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0290U -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0290U
CN220410290U CN202321496743.3U CN202321496743U CN220410290U CN 220410290 U CN220410290 U CN 220410290U CN 202321496743 U CN202321496743 U CN 202321496743U CN 220410290 U CN220410290 U CN 220410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housing
gear
decoupler
de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67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海波
王健
姚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67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02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0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02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属于车辆设计技术领域。所述差速器包括:集成的轮端解耦器和差速锁;其中,所述轮端解耦器和所述差速器用于实现与所述轮端的耦合,实现与所述轮端的解耦,实现与所述轮端的差速转动,以及实现与所述轮端的同步转动。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差速器,可以实现与轮端的耦合或解耦、与轮端的差速转动或同步转动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Description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差速器,仅具备通过差速锁的断开或锁止来实现轮端差速转动和轮端同速转动的功能,因此,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可以实现与轮端的耦合或解耦、与轮端的差速转动或同步转动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差速器,包括:
集成的轮端解耦器和差速锁;
其中,所述轮端解耦器和所述差速器用于实现与所述轮端的耦合,实现与所述轮端的解耦,实现与轮端的差速转动,以及实现与轮端的同步转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可以实现与轮端的耦合或解耦、与差速器壳体的耦合或解耦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
差速齿轮组,所述轮端解耦器和所述差速锁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两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
差速齿轮组,所述轮端解耦器和所述差速锁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同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
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第二子壳体;
所述轮端解耦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子壳体;
所述差速锁容置于所述第二子壳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
所述差速器壳体与差速齿轮组连接;
第一半轴,所述轮端解耦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半轴连接,所述轮端解耦器的第二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差速齿轮组连接;
第二半轴,所述第二半轴与所述差速齿轮组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
所述差速锁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半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连接,以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半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断开。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差速齿轮组包括:
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
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二半轴连接;
所述轮端解耦器可选择性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轮端解耦器包括:
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用于与第一半轴连接;
解耦机构,所述解耦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结合部且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解耦机构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第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解耦机构包括:
解耦驱动盘,所述解耦驱动盘具有第一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沿周向的不同位置到所述第一半轴齿轮的间距不等;
推杆,所述推杆止抵在所述第一工作面与所述第一结合部之间;
第一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执行机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半轴齿轮与第一结合部的同步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解耦驱动盘空套于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一执行机构为用于吸附所述解耦驱动盘的吸附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一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一结合部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差速锁包括:
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与所述差速器壳体连接;
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结合部且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结合部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锁止机构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第二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差速锁驱动盘,所述差速锁驱动盘具有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二工作面沿周向的不同位置到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间距不等,所述第二结合部止抵所述第二工作面;
