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4371U -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4371U
CN220424371U CN202321329900.1U CN202321329900U CN220424371U CN 220424371 U CN220424371 U CN 220424371U CN 202321329900 U CN202321329900 U CN 202321329900U CN 220424371 U CN220424371 U CN 220424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layer
warming
far infrared
resistanc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99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迎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Clinic Medical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Clinic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Clinic Medical College)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Clinic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32132990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4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4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4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包括加温控制器、加热绑带、加热电阻丝及在受热时能产生远红外线的远红外线产生构件;加热绑带包括上隔热层、中导热层及下温热层;加温控制器固设在加热绑带上端面;加热电阻丝成型为螺旋环状,其被压合固定在上隔热层与中导热层之间,并与加温控制器相连;远红外线产生构件成型为片状,其被压合固定在中导热层与下温热层之间。有益效果:本申请为穿戴式,使用时患者可直接穿戴,能随时随地的使用本申请对其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红外温热治疗,以致本申请使用便利性强,且本申请为直接贴合患者皮肤使用,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近距离接触,使得对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红外温热速度块,以致治疗效果好。

Description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护理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远红外线是红外线的一种,是一种不可见光,它穿透人体组织后,可使得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及驱使机体物质代谢加快。因此,其在医疗上常对一些患者进行应用,例如对有局部疼痛的患者,红外线治疗可促进疼痛的吸收,可应用于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为现有技术,在各大医院,通常为使用搁置在病床旁的远红外线治疗仪来对具有风湿类疾病等的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温热治疗,其虽然使用广泛,但本专利发明人在工作中发现,其使用起来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其体积大,且质量重,不便于携带携拿,使得不方便患者出行等时使用,以致使用便利性不强,另一方面,其在使用时,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不是近距离接触,使得对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红外温热速度慢,以致治疗效果差。
对此,本专利发明人结合临床经验,通过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翻阅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及文献,逐步构思并设计出本申请,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包括加温控制器,还包括加热绑带、加热电阻丝及在受热时能产生远红外线的远红外线产生构件;
所述加热绑带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层叠设置的上隔热层、中导热层及下温热层;
所述加温控制器固设在所述加热绑带上端面;所述加热电阻丝成型为螺旋环状,其外表面涂覆有一层绝缘漆涂层,且其被压合固定在所述上隔热层与所述中导热层之间,并与所述加温控制器相连;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成型为片状,并被压合固定在所述中导热层与所述下温热层之间。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电阻丝外周尺寸及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外周尺寸均略小于所述加热绑带外周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导热层上端面向下开有适于所述加热电阻丝过盈配合卡入的中限位槽;所述下温热层上端面向下开有适于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过盈配合卡入的下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为生物炭制品、碳纤维制品、电气石制品、远红外陶瓷制品或玉石制品;
所述生物炭制品、碳纤维制品、电气石制品、远红外陶瓷制品及所述玉石制品均为颗粒状或粉末状,并通过强力粘胶均匀粘固在所述下限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公魔术贴带及母魔术贴带;
所述公魔术贴带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左端;所述母魔术贴带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右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左弹性拉伸带及右弹性拉伸带;
