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3124U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3124U
CN220423124U CN202320236989.0U CN202320236989U CN220423124U CN 220423124 U CN220423124 U CN 220423124U CN 202320236989 U CN202320236989 U CN 202320236989U CN 220423124 U CN220423124 U CN 220423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assembly
atomizer
main body
accommod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69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秋强
张幸福
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698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3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3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3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主体组件和盖体组件,包括主体外壳、主体支架和连接件,主体支架具有第一容置腔,用于收容雾化器,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具有出气孔,连接件设置于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外侧并与出气孔连通,盖体组件可拆卸连接于主体组件的端面以盖设第一容置腔,包括盖体外壳和盖体支架,盖体支架具有进气通道,用于连通雾化器的进气口;主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设置于第一容置腔底部,用于密封雾化器的出气口和连接件;和/或盖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用于密封雾化器的进气口和进气通道。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气溶胶产生系统中雾化器密封不可靠的问题。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背景技术
植物草叶类燃烧产生的气溶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并且气溶胶弥漫在空气中会对周围人群的身体也造成伤害,电子雾化器具应运而生。HNB(加热不燃烧)和雾化器混合加热式的气溶胶产生系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电子雾化器具。
现有技术中,HNB(加热不燃烧)和雾化器混合加热的气溶胶产生系统中,容易存在雾化器密封不可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气溶胶产生系统中雾化器密封不可靠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
主体组件,包括主体外壳和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内的主体支架和连接件;所述主体支架具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收容雾化器;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具有出气孔,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外侧并与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端口设置于所述主体组件的端面,使得所述雾化器插入所述第一容置腔之后,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从所述主体组件的端面暴露;
盖体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体组件的端面,以盖设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盖体组件包括盖体外壳和盖体支架;所述盖体支架具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所述盖体外壳具有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
其中,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用于密封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和所述连接件;和/或
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的端口处,用于密封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和所述进气通道。
其中,所述主体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出气孔内,用于抵接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所在的端面。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固定部和凸起部,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凸起部的第一通气孔;所述固定部夹持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之间,所述凸起部嵌设于所述出气孔内;其中,
所述凸起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用于与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所在的端面抵接;和/或,
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凸起部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用于与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表面抵接。
其中,所述主体支架包括第一主体支架和第二主体支架;所述第一主体支架具有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主体支架具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的外表面抵接,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表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具有缺口,所述固定部的第一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第二部分从所述缺口延伸出去。
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边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方向倾斜;所述固定部的第一部分远离所述连接件的表面为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边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件靠近所述连接件的表面为第三斜面,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表面为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贴合。
其中,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密封部和配合柱;所述密封部具有第二通气孔;
所述盖体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装配体和进气管,所述装配体用于装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以与所述雾化器连接;所述装配体具有连通孔和装配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其中,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装配体远离所述进气管的表面,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配合柱对应穿设于所述装配孔内。
其中,所述密封部远离所述配合柱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第三环形凸起用于与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所在的端面抵接;和/或
所述装配体远离所述进气管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具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底壁具有所述连通孔;所述密封部靠近所述配合柱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第四环形凸起插入所述第三凹槽且环绕所述连通孔设置。
其中,所述配合柱包括相互连接的柱体和干涉部,所述柱体嵌设于所述装配孔内,所述干涉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柱体和所述装配孔的直径,所述干涉部位于所述装配体靠近所述进气管的一侧,且所述干涉部与所述装配体靠近所述进气管的表面抵接。
其中,所述配合柱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干涉部远离所述柱体一侧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直径小于所述装配孔的直径且长度大于所述装配孔的长度;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干涉部连接处平滑过渡。
