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1978U - 无模组电池 - Google Patents

无模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1978U
CN220491978U CN202322143115.3U CN202322143115U CN220491978U CN 220491978 U CN220491978 U CN 220491978U CN 202322143115 U CN202322143115 U CN 202322143115U CN 220491978 U CN220491978 U CN 220491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cell stack
board
battery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431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松
黄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431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91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1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1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模组电池,所述无模组电池包括箱体、箱盖和液冷板,箱体具有连通的内腔和开口,箱体的内腔用于容纳电芯堆的至少部分,箱体的箱壁内具有液冷流道,液冷流道至少位于电芯堆的一侧,箱盖设在箱体上,以用于开启和封闭开口,液冷板用于设在电芯堆的另一侧。本实用新型的无模组电池通过箱体内的液冷流道和液冷板对电芯堆的两端进行散热降温,以提高电池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并使电芯堆的温度均衡。

Description

无模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模组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无模组技术(CTP)是通过取消电池模组设计,直接将电芯集成为电池包,再把电池包作为整车结构的一部分集成到车身底板上,这样的结构比传统的动力电池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
相关技术中,无模组电池仅在电芯的一侧设有液冷板,导致电池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较低,且容易产生温度差,影响电池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无模组电池,该无模组电池通过箱体内的液冷流道和液冷板对电芯堆的两端进行散热降温,以提高电池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并使电芯堆的温度均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连通的内腔和开口,所述箱体的内腔用于容纳电芯堆的至少部分,所述箱体的箱壁内具有液冷流道,所述液冷流道至少位于所述电芯堆的一侧;
箱盖,所述箱盖设在所述箱体上,以用于开启和封闭所述开口;
液冷板,所述液冷板用于设在所述电芯堆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在箱体的箱壁内设置液冷流道以对电芯堆的一侧散热降温,通过液冷板对电芯堆的另一侧散热降温,从而提高电池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并使电芯堆的温度均衡,以使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用于承载所述电芯堆,所述基板的内部具有所述液冷流道;
围梁,所述围梁设在所述基板上,并围绕形成所述箱体的内腔;
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均设在所述基板上,并分别与所述液冷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子板、第二子板和支撑筋,所述第一子板用于承载所述电芯堆,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支撑筋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所述支撑筋为间隔排布的多个,以在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形成所述液冷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板背离所述支撑筋的端面具有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用于与所述电芯堆粘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具有凸出筋,所述凸出筋为间隔排布的多个;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凸出筋相抵,以使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之间形成介质流道;
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设在所述底板上,并分别与所述介质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背离所述凸出筋的端面具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用于与所述电芯堆粘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盖具有内腔,所述箱盖与所述围梁相连,以使所述箱盖的内腔与所述箱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电芯堆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箱体的内腔,所述电芯堆的另一部分和所述液冷板位于所述箱盖的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堆包括电芯本体和泡棉件,所述电芯本体为多个,多个所述电芯本体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电芯本体之间设有对应的所述泡棉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模组电池还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箱体上,并将所述箱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用于容纳电芯堆;
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所述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设在所述第二子腔内,并与所述电芯堆电连接;
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设在所述第二子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具有所述第二子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液冷流道连通,所述液冷板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冷板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箱体;11.液冷流道;12.基板;121.支撑筋;13.围梁;14.第一进口;15.第一出口;2.电芯堆;21.电芯本体;3.液冷板;31.底板;311.凸出筋;32.盖板;33.第二进口;34.第二出口;35.介质流道;4.隔板;5.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6.电池管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包括箱体1、箱盖和液冷板3。
箱体1具有连通的内腔和开口,箱体1的内腔用于容纳电芯堆2的至少部分,箱体1的箱壁内具有液冷流道11,液冷流道11至少位于电芯堆2的一侧。箱盖设在箱体1上,以用于开启和封闭开口。液冷板3用于设在电芯堆2的另一侧。
