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7575U - 耳帽和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帽和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7575U
CN220457575U CN202322111270.7U CN202322111270U CN220457575U CN 220457575 U CN220457575 U CN 220457575U CN 202322111270 U CN202322111270 U CN 202322111270U CN 220457575 U CN220457575 U CN 220457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cap
earphone
contact portion
abutment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112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让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112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7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7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7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耳帽和耳机,其中,耳帽可套接于耳机机体的管嘴上,耳帽包括耳帽主体和内衬,耳帽主体包括接触部和连接部,接触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内部限定出贯通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容纳腔,连接部连接于第二端,且在容纳腔内朝向第一端延伸,连接部内部形成有连通于容纳腔的出音孔,用于套接于管嘴,内衬连接于第一端,并在容纳腔内朝向第二端延伸,其中,内衬用于抵接于耳机机体,以为接触部提供支撑。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机机体播放声音的干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耳帽和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帽和应用该耳帽的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入耳式耳机,另一种是外罩式耳机。入耳式耳机的耳机机体上一般都会套接有耳帽。入耳式耳机通常采用密封方式将噪音隔绝在外,当耳帽插入用户的耳道后,耳帽与耳道之间会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
然而,耳帽在受到耳道的挤压下容易发生变形,导致耳帽与耳道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外界的噪音会由该间隙处进入后,会在用户使用耳机时对耳机机体本身播放的声音造成干扰,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帽和耳机,能够实现在用户使用耳机过程中,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机机体播放声音的干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帽,该耳帽可套接于耳机机体的管嘴上,耳帽包括耳帽主体和内衬,所述耳帽主体包括接触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内部限定出贯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容纳腔,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且在所述容纳腔内朝向所述第一端延伸,所述连接部内部形成有连通于所述容纳腔的出音孔,用于套接于所述管嘴,所述内衬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并在所述容纳腔内朝向所述第二端延伸,其中,所述内衬用于抵接于所述耳机机体,以为所述接触部提供支撑。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耳帽,通过采用设置有内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耳帽主体的接触部在受到耳道的挤压下,内衬通过抵接耳机机体的方式,为接触部提供一个支撑力,以实现对接触部的支撑,从而能够避免耳帽主体的接触部在受压下形变过多而使得耳道与耳帽主体的接触部之间无法紧密切合以产生间隙的情况发生。如此能够改善耳道与耳帽主体的接触部之间的密封性,使得外界的噪音无法由耳道与接触部之间的间隙流入,从而能够减少外界的噪音对耳机机体本身播放的声音的影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内衬在收容于接触部的容纳腔下,不占用耳帽主体之外的空间,使得耳帽主体的整体更为小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机机体和如上所述的耳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耳机的耳帽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耳机的耳帽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耳帽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耳帽;10、耳帽主体;11、接触部;111、第一端;113、第二端;13、连接部;13a、出音孔;30、内衬;30a、抵接通道;30b、泄气孔;31、抵接段;33、加强段;35、防滑凸起;35a、防滑筋条;50、容纳腔;300、耳机;310、耳机机体;320、管嘴。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部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部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部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耳机300,耳机300包括耳帽100和耳机机体310,耳帽100可套设于耳机机体310的管嘴320上。
耳帽100可以实现在耳机300佩戴后,与用户耳道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当然耳帽100也可以实现与用户的耳道的柔性接触,以避免用户耳道与管嘴320直接接触而受到伤害。耳机机体310为耳机300的主体部分,其中,耳机300可以为入耳式的有线耳机300或无线耳机300,耳机300可以与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MP3、可穿戴式音频设备等播放设备通信连接。耳机300的管嘴320用于插入用户的耳道,当管嘴320插入耳道时,管嘴320的音孔位于耳道内,播放设备播放的声音可以通过管嘴320的音孔传输至耳道内。耳机300的具体工作原理在相关技术中早有公示,本申请不做赘叙。
