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4715U - 油箱盖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油箱盖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4715U
CN220314715U CN202321845118.5U CN202321845118U CN220314715U CN 220314715 U CN220314715 U CN 220314715U CN 202321845118 U CN202321845118 U CN 202321845118U CN 220314715 U CN220314715 U CN 2203147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assembly
cap
fuel tank
bod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451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银生
赵高明
黄泰硕
邵兴杨
胡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451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47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47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47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油箱盖和车辆,油箱盖包括主体组件;盖体组件,与主体组件连接;传动组件,与主体组件和盖体组件配合;支撑弹片,包括弹性部和与弹性部连接的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在主体组件,弹性部随油箱内部的压力变化而产生形变,并推动传动组件相对于主体组件运动,以驱动油箱盖在初始状态和保护状态之间切换;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至少部分弹性部相对于支撑部朝向盖体组件凸出。在油箱内气压达到阈值时油箱盖可切换至保护状态,传动组件与主体组件脱离而不能进行开盖操作,避免油箱内较大的气压推动油箱盖弹出而对人身造成伤害,保证了安全性。

Description

油箱盖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油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箱盖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油箱中由于油分挥发等因素会导致油箱气压增大,用户在气压较高时打开油箱盖可能导致油箱盖弹出而对人身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箱盖和车辆,解决油箱气压高时打开油箱盖对人身造成伤害的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箱盖,包括:
主体组件;
盖体组件,与主体组件连接;
传动组件,与主体组件和盖体组件配合;
支撑弹片,包括弹性部和与弹性部连接的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在主体组件,弹性部随油箱内部的压力变化而产生形变,并推动传动组件相对于主体组件运动,以驱动油箱盖在初始状态和保护状态之间切换;
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至少部分弹性部相对于支撑部朝向盖体组件凸出。
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部包括与传动组件贴合的接触区、以及位于接触区与支撑部之间的连接区,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至少部分连接区相对于支撑部朝向盖体组件凸出。
一种实施方式中,接触区设有多个凸起。
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弹片的主体材料为橡胶。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弹性部整体相对于支撑部朝向盖体组件凸出。
一种实施方式中,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第一传动部与盖体组件传动连接,第二传动部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与主体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与主体组件脱离。
一种实施方式中,传动组件包括传动件和传动杆,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均设于传动件上,传动杆的一端抵持于传动件,另一端抵持于支撑弹片。
一种实施方式中,传动件和传动杆为一体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主体组件包括第一配合件,第二传动部位于第一传动部与传动杆之间,第一配合件环绕于传动杆的外围,第一配合件还设有与第二传动部配合的第三传动部,第二传动部与第三传动部沿传动杆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第二传动部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与第三传动部传动连接,并在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与第三传动部脱离。
