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4891U -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4891U
CN220324891U CN202321609588.1U CN202321609588U CN220324891U CN 220324891 U CN220324891 U CN 220324891U CN 202321609588 U CN202321609588 U CN 202321609588U CN 220324891 U CN220324891 U CN 220324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locking
rotor
piece
rotor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095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成
向克双
王玉明
康树峰
张维波
陈奔
金海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Woerfar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Woerfar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Woerfar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Woerfar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0958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48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4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48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该集电装置包括定子机构、锁紧组件及转子机构,锁紧组件连接于定子机构的外壁,锁紧组件的一端设有滚动件,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可拆卸地转动连接;其中,集电装置具有锁紧组件锁紧转子机构的锁紧状态以及锁紧组件释放转子机构的释放状态;在锁紧状态,滚动件与转子机构滚动抵接;在释放状态,滚动件远离转子机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既可以保证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的轴向定位压接,又能方便拆卸的集电装置,该集电装置有效降低检修成本。

Description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电装置和应用该集电装置的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为保证发电效率最大化,需不断进行偏航动作对准风向,因此风电机舱会相对于塔筒进行旋转,此时就需要在转动的风电机舱与固定的塔筒之间。在风机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向的改变风机需要进行偏航以最大效率利用风能发电,此时就需要在回转部分电路与固定部分电路连接的情况下,通过集电环结构实现电流的动态传输。
目前,运用于风机的集电环结构往往结构较为复杂,体积庞大且检修成本较高,且集电环结构的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间无法实现轴向的定位,也不方便进行拆卸,导致检修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旨在提供一种既可以保证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的轴向定位压接,又能方便拆卸的集电装置,该集电装置有效降低检修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集电装置,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集电装置包括:
定子机构;
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连接于所述定子机构的外壁,所述锁紧组件的一端设有滚动件;及
转子机构,所述转子机构与所述定子机构可拆卸地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集电装置具有所述锁紧组件锁紧所述转子机构的锁紧状态以及所述锁紧组件释放所述转子机构的释放状态;
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滚动件与所述转子机构滚动抵接;
在所述释放状态,所述滚动件远离所述转子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组件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定子机构的外壁;
锁紧件,所述锁紧件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锁紧件的一端设有所述滚动件;及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与所述锁紧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固定件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调节件带动所述锁紧件锁紧或释放所述转子机构,以使所述滚动件与所述转子机构滚动抵接或远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远离所述调节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滚动件为凸轮轴承,所述凸轮轴承的螺栓端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在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凸轮轴承的轴承端与所述转子机构滚动抵接;
其中,所述转子机构相对于所述定子机构转动时,所述轴承端随所述转子机构滚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设有转轴,所述固定件对应所述活动槽凸设有转动连接耳,所述调节件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连接耳转动连接,并转动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设有把手;
其中,所述调节件带动所述锁紧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以使所述转动连接耳沿所述活动槽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设有锁紧孔,所述固定件设有移动孔,所述锁紧组件还包括防松件,所述防松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移动孔和所述锁紧孔;
其中,所述调节件带动所述锁紧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以使所述防松件沿所述移动孔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锁紧组件沿所述定子机构的外壁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
塔筒;
机舱,所述机舱与所述塔筒转动连接,所述机舱设有发电机;及