为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避免耳道对耳帽100进行挤压导致耳帽100变形量过大使得耳帽100与耳道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现象发生,本申请着重对耳帽100进行了改进,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耳帽100包括耳帽主体10和内衬30,耳帽主体10可以包括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接触部11包括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3,且内部限定出贯通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3的容纳腔50,连接部13连接于第二端113,且在容纳腔50内朝向第一端111延伸,连接部13内部形成有连通于容纳腔50的出音孔13a。其中,接触部11的第一端111形成有供管嘴320穿设的开口,管嘴320可由开口处伸入容纳腔50内后与连接部13进行配合连接,也即连接部13能用于套接于管嘴320。如此,连接部13的出音孔13a能够与管嘴320相连通,以使播放设备播放的声音可以通过出音孔13a传输至耳道内。
耳帽主体10中的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的材质可以为硅橡胶材质,硅橡胶质地柔软,提升了耳道佩戴耳帽100的舒适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的材质也可以是聚氨酯泡棉材质,聚氨酯泡棉质地柔软并且具有一定的密封性,能够在提升耳帽100佩戴后的舒适度的同时,提升耳帽100的降噪性能,当然,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的材质还能够是由可以直接接触皮肤的其他柔性密封材料,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此外,本申请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的材质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用于与耳道直接接触的接触部11可以是柔性材质,例如硅橡胶材质,而连接部13的材质则可以同样是柔性材质例如硅橡胶材质或者为聚氨酯泡棉材质,甚至还可以是其他硬度与接触部11不同的材质,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在耳帽主体10设置为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两部分结构的情况下,具有适应性形变能力强,佩戴较为舒适的优点。当然,本申请的耳帽主体10也可以是单独设置为一个整体的筒状结构,也即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是一个整体形式,这样制造工艺上可以简化。接下来的内容还是以耳帽主体10设置为接触部11和连接部13两部分的形式,对本申请耳帽100的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在与耳道的接触下不易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行进一步阐述。
其中,内衬30连接于接触部11的第一端111。内衬30的材质可以是硅橡胶材质、塑胶材质或者金属材质等等材质,具体地,当内衬30的材质为硅橡胶材质下,硅橡胶质地柔软,提升了耳道佩戴耳帽100的舒适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内衬30和接触部11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即内衬30与接触部11之间可以是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如此可以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在图中示例性示出的方案中,内衬30和接触部11的第一端111的连接处呈倒圆角设置,如此设置下,使得两者的连接处不会存在较为尖锐的棱边,避免用户在碰触耳帽主体10时被两者的连接处划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可以是内衬30、接触部11以及连接部13为一体结构,这样设置,生产效率更高,三者连接更为牢固。当然内衬30和接触部11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并通过胶粘、热熔等方式进行固定。
内衬30在容纳腔50内朝向第二端113延伸,也即内衬30可以收容在接触部11的容纳腔50内,不占用耳帽主体10之外的空间,使得耳帽主体10的整体更为小巧,且用户在外界观看时,大部分的视角下均无法观察到内衬30的存在,提高耳帽100的外在美观性。内衬30用于抵接耳机机体310,以为接触部11提供支撑,如此内衬30可以通过在抵接耳机机体310的外表面下,能够生成一个反向的支撑力,且借由该支撑力实现为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提供支撑,当用户在使用耳机300且佩戴好耳帽100时,如若耳道对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进行抵压,内衬30所提供的支撑力能够对接触部11进行支撑,使得接触部11不易变形,从而接触部11与耳道之间能够紧密贴合。
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有内衬3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在受到耳道的挤压下,内衬30通过抵接耳机机体310的方式,为接触部11提供一个支撑力,以实现对接触部11的支撑,从而能够避免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在受压下形变过多而使得耳道与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之间无法紧密切合以产生间隙的情况发生。如此能够改善耳道与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之间的密封性,使得外界的噪音无法由耳道与接触部11之间的间隙流入,从而能够减少外界的噪音对耳机机体310本身播放的声音的影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2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内衬30沿接触部11的周向延伸并限定出用于供管嘴320穿设的抵接通道30a,抵接通道30a的内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抵接于耳机机体310。在实际情况中,为了配合耳道的轮廓,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形状大体多为筒体状。因此,内衬30可以是环绕接触部11一周的整体结构形式,如此设置下能够在环向上提高对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支撑性,提高在环向上的支撑效果,且当环绕接触部11一周下,内衬30为一个连续结构,其自身的强度更佳,故对支撑部的支撑效果也会更好。