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31941U - 线材卷线器 - Google Patents

线材卷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31941U
CN220431941U CN202321466591.2U CN202321466591U CN220431941U CN 220431941 U CN220431941 U CN 220431941U CN 202321466591 U CN202321466591 U CN 202321466591U CN 220431941 U CN220431941 U CN 220431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rotating
wire
rotating member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6659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化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uxingzh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uxingzh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uxingzh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uxingzh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6659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31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31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31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oring, Repeated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Of Elongat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材卷线器,包括壳体、卷线轮机构、卷线控制机构和线材;卷线轮机构包括卷线盘、卷线盘中心轴、转动发条;卷线控制机构包括第一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前端相啮合的第二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配合控制卷线控制机构位置和状态的控制件、用于驱动第一转动件复位的弹性复位件;第二转动件配合在卷线盘上,卷线盘转动驱动第二转动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件运动;第一转动件上设有闭合的运动轨迹槽,控制件一端固定连接于壳体上,控制件另一端配合在运动轨迹槽中沿运动轨迹槽滑动;通过第二转动件与控制件的位置状态来控制线材的收线或放线;本实用新型的卷线器,可随意拉长或收回,拉动更顺畅,卡位更精准,结构更紧凑。

Description

线材卷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材收纳领域,涉及线材卷线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材为了可长距离使用,设计长度较长,但在不使用时候,收纳极其麻烦,容易缠绕成一团,为了收纳方便,现有线材采用收纳装置,一种是手动卷曲收纳,收纳麻烦,使用也不方便;另一种是自动收纳装置,内设有收卷弹簧,在线材拉出后,收卷弹簧被压缩,在停止拉动时,收卷弹簧弹力将线材收入卷线器,为了将拉出的线材锁定,会采用锁定机构,将回缩的线材卡住防止回缩,但是这种机构无法实现随意长度的拉伸,只能在某些设定长度进行定位。现有的自动收纳卷线装置也有通过偏心齿轮带动卷线盘转动收纳或拉伸长度的,但存在结构复杂,产品厚度或宽度更大,卡位精准度偏低,长时间使用后转动收纳没那么顺畅,转动速度较慢,容易出现卡住现象导致线材卡住拉不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的直径空间更小,卡位更精准,转动更顺滑,结构更紧凑的线材卷线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材卷线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卷线轮机构、卷线控制机构和盘绕于所述卷线轮机构内的线材;所述卷线轮机构包括卷线盘、卷线盘中心轴、设置在卷线盘中心轴内的转动发条;所述卷线控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上且与卷线盘中心轴同轴设置的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前端相啮合的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配合控制所述卷线控制机构位置和状态的控制件、用于驱动第一转动件复位的弹性复位件;
所述第二转动件配合在所述卷线盘上,所述卷线盘转动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运动;
所述第一转动件上设有闭合的运动轨迹槽,所述控制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控制件另一端配合在所述运动轨迹槽中沿运动轨迹槽滑动;
所述运动轨迹槽包括四个停驻所述控制件的定点拐角,其余为非障碍滑道,四个定点拐角分别对应:固定点、回收点、第一拉伸点和第二拉伸点;所述控制件停驻于所述固定点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停驻于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的中间位置,此时,所述线材处于卡住状态;所述控制件停驻于所述回收点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此时,所述线材处于完全回收状态;所述控制件停驻于所述第一拉伸点或所述第二拉伸点的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此时,所述线材处于被向外拉伸的状态;