上述所述的集电装置,所述集电装置的转子机构设于所述机舱,并与所述发电机相连,所述集电装置的定子机构与所述塔筒相连。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集电装置通过将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可拆卸地转动连接,从而既可以实现转子机构相对于定子机构转动或旋转,又可以将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拆卸分离;同时,通过在定子机构的外壁设置锁紧组件,并在锁紧组件的一端设有滚动件,从而利用锁紧组件锁紧或释放转子机构,使得集电装置具有锁紧状态以及释放状态,在锁紧状态,滚动件与转子机构滚动抵接,在释放状态,滚动件远离所述转子机构,从而利用锁紧组件既可以保证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的轴向定位压接,又能方便拆卸的集电装置,使得该集电装置有效降低检修成本。本实用新型的集电装置不仅提高了稳定性,大大简化了该集电装置整体的结构,提高大电流集电环的安全性能,便于后期维护和保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锁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子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分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子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子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子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子与定子配合连接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风力发电机为保证发电效率最大化,需不断进行偏航动作对准风向,因此风电机舱会相对于塔筒进行旋转,在风机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向的改变风机需要进行偏航以最大效率利用风能发电,此时就需要在回转部分电路与固定部分电路连接的情况下,通过集电环结构实现电流的动态传输。
目前,运用于风机的集电环结构往往结构较为复杂,体积庞大且检修成本较高,且集电环结构的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间无法实现轴向的定位,也不方便进行拆卸,导致检修困难。同时,集电环结构多通过互相抵接的导电介质的相对转动,如碳刷与金属转动抵接或碳刷与碳刷转动抵接,实现电流的动态传输,但往往由于风力发电机长时间的旋转运作,导致相抵接的两个导电介质长时间摩擦而产生较多热量,并且伴随大电流的穿过,而使得集电环结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相关技术中,通过设置专用冷却装置,对集电环结构进行散热和冷却,但设置冷却装置,使得集电环整体结构复杂,并且安装和维护困难。
另外,除了风机输出的大电流线路外,塔底与塔顶风机之间有众多控制线路及动力输电线相连,相关技术中的滑环技术无法满足所有线路间通过滑环连接,风机运行一段时间后,需停机解缆,以避免电缆扭断。同时,相关技术中的导电滑环结构往往结构复杂、易磨损、不够稳定、难以安装、难以检修或者不适用于大电流的使用情况。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集电装置100。可以理解的,该集电装置100用于传输和收集风力发电机组中发电机所产生的电力,可通过动态抵接的方式进行电力传输,动态抵接即为两个相对运动的电力传输机构仍保持抵接。
本申请的集电装置100适用于风机偏航这种转子转动速度缓慢,且能够承受大电流,结构稳定,提供一种在风机这种极端环境下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新型导电滑环结构。在该集电装置100工作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间轴向的定位,在检修时还能够保证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之间易于拆卸。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集电装置100包括定子机构1、锁紧组件4及转子机构2,锁紧组件4连接于定子机构1的外壁,锁紧组件4的一端设有滚动件425,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可拆卸地转动连接;其中,集电装置100具有锁紧组件4锁紧转子机构2的锁紧状态以及锁紧组件4释放转子机构2的释放状态;在锁紧状态,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在释放状态,滚动件425远离转子机构2。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机构1设有容置槽111,容置槽111内设有导电面,转子机构2设有触电面,转子机构2可拆卸地盖合于容置槽111的槽口,与定子机构1转动连接,以使触电面与导电面抵接导通。可以理解的,集电装置100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集电装置100的转子机构2通过线缆连接风机的偏航机构并随之旋转运动,定子机构1固定连接风机塔筒上,为定子机构1的静止机构。将定子机构1的导电面与转子机构2的触电面相接触抵接,使得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旋转或转动时,导电面与触电面一直保持或处于抵接状态,从而实现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进行导电。
可以理解的,定子机构1用于安装、支撑和固定转子机构2和锁紧组件4等部件,也即定子机构1为转子机构2和锁紧组件4等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在本实施例中,定子机构1设有容置槽111,容置槽111可以是凹槽结构或通槽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定子机构1的容置槽111具有底壁和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可拆卸连接,也即转子机构2既可以与定子机构1连接,也可以与定子机构1拆卸分离。且在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连接时,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转动连接,也即转子机构2能够相对于定子机构1转动。
可以理解的,转子机构2盖合于容置槽111的槽口时,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转动连接,此时,部分转子机构2容纳于容置槽111内,以使触电面与导电面抵接导通,从而使得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转动或旋转时,触电面与导电面始终保持接触,如此可形成动态电力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定子机构1的外壁设置锁紧组件4,从而在转子机构2盖合于容置槽111的槽口时,利用锁紧组件4将转子机构2锁紧或定位于定子机构1,使得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既可以实现轴向方向的定位和限位,又不影响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转动或旋转。可以理解的,通过锁紧组件4锁紧或释放转子机构2,使得集电装置100具有锁紧状态以及释放状态。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锁紧组件4的一端设有滚动件425,使得集电装置100在锁紧状态时,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如此可有效保证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转动或旋转;在释放状态,滚动件425远离转子机构2,从而方便实现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的拆卸,简化结构,便于检修。
