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5751U - 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5751U
CN220365751U CN202322365808.7U CN202322365808U CN220365751U CN 220365751 U CN220365751 U CN 220365751U CN 202322365808 U CN202322365808 U CN 202322365808U CN 220365751 U CN220365751 U CN 220365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air
blower
baffle
hair dr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58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树彬
阿姣
陈亚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5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5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具体公开了一种吹风机。吹风机包括马达、风扇、电池包和风管组件,风扇被所述马达驱动绕中心轴线转动,电池包用于给马达供电,风管组件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吹风机还包括把手和第一开口,把手形成供握持的握持部,风管组件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本申请提供的吹风机提高了用户握持吹风机的舒适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疲劳度,有利于持久作业,且不会影响吹风机性能的提升。

Description

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一种常用的花园类工具,其能帮助用户利用气流清理花园中落叶。在吹风机喷出气体时,根据动量守恒,喷出的物体会产生一个反方向的反冲力,从而用户在握持吹风机时需要压制吹风机产生的反冲力防止吹风机偏转,从而增加了用户的使用疲劳度,不利于持久作业。同时,为了提升吹风机的性能,相应的电池包和吹风机的重量都会增加,不利于用户的持久操作,从而进一步的限制了吹风机性能的提升。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吹风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吹风机,在吹风机工作时,提高了用户握持吹风机的舒适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疲劳度,有利于持久作业,且不会影响吹风机性能的提升。
为达此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吹风机,包括:马达;把手,形成供握持的握持部;风扇,被马达驱动绕中心轴线转动;电池包,用于给马达供电;风管组件,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吹风机还包括:第一开口,开设于风管组件,风管组件内的部分空气气流通过第一开口排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设置于风管组件上位于中心轴线的下侧。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的位置与风管组件的出风口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cm且小于或等于40cm。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处设有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与风管组件内空气的主流方向呈第一夹角θ设置,第一导流板与风管组件内空气的主流方向的第一夹角θ可调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大最大值大于或等于15度且小于或等于75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能沿第一开口的周向边缘调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可调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右侧设置有第三开口。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与风管组件内空气的主流方向呈第二夹角α设置;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导流板,第三导流板与风管组件内空气的主流方向呈第三夹角β设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的位置能沿第二开口的周向边缘调节;第三导流板的位置能沿第三开口的周向边缘调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可调节;第三开口的开口面积可调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三者之间至少有两者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的第一夹角θ可调节至0度。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吹风机,在吹风机的风管组件的下侧设置第一开口,风管组件内的部分空气气流会通过第一开口流出,从第一开口排出的空气气流产生的弯矩会与吹风机后座力的弯矩部分抵消,在吹风机高档运行时,用户的手腕无需用力抵抗后座力产生的弯矩,提高了吹风机工作时的整体平衡性,进而提高了用户握持吹风机的舒适性,不会限制吹风机重量的增加以提升吹风机的性能,并且不影响用户握持吹风机的舒适度,有利于持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轴测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左侧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右侧视图。
图中:
100、吹风机;110、马达;120、风扇;130、电池包;140、风管组件;150、把手;160、第一开口;170、第一导流板;180、第二开口;190、第三开口;
141、进风口;142、出风口;143、第一风管;144、第二风管;145、连接部;
151、握持部;152、开关;153、风速调节钮;154、最大风速键;