一种实施方式中,主体组件包括外壳和第一密封圈,外壳与第一配合件固定连接,且外壳与第一配合件配合并夹持支撑弹片的支撑部,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外壳与第一配合件之间的间隙。
一种实施方式中,油箱盖包括插接件,插接件固定于外壳并位于支撑弹片背离传动组件一侧,插接件内设贯穿至油箱内部的通气孔,插接件还包括靠近支撑弹片的限位面,限位面用于限定支撑弹片的形变量。
一种实施方式中,盖体组件包括第二配合件,第二配合件包括环绕于第一传动部外围的第四传动部,第一传动部与第四传动部传动连接并可沿传动杆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四传动部滑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盖体组件还包括上盖和弹性件,上盖与第二配合件固定连接,上盖沿传动杆的长度方向与传动件相互间隔,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上盖,另一端抵持于传动件,弹性件用于推动传动组件贴合于支撑弹片。
一种实施方式中,外壳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开设有容纳空间,插接件设于第二侧,第一配合件收容于容纳空间并与外壳连接固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合件和第一配合件与传动组件配合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弹片的四周与容纳空间的底壁连接,且支撑弹片用于通过插接件的通气孔与油箱内连通,在支撑弹片带动传动组件移动的过程中,传动组件始终与第二配合件保持配合,并与第一配合件进行传动连接与脱离之间切换。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件开设有第一配合孔和调节孔,第一配合孔围绕调节孔,第二配合件开设有第二配合孔,传动件与第一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配合连接,传动杆穿设于调节孔。
一种实施方式中,传动件包括基板,第二传动部连接在基板朝向支撑弹片的一侧表面,第一传动部连接在基板的四周侧面;第一配合孔呈环形,第三传动部设于第一配合孔的侧壁,第四传动部设于第二配合孔的侧壁;或者,第一配合孔的数量为多个,并以调节孔为中心呈环状分布并形成第三传动部,第二传动部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第一配合孔一一对应,第二传动部与第一配合孔配合连接,第二配合孔的侧壁设置有第四传动部,第一传动部与第四传动部配合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部与第四传动部分别为沿传动件移动方向延伸的齿和齿沟。
一种实施方式中,上盖包围第二配合件背向支撑弹片的一侧,弹性件相背的两端分别抵接上盖朝向支撑弹片的表面和基板背向第二传动部的表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传动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设置在基板背向第二传动部的表面;盖体组件包括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设置在上盖朝向支撑弹片的表面,弹性件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连接,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弹性件的弹性变形方向为传动件的移动方向。
一种实施方式中,主体组件还包括过渡件,过渡件收容于容纳空间并与外壳连接固定,过渡件开设有贯穿自身的中心孔,中心孔与通气孔连通,第一配合件收容于中心孔并与过渡件连接固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圈设置于过渡件的外周,和/或,第一密封圈设置于容纳空间的侧壁。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各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油箱盖。
通过设置支撑弹片抵接传动组件,在油箱内压力变化时支撑弹片产生弹性变形,以带动传动组件移动,以切换与主体组件和盖体组件的连接状态,从而可实现油箱盖在初始状态与保护状态之间的切换。在未安装到油箱的油管口或安装后油箱内的压力较低未达到阈值时,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且支撑弹片对传动组件提供朝向盖体组件的推力,有助于油箱盖切换至保护状态。在油箱内气压达到阈值时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传动组件与主体组件脱离,旋转盖体组件时其相对主体组件旋转,不能进行开盖操作,避免油箱内较大的气压推动油箱盖弹出而对人身造成伤害,保证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一种实施例的油箱盖中支撑弹片的平面图;
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油箱盖中支撑弹片的剖视图;
图5是一种实施例的油箱盖的横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体组件,11-外壳,111-容纳空间,112-通气孔,12-第一配合件,121-第一配合孔,122-调节孔,123-套筒部,124-连接部,125-固定部,13-过渡件,131-中心孔,14-第一密封圈;
20-盖体组件,21-上盖,22-第二配合件,221-第二配合孔,23-第二限位部,24-卡扣;
30-传动组件,31-传动件,311-基板,312-第二传动部,313-第一限位部,32-传动杆;
40-弹性件;
50-支撑弹片,51-支撑部,52-弹性部,521-连接区,522-接触区,523-凸起;
60-第二密封圈;
70-插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油箱盖,包括主体组件10、盖体组件20、传动组件30和支撑弹片50。