本实用新型的集电装置100通过将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可拆卸地转动连接,从而既可以实现转子机构相对于定子机构转动或旋转,又可以将转子机构与定子机构拆卸分离;同时,通过在定子机构1的外壁设置锁紧组件4,并在锁紧组件4的一端设有滚动件425,从而利用锁紧组件4锁紧或释放转子机构2,使得集电装置100具有锁紧状态以及释放状态,在锁紧状态,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在释放状态,滚动件425远离转子机构2,从而利用锁紧组件4既可以保证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的轴向定位压接,又能方便集电装置100的拆卸,使得该集电装置100有效降低检修成本。本实用新型的集电装置100不仅提高了稳定性,大大简化了该集电装置100整体的结构,提高大电流集电环的安全性能,便于后期维护和保养。
可以理解的,锁紧组件4也可设置于转子机构2,如此在转子机构2可拆卸地盖合于定子机构1的容置槽111的槽口,与定子机构1转动连接时,利用锁紧组件4锁紧或释放定子机构1,使得集电装置100具有锁紧状态以及释放状态,在锁紧状态,滚动件425与定子机构1滚动抵接,在释放状态,滚动件425远离定子机构1,从而利用锁紧组件4既可以保证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的轴向定位压接,又能方便集电装置100的拆卸,使得该集电装置100有效降低检修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锁紧组件4包括固定件41、锁紧件42及调节件43,固定件41连接于定子机构1的外壁,锁紧件42活动连接于固定件41,锁紧件42的一端设有滚动件425,调节件43与锁紧件42转动连接,并与固定件41转动连接;其中,调节件43带动锁紧件42锁紧或释放转子机构2,以使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或远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件41可选为固定板结构,固定件41可固定连接于定子机构1的外壁,也可以一体成型于定子机构1的外壁,在此不做限定。通过将固定件41设置于定子机构1邻近容置槽111的槽口的外壁,从而方便锁紧件42的一端凸出定子机构1邻近容置槽111槽口的端面。
可以理解的,锁紧件42活动设置于固定件41,使得锁紧件42的一端设有滚动件425,并通过调节件43与锁紧件42转动连接,并与固定件41转动连接,如此可利用调节件43带动锁紧件42锁紧或释放转子机构2,以使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或远离。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件42可以是条状或板状结构,锁紧件42与固定件41可以是滑动连接或移动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调节件43可选为把手件结构,方便用户通过调节件43操作,实现锁紧件42相对于固定件41滑动或移动,使得锁紧件42锁紧或释放转子机构2。
可以理解的,锁紧组件4通过固定件41、锁紧件42及调节件43的配合实现对转子机构2进行锁紧和限位,使得定子机构1通过锁紧组件4对转子机构2进行轴向限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锁紧件42的一端设有滚动件425,从而利用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既可以实现限位安装,又可以减小磨损。
可选地,锁紧组件4包括多个,多个锁紧组件4沿定子机构1的外壁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并环绕容置槽111的槽口设置。可以理解的,定子机构1的外壁设置多个锁紧组件4,以提供转子机构2的轴向定位,避免转子机构2脱离。锁紧组件4上的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相接触,减小其周向运动带来的摩擦。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快速压接,接触可靠,且方便拆卸,有利于维护。
在一实施例中,锁紧件42远离调节件43的一端设有安装孔421,滚动件425为凸轮轴承,凸轮轴承的螺栓端穿设于安装孔421内,在锁紧状态时,凸轮轴承的轴承端426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其中,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转动时,轴承端426随转子机构2滚动。
可以理解的,如图1和图2所示,将滚动件425设置为凸轮轴承,凸轮轴承具有相连接的螺栓端和轴承端426,使得凸轮轴承的螺栓端穿设于安装孔421内,从而实现凸轮轴承的安装固定,如此在锁紧状态,凸轮轴承的轴承端426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转动时,轴承端426随转子机构2滚动,轴承端426可减小转子机构2周向运动带来的摩擦,可以实现快速压接,接触可靠,且方便拆卸,有利于维护。
可选地,轴承端426的内圈与凸轮轴承的轴之间涂有紧固胶,防止脱落,同时避免无意义拆卸。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锁紧件42设有活动槽422,活动槽422内设有转轴423,固定件41对应活动槽422凸设有转动连接耳411,调节件43的一端通过转动轴432与转动连接耳411转动连接,并转动套设于转轴423,调节件43的另一端设有把手431;其中,调节件43带动锁紧件42相对于固定件41移动,以使转动连接耳411沿活动槽422移动。
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可方便调节件43带动锁紧件42相对于固定件41移动,以使得锁紧件42锁紧或释放转子机构2,以使滚动件425与转子机构2滚动抵接或远离。
为了避免锁紧件42脱离固定件4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锁紧件42设有锁紧孔424,固定件41设有移动孔,锁紧组件4还包括防松件44,防松件44依次穿设于移动孔和锁紧孔424;其中,调节件43带动锁紧件42相对于固定件41移动,以使防松件44沿移动孔移动。
可以理解的,防松件44可以是螺母与螺栓的配合结构,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实现锁紧与松开功能的部件,锁紧件42既可以锁紧在固定件41上,又不影响锁紧件42在调节件43的带动下相对于固定件41移动。可选地,螺母为防松螺母,螺栓为带孔螺栓,防松螺母与带孔螺栓相配合,用以锁定锁紧件42,防止锁紧件42松动,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带孔螺栓的孔内可加铅封,避免无意义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件43为手动按压把手,通过手动按压把手至竖直状态带动锁紧件42下移至结构死点,实现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之间的锁紧。通过抬起把手带动锁紧件42上移松开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间的快速压紧,防止异常振动。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固定件41上设置的安装孔,在锁紧件42处于压紧位置时,被锁紧件42挡住,锁紧件42与把手连接的销轴安装孔也被挡在锁紧件42与固定件41之间,除非打开铅封,不能拆卸,避免无意义拆卸。
