过滤絮状物等大颗粒物的前置滤芯、降低水中盐离子浓度及过滤微生物的反渗透滤芯及改善净水口感的后置滤芯。
反渗透滤芯的使用寿命往往大于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当前置滤芯或后置滤芯达到使用寿命需要更换时,由于滤芯已集成复合一体化,反渗透滤芯会随前置滤芯或后置滤芯或三者同时更换,从而浪费了反渗透滤芯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旨在当后置滤芯达到使用寿命时可仅对后置滤芯进行更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包括:
滤瓶;
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置于所述滤瓶内;
第一过滤组件,所述滤芯组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中心管内;
第二过滤组件,所述滤瓶内壁与所述中心管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其中,所述滤芯组件包括前置滤芯、分隔件和后置滤芯,所述分隔件连接于所述前置滤芯的底端,所述后置滤芯设置于所述分隔件内,所述分隔件分隔所述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包括分隔板及筒体,所述前置滤芯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分隔板的一侧上,所述筒体的顶端连接在所述分隔板的另一侧上,所述后置滤芯设置在所述筒体内。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的顶端上连接有上端盖,所述上端盖上连接有滤芯盖,所述滤芯盖上设置有滤芯提手。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滤瓶上密封连接有滤瓶盖,所述滤瓶盖上设置有滤瓶提手,所述滤瓶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滤芯盖嵌入的卡接槽。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滤芯盖上开设有若干水口,所述滤瓶盖上开设有若干水道,所述水口一一对应连通于所述水道。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道的纵截面积小于所述水口的纵截面积。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口上设置有柔性抵触件,所述柔性抵触件与所述滤瓶顶盖相抵触。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穿过所述前置滤芯与若干所述水口中的一条相连通。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与滤芯盖密封连接,所述出水管的顶端上设置有第一焊接片,所述第一焊接片与所述滤芯盖固定连接。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组件包括反渗透滤芯,反渗透顶盖及反渗透底盖,所述反渗透滤芯设置在所述滤瓶内壁与外筒之间,所述反渗透顶盖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顶部上,所述反渗透底盖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底部上。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顶盖上开设有供所述外筒伸出的通口。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过水孔,所述筒体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过水孔。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端盖与所述滤芯盖密封连接,所述反渗透顶盖与所述滤瓶盖密封连接。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口包括第一进水过口、第一出水过口与第二出水过口,所述第一进水过口用于将水导入前置滤芯,所述第一出水过口用于排出经过前置滤芯过滤后的水,所述第二出水过口与所述出水管相连通。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滤瓶盖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及废水出水口;
其中,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第一进水过口相通,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第一出水过口相通,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第二出水过口相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废水出水口分别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所述安装空间相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集成化,使得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可独立于反渗透滤芯,从而使得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相较于复合滤芯整体可拆卸,进而完成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的更换,充分利用了反渗透滤芯的使用寿命,减小了复合滤芯整体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滤瓶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过滤组件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前本实用新型第一滤芯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本实用新型滤芯盖与滤瓶盖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滤芯盖与滤瓶盖的结构爆炸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滤芯盖与滤瓶盖的结构爆炸