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5096U - 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15096U CN220315096U CN202321781167.7U CN202321781167U CN220315096U CN 220315096 U CN220315096 U CN 220315096U CN 202321781167 U CN202321781167 U CN 202321781167U CN 220315096 U CN220315096 U CN 2203150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 connecting piece
- steer
- wire system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885 magnetic sepa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其中,该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包括转向管柱、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卡接结构以及转向分离机构,转向管柱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安装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置于容纳腔内,第一连接件与上腔壁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通过转向分离机构与第一连接件可相固定或分离,当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固定,第二连接件与下腔壁之间的卡接结构相脱离,当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相分离,第二连接件与下腔壁通过卡接结构相固定,而使得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接的连接部件可以控制转向执行机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在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线控转向系统装置进行机械方式转向,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线控转向技术基于传统转向基础,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柱与转向盘之间的机械连接,通过电信号传输驾驶员的转向意图,来实现转向的功能。
目前线控转向系统的失效保护措施多为一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或者采用备用电机以驱使转向执行机构。由于线控转向技术需要依赖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一旦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比如电机故障或系统断电或者电信号传输出现问题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此时驾驶员的转向操作无法执行,必将造成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控转向系统装置,旨在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线控转向系统装置进行机械方式转向,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线控转向系统装置,用于机动车辆的线控转向系统,所述线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盘模块、转向器模块、及分别电连接所述转向盘模块和所述转向器模块的电子控制单元,所述转向盘模块包括转向盘,所述转向器模块包括控制轮胎转向的转向执行机构,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包括:
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包括柱管部、位于所述柱管部一端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具有容纳腔,所述柱管部的另一端用以与转向盘相连接;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上腔壁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的一侧上设有连接部件,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设有避让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设所述避让孔,所述连接部件用以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
卡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通过所述卡接结构相卡接固定或脱离松开;以及
转向分离机构,所述转向分离机构用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转向分离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在锁止状态和分离状态切换,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脱离松开而跟随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分离,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相卡接固定,而使转向盘能驱动所述安装件,进而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
可选地,所述转向分离机构包括电磁装置,所述电磁装置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电磁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磁装置在通电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磁吸固定,在断电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断磁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上腔壁的一侧上设有线圈安装槽,所述电磁装置包括线圈组件、电源件,所述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线圈安装槽内,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电源件电连接,所述电源件用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源件的开启;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源件的关闭。
可选地,所述转向分离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弹性复位件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连接柱管,所述连接柱管的端部穿设所述避让孔并位于所述安装件外,所述连接柱管具有贯通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腔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安装腔的腔底。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件外的轴套管、与所述轴套管的一端相连接的万向节,所述万向节用以与所述转向执行机构相连接,所述轴套管套设于所述连接柱管的端部,所述连接柱管与所述轴套管之间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的卡孔、及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的一侧上的卡凸,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卡凸与所述卡孔相卡接固定;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卡凸与所述卡孔相脱离。