所述左弹性拉伸带连接在所述公魔术贴带右端与所述加热绑带左端之间;所述右弹性拉伸带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右端与所述母魔术贴带左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隔热层中部开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过口;所述加热电阻丝具有从所述过口向上引出的第一接线头及第二接线头,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之间固设有绝缘块,且所述第一接线头及所述第二接线头均连接至固设在所述上隔热层上端面中部的所述加温控制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温控制器包括壳体、设在壳体内的微处理器、为所述微处理器供电的可充电电池板、加温控制电路及设在所述壳体上端面的电源开关按钮;
所述壳体下底面中部开有进线孔;所述第一接线头及所述第二接线头从所述进线孔伸入所述壳体,并通过所述加温控制电路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所述可充电电池板及所述电源开关按钮均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温控制器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上端面的用以调高所述加热电阻丝加热温度的加温调高键及用以调低所述加热电阻丝加热温度的加温调低键。
所述加温调高键及所述加温调低键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下底面中部环绕所述进线孔向下凸设有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下底面与所述上隔热层上端面中部相热融形成一体,以密封包合所述第一接线头及所述第二接线头,且所述密封圈下周缘向外凸设有一加固外圈,所述加固外圈上均匀开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面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点、本申请所提供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为穿戴式,使用时患者可直接穿戴,使得能随时随地的使用本申请对其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红外温热治疗,所以,本申请便于携带携拿,使得方便患者出行等时使用,以致使用便利性强,且本申请为直接贴合患者皮肤使用,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为近距离接触,使得对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红外温热速度块,以致治疗效果好。
第二点、在所述加热绑带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层叠设置的上隔热层、中导热层及下温热层时,所设置的所述上隔热层可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以使所述加热电阻丝温度升高时不易经其向上传导,使得不易引起烫伤,还使得不易烧坏所述加温控制器,所设置的所述中导热层可很好的将所述加热电阻丝热量向下传导至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使得本申请热利用率高,所设置的所述温热层可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以使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受热时不至于由于其温度过高并向下传导而使烫伤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表面皮肤,也就是说,经此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安全性好及使用可靠性好。
第三点、本申请所述加热绑带可随意弯折或折叠,以适配贴合固定在患者身体表面各个部位,如手肘关节部位、颈部及膝盖部位等等,如此,即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适应性强。而本申请所述加温控制器为自带可充电电池板,使得在实际使用时,可省去外接电源线的麻烦,以使本申请使用起来更加便利省心,更能便于患者在出行等时随身穿戴使用,具体操作时,患者则可直接操控所述电源开关按钮,来实现驱使所述加温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升温发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E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加温控制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加温控制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
图6是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的内部电路方框原理图;
附图标记: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1000;
加温控制器10;
壳体101;进线孔1011;密封圈1012;加固外圈1013;固定孔1014;微处理器102;可充电电池板103;加温控制电路104;电源开关按钮105;加温调高键106;加温调低键107;USB接口108;充电保护电路109;电量显示屏110;电池电量检测电路111;
加热绑带20;
上隔热层201;过口2011;中导热层202;中限位槽2021;下温热层203;下限位槽2031;
加热电阻丝30;
第一接线头301;第二接线头302;绝缘块303;
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
强力粘胶50;
公魔术贴带60;
母魔术贴带70;
左弹性拉伸带80;
右弹性拉伸带9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说明书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首先,先对远红外线做一基本介绍。
远红外线是红外线的一种,是一种不可见光,它穿透人体组织后,可使得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及驱使机体物质代谢加快。因此,其在医疗上常对一些患者进行应用,例如对有局部疼痛的患者,红外线治疗可促进疼痛的吸收,可应用于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然后,对本专利发明过程做一基本阐述。
作为现有技术,在各大医院,通常为使用搁置在病床旁的远红外线治疗仪来对具有风湿类疾病等的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温热治疗,其虽然使用广泛,但本专利发明人在工作中发现,其使用起来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其体积大,且质量重,不便于携带携拿,使得不方便患者出行等时使用,以致使用便利性不强,另一方面,其在使用时,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不是近距离接触,使得对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红外温热速度慢,以致治疗效果差。
