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6325U -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6325U
CN220366325U CN202320723594.3U CN202320723594U CN220366325U CN 220366325 U CN220366325 U CN 220366325U CN 202320723594 U CN202320723594 U CN 202320723594U CN 220366325 U CN220366325 U CN 220366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lamp
mixing cover
len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235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怀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235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63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6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63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混光罩包括基板以及多个透镜组,基板具有透镜面,多个透镜组沿第一排布方向设于透镜面上,透镜组包括多个透镜,多个透镜沿第二排布方向间隔分布,第一排布方向与第二排布方向垂直,其中,至少有一个透镜与相邻的透镜的结构不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光罩上设置不同结构的透镜,与灯板上不同规格的灯珠对应设置,能够使多种颜色或多种色温的光线聚光以及混合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照明设备的灯板通常由多个LED小颗粒灯珠阵列排布形成,多个点光源阵列后组合发光形成面光源。如果需要聚光或者混光,则每个LED光源需要有一个聚光系统,这些聚光系统阵列成为面板透镜。
现有技术中,形成面板透镜的多个透镜都是相同的。灯板由同一种色温和颜色的灯珠构成时,面板透镜上的每个透镜对每个灯珠起到的效果相同,则照明设备的照射区域无明显亮区和暗区;灯板由多种色温或多种颜色的灯珠构成时,由于面板透镜上的透镜种类单一,透镜对不同颜色的灯珠起到的效果不同,导致光线混光不均匀或者亮度不一致,则照明设备的照射区域会出现明显的分界区域和亮暗区,影响照明效果。
因此,亟需要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来克服上述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混光罩,其通过在基板上设置不同的透镜,避免面板透镜上的透镜种类过于单一,防止透镜接收不同的光线后,照明区域出现明显的分界区域和亮暗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设备,其混光罩基板上的透镜可以防止多种灯珠发光时,照明区域出现明显的分界区域和亮暗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混光罩,包括基板以及多个透镜组,基板具有透镜面,多个透镜组沿第一排布方向设于透镜面上,透镜组包括多个透镜,多个透镜沿第二排布方向间隔分布,至少有一个透镜与相邻的透镜的结构不同,第一排布方向与第二排布方向垂直;
透镜具有入射面以及出射面,入射面与出射面相对设置,入射面用于接收并引导光线发生折射,出射面用于接收并导出折射后的光线。
进一步地,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的结构异于第二透镜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具有第一入射面,第一入射面上设有第一凸透部,第二透镜具有第二入射面,第二入射面上设有第二凸透部;
第一凸透部的最高点到透镜面的距离为H1,第二凸透部的最高点到透镜面的距离为H2,H1大于H2;第一凸透部以及第二凸透部用于光线射入时,对光线进行聚光。
进一步地,第一入射面上凸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一齿环,多个第一齿环围设在第一凸透部的外周;第二入射面上凸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二齿环,多个第二齿环围设在第二凸透部的外周。
进一步地,沿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错开排布;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的中心距离为m,第二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的中心距离为n,n与m的比值为1。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具有第一出射面,第一入射面与第一出射面沿光线方向先后排布;第二透镜具有第二出射面,第二入射面与所述第二出射面沿光线方向先后排布;
