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8144U - 多极化碟型天线 - Google Patents

多极化碟型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8144U
CN220368144U CN202322361577.2U CN202322361577U CN220368144U CN 220368144 U CN220368144 U CN 220368144U CN 202322361577 U CN202322361577 U CN 202322361577U CN 220368144 U CN220368144 U CN 2203681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dish
polarized
radiator
concav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157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晓晴
吴旭昇
杜奕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81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81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极化碟型天线,包括碟状主反射器以及多极天线源。碟状主反射器包括内凹面。多极天线源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内凹面旁。碟状主反射器的内凹面反射多极天线源所发出的辐射能量。多极天线源包括载板、至少一辐射体以及多个馈入部。载板具有导体层。至少一辐射体设置于载板的上方,且与导体层之间具有共振间隙。这些馈入部设置于至少一辐射体旁。各馈入部对所对应的辐射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局部重叠于辐射体,各馈入部与导体层绝缘,这些馈入部的数量大于2。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可以具有多极化表现以接收不同方向的信号,而可提升天线性能。

Description

多极化碟型天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碟型天线,尤其涉及一种多极化碟型天线。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碟型天线主要以单极化天线或双极化天线组成。随着科技发展,用户对于通讯装置性能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要如何进一步提升通讯装置的天线性能,是本领域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极化碟型天线,可具有多种极化方向,使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可以接收不同方向的信号,而提升天线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极化碟型天线,包括一碟状主反射器以及一多极天线源。碟状主反射器包括一内凹面。多极天线源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内凹面旁。碟状主反射器的内凹面反射多极天线源所发出的辐射能量。多极天线源包括一载板、至少一辐射体以及多个馈入部。载板具有一导体层。至少一辐射体设置于载板的上方,且与导体层之间具有一共振间隙。这些馈入部设置于至少一辐射体旁。各馈入部对所对应的辐射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局部重叠于辐射体,各馈入部与导体层绝缘,这些馈入部的数量大于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辐射体为一辐射体,这些馈入部设置于辐射体的下方,各馈入部至少部分被遮蔽于辐射体的下方,多极化碟型天线包括至少一接地部,设置于载板且电性连接于导体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辐射体包括多个辐射体,垂直于载板配置,这些辐射体的数量大于2,这些馈入部分别对应这些辐射体,各馈入部包括微带线,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一天线频段,各辐射体为一偶极天线,各辐射体的长度为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且高度介于0.25倍波长至0.5倍波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一天线频段,载板与至少一辐射体之间的距离介于天线频段的0.08倍波长至0.5倍波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一天线频段,碟状主反射器的直径介于天线频段的5倍波长至10倍波长之间,碟状主反射器在贯穿内凹面的一中心的一轴线上的高度介于天线频段的1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还包括一副反射器,设置于内凹面旁,至少一辐射体朝向副反射器,多极天线源所发出的辐射能量被副反射器反射至内凹面,且被内凹面反射而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碟状主反射器包括穿过内凹面的一中心的一轴线,多极天线源位于内凹面上的中心,且副反射器位于轴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副反射器包括一反射凸面,反射凸面朝向内凹面与多极天线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副反射器包括一反射凹面,反射凹面朝向内凹面与多极天线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一天线频段,副反射器与碟状主反射器的内凹面的一中心之间的最远距离为碟状主反射器的直径的平方/(16*碟状主反射器在穿过中心的一轴线上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还包括一中空波导件,至少围绕部分的多极天线源,且中空波导件凸出于内凹面的高度大于至少一辐射体凸出于内凹面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一天线频段,中空波导件的直径介于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中空波导件的高度介于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天线源位于内凹面的一焦点上,且至少一辐射体朝向内凹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碟状主反射器包括穿过内凹面的一中心的一轴线,多极天线源位于轴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还包括一中空波导件,至少围绕至少一辐射体,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一天线频段,中空波导件的直径介于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中空波导件的高度介于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多极天线源至少部分地设置于碟状主反射器的内凹面旁。碟状主反射器的内凹面反射多极天线源所发出的辐射能量。多极天线源的辐射体与导体层之间具有共振间隙。馈入部对所对应的辐射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局部重叠于辐射体,且馈入部的数量大于2。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可以具有多极化表现以接收不同方向的信号,而可提升天线性能。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外观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多极天线源及接地部的外观示意图;