盖体组件20与主体组件10连接。盖体组件20与主体组件10之间可在某些情况下绕一轴线相对旋转,在某些情况下又相对固定并可绕同一轴线同步旋转。此外,盖体组件20和主体组件10不能在该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主体组件10用于插入油箱的油管口内,并封闭油箱,盖体组件20位于油箱外部。油箱盖可切换于初始状态和保护状态之间。当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盖体组件20和主体组件10相对固定,可通过旋转盖体组件20而将主体组件10旋入或旋出油管口;在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盖体组件20和主体组件10相对旋转,旋转盖体组件20并不能带动主体组件10一起旋转,从而不能打开油箱。
传动组件30与主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配合。传动组件30用于传递动力,在传动组件30与主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均传动连接的情况下,盖体组件20旋转能通过传动组件30带动主体组件10旋转;在传动组件30仅与盖体组件20传动连接,与主体组件10并不传动连接的情况下,盖体组件20旋转不能通过传动组件30带动主体组件10旋转。
支撑弹片50包括支撑部51和弹性部52。支撑部51环绕于弹性部52的四周,并与弹性部52连接。支撑部51与主体组件10连接,弹性部52与传动组件30抵接。弹性部52随油箱内部的压力变化而产生形变,并推动传动组件30相对于主体组件10运动,以驱动油箱盖在初始状态和保护状态之间切换。
图1示意了油箱盖在初始状态时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至少部分弹性部52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凸出。
具体的,请配合参见图3。支撑弹片50的弹性部52包括接触区522和连接区521。弹性部52的接触区522与传动组件30抵接,弹性部52的连接区521位于接触区522与支撑部51之间。如图1所示,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至少部分连接区521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凸出。
图2则示意了油箱盖在保护状态时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弹性部52整体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凸出。
本申请支撑弹片50具备随油箱内部压力变化而产生形变的能力。当油箱内部压力相对较低时,支撑弹片50受到传动组件30一侧的压力更大,支撑弹片50产生形变,弹性部52的接触区522形变后,被朝向油箱的一侧压缩。此时,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支撑弹片50则处于被压缩形变的状态。支撑弹片50的弹性部52至少部分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突出。支撑弹片50形变后产生弹力,弹力的方向朝向盖体组件20,也即弹性部52对传动组件30形成朝向盖体组件20方向运动的推力。
当油箱内部压力相对较大时,支撑弹片50受到油箱一侧的压力增大,配合支撑弹片50自身的弹力,支撑弹片50可以恢复至形变前的自然状态,即弹性部52整体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凸出。由此支撑弹片50可以驱动传动组件30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活动,并实现油箱盖自初始状态朝向保护状态的切换。
本申请油箱盖中支撑弹片50在自然状态下弹性部52整体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凸出,支撑弹片50在受到传动组件30的压力后产生弹性形变,并提供传动组件30朝向盖体组件20运动的推力;当油箱压力升高后,支撑弹片50的自身弹力与油箱压力形成合力,以驱动传动组件30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运动。因为传动组件30同时受到支撑弹片50的弹力和油箱的压力,传动组件30更易于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运动,并实现油箱盖自初始状态向保护状态的切换,提升了本申请油箱盖的安全性。
需要提出的是,当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支撑弹片50受传动组件30的压力朝向远离盖体组件20的方向形变。弹性部52抵持于插接件70的限位面(图中示意为上表面)位置。弹性部52相对于支撑部51的位置,取决于插接件70的限位面相对于支撑部51的高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接件70的限位面与支撑部51齐平,因此当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弹性部52部分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凸出,弹性部52的另一部分与支撑部51平齐。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插接件70的限位面也可以高于或低于支撑部51。当插接件70的限位面高于支撑部51时,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弹性部52也整体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凸出;当插接件70的限位面低于支撑部51时,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弹性部52部分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凸出,弹性部52的另一部分相对于支撑部51朝向远离盖体组件20的方向凸出。