第二执行机构,所述第二执行机构用于切换所述差速锁驱动盘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同步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差速锁驱动盘空套于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二执行机构为用于吸附所述差速锁驱动盘的吸附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杆体,所述杆体贯穿所述差速器壳体且止抵所述第二工作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包括:
减速器,所述减速器包括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差速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通过采用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差速器,可以实现与轮端的耦合或解耦、与差速器壳体的耦合或解耦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减速器连接;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减速器电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
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动力总成。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动力总成,可以实现与轮端的耦合或解耦、与差速器壳体的耦合或解耦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在常规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图5中A-A处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在节能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是图7中B-B处的剖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在脱困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是图9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附图标记:
轮端100、控制器200、驱动电机300、第一半轴400、第二半轴500;
减速器600、一级减速主动齿轮610、一级减速从动齿轮620、二级减速主动齿轮630、二级减速从动齿轮640;
差速器700、差速器壳体710、第一子壳体711、第二子壳体712、行星齿轮720、第一半轴齿轮730、第二半轴齿轮740、行星齿轮销轴750、第一轴承760、解耦半轴齿轮垫片770、卷销780、行星轮半轴790、行星齿轮垫片810、差速锁半轴齿轮垫片820、第二轴承830;
轮端解耦器840、解耦驱动盘841、第一执行机构842、凹槽843、第一工作面8431、第一结合部844、解耦垫片845、推杆846、第一复位件847;
差速锁850、第二复位件851、第二结合部852、杆体853、差速锁驱动盘854、第二执行机构85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差速器700,如图1-图10所示,该差速器700包括集成的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
其中,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用于实现与轮端100的耦合,实现与轮端100的解耦,实现与轮端100的差速转动,以及实现与轮端100的同步转动。
如图1-图10所示,差速器700还可以包括差速齿轮组、第一轴承760、解耦垫片845、解耦半轴齿轮垫片770、卷销780、行星轮半轴790、行星齿轮垫片810、行星齿轮720、差速锁半轴齿轮垫片820、行星齿轮销轴750、第一半轴400、第二半轴500和第二轴承830,差速齿轮组可以包括第一半轴齿轮730和第二半轴齿轮740。
如图1-图10所示,四个行星齿轮两两相对设置,且相邻两个行星齿轮之间互相啮合,第一半轴齿轮730和第二半轴齿轮740相对设置,且分别跟四个行星齿轮均啮合。
如图1-图10所示,差速器壳体710与差速齿轮组连接,差速器壳体710可以包括第一子壳体711和第二子壳体712,第一半轴齿轮730安装于第一子壳体711的内部,第二半轴齿轮740安装于第二子壳体712的内部,第一子壳体711和第二子壳体712可以通过螺栓或者其他方式连接为一个整体。
如图1-图10所示,轮端解耦器840的第一端与第一半轴400连接,轮端解耦器840的第二端可选择性地与差速齿轮组连接,比如,轮端解耦器840可选择性地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第一半轴400与轮端100连接。
差速锁850用于实现第二半轴500与差速器壳体710的连接,以及用于实现第二半轴500与差速器壳体710的断开,差速锁850与差速器壳体710连接,且可选择性地与第二半轴500连接,差速锁850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子壳体712连接,差速锁850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地与第二半轴500连接,第二半轴500与差速齿轮组连接,比如,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半轴500连接,其中,第二半轴齿轮740用于与差速器壳体710连接,并与第二半轴500通过花键连接,第二半轴500同样与轮端100连接。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轮端解耦器840选择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第一半轴400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此时第一半轴齿轮730产生的动力可通过第一半轴400传递至与第一半轴400相连的轮端100处。
当轮端解耦器840选择不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第一半轴齿轮730产生的动力无法通过第一半轴400传递至与第一半轴400相连的轮端100处,此时与第一半轴400相连的轮端100无动力输入。
当差速锁850选择与第二半轴500连接时,第二半轴齿轮740和差速器壳体710连接,且第二半轴齿轮740与差速器壳体710的转速相同。
当差速锁850选择不与第二半轴500连接时,第二半轴500的转速与差速器壳体710的转速不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700,可以实现与轮端100的耦合或解耦、与轮端100的差速转动或同步转动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两侧。
其中,如图1-图10所示,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分别布置在差速器700的行星轮半轴790的两侧。
两个行星轮半轴790沿垂直于第一半轴齿轮730轴线的方向相连,且第一半轴齿轮730和第二半轴齿轮740沿轴线方向分别设于行星轮半轴790的两侧。
第一半轴400的第一端用于与轮端100相连,第一半轴400的第二端通过轮端解耦器840选择性地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即,轮端解耦器840位于行星轮半轴790的第一侧,差速锁850安装于第二子壳体712位于第二半轴齿轮740的一端处,即,差速锁850位于行星轮半轴790的第二侧。