其中,所述主体支架还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远离所述盖体组件的一侧;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气溶胶产生组件,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包括壳体和加热元件,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端面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主体组件远离所述盖体组件的一端对应于所述第一插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用于将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自所述主体组件远离所述盖体组件的一端插入所述收容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
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雾化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腔和雾化芯,所述储液腔内存储有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雾化芯用于加热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其中,所述气溶胶产生系统还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主体组件和盖体组件,主体组件包括主体外壳和设置于主体外壳内的主体支架和连接件,主体支架具有第一容置腔,用于收容雾化器,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具有出气孔,连接件设置于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外侧并与出气孔连通,第一容置腔的端口设置于主体组件的端面,使得雾化器插入第一容置腔之后,雾化器的出气口设置于第一容置腔的底部,雾化器的进气口从主体组件的端面暴露;盖体组件可拆卸连接于主体组件的端面,以盖设第一容置腔,盖体组件包括盖体外壳和盖体支架,盖体支架具有进气通道,用于连通雾化器的进气口,盖体外壳具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其中,主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设置于第一容置腔的底部,用于密封雾化器的出气口和连接件;和/或盖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设置于进气通道用于连通雾化器的进气口的端口处,用于密封雾化器的进气口和进气通道。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气溶胶产生系统中雾化器密封不可靠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A-A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B-B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提供的主体组件的B-B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B-B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第一盖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提供的第一盖体支架的B-B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密封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A-A截面示意图;
图14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主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主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密封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提供的第二密封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A-A截面示意图;
图20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第二盖体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提供的第二盖体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提供的第二盖体支架的A-A截面示意图;
图23是图5提供的主体组件的A-A截面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第二实施例的B-B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A-A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B-B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1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截面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400,该气溶胶产生系统400包括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及雾化器200。具体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主体组件1和盖体组件2,主体组件1包括主体支架11,主体支架11具有第一容置腔111,第一容置腔111用于收容雾化器200,第一容置腔111的端口位于主体组件1的端面。盖体组件2可拆卸连接于主体组件1的端面,以盖设第一容置腔111。雾化器200设置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第一容置腔111内,其中,雾化器200包括储液腔201和雾化芯202,储液腔201内存储有液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芯202与储液腔201连通,用于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1还具有设置于主体支架11上的第一卡合件12,盖体组件2包括盖体支架21和设置于盖体支架21上的活动组件22,活动组件22包括第二卡合件221,第一卡合件12和第二卡合件221用于将主体组件1和盖体组件2锁止或用于解除主体组件1和盖体组件2之间的锁止,以使得主体组件1和盖体组件2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通过主体组件1的第一卡合件12与盖体组件2的第二卡合件221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可以灵活实现连接和拆卸,进而可以使得雾化器200更灵活方便的从第一容置腔111内取放,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溶胶产生系统400的雾化器200取放困难的技术问题;同时,盖体组件2设置于主体组件1的端面并盖设第一容置腔111,第一卡合件12和第二卡合件221的连接,也可以对第一容置腔111内的雾化器200进行更好更稳定的固定,使得雾化器200的固定更可靠。
参阅图5至图10,图5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提供的主体组件的B-B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B-B截面示意图,图9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第一盖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提供的第一盖体支架的B-B截面示意图。
盖体组件2还包括盖体外壳23,盖体支架21的一部分设置于盖体外壳23内,另一部分延伸至盖体外壳23外部并形成了盖体突出部24,盖体突出部24用于插入主体支架11的第一容置腔111内以封堵第一容置腔111。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件12为第一容置腔111的侧壁上的卡槽,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具有安装孔241,第二卡合件221为设置于安装孔241内的活动件,该活动件被配置为可以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活动件的部分可以插入至卡槽内从而将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锁止即将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连接,或使得活动件的部分从卡槽内拔出从而解除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的锁止,即将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拆卸。
参见图7和图8,活动组件22还包括按压组件25,按压组件25设置于盖体外壳23内且装配于盖体支架21上,按压组件25被配置为能够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按压组件25的一部分暴露于盖体外壳23外以供用户按压,另一部分与活动件连接,用于驱使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即由按压组件25带动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
具体的,按压组件25包括按钮251和压块252,盖体支架21具有空腔211,压块252设置于空腔211内,盖体外壳23的侧壁具有开口231,按钮251的一端设置于盖体外壳23的侧壁的开口231内,另一端穿过空腔211的侧壁并与压块252抵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件221即活动件可以与压块252固定连接,以使得用户通过按压按钮251,按钮251通过压块252带动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即实现压块252和活动件的同步移动。其中,按钮251和压块25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件221即活动件与压块252可以活动连接,以使得活动件能够在除按钮251和压块252以外的作用力下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且保持按钮251和压块252不动,即活动组件22中只有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或者,按钮251能够通过压块252带动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即,用户通过按压按钮251,按钮251带动压块252移动,进而由压块252带动活动件移动。