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的整体流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通过在滤瓶100中设置中心管340,将第二过滤组件300安装在滤瓶100与中心管340之间,而后将第一过滤组件200可拆卸地安装在中心管340中,从而使得第一过滤组件200的整体拆卸独立于第二过滤组件300,进而可在后置滤芯222达到使用寿命时仅对后置滤芯222进行更换,进一步能充分利用第二过滤组件300中的反渗透滤芯310的使用寿命,减小了复合滤芯的整体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复合滤芯包括滤瓶100、第一过滤组件200、第二过滤组件300及中心管340;其中,滤瓶100直接安装在净水设备中或设置在净水设备外而与净水设备相连接,中心管340设置在滤瓶100内,从而滤瓶100内壁与中心管340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第二过滤组件300设置在滤瓶100的安装空间中;第二过滤组件300会过滤水中各盐离子等溶质,从而降低水中各盐离子等溶质的浓度;第一过滤组件200则可拆卸地安装在中心管340内,且会过滤掉水中所蕴含的杂质和/或改善水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件200包括后置滤芯222,即第一过滤组件200的用途包括过滤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后的净水,用于改善净水的饮用口感。
具体地,中心管340同轴设置于滤瓶100中,滤瓶100的顶端则设置有滤瓶盖410,第二过滤组件300包括反渗透滤芯310,而反渗透滤芯310则设置在滤瓶100的内壁及中心管340外壁之间所形成的安装空间中;而为了在滤瓶100中固定反渗透滤芯310,第二过滤组件300还包括反渗透顶盖320及反渗透底盖330,反渗透顶盖320及反渗透底盖330则分别设置于反渗透滤芯310的顶部和底部,反渗透顶盖320及反渗透底盖330上皆设置有供反渗透滤芯310端部嵌入的反渗透滤芯310槽;由此,反渗透顶盖320和反渗透底盖330共同将反渗透滤芯310固定在滤瓶100内;而滤瓶盖410则用于为滤瓶100提供密封,从而保障反渗透滤芯310的正常工作。
第一过滤组件200则设置在中心管340中;具体地,中心管340用于为第一过滤组件200提供容纳空间,且中心管340将阻挡第一过滤组件200与反渗透滤芯310的直接接触,从而阻挡水流对第一过滤组件200的直接冲击,保障了第一过滤组件200整体的使用寿命。相应地,在对水进行过滤时,水流会由滤瓶100的内壁向中心管340的外壁流动,从而水流会流过反渗透滤芯310,进而减少水中盐离子等溶质的浓度。
需要说明的是,滤瓶盖410上开设有废水出水口415,废水出水口415与滤瓶100及中心管340之间的安装空间相通;反渗透滤芯310与中心管340紧密贴合,从而水流在进入至反渗透滤芯310后,仅会有部分水在压力的作用下穿过反渗透滤芯310,而其余部分的水流无法完全穿过反渗透滤芯310而穿过反渗透顶盖320再通过废水出水口415排出滤瓶100;反渗透过滤是基于盐离子等溶质和水分子穿过反渗透滤膜的速率不同而分离水中的溶质,从而未穿过反渗透滤芯310而进入至废水出水口415中的水会带走绝大部分盐离子等杂质溶质,进而保障了第二过滤组件300整体的过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件200包括后置滤芯222及滤芯盖210,后置滤芯222与滤芯盖210相连接,滤瓶盖410上开设有供滤芯盖210嵌入的卡接槽418,卡接槽418的设置使得第一过滤组件200整体可直接插入中心管340中或直接从中心管340中取出。从而方便了对第一过滤组件200的拆卸;滤瓶盖410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413,滤芯盖210上开设有第二出水过口213,中心管340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过水孔340a,水流经由第二进水口413进入滤瓶100中,再经由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后通过第一过水孔340a进入至后置滤芯222中,而后经由第二出水过口213排出。
为了匹配第一过滤组件200的可拆卸,反渗透顶盖320上开设有供中心管340伸出的通口321,由此拆卸第一过滤组件200时可将第一过滤组件200直接从中心管340中拿出。
需要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是,第一过滤组件200还包括上端盖250及下端盖260,后置滤芯222设置在中心管340中,上端盖250与后置滤芯222的顶端相连接,下端盖260设置在后置滤芯222的底端上;而滤芯盖210则与上端盖250相连接,滤芯盖210上设置有滤芯提手270;由此当第一过滤组件200需要更换时,使用者可提起滤芯提手270而带起滤芯盖210,滤芯盖210则会带起上端盖250,后置滤芯222及下端盖260,从而将第一过滤组件200整体提出;进而完成对第一过滤组件200的更换。
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件200还可额外设置有前置滤芯221,以在水流流经第二过滤组件300前对水流内蕴含的颗粒物及絮状物等杂质进行过滤;具体地,前置滤芯221可以设置在上端盖250与后置滤芯222之间,前置滤芯221也可设置在下端盖260与后置滤芯222之间,前置滤芯221另外还可以与后置滤芯222并列设置在上端盖250与下端盖260之间,亦或者可将后置滤芯222整体替换设置为前置滤芯221。
需要说明的是,当存在前置滤芯221时,水流会先流经前置滤芯221,在经由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后进入至后置滤芯222中,因此可根据前置滤芯221与后置滤芯222的具体设置情况来设置流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件200还包括分隔件280,后置滤芯222设置在分隔件280中,分隔件280则与上端盖250相连接;分隔件280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过水孔280a,当水流经由反渗透滤芯310过滤后,可经过第一过水孔340a与第二过水孔280a进入至分隔件280中,进而水流会流过后置滤芯222而被过滤;当水流在流经反渗透滤芯310之前,即水流经过前置滤芯221过滤后会经过增压泵增压,以提高水流压力来通过反渗透滤芯310,而水流在经过反渗透滤芯310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压力,中心管340会阻挡一部分水流压力,但后置滤芯222仍有可能因水流压力过高而损坏,由此分隔件280的设置将进一步减小水流对后置滤芯222的冲击,进一步提高了后置滤芯222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分隔件280包括分隔板281和筒体282,前置滤芯221的底端连接在分隔板281的一侧上,筒体282连接在分隔板281的另一侧上,第二过水孔280a开设在筒体282上,而后置滤芯222则安装在筒体282内。