可选地,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容纳腔的上腔壁通过所述第一轴承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避让孔的孔缘处,所述连接部件穿设所述第二轴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转向管柱、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卡接结构以及转向分离机构,所述转向管柱包括柱管部、位于柱管部一端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具有容纳腔,所述柱管部的另一端与转向盘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上腔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的一侧上设有连接部件,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设有避让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设所述避让孔,所述连接部件用以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所述卡接结构设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通过所述卡接结构相卡接固定或脱离松开;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为可分离设置,所述卡接结构设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通过所述卡接结构相卡接固定或脱离松开;通过转向分离机构第二连接件可以与第一连接件相固定或相分离,当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分离时,其可通过重力或者其他可实现的方案,通过卡接结构与安装件相对固定,如此,第二连接件可以跟随安装件转动,此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件彼此分离不会产生干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连接部件通过与转向执行机构相连接,从而在第二连接件与安装件相对固定时,通过安装件转动可以一同带动连接部件转动,从而控制转向执行机构,从而在线控转向系统失效时,可以利用第二连接件通过卡接结构与安装件相对固定,进而控制转向执行机构的运动,实现机械转向,保证驾驶员的安全,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处于分离状态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线控转向技术基于传统转向基础,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柱与转向盘之间的机械连接,通过电信号传输驾驶员的转向意图,来实现转向的功能。
目前线控转向系统的失效保护措施多为一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或者采用备用电机以驱使转向执行机构。由于线控转向技术需要依赖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一旦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比如电机故障或系统断电或者电信号传输出现问题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此时驾驶员的转向操作无法执行,必将造成危险。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控转向系统装置,旨在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可通过线控转向系统装置进行接管,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包括转向管柱10、第一连接件30、第二连接件40、卡接结构60以及转向分离机构70。
具体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用于机动车辆的线控转向系统,所述线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盘200模块、转向器模块、及分别电连接所述转向盘200模块和所述转向器模块的电子控制单元300,所述转向盘200模块包括转向盘200、转向信息电机、转向角传感器等,所述转向器模块包括转向电机、转向力传感器、控制轮胎转向的转向执行机构,在正常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线控转向系统控制车辆,而在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操作转向盘200不会控制轮胎的转向;当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进行接管后,操作转向盘200可以控制轮胎的转向,此时相当于传统的机械转向过程。
下面介绍本方案如何实现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进行接管,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方案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管柱10包括柱管部11、位于柱管部11一端的安装件20,所述安装件20具有容纳腔21,所述柱管部11的另一端与转向盘200相连接;柱管部11为中空管柱,一端与转向盘200相连接,另一侧形成有安装件20,安装件20形成有容纳腔21,其形状可以是盘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第一连接件30布置在容纳腔21内,所述第一连接件3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上腔壁2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0朝向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的一侧上设有连接部件50,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设有避让孔231,所述连接部件50穿设所述避让孔231,所述连接部件50用以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为可分离设置,所述卡接结构60设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通过所述卡接结构60相卡接固定或脱离松开;当第二连接件40与第一连接件30分离时,其可通过重力或者其他可实现的方案,通过卡接结构60与安装件20相对固定,如此,第二连接件40可以跟随安装件20转动,此时,第一连接件30与第二连件彼此分离不会产生干涉,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连接部件50通过与转向执行机构相连接,从而在第二连接件40与安装件20相对固定时,通过安装件20转动可以一同带动连接部件50转动,从而控制转向执行机构。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之间通过转向分离机构70实现固定和分离,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用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00相连接,由线控转向系统供电,转向分离机构70采用磁吸方式,从而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使所述第一连接件3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0在锁止状态和分离状态切换,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使所述第二连接件40和所述第一连接件30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脱离松开而跟随所述第一连接件30转动;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使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0相分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相卡接固定,而使转向盘200能驱动所述安装件20,进而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40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转向管柱10、第一连接件30、第二连接件40、卡接结构60以及转向分离机构70,所述转向管柱10包括柱管部11、位于柱管部11一端的安装件20,所述安装件20具有容纳腔21,所述柱管部11的另一端与转向盘200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上腔壁2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0朝向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的一侧上设有连接部件50,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设有避让孔231,所述连接部件50穿设所述避让孔231,所述连接部件50用以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所述卡接结构60设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通过所述卡接结构60相卡接固定或脱离松开;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用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00相连接,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使所述第一连接件3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0在锁止状态和分离状态切换,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使所述第二连接件40和所述第一连接件30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脱离松开而跟随所述第一连接件30转动;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使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0相分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相卡接固定,而使转向盘200能驱动所述安装件20,进而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40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通过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为可分离设置,所述卡接结构60设