第一出射面和第二出射面上都设有多个珠面,珠面朝向远离第一出射面和第二出射面的方向凸出设置,珠面用于增加第一出射面和第二出射面的雾度。
进一步地,透镜面的周向围设有凸出边,凸出边围设形成放置腔,放置腔内等间距地设有多个凸出筋,多个凸出筋沿第一排布方向分布;
相邻的两个凸出筋之间间隔形成安装隔间,各个透镜组均安装于各个安装隔间内,凸出筋用于加强基板的强度并用于阻隔相邻的两个透镜组的光线。
进一步地,凸出筋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柱,固定柱用于与光源板连接;基板的两侧设有避让区域,避让区域用于为灯具壳体上的磁铁件提供避让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照明设备,包括壳体、灯板以及上述的混光罩,壳体具有开口端以及安装腔,开口端与安装腔相连,灯板由开口端安装进安装腔内,混光罩与灯板连接后封盖开口端;
灯板上设有多个光源组,各个光源组均与透镜组对应设置,光源组包括多个灯珠,至少有一个灯珠与相邻的灯珠的结构不同。
进一步地,光源组包括第一灯珠以及第二灯珠,第一灯珠的结构异于第二灯珠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灯珠为白光LED灯珠,第二灯珠为红光LED灯珠和/或绿光LED灯珠和/或蓝光LED灯珠。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混光罩上阵列设置有不同结构的透镜,与灯板上不同规格的灯珠一一对应配合。在使用时,混光罩能够对灯珠发出的光线进行会聚,且能够使不同颜色或者不同色温的光线混合均匀;不同的灯珠到与之配合的透镜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可以进一步使光线混合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混光罩;
图2为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第一透镜;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第二透镜;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照明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灯板。
图中:1、混光罩;11、第一透镜;111、第一入射面;112、第一凸透部;113、第一齿环;114、第一出射面;12、第二透镜;121、第二入射面;122、第二凸透部;123、第二齿环;124、第二出射面;13、珠面;101、透镜面;102、凸出边;103、凸出筋;104、固定柱;105、避让区域;2、灯板;201、光源基板;21、第一灯珠;22、第二灯珠;23、固定孔;24、安装孔;3、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混光罩1,包括基板以及多个透镜组,基板具有透镜面101,多个透镜组沿着第一排布方向设于透镜面101上,形成透镜组阵列;一个透镜组包括有多个透镜,多个透镜沿第二排布方向间隔分布,形成透镜阵列;在透镜组中,至少有一个透镜与相邻的透镜的结构不同,第一排布方向与第二排布方向垂直。
参阅图3以及图4,透镜具有入射面以及出射面,入射面与出射面相对设置在透镜的两侧上,入射面用于接收并引导光线发生折射,出射面用于接收并引导折射后的光线导出。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布方向可以是透镜面101的长度方向,那么第二排布方向就是透镜面101的宽度方向;另外,第一排布方向也可以是透镜面101的宽度方向,那么对应的第二排布方向就是透镜面101的长度方向;此外,第一排布方向还可以是透镜面101上由左到右的对角线方向,那么相对应的第二排布方向就是透镜面101上由右到左的对角线方向。
而本实用新型的透镜组以及透镜无论是按照上述的哪种排布方式设置于透镜面101上,均能实现相同的效果。
以下以第一种排布方式:第一排布方向为透镜面101的长度方向,第二排布方向为透镜面101的宽度方向,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混光罩1时,先将多个不同的单体透镜组合形成透镜组,其中,至少有一个透镜与相邻的透镜结构不同,将多个透镜组沿第一排布方向设置于基板上,再将透镜组内的透镜沿第二排布方向设置于基板上,这样就可以将多个透镜排布形成方阵阵列。