通过将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分别布置在差速器700的差速齿轮组的两侧,可便于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分别对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半轴400、第二半轴500与差速器壳体710进行锁止或解锁,可充分利用差速器700的内部空间,同时可保持差速器700整体的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同一侧。
其中,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可以均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左侧,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也可以均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右侧。
通过将轮端解耦器840和差速锁850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同一侧,可充分利用差速器700内部其中一侧的空间,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轮端解耦器840包括第一结合部844和解耦机构。
其中,如图1-图10所示,第一结合部844用于与第一半轴400连接,解耦机构用于驱动第一结合部844且可选择性地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
如图1-图10所示,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可以通过结合齿、同步器、花键或多片式离合器的方式连接或断开,比如,第一结合部844靠近第一半轴齿轮730的端面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结合齿,第一半轴齿轮730靠近第一结合部844的端面同样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结合齿,当解耦机构驱动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第一结合齿插入对应两个第二结合齿之间的间隙中,即,第一结合齿和第二结合齿交替设置,从而完成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的连接。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一结合部844未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当需要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解耦机构驱动第一结合部844向靠近第一半轴齿轮730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结合部844和解耦机构,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使整体结构趋于小量化和轻量化,从而进一步节省解耦机构和第一结合部844在差速器700内的布置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轮端解耦器840容置于第一子壳体711。
其中,如图1-图10所示,第一结合部844位于差速器壳体710内,解耦机构位于差速器壳体710的第一侧。
第一子壳体711安装于第一半轴齿轮730和第一半轴400靠近第一半轴齿轮730一端的外部,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400靠近第一半轴齿轮730一端连接,即,第一结合部844位于第一半轴齿轮730和第一半轴400之间,且第一结合部844同样位于第一子壳体711的内部。
如图1-图10所示,解耦机构的一部分安装于第一子壳体711第一侧的外部,解耦机构的另一部分穿过第一子壳体711在第一子壳体711内部与第一结合部844连接。
通过将第一结合部844安装于差速器壳体710内,可充分利用差速器700的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轮端解耦器840与差速器700的集成度,减小轮端解耦器840在车辆内部所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1所示,解耦机构包括解耦驱动盘841、推杆846和第一执行机构842,解耦驱动盘841具有第一工作面8431,第一工作面8431沿周向的不同位置到第一半轴齿轮730的间距不等。
其中,如图1-图11所示,第一结合部844、推杆846、解耦驱动盘841和第一执行机构842沿轴向朝向轮端100的方向顺次设置,第一子壳体711安装于第一结合部844的外部,且第一子壳体711沿周向设有多个导向孔,推杆846设有多个,多个推杆846与多个导向孔一一对应安装,推杆846止抵在第一工作面8431与第一结合部844之间,且推杆846可相对于导向孔进行轴向移动。
如图1-图11所示,解耦驱动盘841安装于第一子壳体711第一侧的外部,解耦驱动盘841靠近推杆846的端面设有多个沿轴向向内凹陷的第一凹槽843,第一凹槽843的底面可以为倾斜的平面,即,第一凹槽843的底面为第一工作面8431,第一半轴齿轮730到第一凹槽843底面的不同位置的间距不等,多个推杆846与多个第一凹槽843一一对应抵接,推杆846的第一端与第一结合部844远离第一半轴齿轮730的端面止抵,推杆846的第二端与第一凹槽843的底面止抵。
如图1-图11所示,第一执行机构842套设于第一子壳体711第一侧的外部,差速器壳体710相对于第一执行机构842转动,第一执行机构842用于切换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的同步状态。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一结合部844未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推杆846与第一工作面8431止抵的一端位于第一工作面8431与第一半轴齿轮730间距较大的位置,且此时解耦驱动盘841与第一子壳体711处于同步状态,即,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处于同步状态。
当第一结合部844需要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第一执行机构842将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的状态切换至非同步状态,由于差速器壳体710在车辆动力的驱动下绕其轴线转动,因此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产生相对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差速器壳体710带动推杆846从与第一工作面8431与第一半轴齿轮730间距较大的位置止抵移动至与第一工作面8431与第一半轴齿轮730间距较小的位置止抵,即,推杆846在第一工作面8431的作用下相对于导向孔沿轴向向靠近第一半轴齿轮730的方向移动,第一结合部844在推杆846的作用下同样向靠近第一半轴齿轮730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且当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时,推杆846与第一凹槽843的侧壁面抵接,由于差速器壳体710需要继续转动,因此推杆846与第一凹槽843侧壁面之间的止抵力逐渐增大至大于第一执行机构842与解耦驱动盘841之间的结合力,此时解耦驱动盘841在推杆846的止抵力作用下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推杆846与解耦驱动盘841之间不存在周向的相对运动,即,推杆846始终处于第一工作面8431与第一半轴齿轮730间距较小的位置。