101、中心轴线;102、主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100,吹风机100包括马达110、风扇120、电池包130、风管组件140以及把手150。风管组件140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口141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142。风扇120被马达110驱动,绕中心轴101线转动,电池包130用于给马达110供电。风扇120转动引导气流从进风口141进入风管组件140内部,并从出风口142排出,利用气流辅助清理落叶或其它杂物。
吹风机100还包含控制机器启停的开关152,调节出风速度的风速调节钮153,以及让吹风机100保持在最大风速的最大风速键15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关152被设置在把手150处。当开关152被扣动时,吹风机100开始工作;当开关152被松开时,吹风机100停止工作。具体地,开关152为扳机。在打开开关152时,需将风速调节钮153调节到需要的出风速度,再启动开关152,进行吹风作业。当在吹风作业中遇到作业难度较高的局部区域时,可通过最大风速键154将出风速度暂时调至最大风速;当无需使用最大风速时,改变最大风速键154的状态,使吹风机100的当前风速回归到风速调节钮153指定的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152被设置在吹风机100的其它位置而不设置于把手150处。
把手150上设有控制马达110的开关152,用户握持把手150并在握持把手150时能按动开关152以控制马达110的运行。风管组件140包括第一风管143以及第二风管144,第一风管143与第二风管144部分重叠,具体地,部分第二风管144设置于第一风管143内,出风口142设置在第一风管143的一端。吹风机100还包括连接部145和风罩,连接部145连接第二风管144和把手150,连接部145敞开的设置以形成进风口141,风罩笼罩在进风口141外。第二风管144内部形成固定马达110的导流锥,马达110被设置在导流锥之内,风扇120设置于导流锥后方。马达110包括能转动马达轴,马达轴从导流锥内伸出并连接风扇120,风扇120能被马达110轴驱动绕中心轴线101转动。
把手150形成供握持的握持部151,风管组件140的下侧设有第一开口160,第一开口160不同于进风口141和出风口142。风管组件140内的部分空气气流会通过第一开口160流出,从第一开口160排出的空气气流产生的弯矩会与吹风机100后座力的弯矩部分抵消,在吹风机100高档运行时,用户的手腕无需用力抵抗后座力产生的弯矩,提高了吹风机100工作时的整体平衡性,进而提高了用户握持吹风机100的舒适性,不会限制吹风机100重量的增加以提升吹风机100的性能,并且不影响用户握持吹风机100的舒适度,有利于持久作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把手150及握持部151位于吹风机100的后侧的上方。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把手150及握持部151位于吹风机100的正后方。
用户在操作吹风机100时,手握持把手150的握持部,从而能更稳定的操作吹风机100。具体地,把手150基本位于进风口141的后上方,第一开口160位于风管组件140上靠近出风口142的位置。
用户在握持把手150使用吹风机100吹风时,气流基本沿着平行于中心轴线101的第一方向通过出风口142向外喷出,此时,用户会受到气流喷出而产生的反冲力,反冲力的方向基本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反冲力在握持部151上生成力矩,为了防止力矩带动吹风机100整机位置偏移,用户除了要承担吹风机100的重力外,还要给出克服力矩的力。把手150和第一开口16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通过设置第一开口160,用户能更加轻松的克服反冲力所产生的力矩,从而更好地使用吹风机100。
通过第一开口160的设置,以及第一开口160与把手150设置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减轻用户使用吹风机100时的负担,吹风机100能安装的电池包130的重量被提升,从而能提升电池包130的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130的重量被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kg且小于或等于5kg。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130的重量被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kg且小于或等于4.5kg。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130的重量被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kg且小于或等于4kg。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130的重量可以为2kg或2.5kg。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60到进风口14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开口160到出风口142之间的距离。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60的位置与风管组件140的出风口14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cm且小于或等于40c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160的位置是指第一开口160的几何中心。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为圆形,第一开口160的位置则为该圆形的圆心。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为多边形,第一开口160的位置则为该多边形的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60处设有第一导流板170,第一导流板170与风管组件140内空气的主流方向呈第一夹角θ设置。第一导流板170对通过第一开口160排出的空气气流起到了定向导向的作用,以更好地抵消后座力产生的弯矩,进一步提高握持吹风机100的舒适性。