具体的,如图1-图5所示,箱体1具有内腔,箱体1的上端具有与内腔连通的开口,以通过开口将电芯堆2的至少下端部分放置在箱体1的内腔中,箱体1的箱壁内具有液冷流道11,液冷流道11至少位于电芯堆2的下侧,液冷流道11用于液冷介质流动,以对电芯堆2的至少下端部分散热降温。箱盖(图中未示出)设在箱体1的上端,以用于开启和封闭开口,从而将电芯堆2封闭在箱体1和箱盖环绕的空间内,液冷板3位于箱体1和箱盖之间,并设在电芯堆2的上侧,以对电芯堆2的上端散热降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在箱体的箱壁内设置液冷流道以对电芯堆的一侧散热降温,通过液冷板对电芯堆的另一侧散热降温,从而提高电池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并使电芯堆的温度均衡,以使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包括基板12、围梁13、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基板12用于承载电芯堆2,基板12的内部具有液冷流道11。围梁13设在基板12上,并围绕形成箱体1的内腔。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均设在基板12上,并分别与液冷流道11连通。
如图1-图3所示,箱体1的底部为水平设置的基板12,基板12的上端设有围梁13,围梁13为由前梁、后梁、左梁和右梁构成的矩形框体,矩形框体的内部围绕形成箱体1的内腔,优选的,左梁和右梁与基板12固定。
基板12的内部具有液冷流道11,且基板12上设有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分别与液冷流道11连通,液冷介质通过第一进口14进入液冷流道11,再从第一出口15流出液冷流道11,电芯堆2设在基板12上,液冷介质在液冷流道11内流动时对电芯堆2的下端散热降温。
可以理解的是,液冷流道不限于设在基板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围梁内也设有液冷流道,从而对电芯堆的侧壁散热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12具有第一子板、第二子板和支撑筋121,第一子板用于承载电芯堆2,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支撑筋121位于间隔空间内,并连接在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支撑筋121为间隔排布的多个,以在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形成液冷流道11。
如图3所示,基板12具有位于上方的第一子板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子板,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换言之,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形成基板12的内腔。间隔空间内设有多个支撑筋121,支撑筋121连接在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以对第一子板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对电芯堆2起到支撑作用,多个支撑筋12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布,以在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之间形成液冷流道11。
优选的,支撑筋121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多个支撑筋12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布,其中最左端的支撑筋121与基板12的左壁面之间的间隙、最右端的支撑筋121与基板12的右壁面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两个支撑筋121之间的间隙分别为液冷流道11的部分。
支撑筋121在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基板12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支撑筋121包括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第一支撑筋优选为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布的五个,沿由左至右的方向,第一个、第三个和第五个第一支撑筋的前端与基板12的前壁面相连,且后端与基板12的后壁面之间间隔,以形成液冷流道11的部分,第二个和第四个第一支撑筋的后端与基板12的后壁面相连,且前端与基板12的前壁面之间间隔,以形成液冷流道11的部分,五个第一支撑筋将间隔空间分隔为六个首尾相连的区域。
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均设在基板12的前端,并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布,优选的,第一进口14位于第一出口15的左侧,四个首尾相连的区域中,沿由左至右的方向,第一区域的前端与第一进口14连通,液冷介质由第一进口14进入第一区域,并向后流动,然后通过第一个第一支撑筋与基板12的后壁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区域,并向前流动,再通过第二个第一支撑筋与基板12的前壁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三区域,并向后流动,再通过第三个第一支撑筋与基板12的后壁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第四区域,并向前流动,再通过第四个第一支撑筋与基板12的前壁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五区域,并向后流动,再通过第五个第一支撑筋与基板12的后壁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第六区域,第六区域的前端与第一出口15连通,以将液冷介质排出液冷流道11。
每个区域内分别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支撑筋,第二支撑筋的前后两端与基板12之间均具有间隔。第一支撑筋一方面起到支撑第一子板和电芯堆2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导流的作用,使液冷介质受导引的依次且充分的通过六个区域,从而能够对电芯堆2的下端起到充足的散热降温效果。第二支撑筋主要起到支撑第一子板和电芯堆2的作用,其次使每个区域内的液冷介质均匀流动。通过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的支撑作用,避免基板12在电芯堆2的重力作用下变形塌陷,导致液冷介质在液冷流道11内的流量变小。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筋的结构不限于如图3所示的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筋的前后两端与基板之间均具有间隔,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分别设在基板的前后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板背离支撑筋121的端面具有第一粘接层,第一粘接层用于与电芯堆2粘接相连。
具体的,第一子板的上端面具有第一粘接层,第一粘接层与电芯堆2的下端面粘接相连,以固定电芯堆2。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板3包括底板31、盖板32、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底板31具有凸出筋311,凸出筋311为间隔排布的多个。盖板32盖设在底板31上,并与凸出筋311相抵,以使底板31和盖板32之间形成介质流道35。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均设在底板31上,并分别与介质流道35连通。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底板31沿水平方向设置,底板31的上端面具有凸出筋311,凸出筋311为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盖板32沿水平方向设置,并盖设在底板31上,且盖板32的下端面与凸出筋311相抵,以使底板31和盖板32之间形成介质流道35,优选的,盖板32的外周缘与底板31的外周缘密封相连。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均设在底板31上,并分别与介质流道35连通,以使液冷介质通过第二进口33进入介质流道35,然后从第二出口34流出介质流道35。底板31的下端面与电芯堆2的上端面相连,液冷介质在介质流道35流动时对电芯堆2的上端面散热降温。