上述实施例都可以保证支撑弹片50对传动组件30提供朝向盖体组件20的弹力,有助于传动组件30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运动,并实现油箱盖自初始状态向保护状态的切换,提升本申请油箱盖的安全性。
一种实施例中,支撑弹片50的弹性部52设有多个凸起523,多个凸起523位于弹性部52的接触区522之内,凸起523朝向/和或背离盖体组件20的方向凸出。
具体请参见图4,在图4的示意中,多个凸起523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凸出,且多个凸起523相互间隔。传动组件30抵持于各个凸起523的端部。因为弹性部52的接触区522用于与传动组件30接触,凸起523的设置可以减小弹性部52与传动组件30的接触面积,进而在传动组件30压力恒定的前提下,增大凸起523所受到的压强。凸起523在更大的压强作用下可能产生较大的形变,但有利于减小弹性部52的整体形变量,从而避免弹性部52在持续形变的状态下产生疲劳现象、降低弹性部52弹力的现象。
也即,凸起523的设置,可以减小支撑弹片50的形变对自身弹力的影响,保证支撑弹片50对传动组件30提供弹力支撑,并延长支撑弹片50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523可以为波浪形状或锯齿形状。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523也可以朝向远离盖体组件20的方向延伸。此时传动组件30依然与接触区522接触,但因为凸起523减小了接触区522与传动组件30的接触面积,使得接触区522的压强同样增大,并同样保证了弹性部52的弹力,以及延长支撑弹片50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实施例中,支撑弹片50的主体材料为橡胶。
一种实施例,油箱盖还包括弹性件40。弹性件40一端与盖体组件20抵接,一端与传动组件30抵接。弹性件40可为弹簧、弹片等具有弹性的结构,弹性件4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以给予传动组件30一预紧力,使得在无油箱气压压力作用于传动组件30,或油箱气压压力作用于传动组件30的力不足以推动传动组件30与主体组件10分离的情况下,油箱盖保持于初始状态,传动组件30始终与主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保持传动连接,从而使得盖体组件20旋转能够通过传动组件30带动主体组件10旋转,从而实现将油箱盖盖到油箱的油管口或将油箱盖从油箱的油管口拆卸下来的目的。
对于油箱盖设置了弹性件40的实施例,本申请油箱盖盖设到油箱的油管口后,油箱内的气压压力传递给支撑弹片50背向传动组件30的一侧,在油箱的气压压力、弹性件40的张力、支撑弹片50的反向张力、传动组件30自身重力和弹性件40自身重力等作用下,油箱的气压压力较小时,达到受力平衡的位置时,不足以推动传动组件30与主体组件10脱离,从而还能使得传动组件30与主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保持配合并传动连接,使得盖体组件20与主体组件10保持同步旋转。因此,在刚将油箱盖盖设到油箱的油管口时可以通过旋转盖体组件20而将主体组件10与油管口脱离,在油箱内压力较小未达到阈值的情况下也可过旋转盖体组件20而将主体组件10与油管口脱离,此时油箱内气压较小,不会推动油箱盖弹出而对人身造成伤害,可进行开盖操作。其中,油箱盖内压力的阈值具体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设置。
在油箱内的气压压力达到阈值时,气压作用于支撑弹片50,结合支撑弹片50自身的弹力,会将传动组件30推动到与主体组件10脱离的位置,此时传动组件30仅与盖体组件20传动连接,与主体组件10解除了配合传动的关系,此时盖体组件20旋转能带动传动组件30旋转,而传动组件30旋转并不能带动主体组件10旋转,即主体组件10始终固定在油箱的油管口处,盖体组件20与主体组件10之间打滑并形成相对旋转,不能打开油箱盖。因此,在油箱内气压压力达到阈值时,旋转盖体组件20不能将主体组件10与油管口脱离,不能进行开盖操作,避免油箱内较大的气压推动油箱盖弹出而对人身造成伤害。
当油箱内气压达到阈值而无法进行开盖操作时,可通过放油、车辆继续行驶以消耗燃油等方式将油箱内的气压降低到阈值以下后,传动组件30再重新与主体组件10配合连接,再进行开盖操作,以确保安全。
因此,本实施例的油箱盖,通过设置支撑弹片50抵接传动组件30,在油箱内压力变化时支撑弹片50产生弹性变形,以带动传动组件30移动,以切换与主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的配合状态,从而可实现油箱盖在未安装到油箱的油管口或安装后油箱内的压力较低未达到阈值时,盖体组件20与主体组件10之间保持相对固定,能够进行开盖操作,在油箱内气压达到阈值时传动组件30与主体组件10脱离,旋转盖体组件20时其相对主体组件10旋转,不能进行开盖操作,避免油箱内较大的气压推动油箱盖弹出而对人身造成伤害,保证了安全性。
其中,因为支撑弹片50对传动组件30提供朝向盖体组件20的推力,使得传动组件30更易于朝向盖体组件20的方向运动,并实现油箱盖自初始状态向保护状态的切换,同样提升了本申请油箱盖的安全性。
一种实施例中,请看回图1和图2,传动组件30包括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312。第一传动部与盖体组件20传动连接,第二传动部312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与主体组件10传动连接,并在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与主体组件10脱离。