对此,本专利发明人结合临床经验,通过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翻阅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及文献,逐步构思并设计出本申请,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1000。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1000,包括加温控制器10,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点在于,还包括加热绑带20、加热电阻丝30及在受热时能产生远红外线的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
其中,所述加热绑带2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层叠设置的上隔热层201、中导热层202及下温热层203;
并且,所述加温控制器10固设在所述加热绑带20上端面;所述加热电阻丝30成型为螺旋环状,其外表面涂覆有一层绝缘漆涂层,且其被压合固定在所述上隔热层201与所述中导热层202之间,并与所述加温控制器10相连;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成型为片状,并被压合固定在所述中导热层202与所述下温热层203之间。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用以作为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1000使用。
具体的,在应用本申请时,将本申请所述加热绑带20绑设至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并启动所述加温控制器10,其即可驱使所述加热电阻丝30温度慢慢升高,在其温度升高时,即可将热经所述中导热层202传输至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受热后即可产生远红外线,所产生的远红外线穿透至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内时,即可使得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内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及驱使机体物质代谢加快,如此,即实现能较好的对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红外温热治疗。
对于上述本申请的使用,一方面,本申请为穿戴式,使用时患者可直接穿戴,使得能随时随地的使用本申请对其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红外温热治疗,所以,本申请便于携带携拿,使得方便患者出行等时使用,以致使用便利性强,另一方面,本申请为直接贴合患者皮肤使用,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为近距离接触,使得对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红外温热速度块,以致治疗效果好。
并且,在所述加热绑带2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层叠设置的上隔热层201、中导热层202及下温热层203时,所设置的所述上隔热层201可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以使所述加热电阻丝30温度升高时不易经其向上传导,使得不易引起烫伤,还使得不易烧坏所述加温控制器10,所设置的所述中导热层202可很好的将所述加热电阻丝30热量向下传导至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使得本申请热利用率高,所设置的所述温热层可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以使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受热时不至于由于其温度过高并向下传导而使烫伤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表面皮肤,也就是说,经此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安全性好及使用可靠性好。
且由于所述加热电阻丝30外表面涂覆有一层绝缘漆涂层,所以,也使得其隔离性好,防漏电效果好,以致本申请使用起来安全可靠。
进而,本申请所构成的整体,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对照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电阻丝30外周尺寸及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外周尺寸均略小于所述加热绑带20外周尺寸。
对此,则可理解,本申请所述加热电阻丝30的外周尺寸及本申请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的外周尺寸均会设计的很大,以使本申请在具体使用时,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红外温热面积大,使得治疗效果更优。
再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继续对照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导热层202上端面向下开有适于所述加热电阻丝30过盈配合卡入的中限位槽2021;所述下温热层203上端面向下开有适于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过盈配合卡入的下限位槽2031。
对此,则可理解,本申请在具体使用时,通过设置所述中限位槽2021对成型为螺旋环状的所述加热电阻丝30进行卡装限位,使得本申请所述加热绑带20在弯折及折叠等时,所述加热电阻丝30不易松脱移位,并且,通过设置所述下限位槽2031对成型为片状的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进行卡装限位,使得本申请所述加热绑带20在弯折及折叠等时,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也不易松脱移位,继而使得本申请在实际使用时,使用寿命长,使用起来更加稳定可靠。
更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为在受热时能产生远红外线的生物炭制品、碳纤维制品、电气石制品、远红外陶瓷制品或玉石制品;
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生物炭制品、碳纤维制品、电气石制品、远红外陶瓷制品及所述玉石制品均为颗粒状或粉末状,并通过强力粘胶均匀粘固在所述下限位槽2031内。