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上,通过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驱使所述第一转动件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卷线盘上设有骨位滑轨,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后端配合在所述骨位滑轨中,通过骨位滑轨的形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位于所述骨位滑轨的位置来与所述控制件共同控制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位置和状态。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骨位滑轨为弧形或圆形骨位槽,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尾部侧壁面与所述骨位槽的骨面滑动接触,所述骨位滑轨上设置有固定位缺口,所述固定位缺口为由所述骨位槽的中间位置向外凸起形成的槽口,所述固定位缺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端面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两侧的偏转角度一致,当所述第二转动件未转动时,所述第二转动停驻于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的中间位置,且其尾部位于固定位缺口内,所述控制件停驻于所述固定点位置,此时,所述线材处于卡住状态;
所述第二转动件逆时针旋转至极端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且其尾部脱离固定位缺口,转动至抵接骨位滑轨,所述控制件停驻于所述回收点,此时,所述线材处于完全回收状态;
所述第二转动件顺时针旋转至极端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且其尾部脱离固定位缺口,转动至抵接骨位滑轨,所述控制件停驻于所述第一拉伸点或所述第二拉伸点,此时,所述线材处于被拉出的过程状态,被向外拉伸的状态。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与卷线盘中心轴同轴设置的转动主体、开设所述转动主体前端上的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啮合的齿轮槽和设置于所述转动主体后端上的所述运动轨迹槽。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控制件为转动连接在所述卷线盘或所述壳体上的摆件,所述摆件前端设有凸柱,所述凸柱配合在运动轨迹槽中滑动。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回中弹簧,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上,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第一转动件沿轴心向外延伸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一端连接形成半闭合结构;
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首部,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的尾端向所述连接部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使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之间,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带动所述凸起转动,所述凸起转动带动所述第一弹片或第二弹片转动,然后通过所述第一弹片或第二弹片的弹性力驱使所述第一转动件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开设有扇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两侧内壁面分别对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线材包括线主体和与其两端连接的接口,所述线主体盘绕于所述卷线轮机构内的线材,在所述壳体相对两侧面设有供所述线材的接口进出的两个通口。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卷线器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卷线器,通过设置第一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相啮合的第二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配合控制卷线控制机构位置和状态的控制件、以及弹性复位件;控制件配合在设置于第一转动件上的运动轨迹槽中滑动,控制件停驻于固定点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停驻于与第一转动件啮合的中间位置,此时,线材处于卡住状态,由于运动轨迹槽、控制件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停驻时,控制件的特殊位置,使得卡住状态非常稳定,不会存在线材回缩、停驻不了的问题;控制件停驻于回收点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此时,线材处于完全回收状态;控制件停驻于第一拉伸点或第二拉伸点的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此时,线材处于被向外拉伸的状态,第二转动件不受约束,拉动线材可以拉伸随意长度;拉到合适位置时,通过设置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驱使第一转动件进行复位,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继续啮合,同时在卷线盘的配合下,进而带动整个卷线控制机构进行复位,复位更顺畅。