在一实施例中,定子机构1包括定子座11和多个定子件12,定子座11具有一端开口的容腔,锁紧组件4连接于定子座11的外壁,并邻近开口设置,多个定子件12呈同心圆间隔设置于容腔内,并将容腔分隔为容置槽111和散热空间,相邻两个定子件12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215,以使散热空间和容置槽111连通,每一定子件12面向容置槽111的一侧设有导电面;转子机构2包括多个转子件21,多个转子件21呈同心圆间隔设置,相邻两个转子件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每一转子件21设有触电面;其中,转子机构2可拆卸地盖合于容置槽111的槽口,与定子座11转动连接,以使每一转子件21与一定子件12对应设置,且每一触电面与一导电面抵接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至图11所示,定子机构1的定子座11用于安装、支撑和固定多个定子件12及转子机构2等部件,也即定子座11为多个定子件12及转子机构2等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座11设有容腔,容腔可以是凹槽结构或通槽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定子座11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多个定子件12形成定子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座11的容腔具有底壁和侧壁,定子组件的多个定子件12通过支撑柱设于容置槽111内,使多个定子件12与定子座11围合形成散热空间,且多个定子件12的导电面与容腔的侧壁围合形成容置槽111,也即导电面位于容置槽111的底壁。可以理解的,多个定子件12可通过支撑柱连接于容腔的底壁和/或侧壁,使得定子组件的多个定子件12与定子座11的容腔的底壁和侧壁围合形成散热空间,如此可利用该散热空间对定子组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充分、且有效散热。
可以理解的,支撑柱可选地设置于定子座11的容腔的底壁,用于将定子组件撑起,一方面实现定子组件的安装固定,另一方面也方便形成散热空间,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组件背向支撑柱的一侧设有导电面,转子机构2设有触电面,转子机构2与定子座11转动连接,以使触电面与导电面抵接导通,从而使得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座11转动或旋转时,触电面与导电面始终保持接触,如此可形成动态电力传输。
本实用新型的集电装置100通过将定子机构1设置为定子座11、支撑柱及定子组件,通过支撑柱将定子组件安装于定子座11的容腔内,使得定子组件与定子座11的容腔围合形成散热空间,从而利用散热空间对定子组件实现散热,同时支撑柱将定子组件的热量进一步导入散热空间,从而提升散热效果,进一步通过在支撑柱设有伞裙,从而进一步增加支撑柱的散热面积,如此可有效提高定子机构1的散热能力;并且,在定子组件背向支撑柱的一侧设有导电面,并在转子机构2设有触电面,如此将转子机构2与定子座11转动连接,以使触电面与导电面抵接导通,从而实现电力从转子机构2向定子机构1的动态传输。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集电装置100不仅提高了散热能力和稳定性,无需设置单独的冷却装置,大大简化了该集电装置100整体的结构,提高大电流集电环的安全性能,便于后期维护和保养。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定子件12通过支撑柱与定子座11进行刚性连接,支撑柱上的伞裙可选为热缩伞裙,该伞裙使得转子机构2与定子组件之间的接触悬空,增大热对流面积,有助于两者热量的散发,有助于传输大电流。
为了进一步增大散热效果,可选地,支撑柱上设置有多个伞裙,多个伞裙沿支撑柱的延长方向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伞裙可选地位于支撑柱的中部。
为了进一步提高拆装便利性,支撑柱与定子件12可选地采用可拆卸连接,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支撑柱与定子座11可选地可拆卸连接,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与定子件12通过螺钉进行连接,支撑柱与定子座11的底壁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伞裙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和散热部,支撑柱贯穿设置于固定部和散热部,散热部在垂直于支撑柱延长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固定部在垂直于支撑柱延长方向的截面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伞裙设置为固定部和散热部,从而使得伞裙通过固定部连接安装于支撑柱上,并将散热部在垂直于支撑柱延长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固定部在垂直于支撑柱延长方向的截面面积,使得伞裙通过散热部增大散热对流面积。可以理解的,散热部连接于固定部远离定子组件的一端,散热部的截面面积从固定部至远离固定部逐渐增大。
可选地,固定部与散热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伞裙设有贯穿固定部与散热部的安装孔,支撑柱穿设于伞裙的安装孔内。可以理解的,支撑柱与伞裙可采用固定连接,例如采用焊接、粘结等方式,如此可提高支撑柱与伞裙的连接稳定性。当然,支撑柱与伞裙也可采用可拆卸连接,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如此可方便支撑柱和伞裙拆装,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伞裙,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定子组件包括多个定子件12,多个定子件12呈同心圆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定子件12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215,使得散热空间通过第一间隙1215与容置槽111连通,每一定子件12通过支撑柱与定子座11连接,每一定子件12设有导电面;转子机构2包括多个转子件21,多个转子件21呈同心圆间隔设置,相邻两个转子件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每一转子件21设有触电面,每一转子件21与一定子件12对应设置,以使每一触电面与一导电面抵接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1所示,通过将定子组件设置为多个定子件12,且每一定子件12设有导电面,并将转子机构2设置为多个转子件21,且每一转子件21设有触电面,使得每一转子件21与一定子件12对应设置,如此在转子机构2与定子座11转动连接时,以使每一触电面与一导电面抵接导通,从而实现集电装置100中转子机构2的多个转子件21通过定子机构1的多个定子件12进行电流传输,以实现传输大电流。
可以理解的,通过将多个定子件12呈同心圆间隔设置,使得相邻两个定子件12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215,且将多个转子件21呈同心圆间隔设置,使得相邻两个转子件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如此在转子机构2与定子座11转动连接时,第一间隙1215和第二间隙对应连通,如此设置既简化了定子组件和转子机构2的结构,又可以使得散热空间通过第一间隙1215和第二间隙连通,如此可有效通过第一间隙1215和第二间隙将转子机构2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空间以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风力发电机中单独设置冷却装置,本申请的集电装置100通过在定子机构1内部设置散热空间,在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旋转或转动时,触电面与导电面抵接接触从而产生热量,从而利用该散热空间对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同时通过设置支撑柱将定子组件安装于定子座11的容置槽111内,可利用支撑柱直接将定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导入散热空间进行散热,进一步通过在支撑柱设置伞裙,从而增大支撑柱的散热面积,有效且快速实现散热,提高散热效果,如此提高了集电装置100的散热效果和稳定性,并简化了集电装置100的结构,提高大电流集电环的安全性能,便于后期维护和保养。
