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7123U - 一种微型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型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7123U
CN220307123U CN202321444930.7U CN202321444930U CN220307123U CN 220307123 U CN220307123 U CN 220307123U CN 202321444930 U CN202321444930 U CN 202321444930U CN 220307123 U CN220307123 U CN 220307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extension arm
bending
bending portion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49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小雄
肖志伟
吴奇妙
邓子明
曾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pte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pt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pte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pt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449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71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7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71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型逆变器,该微型逆变器应用于光伏逆变器技术领域,该微型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把手,把手设置于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的第一侧,把手还设有第一弯折头和第二弯折头,第一弯折头与第二弯折头与逆变器本体分别形成安装槽,逆变器本体可通过安装槽沿第一方向进行固定;侧边连接部,侧边连接部沿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延伸设置,逆变器本体可通过侧边连接部进行固定,侧边连接部还设有多个安装孔。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手或侧边连接部来实现了沿第一方向和/或沿周向与外部环境进行固定设置,通过多种固定方式使得微型逆变器能够适应多种外部环境进行固定设置,增加使用场景,提高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微型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逆变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型逆变器。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电池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它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逆变器用于将光伏电池板的直流电变换成三相交流电并向电网输送之用,因此常用于户外的微型逆变器的安装结构是保证光伏发电系统顺利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型逆变器通常采用悬挂式安装的方式安装在竖直的墙体表面或光伏板背板上,但现有的微型逆变器通过安装在逆变器顶部的一处连接结构与外部环境中的固定点位进行螺栓连接,安装方式单一,在限制了安装方式的情况下,不适用于多种安装环境。
因此,先急需一种能够适用于多种安装环境的应用于微型逆变器的安装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型逆变器,解决现有微型逆变器中安装方式单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型逆变器,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
逆变器本体;
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的第一侧,所述把手还设有第一弯折头和第二弯折头,所述第一弯折头与所述第二弯折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把手的两端,所述第一弯折头与所述第二弯折头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分别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缺口,所述逆变器本体可通过所述安装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固定;
侧边连接部,所述侧边连接部沿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延伸设置且不与所述把手设置于同一侧,所述逆变器本体可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进行固定,所述侧边连接部还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以将所述逆变器本体与外部设备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边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侧边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所述侧边连接部的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形成台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延臂和第二延臂,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固定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顶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上均设有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臂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臂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头设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远离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头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形成开口向上的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臂还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臂上远离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头形成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部上靠近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使得所述安装槽形成台阶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臂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臂上靠近第一延臂的一侧;所述第二弯折头设于所述第三弯折部上远离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头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形成开口向上的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臂还包括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臂上远离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四弯折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第二弯折头形成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弯折部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四弯折部上靠近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起使得所述安装槽形成台阶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之间,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通过所述横梁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手或侧边连接部来实现了沿第一方向或沿周向与外部环境进行固定设置,通过多种固定方式使得微型逆变器能够适应多种外部环境进行安装,增加使用场景,提高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微型逆变器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微型逆变器一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微型逆变器另一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逆变器本体 2000 把手
