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4579U - 一种高压减压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压减压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4579U
CN220354579U CN202321701853.9U CN202321701853U CN220354579U CN 220354579 U CN220354579 U CN 220354579U CN 202321701853 U CN202321701853 U CN 202321701853U CN 220354579 U CN220354579 U CN 220354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pressure reducing
primary
relief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018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鹏
赵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018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4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4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4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压减压阀,包括前端减压部和后端减压部,减压时,减压流体可以选择性地依次流经前端减压部内所有减压槽和减压通道,或着依次流经部分减压槽和减压通道进行一次减压,通过改变高压流体流通的减压路径来适应更大范围的高压流体,通过减压槽实现一次减压目的后,高压流体减压至预设范围内,然后后端减压部再次将压力在预设范围内的该流体进行二次减压,精确调控出气压力并保证输出压力稳定,减压阀出口处的流体压力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低压气体不能流通,供气系统出现不能供气的状况,该高压减压阀可适应的压力调节范围较大,并且减压后输出压力稳定,精度高,整个减压过程噪音较小。

Description

一种高压减压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减压阀。
背景技术
减压阀是工业中常用的一种压力调节阀门,主要通过调节阀芯开口量来产生不同程度的节流减压效应使出口压力减压到目标压力。相比其他减压设备,减压阀具有可实现高压差减压以及保持出口压力稳定的特点。
目前,传统的高压减压阀一般通过压力反馈腔面积和弹簧控制出口压力,因此,当弹簧的预紧力较大,且减压阀入口处为低压气体时,不能有效对低压气体进行减压,甚至出现低压气体不能流通的状况,供气系统出现不能供气的问题,阀门锁闭压力高,阀门压力调节范围小。特别当减压阀用于高压氢气的减压工况时,由于高压氢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以及高压减压时温度变化状态较大,减压过程流动工况恶劣,弹簧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长期处于该状态下,导致弹簧疲劳寿命低,进而导致减压功能受损均可能导致高压氢气减压阀产生氢蚀、氢脆、疲劳损伤等,造成车辆事故的发生。此外,由于阀芯减压位置流体流速快,温度低,阀芯受低温和磨损严重,长时间工作后也容易导致阀芯的动密封不可靠,进而造成减压阀损坏、震动、噪声等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高压减压阀,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减压阀,其通过多级减压的方式进行减压,对于入口处流体压力的适应性良好,阀门压力调节范围大,并且减压后输出压力稳定,精度高,整个减压过程噪音较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压减压阀,该高压减压阀包括:
前端减压部,包括n级减压槽,n级所述减压槽之间通过n级减压通道互相连通,首级所述减压槽与减压阀入口连通,每级所述减压通道与所述减压阀入口连通,每级所述减压通道内对应设有n级阀芯,n级所述阀芯受到n级弹性施压结构的压力时能够密封相应的所述减压通道,n级所述阀芯受到的压力依次减小;
后端减压部,包括依次连通的后端减压入口、后端减压通道和减压阀出口,所述后端减压入口与末级所述减压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后端减压通道内设有稳压阀芯;
减压流体依据自身压力选择性地依次流经所有所述减压槽和所述减压通道或依次流经部分所述减压槽和所述减压通道进行一次减压后,流入所述后端减压通道进行二次减压。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减压槽包括一级减压槽、二级减压槽和三级减压槽,所述减压通道包括一级减压通道、二级减压通道和三级减压通道;
所述一级减压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减压阀入口和所述一级减压通道连通,所述二级减压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级减压通道和所述二级减压通道连通,所述三级减压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级减压通道和所述三级减压通道连通,三级减压通道出口与所述后端减压入口连通,所述一级减压通道、所述二级减压通道和所述三级减压通道与所述减压阀入口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阀芯包括一级阀芯、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所述一级减压通道、所述二级减压通道、所述三级减压通道内对应设有一级密封面、二级密封面和三级密封面,所述一级阀芯、所述二级阀芯和所述三级阀芯能够分别抵紧于所述一级密封面、所述二级密封面和所述三级密封面;