第一导流板170与风管组件140内的空气的主流方向102的第一夹角θ可调节。在一种实施例中,角θ可从0度调节至一角度,再根据风管组件140与地面的角度调节。当第一夹角θ为0时,第一导流板170将第一开口160闭合。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75度。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或等于65度。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35且小于或等于55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170的位置固定,在水平握持吹风机100时,第一导流板170朝下延伸,且与风管组件140内的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一夹角θ设置。在吹风机100吹向正前方时,能有效抵消后座力产生的弯矩,提高握持吹风机100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170的位置可调节,即第一导流板170的位置能沿第一开口160的周向边缘调节。具体地,第一导流板170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第一开口160的边缘移动(驱动机构的结构在图中未示出),以调整第一开口160处空气气流的流向。示例性的,沿第一开口160的边缘设置弧形轨道,第一导流板170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与弧形轨道滑动连接的滚轮,其中一个滚轮为驱动轮,以实现第一导流板位置的调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170位置可调节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实现第一导流板170位置调节的自动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吹风机100上设置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在图中未示出),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吹风机100的位置、角度等发生变化时,根据变化的位置和角度信息,调整第一导流板170的位置,以平衡吹风机10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吹风机100上设置第一位置调节按钮(第一位置调节旋钮在图中未示出),在用户感觉吹风机100的位置、角度发生变化时,用户操作第一位置调节按钮调节第一导流板170的位置。用户可以一直按压第一位置调节按钮,第一导流板170可以连续移动,直至松开第一位置调节按钮,第一导流板170停止移动。或者,用户点动第一位置调节按钮,点动一次第一位置调节按钮,第一导流板170转动预设角度,例如、预设角度可以设置为5°、10°、15°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导流板170调节的具体控制方法不在本实施例保护范围内,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60的开口面积可调节,以使吹风机100工作时从第一开口160处流出的空气气流产生的力能最大限度抵消后座力,提高握持吹风机100的舒适性。
具体地,可以在第一开口160处设置可推拉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结构在图中未示出),推拉第一挡板封闭第一开口160以调整第一开口160的开口面积。第一挡板可以设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外侧,也可以设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内侧,第一挡板与风管组件140的侧壁滑动连接。第一挡板与风管组件140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板上设有扶手,扶手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外侧,握持扶手能调整第一挡板的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开口160的开口面积的自动调节,在吹风机100上设置重力感应传感器(重力感应传感器在图中未示出),第一挡板连接有驱动机构,重力感应传感器在检测到吹风机100晃动的角度后,根据晃动的角度,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挡板移动以调整第一挡板的位置,进而调整第一开口160的开口面积。驱动机构可以为直线电机或气缸等驱动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风管组件140的下侧开设第一开口160的基础上,风管组件140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开口180,风管组件140的右侧设置有第三开口190。也可以说,第一开口160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开口180,第一开口160的右侧设置有第三开口190。风管组件140内的部分空气气流会通过第二开口180和第三开口190排出。在吹风机100左右摇摆时,设置第二开口180和第三开口190能调整吹风机100左右的平衡性。
第二开口180处设有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在图中未示出),第二导流板与风管组件140内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二夹角α设置。第二导流板对通过第二开口180排出的空气气流起到了定向导向的作用,以更好地抵消后座力产生的弯矩,进一步提高握持吹风机100的舒适性。
具体地,第二导流板与风管组件140内的空气的主流方向102的第二夹角α可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的位置固定,在水平握持吹风机100时,第二导流板朝向风管组件140的出风口142的一端延伸,且与风管组件140内的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二夹角α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的位置可调节,即第二导流板的位置能沿第二开口180的周向边缘调节。具体地,第二导流板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第二开口180的边缘移动,以调整第二开口180处空气气流的流向。示例性的,沿第二开口180的边缘设置弧形轨道,第二导流板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与弧形轨道滑动连接的滚轮,其中一个滚轮为驱动轮,以实现第二导流板位置的调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位置可调节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实现第二导流板位置调节的自动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吹风机100上设置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吹风机100的位置、角度等发生变化时,根据变化的位置和角度信息,调整第二导流板的位置,以平衡吹风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吹风机100上设置第二位置调节按钮(第二位置调节按钮在图中未示出),在用户感觉吹风机100的位置、角度发生变化时,用户操作第二位置调节按钮调节第二导流板的位置。用户可以一直按压第二位置调节按钮,第二导流板可以连续移动,直至松开第二位置调节按钮,第二导流板停止移动。或者,用户点动第二位置调节按钮,点动一次第二位置调节按钮,第二导流板转动预设角度,例如、预设角度可以设置为5°、10°、15°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导流板调节的具体控制方法不在本实施例保护范围内,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三开口190与第二开口180对称设置,以使吹风机100左右平衡。第三开口190处设有第三导流板,第三导流板与风管组件140内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三夹角β设置。第三导流板对通过第三开口190排出的空气气流起到了定向导向的作用,以更好地抵消后座力产生的弯矩,进一步提高握持吹风机100的舒适性。