参见图8,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合件221即活动件与压块252活动连接,压块252包括压板2521,压板2521具有第一通孔2522,第一通孔2522可以为圆孔、方形孔、矩形孔、椭圆形孔等任意形状。第二卡合件221即活动件设置于压板2521远离按钮251的一侧且活动贯穿第一通孔2522,活动件位于压板2521远离按钮251的一侧的部分具有第一限位部2211,第一限位部2211与压板2521抵接,以便于压板2521通过第一限位部2211向活动件施加压力,从而由压板2521带动活动件移动。具体的,活动件位于压板2521远离按钮251的一侧的部分的直径大于贯穿安装孔241的部分的直径,如图8所示,活动件位于压板2521远离按钮251的一侧具有凸缘,凸缘突出于活动件的侧面,凸缘的直径大于安装孔241的直径,凸缘即为第一限位部2211,凸缘靠近压板2521的表面与压板2521抵接,以通过压板2521对活动件施加压力,同时由第一限位部2211对活动件进行限位,防止活动件脱落。按钮251包括按压部2511和活动部2512,按压部2511设置于盖体外壳23的侧壁的开口231内,活动部2512的一端与按压部251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空腔211的侧壁与压板2521抵接。
具体的,盖体支架21包括第一盖体支架212和第二盖体支架213,第一盖体支架212和第二盖体支架213配合形成了空腔211。参见图9及图10,第一盖体支架212的内表面具有收容槽2120,收容槽2120的底壁具有第二通孔2121,收容槽2120的底壁与第一盖体支架212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限位槽2122,第一盖体支架212的外表面对应于盖体外壳23的侧壁的开口231位置设置有避让槽2123,避让槽2123的底壁对应于第二通孔2121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2124,第二通孔2121与第三通孔2124通过限位槽2122连通。如图8所示,按钮251的按压部2511设置于盖体外壳23的侧壁的开口231与避让槽2123内,活动部2512依次贯穿第三通孔2124、限位槽2122和第二通孔2121并与压板2521抵接。
参见图8,按钮251还包括第二限位部2513,第二限位部2513连接于按压部2511靠近压板2521的一侧且与活动部2512间隔设置,第二限位部2513贯穿第三通孔2124并延伸至限位槽2122内,具体的,第二限位部2513远离按压部2511的一端突出于第二限位部2513的侧面以及第一通孔2522的孔壁和第二通孔2121的孔壁,以将第二限位部2513远离按压部2511的一端限位于限位槽2122内,使得按钮251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同时也防止按钮251自第一通孔2522一端脱落。
盖体组件2还进一步包括固定板26,固定板26设置于收容槽2120远离按钮251的一端且封堵收容槽2120。压块252还包括连接于压板2521远离按钮251一端的凸柱2523,如图8所示,凸柱252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凸柱2523相互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柱2523也可以设置为一个、三个等任意数量。固定板26对应于第二卡合件221即活动件的位置设置第四通孔261,第四通孔261的数量为一个,固定板26对应于凸柱2523的位置设置有第五通孔262,第五通孔262的数量为两个,活动件远离压板2521的一端贯穿第四通孔261,凸柱2523远离压板2521的一端贯穿第五通孔262。
活动组件22还包括弹性组件27,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27包括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第一弹性件271与第二弹性件272均设置于压板2521与固定板26之间,具体的,第一弹性件271设置于活动件的第一限位部2211远离压板252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271环绕活动件和第四通孔261设置,第一弹性件271一端与第一限位部2211抵接,另一端与固定板26抵接,以支撑活动件,防止活动件脱落。第二弹性件272环绕凸柱2523和第五通孔262设置,且第二弹性件272的一端与压板2521抵接,另一端与固定板26抵接,以支撑压板2521和按钮251。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其他弹性件。
可以理解,在第二卡合件221即活动件外围设置第一弹性件271,在凸柱2523外围设置第二弹性件272,在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的装配连接或拆卸过程中,用户按压按钮251时,按钮251带动压板2521和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向靠近固定板26的一侧移动,活动件和压板2521分别给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朝向固定板26一侧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发生弹性形变呈收缩状态,活动件贯穿第一通孔2522和安装孔241并延伸至安装孔241外的部分向靠近固定板26的一侧移动使得活动件远离固定板26的一端移动至安装孔241内,以便于实现盖体突出部24插设于第一容置腔111内或便于活动件从第一容置腔111侧壁的卡槽内拔出。
当盖体突出部24在第一容置腔111内安装到位时,用户松开按钮251,由于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分别与活动件的第一限位部2211和压板2521抵接,原本呈收缩状态的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分别给活动件和压板2521反作用力,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在自身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伸展回到原本的状态,活动件、压块252和按钮251在第一弹性件271和第二弹性件272的作用下回到原来的位置,使得活动件远离固定板26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2522和安装孔241并延伸至安装孔241外,以便于将活动件插入至第一容置腔111的侧壁的卡槽内,从而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的锁止,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的固定连接,或者当盖体突出部24自第一容置腔111内完全抽出时,用户松开按钮251也可以使活动件回复原位。通过活动件与卡槽结构,并配合弹性组件27,实现了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高效可靠的可拆卸连接,使得雾化器200的取放更方便灵活,也使得对雾化器200的固定更可靠。
在一实施方式中,弹性组件27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弹性件271,不包括第二弹性件272,压块252也可以仅包括压板2521,不包括凸柱2523,可以通过按钮251带动压板2521移动,由压板2521带动活动件移动从而使第一弹性件271发生形变收缩,松开按钮251时,第一弹性件271伸展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带动活动件和压板2521与按钮251回复原位置,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雾化器200灵活取放。
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通过按压按钮251带动压块252从而带动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例如,可以保持按钮251和压块252不动,直接按压活动部2512贯穿安装孔241并延伸至安装孔241外的部分从而使活动部2512远离固定板26的一端向固定板26一侧移动,以将活动部2512远离固定板26的一端移动至安装孔241内,以便于将盖体突出部24装配至第一容置腔111内。或者,如图8所示,将活动部2512远离固定板26的一端设置为切角结构,活动部2512远离固定板26的表面为斜面,斜面朝向主体组件1一侧,当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装配时,可以直接移动主体组件1或盖体组件2,由主体组件1的主体支架11对活动件施加压力,使得活动件向靠近固定板26的一侧移动至安装孔241内,当盖体组件2的盖体突出部24移动到位,活动件对应于主体支架11的卡槽位置处时,主体支架11停止对活动件施加压力,活动件在第一弹性件271的反弹力作用下移动回到原位并插入至卡槽内,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的锁止。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件12也可以为设置于主体组件1的主体支架11上的活动件,第二卡合件221可以为盖体组件2上对应于第一卡合件12设置的卡槽,只要可以通过第一卡合件12和第二卡合件221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的锁止或可以解除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的锁止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盖体组件2也可以不包括单独的固定板26,可以直接在第一盖体支架212或者第二盖体支架213上设置板状结构,以封堵收容槽2120并用于支撑弹性组件27,以便于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的可拆卸连接。