相应地,第一过水孔340a与第二过水孔280a一一对应,使得水流能较为顺畅地通过中心管340管壁与分隔件280筒体282而进入至分隔件280中;当水流经过后置滤芯222过滤后,分隔件280的顶端上设置有出水管230,出水管230的两端则分别与分隔件280及第二出水过口213相连通,从而水流在经过分隔件280过滤之后可经由出水管230而由第二出水过口213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分隔件280的底端为分隔件280的开口,下端盖260则设置在分隔件280的底端上,从而下端盖260可对后置滤芯222进行限位;且在安装时,可先将后置滤芯222放入至分隔件280中,而后利用下端盖260来封闭分隔件280;具体地,下端盖260朝向分隔件280内凸起形成有限位部410b1,限位部410b1与分隔件280的内壁共同对后置滤芯222进行限位;而分隔件280的顶部还向筒内突出形成有限位管283,限位管283与出水管230相通,限位管283也与分隔件280的内壁共同对后置滤芯222进行限位,从而限位部410b1、限位管283与分隔件280的内壁将共同对后置滤芯222进行限位,缩小了后置滤芯222的可活动范围,进而提高了后置滤芯222的结构强度,减小了后置滤芯222因受到水流冲击而受损的可能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出水管230用于将后置滤芯222中的过滤水排出,在第一过滤组件200使用时,出水管230外穿过第一过滤腔710。滤芯盖210对应出水管230开设有第一插槽240a,出水管230的一端插入第一插槽240a,且第一插槽240a连通第二出水过口213。第一插槽240a的口径与出水管230的外径基本一致,使第一插槽240a可较好地限位出水管230。考虑到出水管230应与第一过水通道隔开,在出水管230与第一插槽240a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环,通过第一密封环使出水管230与外界水路分隔,避免出水管230漏水或渗水。分隔件280对应出水管230开设有第二插槽287a。第二插槽287a的口径与出水管230的外径基本一致,使第二插槽287a可较好地限位出水管230。考虑到出水管230应与第一过滤腔710之间不可发生水交换,在出水管230与第二插槽287a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环287b,通过第二密封环287b使出水管230与第一过滤腔710的水路分隔,避免水交换。水从经后置滤芯222过滤后通过出水管230从第二出水过口213流出。
另外,第一密封环在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为两个,不限于本实施例,第一密封环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还可以是更多个。第二密封环287b在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为两个,不限于本实施例,第二密封环287b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还可以是更多个。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使滤芯盖210与上端盖250密封连接,且在出水管230与第一插槽240a的槽壁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环,在出水管230与第二插槽287a的槽壁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环287b,对出水管230的内部水路与出水管230的外部水路间进行密封,在满足复合滤芯小型化设置的前提下,使其前置滤芯221和后置滤芯222间的水路互相不渗水,保证了过滤水的纯净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插槽240a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240c,第一密封环设置在第一环形槽240c内。
考虑到第一密封环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保证出水管230的密封性良好,出水管230与第一插槽240a的槽壁间的距离很近,鉴于此,直接在出水管230与第一插槽240a间设置第一密封环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插槽240a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240c,将第一密封环设置在第一环形槽240c内。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环部分位于第一环形槽240c内,且第一密封环的另一部分伸出于第一环形槽240c且与出水管230抵接,如此设置,可较好的密封出水管230的外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槽240c贯通滤芯盖210的下端面,第一环形槽240c朝向后置滤芯222的一侧具有第一槽口240d,出水管230上还套设有第一焊接片231,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相连,且第一焊接片231封堵第一槽口240d。
具体地,当在第一插槽240a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240c时,若不将滤芯盖210的下端面贯通,直接在第一槽壁上开设第一环形槽240c,此种开设方式的工艺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于是使第一环形槽240c贯通滤芯盖210的下端面,第一环形槽240c朝向后置滤芯222的一侧形成第一槽口240d。形成第一槽口240d后,第一密封环容易从第一槽口240d中脱落,因此,出水管230上还套设有第一焊接片231,且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相连,第一焊接片231封堵第一槽口240d,防止第一密封环从第一槽口240d中脱落。其中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胶接,还可以是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熔融状态一体成型,在此不对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的连接方式作具体地限定。