且所述一级密封面设置于所述一级减压槽接入所述一级减压通道的上游,所述二级密封面设置于所述二级减压槽接入所述二级减压通道的上游,所述三级密封面设置于所述三级减压槽接入所述三级减压通道的上游。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一级密封面、所述二级密封面和所述三级密封面均设置为密封斜面,所述一级阀芯、所述二级阀芯和所述三级阀芯的阀芯盖均设置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两个斜面能够密封连接于所述密封斜面。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施压结构包括一级弹性施压结构、二级弹性施压结构和三级弹性施压结构,所述一级弹性施压结构对所述一级阀芯施加第一压力,所述二级弹性施压结构对所述二级阀芯施加第二压力,所述三级弹性施压结构对所述三级阀芯施加第三压力,所述第一压力、所述第二压力、所述第三压力依次减小。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一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一弹簧,所述二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二弹簧,所述三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三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第三弹簧的弹簧K值依次减小。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一级减压通道包括一级弹簧孔,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一级弹簧孔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级阀芯和所述一级弹簧孔的底壁抵接;所述二级减压通道包括二级弹簧孔,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二级弹簧孔内,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级阀芯和所述二级弹簧孔的底壁抵接;所述三级减压通道包括三级弹簧孔,所述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三级弹簧孔内,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三级阀芯和所述三级弹簧孔的底壁抵接。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前端减压部包括前端减压壳,所述减压阀入口设置于所述前端减压壳,所述一级减压通道、所述二级减压通道和所述三级减压通道设置于所述前端减压壳内,并沿所述前端减压壳的周向均布,所述一级减压槽设置于所述前端减压壳的中轴线上。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后端减压部包括后端减压壳,所述前端减压壳和所述后端减压壳通过连接器连接,所述减压阀出口设置于所述后端减压壳。
作为一种可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后端减压通道设置于所述后端减压壳内,所述后端减压入口处设有密封体,所述稳压阀芯与所述后端减压弹簧连接,所述后端减压弹簧对所述稳压阀芯施加朝向所述密封体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压减压阀,该高压减压阀包括前端减压部和后端减压部,减压流体可以在前端减压部进行一次减压后,再经过后端减压通道进行二次减压。减压时,减压流体可以依据自身压力选择性地依次流经前端减压部内所有减压槽和减压通道,或着依次流经部分减压槽和减压通道进行一次减压,通过改变高压流体流通的减压路径来适应更大范围的高压流体,通过减压槽实现一次减压目的后,高压流体减压至预设范围内,然后后端减压部再次将压力在预设范围内的该流体进行二次减压,精确调控出气压力,从而保证从减压阀出口流出的流体输出压力稳定,无论减压阀入口处的流体压力高还是低,减压阀出口处的流体压力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低压气体不能流通,供气系统出现不能供气的状况,该高压减压阀可适应的压力调节范围较大,并且减压后输出压力稳定,精度高,整个减压过程噪音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高压减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端减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端减压部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截面的剖面图;
图5是图1中B-B截面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级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前端减压部;101、减压阀入口;102、前端减压壳;110、一级减压通道;111、一级减压槽;112、一级阀芯;1121、阀芯盖;1122、斜面;113、第一弹簧;1131、一级弹簧孔;114、密封斜面;120、二级减压通道;121、二级减压槽;122、二级弹簧孔;130、三级减压通道;131、三级减压槽;132、三级弹簧孔;133、三级减压通道出口;
200、后端减压部;201、减压阀出口;202、后端减压壳;210、稳压阀芯;220、后端减压弹簧;221、弹簧盖板;230、密封体;
300、连接器;310、入口端;320、出口端;330、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压减压阀,该高压减压阀包括前端减压部100和后端减压部200,减压流体可以在前端减压部100进行一次减压后,再经过后端减压通道进行二次减压。
具体地,前端减压部100包括n级减压槽,n级减压槽之间通过n级减压通道互相连通,且首级减压槽与减压阀入口101连通,每级减压通道也与减压阀入口101连通,每级减压通道内对应设有n级阀芯,n级阀芯在受到n级弹性施压结构的压力时能够密封相应的所述减压通道,n级所述阀芯受到的压力依次减小;由此减压流体依据自身压力选择性地依次流经所有减压槽和减压通道或依次流经部分减压槽和减压通道进行一次减压,其中,减压槽为细长通径,进而达成节流、减压功能,通过减压槽实现一次减压目的;后端减压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后端减压入口、后端减压通道和减压阀出口201,后端减压入口与末级减压通道的出口连通,后端减压通道内设有稳压阀芯210,从前端减压部100进行一次减压后的减压流体可以继续流入后端减压通道进行二次减压。
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减压部100的入口处可以适应较大压力范围的高压流体,并将该高压流体减压至预设范围内,然后后端减压部200再次将压力在预设范围内的该流体进行二次减压,精确调控出气压力,从而保证从减压阀出口201流出的流体输出压力稳定,无论减压阀入口101处的流体压力高还是低,减压阀出口201处的流体压力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低压气体不能流通,阀门锁闭压力高,供气系统出现不能供气的状况,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高压减压阀可适应的压力调节范围较大,并且减压后输出压力稳定,精度高,整个减压过程噪音较小。
