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4625U -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4625U
CN220354625U CN202321822804.0U CN202321822804U CN220354625U CN 220354625 U CN220354625 U CN 220354625U CN 202321822804 U CN202321822804 U CN 202321822804U CN 220354625 U CN220354625 U CN 2203546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head
head
baffl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228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霞
盛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Ouweijia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Ouweijia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Ouweijia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Ouweijia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228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46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4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46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lid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包括阀管,所述阀管的内侧壁中间位置固连有两个密封环,两个所述密封环之间设置有阀头,所述阀管的内壁位于阀头上方位置开设有放置腔,所述阀管的顶端固连有密封头。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阀头和挡板的设置,打开阀管时,转动连接杆通过插杆带动挡板上移,从而使得挡板进入插接孔二的上端,连通孔的两端连通,左侧的水流通过连通孔进入阀头右侧,至水流充满阀头右侧时,使得阀头的两侧水压相同,从而使得阀头与右侧的密封环之间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右侧密封环与阀头之间的摩擦力下降,从而实现减小连接杆底端卡死的可能。

Description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背景技术
关断阀起开闭作用的。常设于冷、热源进、出口,设备进、出口,管路分支线(包括立管)上,也可用作放水阀和放气阀,常见的关断阀包括闸阀。
现有的阀门关闭状态中,闸板在水压作用下与阀门出水端的密封圈之间压力大增,并随着长时间使用后,闸板和密封圈之间锈蚀,使得闸板与密封圈之间的摩擦系数,而且长时间接触,闸板与封圈之间还会结垢,使得闸板与出水端密封圈之间摩擦力较大,从而在长时间使用后阀杆端容易卡死。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通过阀头和挡板的设置,打开阀管时,转动连接杆通过插杆带动挡板上移,从而使得挡板进入插接孔二的上端,连通孔的两端连通,左侧的水流通过连通孔进入阀头右侧,至水流充满阀头右侧时,使得阀头的两侧水压相同,从而使得阀头与右侧的密封环之间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右侧密封环与阀头之间的摩擦力下降,继续转动连接杆,从而通过挡板带动阀头上移,使得阀头移动至放置腔内,从而实现减小连接杆底端卡死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包括阀管,所述阀管的内侧壁中间位置固连有两个密封环,两个所述密封环之间设置有阀头,所述阀管的内壁位于阀头上方位置开设有放置腔,所述阀管的顶端固连有密封头,所述密封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杆,所述阀头的内部开设有插接孔二,所述插接孔二的内壁滑动插接有挡板,所述阀头的一侧壁中间位置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连接杆用于带动挡板上下移动,转动连接杆带动挡板上移,从而使得挡板进入插接孔二的上端,连通孔的两端连通,左侧的水流通过连通孔进入阀头右侧,至水流充满阀头右侧时,使得阀头的两侧水压相同,从而使得阀头与右侧的密封环之间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右侧密封环与阀头之间的摩擦力下降,继续转动连接杆,从而通过挡板带动阀头上移,使得阀头移动至放置腔内,从而实现减小连接杆底端卡死的可能。
进一步在于:所述阀头的一侧壁位于连通孔的下方位置开设有平衡孔,所述平衡孔的一端与插接孔二底端背离阀头一侧壁的一侧连通,水压通过连通孔的左端向右挤压挡板,水压通过平衡孔向左挤压挡板,使得挡板左右两侧压力相同,从而使得挡板与插接孔二两侧内侧壁压力相同,从而方便向上抽出挡板。