具体的,传动组件30包括传动件31和传动杆32。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312均设于传动件31上,传动杆32的一端抵持于传动件31,另一端抵持于支撑弹片50。主体组件10则包括第一配合件12,第二传动部位于第一传动部与传动杆32之间,第一配合件12环绕于传动杆32的外围,第一配合件12还设有与第二传动部312配合的第三传动部,第二传动部312与第三传动部沿传动杆32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二传动部312在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时与第三传动部传动连接,并在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时与第三传动部脱离。
一种实施例中,主体组件10包括外壳11和第一密封圈14,外壳11与第一配合件12固定连接,且外壳11与第一配合件12配合并夹持支撑弹片50的支撑部51。第一密封圈14用于密封外壳11与第一配合件12之间的间隙。
外壳11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自第一侧开设有容纳空间111,该容纳空间111并不贯穿第二侧。自第二侧开设有与容纳空间111连通的通气孔112,第一配合件12收容于容纳空间111并与外壳11连接固定。
容纳空间111的形状可大致为沿直线延伸的柱状,通气孔112的形状不限。可选的,通气孔11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其中轴线与容纳空间111的中心线重合。
外壳11的外周壁用于与油箱的油管口的侧壁配合连接,以实现油箱盖盖设于油箱的目的,外壳11的外周壁可设螺纹、油管口的侧壁也可设螺纹,可通过螺接实现外壳11与油管口的连接,正向旋紧时进行关盖操作,反向旋松时进行开盖操作。
第一配合件12的形状不做限定,其与外壳1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例如可通过卡接、螺接、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为整体。
一种实施例中,插接件70固定于外壳11并位于支撑弹片50背离传动组件30一侧,并自通气孔112伸出,插接件70内设贯穿至油箱内部的通气孔,插接件70还包括靠近支撑弹片50的限位面,限位面用于限定支撑弹片50的形变量。插接件70用于在油箱盖与油箱脱离时插接至车身上。
插接件70的具体结构不限,插接件70可与车身上的孔、钩、凸起等进行插接,以将油箱盖临时放置到车身上,避免弄丢。
一种实施例中,盖体组件20包括第二配合件22,第二配合件22包括环绕于第一传动部外围的第四传动部,第一传动部与第四传动部传动连接并可沿传动杆3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四传动部滑动。
一种实施例中,盖体组件20还包括上盖21,上盖21与第二配合件22固定连接,上盖21沿传动杆32的长度方向与传动件31相互间隔,弹性件40的一端抵持于上盖21,另一端抵持于传动件31,弹性件40用于推动传动组件30贴合于支撑弹片50。
上盖21与第二配合件22连接,第二配合件22和第一配合件12与传动组件30配合连接。上盖21和第二配合件2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传动组件30与第一配合件12、第二配合件22的配合连接方式也不做限制。
支撑弹片50的四周与容纳空间111的底壁连接,且支撑弹片50用于通过通气孔112与油箱内连通,在支撑弹片50带动传动组件30移动的过程中,传动组件30始终与第二配合件22保持配合,并在与第一配合件12进行连接与脱离之间切换。支撑弹片50除了通过自身弹性变形带动传动组件30移动外,其还有一个作用是封闭通气孔112,避免油箱内的油液通过通气孔112和支撑弹片50之间的缝隙进入到传动组件30等处。
在油箱内气压发生变化时,传动组件30可以相对第一配合件12和第二配合件22移动,在油箱内气压未达到阈值时,传动组件30相对第一配合件12移动到任何位置时依然保持配合连接,在油箱内气压达到阈值时,传动组件30移动到与第一配合件12脱离而不再配合连接,无论油箱内气压为多大,是否达到阈值,传动组件30都始终与第二配合件22保持配合连接,传动组件30保持相对于第一配合件12处于想重新配合连接就能重新配合连接的状态,以确保当油箱内气压从高于阈值到低于阈值时,传动组件30能够重新与第一配合件12配合连接。
通过设置传动组件30与第一配合件12和第二配合件22传动连接,并通过传动组件30与第一配合件12是否脱离以改变连接状态,结构简单。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一配合件12开设有第一配合孔121和调节孔122,第一配合孔121围绕调节孔122,第二配合件22开设有第二配合孔221。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孔121和第二配合孔221配合连接。具体的,传动件31的第一传动部与第一配合孔121配合连接,传动件31的第二传动部312与第二配合孔221配合连接。也解释为,第一配合孔121设有第四传动部,第二配合孔221设有第三传动部。
传动杆32穿设于调节孔122,且一端与传动件31抵接,相背的另一端与支撑弹片50抵接。
调节孔122和第二配合孔221均可大致为沿同一方向延伸的柱状,两者的中心线重合,传动杆32可为直杆,其与调节孔122的内壁可滑动连接。
可选的,第一配合件12包括套筒部123、连接部124和固定部125,套筒部123开设有调节孔122,连接部124呈环形并环绕在套筒部123的外周,第一配合孔121开设在连接部124背向支撑弹片50的表面,固定部125呈环形并环绕在连接部124的外周。套筒部123、连接部124和固定部125在远离支撑弹片50的一端可齐平。套筒部123的长度小于传动杆32的长度,以使传动杆32从调节孔122的两端开口均伸出,以使一端抵接传动件31,另一端抵接支撑弹片50。固定部125用于与外壳11连接固定,可为螺接、卡接、焊接、一体成型等方式,不做限制。
