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40516U -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40516U
CN220340516U CN202321136840.1U CN202321136840U CN220340516U CN 220340516 U CN220340516 U CN 220340516U CN 202321136840 U CN202321136840 U CN 202321136840U CN 220340516 U CN220340516 U CN 2203405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 source
circuit board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368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涛
解晓丽
诸王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eia Inc
Original Assignee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ei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eia Inc filed Critical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368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405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405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405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二导光板以及第二光源,第一光源位于第一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第二光源位于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背光模组还包括电路板,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均设置在电路板上并分别位于电路板的相对的两侧,该背光模组通过将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上,可以减小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显示装置中对应于该背光模组的边框,该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裸眼3D显示技术通过利用人的两眼具有视差的特性,在不需要辅助设备(例如3D眼镜,头盔等)的情况下,即可获得具有空间、深度的逼真立体形象的显示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应运而生的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具有可切换的2D显示模式和3D显示模式,并包括用于实现2D显示模式的2D背光单元以及用于实现3D显示模式的3D背光单元。
通常,2D背光单元包括2D导光板以及设置在2D导光板侧部的2D光源,2D光源(例如LED)可以设置在2D电路板上,并在发光时将2D导光板打亮,此时显示模组进行2D显示。3D背光单元包括3D导光板以及设置在3D导光板侧部的3D光源,3D光源(例如LED)可以设置在3D电路板上,并在发光时将3D导光板打亮,此时显示模组进行3D显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并简化背光模组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将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上,可以减小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显示装置中对应于该背光模组的边框,该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二导光板以及第二光源,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电路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边缘与邻近的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边缘基本齐平。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根据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分设在所述背光模组的相对的两侧的显示模组和底板,所述第一导光板比所述第二导光板更靠近所述显示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向所述显示模组提供背光。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导光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边缘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导光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中。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间隙。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述底板包括凹腔以及形成所述凹腔且相对于所述凹腔的底面凸出的凸出部,所述第二光源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腔内。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述电路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凸出部的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且被所述凸出部支撑,所述第一导光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凹腔内。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显示模组之间,且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凹腔内。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光学膜片,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与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在第二方向上,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周边区的边缘与所述底板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7mm~8.5mm。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图1是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例如,如图1所示,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1000包括2D导光板100、2D光源110、3D导光板200以及3D光源210,2D光源110通常设置在2D导光板100的侧面处,3D光源210通常设置在3D导光板200的侧面处,3D导光板200占据的面积大于2D导光板100所占据的面积,因此,3D导光板200比2D导光板100更靠近该显示装置1000的外边缘,从而使得用于进行3D显示的背光单元具有比用于进行2D显示的背光单元具有更宽的边框。同时,该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分别用于安装2D光源110的2D电路板111以及用于安装3D光源210的3D电路板211,从而使得显示装置1000的结构复杂、安装工艺繁琐。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减小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1000中的3D导光板200的边框、并简化该显示装置1000的结构,以利于其进行安装的设计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二导光板以及第二光源,第一光源位于第一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第二光源位于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背光模组还包括电路板,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均设置在电路板上并分别位于电路板的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将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上,可以减小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板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显示装置中对应于该背光模组的边框,该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进行描述,从而能够使得相应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并易于理解。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01包括第一导光板10、第一光源11、第二导光板20以及第二光源21,第一导光板10与第二导光板20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第一光源11位于第一导光板10的至少一个侧面处,第二光源21位于第二导光板20的至少一个侧面处。例如,该背光模组01可以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例如,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21可以采用灯条的形式,例如,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21可以是点光源、线光源或面光源之任一。例如,第一光源11以及第二光源21可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或冷阴极荧光灯(CCFL),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0和第一光源11可以作为用于进行3D显示的光源模组,第二导光板20和第二光源21可以作为用于进行2D显示的光源模组,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导光板10的出光面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而设置不同形式的光栅结构,以实现裸眼3D显示。例如,第一导光板10的出光面可以设置阵列排布的多个凹槽结构或多个凸起结构以形成透镜层,但不限于此,以使得观察者通过例如透镜层等结构观察时,能够看到不同的图像,以实现裸眼3D显示。