可选地,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焊接。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此种固定方式密封性较好,且相比胶接不会随着水路冲刷而影响其连接强度,因此选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均为塑料材质,鉴于此,在此焊接的具体方式为超声波焊接,即通过超声波仪器将焊接片与滤芯盖210焊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上端盖250与滤芯盖210密封连接,且上端盖250可相对于滤芯盖210向上移动和向下移动;上端盖250与滤芯固定连接,上端盖250中部开设有一通孔,出水管230伸入通孔,上端盖250朝向滤芯盖210设置有台阶部250a;第一焊接片231则对应台阶部250a设置,第一焊接片231和台阶部250a间具有活动空间,第一焊接片231位于台阶部250a的下侧,从而当台阶部250a随上端盖250移动是,第一焊接片231能台阶部250a进行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当从进水口不断注水,前置滤芯221内部的水会越来越多,进而前置滤芯221下部的对前置滤芯221上部的拉力会越来越大,考虑到上端盖250与滤芯盖210活动连接,上端盖250与滤芯固定连接,前置滤芯221会带动上端盖250向下运动,为了避免上端盖250脱落出滤芯盖210,从而在滤芯盖210上设置有台阶部250a,在出水管230上设置有第一焊接片231,第一焊接片231与滤芯盖210固定连接且位于台阶部250a的下方,使台阶部250a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台阶部250a会抵接第一焊接片231。
当放有滤芯的腔室完全充满水时,滤芯因为其材质较轻,会往上浮动,此时,台阶部250a与第一焊接片231分离,滤芯带动当上端盖250相对滤芯盖210向上运动。鉴于此,上端盖250与滤芯可在此活动空间内进行活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上端盖250与滤芯盖210活动连接,将上端盖250与前置滤芯221固定连接,使上端盖250和滤芯可相对滤芯盖210活动;并且设置有一第一焊接片231用于限位滤芯盖210上的台阶部250a,在台阶部250a与第一焊接片231间设置有活动空间,使滤芯下部受到拉力时可整体向下滑动,避免其受到拉力过大而变形或撕裂。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焊接片231包括相连接的焊接部231a和承接部231b,焊接部231a与出水管230相连,承接部231b延伸至出水管230外周的外侧。
具体而言,进一步地,第一焊接片231包括相连接的焊接部231a和承接部231b,在本实施例中,焊接部231a和承接部231b一体成型,当然,不限于本实施例,焊接部231a与承接部231b可以是焊接相连,也可以是胶接相连。其中焊接部231a至少与出水管230底端的端面相连,焊接部231a与出水管23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胶接,还可以是熔融状态下一体成型,在此不作具体地限定。其中考虑到,承接部231b用于限位台阶部250a,承接部231b至少延伸至出水管230外周的外侧,如此设置承接部231b可限位台阶部250a。而承接部231b与承接部231b之间则留有间隙,使得水流能穿过第一焊接片231,从而前置滤芯221可在水流充满时趋于平衡。
基于上述说明,分隔件280包括相连的分隔板281和筒体282,分隔板281和筒体282可以是焊接相连,也可以是熔融成一体。其中筒体282用于保护后置滤芯222的结构,防止后置滤芯222受到水压从而变形。考虑到分隔板281的厚度较薄,很难形成较深的第二插槽287a用于限位出水管230,鉴于此,分隔板281朝向前置滤芯221设置有凸起部286,第二插槽287a开设于凸起部286。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插槽287a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环形槽287c,第二密封环287b设置在第二环形槽287c内。
考虑到第二密封环287b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保证出水管230的密封性良好,出水管230与第二插槽287a的槽壁间的距离很近,鉴于此,直接在出水管230与第二插槽287a间设置第二密封环287b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插槽287a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环形槽287c,将第二密封环287b设置在第二环形槽287c内。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环287b部分位于第二环形槽287c内,且第二密封环287b的另一部分伸出于第二环形槽287c且与出水管230抵接,如此设置,可较好的密封出水管230的外周。
进一步地,第二环形槽287c贯通凸起部286的上端面,第二环形槽287c朝向上端盖250的一侧具有第二槽口287d,出水管230的底端上还套设有第二焊接片232,第二焊接片232和凸起部286相连,且第二焊接片232封堵第二槽口287d。
在第二插槽287a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环形槽287c时,若不将凸起部286的上端面贯通,直接在第二槽壁上开设第二环形槽287c,此种开设方式的工艺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于是使第二环形槽287c贯通凸起部286的上端面,第二环形槽287c朝向上端盖250的一侧形成第二槽口287d。形成第二槽口287d后,第二密封环287b容易从第二槽口287d中脱落,鉴于此,第一过滤组件200还包括第二焊接片232,且第二焊接片232与滤芯盖210相连,第二焊接片232用于封堵第二槽口287d,避免第二密封环287b从第二槽口287d中脱落。其中第二焊接片232与凸起部286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胶接,还可以是第二焊接片232与凸起部286熔融状态一体成型,在此不对第二焊接片232与凸起部286的连接方式作具体地限定。
