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30411U -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30411U
CN220430411U CN202321929956.0U CN202321929956U CN220430411U CN 220430411 U CN220430411 U CN 220430411U CN 202321929956 U CN202321929956 U CN 202321929956U CN 220430411 U CN220430411 U CN 2204304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right post
sunshade
reinforcing piece
mounting frame
ground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299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跃进
赵沭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Grate Composite Structures (Nanto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Grate Composite Structures (Nanto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Grate Composite Structures (Nantong)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Grate Composite Structures (Nanto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299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304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304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304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包括地梁、安装框以及遮阳单元。安装框作为地梁和遮阳单元之间的连接过渡,其包括左置立柱、横梁、右置立柱、左置加强件以及右置加强件。沿其长度方向,由地梁的顶壁向下延伸出有一条形安装槽。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均插配于条形安装槽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地梁的连接。左置加强件、右置加强件分别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左置立柱、右置立柱的型腔中,且均被紧固组件所横穿。如此,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左置加强件和右置加强件均起到辅助支撑作用,使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均具有更为优良的抵抗侧向弯矩能力;另一方面,在满足快速拆卸、组装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安装框与地梁之间的连接关系更为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钻井平台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出于方便生产需要,经常在海洋钻井平台面积有限的室外平台上存放大量的物资、设备等。已知,当物资、设备等受到阳光直射时,势必会导致其温度升高,进而加速材料或零件老化进程,鉴于此,通常在存放位置的向阳侧排布大量的遮阳挡板,其中,钢制遮阳挡板和木质遮阳挡板较为常见。然而,钢制遮阳挡板自重较重,不但增加了石油钻井平台的重量,而且因其长期暴露在海洋空气中,经日晒雨淋极易锈蚀,每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而木质遮阳挡板的耐候性较差,因其长期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而极易老化、腐朽,更为紧要的是,木质材料具有易燃特性,即便在极小区域内发生火警,亦极易发生接力燃烧现象,对海洋钻井平台的正常运营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风险。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以及迎合客户需求,本公司于2019年开发出一款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主要由地梁、安装框以及遮挡板构成。其中,地梁固定于海洋钻井平台的甲板上。安装框呈倒置“凵”形,其依序由左置立柱、横梁以及右置立柱拼接。相距设定距离,由地梁的顶壁向下成型出有左置插槽、右置插槽。左置立柱、右置立柱分别一一对应地插装于左置插槽、右置插槽中,且借助于侧向锁紧螺钉对其轴向位移自由度进行限制。因中标成本受限,且为了满足客户轻量化设计要求,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选取为型材(例如槽钢)或管材。然而,在实际应用,遮阳装置经常会受到剧烈海风的吹拂,加之其迎风面积较大因素影响,距离地梁的顶壁1~3mm,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的相应段极易发生侧弯或折断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自身的结构强度并不足以抵抗因风力吹拂而生成的侧向弯矩。再者,因锁紧螺钉所生成侧向顶靠力极为有限,加之,经过一段时期的应用,锁紧螺钉还极易出现松动问题,左置立柱、右置立柱由左置插槽、右置插槽中脱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遮阳装置整体损坏,因而,亟待本公司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故,本实用新型课题组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课题组人员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该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的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被应用于海洋钻井平台,以对甲板上临时存放物质遮阳。