作为一种可选地方案,本实施例中以减压槽设置为三级、减压通道设置为三级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继续参见2-图4,减压槽包括一级减压槽111、二级减压槽121和三级减压槽131,减压通道包括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通道120和三级减压通道130;一级减压槽111的两端分别与减压阀入口101和一级减压通道110连通,二级减压槽121的两端分别与一级减压通道110和二级减压通道120连通,三级减压槽131的两端分别与二级减压通道120和三级减压通道130连通,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与后端减压入口连通,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通道120和三级减压通道130的上游端口均与减压阀入口101连通。当减压阀入口101的流体压力处于不同范围时,选择流经不同的减压路径。
相应地,本实施例中阀芯包括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通道120、三级减压通道130内对应设有一级密封面、二级密封面和三级密封面,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能够分别抵紧于一级密封面、二级密封面和三级密封面;且一级密封面设置于一级减压槽111接入一级减压通道110的上游,二级密封面设置于二级减压槽121接入二级减压通道120的上游,三级密封面设置于三级减压槽131接入三级减压通道130的上游。参见图2、图3和图6,一级密封面、二级密封面和三级密封面均设置为密封斜面114,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的结构均相同,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的阀芯盖1121均设置为梯形,且梯形的上底长度远小于下底长度,使相应阀芯的受力主要来自对应减压通道的入口处。进一步地,密封斜面114和梯形的斜面1122的倾斜角度相同,从而梯形的两个斜面1122能够与该密封斜面114完整贴合,从而使相应的阀芯盖1121密封连接于该密封斜面114。
进一步地,弹性施压结构包括一级弹性施压结构、二级弹性施压结构和三级弹性施压结构,一级弹性施压结构能够对一级阀芯112施加第一压力,二级弹性施压结构能够对二级阀芯施加第二压力,三级弹性施压结构能够对三级阀芯施加第三压力,第一压力、第二压力、第三压力依次减小。
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5,一级弹性施压结构可以设置为第一弹簧113,二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二弹簧,三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三弹簧,第一弹簧113、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弹簧K值依次减小。一级减压通道110包括一级弹簧孔1131,第一弹簧113设置于一级弹簧孔1131内,第一弹簧113的两端分别与一级阀芯112和一级弹簧孔1131的底壁抵接;二级减压通道120包括二级弹簧孔122,第二弹簧设置于二级弹簧孔122内,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二级阀芯和二级弹簧孔122的底壁抵接;三级减压通道130包括三级弹簧孔132,第三弹簧设置于三级弹簧孔132内,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三级阀芯和三级弹簧孔132的底壁抵接。由此,通过第一弹簧113、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为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三级阀芯施加不同的弹力,进而选择性地封闭一级减压通道110和/或二级减压通道120。
例如,本实施例以减压流体为气体为例进行说明,减压阀入口101处的压力分为高压、高中压、中压和低压四个压力范围,示例性地:
当气体压力处于高压范围(70MPa-55MPa),此时,由于减压阀入口101处气体压力较高,第一弹簧113、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能够为相应阀芯提供的最大弹力仍不足以抵抗该压力,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均无法脱离相应的密封斜面114,使得气流只能依次流经一级减压槽111、二级减压槽121、三级减压槽131和三级减压通道130,从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流出后,进而流出前端减压部100;在此过程中,气流经过的减压路径最长,经过三段减压过程后,气体压力下降最多;
当气体压力处于高中压范围(55MPa-35MPa),此时,由于减压阀入口101处气体压力依然较高,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能够为相应阀芯提供的最大弹力仍不足以抵抗该压力,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均无法脱离相应的密封斜面114,但是第一弹簧113可以提供足够大弹力来抵抗该压力,一级阀芯112脱离一级密封面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级减压通道110连通,气流依次流经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槽121、三级减压槽131和三级减压通道130,然后从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流出后,进而流出前端减压部100;在此过程中,跳过了一级减压槽111,气流经过的减压路径缩短,经过两段减压过程;
当气体压力处于中压范围(35MPa-10MPa),此时,由于减压阀入口101处气体压力中等,第三弹簧能够为三级阀芯提供的最大弹力仍不足以抵抗该压力,三级阀芯依然无法脱离相应的密封斜面114,但是第一弹簧113、第二弹簧可以为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提供足够大弹力来抵抗该压力,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分别脱离一级密封面和二级密封面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通道120均连通,气流依次流经二级减压通道120、三级减压槽131和三级减压通道130,然后从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流出后,进而流出前端减压部100;在此过程中,跳过了一级减压槽111和二级减压槽121,气流经过的减压路径继续缩短,仅经过一段减压过程;
当气体压力处于低压范围(10MPa-2MPa),此时,由于减压阀入口101处气体压力较低,第一弹簧113、第二弹簧、第三弹簧均可以为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三级阀芯提供足够大弹力来抵抗该压力,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三级阀芯分别脱离一级密封面、二级密封面和三级密封面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通道120、三级减压通道130全部连通,气流流经三级减压通道130,并从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流出后,进而流出前端减压部100;在此过程中,跳过了一级减压槽111、二级减压槽121和三级减压槽131,气流未经过减压过程,直接进入后端减压部200;