在将混光罩1与灯具壳体3进行装配时,可以先将混光罩1上透镜的入射面朝向与灯具壳体3内的光源板设置,再将混光罩1与灯具壳体3连接。混光罩1上的一个透镜对应光源板上的一个光源点,透镜的入射面接收到光源点射入的光线并使之发生折射,使光线能量聚集且光束角缩小,实现聚光和混光后,由透镜的出射面接收并导出折射后的光线,从而在照射区域形成亮度均匀、无明显分界的照亮区域。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透镜设置于基板的透镜面101上,透镜与基板通过模具注塑一体成型。混光罩1的基板可由透明或者半透明材质制成,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采用有机玻璃或者透明塑料等具有一定透光性的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透镜组中,至少有一个透镜与相邻的透镜结构不同,可为尺寸不同,具体为直径不同或者厚度不同;或是在装配时,至少有一个透镜相对于透镜面101的安装高度大于与相邻透镜相对于透镜面101的安装高度。
这样形成的透镜组在与光源模组配合使用时,尺寸较大的透镜可以与体积较大的灯珠对应设置,使得体积较大的灯珠发出的光线可以更多地投射到透镜上,提高光线的利用率;透镜面101上高度较高的透镜可与光源板上高度较矮的灯珠对应设置,以使不同灯珠到与之对应的透镜的距离相同,以实现相同的混光效果。
进一步地,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11以及第二透镜12,第一透镜11的结构异于第二透镜12的结构,同一个透镜组内的第一透镜11以及第二透镜12在透镜面101上沿第二排布方向间隔设置。
在此结构基础上,可以在一个透镜组中设置数量相同或者数量不同的第一透镜11以及第二透镜12,且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为不同的透镜,具体的,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的不同之处体现在透镜尺寸的不同,具体可为直径不同或者厚度不同;在装配时,两种透镜相对于透镜面101的安装高度也可以形成差异,以适用不同的光源模组。
多个第一透镜11与多个第二透镜12沿透镜面101的第一排布方向以及第二排布方向间隔设置后,在基板上形成排列整齐、结构均匀的透镜阵列;在与光源板配合使用时,混光罩1上的透镜排布均匀,能够更好地接收和折射光源板射出的光线,从而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以及光强度。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都为凸透镜,第一透镜11具有第一入射面111,第一入射面111上设有第一凸透部112,第二透镜12具有第二入射面121,第二入射面121上设有第二凸透部122;第一凸透部112以及第二凸透部122都用于接收并引导光线发生折射,形成聚光准直的出射光线。
其中,第一凸透部112上的最高点到透镜面101上的距离为H1,第二凸透部122上的最高点到透镜面101上的距离为H2,H1大于H2。
需要说明的是,入射面上的凸透部表面是一个弧面,弧面上具有多个相对于透镜面101高度不同的点,弧面上相对于透镜面101距离最远的点为最高点。
在此结构基础上,在将透镜组与基板装配时,将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分别相对于透镜面101形成不同的高度设置后进行阵列排布,从而形成具有高度差异的透镜阵列;在将混光罩1与光源板装配时,由于光源板上具有不同的灯珠,不同的灯珠相对于光源基板201的高度也有所不同,将混光罩1上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透镜11与光源基板201上高度相对较低的灯珠对应设置,同样的,将混光罩1上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透镜12与光源基板201上高度相对较高的灯珠对应设置。
这样,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便可以与光源板上不同规格的光源点对应设置,使不同的透镜到与之对应的光源点之间的距离相同。在使用时,由于各个透镜与对应的灯珠之间的距离相同,不同灯珠的光线的通过透镜之后的路径基本一致,经由透镜射出后照度均匀,形成了较为集聚、且混合均匀的光照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分别相对于透镜面101形成不同的高度设置时,可以有以下的方式:
一是采用不同厚度的两种透镜,第一透镜11的整体厚度大于第二透镜12的整体厚度;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设置于基板上时,厚度较大的第一透镜11的最高点相对于透镜面101的距离H1大于第二透镜12的最高点相对于透镜面101的距离H2。
二是在透镜面101上设置不同高度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相对于透镜面101的高度高于第二安装部相对于透镜面101的高度,第一透镜11设置于第一安装部上,第二透镜12设置于第二安装部上,这样装配好后,也可以使得第一透镜11的最高点与透镜面101的距离大于第二透镜12的最高点与透镜面101的距离,以使两种透镜与光源板上不同的灯珠配合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都为菲涅尔透镜,第一透镜11具有第一入射面111,第一入射面111的中部具有第一凸透部112,第一入射面111上凸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一齿环113,多个第一齿环113围设在第一凸透部112的外周;