图1C是图1A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透视图;
图2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外观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多极天线源的外观示意图;
图2C是图2B的多极天线源的侧面示意图;
图2D是图2A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透视图;
图3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图3B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图3C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图4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图4B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图4C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图4D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多极化碟型天线
110:碟状主反射器
111:内凹面
120、120a:多极天线源
121、121a:载板
1211、1211a:导体层
122、122a:辐射体
122a’:子辐射体
123、123a:馈入部
1231a:微带线
124a:印刷电路板
130:接地部
140:副反射器
141:反射凸面
142:反射凹面
150:中空波导件
C:中心
d:直径
d’:长度
D:直径
F:焦点
FD:最远距离
G:共振间隙
h:高度
h’:高度
H:高度
L:轴线
X-Y-Z:直角坐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外观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多极天线源及接地部的外观示意图。图1C是图1A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透视图。需说明的是,为能清楚得知各组件间的相对位置,图1A及图1C的碟状主反射器110及中空波导件150以透视方式绘制。
请参考图1A至图1C,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适于激发一天线频段,且天线频段介于4.9GHz至7.2GHz之间,使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工作频段(例如LTE频段、Wi-Fi 5G、Wi-Fi 6G等频段)。以下介绍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主要组成组件。
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包括一碟状主反射器110以及一多极天线源120。碟状主反射器110包括一内凹面111及穿过内凹面111的一中心C的一轴线L。内凹面111用以反射多极天线源120所发出的辐射能量。
碟状主反射器110的直径D(图1C)介于前述天线频段的5倍波长至10倍波长之间。碟状主反射器110在轴线L上的高度H(图1C)介于前述天线频段的1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需说明的是,碟状主反射器110的直径D可依规格调整。当直径D越大,整体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尺寸越大,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增益也越大。此外,调整碟状主反射器110的高度H可以调整焦点F的位置。
多极天线源120包括一载板121、至少一辐射体122以及多个馈入部123。载板121具有一导体层1211,且载板121位于碟状主反射器110的后方。具体而言,载板121并不位于内凹面111面向的方向上(例如是图1C的Z轴方向),而位于内凹面111的背后。
此外,载板121可以是通讯装置的壳体、内部结构或其他合适的部位,以提供设置辐射体122及馈入部123。载板121的材质例如是印刷电路板的绝缘基板材料、塑料、陶瓷材料或及其他合适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至少一辐射体122为一辐射体122,且设置于载板121的上方(以图式的Z轴为上方)。载板121的导体层1211与至少一辐射体122之间具有一共振间隙G(图1C),共振间隙G的距离介于前述天线频段的0.08倍波长至0.5倍波长之间。需说明的是,共振间隙G的距离可因应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天线种类、频率及带宽以进行调整。
这些馈入部123设置于至少一辐射体122旁,且各馈入部123对所对应的辐射体122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局部重叠于辐射体122。具体而言,如图1B及图1C所示,馈入部123设置于辐射体122的下方(以图式的Z轴为上方),且各馈入部123至少部分被遮蔽于辐射体122的下方。
各馈入部123与导体层1211绝缘。这些馈入部123的数量大于2。在本实施例中,馈入部123的数量为四个,且如图1B所示,两两相邻的馈入部123延伸的方向相互垂直。通过上述馈入部123的设置,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图1A)可以作为多个线性极化天线(水平极化及垂直极化),也可以通过电路产生相位差而作为圆极化天线。因此,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可具有多极化的表现以接收不同方向的信号,而能提升天线性能。
请参考图1C,多极天线源120位于内凹面111的中心C且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内凹面111旁。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多极天线源120的辐射体122镶于内凹面111的底部而凸出于内凹面111。亦即,本实施例的多极天线源120的辐射体122位于碟状主反射器110的碟状凹槽之中,而位于内凹面111旁。