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孔121和第二配合孔221的配合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当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孔121和第二配合孔221均配合连接时,第一配合件12和第二配合件22保持相对固定而不能旋转;当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孔121脱离时,第一配合件12和第二配合件22无传动连接关系,能够相对旋转。
设置调节孔122和传动杆32,油箱内的气压变化时配合支撑弹片50变形,支撑弹片50在油箱内气压和自身弹性张力的作用下推动传动杆32在调节孔122中移动,从而使得推动杆可以推动传动件31移动,以使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孔121配合连接或脱离。
设置如上的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的,传动件31与传动杆32可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可降低传动杆32与传动部之间相互抵接时、以及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件12从脱离状态到重新配合连接时产生的噪音。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传动件31包括基板311,第二传动部312连接在基板311朝向支撑弹片50的一侧表面,第一传动部连接在基板311的四周侧面。基板311可为圆形板,其朝向支撑弹片50的表面的中部用于与传动杆32抵接,在传动杆32的外周为第二传动部312,如此,一根传动杆32上升即可平稳的顶起传动件31,结构简单。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配合孔121呈环形,第一配合孔121的侧壁设置有第三传动部,第二配合孔221的侧壁设置有第四传动部,第二传动部312与第三传动部配合连接,第一传动部与第四传动部配合连接。
第二传动部312可为对应的环形或呈环状分布的多个柱状结构,第二传动部312与第一配合孔121的第三传动部对应的位置可设有沿传动件31移动方向延伸的齿和齿沟,即第二传动部312设有沿环向交替设置的齿和齿沟,第三传动部也可为沿环向交替设置的齿和齿沟,第二传动部312的齿与第三传动部的齿沟配合,第二传动部312的齿沟与第三传动部的齿配合,如此,可使得第二传动部312和第三传动部在轴向上可移动,在周向上相对固定,从而实现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件12的配合连接。通过齿与齿沟的配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类似的,第一传动部与第四传动部分别为沿传动件31移动方向延伸的齿和齿沟,也可实现传动件31与第二配合件22的配合连接。
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第一配合孔121的数量为多个,并以调节孔122为中心呈环状分布并形成第三传动部,第二传动部312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第一配合孔121一一对应,第二传动部312与第一配合孔121(即第三传动部)配合连接。如此,当第二传动部312插入第一配合孔121内时,即可实现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件12的配合连接,当第二传动部312从第一配合孔121伸出时,实现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件12脱离而不再配合连接。
可选的,第一配合孔121的深度应当小于第二配合孔221的长度,以使传动件31与第一配合孔121脱离后,依然还能够保持与第二配合孔221的配合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上盖21包围第二配合件22背向支撑弹片50的一侧,弹性件40相背的两端分别抵接上盖21朝向支撑弹片50的表面和基板311背向第二传动部312的表面。
上盖21包围第二配合件22,能够起到遮盖和保护作用,同时给弹性件40提供一端的抵接安装基础。
可选的,请参考图1,传动件31包括第一限位部313,第一限位部313设置在基板311背向第二传动部312的表面。盖体组件20包括第二限位部23,第二限位部23设置在上盖21朝向支撑弹片50的表面,弹性件40与第一限位部313和第二限位部23连接,第一限位部313和第二限位部23用于限制弹性件40的弹性变形方向为传动件31的移动方向。
第一限位部313可为圆柱状,并与传动杆32同轴,弹性件40为弹簧时可套设在第一限位部313的外周,实现传动件31一端对弹簧的限位。第二限位部23可为圆筒状,其套设在弹簧的外周,实现对弹簧另一端的限位,如此,可实现弹性件40的张力方向始终朝向支撑弹片50,以保证给予传动组件30的预紧力方向的稳定。
请参考图5,盖体组件20还包括卡扣24,卡扣2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主体组件10上与卡扣24配合的结构也不做限制。如此,盖体组件20通过卡扣24与主体组件10卡接,以实现盖体组件20与主体组件10之间可相对旋转,但不能在传动件31的移动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目的。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主体组件10还包括过渡件13,过渡件13收容于容纳空间111并与外壳11连接固定,过渡件13开设有贯穿自身的中心孔131,中心孔131与通气孔112连通,第一配合件12收容于中心孔131并与过渡件13连接固定。
过渡件13的外周与容纳空间111的侧壁之间可以紧贴,过渡件13与外壳11可通过如卡接、螺接、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为整体。可选的,过渡件13的端部压紧支撑弹片50的四周,使得过渡件13起到了固定支撑弹片50至容纳空间111的底壁的作用。而前述的第一配合件12与外壳11连接,可以为第一配合件12与外壳11之间间接连接,即第一配合件12与过渡件13连接,过渡件13再与外壳11连接,实现第一配合件12通过过渡件13与外壳11连接。