总之,通过第二转动件与控制件位置上的配合,进而控制卷线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卷线轮收线或放线,使得卡位更精准,转动更加顺滑,避免卡住现象的出现,并且实现卡住状态更可靠稳定。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产品厚度更薄。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卷线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剔除壳体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4-图7是四种配合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上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图8所示,一种线材卷线器,可应用于数据线的线材收卷、排插的电线收卷或户外延长线缆的收卷,或其他需要收纳的线材收纳,可以是大型的线材收纳,也可是小型的线材收纳,具体不做限制;本实用新型以数据线卷线器为例进行说明,即下文的线材为数据线,线材卷线器包括壳体10,在壳体10内设置卷线轮机构20、卷线控制机构30;卷线轮机构20包括卷线盘21、卷线盘中心轴22、设置在卷线盘中心轴22内的转动发条(图中未示出),转动发条,利用其弹力逐渐松开时产生动力带动卷线盘中心轴22转动收线。
其中壳体10包括上壳和下壳,二者扣合形成一个完整壳体10,壳体10内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卷线轮机构20、卷线控制机构30;壳体10可以是方形壳体10,壳体10是圆形壳体10,也可以是异形壳体10,在此不做限定。
卷线控制机构30与卷线轮机构20一同设置于壳体10内,卷线控制机构30设置于卷线盘21一侧上,主要用于对卷线轮机构20进行控制,控制卷线轮机构20转动进行线材40收线或放线。
其中,卷线轮机构20主要是用于对线材40进行收卷,卷线轮机构20包括卷线盘21、卷线盘中心轴22、设置在卷线盘中心轴22内的转动发条;卷线盘21为卷筒结构,卷筒结构的卷筒部分形成收卷空间,用于缠绕或容纳线材40,卷线盘21也可为其他具有收卷空间的结构;卷线盘21的中心位置为卷线盘中心轴22,或者卷线盘中心轴22外壁面形成收卷空间,用于收卷线材40;将线材40的中间部分缠绕固定于卷线盘21或卷线盘中心轴22上,线材40的两端伸出壳体10外,拉动线材40的其中一端,驱动转动发条转动,转动发条带动卷线盘中心轴22转动收纳线材至卷线盘21的收卷空间中或从收卷空间中放线,在本实施例中,线材40可以一端放线,也可以两端同时放线,这由线材40最初的盘卷方式决定。具体结构同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线材40包括线主体41和与其两端连接的接口42,线主体41盘绕于卷线轮机构20内的线材40,在壳体10相对两侧面设有供线材40的接口42进出的两个通口102,也就是说,在使用线材卷线器的时候,可以拉动线主体41任意一端的接口42,进行带动卷线盘中心轴22转动,进而带动卷线控制机构30转动,以控制线材40的放线或收线。
卷线控制机构30包括第一转动件31、第二转动件32、控制件33和弹性复位件34;第一转动件31固定连接于壳体10上且与卷线盘中心轴22同轴设置,第一转动件31的前端与第二转动件32的前端齿轮啮合,在第一转动件31的后端上设有闭合的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一端转动连接于卷线盘21或壳体10上,控制件33另一端配合在运动轨迹槽311中沿运动轨迹槽311滑动。第二转动件32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第二转动件32配合于卷线盘21上,所述卷线盘21转动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运动,即拉动线材40的一端驱动卷线盘21转动,卷线盘21转动使第二转动件3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件31转动,进而使控制件33一端配合在运动轨迹槽311中沿运动轨迹槽311滑动,通过控制件33与第二转动件32配合控制卷线控制机构30位置和状态的控制件33,进而控制线材40的回收或拉伸。
如图4-图8所示,运动轨迹槽311包括四个停驻控制件33的定点拐角,其余为非障碍滑道在拐角之间平滑过渡形成闭合的环形槽,四个定点拐角分别对应:固定点3113、回收点3111、第一拉伸点3112和第二拉伸点3114,其中固定点3113是线材40固定的节点(拉不动),回收点3111是线材40回收的节点,第一拉伸点3112和第二拉伸点3114是线材40不断外伸的过程节点,实现第一转动件31、第二转动件32以及控制件33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为了滑动顺畅,四个定点拐角是确定运动轨迹槽311的基础,运动轨迹槽311的宽度、延伸方向、形状等都是配合控制件33以及第一转动件31、第二转动件32的摆动过程确定的,即:控制件33停驻于固定点3113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停驻于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中间位置,此时,线材40处于卡住状态;控制件33停驻于回收点3111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此时,线材40处于完全回收状态;控制件33停驻于第一拉伸点3112或第二拉伸点3114的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此时,线材40处于被向外拉伸的状态。
弹性复位件34连接于第一转动件31上,第一转动件31随着第二转动件32转动时,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通过弹性复位件34的弹性力驱使第一转动件31进行转动复位。