具体地,第三导流板与风管组件140内的空气的主流方向102的第三夹角β可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流板的位置固定,在水平握持吹风机100时,第三导流板朝向风管组件140的出风口142的一端延伸,且与风管组件140内的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三夹角β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流板的位置可调节,即第三导流板的位置能沿第三开口190的周向边缘调节。具体地,第三导流板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第三开口190的边缘移动,以调整第三开口190处空气气流的流向。示例性的,沿第三开口190的边缘设置弧形轨道,第三导流板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与弧形轨道滑动连接的滚轮,其中一个滚轮为驱动轮,以实现第三导流板位置的调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流板位置可调节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实现第三导流板位置调节的自动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吹风机100上设置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吹风机100的位置、角度等发生变化时,根据变化的位置和角度信息,调整第三导流板的位置,以平衡吹风机10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吹风机100上设置第三位置调节按钮(第三位置调节按钮在图中未示出),在用户感觉吹风机100的位置、角度发生变化时,用户操作第三位置调节按钮调节第三导流板的位置。用户可以一直按压第三位置调节按钮,第三导流板可以连续移动,直至松开第三位置调节按钮,第三导流板停止移动。或者,用户点动第三位置调节按钮,点动一次第三位置调节按钮,第三导流板转动预设角度,例如、预设角度可以设置为5°、10°、15°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三导流板调节的具体控制方法不在本实施例保护范围内,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若是第二导流板的位置可调节,优选第三导流板的位置也可调节,以达到调整吹风机100左右平衡性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80的开口面积可调节,第三开口190的面积可调节,以使吹风机100工作时调整从第二开口180处流出空气气流和从第三开口190处流出空气气流,及时调整吹风机100左右平衡。具体地,可以在第二开口180处设置可推拉的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结构在图中未示出),推拉第二挡板封闭第二开口180以调整第二开口180的开口面积。第二挡板可以设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外侧,也可以设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内侧,第二挡板与风管组件140的侧壁滑动连接。第二挡板与风管组件140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板上设有扶手,把手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外侧,握持把手能调整第二挡板的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开口180的开口面积的自动调节,在吹风机100上设置重力感应传感器,第二挡板连接有驱动机构,重力感应传感器在检测到吹风机100晃动的角度后,根据晃动的角度,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挡板移动以调整第二挡板的位置,进而调整第二开口180的开口面积。驱动机构可以为直线电机或气缸等驱动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三开口190处设置可推拉的第三挡板,推拉第三挡板封闭第三开口190以调整第三开口190的开口面积。第三挡板可以设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外侧,也可以设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内侧,第三挡板与风管组件140的侧壁滑动连接。第三挡板与风管组件140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挡板上设有扶手,扶手置于风管组件140的外侧,握持扶手能调整第三挡板的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三开口190的开口面积的自动调节,在吹风机100上设置重力感应传感器,第三挡板连接有驱动机构,重力感应传感器在检测到吹风机100晃动的角度后,根据晃动的角度,驱动机构驱动第三挡板移动以调整第三挡板的位置,进而调整第三开口190的开口面积。驱动机构可以为直线电机或气缸等驱动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组件140上设有第一开口160、第二开口180和第三开口190,第一开口160、第二开口180和第三开口190之间可以相互不连通,或者任意两个开口连通,或者第一开口160、第二开口180和第三开口190相互连通,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60、第二开口180和第三开口190中的任意一者的开口面积大于0且小于400mm2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组件140可拆卸连接,每个吹风机100可以匹配两个风管组件140,一个风管组件140上设置如上所述的结构,另一个风管组件140上不设置第一开口160、第二开口180和第三开口190,为现有中常见的风管组件140。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自行选择风管组件140。