通过上述解耦驱动盘841、推杆846和第一执行机构842的设置,可利用第一执行机构842切换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的同步状态,进而通过推杆846实现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的连接,而无需增加单独的驱动源,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车辆内部空间,进一步提高差速器的集成度,同时解耦机构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解耦驱动盘841空套于差速器壳体710,第一执行机构842为用于吸附解耦驱动盘841的吸附装置。
其中,第一执行机构842可以为电磁铁,解耦驱动盘841可以为金属材质件。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一执行机构842未通电时,第一执行机构842与解耦驱动盘841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该空隙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选择合适的值,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处于未连接状态,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且解耦驱动盘841与推杆846之间无周向的相对运动。
当第一执行机构842通电时,第一执行机构842将解耦驱动盘841吸附,此时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之间的摩擦力小于解耦驱动盘841与第一执行机构842之间的吸附力,因此第一执行机构842将解耦驱动盘841固定,差速器壳体710相对于解耦驱动盘841转动,差速器壳体710带动推杆846一同转动至第一工作面8431与第一半轴齿轮730间距较小的位置后,推杆846与第一凹槽843的侧壁面止抵,差速器壳体710继续转动,推杆846与第一凹槽843之间的止抵力逐渐增大,当推杆846与第一凹槽843之间的止抵力增大至大于解耦驱动盘841与第一执行机构842之间的吸附力时,推杆846推动解耦驱动盘841转动,解耦驱动盘841与第一执行机构842断开,且推杆846始终处于第一工作面8431与第一半轴齿轮730间距较小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电机控制或者液压控制的方式实现轮端解耦器840与第一半轴齿轮730的连接或断开。
通过将解耦驱动盘841空套于差速器壳体710,可在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使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避免在不需要连接时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发生相对转动导致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而发生错乱。
通过将第一执行机构842设置为吸附装置,可便于第一执行机构842切换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之间的同步状态,结构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差速器700还包括第一复位件847,第一复位件847弹性连接在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之间。
其中,如图1-图10所示,第一复位件847可以为波形弹簧,第一复位件847的一端与第一半轴齿轮730靠近第一结合部844的端面相连。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复位件847位于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断开时,停止对第一执行机构842的供电,此时第一执行机构842无法吸附固定解耦驱动盘841,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且推杆846在第一复位件847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沿轴向向靠近解耦驱动盘841的方向移动,并逐渐移动至第一凹槽843槽深的位置处。
通过设置第一复位件847,可在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从连接状态转换至断开状态时将推杆846复位,以保证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能够完全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差速锁850包括第二结合部852和锁止机构。
其中,如图1-图10所示,第二结合部852用于与差速器壳体710连接,锁止机构用于驱动第二结合部852且可选择性地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
如图1-图10所示,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可以通过结合齿、同步器、花键或多片式离合器的方式连接或断开,比如,第二结合部852靠近第二半轴齿轮740的端面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三结合齿,第二半轴齿轮740靠近第二结合部852的端面同样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四结合齿,当锁止机构驱动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时,第三结合齿插入对应两个第四结合齿之间的间隙中,即,第三结合齿和第四结合齿交替设置,从而完成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的连接。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二结合部852未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时,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当需要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时,锁止机构驱动第二结合部852向靠近第二半轴齿轮740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结合部852和锁止机构,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使整体结构趋于小量化和轻量化,从而进一步节省锁止机构和第二结合部852在差速器700内的布置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差速锁850容置于第二子壳体712。
其中,如图1-图10所示,第二结合部852的主体部分位于差速器壳体710内,锁止机构位于差速器壳体710的第二侧。
第二子壳体712安装于第二半轴齿轮740和第二半轴500靠近第二半轴齿轮740一端的外部,第二结合部852的主体部分位于第二半轴齿轮740和第二半轴500之间,即,第二结合部852同样位于第二子壳体712的内部。
如图1-图10所示,锁止机构安装于第二子壳体712第二侧的外部,第二结合部852的非主体部分穿过第二子壳体712与锁止机构连接。
通过将第二结合部852安装于差速器壳体710内,可充分利用差速器700的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差速锁850与差速器700的集成度,减小差速锁850在车辆内部所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锁止机构包括差速锁驱动盘854和第二执行机构855,差速锁驱动盘854具有第二工作面,第二工作面沿周向的不同位置到第二半轴齿轮740的间距不等,第二结合部852止抵第二工作面。