由此,保证了后端减压部200入口处的气压保持在低压范围(10MPa-2MPa),也即前述的预设范围,之后后端减压部200再进行二次稳压减压,有利于保证减压阀出口201的压力稳定。并且在上述的调节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即可选择不同的减压路径进行减压,改造的成本较低,并且高压减压阀也处于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不容易导致弹簧疲劳,使用寿命较长。此外,因为前端减压部100的气流流通流径较长,因此也相对减轻了流体低温对阀芯造成的影响,同时阀门振动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当然,本实施例仅是以减压槽设置为三级、减压通道设置为三级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更多级的减压槽和更多级的减压通道,从而进一步提高压力调节的精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继续参见图1和图4,前端减压部100包括前端减压壳102,减压阀入口101设置于前端减压壳102一端,上述的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通道120和三级减压通道130设置于前端减压壳102内,并沿前端减压壳102的周向均布,一级减压槽111设置于前端减压壳102的中轴线上。后端减压部200包括后端减压壳202,前端减压壳102的另一端和后端减压壳202通过连接器300连接,减压阀出口201设置于后端减压壳202。
具体地,参见图3,连接器300包括入口端310、出口端320和连通通道,连通通道的两端别连通入口端310和出口端320,其中入口端310与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连通,出口端320与后端减压入口连通,后端减压入口又与后端减压通道连通,进而一次减压后的流体能够从前端减压部100的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顺利进入到后端减压部200的后端减压通道内进行二次减压。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通道还可以设置为变径通道,例如入口端310的流通面积大于出口端320的流通面积,从而起到一定的汇流作用,保证后端减压入口的流体较为集中。进一步地,变径通道内还可以设有导流面330,导流面330能够对流体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实现更好的汇流。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器300也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连接器结构,只要能够保证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和后端减压通道连通即可,具体形式本实施不做限定,此处仅为举例说明。
作为一种可选地方案,继续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后端减压通道设置于后端减压壳202内,后端减压入口处设有密封体230,稳压阀芯210与后端减压弹簧220连接,后端减压弹簧220能够对稳压阀芯210施加朝向密封体230压力,通过稳压阀芯210和密封体230配合调节后端减压通道的开度。进一步地,后端减压弹簧220靠近密封体230的一端还设有弹簧盖板221,弹簧的一端嵌设于弹簧盖板221背离密封体230的一侧,弹簧盖板221的另一侧能够与密封体230抵接。优选地,密封体230与后端减压壳202之间还可以设有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中后端减压部200的减压结构仅为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其也可以设置为其余具有稳压减压功能的减压结构,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显然,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注意,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10)

1.一种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端减压部(100),包括n级减压槽,n级所述减压槽之间通过n级减压通道互相连通,首级所述减压槽与减压阀入口(101)连通,每级所述减压通道与所述减压阀入口(101)连通,每级所述减压通道内对应设有n级阀芯,n级所述阀芯受到n级弹性施压结构的压力时能够密封相应的所述减压通道,n级所述阀芯受到的压力依次减小;
后端减压部(200),包括依次连通的后端减压入口、后端减压通道和减压阀出口(201),所述后端减压入口与末级所述减压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后端减压通道内设有稳压阀芯(210);
减压流体依据自身压力选择性地依次流经所有所述减压槽和所述减压通道或依次流经部分所述减压槽和所述减压通道进行一次减压后,流入所述后端减压通道进行二次减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槽包括一级减压槽(111)、二级减压槽(121)和三级减压槽(131),所述减压通道包括一级减压通道(110)、二级减压通道(120)和三级减压通道(130);
所述一级减压槽(1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减压阀入口(101)和所述一级减压通道(110)连通,所述二级减压槽(1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级减压通道(110)和所述二级减压通道(120)连通,所述三级减压槽(1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级减压通道(120)和所述三级减压通道(130)连通,三级减压通道出口(133)与所述后端减压入口连通,所述一级减压通道(110)、所述二级减压通道(120)和所述三级减压通道(130)与所述减压阀入口(10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一级阀芯(112)、二级阀芯和三级阀芯,所述一级减压通道(110)、所述二级减压通道(120)、所述三级减压通道(130)内对应设有一级密封面、二级密封面和三级密封面,所述一级阀芯(112)、所述二级阀芯和所述三级阀芯能够分别抵紧于所述一级密封面、所述二级密封面和所述三级密封面;
