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3829U -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3829U
CN220453829U CN202322085176.9U CN202322085176U CN220453829U CN 220453829 U CN220453829 U CN 220453829U CN 202322085176 U CN202322085176 U CN 202322085176U CN 220453829 U CN220453829 U CN 220453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cooling medium
surface cooler
medium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851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金旺
刘冠军
郑丽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arbon He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arbon He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arbon He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arbon He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851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38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3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38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通过在除湿机风路流程中,在前表冷器后设置一深度冷却器,深度冷却器系统冷凝器的冷却介质为表冷器出水,实现了对表冷器回水的逐级利用,最终将进入除湿转轮的湿度从6.6g/kg降至4.7g/kg,相应地将再生能耗从102KW降至66KW。本实用新型提升了传统单转轮除湿机或传统双转轮除湿机的冷源的利用率,同时大大提高了深度冷却器系统制冷循环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湿度环境对处在其中的每一种物品和活动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产生重大影响。潮湿的空气质量,对各种商业工业环境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不仅会影响身处其中的人们,更会对设施设备等带来损坏。
转轮除湿机是利用固体吸湿剂做成的转轮进行旋转除湿的设备。常见的有单转轮除湿机和双转轮除湿机。为了提高除湿转轮的除湿效率,并防止进入除湿转轮的空气湿度过大而导致除湿转轮损坏,转轮除湿机中设置有表冷器。其中前表冷器用于对待处理的来风进行初步降温以提升除湿效率。经过除湿转轮及处理风机干燥处理的风具有较高的升温,为了将处理后的风的温度降至合适的温度,故设置后表冷器用于给出风进行降温。
转轮除湿机组的能耗主要为除湿转轮中的再生风加热产生,在现有的转轮除湿机中,来风经过前表冷器和后表冷器处理后,除湿转轮中的再生风加热的能耗约占整个转轮除湿机组能耗的90%,冷源利用效率较低,转轮除湿再生能耗较高。若降低进入除湿转轮的风的湿度,转轮除湿机中的再生能耗能够大幅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通过在前表冷器后设置一深度冷却蒸发器,实现了对表冷器出水的逐级利用,提升了传统单转轮除湿机和传统双转轮除湿机表冷器的冷冻介质系统的利用率,降低转轮除湿再生能耗,同时大大提高了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循环性能系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待处理风依次流经前表冷器、包括一或多个除湿转轮的除湿转轮单元、后表冷器的外表面后流出;其特征在于:
第一冷却介质从远端机房引入后进行分流,分流形成的第一支路流经所述前表冷器的内腔,分流形成的第二支路流经后表冷器的内腔,供与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及后表冷器的外表面的待处理风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待处理风的温度。
在所述前表冷器与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之间设置一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压缩机连通并循环流通有制冷介质,以在所述待处理风流至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前,降低所述待处理风的湿度及温度;其中,所述冷凝器外部流通有第二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与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与所述冷凝器内腔中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或者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所述前表冷器及所述后表冷器的管程后,作为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并与所述冷凝器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所述冷凝器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从冷却塔流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相接触来进行热交换,以使所述冷凝器内部的制冷介质降温,随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冷却塔。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前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一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一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后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二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后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二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在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之间还设有一中表冷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远端机房流出后还分流形成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流经所述中表冷器的内腔,供流经中表冷器外表面的待处理风降温;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所述前表冷器、所述中表冷器及所述后表冷器的管程后作为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并与所述冷凝器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中表冷器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三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中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三调节阀的调节中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处理风机;其中: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仅包括一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位于所述一个除湿转轮与所述后表冷器之间;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两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位于所述两个除湿转轮之间。