相同的,第二透镜12具有第二入射面121,第二入射面121的中部具有第二凸透部122,第二入射面121上凸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二齿环123,多个第二齿环123围设在第二凸透部122的外周。
在此结构基础上,在将透镜组与基板装配时,可以将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分别相对于透镜面101形成不同的高度设置,从而形成高度具有差异的透镜阵列;在将混光罩1与光源板装配时,由于光源板上具有不同的灯珠,不同的灯珠相对于光源基板201的高度也有所不同,将混光罩1上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透镜11与光源基板201上高度相对较低的灯珠对应设置,同样的,将混光罩1上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透镜12与光源基板201上高度相对较高的灯珠对应设置。
这样,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便可以与光源板上不同规格的光源点对应设置,使不同的透镜到与之对应的光源点之间的距离相同,在使用时,由于各个透镜与对应的灯珠之间的距离相同,不同灯珠的光线的通过透镜之后的路径基本一致,经由透镜射出后照度均匀,形成了较为集聚、且混合均匀的光照面。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菲涅尔透镜可以看作是凸透镜保留表面的弯曲度的同时,并拿点尽可能多的光学材料而形成,从而使菲涅尔透镜在表面上形成多个凹槽部,减轻重量的同时达到相同的聚光效果。
参阅图3和图4,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入射面中间的凸透部为凸透镜的一部分,围绕凸透部设置的多个齿环凸设于入射面上,该齿环结构具有一个垂直于透镜面101的竖直壁以及一个与透镜面101呈夹角设置的斜壁形成,且竖直壁与斜壁相交。
根据光线入射角度的不同,灯珠发出的光线部分射到入射面中间的凸透部上,在凸透部发生折射后形成出射光线,出射光线由出射面引导射出,射出的光束相对于入射的光束角度变小,光线得到会聚以及混合;
灯珠发出的光线还有部分射到凸透部外的齿环上,由于齿环呈齿状,由一个竖直壁以及一个斜壁相交形成。光线在齿环上的会聚情况如下:一部分光线投射在齿环的斜壁上,这部分光线先在斜壁上发生折射,形成会聚的出射光线后由出射面引导射出;
还有一部分光线投射在齿环竖直壁上,这部分的光线具有入射角度较大的光线以及入射角度较小的光线,入射角度较小的光线投射到竖直壁时,直接在竖直壁上发生折射,形成会聚的出射光线后由出射面引导射出;
入射角度较大的光线投射到竖直壁时,会在竖直壁上发生全反射后入射至斜壁上,再在斜壁上发生折射后形成出射角较小的光束,会聚光线再由出射面引导射出。
此外,靠近透镜边缘的齿环和靠近透镜中心的齿环的高度相对于透镜面101是一样的,因此对光线的聚光以及混光效果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齿环113的数量与第二齿环123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于不同的透镜到与之对应的灯珠的距离是相同的,而不同的灯珠具有不同的体积,对应的发光角度也不同,为了使透镜与灯珠的体积匹配,可以将第二透镜12的整体尺寸设置大于第一透镜11的整体尺寸。
整体尺寸较大的透镜相对应的重量也较大,因此可以将第二齿环123的数量设置大于第一齿环113的数量。在第二凸透部122外周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二齿环123,可以进一步减轻第二透镜12的重量和增强第二透镜12的聚光效果,每个齿环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透镜,能够调整光线使其会聚,从而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这样,在装配时,第二透镜12可以与光源板上体积较大的灯珠对应设置,由于第二齿环123设置的数量较多,第二透镜12的整体尺寸较大,因此第二透镜12可以接收更多的光线,减少灯珠射出的较大角度的光线投射到透镜外的数量,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使光线会聚以及混合均匀,从而得到亮度均匀的光照区域。
本实施例中的混光罩1由多个不同结构的菲涅尔透镜阵列排布形成,混光罩1整体的厚度薄、重量轻,起到聚光、混光均匀的效果,且加工容易,可有效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参阅图1,沿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错开排布,且两个透镜之间的中心距离为m,沿第二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中心距离为n,n与m的比值为1。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的两个透镜的中心距离为一个透镜的中心到相邻透镜的中心的直线距离。