不设有开口的风管组件140上还可以设置一个辅助把手,操作人员可以一只手握持把手,另一只收握持辅助把手,以抵消后座力产生的弯矩,提高用户握持吹风机的舒适度,降低用户使用的疲劳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动工具为一种吹吸机,该吹风模式下的吹吸机也当以吹风机看待,当该吹吸机在吹风模式下具有与本申请揭示的技术方案相同或相似的构造时,属于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显然,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吹风机,包括:
马达(110);
把手(150),形成供握持的握持部(151);
风扇(120),被所述马达(110)驱动绕中心轴线(101)转动;
电池包(130),用于给所述马达(110)供电;
风管组件(140),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口(141)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142);
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
第一开口(160),开设于所述风管组件(140),所述第一开口(160)不同于所述进风口(141)和所述出风口(142),所述风管组件(140)内的部分空气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160)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60)位于所述中心轴线(101)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60)的位置与所述风管组件(140)的所述出风口(14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cm且小于或等于4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60)处设有第一导流板(170),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风管组件(140)内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一夹角θ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风管组件(140)内空气的主流方向(102)的所述第一夹角θ可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θ大最大值大于或等于15度且小于或等于75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能沿所述第一开口(160)的周向边缘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60)的开口面积可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60)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开口(180),所述第一开口(160)的右侧设置有第三开口(19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180)处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风管组件(140)内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二夹角α设置;所述第三开口(190)处设有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风管组件(140)内空气的主流方向(102)呈第三夹角β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位置能沿所述第二开口(180)的周向边缘调节;所述第三导流板的位置能沿所述第三开口(190)的周向边缘调节。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180)的开口面积可调节;所述第三开口(190)的开口面积可调节。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60)、所述第二开口(180)和所述第三开口(190)三者之间至少有两者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第一夹角θ可调节至0度。
CN202322365808.7U 2022-09-06 2023-08-31 吹风机 Active CN2203657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3879 2022-09-06
CN2022110838791 2022-09-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5751U true CN220365751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3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5808.7U Active CN220365751U (zh) 2022-09-06 2023-08-31 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57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2626B (zh) 吹吸机
CN101327109B (zh) 吹吸机
CN201057999Y (zh) 吹吸机
CN101322625B (zh) 吹吸机
US10264739B2 (en) Handheld blower
CN201076419Y (zh) 吹吸机
EP3420807B1 (en) Backpack blower, and control handle assembly
CN102995589B (zh) 吹吸机
CN201068560Y (zh) 吹吸机
CN108291375B (zh) 具有低反作用力矩的便携式电动鼓风机
GB2298781A (en) Blower vacuum device
JP7416664B2 (ja) 流体噴管及び送風作業機
US11788538B2 (en) Blower having multiple control switches
CN201057998Y (zh) 吹吸机
CN103321171A (zh) 吹吸机
CN220365751U (zh) 吹风机
CN106049330A (zh) 一种吹吸机
CN214401586U (zh) 吹风机
WO2017211002A1 (zh) 一种便携式吹吸机
JP2016123398A (ja) 送風作業機
CN215125150U (zh) 一种非手持电吹风机
EP1931829B1 (en) A mobile blower/vacuum device
US20230397546A1 (en) Blower
CN114960510A (zh) 吹风机
CN213628063U (zh) 一种吹吸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