进一步在于:所述插接孔二的顶端开设有插接孔一,所述插接孔一的顶端与阀头的顶端连通,所述挡板的顶端固连有插杆,所述插杆与插接孔一滑动插接,所述连接杆的底端与插杆顶端转动连接,便于挡板与连接杆底端连接。
进一步在于:所述密封头的内壁和连接杆的外侧壁均开设有螺纹,所述连接杆与密封头旋合连接,方便转动连接杆,控制连接杆上下移动。
进一步在于:所述插接孔二位于连通孔上方部分的长度大于挡板的长度,所述插杆的底端截面轮廓小于挡板底端截面轮廓,避免挡板进入插接孔一。
进一步在于:所述密封环的外侧壁底端开设有排水孔一,所述阀头另一侧顶端位置开设有排水孔二,使得阀头进入放置腔内时,放置腔内的水流通过排水孔二排出放置腔,通过排水孔一,使得阀头下移时,两个密封环内的水流从排水孔一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阀头和挡板的设置,水压通过连通孔的左端向右挤压挡板,水压通过平衡孔向左挤压挡板,使得挡板左右两侧压力相同,从而使得挡板与插接孔二两侧内侧壁压力相同,从而方便向上抽出挡板,打开阀管时,转动连接杆通过插杆带动挡板上移,从而使得挡板进入插接孔二的上端,连通孔的两端连通,左侧的水流通过连通孔进入阀头右侧,至水流充满阀头右侧时,使得阀头的两侧水压相同,从而使得阀头与右侧的密封环之间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右侧密封环与阀头之间的摩擦力下降,继续转动连接杆,从而通过挡板带动阀头上移,使得阀头移动至放置腔内,从而实现减小连接杆底端卡死的可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阀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阀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阀头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阀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阀管;110、密封头;120、密封环;121、排水孔一;130、放置腔;140、连接杆;200、阀头;210、排水孔二;220、连通孔;230、插接孔一;240、平衡孔;250、插接孔二;260、插杆;27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包括阀管100,阀管100的内侧壁中间位置固连有两个密封环120,两个密封环120之间设置有阀头200,阀管100的内壁位于阀头200上方位置开设有放置腔130,阀管100的顶端固连有密封头110,密封头11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杆140,阀头200的内部开设有插接孔二250,插接孔二250的内壁滑动插接有挡板270,阀头200的一侧壁中间位置开设有连通孔220,连接杆140用于带动挡板270上下移动,转动连接杆140带动挡板270上移,从而使得挡板270进入插接孔二250的上端,连通孔220的两端连通,左侧的水流通过连通孔220进入阀头200右侧,至水流充满阀头200右侧时,使得阀头200的两侧水压相同,从而使得阀头200与右侧的密封环120之间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右侧密封环120与阀头200之间的摩擦力下降,继续转动连接杆140,从而通过挡板270带动阀头200上移,使得阀头200移动至放置腔130内,从而实现减小连接杆140底端卡死的可能。
阀头200的一侧壁位于连通孔220的下方位置开设有平衡孔240,平衡孔240的一端与插接孔二250底端背离阀头200一侧壁的一侧连通,水压通过连通孔220的左端向右挤压挡板270,水压通过平衡孔240向左挤压挡板270,使得挡板270左右两侧压力相同,从而使得挡板270与插接孔二250两侧内侧壁压力相同,从而方便向上抽出挡板270,插接孔二250的顶端开设有插接孔一230,插接孔一230的顶端与阀头200的顶端连通,挡板270的顶端固连有插杆260,插杆260与插接孔一230滑动插接,连接杆140的底端与插杆260顶端转动连接,便于挡板270与连接杆140底端连接。
密封头110的内壁和连接杆140的外侧壁均开设有螺纹,连接杆140与密封头110旋合连接,方便转动连接杆140,控制连接杆140上下移动,插接孔二250位于连通孔220上方部分的长度大于挡板270的长度,插杆260的底端截面轮廓小于挡板270底端截面轮廓,避免挡板270进入插接孔一230,密封环120的外侧壁底端开设有排水孔一121,阀头200另一侧顶端位置开设有排水孔二210,使得阀头200进入放置腔130内时,放置腔130内的水流通过排水孔二210排出放置腔130,通过排水孔一121,使得阀头200下移时,两个密封环120内的水流从排水孔一121排出。
