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43689U -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43689U
CN220343689U CN202222280398.1U CN202222280398U CN220343689U CN 220343689 U CN220343689 U CN 220343689U CN 202222280398 U CN202222280398 U CN 202222280398U CN 220343689 U CN220343689 U CN 2203436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insulating layer
housing
hea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8039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8039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436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43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436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壳体组件应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壳体组件包括壳体与隔热层。其中壳体具有收容空间。隔热层固设于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本申请通过使壳体围设形成收容空间,后续可将发热模组、电池、电路板等部件装设于收容空间内。并且本申请通过增设隔热层,并使隔热层固设于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换言之隔热层覆盖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当收容空间内的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壳体再传递至隔热层,但由于隔热层具有隔热的作用,可以隔绝至少部分热量,因此隔热层的温度低于壳体的温度。这样当用户把持壳体组件的隔热层时可避免直接接触壳体造成烫手,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卷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焦油等有害物质,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为了克服卷烟燃烧产生有害物质,出现了气溶胶生成装置,其通过加热卷烟以产生气溶胶。
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发热模组,发热模组用以对卷烟进行加热。由于发热模组工作时温度较高,且热量会传递至壳体上,使得壳体温度升高。因此当发热模组工作时壳体会有烫手感,造成用户使用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应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固设于所述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使壳体围设形成收容空间,后续可将发热模组、电池、电路板等部件装设于收容空间内。并且本申请通过增设隔热层,并使隔热层固设于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换言之隔热层覆盖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当收容空间内的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壳体再传递至隔热层,但由于隔热层具有隔热的作用,可以隔绝至少部分热量,因此隔热层的温度低于壳体的温度。这样当用户把持壳体组件的隔热层时可避免直接接触壳体造成烫手,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第一区与第二区,所述第一区的温度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区的温度,所述第一区相较于所述第二区靠近所述隔热层,且所述隔热层覆盖所述第一区。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均弯折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隔热层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部分、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三表面。
其中,所述壳体的外周侧具有凹槽,所述隔热层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凹槽内。
其中,所述隔热层连接所述凹槽的侧壁。
其中,所述隔热层背离所述凹槽底壁的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观面齐平。
其中,所述凹槽的底壁具有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对应装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信号模组,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塑胶层,所述塑胶层固设于所述通孔内。
其中,所述隔热层呈轴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隔热层包括聚氨酯隔热层、或皮革隔热层、或翻毛皮隔热层。
其中,所述隔热层粘结所述壳体。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发热模组、电池、电路板、以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所述发热模组、所述电池、及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中壳体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发热模组。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当气溶胶生成装置工作时可使隔热层的温度小于壳体的温度。当用户把持隔热层时可避免直接接触壳体造成烫手,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第一区与第二区,所述发热模组设于所述第一区内,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第一区的温度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区的温度,所述第一区相较于所述第二区靠近所述隔热层,且所述隔热层覆盖所述第一区。
其中,所述发热模组包括烟管及设置于所述烟管的发热件,所述烟管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卷烟的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发热件的温度以对所述卷烟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沿A-A方向的立体截面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平面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第一连接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第二连接件的放大示意图。
标号说明:
壳体组件-1,气溶胶生成装置-2,壳体-10,收容空间-11,第一区-111,第二区-112,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三表面-14,第四表面-15,凹槽-16,通孔-17,隔热层-20,塑胶层-30,发热模组-40,发热管-41,烟管-410,容置空间-4100,发热件-411,真空管-42,保温层-420,内支架-43,第一连接件-44,第一子连接件-441,第二子连接件-442,第三子连接件-443,第二连接件-45,第四子连接件-454,第五子连接件-455,电池-50,电路板-6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一并参考图1-图3,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另一视角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应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2,包括壳体与隔热层。其中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隔热层固设于所述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1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装置中,例如气溶胶生成装置2、车辆装置、医疗装置、电子产品装置等其他装置。本实施方式仅以壳体组件1应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2进行示意性说明,壳体组件1应用于其他装置也应属于本实施方式的保护范围。
壳体组件1包括壳体10与隔热层20。其中壳体10主要充当外壳的作用,起到装设,支撑,保护的作用。例如外壳具有收容空间11,后续可将发热模组40、电池50、电路板60等部件装设于收容空间11内,从而利用壳体10来将各个部件装设起来并有效保护各个部件。
可选地,壳体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壳体10的形状进行限定,只要具有收容空间11,后续能装设其他部件即可。例如在壳体10的周向方向上,壳体10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跑道形、圆形等等。本实施方式仅以壳体10的形状为跑道形进行示意性说明。
可选地,壳体10的厚度为1-2mm。具体地,壳体10的厚度为1.65mm。
在相关技术中设于收容空间11内的部件尤其是发热模组4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其温度可达到300℃左右。因此这部分热量会通过壳体10传递至外界进行散热,从而导致壳体10的温度升高,尤其是壳体10对应发热模组40的位置,与发热模组40距离越近的区域温度越高。当用户此时把持壳体10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烫手,严重时用户甚至无法把持住壳体10。
因此本实施方式在壳体10的基础上增设了隔热层20,隔热层20顾名思义具有隔热的作用。隔热层20具有低导热率,可传递至隔热层20的热量较少。可选地,隔热层2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氨酯(PU)、皮革(NAPPA)、翻毛皮(ALCANTARA)等。换言之隔热层20包括聚氨酯隔热层20、或皮革隔热层20、或翻毛皮隔热层20,使用这些材质不仅能起到隔热作用,而且相对于金属,这些材质摩擦力较高,用户握持的手感也较好。
本实施方式可将隔热层20固设于壳体10外周侧的至少部分。换言之隔热层20覆盖壳体10外周侧的至少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层20可覆盖壳体10的部分外周侧,壳体10其余的部分外周侧未被隔热层20覆盖。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层20可覆盖壳体10的全部外周侧。本实施方式仅以隔热层20覆盖壳体10的部分外周侧进行示意性说明。
当收容空间11内的部件例如发热模组4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壳体10再传递至隔热层20,但由于隔热层20具有隔热的作用,可以隔绝至少部分热量,因此隔热层20的温度低于壳体10的温度。这样当用户把持壳体组件1的隔热层20时可避免直接接触壳体10造成烫手,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考图4,图4为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空间11具有第一区111与第二区112,所述第一区111的温度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区112的温度,所述第一区111相较于所述第二区112靠近所述隔热层20,且所述隔热层20覆盖所述第一区111。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空间11可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111与第二区112,每个区可以用来装设不同的部件。由于不同部件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不同,导致了每个区的温度不同。例如可在第一区111内设置发热模组40,在第二区112内设置电池50,电路板60等部件。由于在工作时发热模组40散发出的热量远多于电池50与电路板60散发出的热量,因此部件工作时第一区111的温度大于第二区112的温度。
此时,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区111相较于第二区112靠近隔热层20,即第一区111与隔热层20更近,距离更短;第二区112与隔热层20更远,距离更长。并使隔热层20包覆第一区111,即使隔热层20覆盖住热量更大的区域,换言之在壳体10的与发热模组40相对位置处覆盖隔热层20。而热量较低的区域则未覆盖隔热层20,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壳体组件1表面的温度,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外壳造成烫手。
请再次参考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2与第二表面13,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4与第四表面15,所述第三表面14与所述第四表面15均弯折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2与所述第二表面13,所述第一表面12、所述第二表面13、所述第三表面14、及所述第四表面15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11;所述隔热层20设于所述第一表面12的部分、所述第二表面13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三表面14。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具有四个表面: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三表面14,以及第四表面15。其中,第一表面12与第二表面13相背设置,第三表面14与第四表面15相背设置。且第三表面14弯折连接第一表面12与第二表面13,第四表面15弯折连接第一表面12与第二表面13。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三表面14、及第四表面15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11。可选地,收容空间11的形状可以为跑道形。
本实施方式的隔热层20可设于第一表面12的部分,第二表面13的部分,以及第三表面14,从而使隔热层20形成一个U型的半包围结构,使其可以覆盖住第一区111,实现对热量较大区域的特异性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20呈轴对称设置,从而简化隔热层20的结构,降低隔热层20的制备难度。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20粘结至所述壳体10。本实施方式可通过利用胶粘结的方式将隔热层20固定至壳体10上。