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设置有一节流阀,以供调节流入所述蒸发器的所述制冷介质的流量。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除湿机风路流程中,在前表冷器后设置一深度冷却器,深度冷却器系统冷凝器的冷却介质为表冷器出水,实现了对表冷器回水的逐级利用,最终将进入除湿转轮的湿度从6.6g/kg降至4.7g/kg,相应地将再生能耗从102KW降至66KW。本实用新型提升了传统单转轮除湿机或传统双转轮除湿机的冷源的利用率,同时大大提高了深度冷却器系统制冷循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使用循环利用的介质时单转轮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使用循环利用的介质时双转轮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使用独立冷却系统时单转轮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使用独立冷却系统时双转轮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待处理风
2 前表冷器
3 后表冷器
41 第一除湿转轮
42 第二除湿转轮
5 蒸发器
6 冷凝器
7 压缩机
8 第一冷却介质
9 第二冷却介质
8a 第一支路
8b 第二支路
8c 第三支路
10 制冷介质
11 中表冷器
12 第一调节阀
13 第二调节阀
14 第三调节阀
15 处理风机
16 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空间相关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下面”、“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可在文中使用以便于说明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持”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通过下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实用新型。
下文将结合图1、图2、图3以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中图1展示的是将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至单转轮除湿机时的示意图。图2展示的是将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至双转轮除湿机时的示意图。
结合图1和图2进行如下说明:待处理风1依次流经前表冷器2、除湿转轮单元、后表冷器3的外表面后流出。其中,除湿转轮单元可包括一或多个除湿转轮,仅包括一个除湿转轮的结构如图1所示,除湿转轮单元包括单独的除湿转轮41;包括多个除湿转轮的结构如图2所示(图2仅以包括2个除湿转轮为例进行说明),除湿转轮单元包括第一除湿转轮41和第二除湿转轮42。
第一冷却介质8从远端机房(未图示)引入后分流,分流形成的第一支路8a流经所述前表冷器2的内腔,分流形成的第二支路8b流经后表冷器3的内腔,供与流经所述前表冷器2及后表冷器3的外表面的待处理风1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待处理风1的温度。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冷却介质8从远端机房(未图示)流出后仅引入部分至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远端机房可同时为多个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提供冷源。
在本实施例中,待处理风在进入前表冷器前还经过以一初效过滤器(未图示)。待处理风1在流出后表冷器3后还经过一加热器(未图示)及一高效过滤器(未图示)。设置初效过滤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粗级过滤端,主要用于过滤5微米以上尘埃粒子。高效过滤器主要用于捕集0.5微米以下的颗粒灰尘及各种悬浮物,过滤效率高回、阻力低、容尘量大。在流出后表冷器3后还设置一加热器的目的在于避免送风温度低于室内状态点的露点温度而导致送风口结露的问题。
在所述前表冷器2与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之间设置一蒸发器5,所述蒸发器5与冷凝器6、压缩机7连通并循环流通有制冷介质10,以在所述待处理风1流至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前,降低所述待处理风1的湿度及温度;其中,所述冷凝器6外部流通有第二冷却介质9,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与所述冷凝器6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与所述冷凝器6内腔中的所述制冷介质1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10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所使用的冷却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水、盐水、乙二醇溶液、防冻液等。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的冷却介质的冷却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循环冷却、直流冷却以及间接冷却。其中循环冷却介质在循环冷却的过程中经过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后,经过处理后再次循环使用。直流冷却介质在直流冷却过程中,仅与冷凝器进行一次热交换后,就直接流出转轮除湿机系统。间接冷却介质在进行间接冷却的过程中与冷凝器中的制冷介质进行间接热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用作前表冷器2和后表冷器3的表冷器包括但不限于:蛇型盘管型表冷器、冷风机型表冷器。其中蛇形盘管型表冷器中的流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冷冻水、热水、工业用冷冻盐水、氟利昂。冷风机行表冷器中流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氟利昂、R407C、HFC型非共沸环保制冷剂。