而之所以将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设计为在受热时能产生远红外线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制品,并使得其通过强力粘胶均匀粘固在所述下限位槽2031内来形成片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以便于本申请所述加热绑带20可随意弯折或折叠,以适配贴合固定在患者身体表面各个部位,如手肘关节部位、颈部及膝盖部位等等,如此,即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适应性强。
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对照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申请还包括公魔术贴带60及母魔术贴带70;
其中,所述公魔术贴带60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20左端;所述母魔术贴带70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20右端。
对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风湿性免疫疾病患者,其上肢或下肢各关节部位出现疼痛等症状较多,所以,本申请在具体应用时,则尤其适配直接缠绕到患者上肢或下肢外,然后以使所述公魔术贴带60与所述母魔术贴带70相粘设固定,如此,即可将本申请缠固绑紧至患者上肢或下肢外来对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红外温热治疗。
再者,在具体实施时,继续对照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申请还包括左弹性拉伸带80及右弹性拉伸带90;
其中,所述左弹性拉伸带80连接在所述公魔术贴带60右端与所述加热绑带20左端之间;所述右弹性拉伸带90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20右端与所述母魔术贴带70左端之间。
对此,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不同的患者,其上肢或下肢粗细程度会有所不同,所以,本申请设置所述左弹性松紧带及所述右弹性松紧带,并使得所述左弹性拉伸带80连接在所述公魔术贴带60右端与所述加热绑带20左端之间,且使得所述右弹性拉伸带90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20右端与所述母魔术贴带70左端之间,这样一来,即使得在所述左弹性松紧带及所述右弹性松紧带均具有一定的张力以致可发生弹性形变时,使得本申请缠固绑紧至患者上肢或下肢外的松紧度可调,也就是说,本申请可适配缠固绑紧至不同患者粗细大小不同的上肢或下肢外,以使使用灵活性强及使用适应性强。
进而,经上述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所构成的整体,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再次,在具体实施时,对照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隔热层201中部开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过口2011;所述加热电阻丝30具有从所述过口2011向上引出的第一接线头301及第二接线头302,所述第一接线头301与所述第二接线头302之间固设有绝缘块303,且所述第一接线头301及所述第二接线头302均连接至固设在所述上隔热层201上端面中部的所述加温控制器10。
对此,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第一接线头301及所述第二接线头302对应连接至所述加温控制器10的正极接线端及负极接线端,即可通过所述加温控制器10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30升温发热,并且,通过设置所述绝缘块303隔开所述第一接线头301与所述第二接线头302,也使得其彼此不会接触,使得不会造成短路,以致本申请使用更安全。
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对照图4、图5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温控制器10包括壳体101、设在壳体101内的微处理器102、为所述微处理器102供电的可充电电池板103、加温控制电路104及设在所述壳体101上端面的电源开关按钮105;
其中,所述壳体101下底面中部开有进线孔1011;所述第一接线头301及所述第二接线头302从所述进线孔1011伸入所述壳体101,并通过所述加温控制电路104与所述微处理器102相连;所述可充电电池板103及所述电源开关按钮105均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102。
对此,则可明确的是,本申请所述加温控制器10为自带可充电电池板103,使得在实际使用时,可省去外接电源线的麻烦,以使本申请使用起来更加便利省心,更能便于患者在出行等时随身穿戴使用,具体操作时,患者则可直接操控所述电源开关按钮105,来实现驱使所述加温控制器10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30升温发热。
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对照图5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温控制器10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01上端面的用以调高所述加热电阻丝30加热温度的加温调高键106及用以调低所述加热电阻丝30加热温度的加温调低键107。
其中,所述加温调高键106及所述加温调低键107均与所述微处理器102相连。
由此,则可理解,本申请所述加温控制器10在具有加热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能不定的时调节所述加热电阻丝30预设加热温度的功能,使得其使用起来灵活性更好,可根据患者的承受度等进行适配调节,如开启所述电源开关按钮105后,患者肢体疼痛部位依然感觉不热,即可操控所述加温调高键106,以调高所述加热电阻丝30的预设加热温度,继而加大患者肢体疼痛部位红外温热治疗的温度,反之,当患者肢体感觉很烫时,即可操控所述加温调低键107,以调低所述加热电阻丝30的预设加热温度,继而降低对患者肢体疼痛部位红外温热治疗的温度。
再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对照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101下底面中部环绕所述进线孔1011向下凸设有一密封圈1012,所述密封圈1012下底面与所述上隔热层201上端面中部相热融形成一体,以密封包合所述第一接线头301及所述第二接线头302,且所述密封圈1012下周缘向外凸设有一加固外圈1014,所述加固外圈1014上均匀开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面的固定孔1015。