当活动件与压块252固定连接时,不需要设置第一限位部2211,弹性组件27可以仅包括第一弹性件271或者仅包括第二弹性件272,第一弹性件271或者第二弹性件272设置于压板2521远离按钮251的一侧,一端与压板2521抵接,另一端与固定板26抵接,从而通过按压按钮251使得活动件可以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进而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活动组件22可以仅包括活动件即第二卡合件221和弹性组件27,不包括按钮251和压块252,活动件部分设置于空腔211内,部分穿设于安装孔241内。弹性组件27仅包括第一弹性件271,第一盖体支架212未设置第二通孔2121、避让槽2123和第三通孔2124,仅设置有收容槽2120,活动件通过第一限位部2211限位于收容槽2120内,防止活动件脱落。固定板26上并未设置第五通孔262,活动件与其余结构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设置方式相同,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中,可以直接通过按压活动件对活动件施加压力,从而使得活动件在垂直于盖体突出部24的侧面的方向上移动,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有效节省构件数量,结构更简单。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主体组件1还包括主体外壳13、连接件14、第一密封件15和/或第二密封件16,主体支架11、连接件14和第一密封件15均设置于主体外壳13内部。具体的,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具有出气孔1110,连接件14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外侧并与出气孔1110连通,第一容置腔111的端口设置于主体组件1的端面,使得雾化器200插入第一容置腔111之后,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部,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从主体组件1的端面暴露。盖体支架21具有进气通道214,具体的,第二盖体支架213具有进气通道214,进气通道214用于连通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盖体外壳23具有与进气通道214连通的进气孔232。其中,主体组件1包括第一密封件15时,第一密封件15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部,用于密封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和连接件14。主体组件1包括第二密封件16时,第二密封件16设置于进气通道214用于连通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的端口处,用于密封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和进气通道214。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15和/或第二密封件16,可以使得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和出气口203位置处均可以实现更好的密封,有效防止了雾化器200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泄漏或者储液腔201内存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泄漏,提升了雾化器200的密封效果,同时,简化了密封结构,使得密封结构更简单。
参阅图11至图16,图11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密封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A-A截面示意图,图14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主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主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主体组件1包括第一密封件15,第一密封件15设置于连接件14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之间,第一密封件15远离连接件14的一端插设于出气孔1110内,用于抵接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所在的端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15还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内侧,即第一密封件15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内且位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位置处,第一密封件15远离雾化器200的一端插设于出气孔1110内并与连接件14连接,靠近雾化器200的一端与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所在的端面抵接,以密封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与连接件14;或者,第一密封件15也可以完全位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内侧,连接件14靠近第一密封件15的一端插设于出气孔1110内且与第一密封件15连接,以实现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与连接件14之间的密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只要可以实现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与连接件14之间的密封即可。
参见图2、图11及图12,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5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151和凸起部152,固定部151夹持于连接件14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之间,凸起部152嵌设于出气孔1110内,凸起部152远离固定部151的端面与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所在的端面抵接。第一密封件15具有贯穿固定部151和凸起部152的第一通气孔153,第一通气孔153位于第一密封件15的中心位置处,第一通气孔153可以为圆孔、方孔、椭圆孔等任意形状。具体的,凸起部152远离固定部151的表面具有环绕第一通气孔153的第一环形凸起154,第一环形凸起154用于与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所在的端面抵接。如图12所示,凸起部152远离固定部151的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一环形凸起154,两个第一环形凸起154均环绕第一通气孔153设置且两个第一环形凸起154之间相互间隔设置。第一通气孔153为圆孔,第一环形凸起154为圆环。通过在凸起部152远离固定部151的表面设置第一环形凸起154,可以使得凸起部152与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所在的端面过盈配合,凸起部152与雾化器200之间可以更紧密的配合,使得第一密封件15对雾化器200的密封效果更好,更有效的防止气溶胶泄漏。其中,第一密封件15可以选择硅胶、橡胶等密封材料。
固定部151远离凸起部152的表面具有环绕第一通气孔153的第二环形凸起155,第二环形凸起155用于与连接件14靠近第一密封件15的表面抵接。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51远离凸起部152的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环形凸起155,两个第二环形凸起155均环绕第一通气孔153设置,且两个第二环形凸起155之间相互间隔设置。第一通气孔153为圆孔,第二环形凸起155为圆环。如图2所示,第二环形凸起155与连接件14靠近第一密封件15的表面抵接,以使得连接件14与第一密封件15之间可以更好更紧密的配合连接,使得第一密封件15可以对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与连接件14之间进行更好的密封,密封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153为圆孔,第一密封件15同时具有第一环形凸起154和第二环形凸起155,且第一环形凸起154和第二环形凸起155的形状均为圆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15可以仅包括第一环形凸起154,或者仅包括第二环形凸起155,第一环形凸起154或第二环形凸起155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方形环、矩形环、椭圆环等其他形状。可以理解,第一密封件15同时包括第一环形凸起154和第二环形凸起155时,第一密封件15与连接件14和雾化器200均可以实现更好的连接,第一密封件15的密封效果会更好,密封性能更强。
参见图14及图15,本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1包括第一主体支架112和第二主体支架113,如图14所示,第一主体支架112具有用于收容雾化器200的第一容置腔111。如图2及图15所示,第二主体支架113具有固定座114,固定座114与第一容置腔111的底壁的外表面抵接,固定座114远离第一容置腔111的表面具有第一凹槽1141,第一凹槽1141的侧壁具有缺口1142,第一密封件15的固定部151的第一部分1511嵌设于第一凹槽1141内,第二部分1512从固定座114的缺口1142延伸出去。
具体的,如图15所示,固定座114的第一凹槽1141的底面为第一斜面1143,第一斜面1143远离凸起部152的一边向远离第一容置腔111的方向倾斜,固定部151的第一部分1511远离连接件14的表面为第二斜面1513,第一斜面1143和第二斜面1513相互贴合设置,第二斜面1513远离凸起部152的一边向远离第一容置腔111的方向倾斜。可以理解,将固定座114的第一凹槽1141的底面与第一密封部161的固定部151的第一部分1511远离连接件14的表面均设置为斜面,且将斜面的倾斜方向设置为上述方式,可以使得第一密封件15与固定座114之间更便于装配,组装更可靠,且相较于将固定座114的第一凹槽1141的底面与固定部151的第一部分1511远离连接件14的表面设置为平面,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面1143与第二斜面1513接触不易使第一密封件15发生变形或倾斜移动,密封可靠性更高,固定座114的第一斜面1143对第一密封件15的作用力更强,使得固定座114与第一密封件15之间的配合更紧密。