第二转动件32为类似于扇形板状结构,具体地,第二转动件32的前端开设有啮合齿,通过啮合齿与第一转动件31相啮合,第二转动件32的后端固定在壳体10上。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31包括与卷线盘中心轴22同轴设置的转动主体312,具体地,转动主体312为转动板结构,对应卷线盘中心轴22开设有通孔,通过通孔套设于卷线盘中心轴22上,在转动主体312前端上开设有齿轮槽313,通过齿轮槽313与第二转动件32上的啮合齿相啮合;在转动主体312后端的板面上开设有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一端固定连接于壳体10上,控制件33另一端配合在运动轨迹槽311中,通过运动轨迹槽311的形状以及控制件33在运动路径位置同时搭配第二转动件32的位置来控制线材40的回收或拉伸外放。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控制件33为固定连接在壳体10内壁上的摆件,摆件的转动轴固定到壳体10内壁上,摆件前端设有凸柱,凸柱配合在运动轨迹槽311中滑动。通过运动轨迹槽311的形状以及控制件33在运动路径位置同时搭配第二转动件32的位置来控制线材40的回收或拉伸外放。
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卷线器的实施过程:线材40回收时,卷线盘21可以无限逆时针旋转,以将线材40完成回收,线材40完全处于卷线盘21里面时,控制件33停驻于回收点3111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具有驱动第一转动件31逆时针旋转进行复位的弹性力,该位置为起始位置,如图4所示。
当线材40在向外拉伸时,卷线盘21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32在卷线盘21的配合下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件31在第二转动件32啮合传动和弹性复位件34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控制件33在运动轨迹槽311内由回收点3111向第一拉伸点3112滑动,在控制件33转动至第一拉伸点3112时,卷线盘21可以无限顺时针转动,线材40可以不断外伸,直至将线材40全部拉出或拉出至所需长度,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具有驱动第一转动件31顺时针旋转进行复位的弹性力,该位置为线材40处于被向外拉伸的过程位置,由于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32与第一转动件31位于啮合边缘,即两者不啮合传动,控制件33的特殊位置和第二转动件32的位置状态,使得转动非常顺畅,不会存在线材回缩、拉不动的问题,线材40可一直外放,如图5所示。
当线材40拉到合适长度后停止拉伸,在卷线盘中心轴22中的转动发条带动卷线盘中心轴22反向转动,从而带动卷线盘21逆时针转动,在卷线盘21与第二转动件32的配合下,卷线盘21带动第二转动件32逆时针转动,在与第二转动件32的啮合传动和弹性复位件34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转动件31顺时针旋转,控制件33在运动轨迹槽311内由第一拉伸点3112向固定点3113滑动,对应第二转动件32由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中间位置,弹性复位件34不发生弹性形变,此时,线材40处于卡住状态,此时卷线盘21逆时针转动是卡住状态,无法转动,如图6所示,由于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32与停驻时,控制件33的特殊位置使得卡住状态非常稳定,不会存在线材回缩、停驻不了的问题,实现线材40放线时的即拉即停。
再次拉动线材40,驱动卷线盘21顺时针转动,在卷线盘21与第二转动件32的配合下,带动第二转动件32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件31与第二转动件32在啮合传动下带动第一转动件31逆时针旋转,控制件33在运动轨迹槽311内由固定点3113向第二拉伸点3114向滑动,卷线盘21可以无限顺时针转动,线材40可以不断外伸,直至将线材40全部拉出或拉出至所需长度,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具有驱动第一转动件31顺时针旋转进行复位的弹性力,该位置为线材40处于被向外拉伸的过程位置,由于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32与第一转动件31位于啮合边缘,即两者不啮合传动,控制件33的特殊位置和第二转动件32的位置状态,使得转动非常顺畅,不会存在线材回缩、拉不动的问题,线材40可一直外放,如图7所示。
当线材40拉到合适长度后停止拉伸,在卷线盘中心轴22中的转动发条带动卷线盘中心轴22反向转动,从而带动卷线盘21逆时针转动,在卷线盘21与第二转动件32的配合下,卷线盘21带动第二转动件32逆时针转动,在与第二转动件32的啮合传动和弹性复位件34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转动件31顺时针旋转,控制件33在运动轨迹槽311内由第二拉伸点3114向回收点3111滑动,对应第二转动件32由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中间位置逆时针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边缘位置,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此时,线材40回收状态,直至完全回收,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具有驱动第一转动件31逆时针旋转进行复位的弹性力,即又回到了起始位置,由于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32停驻时,控制件33的特殊位置,使得回收完成后线材40固定状态非常稳定,不会存在线材回收不完全的问题,如图4所示。