可选地,第二焊接片232与凸起部286焊接。第二焊接片232与凸起部286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焊接片232与凸起部286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此种固定方式密封性较好,且相比胶接不会随着水路冲刷而影响其连接强度,因此选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焊接片232与分隔件280均为塑料材质,鉴于此,在此焊接的具体方式为超声波焊接,即通过超声波仪器将第二焊接片232与滤芯盖210焊接在一起。
基于以上描述,滤芯盖210上还开设有多个水口,多个水口中包括第二出水过口213;滤瓶盖410上开设有多个水道,多个水道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二进水口413和废水出水口415相通,且水口与水道一一对应,即水道的数量大于等于水口的数量;而且水道的纵截面积小于水口的纵截面积,使得第一过滤组件200在拆卸或安装时水口与水道之间允许存在一定的高度差;水口上还设置有密封圈285,密封圈285则会与滤瓶盖410相抵触;具体来说,由于第一过滤组件200相对于滤瓶100整体可拆卸,而滤瓶盖410与滤芯盖210之间的水路需要连通,因此需要开设水口及水道,方便对复合滤芯整体进行集成化;而滤瓶盖410和滤芯盖210之间存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因此需要密封圈285为水口与水道之间提供密封,且水道的纵截面积续小于水口,使得滤芯盖210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时,水口与水道仍能对应,且当滤芯盖210嵌入至卡接槽418中时,密封圈285会产生形变,密封圈285的形变可配合水道与水口之间存在的高度差,且密封圈285在形变时也可为水口及水道之间提供密封。
多个水口中,包括第一进水过口211、第一出水过口212和第二出水过口213,第一进水过口211与第一出水过口212分别为前置滤芯221导入原水(待过滤的水)和导出前置滤芯221过滤后的水,第二出水过口213则会导出后置滤芯222过滤后的水,即导出净水;而多个水道中,则分别有一条与第一进水过口211、第一出水过口212、第二出水过口213、第二进水口413和反渗透出水腔相通,以形成整体流路。
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一过滤组件200可包含前置滤芯221,也可不包含前置滤芯221;当包含有前置滤芯221时,前置滤芯221中空设置,出水管230将穿过前置滤芯221与第二出水过口213相连,且分隔件280顶端的外周壁上开设有密封槽284,密封槽284内设置有多个密封圈285,以隔绝前置滤芯221与后置滤芯222之间的水路连通;而当不包含前置滤芯221时,可直接将前置滤芯221去除,即本实施例可蕴含前置滤芯221的安装位置。
基于上述描述,若安装前置滤芯221,前置滤芯221的底端设置在分隔件280的顶端上,前置滤芯221的顶端则与上端盖250相连接;具体地,分隔件280的顶端上设置有用于对前置滤芯221限位的限位环281a,上端盖250上则形成有用于安装前置滤芯221的安装槽,限位环281a及安装槽的配合将会为前置滤芯221进行限位,且前置滤芯221中空设置,出水管230将穿过前置滤芯221;而若不设置前置滤芯221,可直接将前置滤芯221拆除,也可延伸分隔件280及后置滤芯222的长度,使得分隔件280与上端盖250相连接;以上仅为举例说明,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来更改第一过滤组件200中前置滤芯221与后置滤芯222的安装关系及配合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同时安装有前置滤芯221和后置滤芯222时,分隔件280会在中心管340内分隔前置滤芯221和后置滤芯222以保障二者水路不混淆;具体地,原水会从第一进水过口211中进入,经过前置滤芯221过滤后通过前置滤芯221中空的部分再有第一出水过口212排出形成第一净水,第一净水再经由第二进水口413进入至滤瓶100中而被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经过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的水为第二净水,第二净水再通过第一过水孔340a即第二过水孔280a进入至分隔件280中,而后第二净水被后置滤芯222过滤形成纯水,纯水则通过后置滤芯222的中空部分,再经由限位管283和出水管230至第二出水过口213而排出滤瓶100;排出滤瓶100的纯水则供给用户使用。
而在仅安装有前置滤芯221时,原水同样会经由前置滤芯221过滤形成第一净水,而后第一净水再通过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形成第二净水,第二净水直接进入至分隔件280中再经由出水管230和第二出水过口213排出;或中心管340内整体安装前置滤芯221,取消后置滤芯222安装位置,并额外开设第二净水出口来排出第二净水。
而在仅安装有后置滤芯222时,进入第二过滤组件300中的水仍需先经过前置滤芯221过滤;中心管340中也可整体安装后置滤芯222,取消前置滤芯221安装位置,且若取消前置滤芯221安装位置也可取消分隔件280的设置,取消分隔件280的设置后可取消出水管230的设置,并合并第二出水过口213和第一出水过口212;而经由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后的第二净水仍然穿过第一过水孔340a或第一过水孔340a和第二过水孔280a再经由后置滤芯222进行过滤,而后排出滤瓶100。
为了方便用户对安装有反渗透滤芯310的滤瓶100或包含有前置滤芯221和/或后置滤芯222的第一过滤组件200进行分别更换,滤瓶盖410上设置有滤瓶100提手,第一过滤组件200上则设置有滤芯提手270;由此,当用户需要分别对滤瓶100或者第一过滤组件200进行更换时,可将第一过滤组件200从滤瓶100中提出,也可将滤瓶100从净水设备中提出,从而方便了用户对反渗透滤芯310及前置滤芯221和/或后置滤芯222进行更换。
具体地,滤芯提手270所呈形状类似于U型,滤芯提手270的两端皆设置有转接柱270a,而滤芯盖210相对的两侧上则皆开设有转接槽214,转接柱270a转动连接在转接槽214中;由此,滤芯提手270可以上下转动,从而滤芯提手270在未使用时可放置于滤芯盖210上进行收纳,减小了滤芯盖210整体的占用空间;需要说明的是,为保障滤芯提手270的结构强度,滤芯提手270可选用一体成型的工艺来制作。