工作原理:使用时,初始时,连接杆140通过插杆260将阀头200吊在放置腔130内,转动连接杆140,使得连接杆140下移,从而带动阀头200下移,直至阀头200与阀管100内壁底端接触,连接杆140继续带动插杆260下移,使得挡板270插入插接孔二250的底端,挡板270将连通孔220隔断,并且连接杆140通过挡板270向下挤压阀头200,使得阀头200与阀管100内壁挤压接触,从而将阀管100的两端隔断封闭,阀管100的左端在水压的作用下使得阀头200与右侧的密封环120紧压,水压通过连通孔220的左端向右挤压挡板270,水压通过平衡孔240向左挤压挡板270,使得挡板270左右两侧压力相同,从而使得挡板270与插接孔二250两侧内侧壁压力相同,从而方便向上抽出挡板270,打开阀管100时,转动连接杆140通过插杆260带动挡板270上移,从而使得挡板270进入插接孔二250的上端,连通孔220的两端连通,左侧的水流通过连通孔220进入阀头200右侧,至水流充满阀头200右侧时,使得阀头200的两侧水压相同,从而使得阀头200与右侧的密封环120之间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右侧密封环120与阀头200之间的摩擦力下降,继续转动连接杆140,从而通过挡板270带动阀头200上移,使得阀头200移动至放置腔130内,从而实现减小连接杆140底端卡死的可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包括阀管(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管(100)的内侧壁中间位置固连有两个密封环(120),两个所述密封环(120)之间设置有阀头(200),所述阀管(100)的内壁位于阀头(200)上方位置开设有放置腔(130),所述阀管(100)的顶端固连有密封头(110),所述密封头(11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杆(140),所述阀头(200)的内部开设有插接孔二(250),所述插接孔二(250)的内壁滑动插接有挡板(270),所述阀头(200)的一侧壁中间位置开设有连通孔(220),所述连接杆(140)用于带动挡板(270)上下移动,所述阀头(200)的一侧壁位于连通孔(220)的下方位置开设有平衡孔(240),所述平衡孔(240)的一端与插接孔二(250)底端背离阀头(200)一侧壁的一侧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二(250)的顶端开设有插接孔一(230),所述插接孔一(230)的顶端与阀头(200)的顶端连通,所述挡板(270)的顶端固连有插杆(260),所述插杆(260)与插接孔一(230)滑动插接,所述连接杆(140)的底端与插杆(260)顶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头(110)的内壁和连接杆(140)的外侧壁均开设有螺纹,所述连接杆(140)与密封头(110)旋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二(250)位于连通孔(220)上方部分的长度大于挡板(270)的长度,所述插杆(260)的底端截面轮廓小于挡板(270)底端截面轮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120)的外侧壁底端开设有排水孔一(121),所述阀头(200)另一侧顶端位置开设有排水孔二(210)。
CN202321822804.0U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Active CN220354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2804.0U CN220354625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2804.0U CN220354625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4625U true CN220354625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22804.0U Active CN220354625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46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54269B (zh) 平衡活塞式恒压阀
CN220354625U (zh) 一种阀杆下端部防卡死的增滑结构
CN102788150A (zh) 一种新型液压换档压力调节阀
CN211009955U (zh) 一种天然气井延时截断装置
CN103195735A (zh) 自吸泵内置回流阀
CN215861759U (zh) 一种管道用燃气安全限流阀
CN214838658U (zh) 一种供暖控制减压阀
CN219549622U (zh) 一种具有高密封性能的流体输送阀门
CN111237535B (zh) 可主动开关的多功能单向阀及其功能调节方法
CN2399577Y (zh) 自控消声止回阀
CN114412999A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双阀芯针型阀
CN208431215U (zh) 一种带压作业起升控制系统
CN203321441U (zh) 一种薄片密封压差式泄油器
CN204459184U (zh) 手动卸荷阀
CN2055209U (zh) 浮球式自动排气阀
CN2639627Y (zh) 弹性负压自动阀门
CN216951070U (zh) 一种可快速泄油的互锁式液压动力装置
CN219493242U (zh) 一种防误碰的流量调节阀
CN209540123U (zh) 一种常开式单向阀
CN2426549Y (zh) 增压泵自控阀
CN203189821U (zh) 自吸泵内置回流阀
CN208457210U (zh) 一种调节切断阀及硫化机集成阀组
CN208330279U (zh) 一种方钻杆防溅阀
CN219299660U (zh) 一种滑阀式高压溢流单向集成阀
CN2157365Y (zh) 一种微力控制阀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