其中,第二结合部852、差速锁驱动盘854和第二执行机构855沿轴向朝向轮端100的方向顺次设置,第二子壳体712安装于第二结合部852主体部分的外部。
如图1-图10所示,差速锁驱动盘854安装于第二子壳体712第二侧的外部,差速锁驱动盘854靠近第二结合部852的端面设有多个沿轴向向内凹陷的第二凹槽843,第二凹槽843的底面可以为倾斜的平面,即,第二凹槽843的底面为第二工作面,第二半轴齿轮740到第二凹槽843底面的不同位置的间距不等,第二结合部852分别与多个第二凹槽843一一对应抵接。
如图1-图10所示,第二执行机构855套设于第二子壳体712第二侧的外部,差速器壳体710相对于第二执行机构855转动,第二执行机构855用于切换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的同步状态。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二结合部852未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时,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工作面止抵的一端位于第二工作面与第二半轴齿轮740间距较大的位置,且此时差速锁驱动盘854与第二子壳体712处于同步状态。
当第二结合部852需要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时,第二执行机构855将差速锁驱动盘854与第二子壳体712的状态切换至非同步状态,由于差速器壳体710在车辆动力的驱动下绕其轴线转动,因此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产生相对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差速器壳体710带动第二结合部852从与第二工作面与第二半轴齿轮740间距较大的位置止抵移动至与第二工作面与第二半轴齿轮740间距较小的位置止抵,即,第二结合部852在第二工作面的作用下沿轴向向靠近第二半轴齿轮740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且当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时,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工作面抵接的一端与第二凹槽843的侧壁面抵接,由于差速器壳体710需要继续转动,因此第二结合部852与凹槽843侧壁面之间的止抵力逐渐增大至大于第二执行机构855与差速锁驱动盘854之间的结合力,此时差速锁驱动盘854在第二结合部852的止抵力作用下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第二结合部852与差速锁驱动盘854之间不存在周向的相对运动,即,第二结合部852始终处于第二工作面与第二半轴齿轮740间距较小的位置。
通过上述差速锁驱动盘854和第二执行机构855的设置,可利用第二执行机构855切换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的同步状态,进而实现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的连接,而无需增加单独的驱动源,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车辆内部空间,进一步提高差速器700的集成度,同时锁止机构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结合部852具有杆体853,杆体853贯穿差速器壳体710且止抵第二工作面。
其中,如图1-图10和图12所示,第二子壳体712的第二侧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安装孔,第二结合部852靠近差速锁驱动盘854的一端具有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杆体853,杆体853的一端位于差速器壳体710的内部,另一端穿过安装孔与差速锁驱动盘854抵接。
通过设置杆体853,可便于第二结合部852在第二凹槽843内沿周向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过渡配合,第二执行机构855为用于吸附差速锁驱动盘854的吸附装置。
其中,如图1-图10所示,差速锁驱动盘854的内壁面与第二子壳体712的外周面过渡配合,第二执行机构855可以为电磁铁,差速锁驱动盘854可以为金属材质件。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二执行机构855未通电时,第二执行机构855与差速锁驱动盘854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该空隙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选择合适的值,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处于未连接状态,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且差速锁驱动盘854与杆体853之间无周向的相对运动。
当第二执行机构855通电时,第二执行机构855将差速锁驱动盘854吸附,此时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差速锁驱动盘854与第二执行机构855之间的吸附力,因此第二执行机构855将差速锁驱动盘854固定,差速器壳体710相对于差速锁驱动盘854转动,差速器壳体710带动杆体853一同转动至第二工作面与第二半轴齿轮740间距较小的位置后,杆体853与第二凹槽843的侧壁面止抵,差速器壳体710继续转动,杆体853与第二凹槽843之间的止抵力逐渐增大,当杆体853与第二凹槽843之间的止抵力增大至大于差速锁驱动盘854与第二执行机构855之间的吸附力时,杆体853推动差速锁驱动盘854转动,差速锁驱动盘854与第人执行机构断开,且杆体853始终处于第二工作面与第二半轴齿轮740间距较小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电机控制或者液压控制的方式实现差速锁850与第二半轴齿轮740的连接或断开。
通过将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过渡配合,可在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使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避免在不需要连接时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发生相对转动导致第二结合部852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而发生错乱。
通过将第二执行机构855设置为吸附装置,可便于第二执行机构855切换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之间的同步状态,结构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还包括第二复位件851,第二复位件851弹性连接在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结合部852之间。
其中,第二复位件851可以为波形弹簧,第二复位件851的一端与第二半轴齿轮740靠近第二结合部852的端面相连。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结合部852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二复位件851位于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结合部852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结合部852断开时,停止对第二执行机构855的供电,此时第二执行机构855无法吸附固定差速锁驱动盘854,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且杆体853在第二复位件851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沿轴向向靠近差速锁驱动盘854的方向移动,并逐渐移动至第二凹槽843槽深的位置处。