在此结构基础上,沿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错开排布,使得两个透镜在第一排布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在将透镜沿第一排布方向间隔排布时,将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中心距离设置为m,在将透镜沿第二排布方向间隔排布时,将同一透镜组中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中心距离设置为n,且n与m的比值为1。
这样形成的透镜阵列,虽然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的结构不同,但是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中心距离与第二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中心距离是相同的,即任意一个透镜与相邻的多个透镜之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这样形成的透镜阵列结构稳定、排布均匀。
此外,由于沿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错开排布,透镜阵列结构在接收光源板的光线时,可以将不同颜色或者不同色温的灯光混合错位,可以进一步打散光线,使得混光效果更好。
如果n与m的比值小于1,那么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与第二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在使用时,第二排布方向上由于透镜间隔距离小,落到透镜间隔上的光线面较小,透镜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
而第一排布方向上由于透镜间隔距离大,落到透镜间隔上的光线面较大,透镜能够接收的光线变少,在该方向上,光线穿过透镜的部分以及穿过透镜间隔的部分,在光照区域上呈现明暗交互。此外,光线透过混光罩1后落在光照区域上,沿垂直的两个方向,呈现的亮度可能也不一致。
当n与m的比值大于1时,也可能产生上述的后果,此处不再过多阐述。因此,透镜在第一排布方向和第二排布方向上都等距排布,可以增强混光罩1的混光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11具有第一出射面114,第一入射面111和第一出射面114沿光线方向先后排布,第二透镜12具有第二出射面124,第二入射面121与第二出射面124沿光线方向先后排布;
其中,第一出射面114和第二出射面124用于接收并导出经由第一入射面111和第二入射面121折射后的光线,第一出射面114和第二出射面124上都设有多个珠面13,珠面13朝向远离第一出射面114和第二出射面124的方向凸出设置,珠面13用于增加第一出射面114和第二出射面124的雾度,使光线进一步混合均匀。
在此结构基础上,入射面和出射面设置在透镜的两侧,在将混光罩1与光源板进行装配时,使入射面朝向光源板的发光面设置,则出射面背对光源板的发光面设置;在出射面上设置连续的珠面13结构,且珠面13相对于出射面凸起,使得出射面具有凹凸不平的结构。
这样,光线射入透镜时,由入射面接收并引导光线发生折射,由于光线照射到入射面的角度不同,折射后形成的折射光线角度不同,可以将光线打散实现混光;折射光线由出射面接收并导出,在导出过程中经过珠面13,发光直射角度被改变,光线进一步被扩散均匀,从而进一步提高混光效果,珠面13能够增加出射面的雾度,有效地阻止杂散光线直射人眼,防止眩光给人造成视觉疲劳的现象。
此外,还可以对透镜的出射面做磨砂处理,使其呈蜂窝式凹凸结构,以增加出射面的雾度,使直射的光线在磨砂结构上产生漫反射,进一步混光均匀;这样既保证了透光率,也避免了用户由于直视灯具时产生眩光而造成眼部不适。
需要说明的是,透镜的入射面也可以增加晒纹或者做磨砂处理,在光源为多色光源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混光均匀效果。
进一步地,透镜面101的周向围设有凸出边102,凸出边102围设形成放置腔,多个透镜组安装于放置腔内,放置腔内等间距地设有多个凸出筋103,多个凸出筋103沿第一排布方向分布,相邻的两个凸出筋103之间间隔形成安装隔间,各个安装隔间内均设有透镜组;其中,凸出边102用于与灯具壳体3连接,凸出筋103用于加强基板的强度并阻隔相邻的两个透镜组的光线。
在此结构基础上,在将混光罩1与灯具壳体3装配时,将混光罩1设有凸出边102的一面朝向灯具壳体3设置,灯具壳体3具有开口端,可在开口端的边缘环设一周凹槽,将凸出边102与凹槽对应卡接,实现混光罩1与灯具壳体3的连接;
放置腔内再设置多个凸出筋103,多个凸出筋103先将放置腔分隔成多个相同的安装隔间,安装隔间的宽度至少大于第二透镜12整体的直径,才能完全容纳透镜组;将各个透镜组分别安装至安装隔间,且相邻两组透镜组的直线距离等于同一组透镜组内的两个相邻透镜的距离,从而形成透镜方阵。