进一步的,参见图2、图11及图16,第一密封件15靠近连接件14的表面设置为第三斜面1514,即固定部151远离凸起部152的表面为第三斜面1514,连接件14靠近第一密封件15的表面为第四斜面141,第三斜面1514与第四斜面141相互贴合。将第一密封件15靠近连接件14的表面与连接件14靠近第一密封件15的表面均设置为斜面,可以使得第一密封件15与连接件14之间更便于安装,且第三斜面1514与第四斜面141相互贴合也使得密封可靠性更高,使得第三斜面1514上的第二环形凸起155与第四斜面141之间贴合更紧密,密封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51的第三斜面1514远离凸起部152的一边向远离第一容置腔111的方向倾斜,第三斜面1514与第一斜面1143平行设置,第四斜面141也与第一斜面1143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斜面1514与第四斜面141可以向任意方向倾斜,只要第三斜面1514与第四斜面141可以紧密贴合且便于装配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7至图22,图17是图4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密封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提供的第二密封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A-A截面示意图,图20是图7提供的盖体组件的第二盖体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提供的第二盖体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0提供的第二盖体支架的A-A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2、图19、图20及图21,第二盖体支架213包括相互连接的装配体215和进气管216,装配体215装配于第一容置腔111内并用于与雾化器200连接,装配体215具有连通孔2151和装配孔2152,连通孔2151与进气管216连通并形成了进气通道214。本实施例中,主体组件1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6,第二密封件16设置于第二盖体支架213的进气通道214用于连通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的端口处,用于密封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和进气通道214,第二密封件16可以选择硅胶、橡胶等密封材料。
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二密封件16包括相互连接的密封部161和配合柱162,密封部161具有第二通气孔1611,密封部161设置于装配体215远离进气管216的表面,配合柱162连接于密封部161靠近装配体215的一侧,配合柱162对应穿设于装配孔2152内。第二通气孔1611与连通孔2151连通,使得第二通气孔1611的两端分别与进气通道214和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连通,外部气体依次经过进气通道214和第二通气孔1611并经由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进入到雾化器200内,以便于雾化过程进行。
具体的,装配体215远离进气管216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2153,密封部161嵌设于第二凹槽2153内,密封部161远离配合柱162的表面具有环绕第二通气孔1611的第三环形凸起1612,第三环形凸起1612与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所在的端面抵接。在密封部161远离配合柱162的表面设置第三环形凸起1612,可以使得密封部161与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所在的端面进行更紧密的接触,密封部161对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的密封效果更好,可靠性更高。
如图17所示,密封部161远离配合柱162的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三环形凸起1612,两个第三环形凸起1612均环绕第二通气孔1611且相互间隔设置,两个第三环形凸起1612呈矩形环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通气孔1611可以设置为圆孔、椭圆孔、方孔、矩形孔等任意形状,第三环形凸起161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三个等任意数量,第三环形凸起1612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圆环、椭圆环等任意形状,只要可以使得第三环形凸起1612与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所在的端面紧密抵接以对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进行良好密封即可。
进一步的,第二凹槽2153的底壁具有第三凹槽2154,连通孔2151设置于第三凹槽2154的底壁并与进气管216连通形成了进气通道214,密封部161靠近配合柱162的表面具有环绕第二通气孔1611的第四环形凸起1613,第三凹槽2154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第四环形凸起1613对应于第三凹槽2154设置为矩形环状,第四环形凸起1613嵌设于第三凹槽2154内且环绕连通孔2151设置,使得第二通气孔1611与进气通道214连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凹槽2154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第四环形凸起1613可以对应于第三凹槽2154设置为圆环、方环、椭圆环等任意形状。可以理解,在密封部161靠近配合柱162的表面设置第四环形凸起1613,可以便于第二密封件16装配至装配体215上,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16同时设置有第三环形凸起1612和第四环形凸起161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件16也可以不设置第三环形凸起1612或第四环形凸起1613。
参见图18和图19,密封部161靠近装配体215的表面连接有四个配合柱162,四个配合柱162沿着密封部161的周向均匀分布,装配体215对应于四个配合柱162的位置设置有四个装配孔2152,四个配合柱162一一对应穿设于四个装配孔2152内。具体的,配合柱162包括相互连接的柱体1621和干涉部1622,柱体1621嵌设于装配孔2152内,干涉部1622的直径大于柱体1621和装配孔2152的直径,干涉部1622位于装配体215靠近进气管216的一侧,且干涉部1622与装配体215靠近进气管216的表面抵接,由干涉部1622对第二密封件16进行限位固定,使得第二密封件16更稳定可靠的装配于装配体215上,第二密封件16与装配体215接触更紧密,以对雾化器200的进气口204进行更好的密封,防止第二密封件16与装配体215之间装配不稳定发生偏移,影响密封效果。
如图18所示,配合柱162还包括连接于干涉部1622远离柱体1621一侧的引导部1623,引导部1623的直径小于装配孔2152的直径且长度大于装配孔2152的长度,引导部1623与干涉部1622连接处平滑过渡。可以理解,配合柱162上设置与干涉部1622平滑连接的引导部1623,在将第二密封件16装配至装配体215时,只需将引导部1623贯穿装配孔2152并在装配体215靠近进气管216的一侧拉拽引导部1623即可将干涉部1622安装到位,这种设置方式更有利于将配合柱162穿设于装配孔2152内,装配方式更方便更简单,装配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同时包括第一密封件15和第二密封件16,且第一密封件15同时包括第一环形凸起154和第二环形凸起155,第二密封件16同时包括第三环形凸起1612和第四环形凸起1613,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雾化器200进气口204位置处和出气口203位置处的密封效果更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密封件15或者第二密封件16,第一密封件15也可以仅包括第一环形凸起154或第二环形凸起155,或者也可以不包括第一环形凸起154或第二环形凸起155,第二密封件16也可以仅包括第三环形凸起1612或第四环形凸起1613,或者也可以不包括第三环形凸起1612或第四环形凸起1613。
参见图2、图4、图14、图15和图23,主体支架11还包括容纳腔115,容纳腔115由第一主体支架112和第二主体支架113配合形成,容纳腔115位于第一容置腔111远离盖体组件2的一侧。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主体组件1还包括气溶胶产生组件17,气溶胶产生组件17设置于容纳腔115内,气溶胶产生组件17包括壳体171和加热元件172,壳体171具有收容腔1711,收容腔1711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300,加热元件172用于加热烘烤气溶胶生成制品300,以产生气溶胶。气溶胶产生组件17与连接件14气体连通,雾化器200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经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流出后经由第一密封件15的第一通气孔153和连接件14后流向气溶胶产生组件17,并最终流出气溶胶产生系统400,被用户吸食。
具体的,如图4所示,气溶胶产生组件17的壳体171远离第一容置腔111的端面设置有第一插孔1712,主体组件1远离盖体组件2的一端对应于第一插孔171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插孔10,第一插孔1712和第二插孔10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制品300自主体组件1远离盖体组件2的一端插入收容腔1711内。