在本实施例中,前表冷器2和后表冷器3通过第一冷却介质8吸收待处理风1的中热量,从而降低待处理风1的温度。其中,所述前表冷器2和后表冷器3的表冷器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质薄片、镀锌管、钢管或不锈钢管等。其中,翅片型表冷器的翅片所采用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普通铝箔、亲水铝箔。表冷器的端护板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镀锌板、锈钢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介质8在前表冷器2及后表冷器3的金属管中流动,并通过与表冷器的外表面进行热交换以对待处理风1的制冷。其中,表冷器的制冷效果与其表面积以及第一冷却介质8的流量成正比,即表冷器的表面积越大,制冷效果越好;第一冷却介质8的流量越大,制冷效果越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转轮包括转轮、风机、加热器、控制系统。其中,除湿转轮的转轮部件由多层吸湿材料和轮筐组成,所述吸湿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胶、沸石。当待处理风1经过除湿转轮时,吸湿材料将吸附待处理风1中的水分以达到除湿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转轮除湿机中主要的能耗由其加热器产生。转轮除湿机的加热器通过加热空气,提高空气的温度,以蒸发空气中的水分,从而达到除湿效果。当所述待处理风1的湿度高于吸湿材料表面的湿度时,吸湿材料吸水,从而实现除湿的效果;当吸湿材料饱和时,转轮除湿机的加热器产生再生热能,对吸湿材料进行加热,使吸湿材料释放所吸附的湿气,从而使吸湿材料重新恢复除湿能力,增强转轮除湿机的可复用性。
上文中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中的表冷器、除湿转轮的结构及原理进行了阐述,下文中将进一步对所述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中的深度蒸发冷却系统进行解释性的说明。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深度蒸发冷却系统包括蒸发器5、冷凝器6和压缩机7。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在前表冷器2与除湿转轮单元之间设置一蒸发器5以降低除湿转轮中加热器的再生能耗。由上文中所描述转轮除湿机加热器的工作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通过在待处理风1进入除湿转轮前,若使用蒸发器5可以对待处理风1进行深度冷却,更重要的是降低待处理风1的湿度,使得除湿转轮中的吸湿材料所吸附的湿气减少,从而减少除湿转轮中的再生风加热所产生的能耗,最终达到提升转轮除湿机整体的冷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5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干式蒸发器或非满液式蒸发器、再循环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以及喷淋式蒸发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6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空气冷却式冷凝器、水冷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以及喷淋式冷凝器。其中水冷式冷凝器包括壳管式冷凝器、套管式冷凝器、壳-盘管式冷凝器、螺旋板式冷凝器、以及沉浸式冷凝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7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或曲轴连杆压缩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所述压缩机7内部设置有驱动电机,用于将所述制冷介质10从低压的蒸发器5中抽出,并经过压缩机7的处理变为高温高压的状态,随后通过冷凝器6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介质10所使用的介质为具有低沸点以及高蒸发热特性的材料,所述制冷介质10包括但不限于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代甲、氟里昂。当所述制冷介质10在低温状态下则会蒸发,并收集周围环境的热量;当所述制冷介质10在高温状态下则会冷凝,并释放出吸收的热量。
具体地,当所述制冷介质10经冷凝器6后以液态形式进入蒸发器5后,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介质10蒸发吸热,使蒸发器5表面温度降低,与待处理风1产生热交换,从而降低待处理风1的温度及湿度。压缩机7将蒸发后的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介质10吸入,并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介质10。随后冷凝器6将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介质10冷凝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介质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或者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下文将结合图1、图2、图3、图4对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的两种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流出所述后表冷器3后,作为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并与所述冷凝器6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1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10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作为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以预设温度流入冷凝器用于给所述制冷介质10进行热交换,举例来说: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从远端机房流出后的温度为7摄氏度,在经过前表冷器和后表冷器后的温度为12摄氏度。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作为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以12摄氏度的温度流入冷凝器用于为所述冷凝器6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10进行热交换,流出所述冷凝器6的第一冷却介质8为17摄氏度,随后所述冷凝器6流入远端机房。
下文将结合图1以及图2对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的情况进行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展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应用于单转轮的转轮除湿机中。第一冷却介质8从远端机房流出后分流,分别流经前表冷器2和后表冷器3中,以供于待处理风1进行热交换,使待处理风1降温。随后,从后表冷器3中流出的第一冷却介质8作为冷却介质流经冷凝器6的表面,用于与冷凝器6中的制冷介质10进行热交换。随后汇入第一冷却介质8的回水管中,并回流至远端机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表冷器2的第一冷却介质8流出端设有第一调节阀12,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在流经所述前表冷器2后经所述第一调节阀12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表冷器3的第一冷却介质8流出端设有第二调节阀13,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在流经所述后表冷器3后经所述第二调节阀13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冷却介质8流经前表冷器2及后表冷器3后分别设置对应的调节阀的优势在于,可根据第一冷却介质8回流时的温度调节其流量,从而有效避免容纳有第一冷却介质8的管道发生热膨胀而造成危险,同时对远端机房中的换热设备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2所示展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在应用于双转轮的转轮除湿机中的场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第一除湿转轮41和第二除湿转轮42;在第一除湿转轮41和第二除湿转轮42之间还设有一中表冷器11,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从远端机房流出后还分流形成第三支路8c;所述第三支路8c流经所述中表冷器11的内腔,供流经中表冷器11外表面的待处理风1降温。