通过设置第二复位件851,可在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结合部852从连接状态转换至断开状态时将第二结合部852复位,以保证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结合部852能够完全断开。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
如图1所示,该动力总成包括:减速器600,减速器600包括如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差速器70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通过采用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差速器700,可以实现与轮端100的耦合或解耦、与轮端100的同步转动或差速转动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总成还包括驱动电机300和控制器,驱动电机300与减速器600连接,控制器与驱动电机300和减速器600电连接。
其中,如图1所示,减速器600的输入端与驱动电机300的输出端连接差速器700的差速器壳体710与减速器60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半轴400与差速器700的轮端解耦器840连接,第二半轴500与差速器700的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
控制器200分别与轮端100、驱动电机300、差速锁850和轮端解耦器840电连接。
如图1所示,减速器600可以为单挡减速器600、两档减速器600、平行轴减速器600或行星排减速器600等类型的减速器600,减速器600可以包括一级减速主动齿轮610、一级减速从动齿轮620、二级减速主动齿轮630和二级减速从动齿轮64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
如图1所示,该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动力总成。
车辆可以具有如下至少一种行驶模式:
其一,如图5和图6所示,常规模式下轮端解耦器840连接,差速锁850断开。
第一执行机构842通电后吸附固定住解耦驱动盘841,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产生相对转动,从而使推杆846产生轴向位移,并从解耦驱动盘841第一凹槽843深处滑向第一凹槽843浅处,推杆846推动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此时第一复位件847处于压缩状态,轮端解耦器840连接。
第二执行机构855不通电,差速锁驱动盘854可随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第二半轴齿轮740与第二结合部852在第二复位件851的作用下处于分离状态,因此第二半轴齿轮740不与差速器壳体710硬性连接,此时差速锁850处于断开状态,差速器700可正常实现直线行驶或转弯差速功能。
其二,如图7和图8所示,节能模式下轮端解耦器840断开,差速锁850断开。
第一执行机构842不通电,解耦驱动盘841与差速器壳体710一同转动,第一半轴齿轮730与第一结合部844在第一复位件847的作用下处于分离状态,此时轮端解耦器840断开。
差速锁850处于断开状态,差速器700可正常实现差速功能。
其三,如图9和图10所示,脱困模式下轮端解耦器840连接,差速锁850锁止。
轮端解耦器840接收信号,第一结合部844与第一半轴齿轮730连接,第一半轴400可正常输出扭矩至轮端100处,结构原理常规模式下的原理相同。
差速锁850接收信号,第二执行机构855通电后吸附固定住差速锁驱动盘854,差速锁驱动盘854与差速器壳体710产生相对转动,此时第二结合部852上的杆体853结构从差速锁驱动盘854第二凹槽843深处滑向第二凹槽843浅处,以产生轴向位移与第二半轴齿轮740连接,同时第二复位件851被压缩,由于第二结合部852在滑行行程内始终位于差速器壳体710的安装孔内,即,第二结合部852始终与差速器壳体710连接,因此第二半轴齿轮740与差速器壳体710锁止。
在此状态下车辆失去差速功能,两端轮端100实现刚性连接,且两端轮端100等速输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动力总成,可以实现与轮端100的耦合或解耦、与轮端100的同步转动或差速转动的功能,且集成度高,占用的空间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成的轮端解耦器和差速锁;
差速齿轮组,所述轮端解耦器和所述差速锁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两侧,或,所述轮端解耦器和所述差速锁布置在差速齿轮组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轮端解耦器和所述差速器用于实现与所述轮端的耦合,实现与所述轮端的解耦,实现与所述轮端的差速转动,以及实现与所述轮端的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第二子壳体;
所述轮端解耦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子壳体;
所述差速锁容置于所述第二子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所述差速器壳体与差速齿轮组连接;
第一半轴,所述轮端解耦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半轴连接,所述轮端解耦器的第二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差速齿轮组连接;
第二半轴,所述第二半轴与所述差速齿轮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所述差速锁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半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连接,以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半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齿轮组包括:
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
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二半轴连接;
所述轮端解耦器可选择性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端解耦器包括:
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半轴连接;
解耦机构,所述解耦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结合部且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解耦机构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第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耦机构包括:
解耦驱动盘,所述解耦驱动盘具有第一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沿周向的不同位置到所述第一半轴齿轮的间距不等;
推杆,所述推杆止抵在所述第一工作面与所述第一结合部之间;