请再次参考图2与图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的外周侧具有凹槽16,所述隔热层2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凹槽16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壳体10的外周侧开设凹槽16,并使隔热层20的至少部分设于凹槽16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层20的部分设于凹槽16内,其余的部分则设于凹槽16外。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层20的全部均设于凹槽16内。本实施方式仅以隔热层20的全部均设于凹槽16内进行示意性说明。本实施方式使隔热层20设于凹槽16内,可降低壳体组件1的整体厚度,简化壳体组件1的结构。另外,凹槽16的设置可使凹槽16位置的壳体变薄,从而降低导热性能,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
可选地,隔热层20连接所述凹槽16的侧壁,即隔热层20可填满整个凹槽16,不留缝隙,与壳体10良好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可选地,凹槽16的深度为0.1mm-1mm。具体地,凹槽16的深度为0.7mm。
请再次参考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20背离所述凹槽16底壁的表面与所述壳体10的外观面齐平。
在隔热层20设于凹槽16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可使隔热层20背离凹槽16底壁的表面与壳体10的外观面齐平。换言之,隔热层20的外表面与壳体10的外表面齐平,提高壳体组件1外表面的平整度,提高用户把持时的手感。
请再次参考图2-图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16的底壁具有连通所述收容空间11的通孔17,所述通孔17用于对应装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1内的信号模组,所述壳体组件1还包括塑胶层30,所述塑胶层30固设于所述通孔17内。
在开设凹槽16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还可在凹槽16的底壁设置连通收容空间11的通孔17。通孔17可正对应装设于收容空间11内的信号模组(图中未示出),其中信号模组用于收发信号。并且本实施方式还可增设塑胶层30,使塑胶层30固设于通孔17内。换言之,本申请将原本铝合金材质的壳体10开设一个通孔17,然后采用塑胶材质再重新将通孔17填充起来。这样的话当信号模组在收发信号时其对应的塑胶层30不会对信号进行屏蔽,不会影响信号的收发效率,并且塑胶层30对壳体10起到支撑作用。
请一并参考图5-图10,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俯视图。图7为图6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沿A-A方向的立体截面视图。图8为图7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平面截面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第一连接件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第二连接件的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2,包括发热模组40、电池50、电路板60、以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1,所述发热模组40、所述电池50、及所述电路板60设于所述壳体组件1中壳体10的收容空间11内,所述电路板60电连接所述电池50与所述发热模组40。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2通过电池50对电路板60进行供电,利用电路板60控制发热模组40进行发热,从而对卷烟进加热,最终生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2,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1,当气溶胶生成装置2工作时可使隔热层20的温度小于壳体10的温度。当用户把持隔热层20时可避免直接接触壳体10造成烫手,提高用户体验。
请再次参考图4与图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空间11具有第一区111与第二区112,所述发热模组40设于所述第一区111内,所述电池50与所述电路板60设于所述第二区112内,所述第一区111的温度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区112的温度,所述第一区111相较于所述第二区112靠近所述隔热层20,且所述隔热层20覆盖所述第一区111。
从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方式可将发热模组40装设于第一区111,将电池50与电路板60装设于第二区112,同时使第一区111相较于第二区112靠近隔热层20,且隔热层20覆盖第一区111。从而使隔热层20覆盖住热量更大的区域,换言之在壳体10与发热模组40相对位置处覆盖隔热层20。而热量较低的区域则未覆盖隔热层20,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壳体组件1表面的温度,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外壳造成烫手。
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60设于电池50与发热模组40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发热模组40包括发热管41与真空管42,所述真空管42套设所述发热管41。其中发热管41主要用于在电路板60的控制下进行发热,真空管42套设在发热管41的外周侧用于减缓甚至隔绝发热管41工作时热量的向外传输,防止热量散失,可进一步降低散发至壳体10的热量。
请再次参考图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模组40包括烟管410及设置于所述烟管410的发热件411,其中烟管410与发热件411便为上述提及的发热管41。所述烟管410具有容置空间4100,所述容置空间4100用于容置卷烟的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件411电连接所述电路板60,所述电路板60用于控制所述发热件411的温度以对所述卷烟进行加热。
本实施方式通过电路板60控制发热件411的发热温度从而控制烟管410的加热温度,进而控制烟管410内卷烟的加热温度,对卷烟进行有效地加热。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2为加热卷烟的气溶胶生成装置2,属于加热烟支的技术领域,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加热雾化精油的电子烟烟油领域完全不同。
可选地,卷烟可以为特制烟弹,也可以为传统卷烟。
可选地,发热管41与真空管42间隔设置。进一步可选地,发热管41与真空管42之间的距离为1-2mm。具体地,发热管41与真空管42之间的距离为1.75mm。
可选地,真空管42与壳体10间隔设置。进一步可选地,真空管42与壳体10之间的距离为1-2mm。具体地,真空管42与壳体10之间的距离为1.8mm。
可选地,真空管42包括两层保温层420,且两层保温层420的两端相互连接,其余部分间隔设置,且两层保温层420之间为真空状态。真空管42可利用两层保温层420之间的真空状态来实现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2还包括内支架43,内支架43设于收容空间11内。发热模组4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44与第二连接件45。其中第一连接件44的一端连接内支架43,第一连接件44的另一端连接发热管41的一端与真空管42的一端。第二连接件45连接发热管41的另一端与真空管42的另一端。本实施方式可利用第一连接件44与第二连接件45实现对真空管42与发热管41的安装与密封连接,进一步降低热量的向外传输。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44包括第一子连接件441,第二子连接件442,以及第三子连接件443。其中第一子连接件441连接内支架43,第二子连接件442的部分内嵌于第一子连接件441内,第三子连接件443的部分内嵌于第二子连接件442内。发热管41连接第三子连接件443,真空管42连接第一子连接件441。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子连接件44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硅胶,第二子连接件44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醚醚酮(Peek),第三子连接件443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Pi)。