优选的,凸出筋311包括第一凸出筋,第一凸出筋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第一凸出筋设在底板3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部,以将底板31和盖板32之间的空间分割为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第一凸出筋的前端与底板31和盖板32的前周缘的连接处相连,第一凸出筋的后端与底板31和盖板32的后周缘的连接处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连通,第二进口33与左侧区域连通,第二出口34与右侧区域连通,液冷介质由第二进口33进入左侧区域,然后通过第一凸出筋后侧的间隙进入右侧区域,最后从第二出口34流出。
凸出筋311还包括四个筋组,其中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分别设有两个筋组,每个区域内的两个筋组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个筋组包括多个第二凸出筋,第二凸出筋优选为U形,第二凸出筋的中部沿前后方向延伸,每个区域内的两个筋组中,左侧筋组的第二凸出筋的两端由第二凸出筋的中部向右延伸,右侧筋组的第二凸出筋的两端由第二凸出筋的中部向左延伸,以使两个筋组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个筋组中的多个第二凸出筋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布,换言之,多个U形的第二凸出筋依次间隔环绕设置,以使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内的液冷介质均匀流动,以提升散热降温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介质流道35包括相邻两个第二凸出筋之间的间隙、相邻的第二凸出筋和第一凸出筋之间的间隙、第一凸出筋的后端与底板31和盖板32的后周缘的连接处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凸出筋与底板31和盖板32的外周缘的连接处之间的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凸出筋的结构不限于如图5所示的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凸出筋呈图3中支撑筋的排布方式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液冷板的结构不限于如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31背离凸出筋311的端面具有第二粘接层,第二粘接层用于与电芯堆2粘接相连。
具体的,底板31的下端面具有第二粘接层,第二粘接层与电芯堆2的上端面粘接相连,以固定电芯堆2。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盖具有内腔,箱盖与围梁13相连,以使箱盖的内腔与箱体1的内腔连通,电芯堆2的一部分位于箱体1的内腔,电芯堆2的另一部分和液冷板3位于箱盖的内腔。
如图1所示,电芯堆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箱体1的内腔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电芯堆2的下端位于箱体1的内腔中,电芯堆2的上端高于箱体1。
箱盖具有水平设置的主体和竖直设置的侧板,侧板设在主体的下端,侧板环绕为矩形,以形成箱盖的内腔,侧板通过连接件与箱体1的围梁13相连,以使箱盖的内腔与箱体1的内腔连通,电芯堆2的上端和液冷板3位于箱盖的内腔中。
可以理解的是,箱盖不限于具有内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芯堆和液冷板均位于箱体的内腔,箱盖水平设置并连接箱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堆2包括电芯本体21和泡棉件,电芯本体21为多个,多个电芯本体21间隔排布,相邻两个电芯本体21之间设有对应的泡棉件。
如图2所示,电芯堆2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电芯本体21,电芯本体21沿左右方向延伸,多个电芯本体21在前后方向上间隔排布,相邻两个电芯本体21之间设有对应的泡棉件,泡棉件和电芯本体21的上端与第二粘接层粘接相连,泡棉件和电芯本体21的下端与第一粘接层粘接相连,从而将电芯堆2和液冷板3固定在箱体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模组电池还包括隔板4、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和电池管理系统6。隔板4设在箱体1上,并将箱体1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第一子腔用于容纳电芯堆2的至少部分。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设在第二子腔内,并与电芯堆2电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设在第二子腔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基板12上设有竖直设置的隔板4,隔板4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在围梁13的左梁和右梁之间,以将箱体1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其中第一子腔位于第二子腔的后方一侧,第一子腔用于容纳电芯堆2的下端,且电芯堆2的前端与隔板4相连,以通过隔板4对电芯堆2起到限定位置的作用,优选的,隔板4的上端与液冷板3平齐或高于液冷板3,以使隔板4同时对液冷板3起到限定位置的作用。
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和电池管理系统6设在第二子腔内,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安装在隔板4上,并与电芯堆2的多个电芯本体21以串联的形式电连接,从而监测电芯堆2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电池管理系统6安装在基板12上,并与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电连接,以对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和电芯堆2进行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管理系统6又称BMS,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又称CCS,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的名称不代表电池内具有电池模组,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无模组电池,因此不具有电池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具有第二子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分别与液冷流道11连通,液冷板3设有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位于第二子腔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箱体1的前端设有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且第一进口14位于第一出口15的左侧,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为由基板12向上延伸的接头或接口管,优选的,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位于围梁13的前梁的前侧。
液冷板3的前端设有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且第二进口33位于第二出口34的左侧,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设在底板31的前端的底部,并由底板31向前延伸至第二子腔内。