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包括地梁、安装框以及遮阳单元。地梁置放、且可拆卸地固定于海洋钻井平台的甲板上。安装框作为地梁和遮阳单元之间的连接过渡,其包括左置立柱、横梁以及右置立柱。横梁水平而置,且其两端分别与左置立柱、右置立柱相对接。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相协同以负担遮阳单元,其两者横截面均呈“凵”形。沿其长度方向,由地梁的顶壁向下延伸出有一条形安装槽。相并排而置的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均插配于条形安装槽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地梁的连接。安装框还包括有左置加强件和右置加强件。左置加强件、右置加强件分别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左置立柱、右置立柱的型腔中,且均被紧固组件所横穿。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具有相同设计结构和安装方式。以左置立柱为例,其型腔中增设有左置挡板。左置挡板与左置立柱的前、后侧壁相顶触,且一体结合,以协同构成用来置入左置加强件的左置容纳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当左置立柱相对于条形安装槽落定后,单边装配间隙控制在0.3mm以内。当左置加强件嵌入至左置容纳腔后,单边装配间隙控制在0.1mm以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左置加强件的横截面呈“口”形。围绕左置加强件的周向侧壁均布有多条左置容胶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横梁的横截面呈“凵”形。安装框还包括有左置角接件和右置角接件。左置角接件作为左置立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过渡,且其两臂分别插配于左置立柱、横梁的型腔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连接。右置角接件作为右置立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过渡,且其两臂分别插配于右置立柱、横梁的型腔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围绕左置角接件的外侧壁均布有多条第一容胶凹槽。围绕右置角接件的外侧壁均布有多条第二容胶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安装框还包括有提升其自身结构稳定性的联系梁。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宽度超过2.5m的情形下,安装框还包括有中置立柱。中置立柱与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相协同以负担遮阳单元,其亦嵌设于条形安装槽,且位于左置立柱和右置立柱之间。中置立柱亦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地梁的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中置立柱的横截面近似呈“Ⅱ”形。安装框还包括有中置加强件。中置加强件嵌设于中置立柱的型腔中,且被紧固组件所横穿。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遮阳单元由多片遮阳板沿着高度依序间隔排布而成,且附带地形成用于允许气流自由流通的风道。遮阳板的上、下端均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安装框的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遮阳板的横截面呈“Z”形,其依序由上置铆定段、腹部连接段以及下置铆定段连接而成,上置铆定段和下置铆定段上均开设有供铆钉穿入的铆孔。当遮阳板相对于安装框固定到位后,腹部连接段的水平角度控制在30~60°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靠近其根部,在左置立柱、右置立柱的型腔中分别嵌设有左置加强件、右置加强件。且左置立柱、左置加强件和地梁之间以及右置立柱、右置加强件和地梁之间均借助于横穿状紧固组件固定为一体,如此一来,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当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受到海风吹拂时,左置加强件和右置加强件均起到辅助支撑作用,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左置立柱、右置立柱易受损段的结构强度,使其具有更为优良的抵抗侧向弯矩能力;另一方面,在满足快速拆卸、组装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因安装框(包括有左置立柱、右置立柱、左置加强件以及右置加强件)与地梁之间具有更为稳定、且牢靠的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正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剖切效果图。
图6是图3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3的C-C剖切效果图。
图8是图3的D-D剖视图。