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172设置于壳体171上且环绕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周圈设置,加热元件172在通电条件下可以通过电阻发热或红外辐射的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300,通过红外辐射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300时,加热元件172的表面可以涂覆有红外材料。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17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例如,加热元件172可以采用电磁感应发热的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300,加热元件172包括线圈和金属件,线圈设置于壳体171外且环绕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周圈设置,金属件一端延伸至收容腔1711内并插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300中,金属件通过与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发热,并加热烘烤气溶胶生成制品300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气溶胶;或者,加热元件172可以设置为圆柱状结构件,一端固定于主体支架11上,另一端延伸至收容腔1711内并插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300中,加热元件172在通电状态下可以通过电阻发热加热烘烤气溶胶生成制品300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产生气溶胶。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400还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300,气溶胶生成制品300部分容置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具体的,气溶胶生成制品300自第一插孔1712和第二插孔10插设于气溶胶产生组件17的收容腔1711内,气溶胶生成制品300远离第一容置腔111的一端暴露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外。
气溶胶生成制品300包括基质段301、中空段302和滤嘴段303,中空段302设置于基质段301和滤嘴段303之间,基质段301存储有气溶胶生成基质,基质段301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为具有特定香气的植物叶类的固态基质,且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气溶胶,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形态不限于有序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无序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及颗粒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元件172在通电情况下加热烘烤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基质段301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气溶胶,气溶胶在中空段302聚集并冷却降温后,最终流经滤嘴段303被用户吸食。
在一实施方式中,雾化器200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经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流向气溶胶产生组件17后,可以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基质段301中,在基质段301中进行二次加热,然后与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基质段301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烘烤产生的气溶胶一起经由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中空段302,并最终从滤嘴段303流出气溶胶产生系统400被用户吸食。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雾化器200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经雾化器200的出气口203流向气溶胶产生组件17后,也可以绕过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基质段301,直接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中空段302中,并最终从滤嘴段303流出气溶胶产生系统400被用户吸食。
本实施例中,雾化器200雾化生成的气溶胶可以采取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流出气溶胶产生系统400,或者雾化器200雾化生成的气溶胶也可以部分流向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基质段301中进行二次加热,另一部分直接流向气溶胶生成制品300的中空段302中,最终流出气溶胶产生系统400,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23,图23是图5提供的主体组件的A-A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2、图5、图7及图23,本实施例中,主体组件1还包括控制电路18,控制电路18设置于主体支架11上,控制电路18包括输出端子181,盖体组件2还包括连接电路28,连接电路28设置于盖体支架21上,且连接电路28包括第一连接端子281和第二连接端子282,第一连接端子281用于电连接输出端子181,第二连接端子282用于电连接雾化器200,从而通过连接电路28将控制电路18与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电连接。
具体的,如图5所示,主体支架11一部分设置于主体外壳13内,另一部分延伸至主体外壳13外形成了主体突出部117,输出端子181设置于主体突出部117上。参见图7、图19及图20,盖体支架21位于盖体外壳23内的部分具有第二容置腔217,具体的,第二盖体支架213位于盖体外壳23内的部分具有第二容置腔217,第二容置腔217与盖体突出部24错位设置,第一连接端子281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17内,第二连接端子282设置于盖体突出部24上,当盖体组件2装配于主体组件1时,主体突出部117插入到第二容置腔217内以使得输出端子181与第一连接端子281抵接,盖体突出部24插入到第二容置腔217内以使得第二连接端子282与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抵接,以此实现雾化器200与控制电路18之间的电连接,且装配方式简单,装配稳定性较高。
参见图19,本实施例中,盖体支架21位于盖体外壳23内的部分还具有第三容置腔218,第三容置腔218位于盖体突出部24的底部,第三容置腔218与第二容置腔217连通,连接电路28包括连接电路板283,连接电路板283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17内,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三容置腔218内,连接电路板283包括第一连接端子281,第一连接端子281为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17的底面的触片。具体的,第二容置腔217的底面具有安装槽2171,连接电路板283位于第二容置腔217内的部分嵌设于安装槽2171内。安装槽2171靠近第三容置腔218的一侧设置有缺隙2172,第二容置腔217与第三容置腔218通过安装槽2171侧壁的缺隙2172连通,连接电路板283穿过安装槽2171的缺隙2172,以使得连接电路板283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17内,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三容置腔218内。
输出端子181为设置于主体突出部117的顶面的弹针,弹针远离主体组件1的一端与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17底面的触片抵接,以实现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的电连接。具体的,主体组件1包括五个输出端子181即弹针,连接电路板283包括五个第一连接端子281即触片,五个弹针与五个触片一一对应抵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输出端子181和第一连接端子281也可以对应设置为其他数量或其他结构。
参见图2、图19及图23,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子282为设置于盖体突出部24的顶面的弹针且与连接电路板283位于第三容置腔218的部分电连接。具体的,第二盖体支架213的装配体215上设置有两个配合孔2155,第二连接端子282穿设并固定于装配体215的配合孔2155内,第二连接端子282远离主体组件1的一端与第三容置腔218内的连接电路板283电连接,以实现第二连接端子282与控制电路18之间的电连接。如图2所示,当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装配后,第二连接端子282靠近主体组件1的一端与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连接,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为设置于雾化座206上的顶针,第二连接端子282与顶针靠近盖体组件2的表面抵接,以此实现雾化器200与控制电路18的电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主体支架11还具有安装腔116,安装腔116由第一主体支架112和第二主体支架113配合形成,安装腔116与第一容置腔111在第一方向A1上并排设置。控制电路18包括控制电路板182,主体组件1包括与控制电路板182电连接的电芯183和充电插口184,电芯183和控制电路板182均设置于安装腔116内,输出端子181的一端与控制电路板182电连接,另一端穿过安装腔116的底壁并延伸出主体突出部117的端面。充电插口184位于安装腔116的底壁中心位置,第二容置腔217的底壁具有对应充电插口184的充电开口2173。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主体组件1还包括主体磁吸件19,主体磁吸件19设置于主体支架11上,盖体组件2还包括盖体磁吸件29,盖体磁吸件29设置于盖体支架21上,主体磁吸件19和盖体磁吸件29相互吸引,以将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更有效的固定。