且所述一级密封面设置于所述一级减压槽(111)接入所述一级减压通道(110)的上游,所述二级密封面设置于所述二级减压槽(121)接入所述二级减压通道(120)的上游,所述三级密封面设置于所述三级减压槽(131)接入所述三级减压通道(130)的上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密封面、所述二级密封面和所述三级密封面均设置为密封斜面(114),所述一级阀芯(112)、所述二级阀芯和所述三级阀芯的阀芯盖(1121)均设置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两个斜面(1122)能够密封连接于所述密封斜面(11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施压结构包括一级弹性施压结构、二级弹性施压结构和三级弹性施压结构,所述一级弹性施压结构对所述一级阀芯(112)施加第一压力,所述二级弹性施压结构对所述二级阀芯施加第二压力,所述三级弹性施压结构对所述三级阀芯施加第三压力,所述第一压力、所述第二压力、所述第三压力依次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一弹簧(113),所述二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二弹簧,所述三级弹性施压结构设置为第三弹簧,所述第一弹簧(113)、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第三弹簧的弹簧K值依次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减压通道(110)包括一级弹簧孔(1131),所述第一弹簧(113)设置于所述一级弹簧孔(1131)内,所述第一弹簧(1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级阀芯(112)和所述一级弹簧孔(1131)的底壁抵接;所述二级减压通道(120)包括二级弹簧孔(122),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二级弹簧孔(122)内,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级阀芯和所述二级弹簧孔(122)的底壁抵接;所述三级减压通道(130)包括三级弹簧孔(132),所述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三级弹簧孔(132)内,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三级阀芯和所述三级弹簧孔(132)的底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减压部(100)包括前端减压壳(102),所述减压阀入口(101)设置于所述前端减压壳(102),所述一级减压通道(110)、所述二级减压通道(120)和所述三级减压通道(130)设置于所述前端减压壳(102)内,并沿所述前端减压壳(102)的周向均布,所述一级减压槽(111)设置于所述前端减压壳(102)的中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减压部(200)包括后端减压壳(202),所述前端减压壳(102)和所述后端减压壳(202)通过连接器(300)连接,所述减压阀出口(201)设置于所述后端减压壳(2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减压通道设置于所述后端减压壳(202)内,所述后端减压入口处设有密封体(230),所述稳压阀芯(210)与后端减压弹簧(220)连接,所述后端减压弹簧(220)对所述稳压阀芯(210)施加朝向所述密封体(230)压力。
CN202321701853.9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高压减压阀 Active CN220354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1853.9U CN220354579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高压减压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1853.9U CN220354579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高压减压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4579U true CN220354579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501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01853.9U Active CN220354579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高压减压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4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75020B2 (en) Multi stage pressure regulator
US7341074B2 (en) Multi-stage pressure regulator
US7322562B2 (en) Shut-off valve providing pressure equalization
US5975112A (en) Fluid control device
JP4342266B2 (ja) 減圧装置
US7104281B2 (en) Fluid flow regulation
US20100327205A1 (en) Control ball valve
KR20180039487A (ko) 고압 레귤레이터
CN108087602B (zh) 一种集成减压阀
JP4582000B2 (ja)
CN110185842B (zh) 一种高压差调节阀内多级降压套筒结构参数优化方法
CN220354579U (zh) 一种高压减压阀
WO2005124493A1 (en) Pressure reducing device and pressure reducing system
CN113738923B (zh) 具有稳定输出流量和压力的先导式高压减压阀及其方法
JP4801375B2 (ja) エアオペレイトバルブ
CN212272696U (zh) 电液阀换向防冲击结构
CN111795190A (zh) 一种活塞驱动的直通式调压调流阀
CN218064411U (zh) 一种高压氢气减压阀组
CN207316177U (zh) 一种集成式阀体
JP2005339847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205534441U (zh) 一种无泄漏燃气减压阀
CN205260906U (zh) 一种先导压力控制阀
CN211423484U (zh) 减压阀
JP5904128B2 (ja) リリーフ弁を有す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108591558B (zh) 减压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