图9是图3的D-D剖切效果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地梁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左置立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右置立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左置加强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右置加强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左置角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右置角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置立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置加强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遮阳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中遮阳板的立体示意图。
1-地梁;11-条形安装槽;2-安装框;21-左置立柱;211-左置挡板;212-左置容纳腔;22-横梁;23-右置立柱;231-右置挡板;232-右置容纳腔;24-左置加强件;241-左置容胶凹槽;25-右置加强件;251-右置容胶凹槽;26-左置角接件;261-第一容胶凹槽;27-右置角接件;271-第二容胶凹槽;28-中置立柱;29-中置加强件;291-中置容胶凹槽;210-联系梁;3-遮阳单元;31-遮阳板;311-上置铆定段;312-腹部连接段;313-下置铆定段。
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海洋钻井平台通常配套有遮阳装置,以对甲板上临时存放物质遮阳。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可知,其主要由地梁1、安装框2以及遮阳单元3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地梁1置放、且借助于地脚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海洋钻井平台的甲板上。安装框2作为地梁1和遮阳单元3之间的连接过渡。安装框2为框架式拼装结构,其包括左置立柱21、横梁22、右置立柱23、左置加强件24以及右置加强件25。横梁22水平而置,且其两端分别与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相对接。左置立柱21和右置立柱23相协同以负担遮阳单元3,其两者横截面均呈“凵”形。如图19中所示,遮阳单元3由多片遮阳板31沿着高度依序间隔排布而成,且附带地形成用于允许气流自由流通的风道。遮阳板31的上、下端均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的连接。如图10中所示,沿其长度方向,由地梁1的顶壁向下延伸出有一条形安装槽11。相并排而置的左置立柱21和右置立柱23均插配于该条形安装槽11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地梁1的连接。且当左置立柱21和右置立柱23相对于条形安装槽11落定后,单边装配间隙控制在0.3mm以内。左置加强件24、右置加强件25分别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的型腔中,且均被紧固组件所横穿(如图3-9中所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当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受到海风吹拂时,左置加强件24和右置加强件25均起到辅助支撑作用,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易受损段的结构强度,使其具有更为优良的抵抗侧向弯矩能力;另一方面,在满足遮阳装置快速拆卸、组装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安装框3自身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且其与地梁1之间具有更为稳定、且牢靠的连接结构。
结合附图1、2中所示,可以明确得知,左置立柱21和右置立柱23具有相同设计结构和安装方式。
如图11中所示,左置立柱21的型腔中增设有左置挡板211。左置挡板211与左置立柱21的前、后侧壁相顶触,且一体结合,以协同构成用来置入左置加强件24的左置容纳腔212。且当左置加强件24嵌入至左置容纳腔212后,单边装配间隙控制在0.1mm以内。如此,一方面,确保左置加强件24可被迅速、且精准地嵌入至左置容纳腔212的空腔中;另一方,当左置加强件24被装入到位后,其与左置立柱21之间始终保持有合理的装配间隙,从而使其辅助支撑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确保左置立柱21具有极好的抵抗侧向弯矩能力。
出于实现相同设计目的,右置立柱23可以参照左置立柱21的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具体为:如图12中所示,右置立柱23的型腔中增设有右置挡板231。右置挡板231与右置立柱23的前、后侧壁相顶触,且一体结合,以协同构成用来置入右置加强件25的右置容纳腔232。当右置加强件25嵌入至右置容纳腔232后,单边装配间隙控制在0.1mm以内。
如图13中所示,左置加强件24的横截面呈“口”形,且围绕其周向侧壁均布有多条左置容胶凹槽241。实际执行组装操作进程中,在左置加强件24被正式装入左置容纳腔212前,在其表面涂刷大量黏合剂,直至各左置容胶凹槽241均被黏合剂所填充,而后,将左置加强件24装入至左置容纳腔212,等待一段时间直至黏合剂完全固化成型。如此,一方面,确保左置加强件24和左置立柱21牢靠地固定为一体,进而可进一步提升左置立柱21的抵抗侧向弯矩能力;另一方面,在左置加强件24的辅助下,左置立柱21和地梁1之间具有更为优良的结合强度,确保在受到剧烈风力吹拂时安装框2始终保持有良好的姿态稳定性。
出于实现相同设计目的,右置加强件25可以参照左置加强件24的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具体为:如图14中所示,右置加强件25的横截面呈“口”形,且围绕其周向侧壁均布有多条右置容胶凹槽251。
如图5中所示,横梁22的横截面呈“凵”形。正如附图2、3、6中所示,安装框2还增设有左置角接件26和右置角接件27。左置角接件26作为左置立柱21和横梁22之间的连接过渡,且其两臂分别插配于左置立柱21、横梁22的型腔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连接。右置角接件27作为右置立柱23和横梁22之间的连接过渡,且其两臂分别插配于右置立柱23、横梁22的型腔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连接。如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安装框2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其因受到过大外力作用而“失稳”,甚至“散架”现象的发生。