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内衬3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内衬30沿接触部11的周向间隔排布,也即内衬30也可以为一个非连续结构,如此也能够在环向上提高对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支撑性。并且内衬30在收容于接触部11的容纳腔50下,不占用耳帽主体10之外的空间,使得耳帽主体10的整体更为小巧。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均会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耳道结构对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变形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部分用户的耳道宽度较小,对接触部11所产生的变形量较大,又例如部分用户的耳道宽度较大,对接触部11所产生的变形量较小。因此,当耳道对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所产生的变形量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是抵接通道30a的内表面的部分抵接管嘴320,也可以是抵接通道30a的内表面的整体抵接管嘴320,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2至图3,在第一端111朝向第二端113的方向上,抵接通道30a的内径呈减小的趋势。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耳帽100会自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第二端113至第一端111逐渐进入到耳道内,而在接触部11未发送形变的形态下,容纳腔50的空间是由第二端113至第一端111的方向上组件增大,因此为了更符合实际的使用情况,相应地,抵接通道30a的内径会在第一端111朝向第二端113的方向上呈减小的趋势,使得用户在进行耳帽主体10的佩戴过程中,降低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对耳道的侵入感,提升入耳舒适度,内衬30对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支撑效果更为合理、均衡。具体地,抵接通道30a的内径减小的形式可以是以逐渐减小的趋势实现减小内径的形式,也可以是阶梯式减小的趋势实现减小内径的形式,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衬30对耳帽主体10的支撑效果,其中,抵接通道30a与耳机机体310过盈配合。抵接通道30a与耳机机体310过盈配合下,耳机机体310给予抵接通道30a的内壁面的作用力更大,使得内衬30对支撑部所产生的支撑力也会更大,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内衬30对耳帽主体10的支撑效果。可以理解的,内衬30用于抵接管嘴320的其中一部分的内径可以与耳机机体310与内衬30相抵接的位置处的外径大致相等,该方式下内衬30能够与耳机机体310刚好贴合,如此在起到对耳帽主体10的支撑的同时,能够便于用户实现耳帽主体10在耳机机体310上的拆装。
请参阅图2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内衬30可以包括抵接段31、防滑凸起35以及加强段33,其中,抵接段31内限定出抵接通道30a,也即抵接段31用于抵接耳机机体310以将接触部11进行支撑。而由于耳机机体310的外表面本身较为平整光滑,为了提高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抵接时的稳定性,将防滑凸起35连接于抵接段31用于限定出抵接通道30a的内壁面,并用于抵接耳机机体310,通过这样设置,能借由防滑凸起35加大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抵接时发生滑动,使得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抵接下更为稳定。并且,防滑凸起35与抵接段31之间可以是通过胶粘、热熔方式或者一体成型进行连接,这样设置,生产效率更高。
加强段33连接于抵接段31远离接触部11的第一端111的一端端部,并沿朝向所述接触部11的方向上弯折。如此可以通过加强段33的弯折设置,实现提高内衬30整体的强度,以提升内衬30的抵接段31对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支撑效果。其中,加强段33与抵接段31之间可以是通过胶粘、热熔方式或者一体成型进行连接,这样设置,生产效率更高。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抵接段31、加强段33以及防滑凸起35可以是一体结构,便于车间对内衬30进行生产,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抵接时的稳定性,请参阅图4,在一种结构形式中,防滑凸起35为环绕抵接段31一周且为连续结构的防滑筋条35a,也即本申请的防滑凸起35形成为横截面呈环状的筋条结构,这样在环向上能够增加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在环向上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抵接时能进一步稳定。
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防滑凸起35可以包括多个防滑凸点,多个防滑凸点沿抵接段31的周向上间隔排布,也即本申请的防滑凸起35包括有多个环绕抵接段31设置的防滑凸点,具体地,防滑凸点在抵接段31上的投影可以大致呈圆形状、方形状或者多边形状等等,对此不作限定。如此,通过多个防滑凸点也能够在环向上能够增加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在环向上抵接段31与耳机机体310抵接时能进一步稳定。
以上内容,从内衬30的结构形式方面具体介绍了本申请的耳机300的耳帽100具有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紧密贴合耳道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为了使用户在佩戴耳帽100过程中不产生异物感,本申请还可以在内衬30形成有连通容纳腔50和抵接通道30a的泄气孔30b。用户在佩戴耳帽主体10时,在内衬30与耳机机体310的抵接下,容纳腔50内会处于一个近乎完全密封的状态,导致接触部11会几乎完全无法形变,使得用户在佩戴耳帽100过程中产生异物感。因此在内衬30上形成有泄气孔30b,使得容纳腔50内的空气能依次由泄气孔30b和抵接通道30a后流向外界,释放出容纳腔50内的空气,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便可实现适当形变,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图中示例性示出的方案中,本申请将泄气孔30b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泄气孔30b沿内衬30的周向间隔排布,例如图4所示泄气孔30b的数量为八个,当然泄气孔30b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等。如此可以通过多个环绕内衬30的泄气孔30b将容纳腔50内的空气进行释放泄出,使得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的容纳腔50内的整体气压更为均衡,耳帽主体10的接触部11在环向上的形变程度大致相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在泄气孔30b的尺寸足够大且能将容纳腔50内的空气排出的情况下,泄气孔30b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耳帽,可套设于耳机机体的管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帽包括:
耳帽主体,所述耳帽主体包括接触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内部限定出贯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容纳腔,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且在所述容纳腔内朝向所述第一端延伸,所述连接部内部形成有连通于所述容纳腔的出音孔,用于套接于所述管嘴;和
内衬,所述内衬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并在所述容纳腔内朝向所述第二端延伸,其中,所述内衬用于抵接于所述耳机机体,以为所述接触部提供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沿所述接触部的周向延伸并限定出用于供所述管嘴穿设的抵接通道,所述抵接通道的内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抵接于所述耳机机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抵接通道的内径呈减小的趋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通道与所述耳机机体过盈配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包括抵接段和防滑凸起,所述抵接段内限定出所述抵接通道,所述防滑凸起连接于所述抵接段用于限定出所述抵接通道的内壁面,并用于抵接所述耳机机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凸起为环绕所述抵接段一周且为连续结构的防滑筋条;
或者,所述防滑凸起包括多个防滑凸点,多个所述防滑凸点沿所述抵接段的周向上间隔排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还包括加强段,所述加强段连接于所述抵接段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端部,并沿朝向所述接触部的方向上弯折。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形成有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抵接通道的泄气孔。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和所述接触部为一体结构;
且/或,所述内衬和所述第一端的连接处呈倒圆角设置。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机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帽。
CN202322111270.7U 2023-08-07 2023-08-07 耳帽和耳机 Active CN220457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1270.7U CN220457575U (zh) 2023-08-07 2023-08-07 耳帽和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1270.7U CN220457575U (zh) 2023-08-07 2023-08-07 耳帽和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7575U true CN220457575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24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11270.7U Active CN220457575U (zh) 2023-08-07 2023-08-07 耳帽和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75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41259B1 (en) In-ear headphones having a flexible nozzle and related methods
EP3082347B1 (en) In-ear headphones with retention members
US9788099B2 (en) Ear tip with stabilizer
US8348010B2 (en) Invertible ear tips for an ear piece
US7965855B1 (en) Conformable ear tip with spout
US10587947B2 (en) Ear tip with anti-tragus stabilizer
US20090232342A1 (en) Earbud adapter with increased flexibility region
KR20120006071A (ko) 이어피스 시스템
CN214707980U (zh)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US10284976B2 (en) Hearing aid
US20130177193A1 (en) Earbud or in-ear headphone clip
EP3841761B1 (en) Earpie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ustomization method of the earpiece
CN220457575U (zh) 耳帽和耳机
CN114040315B (zh) 耳套结构的加工方法、耳套结构及耳机
CN215072882U (zh)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US10716710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aling ring, and a sealing ring
US20180103310A1 (en) Light weight headphone
WO2002084982A9 (en) Radio/telephone ear-piece
CN220457576U (zh) 耳帽和耳机
CN215010651U (zh)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CN220043629U (zh) 耳帽和耳机
CN219555125U (zh) 一种耳塞位置可调的耳机
CN215072881U (zh)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