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中表冷器11流入第二除湿转轮42之间还设置有一中效过滤器(未图示)以供所述待处理风1流经。其中,所述中效过滤器主要用于过滤1-5微米以上尘埃粒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表冷器11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流出端设有第三调节阀14,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在流经所述中表冷器11后经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调节中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其中,设置中表冷器11的目的以及其作用原理在上文中对前表冷器2及后表冷器3的描述一致,且设置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目的及其作用原理与上文中所描述的第一调节阀12以及第二调节阀13一致,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上文对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下文将结合图3以及图4对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6外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从冷却塔流入所述冷凝器6,与所述冷凝器6的外表面相接触来进行热交换,以使所述冷凝器6内部的制冷介质10降温,随后所述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冷却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介质9以预设温度流入冷凝器用于给所述制冷介质10进行热交换,举例来说:所述第一冷却介质8从远端机房流出后,流入前表冷器2及后表冷器3的温度为7摄氏度,流出的温度为12摄氏度,随后回流至远端机房。第二冷却介质9从冷却塔流出后,流入冷凝器6的温度为32摄氏度,流出的温度为37摄氏度,随后回流至冷却塔。
如图3所示,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的结构应用于单转轮除湿机中。
如图4所示,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的结构应用于双转轮除湿机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6的外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首先由冷却塔流出,随后流入所述冷凝器6,用于与冷凝器6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1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10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冷却塔。其中,所述冷却塔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自然通风冷却塔和机械通风冷却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还包括处理风机15;其中: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仅包括一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15位于所述一个除湿转轮与所述后表冷器3之间;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两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15位于所述两个除湿转轮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风机15依靠机械能提高待处理风1的压力,并将待处理风1进行排送。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仅包括一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15将待处理风1排送至后表冷器3或中。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两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15将待处理风1排送至表冷器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5与冷凝器6之间设置有一节流阀16,以供调节流入所述蒸发器5的所述制冷介质10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阀16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内平衡式节流阀16和外平衡式节流阀16。设置该节流阀16的是通过控制制冷介质10的流量,以达到提升蒸发器5的蒸发效率以及保护压缩机7的目的。
具体地,若流入蒸发器5的制冷介质10的流量过大,导致流出蒸发器5的制冷介质10为液态,则会导致压缩机7产生液击现象,从而损坏压缩机7;若流入蒸发器5的制冷介质10的流量过小,则蒸发器5工作不饱和,制冷介质10在完全流过蒸发器5前就已蒸发完毕,从而导致制冷不足。因此,当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介质10经过节流阀16的节流孔(未图示)进行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雾状制冷介质10,以提升蒸发器5的蒸发效率。故通过所述节流阀16的控制,可保证进入蒸发器5的制冷介质10处于适宜的流量及形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通过在除湿机风路流程中,在前表冷器后设置一深度冷却器系统,并针对深度冷却器系统中冷凝器的冷却介质采用为表冷器出水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或者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的方式,实现了对表冷器回水的逐级利用,最终将进入除湿转轮的湿度从6.6g/kg降至4.7g/kg,相应地将再生能耗从102KW降至66KW。本实用新型提升了传统单转轮除湿机或和传统双转轮除湿机的冷源的利用率,同时大大提高了深度冷却器系统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循环性能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待处理风依次流经前表冷器、包括一或多个除湿转轮的除湿转轮单元、后表冷器的外表面后流出;其特征在于:
第一冷却介质从远端机房引入后进行分流,分流形成的第一支路流经所述前表冷器的内腔,分流形成的第二支路流经后表冷器的内腔,供与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及后表冷器的外表面的待处理风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待处理风的温度;