在一具体实施例下,卷线盘21上设有骨位滑轨211,第二转动件32的转轴固定于壳体10上,第二转动件32的后端配合在骨位滑轨211中,通过骨位滑轨211骨位滑轨211的形状,卷线盘21转动带动骨位滑轨211转动,使骨位滑轨211相对于第二转动件32转动,同时,骨位滑轨211的形状变化会驱动第二转动件32发生转动,通过第二转动件32位于骨位滑轨211的位置来与控制件33共同控制卷线控制机构30的位置和状态。
具体地,骨位滑轨211为弧形或圆形骨位槽,第二转动件32的尾部侧壁面与骨位槽的骨面滑动接触,骨位滑轨211上设置有固定位缺口2111,固定位缺口2111为由骨位槽的中间位置向外凸起3141形成的槽口,固定位缺口2111的形状与第二转动件32的端面形状相匹配,通过固定位缺口2111的位置与第二转动件32的配合、以及第二转动件32与第一转动件31、控制件33的状态来驱动第二转动件32转动。具体地,线材回收时,卷线盘21可以无限逆时针旋转,线材40完全处于卷线盘21里面时,控制件33停驻于回收点3111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第二转动件32的尾端位于骨位滑轨211处于脱离固定位缺口2111的骨面位置,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具有驱动第一转动件31逆时针旋转进行复位的弹性力,该位置为起始位置,如图4所示。
当线材40在向外拉伸时,卷线盘21顺时针转动,带动骨位滑轨211相对于第二转动件32的后端端面顺时针滑动,随着卷线盘21的转动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到第二转动件32位置,第二转动件32第一次慢慢滑入固定位缺口2111,第二转动件32在卷线盘21的转动下开始启动顺时针转动,同时弹性复位件34复位,第一转动件31在弹性复位件34的作用以及第二转动件32的啮合传动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持续拉动线材40,卷线盘21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32后端转出固定位缺口2111,在拉动线材40过程中控制件33由回收点3111位置向第一拉伸点3112位置滑动,对应第二转动件32由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一侧边缘位转动到另一侧啮合边缘,弹性复位件34由一侧的弹性形变到弹性形变复位再到另一侧的弹性形变,此时,卷线盘21可无限顺时针转动,线材40处于被向外拉伸的过程位置,由于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32脱离固定位缺口位2111,且第二转动件32与第一转动件31位于啮合边缘,即两者不啮合传动,控制件33的特殊位置和第二转动件32的位置状态,使得转动非常顺畅,不会存在线材回缩、拉不动的问题,线材40可一直外放,如图5所示。
直至将线材40拉出至所需长度,停止拉动线材40,卷线盘21在转动发条的作用下发生反向(逆时针)转动,带动骨位滑轨211相对于第二转动件32的后端端面逆时针滑动,随着卷线盘21的转动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到第二转动件32位置,第二转动件32慢慢滑入固定位缺口2111,第二转动件32在卷线盘21的转动下开始瞬间的逆时针转动,同时弹性复位件34复位,第一转动件31在弹性复位件34的作用以及第二转动件32的啮合传动作用下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32完全滑入固定位缺口2111时,控制件33由第一拉伸点3112位置向固定点3113位置滑动,对应第二转动件32由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另一侧边缘位转动到中间位置,弹性复位件34由另一侧的弹性形变到正常位,此时,线材40处于卡住状态,此时卷线盘21逆时针转动是卡住状态,无法转动,由于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32后端停驻于固定缺口位2111时,控制件33的特殊位置,使得卡住状态非常稳定,不会存在线材40回缩、停驻不了的问题,如图6所示。
再次拉动线材40,驱动卷线盘21顺时针转动,带动骨位滑轨211相对于第二转动件32的后端端面顺时针滑动,随着卷线盘21的转动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第二转动件32滑出固定位缺口2111,第二转动件32在卷线盘21的转动下开始的顺时针转动,同时弹性复位件34复位,第一转动件31在弹性复位件34的作用以及第二转动件32的啮合传动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控制件33由固定点3113位置向第二拉伸点3114位置滑动,对应第二转动件32由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中间位置位转动到一侧边缘位置,弹性复位件34由正常位到一侧弹性形变,此时,卷线盘21可无限顺时针转动,线材40处于被向外拉伸的过程位置,由于运动轨迹槽311、控制件33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32与第一转动件31位于啮合边缘,即两者不啮合传动,控制件33的特殊位置和第二转动件32的位置状态,使得转动非常顺畅,不会存在线材回缩、拉不动的问题,线材40可一直外放,如图7所示。
当线材40拉到合适长度后停止拉伸,卷线盘21在转动发条的作用下发生反向(逆时针)转动,带动骨位滑轨211相对于第二转动件32的后端端面逆时针滑动,随着卷线盘21的转动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到第二转动件32位置,第二转动件32慢慢滑入固定位缺口2111,第二转动件32在卷线盘21的转动下开始瞬间的逆时针转动,同时弹性复位件34复位,第一转动件31在弹性复位件34的作用以及第二转动件32的啮合传动作用下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32完全滑入固定位缺口2111,卷线盘21继续逆时针旋转,线材40被回收,第二转动件32滑出固定位缺口2111,控制件33由第二拉伸点3114为位置向回收点3111位置滑动,对应第二转动件32由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一侧边缘位转动到另一侧边缘位置,线材40被完全回收,如图4所示。