如图15、16中所示,围绕左置角接件26的外侧壁均布有多条第一容胶凹槽261。围绕右置角接件27的外侧壁均布有多条第二容胶凹槽271。实际执行拼装安装框2的进程中,预先在左置角接件26和右置角接件27的表面涂刷大量黏合剂,直至其上第一容胶凹槽261、第二容胶凹槽271均被黏合剂所填充,而后,在左置角接件26、右置角接件27的辅助下,当横梁22的两端分别与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拼装完毕后,等待一段时间,直至黏合剂完全固化成型。如此,一方面,确保横梁22与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均保持有良好的连接强度,确保成型后的安装框2具有极高的结构稳定性,使其具备抵御剧烈风力吹拂的能力。
已知,根据临场应用经验,随着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宽度的增加,其迎风面积亦相应地增大,要求其具有更高的抵抗侧向弯矩能力,即意味着对安装框2的结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如图1、2中所示,在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宽度超过2.5m的情形下,安装框2还可增设有中置立柱28。中置立柱28与左置立柱21和右置立柱23相协同以负担遮阳单元3,其亦嵌设于条形安装槽11,且位于左置立柱21和右置立柱23之间。中置立柱28亦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地梁1的连接。
出于实现相同设计目的,类比于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的拼装设计结构,如图17中所示,中置立柱28的横截面近似呈“Ⅱ”形。靠近其下端口,在中置立柱28的型腔中亦嵌设中置加强件29,且中置加强件29亦被紧固组件所横穿。如图18中所示,中置加强件29的横截面亦呈“口”形,且围绕其周向侧壁均布有多条中置容胶凹槽291。
为了进一步提升安装框2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因受到剧烈风力吹拂而形态失稳现象的发生,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安装框2还增设有联系梁210。且根据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宽度数值范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组合形式。在预制备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的宽度小于2.5m情形下,联系梁210的两端分别联系左置立柱21和右置立柱23,且分别被紧固组件所横穿;而在预制备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的宽度超过2.5m情形下,联系梁210的两端分别联系左置立柱21、右置立柱23,其贯穿中置立柱28,且分别被紧固组件所横穿。中置立柱28预开设有供联系梁210自由穿越的、贯穿状安装孔(如图17中所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0中所示,遮阳板31的横截面呈“Z”形,其依序由上置铆定段311、腹部连接段312以及下置铆定段313连接而成,上置铆定段311和下置铆定段313上均开设有供铆钉穿入的铆孔。当遮阳板31相对于安装框2固定到位后,腹部连接段312的水平角度控制在30~60°。如此一来,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平板式设计,“Z”形遮阳板31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进而使其具有更强的抵御风力吹拂的能力;另一方面,因“Z”形弯折设计,其具有一定的轴向拉伸能力,在对遮阳板31执行安装操作进程中,施工工人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通过拉展方式对高度尺寸进行调整,为后续各遮阳板31得以正确、且高效地组装作了良好的铺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被应用于海洋钻井平台,以对甲板上临时存放物质遮阳;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包括地梁、安装框以及遮阳单元;所述地梁置放、且可拆卸地固定于海洋钻井平台的甲板上;所述安装框作为所述地梁和所述遮阳单元之间的连接过渡,其包括左置立柱、横梁以及右置立柱;所述横梁水平而置,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置立柱、所述右置立柱相对接;所述左置立柱和所述右置立柱相协同以负担所述遮阳单元,其两者横截面均呈“凵”形;沿其长度方向,由所述地梁的顶壁向下延伸出有一条形安装槽;相并排而置的所述左置立柱和所述右置立柱均插配于所述条形安装槽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以实现与所述地梁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还包括有左置加强件和右置加强件;所述左置加强件、所述右置加强件分别一一对应地嵌设于所述左置立柱、所述右置立柱的型腔中,且均被所述紧固组件所横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置立柱和所述右置立柱具有相同设计结构和安装方式;以所述左置立柱为例,其型腔中增设有左置挡板;所述左置挡板与所述左置立柱的前、后侧壁相顶触,且一体结合,以协同构成用来置入所述左置加强件的左置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左置立柱相对于所述条形安装槽落定后,单边装配间隙控制在0.3mm以内;当所述左置加强件嵌入至所述左置容纳腔后,单边装配间隙控制在0.1mm以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置加强件的横截面呈“口”形;围绕所述左置加强件的周向侧壁均布有多条左置容胶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横截面呈“凵”形;所述安装框还包括有左置角接件和右置角接件;所述左置角接件作为所述左置立柱和所述横梁之间的连接过渡,且其两臂分别插配于所述左置立柱、所述横梁的型腔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连接;所述右置角接件作为所述右置立柱和所述横梁之间的连接过渡,且其两臂分别插配于所述右置立柱、所述横梁的型腔中,且借助于紧固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左置角接件的外侧壁均布有多条第一容胶凹槽;围绕所述右置角接件的外侧壁均布有多条第二容胶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还包括有提升其自身结构稳定性的联系梁。