其中,凸出筋103能够加强混光罩1的强度,为了保障混光罩1的透光性,会将混光罩1做的轻薄一些,以提高光照强度。但是,由于厚度相对较薄,混光罩1的强度可能不够,在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受到按压损坏的情况,而基板上设置凸出筋103,能够加强混光罩1的强度,使混光罩1不容易受力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凸出筋103远离透镜面101的端面到透镜面101的距离为H3,H3大于H1以使凸出筋103能够更好地隔绝相邻的两个透镜组,其中,H1为第一透镜11上的最高点到透镜面101之间的距离。
在混光罩1与光源板进行装配后使用时,沿第一排布方向上,灯珠的光线部分射入与之正对设置的透镜里,部分光线射向与之相邻的透镜;由于凸出筋103相对于透镜面101的高度大于透镜组相对于透镜面101的高度,即凸出筋103高于任一透镜的高度,凸出筋103设置在两个相邻的透镜组之间时,能够从透镜组侧向进行光线阻隔,防止灯珠的光线射向相邻透镜组,造成光线相互串扰,从而提高混光罩1的聚光以及混光效果。
进一步地,凸出筋103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柱104,固定柱104用于与光源板连接;基板的两侧设有避让区域105,避让区域105用于为灯具壳体3上的磁铁件提供避让空间。
在此结构基础上,将混光罩1与灯具壳体3内的光源板进行装配时,混光罩1上的凸出筋103上设有多个固定柱104,光源板上设有多个固定孔23,固定柱104与固定孔23一一对应插接配合,从而实现混光罩1与光源板的连接,同时实现混光罩1与灯具壳体3连接前的预定位,此时再将混光罩1透镜面101上的凸出边102与灯具壳体3的周缘进行连接,例如在凸出边102上设有粘胶,再将凸出边102粘接到灯具壳体3上。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灯具壳体3朝向混光罩1的端面上凸设有用于与外部功能组件进行连接的磁铁件,因此混光罩1两侧的避让区域105可以为磁铁件提供伸出空间,混光罩1避开磁铁件后与灯具壳体3的端面贴合连接。
其中,将混光罩1与光源板进行连接时,使混光罩1的每个透镜与光源板上的每个灯珠一一对应,此外,凸出筋103相对于透镜面101的高度大于透镜组相对于透镜面101的高度,凸出筋103能够防止混光罩1与光源板进行连接过程中透镜与灯珠相互挤压。
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照明设备,该照明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的混光罩1、壳体3以及灯板2,具体壳体3包括开口端以及安装腔,开口端与安装腔相连,灯板2由开口端安装进安装腔内,混光罩1与灯板2连接后封盖住开口端。
其中,灯板2具有光源基板201,光源基板201上设有多个光源组,各个光源组与透镜组对应设置,光源组包括多个灯珠,至少有一个灯珠与相邻的灯珠结构不同。
在进行装配时,将灯板2以及混光罩1先后安装进壳体3内,具体的,可在光源基板201上设置多个安装孔24,再将光源基板201与壳体3内的端壁通过螺钉件连接;在将混光罩1与灯板2进行装配时,将透镜组的入射面朝向光源组设置,一个透镜对应一个灯珠设置,光源基板201上还可设有多个固定孔23,将混光罩1通过凸出筋103上的固定柱104与光源基板201的固定孔23实现连接,最后将混光罩1的凸出边102胶粘到壳体3开口端的四周,以使混光罩1封盖住开口端。
这样,混光罩1与灯板2对应设置的时候,每个透镜都对应一个灯珠,灯珠发出的光线进入透镜内,光线经过折射后角度变小,光线得到会聚,同时多颜色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被混合均匀,这样,照明设备就可以得到亮度均匀、无明显分界的光照区域。
其中,光源基板201上至少有两种不同结构的灯珠,灯珠的结构不同体现在灯珠内的芯片数量不同、灯珠的照明角度不同等。
进一步地,参阅图6,光源组包括第一灯珠21以及第二灯珠22,第一灯珠21的结构异于第二灯珠22的结构。
在此结构基础上,混光罩1与光源组装配时,将透镜组的入射面朝向光源组设置,其中,第一灯珠21可采用单芯片的灯珠,第二灯珠22可采用多芯片的灯珠,这样相应形成的第一灯珠21的体积小于第二灯珠22的体积;将混光罩1上的第一透镜11与第一灯珠21对应设置,第二透镜12与第二灯珠22对应设置。
这样,由于第一透镜11相对于第二透镜12要高,第一灯珠21相对于第二灯珠22体积较小,所以第一灯珠21到第一透镜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灯珠22到第二透镜12的距离一致,这样,两种灯珠发出的光线到透镜的路径一致,不同灯珠的光线投射到照明区时较为均匀,不会出现亮度不均匀的情况。
光线射入透镜时,由入射面接收并引导光线发生折射,由于光线照射到入射面的角度不同,折射后形成的折射光线角度不同,可以将光线打散实现混光;透镜组的出射面具有珠面13,珠面13朝向远离出射面的方向凸出,折射光线由出射面接收并导出,在导出过程中经过珠面13,发光直射角度被改变,光线进一步被扩散均匀,从而进一步提高混光效果,珠面13能够增加出射面的雾度,有效地阻止杂散光线直射人眼。
进一步地,第一灯珠21为白光LED灯珠,第二灯珠22为红光LED灯珠和/或绿光LED灯珠和/或蓝光LED灯珠。