在相关技术中,例如CN114725746A公开的一种导电滑环结构中,公开了一种能够对设备转速进行预调节的导电滑环,该结构通过在转子端面安装导电杆,其上固定有不同电阻弧段和绝缘弧段共同组成的导电调节环,通过转动导电杆使得不同阻值电阻弧段与导电环接触,改变流通电流从而实现设备转速预调节。但是这种结构的导电滑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磨损会较为严重,不适合风电这种较为极端的工况。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定子件12包括定子121和弹簧触指122,定子121呈环形设置,定子121设于容腔内,定子121面向容置槽111的一侧设有滑动槽1211,弹簧触指122设于滑动槽1211内,弹簧触指122背向滑动槽1211底壁的一侧形成导电面;其中,每一转子件21设有凸出部2111,凸出部2111背向转子件21的一侧形成触电面,部分凸出部2111伸入滑动槽1211内,以使凸出部2111与弹簧触指122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11所示,定子件12的定子121可选为圆环结构,使得多个定子件12的定子121设置为直径不同的同心圆结构。为了实现弹簧触指122的安装,以及方便与转子件21配合实现动态抵接,定子121的顶面设置有滑动槽1211。可选地,滑动槽1211沿定子121的周圆方向延伸设置,也即滑动槽1211为环形凹槽结构。
可以理解的,弹簧触指122设于滑动槽1211内,通过在弹簧触指122背向滑动槽1211底壁的一侧形成导电面,从而方便转子件21的凸出部2111伸入滑动槽1211内时,凸出部2111的触电面与弹簧触指122的导电面始终保持抵接。可选地,滑动槽1211沿径向方向的宽度大于凸出部2111沿径向方向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凸出部2111与弹簧触指122抵接时,转子件21在压紧力作用下,弹簧触指122被压缩,从而增大转子件21与定子件12之间的接触面积,电流通过弹簧触指122进行流通,这种方式有助于大电流的传输,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所示,滑动槽1211的底壁凹设形成有沟槽1212,弹簧触指122容纳并限位于沟槽1212内,且部分弹簧触指122凸出沟槽1212的槽口。可以理解的,通过在滑动槽1211的底壁设置沟槽1212,一方面利用沟槽1212对弹簧触指122实现限位安装,另一方面,在转子件21相对于定子件12转动过程中,避免弹簧触指122随转子件21移动的问题。
当然,为了进一步减小转子件21与定子件12之间的磨损,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定子件12还包括润滑脂,润滑脂容置于沟槽1212内。可以理解的,润滑脂既可以减小转子件21与定子件12之间的磨损,又有助于集电装置100传输大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沟槽1212内的润滑脂在重力作用下沿支撑柱下沉至定子座11,如若发生此类现象则有可能会引起各相击穿短路,支撑柱上伞裙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各相之间沿立柱击穿。
在一实施例中,弹簧触指122包括多个触指部1221和多个连接部1222,多个触指部1221和多个连接部1222交替连接,并形成环形,每一触指部1221背向滑动槽1211底壁的一侧形成导电面,沟槽1212包括多个第一槽段1213和多个第二槽段1214,多个第一槽段1213和多个第二槽段1214交替设置,并相互连通,每一触指部1221容置于一第一槽段1213内,且部分触指部1221凸出第一槽段1213的槽口,每一连接部1222容置于一第二槽段1214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所示,通过将弹簧触指122设置为多个触指部1221和多个连接部1222,使得多个触指部1221和多个连接部1222交替连接,并形成环形,使得定子件12既可以通过多个触指部1221与转子件21进行抵接,同时又可以减小定子件12与转子件21之间的磨损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间隙1215的宽度为15mm~60mm。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间隙1215的宽度为第一间隙1215沿径向方向的宽度。通过将相邻两个定子件12之间的距离设置在15mm~60mm之间,从而使得可以优化多根电缆的整体布局,增大导电滑环传输大电流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便于安装与检修;通过第一间隙1215的宽度控制,有效增加了相邻两个定子件12之间的爬电距离,起到防止电流击穿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间隙1215的宽度为15mm、20mm、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60mm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的宽度可选为15mm~60mm。第二间隙的宽度为第二间隙沿径向方向的宽度。通过将相邻两个转子件21之间的距离设置在15mm~60mm之间,从而使得可以优化多根电缆的整体布局,增大导电滑环传输大电流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便于安装与检修;通过第二间隙的宽度控制,有效增加了相邻两个转子件21之间的爬电距离,起到防止电流击穿的作用。可选地,第二间隙的宽度和第一间隙1215的宽度相同。
可以理解的,多个定子件12形成的多个第一间隙1215中,多个第一间隙1215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多个第一间隙1215的宽度从定子组件中心沿径向方向逐渐增大。当然,多个转子件21形成的多个第二间隙中,多个第二间隙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多个第二间隙的宽度从转子机构2中心沿径向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伞裙在容置槽111底壁的投影与第一间隙1215在容置槽111底壁的投影部分重合。可以理解的,伞裙沿垂直于支撑柱延长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支撑柱重合部分的定子件12的面积,如此可有效通过伞裙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定子件12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支撑柱包括多个,每一定子件12通过多个支撑柱与定子座11连接,多个支撑柱沿定子件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支撑柱的数量为2个~10个。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于相邻两个定子件12的支撑柱的连线不与定子组件的径向方向重合,如此可避免相邻支撑柱上伞裙相互影响,既可以避免结构产生干涉,又可以提高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多个定子件12可选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相应地,多个转子件21可选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定子件12可选为六个,转子件21可选为六个,六个定子件12呈同心圆结构设置,六个转子件21呈同心圆结构设置,且转子件21和定子件12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每一定子件12还包括铜排123和温度传感器,铜排123的一端连接于定子121,铜排123的另一端贯穿容腔的底壁,温度传感器设于定子座11背向转子件21的一侧,并靠近铜排123伸出容置槽111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定子121上连接铜排123,从而将转子件21传输给定子件12的电流利用铜排123实现导电传输。铜排123可选为铜线排、弹片或导电连接板等,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从而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定子件12的温度,传递温度信号,以防止导电滑环温升过高。