可选地,第二连接件45包括第四子连接件454与第五子连接件455,第五子连接件455的部分内嵌于第四子连接件454内,且第五子连接件455连接发热管41,第四子连接件454连接真空管42。
进一步可选地,第四子连接件454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硅胶,第五子连接件455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玻璃纤维。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壳体组件,应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壳体的外周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具有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对应装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信号模组;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固设于所述壳体外周侧的至少部分,所述隔热层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凹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第一区与第二区,所述第一区的温度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区的温度,所述第一区相较于所述第二区靠近所述隔热层,且所述隔热层覆盖所述第一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均弯折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隔热层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部分、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三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连接所述凹槽的侧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背离所述凹槽底壁的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观面齐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塑胶层,所述塑胶层固设于所述通孔内。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呈轴对称设置。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包括聚氨酯隔热层、或皮革隔热层、或翻毛皮隔热层。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粘结所述壳体。
10.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模组、电池、电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发热模组、所述电池、及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中壳体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发热模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第一区与第二区,所述发热模组设于所述第一区内,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第一区的温度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区的温度,所述第一区相较于所述第二区靠近所述隔热层,且所述隔热层覆盖所述第一区。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包括烟管及设置于所述烟管的发热件,所述烟管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卷烟的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发热件的温度以对所述卷烟进行加热。
CN202222280398.1U 2022-08-26 2022-08-26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203436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0398.1U CN220343689U (zh) 2022-08-26 2022-08-26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0398.1U CN220343689U (zh) 2022-08-26 2022-08-26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43689U true CN220343689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50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0398.1U Active CN220343689U (zh) 2022-08-26 2022-08-26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436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72354B2 (ja) 超音波探触子
US20050135758A1 (en) Optical data link
JP4525460B2 (ja) モバイル機器
JPH0746757B2 (ja) 中継器ハウジング兼電子回路装着構造体
JP5698894B2 (ja) 電子部品の放熱構造
JP2015016703A (ja) 輻射ヒータ装置
CN220343689U (zh) 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JP7331487B2 (ja) 電子装置
KR100851324B1 (ko) 전기 목재 온돌 패널
JP2004212709A (ja) シールドカバー付き光コネクタ
TWI723725B (zh) 雷達感測器殼體封裝
TWI626876B (zh) 電源供應器散熱結構及其散熱方法
CN108242517B (zh) 移动终端
KR101086518B1 (ko) 안테나 및 그 조립방법
JPH1032390A (ja) 計器筐体の防水構造
JP2010219590A (ja) 遠隔操作携帯機
JP2001185754A (ja) 光電子機器
KR20130010983A (ko) 전기 목재 온돌 패널
CN221101818U (zh) 互感器组件及断路器
CN220019862U (zh) 一种雷达传感器及机动车
CN217820872U (zh) 光发射模块、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529181B (en) Optical data connector
JP3800154B2 (ja) 光モジュール
JP2013029541A (ja) 光モジュール
JPH04344716A (ja) 小形無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