第一进口14、第一出口15、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设在无模组电池的同一端、且第一进口14和第二进口33相对设置,第一出口15和第二出口34相对设置,以便于供应液冷介质的管路同时连通第一进口14和第二进口33,以及排走液冷介质的管路同时连通第一出口15和第二出口34,方便管路的安装奢姿,同时还使液冷流道11和液冷板3的散热降温效果相同或接近,以避免电芯堆2的上下两端之间具有温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所述箱体(1)具有连通的内腔和开口,所述箱体(1)的内腔用于容纳电芯堆(2)的至少部分,所述箱体(1)的箱壁内具有液冷流道(11),所述液冷流道(11)至少位于所述电芯堆(2)的一侧;
箱盖,所述箱盖设在所述箱体(1)上,以用于开启和封闭所述开口;
液冷板(3),所述液冷板(3)用于设在所述电芯堆(2)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
基板(12),所述基板(12)用于承载所述电芯堆(2),所述基板(12)的内部具有所述液冷流道(11);
围梁(13),所述围梁(13)设在所述基板(12)上,并围绕形成所述箱体(1)的内腔;
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所述第一进口(14)和所述第一出口(15)均设在所述基板(12)上,并分别与所述液冷流道(1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2)具有第一子板、第二子板和支撑筋(121),所述第一子板用于承载所述电芯堆(2),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支撑筋(121)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所述支撑筋(121)为间隔排布的多个,以在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形成所述液冷流道(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板背离所述支撑筋(121)的端面具有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用于与所述电芯堆(2)粘接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3)包括:
底板(31),所述底板(31)具有凸出筋(311),所述凸出筋(311)为间隔排布的多个;
盖板(32),所述盖板(32)盖设在所述底板(31)上,并与所述凸出筋(311)相抵,以使所述底板(31)和所述盖板(32)之间形成介质流道(35);
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所述第二进口(33)和所述第二出口(34)均设在所述底板(31)上,并分别与所述介质流道(35)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背离所述凸出筋(311)的端面具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用于与所述电芯堆(2)粘接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箱盖具有内腔,所述箱盖与所述围梁(13)相连,以使所述箱盖的内腔与所述箱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电芯堆(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箱体(1)的内腔,所述电芯堆(2)的另一部分和所述液冷板(3)位于所述箱盖的内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堆(2)包括电芯本体(21)和泡棉件,所述电芯本体(21)为多个,多个所述电芯本体(21)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电芯本体(21)之间设有对应的所述泡棉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板(4),所述隔板(4)设在所述箱体(1)上,并将所述箱体(1)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用于容纳所述电芯堆(2)的至少部分;
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所述电池模组采集集成件(5)设在所述第二子腔内,并与所述电芯堆(2)电连接;
电池管理系统(6),所述电池管理系统(6)设在所述第二子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具有所述第二子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第一进口(14)和第一出口(15)分别与所述液冷流道(11)连通,所述液冷板(3)设有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第二进口(33)和第二出口(34)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内。
CN202322143115.3U 2023-08-08 2023-08-08 无模组电池 Active CN220491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43115.3U CN220491978U (zh) 2023-08-08 2023-08-08 无模组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43115.3U CN220491978U (zh) 2023-08-08 2023-08-08 无模组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1978U true CN220491978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38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43115.3U Active CN220491978U (zh) 2023-08-08 2023-08-08 无模组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919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20035356A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101840417B1 (ko) 냉매 유로의 절곡이 최소화된 냉각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CN104160547B (zh) 具有新颖的空气冷却式结构的电池组
JP5061367B2 (ja) バッテリ組付体およびバッテリ組付体が搭載される車両
US20070087266A1 (en) Modular battery system
EP3984865A1 (en) Underbody for vehicle
KR20120016590A (ko) 콤팩트한 구조와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KR20070088994A (ko)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의 중대형 전지팩
US20220278393A1 (en) Battery cooling module and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 battery
KR20220041428A (ko) 전지 모듈, 전지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JP2010015951A (ja) 蓄電装置
US20230057377A1 (en) Air-Cooled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US20220285759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CN220491978U (zh) 无模组电池
CN116315308A (zh) 电池箱及电池包
CN212303793U (zh) 电池包和车辆
US20220344744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CN115000568A (zh) 电芯模组和动力电池总成
CN216354446U (zh) 电池模组
CN219959139U (zh) 风冷电池包
KR101928369B1 (ko) 전지 모듈
CN219717151U (zh)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20138413U (zh) 电池包
CN217788597U (zh) 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82235U (zh) 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