此外,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包括至少一接地部130,设置于载板121且电性连接于导体层1211。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至少一接地部130为四个柱状的接地部130,且各个接地部130对应馈入部123设置。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接地部130可作为馈入部123之间的隔离机制,以降低四个馈入部123分别与辐射体122之间的共振干扰,进而改善四个馈入部123之间的隔离度。
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还包括一副反射器140。副反射器140包括一反射凸面141。请参考图1C,副反射器140位于穿过内凹面111的轴线L上及位于内凹面111的焦点F上,且设置于内凹面111旁。具体而言,副反射器140与碟状主反射器110的内凹面111相互面对。副反射器140并未被内凹面111所环绕,且与碟状主反射器110之间具有间隔。亦即,本实施例的副反射器140位于碟状主反射器110之外,而位于内凹面111旁。
请继续参考图1C,副反射器140与碟状主反射器110的内凹面111的中心C之间的最远距离FD为碟状主反射器110的直径D的平方/(16*碟状主反射器110在穿过中心C的轴线L上的高度H)。此外,多极天线源120的至少一辐射体122朝向副反射器140的反射凸面141,且反射凸面141朝向内凹面111与多极天线源120。当多极天线源120所发出的辐射能量被副反射器140的反射凸面141反射至内凹面111后,辐射能量被内凹面111反射至外界。
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还包括一中空波导件150,至少围绕部分的多极天线源120。如图1C所示,中空波导件150围绕多极天线源120的辐射体122及馈入部123,且中空波导件150凸出于内凹面111的高度大于至少一辐射体122凸出于内凹面111的高度。通过上述设置,中空波导件150可以提高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天线性能。
此外,本实施例的中空波导件150的直径d介于前述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中空波导件150的高度h介于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
经实验,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在相同频段内,具有良好的带宽比(大于40%)、高增益、波束指向偏移小(偏离角小于1度)及良好的天线隔离度(隔离度大于10dB)等特性。因此,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具有良好的天线性能表现。
图2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外观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多极天线源的外观示意图。图2C是图2B的多极天线源的侧面示意图。图2D是图2A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透视图。
请参考图2A至图2D,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结构大致相同。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的多极天线源12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多极天线源120结构不同。
详细而言,请参考图2B及图2C,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激发出一天线频段,且天线频段介于4.9GHz至7.2GHz之间。亦即,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也可应用于不同的工作频段。
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的多极天线源120a包括一载板121a、至少一辐射体122a以及多个馈入部123a。载板121a具有一导体层1211a。至少一辐射体122a包括多个辐射体,并设置于载板121a上。这些辐射体122a可垂直于载板121a配置,且这些辐射体122a设置于多个印刷电路板124a上。此外,这些辐射体的数量大于2。在本实施例中,辐射体122a的数量例如是四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各辐射体122a为一偶极天线,且包括两个对称的子辐射体122a’。两子辐射体122a’位于同一平面而使各辐射体122a呈T型的外观。各辐射体122a的长度d’(图2C)为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且高度h’(图2C)介于0.25倍波长至0.5倍波长之间。此外,如图2C所示,载板121a的导体层1211a与辐射体122a之间具有一共振间隙G,且共振间隙G的距离介于前述天线频段的0.08倍波长至0.5倍波长之间。
这些馈入部123a对应这些辐射体122a而设置于这些辐射体122a旁,且各馈入部123a对所对应的辐射体122a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局部重叠于辐射体122a。馈入部123a的数量也例如是四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需说明的是,馈入部123a适于对辐射体122a馈入信号,但馈入部123a并未连接于辐射体122a。
此外,这些馈入部123a包括微带线1231a。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通过微带线1231a馈入以作为天线阻抗匹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共面波导(Coplanarwaveguide或Grounded Coplanar Waveguide,CPW或CPWG)作为天线阻抗匹配。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通过上述设置,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也可以具有多极化的表现以接收不同方向的信号,而能提升天线性能。
此外,经实验,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a在相同频段内,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带宽比(大于40%)、高增益、波束指向偏移小(偏离角小于1度)等特性,而具有良好的天线表现。
需补充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天线源并不以第一实施例的多极天线源120及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天线源120a的结构为限。亦即,在其他实施例中,多极天线源的结构可以与多极天线源120、120a不同,只要多极天线源具有可产生多极模态的结构即可。
图3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外观示意图。图3B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外观示意图。图3C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外观示意图。