可以理解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固定于铜排123上,也可以固定于定子座11上,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探头可直接与铜排123抵接,可以靠近铜排123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每一定子件12还包括多个铜排123,多个铜排123沿定子12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有助于集电装置100实现传输大电流。
在一实施例中,定子机构1还包括线缆座124和线缆125,线缆座124连接于定子座11远离转子机构2的一端,线缆125的一端与铜排123连接,线缆125的另一端固定于线缆座12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通过设置线缆座124,从而方便利用线缆座124对多个线缆125实现安装固定,并实现线缆125的顺序连接,避免线缆125杂乱。
在一实施例中,定子座11还设有连通散热空间的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定子机构1还包括风扇126,风扇126设于进风口112和/或出风口113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7所示,通过在定子座11设置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从而方便利用进风口112将冷气流引入散热空间内,并由出风口113排出,以提供热交换效果,从而提高散热能力。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风扇126,使得风扇126设于进风口112和/或出风口113处,从而利用风扇126对在进风口112、散热空间及出风口113形成的散热通道内的气流形成定向驱动力,加速热交换,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风扇126可选为离心风机。风扇126可选地设于出风口113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126也可设于进风口112处。或者,在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处均设置有风扇126,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7所示,定子机构1还包括止回阀127,止回阀127设于出风口113处,如此可利用止回阀127使得进风口112、散热空间及出风口113形成的散热通道内的气流形成单向流通。
在一实施例中,定子机构1还包括过滤网,过滤网设于进风口112和/或出风口113处。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不仅实现集电装置100换热散热,且能够起到清灰的作用,有助于大电流的传输。
可选地,过滤网设于进风口112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滤网也可设于进风口112处。或者,在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处均设置有过滤网,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定子机构1还包括百叶窗,百叶窗设于进风口112和/或出风口113处。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不仅实现集电装置100换热散热,且能够起到清灰的作用,有助于大电流的传输。
可以理解的,百叶窗可选地设于进风口112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百叶窗也可设于进风口112处。或者,在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处均设置有百叶窗,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百叶窗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转子机构2还包括转子座22和钢环23,转子座22转动连接于定子座11,并活动盖设于容置槽111的槽口,多个转子件21与转子座22连接,并容置于容置槽111内,钢环23设于转子座22的周缘,并与定子座11的外壁滑动抵接;其中,在锁紧状态,滚动件425与钢环23滚动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设置转子座22,从而方便利用转子座22安装固定多个转子件21,也即将多个转子件21集成于一体,实现集成模块化结构,方便加工装配。可以理解的,通过将钢环23设于转子座22的周缘,使得钢环23和转子座22配合形成安装槽结构,也即多个转子件21位于该安装槽内,且与转子座22连接,钢环23可与定子座11实现限位滑动装配。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转子件21包括转子211、拔叉组件212及连接排213,转子211设有触电面,拔叉组件212的一端与转子211背向触电面的一侧连接,拔叉组件212的另一端与转子座22连接,连接排213的一端通过铜排123线软连接于转子211,连接排213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电缆。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转子件21的转子211可选为圆环结构,使得多个转子件21的转子211设置为直径不同的同心圆结构。转子件21的转子211可通过拔叉组件212与转子座22连接,从而提高转子件21与转子座22的连接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转子211与转子座22的连接稳定性,如图4所示,拔叉组件212包括多个,多个拔叉组件212沿转子21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转子211背向拔叉组件212的一侧凸设有凸出部2111,凸出部2111背向转子件21的一侧形成触电面,如此可方便凸出部2111伸入滑动槽1211内,并与弹簧触指122进行动态抵接。
可以理解的,相邻两个转子211之间形成的第二间隙的宽度可选为15mm~60mm。可选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15mm、20mm、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60mm等,在此不做限定。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大电缆之间的距离,便于安装,又可以防止两极击穿。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排213与转子211之间的连接为铜排线软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有利于电流传输,并且提供转子211一定轴向运动的空间,增大了机构的空间自适应性。可选地,每一转子211连接有多个连接排213,多个连接排213沿转子211的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多个转子211的多个连接排213沿径向方向呈螺旋状排列,也即多个转子211的多个连接排213在径向方向上呈不重合设置,从最外圈的转子211至最内圈的转子211,多个连接排213沿圆周方向呈螺旋状排列,如此既方便呈同心圆结构设置的多个转子211既可以增大电缆之间的距离,又可以便于安装,且还可以防止两极击穿。