在所述前表冷器与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之间设置一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压缩机连通并循环流通有制冷介质,以在所述待处理风流至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前,降低所述待处理风的湿度及温度;其中,所述冷凝器外部流通有第二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与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与所述冷凝器内腔中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或者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所述前表冷器及所述后表冷器的管程后作为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并与所述冷凝器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
所述冷凝器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从冷却塔流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相接触来进行热交换,以使所述冷凝器内部的制冷介质降温,随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冷却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一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一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二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后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二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在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之间还设有一中表冷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远端机房流出后还分流形成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流经所述中表冷器的内腔,供流经中表冷器外表面的待处理风降温;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所述前表冷器、所述中表冷器及所述后表冷器的管程后作为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并与所述冷凝器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表冷器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三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中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三调节阀的调节中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处理风机;其中:
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仅包括一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位于所述一个除湿转轮与所述后表冷器之间;
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两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位于所述两个除湿转轮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设置有一节流阀,以供调节流入所述蒸发器的所述制冷介质的流量。
CN202322085176.9U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Active CN2204538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85176.9U CN220453829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85176.9U CN220453829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3829U true CN220453829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25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85176.9U Active CN220453829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38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6367B (zh) 一种热泵驱动的内冷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CN101846365B (zh) 一种利用室内排风蒸发冷却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KR101071350B1 (ko) 클린룸용 하이브리드 제습냉방 외조기 시스템
JP6475746B2 (ja) 第1の空気ストリームを冷却しかつ除湿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3225855B (zh) 一种多级热泵循环驱动的溶液除湿空气处理装置
CN201368542Y (zh) 热管式新风除湿机
CN103502760B (zh) 冷却流体的蒸发冷却装置及方法
CN104132413A (zh) 基于吸收式制冷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机组
CN103292392A (zh) 一种带有辅助排热的多级转轮除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721133B (zh) 自冷式固体干燥剂降温除湿空调系统
CN106839189A (zh) 蒸发式冷凝/转轮吸附除湿耦合制冷空调系统
CN104676760A (zh) 一种无露点控制的空调系统
KR101632494B1 (ko) 히트펌프에 간접식증발냉각기 배수를 이용한 하이브리드 제습냉방시스템
CN220453829U (zh) 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US9557093B2 (en) Industrial dehumidifier system
CN202993383U (zh) 溶液式恒温除湿机
CN106813326B (zh) 溶液除湿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207516C (zh) 一种带热回收的空气除湿冷却装置
CN219995453U (zh) 自供冷源的转轮除湿装置
CN102997343B (zh) 溶液式恒温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3291698U (zh) 一种高效节能空气除湿系统
KR20170106662A (ko) 알루미늄 태양열 집열판 및 열역학 온수생산 시스템을 이용한 농수산물 건조
CN2593094Y (zh) 带热回收的空气除湿冷却装置
CN215570878U (zh) 一种低湿溶液除湿机
CN102179143A (zh) 一种新风除湿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