请参考图1C、图2D、图3A至图3C,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100a为卡塞格林天线(Cassegrain antenna)的碟型天线配置。而图3A至图3C的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b、100c、100d分别为葛里高式天线(Gregorian antenna)、轴向碟型天线(Axial dish antenna)以及偏轴碟型天线(Offsetdish antenna)的碟型天线配置。以下介绍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b、100c、100d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100a的差异。
请先参考图3A,第三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b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100a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副反射器140b包括一反射凹面142,反射凹面142朝向内凹面111与多极天线源120。虽然外观不同,但本实施例的副反射器140的反射凹面142一样是将多极天线源120所发出的辐射能量反射至内凹面111,使辐射能量再通过内凹面111反射至外界。
请参考图3B,第四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c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100a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c不具有副反射器,且多极化碟型天线100c的多极天线源120设置的位置也不同。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c的多极天线源120位于内凹面111的焦点F上,多极天线源120同时位于穿过内凹面111中心C的轴线L上。此外,多极天线源120的辐射体122朝向内凹面111。
请参考图3C,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d与第四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c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多极天线源120会位于内凹面111的焦点F,但并不位于碟状主反射器110的轴线L上。
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c、100d都不具有副反射器,且辐射体122都朝向内凹面111。当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天线源120朝向内凹面111发射辐射能量,辐射能量直接被内凹面111反射至外界。
需补充的是,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100b、100c、100d均具有良好的天线表现。其中,以第一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卡塞格林天线具有最少的波束指向偏移。
图4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图4B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图4C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图4D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侧面示意图。
请参考图4A至图4D,第六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e、100f、100g、100h的结构分别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100b、100c、100d的结构相似。差异在于,第六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e、100f、100g、100h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100b、100c、100d不具有中空波导件150。
需补充说明的是,如图3A至图4D所示,第三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的多极天线源120与第一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的多极天线源120相同。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也可以使用第二实施例的多极天线源120a或是其他可产生多极模态的多极天线源。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的多极天线源至少部分地设置于碟状主反射器的内凹面旁。碟状主反射器的内凹面反射多极天线源所发出的辐射能量。多极天线源的辐射体与导体层之间具有共振间隙。馈入部对所对应的辐射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局部重叠于辐射体,且馈入部的数量大于2。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可以具有多极化表现以接收不同方向的信号,而可提升天线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同时具有良好的带宽比、高增益、波束指向偏移小及良好的天线隔离度等特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碟状主反射器,包括内凹面;以及
多极天线源,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内凹面旁,所述碟状主反射器的所述内凹面反射所述多极天线源所发出的辐射能量,所述多极天线源包括:
载板,具有导体层;
至少一辐射体,设置于所述载板的上方,且与所述导体层之间具有共振间隙;以及
多个馈入部,设置于所述至少一辐射体旁,各所述馈入部对所对应的所述辐射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局部重叠于所述辐射体,各所述馈入部与所述导体层绝缘,所述多个馈入部的数量大于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辐射体为一个辐射体,所述多个馈入部设置于所述辐射体的下方,各所述馈入部至少部分被遮蔽于所述辐射体的下方,所述多极化碟型天线包括至少一接地部,设置于所述载板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导体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辐射体包括多个辐射体,垂直于所述载板配置,所述多个辐射体的数量大于2,所述多个馈入部分别对应所述多个辐射体,各所述馈入部包括微带线,所述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天线频段,各所述辐射体为偶极天线,各所述辐射体的长度为所述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且高度介于0.25倍波长至0.5倍波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