进一步地,优选骨位滑轨211为圆形骨位槽,固定位缺口2111沿骨位槽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使得卷线盘21更好的与第二转动件32配合转动,更快速的与第一转动件31、控制件33对线材40的收放过程进行控制。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固定位缺口2111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位缺口2111对称设置,分别位于圆形骨位槽相对的两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32相对两侧的偏转角度一致,也就是说第二转动件32相对于第二转动件的固定位置两侧各偏转角度一致,第二转动件32转不动时为第二转动件32的最大转动距离,具体的偏转角度根据第二转动件32的长度、以及与第一转动件31的配合关系、与控制件33的配合关系决定,如每侧偏转角度为25°~90°,具体偏转角度不做限定;当第二转动件32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至极端位置时,也就是转动至转不动的位置时,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边缘位置。具体地,第二转动件逆时针旋转至极端位置时,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一侧的边缘位置,且其尾部脱离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至抵接骨位滑轨211,控制件33停驻于回收点3111,弹性复位件34发生弹性形变,具有驱动第一转动件31逆时针旋转进行复位的弹性力,此时,线材40处于完全回收状态,如图4所示;拉动线材40,第二转动件顺时针旋转至极端位置时,(这里指的是由逆时针偏转至一侧的极端位置到顺时针旋转至另一侧的极端位置)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且其尾部脱离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至抵接骨位滑轨211,此时,对应控制件33停驻于第一拉伸点3112或第二拉伸点3114,也就是说,控制点由固定点3113向第二拉伸点3114滑动的向外拉线过程,如图7所示,或者是回收点3111由向第一拉伸点3112滑动的向外拉线过程,此时,线材40处于被拉出的过程状态,如图5所示。当第二转动件32未转动时,第二转动件32停驻于与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中间位置,且其尾部位于固定位缺口2111内,控制件33停驻于固定点3113位置,此时,线材40处于卡住状态,如图6所示。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弹性复位件34为回中弹簧,弹性复位件3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转动件31上,弹性复位件3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壳体10上,第一转动件31转动时,带动回中弹簧转动,使其发生弹性形变,第一转动件31可以通过回中弹簧的反作用力进行转动复位。优选回中弹簧连接于第一转动件31的中间位置,回中弹簧位于相对于第二转动件32与控制件33之间的位置上,使得刚好使第一转动件31复位,以及更好的与第二转动件32与控制件33共同配合;使得转动更顺滑,卡位更精准。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转动件31沿轴心向外延伸有连接部314,连接部314的端部上设置有凸起3141,弹性复位件34包括第一弹片341和第二弹片342,第一弹片341和第二弹片342的一端连接形成半闭合结构;第一弹片341与第二弹片342的连接端连接于连接部314的首端,第一弹片341与第二弹片342的尾端向连接部314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使凸起3141位于第一弹片341和第二弹片342之间,第一转动件31转动时带动凸起3141转动,具体地,第一转动件31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弹片341向右发生弹性形变,第一弹片341对第一转动件31具有使其逆时针复位的弹性力;第一转动件31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二弹片342向左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弹片342对第一转动件31具有使其顺时针复位的弹性力。
如图9所示,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第一弹片341和第二弹片342过度形变,影响使用寿命,在壳体10对应第一弹片341和第二弹片342开设有扇形的限位槽101,限位槽101的两侧内壁面分别对第一弹片341和第二弹片342进行限位,扇形的限位槽101的位置以及形状根据第一转动件31、第二转动件32以及控制件33的摆动过程的定位点来确定,在此不做限定,这样既能保证弹性复位件34始终具有较好的弹性复位力,保证线材卷线器转动顺畅,卡位精准,保证了线材40的即收即放。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卷线器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卷线器,通过设置第一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相啮合的第二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配合控制卷线控制机构位置和状态的控制件、以及弹性复位件;控制件配合在设置于第一转动件上的运动轨迹槽中滑动,控制件停驻于固定点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停驻于与第一转动件啮合的中间位置,此时,线材处于卡住状态,由于运动轨迹槽、控制件共同存在,另外第二转动件停驻时,控制件的特殊位置,使得卡住状态非常稳定,不会存在线材回缩、停驻不了的问题;控制件停驻于回收点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此时,线材处于完全回收状态;控制件停驻于第一拉伸点或第二拉伸点的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转动至与第一转动件啮合边缘位置,此时,线材处于被向外拉伸的状态,第二转动件不受约束,拉动线材可以拉伸随意长度;拉到合适位置时,通过设置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驱使第一转动件进行复位,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继续啮合,同时在卷线盘的配合下,进而带动整个卷线控制机构进行复位,复位更顺畅。