而转接槽214为腰型槽,即转接槽214的两端呈弧形,且转接槽214的延伸方向与滤瓶100的高度方向相交;进一步来说,转接槽214的长度大于转接柱270a底面直径的两倍,且转接槽21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复合滤芯的轴向方向;更进一步来说,转接槽214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水平面;转接槽214的设置使得转接柱270a可以在转接槽214中滑动,从而当用户将第一过滤组件200放置于中心管340中后,可以将滤芯提手270转动至与滤芯盖210某一截面平行后滑移,以减小滤芯提手270与滤芯盖210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小了滤芯提手270的占用空间;而当需要将第一过滤组件200从中心管340中提出时,可以先滑动滤芯提手270,以增大滤芯提手270与滤芯盖210之间的间隙,再转动滤芯提手270至合适用户发力将第一过滤组件200提出的位置;综上,滤芯提手270的转动且可滑移的设置使得滤芯提手270在第一过滤组件200安装至中心管340中时所占用的空间更小,方便了滤芯的整体集成复合化;而当第一过滤组件200需要提出中心管340时,滤芯提手270又可方便用户将第一过滤组件200提出,提高了使用时的便捷性。
具体地,为在滤芯提手270收纳时限制其转动,滤瓶盖410上设置有限位结构410b,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410b具体为在卡接槽418处突出形成的限位部410b1,而滤芯提手270的端部上滤芯提手270的两端上均设置有滑移部270b,滑移部270b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转接槽214的长度方向,转接柱270a设置在所述滑移部270b上;另外,滑移部270b上凹陷形成有与限位部410b1相匹配的凹陷部270b1,且限位部410b1的长度小于转接槽214的长度;限位部410b1将限制滤芯提手270在收纳状态下的转动,且滤芯提手270可通过滑移来解除限位部410b1队其转动状态的限制;滑移部270b则会与滤芯盖210相配合,进一步限制滤芯提手270的滑移方向,且减小了滤芯提手270与滤芯盖210之间的距离,使得滤芯提手270不易左右晃动。
进一步说,滤瓶盖41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部410b1,且滤芯提手270的两端上均设置有凹陷部270b1;更为具体地,限位部410b1为L型板410b2,凹陷部270b1为L型槽270b2,L型板410b2整体与L型槽270b2相配合,而滤芯提手270可以通过滑移来解除L型板410b2与L型槽270b2之间的配合;同样的,滤芯提手270也可通过滑移来使得L型板410b2与L型槽270b2之间发生配合;L型板410b2的一端朝向卡接槽418的上方延伸,从而L型板410b2与L型槽270b2之间发生配合时将限制滤芯提手270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410b1与凹陷部270b1可采用其他可限制滤芯提手270在收纳状态下向上转动的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在此仅为举例说明。
而为了方便用户在滤芯提手270处于收纳状态时将其滑动而解除其受到的转动限制,滤芯盖210的顶部上凹陷形成有弧形槽270c,且弧形槽270c靠近滤芯提手270的侧壁上开设有弧形缺口270d;弧形槽270c与弧形缺口270d的设置使得用户将手指伸入弧形槽270c中,而后通过弧形缺口270d来向滤芯提手270施力,从而方便了用户滑移滤芯提手270使其解除转动限制,进而方便了用户提出第一过滤组件200。
相应地,为了方便用户从净水设备中提出滤瓶100,滤瓶盖410上设置有滤瓶100提手;滤瓶100提手转动连接在滤瓶盖410上;具体地,滤瓶100提手的两端上皆设置有连接柱420a,滤瓶盖410上则开设有功连接柱420a伸入的连接槽417,连接柱420a转动连接在连接槽417中;滤瓶100提手的设置将方便用户从净水设备中提出滤瓶100,从而方便了用户对反渗透滤芯310进行更换。
具体地,由于滤瓶100重量较大,为了提高提出滤瓶100时滤瓶100提手与滤瓶盖410之间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伸入连接槽417的部分连接柱420a的侧壁上设置有凸耳420a1,滤瓶盖410上则开设有功凸耳420a1插入的凸耳420a1槽417a;在转动滤瓶100提手而提起滤瓶100时,凸耳420a1会插入至凸耳420a1槽417a中,从而凸耳420a1及凸耳420a1槽417a的配合减小了滤瓶100在提出时发生晃荡的可能性,使得滤瓶100的提出过程更加稳定,方便了使用者发力,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凸耳420a1槽417a与连接槽417相通,且在滤瓶100提手不受滤瓶100重力的情况下,在滤瓶100提手的可转动范围内凸耳420a1可在连接槽417与凸耳420a1槽417a内不受阻碍地转动;当滤瓶100提手受到滤瓶100重力的情况下,凸耳420a1转动至其长度方向与复合滤芯轴向平行时则会插入至凸耳420a1槽417a中,从而限制滤瓶100的晃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对包括第一过滤组件200的滤瓶100整体在净水设备内的占用空间,滤芯提手270与滤瓶100提手位于滤瓶100的同一侧;更一进步地,滤瓶100提手和滤芯提手270皆呈U型、半圆形或类似于U型的对称图形,以方便二者的转动;另外,二者的对称轴相平行且皆与复合滤芯的轴线相交,且滤芯提手270的大小小于滤瓶100提手,从而滤芯提手270与滤瓶100提手可减小滤瓶100整体对净水设备内的空间占用,进一步提高复合滤芯整体的集成程度。
而为了在进一步减小滤芯提手270及滤瓶100提手对空间的占用的同时保障二者的结构强度,滤瓶100提手一滤芯提手270皆为一体成型;另外,为更进一步地减小滤瓶100提手的空间占用,滤瓶100提手被配置为条形;而滤瓶100提手远离滤瓶100的一边上还一体成型有加强筋420b,加强筋420b的外弧边与滤瓶100提手之间平滑过渡,加强筋420b增加了滤瓶100提手的厚度,提高了滤瓶100提手的结构强度,且当需要提出滤瓶100时,用户可利用加强筋420b对滤瓶100提手施力,从而促使滤瓶100提手发生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同时安装有前置滤芯221和后置滤芯222时,分隔件280会在中心管340内分隔前置滤芯221和后置滤芯222以保障二者水路不混淆;具体地,原水会从第一进水过口211中进入,经过前置滤芯221过滤后通过前置滤芯221中空的部分再有第一出水过口212排出形成第一净水,第一净水再经由反渗透进水腔进入至滤瓶100中而被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经过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的水为第二净水,第二净水再通过第一过水孔340a即第二过水孔280a进入至分隔件280中,而后第二净水被后置滤芯222过滤形成纯水,纯水则通过后置滤芯222的中空部分,再经由限位管283和出水管230至第二出水过口213而排出滤瓶100;排出滤瓶100的纯水则供给用户使用。