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通过所述卡接结构60相卡接固定或脱离松开;当第二连接件40与第一连接件30分离时,其可通过重力或者其他可实现的方案,通过卡接结构60与安装件20相对固定,如此,第二连接件40可以跟随安装件20转动,此时,第一连接件30与第二连件彼此分离不会产生干涉,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连接部件50通过与转向执行机构相连接,从而在第二连接件40与安装件20相对固定时,通过安装件20转动可以一同带动连接部件50转动,从而控制转向执行机构,从而在线控转向系统失效时,可以利用第二连接件40通过卡接结构60与安装件20相对固定,进而控制转向执行机构的运动,实现机械转向,保证驾驶员的安全,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地,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包括电磁装置71,所述电磁装置71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00相连接,所述电磁装置71设于所述容纳腔21内,所述电磁装置71在通电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3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0相磁吸固定,在断电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3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0相断磁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电磁装置71可以布置在转向管柱10,通过第一连接件30吸附第二连接件40实现线控转向系统正常时不干涉,而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切断电源的方式,使得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分离即可。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磁装置71布置两套在安装件20下腔壁23,线控转向系统正常时,下腔壁23和第二连件之间布置弹性结构,使得第二连接件40保持与下腔壁23的分离,而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下腔壁23的电磁装置71使得第二连接件40与下腔壁23相固定。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30朝向所述容纳腔21的上腔壁22的一侧上设有线圈安装槽31,所述电磁装置71包括线圈组件711、电源件72,所述线圈组件711设于所述线圈安装槽31内,所述线圈组件711与所述电源件72电连接,所述电源件72用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00电性连接,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00控制所述电源件72的开启;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00控制所述电源件72的关闭。
柱管部11为中空设置与容纳腔21相连通,线圈通过电线与电源件72相连接,电源件72可以是外置电源,也可以与电子控制单元300共用电源,如此,当电源件72断电时,也即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无法完成转向功能,通过第二连接件40与下腔壁23的相对固定,可使得驾驶员靠操作转向盘200,完成转向操作。
为了使得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之间的分离或者第二连接件40与安装件20之间卡接结构60分离的响应速度迅速,所述转向分离机构70还包括弹性复位件80,所述弹性复位件80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0和所述第一连接件30之间,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弹性复位件80使所述第二连接件40具有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30的趋势。
在一实施例中,当电磁装置71布置在第二连接件40或者下腔壁23时,第二连接件40通过弹性复位件80与下腔壁23分离,通过电磁装置71与下腔壁23相固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磁装置71布置在第一连接件30,所述线圈组件711设于所述线圈安装槽31内,线圈组件711还包括封盖,盖合所述安装槽,第二连接件40通过线圈通电吸附在第一连接件30并随第一连接件30相对转动,且与所述下腔壁23分离,而当线圈断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80快速与第一连接件30相分离,并与下腔壁23相固定,保证线控转向切换到机械转向过程的响应速度。
具体地,为了避免影响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之间的吸附效果,所述连接部件50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上的连接柱管51,所述连接柱管51的端部穿设所述避让孔231并位于所述安装件20外,所述连接柱管51具有贯通所述第二连接件40的安装腔511,所述安装腔511的腔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30,所述弹性复位件80置于所述安装腔511内,所述弹性复位件80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0,所述弹性复位件80的另一端抵接所述安装腔511的腔底。一方面相较于将弹性复位件80布置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的接触面上,导致线圈组件711吸附第二连接件40所需更大吸附力,从而需要加强线圈组件711的强度,通过将弹性复位件80置于连接柱管51内,既能保证第二连接件40与第一连接件30分离时能快速与下腔壁23相固定,也能降低成本、使得结构简单、合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80配置为复位弹簧,如压缩弹簧。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80还可以配置为复位弹片。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结构简单、合理,便于组装,所述连接部件50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件20外的轴套管52、与所述轴套管52的一端相连接的万向节53,所述万向节53用以与所述转向执行机构相连接,所述轴套管52套设于所述连接柱管51的端部,所述连接柱管51与所述轴套管52之间传动连接。
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传统机械转向连接的方案,转向管柱10包括上管柱、下管柱及连接上、下管柱的万向节53,连接柱管51通过轴套管52之间花键啮合,转套管与万向节53相连接,再通过万向节53与下转向柱、转向执行机构相连接,相较于直接将转向管柱10与万向节53相连接在下转向柱连接方案,一方面力的传递更为顺畅,结构可靠性更高,另一方面结构更为简单,加工、制造及维修都更为方便,成本也更低。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件50可以设置为一体。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二连接件40与安装件20的固定稳定性,所述卡接结构60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的卡孔61、及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0朝向所述容纳腔21的下腔壁23的一侧上的卡凸62,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卡凸62与所述卡孔61相卡接固定;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卡凸62与所述卡孔61相脱离。
具体地,为了保证第二连接件40能卡接在安装件20上,卡凸62在第二连接件40设有多个,如卡凸62呈阵列排布;或者,卡孔61在下腔壁23上设有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轴承91,所述第一连接件30和所述容纳腔21的上腔壁22通过所述第一轴承91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连接柱管51与安装件20的避让孔231之间受力冲击,保证结构的稳定和强度,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轴承92,所述第二轴承92设于所述避让孔231的孔缘处,所述连接部件50穿设所述第二轴承92。如此,转向管柱10和安装件20之间通过第二轴承92来承受来自垂直于轴线方向的载荷,即承受旋转机械产生的径向力和轴向力的分量,减小摩擦和磨损,使机械运行更加平稳和高效。
具体地,所述第二轴承92与所述安装件20为一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该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车辆包括所述线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盘200模块、转向器模块、及分别电连接所述转向盘200模块和所述转向器模块的电子控制单元300,所述转向盘200模块包括转向盘200、转向信息电机、转向角传感器等,所述转向器模块包括转向电机、转向力传感器、控制轮胎转向的转向执行机构,在正常过程中通过线控转向系统的操作,在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线控转向系统装置100进行接管,操作转向盘200可以控制轮胎的转向,此时相当于传统的机械转向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线控转向系统装置,用于机动车辆的线控转向系统,所述线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盘模块、转向器模块、及分别电连接所述转向盘模块和所述转向器模块的电子控制单元,所述转向盘模块包括转向盘,所述转向器模块包括控制轮胎转向的转向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包括:
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包括柱管部、位于所述柱管部一端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具有容纳腔,所述柱管部的另一端用以与转向盘相连接;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上腔壁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的一侧上设有连接部件,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设有避让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设所述避让孔,所述连接部件用以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
卡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通过所述卡接结构相卡接固定或脱离松开;以及
转向分离机构,所述转向分离机构用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转向分离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在锁止状态和分离状态切换,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脱离松开而跟随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转向分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分离,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相卡接固定,而使转向盘能驱动所述安装件,进而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驱动所述转向执行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分离机构包括电磁装置,所述电磁装置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电磁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磁装置在通电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磁吸固定,在断电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断磁分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上腔壁的一侧上设有线圈安装槽,所述电磁装置包括线圈组件、电源件,所述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线圈安装槽内,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电源件电连接,所述电源件用以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源件的开启;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源件的关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分离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弹性复位件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趋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连接柱管,所述连接柱管的端部穿设所述避让孔并位于所述安装件外,所述连接柱管具有贯通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腔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安装腔的腔底。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件外的轴套管、与所述轴套管的一端相连接的万向节,所述万向节用以与所述转向执行机构相连接,所述轴套管套设于所述连接柱管的端部,所述连接柱管与所述轴套管之间传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的卡孔、及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下腔壁的一侧上的卡凸,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卡凸与所述卡孔相卡接固定;与所述锁止状态,所述卡凸与所述卡孔相脱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容纳腔的上腔壁通过所述第一轴承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转向系统装置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避让孔的孔缘处,所述连接部件穿设所述第二轴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控转向系统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81167.7U CN220315096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81167.7U CN220315096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15096U true CN220315096U (zh) | 2024-01-09 |
Family
ID=89420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81167.7U Active CN220315096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15096U (zh) |
-
2023
- 2023-07-07 CN CN202321781167.7U patent/CN2203150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40885B2 (en) | Steering knuckle of vehicle turning wheel, steering device and vehicle | |
EP3470808B1 (en) | Torque sensor | |
EP2452857B1 (en) | Lock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 |
US20130253772A1 (en) |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 |
JPH0322034Y2 (zh) | ||
US20050155809A1 (en) | Mechanical clutch coupling back-up for electric steering system | |
CN111720540B (zh) | 车辆用驻车装置 | |
US11198463B2 (en) | Foldable steering wheel assembly and steer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20220234649A1 (en) | Steer-by-wire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 |
CN220315096U (zh) | 线控转向系统装置和车辆 | |
EP3680149B1 (en) | Sensor | |
CN112441146A (zh) | 电动尾翼驱动装置、电动尾翼系统及汽车 | |
JP2016060246A (ja)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4186759B1 (en) | Braking mode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brake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 |
JP2021046136A (ja) | 転舵装置 | |
US20220281515A1 (en) | Steer by wire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 |
US5018597A (en) | Free wheel hub control system | |
CN114312977A (zh) | 汽车转向系统及汽车 | |
CN221678809U (zh) | 转向连接机构、线控转向系统以及车辆 | |
JP3856638B2 (ja) | 車両用操舵装置 | |
CN221316350U (zh) | 转向系统失效保护装置与转向系统 | |
CN217198335U (zh) | 转动离合转轴装置、陆空耦合转向系统及飞行汽车 | |
CN103453136A (zh) | 新型五挡和倒挡互锁装置 | |
CN218750980U (zh) |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系统及车辆 | |
US20240101183A1 (en) | Steer-by-wire steering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