总之,通过第二转动件与控制件位置上的配合,进而控制卷线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卷线轮收线或放线,使得卡位更精准,转动更加顺滑,避免卡住现象的出现,并且实现卡住状态更可靠稳定。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产品厚度更薄。

Claims (10)

1.一种线材卷线器,包括壳体(10),壳体(10)内设置有卷线轮机构(20)、卷线控制机构(30)和盘绕于所述卷线轮机构(20)内的线材(40);所述卷线轮机构(20)包括卷线盘(21)、卷线盘中心轴(22)、设置在卷线盘中心轴(22)内的转动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控制机构(30)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且与卷线盘中心轴(22)同轴设置的第一转动件(31)、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前端相啮合的第二转动件(32)、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配合控制所述卷线控制机构(30)位置和状态的控制件(33)、用于驱动第一转动件(31)复位的弹性复位件(34);
所述第二转动件(32)配合在所述卷线盘(21)上,所述卷线盘(21)转动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运动;
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上设有闭合的运动轨迹槽(311),所述控制件(33)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控制件(33)另一端配合在所述运动轨迹槽(311)中沿运动轨迹槽(311)滑动;
所述运动轨迹槽(311)包括四个停驻所述控制件(33)的定点拐角,其余为非障碍滑道,四个定点拐角分别为:固定点(3113)、回收点(3111)、第一拉伸点(3112)和第二拉伸点(3114);所述控制件(33)停驻于所述固定点(3113)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停驻于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中间位置,此时,所述线材(40)处于卡住状态;所述控制件(33)停驻于所述回收点(3111)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此时,所述线材(40)处于完全回收状态;所述控制件(33)停驻于所述第一拉伸点(3112)或所述第二拉伸点(3114)的位置时,对应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此时,所述线材(40)处于被向外拉伸的状态;
所述弹性复位件(34)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上,通过所述弹性复位件(34)的弹性力驱使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进行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盘(21)上设有骨位滑轨(211),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转轴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后端配合在所述骨位滑轨(211)中,通过骨位滑轨(211)的形状带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32)位于所述骨位滑轨(211)的位置来与所述控制件(33)共同控制所述卷线控制机构(30)的位置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位滑轨(211)为弧形或圆形骨位槽,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尾部侧壁面与所述骨位槽的骨面滑动接触,所述骨位滑轨(211)上设置有固定位缺口(2111),所述固定位缺口(2111)为由所述骨位槽的中间位置向外凸起(3141)形成的槽口,所述固定位缺口(211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端面形状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32)相对两侧的偏转角度一致,当所述第二转动件(32)未转动时,所述第二转动停驻于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啮合的中间位置,且其尾部位于固定位缺口(2111)内,所述控制件(33)停驻于所述固定点(3113)位置,此时,所述线材(40)处于卡住状态;
所述第二转动件(32)逆时针旋转至极端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且其尾部脱离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至抵接骨位滑轨(211),所述控制件(33)停驻于所述回收点(3111),此时,所述线材(40)处于完全回收状态;