在此结构基础上,白光LED灯珠具有单颗芯片,当第二灯珠22为红光LED灯珠或者绿光LED灯珠或者蓝光LED灯珠中的一种灯珠时,第二灯珠22也具有单颗芯片,第一灯珠21与第二灯珠22的体积相同、颜色不同。灯珠与透镜配合使用时,透镜能够将灯珠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进行折射后实现聚光,且混色均匀。
当第二灯珠22的芯片由红光芯片、绿光芯片以及蓝光芯片三种芯片合成时,第二灯珠22中由于具有三种芯片,相应的体积较大,此时第一灯珠21与第二灯珠22的体积不同、发光角度不同。灯珠与透镜配合使用时,第一灯珠21与尺寸较小的第一透镜11对应设置,第二灯珠22与尺寸较大的第二透镜12对应设置。
灯珠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的入射面时发生折射聚光准直,由于透镜的出射面为珠面13或者设有晒纹,光线通过透镜的出射面时,出射面可以把灯珠的圆形光斑进行折射拉光形成椭圆光斑,且出射面进一步对光线进行混光混色。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多个透镜组,所述基板具有透镜面(101),多个所述透镜组沿第一排布方向设于所述透镜面(101)上,所述透镜组包括多个透镜,多个所述透镜沿第二排布方向间隔分布,至少有一个所述透镜与相邻的所述透镜的结构不同,所述第一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二排布方向垂直;
所述透镜具有入射面以及出射面,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射面相对设置,所述入射面用于接收并引导光线发生折射,所述出射面用于接收并导出折射后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11)以及第二透镜(12),所述第一透镜(11)的结构异于所述第二透镜(12)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1)具有第一入射面(111),所述第一入射面(111)上设有第一凸透部(112),所述第二透镜(12)具有第二入射面(121),所述第二入射面(121)上设有第二凸透部(122);
所述第一凸透部(112)的最高点到所述透镜面(101)的距离为H1,所述第二凸透部(122)的最高点到所述透镜面(101)的距离为H2,H1大于H2;所述第一凸透部(112)以及所述第二凸透部(122)用于光线射入时,对光线进行聚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射面(111)上凸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一齿环(113),多个所述第一齿环(113)围设在所述第一凸透部(112)的外周;所述第二入射面(121)上凸设有多个同心设置的第二齿环(123),多个所述第二齿环(123)围设在所述第二凸透部(122)的外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错开排布;所述第一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的中心距离为m,所述第二排布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的中心距离为n,n与m的比值为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1)具有第一出射面(114),所述第一入射面(111)与所述第一出射面(114)沿光线方向先后排布;所述第二透镜(12)具有第二出射面(124),所述第二入射面(121)与所述第二出射面(124)沿光线方向先后排布;
所述第一出射面(114)和所述第二出射面(124)上都设有多个珠面(13),所述珠面(13)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射面(114)和所述第二出射面(124)的方向凸出设置,所述珠面(13)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出射面(114)和所述第二出射面(124)的雾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面(101)的周向围设有凸出边(102),所述凸出边(102)围设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等间距地设有多个凸出筋(103),多个所述凸出筋(103)沿所述第一排布方向分布;
相邻的两个所述凸出筋(103)之间间隔形成安装隔间,各个所述透镜组均安装于各个所述安装隔间内;所述凸出筋(103)用于加强所述基板的强度并用于阻隔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组的光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光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筋(103)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柱(104),所述固定柱(104)用于与光源板连接;所述基板的两侧设有避让区域(105),所述避让区域(105)用于为灯具壳体上的磁铁件提供避让空间。