可选的,第一密封圈14设置于过渡件13的外周,和/或,第一密封圈14设置于容纳空间111的侧壁,第一密封圈14用于封闭过渡件13的外周与容纳空间11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
第一密封圈14可为一个或多个,为一个时可套设在过渡件13的外周,或者设置于容纳空间111的侧壁;第一密封圈14为多个时可部分或全部套设在过渡件13的外周,或者部分或全部设置于容纳空间111的侧壁,并沿传动件31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密封圈14用于封闭过渡件13的外周壁与容纳空间11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避免油箱内的油液从该间隙处泄露到外面。
可选的,主体组件10的外周可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0,第二密封圈60用于密封主体组件10的外周与油箱的油管口的侧壁,避免油液从主体组件10的外周和油管口之间的间隙泄露到外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箱盖。车辆为具有油箱的任意类型车辆,油箱的油管口用于加油,加油完毕后需要将油箱盖盖设到该油管口处。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油箱盖,油箱盖通过设置支撑弹片50抵接传动组件30,在油箱内压力变化时配合支撑弹片50产生弹性变形,以带动传动组件30移动,以切换与主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的连接状态,从而可实现油箱盖在初始状态与保护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油箱盖未安装到油箱的油管口或安装后油箱内的压力较低未达到阈值时,油箱盖处于初始状态,盖体组件20与主体组件10之间保持相对固定,能够进行开盖操作;在油箱内气压达到阈值时油箱盖处于保护状态,传动组件30与主体组件10脱离,旋转盖体组件20时其相对主体组件10旋转,不能进行开盖操作,避免油箱内较大的气压推动油箱盖弹出而对人身造成伤害,保证了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油箱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组件;
盖体组件,与所述主体组件连接;
传动组件,与所述主体组件和所述盖体组件配合;
支撑弹片,包括弹性部和与所述弹性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主体组件,所述弹性部随所述油箱内部的压力变化而产生形变,并推动所述传动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组件运动,以驱动所述油箱盖在初始状态和保护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油箱盖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盖体组件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与所述传动组件贴合的接触区、以及位于所述接触区与所述支撑部之间的连接区,在所述油箱盖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区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盖体组件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区设有多个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弹片的主体材料为橡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箱盖处于所述保护状态时,所述弹性部整体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盖体组件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盖体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在所述油箱盖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与所述主体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所述油箱盖处于所述保护状态时与所述主体组件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件和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均设于所述传动件上,所述传动杆的一端抵持于所述传动件,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支撑弹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和所述传动杆为一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组件包括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二传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传动杆之间,所述第一配合件环绕于所述传动杆的外围,所述第一配合件还设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部配合的第三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