而在仅安装有前置滤芯221时,原水同样会经由前置滤芯221过滤形成第一净水,而后第一净水再通过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形成第二净水,第二净水直接进入至分隔件280中再经由出水管230和第二出水过口213排出;或中心管340内整体安装前置滤芯221,取消后置滤芯222安装位置,并额外开设第二净水出口来排出第二净水。
而在仅安装有后置滤芯222时,进入第二过滤组件300中的水仍需先经过前置滤芯221过滤;中心管340中也可整体安装后置滤芯222,取消前置滤芯221安装位置,且若取消前置滤芯221安装位置也可取消分隔件280的设置,取消分隔件280的设置后可取消出水管230的设置,并合并第二出水过口213和第一出水过口212;而经由第二过滤组件300过滤后的第二净水仍然穿过第一过水孔340a或第一过水孔340a和第二过水孔280a再经由后置滤芯222进行过滤,而后排出滤瓶100。
以下结合上述各部件来描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复合滤芯的水流流路设置。
以第一过滤组件200中包括前置滤芯221及后置滤芯222为例,在本实施例中,前置滤芯221中空设置而形成第一出水腔,中心管340与前置滤芯221之间形成第一过水间隙610,水流进入至第一过水间隙610中后,会在其自身的压力下流经前置滤芯221而进入第一出水腔中,而后水流流出形成第一净水,从而完成前置滤芯221的过滤过程;
反渗透滤芯310与滤瓶100之间会形成第二过水间隙620,经由前置滤芯221过滤后的第一净水会流经增压泵进行增压,从而增大了水流的压力,而后第一净水进入至第二过水间隙620中;水流在第二过水间隙620中,会在压力下穿过反渗透滤芯310,从而反渗透滤芯310能过滤掉水中的金属离子等可溶性杂质;滤瓶盖410上开设有反渗透废水腔,反渗透废水腔与滤瓶100及中心管340之间的安装空间相通;反渗透滤芯310与中心管340紧密贴合,从而水流在进入至反渗透滤芯310后,仅会有部分水在压力的作用下穿过反渗透滤芯310,而其余部分的水流无法完全穿过反渗透滤芯310而穿过反渗透顶盖320再通过反渗透废水腔排出滤瓶100;反渗透过滤是基于盐离子等溶质和水分子穿过反渗透滤膜的速率不同而分离水中的溶质,从而未穿过反渗透滤芯310而进入至反渗透废水腔中的水会带走绝大部分盐离子等杂质溶质,进而保障了第二过滤组件300整体的过滤效果。
另外,中心管340上开设有第一过水孔340a,而分隔件280上开设有第二过水孔280a,第二过水孔280a与第一过水孔340a相通,第一过水孔340a紧邻反渗透滤芯310,经过反渗透滤芯310的第一净水则会形成为第二净水,第二净水会经由第一过水孔340a和第二过水孔280a进入至分隔件280中。
而进入至分隔件280中的第二净水在压力下会流经后置滤芯222,后置滤芯222也为中空设置,且后置滤芯222的空腔形成为第二过滤腔720,第二过滤腔720与限位管283相通,从而第二净水在穿过后置滤芯222后会进入至第二过滤腔720中,进而经由限位管283再通过出水管230排出。
具体地,滤瓶盖410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411、第二进水口413、第一出水口412、第二出水口414及废水出水口415;且第一进水口411、第二进水口413、第一出水口412、第二出水口414及废水出水口415并列设置在滤瓶盖410上且各通过一条水道而与滤芯盖210或安装空间相连通;其中,第一进水口411与第一过水间隙610相连通,第二进水口413与第二过水间隙620相连通,第一出水口412与第一出水腔相连通,第二出水口414与出水管230相连通,废水出水口415与安装空间相连通。
而滤芯盖210上开设的第一进水过口211,第一出水过口212与第二出水过口213,第一进水过口211分别与第一进水口411和第一过水间隙610相连通,第一出水过口212分别与第一出水口412和第一出水腔相连通,第二出水过口213分别与第二出水口414和出水道相连通。
在实际使用时,原水(未经过过滤的水,如自来水等)经由第一进水口411而进入至第一进水过口211中,经由前置滤芯221过滤后再经由第一出水过口212而从第一出水口412排出形成第一净水;第一净水经过加压,再经由第二进水口413进入至第二过水间隙620,部分第一净水经由反渗透滤芯310过滤后形成第二净水,而剩余部分的第一净水则经由废水出水口415排出滤芯;第二净水则通过第一过水孔340a和第二过水孔280a进入至分隔件280中,分隔件280中的后置滤芯222会对第二净水进行过滤而形成纯水,且后置滤芯222中空设置,纯水进入至后置滤芯222的中空部分再经由出水管230至第二出水过口213,再经由第二出水口414排出滤瓶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瓶;
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置于所述滤瓶内;
第一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中心管内;
第二过滤组件,所述滤瓶内壁与所述中心管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前置滤芯、分隔件和后置滤芯,所述分隔件连接于所述前置滤芯的底端,所述后置滤芯设置于所述分隔件内,所述分隔件分隔所述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所述分隔件和所述后置滤芯同轴设置于所述中心管内,所述前置滤芯的顶端上连接有上端盖,所述上端盖上连接有滤芯盖,所述滤芯盖上设置有滤芯提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分隔板及筒体,所述前置滤芯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分隔板的一侧上,所述筒体的顶端连接在所述分隔板的另一侧上,所述后置滤芯设置在所述筒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上密封连接有滤瓶盖,所述滤瓶盖上设置有滤瓶提手,所述滤瓶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滤芯盖嵌入的卡接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盖上开设有若干水口,所述滤瓶盖上开设有若干水道,所述水口一一对应连通于所述水