9.一种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灯板(2)以及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混光罩(1),所述壳体(3)具有开口端以及安装腔,所述开口端与所述安装腔相连,所述灯板(2)由所述开口端安装进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混光罩(1)与所述灯板(2)连接后封盖所述开口端;
所述灯板(2)上设有多个光源组,各个所述光源组均与所述透镜组对应设置,所述光源组包括多个灯珠,至少有一个所述灯珠与相邻的灯珠的结构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包括第一灯珠(21)以及第二灯珠(22),所述第一灯珠(21)的结构异于所述第二灯珠(22)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珠(21)为白光LED灯珠,所述第二灯珠(22)为红光LED灯珠和/或绿光LED灯珠和/或蓝光LED灯珠。
CN202320723594.3U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Active CN2203663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3594.3U CN220366325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3594.3U CN220366325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6325U true CN220366325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3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23594.3U Active CN220366325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63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7100B2 (en) Lighting device
US8220975B2 (en) Lens member and optical unit using said lens member
US7670031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9488814B2 (en) Optical lens
KR20120133153A (ko) 점광원을 이용한 면발광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면발광 램프
EP2326868A1 (en) Colour mixing method for consistent colour quality
JP2018098162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4538216A (en) Lighting apparatus
WO2018208056A1 (ko) 확산렌즈 및 이를 채용한 발광장치
KR101868454B1 (ko) 확산렌즈를 이용한 배광조절 기능이 구비된 led 등기구
CN220366325U (zh) 一种混光罩及照明设备
WO2017002725A1 (ja)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323804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3037980U (zh) 照明系统、图案照明系统以及图案投影系统
CA3061625C (en)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lens to lessen glare and maintain color mixing and beam control
CN212986834U (zh) 光学模组、光电模组及吸顶灯
CN212226945U (zh) 一种分光透镜及全周发光灯具
CN210319820U (zh) 一种灯具组件及车灯
CN211574873U (zh) 一种多色光源混光系统
CN111207366A (zh) 一种分光透镜、全周发光灯具及其工作方法
WO2018109978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2413469B (zh) 一种侧发光式面板灯
CN220135297U (zh) 灯具
US10895362B2 (en) Light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s and a light guide
CN213630054U (zh) 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