例如,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01还包括电路板30,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21均设置在电路板30上并分别位于电路板30的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例如,电路板30可以呈板状,第一光源11可以电连接在电路板30的靠近第一导光板10的一侧,第二光源21可以电连接在电路板30的靠近第二导光板20的一侧。例如,本实用新型对于电路板30的位于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之间的部分沿着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不作限定,以能够实现电路板30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能够与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21实现电连接即可。
例如,如图2所示,电路板30中可以设置用于驱动第一光源11发光的第一驱动电路和用于驱动第二光源21发光的第二驱动电路。例如,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二驱动电路可以根据显示模式的不同而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对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的亮度控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二驱动电路的形式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21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30上,可以减小背光模组01中的第一导光板10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显示装置中对应于该背光模组01的边框,该背光模组01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例如,第一方向X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垂直于电路板30的方向,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相交,例如,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以为80~120度,例如,第二方向Y可以与第一方向X垂直。
例如,如图2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电路板3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之间。例如,第一导光板10、电路板30以及第二导光板20沿着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以利于与位于第一导光板10的侧面处的第一光源11和位于第二导光板20的侧面处的第二光源21进行电连接,并利于第二导光板20对电路板30进行支撑,提升稳定性。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光源11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光源21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利于减小边框。如图2所示,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21相对于电路板30的边缘的距离大致相等。例如,第一光源11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光源21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较大,例如,第一光源11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落入第二光源21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中,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2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导光板10的边缘与邻近的第二导光板20的边缘基本齐平,例如,第一导光板10的边缘与第二导光板20的边缘可以与虚线K1重合,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导光板10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导光板20在电路板30上的正投影基本重合,有利于使得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21在设置有该背光模组01的显示装置中对应的边框尺寸大致相等。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导光板10的边缘可以是设置有第一光源11的侧面的边缘,与第一导光板10邻近的第二导光板20的边缘可以是图2中所设置有第二光源21的侧面的边缘。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0的边缘与邻近的第二导光板20的边缘基本齐平是指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的非交叠部分在第二方向Y上的的尺寸小于或等于3mm。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导光板10不超出第二导光板20,以利于减小边框。
例如,如图2所示,电路板30分别与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接触,电路板30被夹设在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之间,从而利于电路板30的稳固,利于背光模组结构的稳固,并可以减小背光模组01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有利于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例如,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01的显示装置001,该显示装置00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X分设在背光模组01的相对的两侧的显示模组40和底板50,第一导光板10比第二导光板20更靠近显示模组40,背光模组01被配置为向显示模组40提供背光。
例如,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40可以利用第一导光板10所提供的背光进行3D显示,或者利用第二导光板20所提供的背光进行2D显示。例如,显示模组0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进一步地包括阵列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但不限于此。例如,液晶层可以在电压信号的控制下进行偏转,第一导光板10所提供的背光通过液晶层后可以进行3D显示,但不限于此。例如,显示装置001中的底板50可以包括金属,底板50可以为背光模组01提供支撑,以利于安装的稳固性。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导光板10的靠近第一光源11的边缘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二导光板20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中,从而使得第一导光板10的外边缘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导光板20的外边缘的尺寸,有利于缩减第一导光板10沿着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使得背光模组01的结构设计更加紧凑。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光源1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落入显示模组40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中,且第一光源11与显示模组40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间隙L1。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显示模组40覆盖第一光源11,利于减小边框,同时,间隙L1的设置有利于满足第一光源11的散热需求,并减小第一光源11产生的热量对显示模组40产生影响的风险。
例如,如图2所示,底板50可以包括凹腔51以及形成凹腔51且相对于凹腔51的底面凸出的凸出部52,第二光源21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导光板20的至少部分位于凹腔51内。例如,凹腔51的底面可以大致为平面,或者也可以具有局部的凸起结构,从而可以使第二导光板2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光源21的一侧与电路板30电连接,其另一侧与凹腔51的底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如此设置有利于满足第二光源21的散热需求,并降低第二光源21产生的热量对第二导光板20以及底板50产生影响的风险。
例如,如图2所示,电路板30的一部分位于凸出部52的靠近显示模组40的一侧,且被凸出部52支撑,第一导光板10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凹腔51内,以减小边框。如图2所示,第一导光板10在第二方向Y上不超出凹腔51。
例如,电路板30可以通过粘结件粘结在凸出部52上,但不限于此。例如,粘结件包括泡棉,但不限于此。
例如,电路板3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之间,第二光源21可以设置在由电路板30、底板50以及第二导光板20围设的子腔体内,如此设置可以使得背光模组01与底板50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以有效地利用空间。
例如,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001或背光模组01还包括第一光学膜片61,且第一光学膜片61位于第一导光板10和显示模组40之间,第一光学膜片6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凹腔51内,以减小边框。例如,第一光学膜片61可以提高第一导光板110的出光效率和优化第一导光板110的出光效果,例如,第一光学膜片61可以包括一个膜片或沿着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的多个膜片,但不限于此,第一光学膜片61中的膜片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使得第一光学膜片6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凹腔51内,可以在满足第一导光板10正常出光的情况下,减小第一光学膜片61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001的窄边框设计。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光学膜片6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光源2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以减小边框。同时,第一光学膜片61与第二光源21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设置,从而能够减小第一光源11产生的热量对第一光学膜片61产生影响,并减小第一光学膜片61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以减小边框。