对此,需要说明的是,众所周知,对于不同的患者,不管其上肢或下肢粗细程度,在将本申请缠固绑紧至不同患者粗细大小不同的上肢或下肢外之后,所述加温控制器10下底面由于是平面,所以,其显然是不能完全随同所述加热绑带20一起贴合至不同患者粗细大小不同的上肢或下肢外,当将其下底面完全固设至所述加热绑带20上端面中部时,则又不能保证所述加热绑带20在使用时能完全的贴合至不同患者粗细大小不同的上肢或下肢外。
所以,本申请就设置外径远小于所述加温控制器10长宽尺寸的所述密封圈1012,并使得所述密封圈1012下底面与所述上隔热层201上端面中部相热融形成一体,如此,在实际使用时,所述加温控制器10为由设置在其底中部的所述密封圈1012与所述加热绑带20相固定,这样一来,在使用本申请时,就能保证所述加温控制器10在被稳固的固定到所述加热绑带20上端面中部的同时,还能尽可能的使得所述加热绑带20能完全的贴合至不同患者粗细大小不同的上肢或下肢外,使得本申请所述加热绑带20使用可靠性更好,与患者上肢或下肢皮肤贴合度更好。
并且,在所述密封圈1012下底面与所述上隔热层201上端面中部相热融形成一体时,其还密封包合所述第一接线头301及所述第二接线头302,使得所述第一接线头301及所述第二接线头302均不易向外漏电,于此同时,也使得其防牵拉效果好,以致防折断效果好,使得本申请使用寿命长。
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圈1012外径设定在2.5cm左右,所述密封圈1012内径设定在1.5cm左右。
且在本申请所述密封圈1012下周缘向外凸设有一软质材质制作的加固外圈1014,并使得所述加固外圈1014上均匀开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面的固定孔1015时,通过在所述固定孔1015穿设缝制线即可将所述密封圈1012缝制加固安装到所述上隔热层201上端面中部,以使本申请所述加温控制器10与所述加热绑带20彼此之间会被连接的更加牢固可靠,使得本申请整体性更强,更不易被摔碎。
此外,在具体实施时,继续对照图5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温控制器10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01外的USB接口108及设在所述壳体101内的充电保护电路109;
其中,所述充电保护电路109连接在所述USB接口108与所述可充电电池板103之间。
由此,通过设置所述USB接口108,即可不定的通过其外接电源来给所述可充电电池板103充电,以使本申请可使用不间断。
并且,在具体实施时,还是对照图5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温控制器10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01上端面的用以显示所述可充电电池板103电量的电量显示屏110及设在所述壳体101内的电池电量检测电路111;
其中,所述电量显示屏110与所述微处理器102相连;所述电池电量检测电路111连接在所述可充电电池板103与所述微处理器102之间。
由此,通过设置所述电量显示屏110,即便于医护人员目视,以便于能实时知晓所述可充电电池板103实时电量,以在及时知晓其电量不足时,能及时的给其充电,使得本申请可使用不间断。
再次,在具体实施时,对于上述所述微处理器102、可充电电池板103、加温控制电路104、电源开关按钮105、加温调高键106、加温调低键107、USB接口108、充电保护电路109、电量显示屏110、电池电量检测电路111及所述加热电阻丝30所构成的电路,其为现有成熟技术,如应用于现有生活中常见所使用的电热毯及加热地毯等实例,本申请所述加温控制器10的加热原理与上述电热毯及加热地毯的加热原理等基本相同,所对应设置的加热电路,其也为常见常规电路,且不是本申请所要保护的重点所在,本申请所要保护的重点在于对所述加热绑带20的物理结构及所述加温控制器10的外部结构等进行改进,所以,本申请则无需对所述加温控制器10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电路结构做例举说明。
同时,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所述上隔热层201优选为聚苯乙烯泡沫棉,本申请所述中导热层202优选为软体硅胶片,本申请所述下温热层203优选为软橡胶片。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则不作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1000,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为穿戴式,使用时患者可直接穿戴,使得能随时随地的使用本申请对其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进行红外温热治疗,所以,本申请便于携带携拿,使得方便患者出行等时使用,以致使用便利性强,且本申请为直接贴合患者皮肤使用,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为近距离接触,使得对于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红外温热速度块,以致治疗效果好。
并且,在所述加热绑带2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层叠设置的上隔热层201、中导热层202及下温热层203时,所设置的所述上隔热层201可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以使所述加热电阻丝30温度升高时不易经其向上传导,使得不易引起烫伤,还使得不易烧坏所述加温控制器10,所设置的所述中导热层202可很好的将所述加热电阻丝30热量向下传导至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使得本申请热利用率高,所设置的所述温热层可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以使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40受热时不至于由于其温度过高并向下传导而使烫伤患者身体局部疼痛部位表面皮肤,也就是说,经此优化设计,即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安全性好及使用可靠性好。
同时,本申请所述加热绑带20可随意弯折或折叠,以适配贴合固定在患者身体表面各个部位,如手肘关节部位、颈部及膝盖部位等等,如此,即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适应性强。
而本申请所述加温控制器10为自带可充电电池板103,使得在实际使用时,可省去外接电源线的麻烦,以使本申请使用起来更加便利省心,更能便于患者在出行等时随身穿戴使用,具体操作时,患者则可直接操控所述电源开关按钮105,来实现驱使所述加温控制器10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30升温发热。
进而,本申请所提供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1000,确实实用性极强,使用效果极佳,使得本申请必然会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申请也必然会非常的受欢迎,定能得到有效普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包括加温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绑带、加热电阻丝及在受热时能产生远红外线的远红外线产生构件;