第三传动部沿所述传动杆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传动部在所述油箱盖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与所述第三传动部传动连接,并在所述油箱盖处于所述保护状态时与所述第三传动部脱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组件包括外壳和第一密封圈,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配合件固定连接,且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配合件配合并夹持所述支撑弹片的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配合件之间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盖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固定于所述外壳并位于所述支撑弹片背离所述传动组件一侧,所述插接件内设贯穿至油箱内部的通气孔,所述插接件还包括靠近所述支撑弹片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限定所述支撑弹片的形变量。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包括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二配合件包括环绕于所述第一传动部外围的第四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第四传动部传动连接并可沿所述传动杆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四传动部滑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上盖和弹性件,所述上盖与所述第二配合件固定连接,所述上盖沿所述传动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传动件相互间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上盖,另一端抵持于所述传动件,所述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传动组件贴合于所述支撑弹片。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油箱盖。
CN202321845118.5U 2023-07-13 2023-07-13 油箱盖和车辆 Active CN2203147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5118.5U CN220314715U (zh) 2023-07-13 2023-07-13 油箱盖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45118.5U CN220314715U (zh) 2023-07-13 2023-07-13 油箱盖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4715U true CN220314715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23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45118.5U Active CN220314715U (zh) 2023-07-13 2023-07-13 油箱盖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47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00055404A (ko) 커플러
US4447103A (en) Moisture seal for a separ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KR101794356B1 (ko) 전기 자동차 충전장치의 커넥터
KR20000064715A (ko) 연료캡및필러목부체결부
CN110785563B (zh) 农业植保机的泵装置及农业植保机
EP3791220B1 (en) Butt closures and bases therefor
CN220314715U (zh) 油箱盖和车辆
KR20180125579A (ko) 유체 라인을 위한 연결장치 및 관련 조립방법
CN210687135U (zh) 防爆气阀及电池
EP0211430B1 (en) Push button switch
CN110799752A (zh) 农业植保机的隔膜泵及农业植保机
CN105196968A (zh) 电子钥匙
EP0752163A1 (en) Anti-decoupling device
CN115693006A (zh) 电池端盖、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1779326U (zh) 一种锁闭阀
CN113719378A (zh) 水冷式摩托车、动力总成及离合器盖板
CN110785561B (zh) 隔膜泵及具有其的农业植保机
CN219419744U (zh) 一种用于插座的开关密封结构、开关以及插座
CN215026718U (zh) 滤水器滤壳
CN218543353U (zh) 电磁阀和具有其的设备
CN213767882U (zh) 墨水容器
CN217215258U (zh) 密封装置、电连接装置、电连接单元及船舶换电系统
CN218143215U (zh) 按压泵
CN215848276U (zh) 维护盖及机器人
CN221226419U (zh) 一种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