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主体磁吸件19包括第一主体磁吸件191,第一主体磁吸件191设置于主体突出部117上,具体的,第一主体磁吸件191呈环形结构,第一主体磁吸件191设置于安装腔116的底壁的内表面且环绕充电插口184设置。盖体磁吸件29包括第一盖体磁吸件291,第一盖体磁吸件291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17的底部,具体的,第一盖体磁吸件291呈U形结构,第一盖体磁吸件291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17的底壁的外表面且围绕充电开口2173的周向延伸。第一主体磁吸件191与第一盖体磁吸件291相互吸引,并在第一主体磁吸件191与第一盖体磁吸件291之间产生了磁吸力,可以有效抵消主体突出部117上的输出端子181与第二容置腔217内的第一连接端子281相互抵接产生的反推力,使得输出端子181与第一连接端子281连接位置处的配合更紧密,输出端子181与第一连接端子281的电连接稳定性更强,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也可以实现更好更紧密的配合连接。其中,第一主体磁吸件191可以为磁铁,第一盖体磁吸件291可以为磁铁或铁块。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主体磁吸件19和盖体磁吸件29,可以只通过第一卡合件12与第二卡合件221之间相互连接将主体组件1和盖体组件2锁止,从而实现主体组件1和盖体组件2之间的固定装配。
参阅图24,图24是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第二实施例的B-B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与气溶胶产生系统400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主体磁吸件19还包括第二主体磁吸件192和第三主体磁吸件193,盖体磁吸件29还包括第二盖体磁吸件292和第三盖体磁吸件293,其余结构的设置方式均与气溶胶产生系统400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参见图24,第二主体磁吸件192和第三主体磁吸件193分别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的相对两个侧壁上,第二盖体磁吸件292和第三盖体磁吸件293分别设置于盖体支架21位于盖体外壳23内的部分的相对两个侧壁上,第二盖体磁吸件292对应第二主体磁吸件192设置且相互吸引,第三盖体磁吸件293对应第三主体磁吸件193设置且相互吸引。
具体的,第一容置腔111与主体突出部117在第一方向A1上并排设置,第二主体磁吸件192和第三主体磁吸件193在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A1的第二方向A2上分别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的相对两个侧壁的外表面,第二盖体磁吸件292和第三盖体磁吸件293在沿着第二方向A2上分别设置于盖体支架21的相对两个侧壁的外表面。可以理解,第二主体磁吸件192与第二盖体磁吸件292对应设置且相互吸引,第三主体磁吸件193与第三盖体磁吸件293对应设置且相互吸引,两对磁吸件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的相对两个侧壁上,这两对磁吸件之间均会产生磁吸力,磁吸力可以有效抵消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盖体组件2的第二连接端子282抵接所产生的反推力,使得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盖体组件2的第二连接端子282之间可以更紧密的连接,从而保证雾化器200与盖体组件2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雾化性能,且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配合也会更可靠。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容置腔111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均设有磁吸件,也使得第一容置腔111相对两侧的磁吸力更均匀,对反推力的抵消效果更均匀更强。第二主体磁吸件192和第二盖体磁吸件292可以设置为磁铁,第三主体磁吸件193和第三盖体磁吸件293也可以设置为磁铁。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磁吸件192和第二盖体磁吸件292以及第三主体磁吸件193和第三盖体磁吸件293也可以设置于与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和盖体组件2的第二连接端子282连接位置对应的其他位置处,只要每对磁吸件之间相互吸引并可以克服反推力即可。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仅对应设置第二主体磁吸件192和第二盖体磁吸件292,或者仅对应设置第三主体磁吸件193和第三盖体磁吸件293,可以理解,在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盖体组件2的第二连接端子282连接位置处仅对应设置一对磁吸件,也可以抵消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盖体组件2的第二连接端子282抵接所产生的反推力。
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8的输出端子181与第一连接端子281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主体磁吸件191和第一盖体磁吸件291,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第二连接端子282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主体磁吸件192和第二盖体磁吸件292以及第三主体磁吸件193和第三盖体磁吸件293,可以同时抵消输出端子181与第一连接端子281抵接产生的反推力以及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第二连接端子282抵接产生的反推力,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配合更紧密,控制电路18与连接电路28和雾化器200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更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输出端子181与第一连接端子281连接位置处设置多对磁吸件,或者在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第二连接端子282连接位置处设置多于两对的磁吸件,以使得主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更紧密配合固定,装配可靠性更强;或者,也可以仅在输出端子181与第一连接端子281连接位置处设置一对磁吸件,或者仅在雾化器200的输入端子205与第二连接端子282连接位置处设置一对或两对磁吸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组件,包括主体外壳和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内的主体支架和连接件;所述主体支架具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收容雾化器;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具有出气孔,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外侧并与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端口设置于所述主体组件的端面,使得所述雾化器插入所述第一容置腔之后,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从所述主体组件的端面暴露;
盖体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体组件的端面,以盖设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盖体组件包括盖体外壳和盖体支架;所述盖体支架具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所述盖体外壳具有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
其中,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用于密封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和所述连接件;和/或
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的端口处,用于密封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和所述进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出气孔内,用于抵接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所在的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固定部和凸起部,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凸起部的第一通气孔;所述固定部夹持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之间,所述凸起部嵌设于所述出气孔内;其中,
所述凸起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用于与所述雾化器的出气口所在的端面抵接;和/或,