所述加热绑带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层叠设置的上隔热层、中导热层及下温热层;
所述加温控制器固设在所述加热绑带上端面;所述加热电阻丝成型为螺旋环状,其外表面涂覆有一层绝缘漆涂层,且其被压合固定在所述上隔热层与所述中导热层之间,并与所述加温控制器相连;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成型为片状,并被压合固定在所述中导热层与所述下温热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电阻丝外周尺寸及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外周尺寸均略小于所述加热绑带外周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导热层上端面向下开有适于所述加热电阻丝过盈配合卡入的中限位槽;所述下温热层上端面向下开有适于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过盈配合卡入的下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线产生构件为生物炭制品、碳纤维制品、电气石制品、远红外陶瓷制品或玉石制品;
所述生物炭制品、碳纤维制品、电气石制品、远红外陶瓷制品及所述玉石制品均为颗粒状或粉末状,并通过强力粘胶均匀粘固在所述下限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公魔术贴带及母魔术贴带;
所述公魔术贴带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左端;所述母魔术贴带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右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弹性拉伸带及右弹性拉伸带;
所述左弹性拉伸带连接在所述公魔术贴带右端与所述加热绑带左端之间;所述右弹性拉伸带连接在所述加热绑带右端与所述母魔术贴带左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热层中部开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过口;所述加热电阻丝具有从所述过口向上引出的第一接线头及第二接线头,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之间固设有绝缘块,且所述第一接线头及所述第二接线头均连接至固设在所述上隔热层上端面中部的所述加温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温控制器包括壳体、设在壳体内的微处理器、为所述微处理器供电的可充电电池板、加温控制电路及设在壳体上端面的电源开关按钮;
所述壳体下底面中部开有进线孔;所述第一接线头及所述第二接线头从所述进线孔伸入所述壳体,并通过所述加温控制电路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所述可充电电池板及所述电源开关按钮均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温控制器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上端面的用以调高所述加热电阻丝加热温度的加温调高键及用以调低所述加热电阻丝加热温度的加温调低键;
所述加温调高键及所述加温调低键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底面中部环绕所述进线孔向下凸设有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下底面与所述上隔热层上端面中部相热融形成一体,以密封包合所述第一接线头及所述第二接线头,且所述密封圈下周缘向外凸设有一加固外圈,所述加固外圈上均匀开有多个贯穿其上下端面的固定孔。
CN202321329900.1U 2023-05-29 2023-05-29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Active CN220424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9900.1U CN220424371U (zh) 2023-05-29 2023-05-29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9900.1U CN220424371U (zh) 2023-05-29 2023-05-29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4371U true CN220424371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4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9900.1U Active CN220424371U (zh) 2023-05-29 2023-05-29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4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98485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中医热敷艾灸理疗装置
CN205390396U (zh) 一种中药理疗护膝
CN220424371U (zh) 穿戴式红外温热装置
CN207055596U (zh) 中药理疗垫
CN209596017U (zh) 眼部按摩装置
CN205683190U (zh) 一种车载用中药热敷袋
CN207785349U (zh) 一种智能可保温升温的急救毯
CN214909040U (zh) 一种妇女消炎镇痛理疗垫
CN206964716U (zh) 电热敷护腰带
CN212914200U (zh) 一种通过热敷电疗频振及药物导入式治疗带
CN210960522U (zh) 一种用于风湿免疫的关节保护套
CN219680919U (zh) 改良的恒温肢体保暖装置
CN206102819U (zh) 膝部热敷装置
CN218073615U (zh) 一种风湿病患者用护膝装置
CN216753604U (zh) 一种发热按摩护膝
CN219126997U (zh) 一种肚腹热疗包
CN213307546U (zh) 一种风湿免疫科关节保护套
CN220360460U (zh) 医疗包
CN220735592U (zh) 一种热奄包
CN212439706U (zh) 治疗仪用多功能治疗垫
CN213788689U (zh) 一种膝关节治疗仪
CN215131367U (zh) 一种两用可加热贴敷腹带
CN210384167U (zh) 一种居家护理腰带
CN210962565U (zh) 一种智能便携式理疗装置
CN217723873U (zh) 一种便于穿脱的电暖腰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