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宽度超过2.5m的情形下,所述安装框还包括有中置立柱;所述中置立柱与所述左置立柱和所述右置立柱相协同以负担所述遮阳单元,其亦嵌设于所述条形安装槽,且位于所述左置立柱和所述右置立柱之间;所述中置立柱亦借助于所述紧固组件以实现与所述地梁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立柱的横截面近似呈“Ⅱ”形;所述安装框还包括有中置加强件;所述中置加强件嵌设于所述中置立柱的型腔中,且被所述紧固组件所横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单元由多片遮阳板沿着高度依序间隔排布而成,且附带地形成用于允许气流自由流通的风道;所述遮阳板的上、下端均借助于所述紧固组件以实现与所述安装框的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的横截面呈“Z”形,其依序由上置铆定段、腹部连接段以及下置铆定段连接而成;所述上置铆定段和所述下置铆定段上均开设有供铆钉穿入的铆孔;当所述遮阳板相对于所述安装框固定到位后,所述腹部连接段的水平角度控制在30~60°。
CN202321929956.0U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Active CN2204304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9956.0U CN220430411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9956.0U CN220430411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30411U true CN220430411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2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29956.0U Active CN220430411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304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2301B (zh) 型材框架及模块结构和由型材框架建造的房屋及建造方法
CN211499206U (zh) 一种装配式房屋
CN105909007A (zh) 高耐候非金属可拼装式逆变机房
CN111236437A (zh) 一种可快速搭建的组合式蜂巢建筑
CN210713203U (zh)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轻钢装配式活动板房
CN114411978A (zh) 一种燕尾榫混凝土装配式围墙建筑
CN205875404U (zh) 一种容易安装搭建拆卸储存的木屋及具有其的木屋组
CN220430411U (zh) 一种快速组合式遮阳装置
CN207934497U (zh) 一种新型的拼接板房
CN111519799B (zh) 一种建筑装饰节能幕墙
CN217205583U (zh) 折叠板房结构
CN203452190U (zh) 一种屋板可折叠的活动房
CN205242628U (zh) 插接式活动板房
CN213509214U (zh) 一种装配式低层建筑
CN209817104U (zh) 一种房屋框架连接结构
CN208441311U (zh) 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板
CN113898075A (zh) 轻质墙板填充墙与结构主体可滑移连接方法及其连接组件
CN220814219U (zh) 斜梁柱连接结构及雨棚
CN206873987U (zh) 一种活动房
CN218352429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
CN220790728U (zh) 快速拆装型野营单元及其组合装置
CN215759789U (zh) 一种集成房屋墙体框架
CN210636690U (zh) 一种可快速施工的环保型屋板
CN220184395U (zh) 一种对流通风型箱体幕墙的连接结构
CN208441227U (zh) 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框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26330 No. 230 Haixin Road, Dong'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ongzhou Bay Jianghai Linkage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Zone,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inaGrate Composite Structures (Nantong)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26000 southeas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Haixin road and Jiangxin Road, tongzhouwan Jianghai joint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zone,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Grate Composite Structures (Nantong)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