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凸起部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用于与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表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包括第一主体支架和第二主体支架;所述第一主体支架具有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主体支架具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的外表面抵接,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表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具有缺口,所述固定部的第一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第二部分从所述缺口延伸出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边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方向倾斜;所述固定部的第一部分远离所述连接件的表面为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边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靠近所述连接件的表面为第三斜面,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表面为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密封部和配合柱;所述密封部具有第二通气孔;
所述盖体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装配体和进气管,所述装配体用于装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以与所述雾化器连接;所述装配体具有连通孔和装配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其中,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装配体远离所述进气管的表面,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配合柱对应穿设于所述装配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远离所述配合柱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第三环形凸起用于与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所在的端面抵接;和/或
所述装配体远离所述进气管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具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底壁具有所述连通孔;所述密封部靠近所述配合柱的表面具有环绕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第四环形凸起插入所述第三凹槽且环绕所述连通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柱包括相互连接的柱体和干涉部,所述柱体嵌设于所述装配孔内,所述干涉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柱体和所述装配孔的直径,所述干涉部位于所述装配体靠近所述进气管的一侧,且所述干涉部与所述装配体靠近所述进气管的表面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柱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干涉部远离所述柱体一侧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直径小于所述装配孔的直径且长度大于所述装配孔的长度;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干涉部连接处平滑过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还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远离所述盖体组件的一侧;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气溶胶产生组件,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包括壳体和加热元件,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端面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主体组件远离所述盖体组件的一端对应于所述第一插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用于将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自所述主体组件远离所述盖体组件的一端插入所述收容腔。
12.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雾化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腔和雾化芯,所述储液腔内存储有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雾化芯用于加热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所述气溶胶产生系统还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CN202320236989.0U 2023-02-08 2023-02-08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Active CN220423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6989.0U CN220423124U (zh) 2023-02-08 2023-02-08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6989.0U CN220423124U (zh) 2023-02-08 2023-02-08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3124U true CN220423124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700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6989.0U Active CN220423124U (zh) 2023-02-08 2023-02-08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3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12187B2 (en) Atomizing device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n electronic cigarette
WO2022161256A1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723136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0228690A1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6723108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0423124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CN22063106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CN22038428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WO2020134762A1 (zh) 电源装置及电子烟、装配方法
CN216723109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0693088A (zh) 电子烟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210124323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4051260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固定组件
CN112790435A (zh)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5603206U (zh) 雾化装置
CN215224737U (zh) 供电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113826965A (zh) 雾化芯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58368U (zh) 端盖结构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224736U (zh) 供电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475913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603203U (zh) 雾化装置
CN215873480U (zh) 雾化芯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51261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支撑结构
US20240023622A1 (en) Vaporization assembly, vaporizer, and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CN219762486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