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的纵截面积小于所述水口的纵截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口上设置有柔性抵触件,所述柔性抵触件与所述滤瓶顶盖相抵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穿过所述前置滤芯与若干所述水口中的一条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与滤芯盖密封连接,所述出水管的顶端上设置有第一焊接片,所述第一焊接片与所述滤芯盖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反渗透滤芯,反渗透顶盖及反渗透底盖,所述反渗透滤芯设置在所述滤瓶内壁与中心管之间,所述反渗透顶盖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顶部上,所述反渗透底盖设置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底部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顶盖上开设有供所述中心管伸出的通口。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过水孔,所述筒体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过水孔。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与所述滤芯盖密封连接,所述反渗透顶盖与所述滤瓶盖密封连接。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口包括第一进水过口、第一出水过口与第二出水过口,所述第一进水过口用于将水导入前置滤芯,所述第一出水过口用于排出经过前置滤芯过滤后的水,所述第二出水过口与所述出水管相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盖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及废水出水口;
其中,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第一进水过口相通,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第一出水过口相通,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第二出水过口相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废水出水口分别通过一条所述水道与所述安装空间相通。
CN202322372949.1U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Active CN220502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2949.1U CN220502717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2949.1U CN220502717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2717U true CN220502717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82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2949.1U Active CN220502717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2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12983U (zh) 净水器的一体式滤芯
CN220502717U (zh)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N220834511U (zh)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N220376404U (zh)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N214611834U (zh) 净水器
CN205832975U (zh) 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
CN221045635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器
CN220376403U (zh)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N209322575U (zh) 一种整合多种滤芯的复合滤芯
CN220376402U (zh)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N113697985A (zh) 一种大通量过滤系统
CN112142130A (zh) 用于净水机的滤芯盖、用于净水机的滤瓶和净水机
CN214327329U (zh)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装置
CN220376401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器
CN111747555A (zh) 一种模块化净水器过滤结构
CN112125425A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
CN220834506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8320923U (zh) 分段组合式的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装置
CN218573306U (zh) 滤芯及净水装置
CN212559714U (zh) 一种模块化净水器过滤结构
CN213623517U (zh) 净水设备
CN220834507U (zh) 滤芯组件及净水装置
CN214653996U (zh) 复合滤芯装置
CN221027745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器
CN220907220U (zh) 一种新型滤芯、过滤机构及净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