所述第二转动件(32)顺时针旋转至极端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啮合边缘位置,且其尾部脱离固定位缺口(2111),转动至抵接骨位滑轨(211),所述控制件(33)停驻于所述第一拉伸点(3112)或所述第二拉伸点(3114),此时,所述线材(40)处于被拉出的过程状态,被向外拉伸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包括与卷线盘中心轴(22)同轴设置的转动主体(312)、开设所述转动主体(312)前端上的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啮合的齿轮槽(313)和设置于所述转动主体(312)后端上的所述运动轨迹槽(3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33)为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的摆件,所述摆件前端设有凸柱,所述凸柱配合在运动轨迹槽(311)中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34)为回中弹簧,所述弹性复位件(3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上,所述弹性复位件(3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沿轴心向外延伸有连接部(314),所述连接部(314)的端部上设置有凸起(3141),所述弹性复位件(34)包括第一弹片(341)和第二弹片(342),所述第一弹片(341)和所述第二弹片(342)的一端连接形成半闭合结构;
所述第一弹片(341)与所述第二弹片(342)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314)的首端,所述第一弹片(341)与所述第二弹片(342)的尾端向所述连接部(314)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使所述凸起(3141)位于所述第一弹片(341)和所述第二弹片(342)之间,所述第一转动件(31)转动带动所述凸起(3141)转动,所述凸起(3141)转动带动所述第一弹片(341)或第二弹片(342)转动,然后通过所述第一弹片(341)或第二弹片(342)的弹性力驱使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进行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对应所述第一弹片(341)和所述第二弹片(342)开设有扇形的限位槽(101),所述限位槽(101)的两侧内壁面分别对第一弹片(341)和所述第二弹片(342)进行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40)包括线主体(41)和与其两端连接的接口(42),所述线主体(41)盘绕于所述卷线轮机构(20)内的线材(40),在所述壳体(10)相对两侧面设有供所述线材的接口进出的两个通口(102)。
CN202321466591.2U 2023-06-08 2023-06-08 线材卷线器 Active CN220431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66591.2U CN220431941U (zh) 2023-06-08 2023-06-08 线材卷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66591.2U CN220431941U (zh) 2023-06-08 2023-06-08 线材卷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31941U true CN220431941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703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66591.2U Active CN220431941U (zh) 2023-06-08 2023-06-08 线材卷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31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23528A1 (en) Tape measure with retraction spring adjacent to tape reel
US5779176A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US9567186B2 (en) Motorized hose reel with anti-rotation interlock
JP5843994B1 (ja) リード収容装置
US20200337163A1 (en) Display device
CN220431941U (zh) 线材卷线器
CN215119443U (zh) 数据线卷线器及其充电数据线
US7891145B1 (en) Spool-mounted coiled structural extending member
CN114170914A (zh) 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
KR20190078597A (ko) 테이프 리트랙션을 위한 유성 기어 구동부를 갖는 줄자
KR20180001649U (ko) 전기자동차 충전기용 자동 릴 장치
CN221216731U (zh) 数据线收纳装置及其可收纳数据线
CN114229623A (zh) 一种电缆轴盘用收放线装置
CN111824850A (zh) 一种自动穿线机
CN115443586A (zh) 数据线卷线器及其充电数据线
CN221031071U (zh) 遮阳蓬防反转结构
CN213873380U (zh) 可自动伸缩电源线及冰箱
CN220469745U (zh) 一种具有同步收放线绳的顶棚帘驱动装置及顶棚帘
CN117489187A (zh) 一种收放自如的遮阳篷
CN218703128U (zh) 一种预紧式卷收器
CN220649272U (zh) 一种孔径测量装置
CN110077917A (zh) 一种线缆收容盒
CN219507397U (zh) 线体收拉装置及儿童车
EP0173773B1 (en) Automatic seat belt driving device
CN218805692U (zh) 自锁卷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