第一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执行机构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半轴齿轮与第一结合部的同步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耦驱动盘空套于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一执行机构为用于吸附所述解耦驱动盘的吸附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一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一结合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锁包括:
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与所述差速器壳体连接;
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结合部且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部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锁止机构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第二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差速锁驱动盘,所述差速锁驱动盘具有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二工作面沿周向的不同位置到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间距不等,所述第二结合部止抵所述第二工作面;
第二执行机构,所述第二执行机构用于切换所述差速锁驱动盘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同步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锁驱动盘空套于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二执行机构为用于吸附所述差速锁驱动盘的吸附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杆体,所述杆体贯穿所述差速器壳体且止抵所述第二工作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
17.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减速器,所述减速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减速器连接;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减速器电连接。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动力总成。
CN202321496743.3U 2023-06-12 2023-06-12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20410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6743.3U CN220410290U (zh) 2023-06-12 2023-06-12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6743.3U CN220410290U (zh) 2023-06-12 2023-06-12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0290U true CN220410290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9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6743.3U Active CN220410290U (zh) 2023-06-12 2023-06-12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02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97124B1 (ko) 샤프트의 분리 조립체를 동작시키는 방법, 전자기 펄스 분리 조립체, 및 2개의 회전 구성요소들을 분리 조립체와 선택적으로 맞물리게 하는 방법
RU2374531C1 (ru) Трансмисси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EP1975460B1 (en)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s
US20170015195A1 (en) Transfer for four-wheel drive vehicle
EP3564057B1 (en) Locking apparatus, powertrai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vehicle
CN100523537C (zh) 双离合器装置
JP2000352431A (ja) マルチクラッチ組立体
WO2018000958A1 (zh)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JP2005059849A (ja) 永久磁石アクチュエータを有するクラッチ及びシンクロナイザ
US9156351B2 (en) Power transfer device with low effort mode shift system
CN108443434B (zh) 电动汽车变速器用单作动器换挡执行机构及变速器
KR20040086784A (ko) 볼 램프 작동기 메커니즘을 갖는 동기장치
US6063000A (en)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gear
EP3480043A1 (en) Power drive system and vehicle
CN109642654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差速器
CN102139634A (zh) 用于汽车的双离合器
US20140251082A1 (en) Power transfer mechanism for 4wd vehicles with low effort mode shift system
CN114458702B (zh) 减速器断开装置、减速器及车辆
CN220410290U (zh) 差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JP6454028B2 (ja) 脱連結可能なパワートランスファユニット
JP7230684B2 (ja) 動力伝達経路切換装置および2段変速機
CN108263206B (zh) 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2350147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およびこのような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を備えた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装置
CN112747051A (zh)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
JPS58128928A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トランスフアのコントロ−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