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拔叉组件212包括拨叉座2121、拨叉杆2122、拨叉套管2123及压缩弹簧2124,拨叉座2121连接于转子211背向触电面的一侧,拨叉座2121上套有拨叉杆2122,拨叉座2121和拨叉杆2122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2124,拨叉杆2122上套有拨叉套管2123,拨叉杆2122远离拨叉座2121的一端与转子座2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转子211上拔叉组件212的数量可根据转子211的直径大小进行具体设置,多个转子211上拔叉组件21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通过将拔叉组件212设置为拨叉座2121、拨叉杆2122、拨叉套管2123及压缩弹簧2124结构,如此既可以实现转子211与转子座22的稳固连接,有可以起到传递转子座22与转子211之间扭矩的作用,带动其进行旋转。同时,压缩弹簧2124还提供压紧力,用以确保转子211与定子件12之间的紧密贴合。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定子座11的外壁设有耐磨环114,钢环23与耐磨环114滑动抵接。可以理解的,耐磨环114的设置,在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座11转动时,有助于减小转子机构2和定子座11之间的磨损。可选地,转子座22呈圆盘设置,钢环23呈圆环设置,定子座11的外形轮廓呈圆筒状设置,如此方便定子座11邻近容置槽111槽口的一端插入钢环23和转子座22配合形成的安装槽结构内,使得钢环23与定子座11的外壁滑动抵接。可选地,耐磨环114设置于定子座11邻近容置槽111槽口的外壁。耐磨环114采用橡胶材质或具有耐磨性能的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耐磨环114可选为环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定子座11邻近容置槽111的槽口还设有耐磨块115,转子座22与耐磨块115滑动抵接。可以理解的,耐磨块115的设置,在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座11转动时,有助于减小转子机构2和定子座11之间的磨损。可选地,耐磨块115设置于定子座11的顶部端面上,从而减小转子座22与定子座11顶部端面之间的磨损。
可选地,耐磨块115采用橡胶材质或具有耐磨性能的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耐磨块115包括多个,多个耐磨块115沿定子座11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转子座22对应连接排213设有过孔221,连接排213包括线排2131、母排2132及固定块2133,线排2131的一端通过固定块2133连接于转子座22面向转子211的一侧,母排2132套设于线排2131的外侧,线排2131的另一端穿过过孔221,并与电缆连接。可以理解的,连接排213上套有母排2132,母排2132可选用绝缘材料制成,如此绝缘材料的套管可以避免电流击穿,增加结构的绝缘强度。多个转子211上连接排213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相关技术中,例如CN111682383A公开的一种导电滑环中,公开了一种专门用于改善刷丝与滑槽之间磨损的滑环结构。该结构通过调整机构改变各个电刷与对应导电滑槽的接触面从而提高导电滑环的使用寿命,但是这种结构不够稳定,且爬电距离较小,在风电这种大电流环境下两极容易击穿。
在一实施例中,转子机构2还包括分隔组件24,分隔组件24包括安装块241和多个间隔板244,安装块241连接于转子座22,多个间隔板244呈同心圆间隔设置,并分别与安装块241连接,每一间隔板244位于一第二间隙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通过设置分隔组件24,利用分隔组件24的间隔板244将相应的两个转子211和相邻的两个定子件12进行分隔,从而增加了各个相间的爬电距离,起到防止电流击穿的作用。可以理解的,分隔组件24通过安装块241与转子座22进行固定连接,提高分隔组件24的安装稳定性,同时方便利用安装块241将多个间隔板244进行固定,并使得多个间隔板244呈同心圆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每一间隔板244位于一第二间隙内,在转子机构2与定子座11转动连接时,每一间隔板244依次穿设于第二间隙和第一间隙1215内。也即每一间隔板244位于相邻两个转子件21和相邻两个定子件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述,安装块241包括多个,多个安装块241沿间隔板244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安装块241包括安装部242和凸设于安装部242的凸起部243,凸起部243与转子座22连接,安装部242沿径向方向延伸,并分别与多个间隔板244连接。
为了方便实现间隔板244与安装块241的连接固定,如图5所示,每一间隔板244包括筒状部245和多个凸耳部246,筒状部245呈两端开口的筒状,多个凸耳部246间隔凸设于筒状部245的一端,每一凸耳部246设有安装槽247,部分安装块241限位于安装槽247内。可选地,多个间隔板244的多个凸耳部246沿径向方向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转子机构2还包括油排25和注油器26,油排25连接于转子座22,并对应转子件21设置,注油器26连接于油排25远离转子座22的一端,注油器26用于向转子件21供给润滑脂。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油排25和注油器26,从而方便注油器26通过管道实现润滑油的准确稳定供给,以确保集电装置100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集电装置100还包括弱电滑环3,转子机构2还设有第一贯通孔222,定子机构1对应第一贯通孔222设有第二贯通孔116,第二贯通孔116贯穿容置槽111的底壁,弱电滑环3依次穿设于第一贯通孔222和第二贯通孔1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6和图7所示,弱电滑环3布置在整个集电装置100的中心。在集电装置100装设于风力发电机组上时,弱电滑环3用于风塔顶部与基座件动力电传输及控制信号的交互。
本实用新型的集电装置100可应用于风机偏航这种转子转动速度缓慢,且需要能够承受高电流的情况,具有稳定且简单的结构。集电装置100通过转子机构2、定子机构1、弱电滑环3及线缆座124的组合,可以完成风力发电这种大电流条件下,风机偏航所带动的回转部分与固定在风机塔筒内的静止导线之间的动态电流传输,且通过将定子组件和转子件21设置为同心圆结构,并增加分隔组件24等隔板结构,提高了这种大电流导电滑环的安全性能。同时,通过锁紧组件4的滚珠轴承、拔叉组件212的压缩弹簧2124等结构提高了导电滑环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锁紧组件4的固定件41与定子机构1固定连接。固定件41和锁紧件42之间通过防松螺母与带孔螺栓连接。锁紧件42上开有沟槽,可以实现锁紧件42的上下移动。通过手动按压把手至竖直状态带动锁紧件42下移至结构死点,实现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之间的锁紧。通过抬起把手带动锁紧件42上移松开转子机构2与定子机构1。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定子与转子间的快速压紧,防止异常振动。
锁紧组件4通过凸轮轴承与转子机构2相接触,转子机构2旋转时,凸轮轴承极大减少了摩擦磨损,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凸轮轴承内圈与轴间涂有紧固胶,防止脱落,避免无意义拆卸。螺母为防松螺母,其与带孔螺栓相配合,带孔螺栓上安装铅封,用以锁死防松螺母,避免松动。螺母与螺栓之间涂有螺纹紧固胶,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避免无意义拆卸。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该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塔筒、机舱及集电装置100,该集电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风力发电机组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机舱与塔筒转动连接,机舱设有发电机,集电装置100的转子机构2设于机舱,并与发电机相连,集电装置100的定子机构1与塔筒相连。可以理解的,塔筒远离机舱的一端固定于地面,机舱设置有多个扇叶,使得机舱的扇叶在高空中受到风力作用转动,以带动集电装置100的转子机构2相对于定子机构1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集电装置,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装置包括:
定子机构;
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连接于所述定子机构的外壁,所述锁紧组件的一端设有滚动件;及
转子机构,所述转子机构与所述定子机构可拆卸地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集电装置具有所述锁紧组件锁紧所述转子机构的锁紧状态以及所述锁紧组件释放所述转子机构的释放状态;
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滚动件与所述转子机构滚动抵接;
在所述释放状态,所述滚动件远离所述转子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组件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定子机构的外壁;
锁紧件,所述锁紧件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锁紧件的一端设有所述滚动件;及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与所述锁紧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固定件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调节件带动所述锁紧件锁紧或释放所述转子机构,以使所述滚动件与所述转子机构滚动抵接或远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远离所述调节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滚动件为凸轮轴承,所述凸轮轴承的螺栓端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在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凸轮轴承的轴承端与所述转子机构滚动抵接;
其中,所述转子机构相对于所述定子机构转动时,所述轴承端随所述转子机构滚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设有转轴,所述固定件对应所述活动槽凸设有转动连接耳,所述调节件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连接耳转动连接,并转动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设有把手;
其中,所述调节件带动所述锁紧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以使所述转动连接耳沿所述活动槽移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设有锁紧孔,所述固定件设有移动孔,所述锁紧组件还包括防松件,所述防松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移动孔和所述锁紧孔;
其中,所述调节件带动所述锁紧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以使所述防松件沿所述移动孔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锁紧组件沿所述定子机构的外壁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7.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
塔筒;
机舱,所述机舱与所述塔筒转动连接,所述机舱设有发电机;及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集电装置,所述集电装置的转子机构设于所述机舱,并与所述发电机相连,所述集电装置的定子机构与所述塔筒相连。
CN202321609588.1U 2023-06-21 2023-06-21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Active CN2203248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9588.1U CN220324891U (zh) 2023-06-21 2023-06-21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9588.1U CN220324891U (zh) 2023-06-21 2023-06-21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4891U true CN220324891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2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09588.1U Active CN220324891U (zh) 2023-06-21 2023-06-21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48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84852U (zh) 带能电磁操纵的制动器的电机和制动器
CN103283126A (zh) 飞行器
CN113162299B (zh) 一种具有液体驱动旋转喷淋结构的油冷电机
CN107534365A (zh) 用于引导和/或保持可导电的滑动接触元件的布置
CN111193355A (zh) 一种偏航集电环散热系统
CN220324891U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220307070U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111682677A (zh) 一种强制风冷结构的一体式电机
CN116885516A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220173053U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116885897A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116885896A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211456934U (zh) 一种偏航集电环散热系统
CN116865060A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US10312766B2 (en) Submersible-rated roller table motor
CN220172547U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220173061U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CN111193331A (zh) 一种偏航集电环环形定子结构
CN220173051U (zh) 集电装置
CN221058158U (zh) 一种适用于大型同步电机的滑环外侧安装结构
CN217002335U (zh) 一种组合式密封结构及离心风机
CN117791903A (zh) 集电装置和风力发电设备
CN211321034U (zh) 一种偏航集电环环形定子结构
CN110611412A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稀土永磁盘式电机
CN220915108U (zh) 电机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