例如,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001或背光模组01还包括第二光学膜片62,且第二光学膜片62位于第一导光板10和第二导光板20之间,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光学膜片62与电路板30间隔设置。例如,在第二方向Y上,当第二光学膜片62的靠近底板50的边缘的一侧设置有电路板30时,电路板30比第二光学膜片62更靠近底板50的边缘。例如,通过使得第二光学膜片62与电路板30之间具有间隔,可以减小电路板30产生的热量对第二光学膜片62产生影响,但不限于此。
例如,第二光学膜片62可以包括一个膜片或沿着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的多个膜片,但不限于此,第二光学膜片62的膜片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第一光学膜片61和第二光学膜片62中至少之一包括扩散板、匀光板、增亮膜中至少之一。
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光学膜片62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光源2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能够减小第二光源21产生的热量对第二光学膜片62产生影响,并减小第二光学膜片62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以减小边框。
例如,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40可以包括显示区A1和围绕显示区A1的周边区A2,例如,周边区A2可以位于显示区A1的一侧,但不限于此。在第二方向Y上,显示区A1的靠近周边区A2的边缘与底板50的远离显示区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为7mm~8.5mm,例如,该最小距离可以为7.5mm~8.5mm、7.2mm~8.0mm、7.3mm~7.5mm以及7.4mm~7.6mm中的至少之一,从而,可以使得显示模组40具有较小的边框尺寸,以利于小型化设计。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例如,图3可以为对应于如图所示出的显示装置001的平面示意图,例如,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21分别位于电路板30的两侧,且第一光源1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光源21在底板50上的正投影基板重合。例如,电路板30的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光源11,且电路板30的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光源12,以使得显示装置001中的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具有较强的亮度,以提高背光效果。
例如,如图4所示,在显示装置002中,第一光源11设置在电路板30的一侧,第二光源12设置在电路板30的与第一光源1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一侧,从而利于电路板30对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分别进行驱动控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可以仅设置在电路板30的相同的一侧,电路板30的另一侧可以不设置光源,以利于进一步缩小显示装置的边框尺寸,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光板;
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
第二导光板,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
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电路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边缘与邻近的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边缘基本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接触。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
沿所述第一方向分设在所述背光模组的相对的两侧的显示模组和底板,所述第一导光板比所述第二导光板更靠近所述显示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向所述显示模组提供背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边缘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导光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凹腔以及形成所述凹腔且相对于所述凹腔的底面凸出的凸出部,所述第二光源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凸出部的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且被所述凸出部支撑,所述第一导光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凹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显示模组之间,且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凹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13.根据权利要求6~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光学膜片,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
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与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6~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
在第二方向上,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周边区的边缘与所述底板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7mm~8.5mm。
CN202321136840.1U 2023-05-11 2023-05-11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3405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6840.1U CN220340516U (zh) 2023-05-11 2023-05-11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6840.1U CN220340516U (zh) 2023-05-11 2023-05-11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40516U true CN220340516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43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36840.1U Active CN220340516U (zh) 2023-05-11 2023-05-11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405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60578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035502B1 (ko) 발광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RU2491472C1 (ru)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дисплей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KR101647490B1 (ko) 곡면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20268656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929802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EP2503217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device
WO2011093136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10100039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TWM392976U (en) Edge-lit backlight module
KR102066077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3012640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20340516U (zh)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US9905169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20136879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20230087424A1 (en) Mini-led backlight panel and mini-led backlight module
KR101961720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를 광원으로 이용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00245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200136536A (ko) 게임기의 이중 표시장치에 대한 결합 어셈블리
WO2012102096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2014007995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2009799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180495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WO201304737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207310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