天线频段,所述载板与所述至少一辐射体之间的距离介于所述天线频段的0.08倍波长至0.5倍波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天线频段,所述碟状主反射器的直径介于所述天线频段的5倍波长至10倍波长之间,所述碟状主反射器在贯穿所述内凹面的中心的轴线上的高度介于所述天线频段的1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反射器,设置于所述内凹面旁,所述至少一辐射体朝向所述副反射器,所述多极天线源所发出的所述辐射能量被所述副反射器反射至所述内凹面,且被所述内凹面反射而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碟状主反射器包括穿过所述内凹面的中心的轴线,所述多极天线源位于所述内凹面上的所述中心,且所述副反射器位于所述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反射器包括反射凸面,所述反射凸面朝向所述内凹面与所述多极天线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反射器包括反射凹面,所述反射凹面朝向所述内凹面与所述多极天线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天线频段,所述副反射器与所述碟状主反射器的所述内凹面的中心之间的最远距离为所述碟状主反射器的直径的平方/(16*所述碟状主反射器在穿过所述中心的轴线上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波导件,至少围绕部分的所述多极天线源,且所述中空波导件凸出于所述内凹面的高度大于所述至少一辐射体凸出于所述内凹面的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天线频段,所述中空波导件的直径介于所述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所述中空波导件的高度介于所述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天线源位于所述内凹面的焦点上,且所述至少一辐射体朝向所述内凹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碟状主反射器包括穿过所述内凹面的中心的轴线,所述多极天线源位于所述轴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极化碟型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波导件,至少围绕所述至少一辐射体,所述多极化碟型天线激发出天线频段,所述中空波导件的直径介于所述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所述中空波导件的高度介于所述天线频段的0.5倍波长至5倍波长之间。
CN202322361577.2U 2022-12-29 2023-08-31 多极化碟型天线 Active CN2203681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435809P 2022-12-29 2022-12-29
US63/435,809 2022-12-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8144U true CN220368144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8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1577.2U Active CN220368144U (zh) 2022-12-29 2023-08-31 多极化碟型天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8144U (zh)
TW (1) TWM64765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7654U (zh) 2023-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94506C1 (ru) Линзовая антенна с электронным сканированием луча
KR100895448B1 (ko) 소형화된 mimo 안테나
US11955738B2 (en) Antenna
US20140062822A1 (en) Dual frequency coupling feed antenna and adjustable wave beam module using the antenna
US20070296635A1 (en) Planar multiband antenna
KR100842082B1 (ko) 추가 그라운드를 갖는 안테나
WO2006030583A1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マルチビームアンテナ装置
KR20120086838A (ko) Pcb 기판형 광대역 이중 편파 다이폴 안테나
JP619508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12838376B (zh) 基于正六边形单元的宽带高增益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天线
Bi et al. 3-D printed wideband Cassegrain antenna with a concave subreflector for 5G millimeter-wave 2-D multibeam applications
JP2012010400A (ja) アンテナアレイ
JPH11330842A (ja) 広帯域アンテナ
US6977613B2 (en) High performance dual-patch antenna with fast impedance matching holes
US11456526B2 (en) Antenna unit, antenna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275167B1 (ko) 밀리미터파용 광대역 패치 안테나 장치
US20240088543A1 (en) Conformal Antenna Module With 3D-Printed Radome
KR101044136B1 (ko) 개방종단 폴디드 슬롯 안테나
CN220368144U (zh) 多极化碟型天线
CN115207613B (zh) 一种宽带双极化天线单元及天线阵列
TWI515961B (zh) 指向性天線及用於指向性天線之輻射場型調整方法
JP2016181747A (ja) アンテナ装置
Wu et al. Design of broadband dual‐polarized planar antenna with triple radiators
Liu et al. Compact wideband linear antenna array using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cavity for 5G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201208197A (en) High gain loop array antenna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