2100 安装槽 2200 第一延臂
2210 第一弯折部 2211 第一弯折头
2220 第二弯折部 2221 第一凸起
2300 第二延臂 2310 第三弯折部
2311 第二弯折头 2320 第四弯折部
2321 第二凸起 2400 横梁
3000 侧边连接部 3100 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型逆变器,该微型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1000;把手2000,把手2000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周向上的第一侧,把手2000还设有第一弯折头2211和第二弯折头2311,第一弯折头2211与第二弯折头2311分别设置于把手2000的两端,第一弯折头2211与第二弯折头2311与逆变器本体1000分别形成安装槽2100,安装槽2100具有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缺口,逆变器本体1000可通过安装槽2100沿第一方向进行固定;侧边连接部3000,侧边连接部3000沿逆变器本体1000的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延伸设置且不与把手2000设置于同一侧,逆变器本体1000可通过侧边连接部3000进行固定,侧边连接部3000还设有多个安装孔3100,安装孔3100用以将逆变器本体1000与外部设备进行固定。
其中,如图1所示,把手2000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顶部,把手2000向远离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方向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把手2000使得逆变器本体1000能够沿第一方向与外部环境进行固定,外部环境包括墙体、光伏板背板等结构,把手2000上还设有安装槽2100,逆变器本体1000通过安装槽2100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螺栓连接或卡榫连接,安装槽21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槽2100设置于第一。连接部的左右两端,避免在逆变器本体1000通过把手2000进行固定时因受力不均引起的偏转,逆变器本体1000通过把手2000,能够以第一方向与外部环境进行悬挂后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逆变器本体1000上设有线缆或天线组件,逆变器本体1000的安装方式不干涉其线缆或天线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边连接部30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侧边连接部3000分别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周向上,侧边连接部3000的与逆变器本体1000形成台阶面。
其中,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边连接部30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边连接部3000分别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左右两侧,两个侧边连接部3000上均设有两个安装孔3100,两个安装孔3100通过螺栓或卡榫能够与外部环境中进行连接,详细的,左右两个侧边连接部3000使得逆变器本体1000能够通过分别设置于左右两端的侧边连接部3000上的安装孔3100向左右两端进行安装,逆变器本体1000的左右两端垂直于第一方向,当逆变器本体1000向左右两端进行安装时,能够增加适用场景,防止出现外部环境预留空间不足以让逆变器本体1000以第一方向进行安装从而导致的安装失败的情况出现。
在本实施例中,侧边连接部3000的厚度小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厚度,便于技术人员将侧边连接部3000插入外部设备的安装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侧边连接部3000上所开设的多个安装孔3100的内部设有螺纹,安装孔3100为螺纹孔,能够与螺栓、螺钉以及其他设有螺纹的连接件进行连接,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微型逆变器常安装于光伏背板上,通过螺钉与安装孔3100的连接,在安装孔3100处形成倒T字形,通过倒T字形能够形成卡接结构,通过该卡接结构与光伏背板上预留的用以安装的肋条进行配合卡接,实现逆变器本体1000通过侧边连接部3000上的安装孔3100与外部设备形成固定连接。
详细的,侧边连接部3000能够沿逆变器本体1000上的不干涉把手2000的任意一侧进行设置,侧边连接部300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更为详细的,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逆变器本体1000能够同时通过把手2000和侧边连接部3000进行固定设置,通过第一方向与周向协作固定设置的逆变器本体1000具有更优秀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手2000包括第一延臂2200和第二延臂2300,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固定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顶部的左右两侧,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上均设有安装槽2100。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延臂2200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左侧,第二延臂2300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右侧,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上各设有一个安装槽2100,且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上的安装槽2100处于同一水平高度,避免在安装时发生侧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臂2200包括第一弯折部2210,第一弯折部2210设置于第一延臂2200的一侧;第一弯折头2211设于第一弯折部2210上远离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一端,第一弯折头2211与逆变器本体1000形成开口向上的安装槽2100。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弯折部2210为第一延臂2200的左侧,第一弯折头2211设置于第一弯折部2210的顶端,第一弯折头2211为由第一弯折部2210向靠近第二延臂2300的方向进行弯折后再向靠近逆变器本体1000的方向进行弯折,因此第一弯折头2211与逆变器本体1000形成防止螺栓沿第一方向脱离的防脱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臂2200还包括第二弯折部2220,第二弯折部2220设置于第一延臂2200上远离于第一弯折部2210的一侧,第二弯折部2220与第一弯折部2210、第一弯折头2211形成安装槽2100。
其中,如图2所示,第二弯折部2220设置于第一延臂2200的右侧,第二弯折部2220与第一弯折部2210共同形成安装槽2100,螺栓由第一弯折部2210与第二弯折部2220形成的安装槽2100的开口来与逆变器本体100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弯折部2220包括第一凸起2221,第一凸起2221设置于第二弯折部2220上靠近于第一弯折部2210的一侧,第一凸起2221使得安装槽2100形成台阶状。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凸起2221设于第二弯折部2220上靠近第一弯折部2210的一侧,第一凸起2221的左端与第一弯折部2210配合,在安装完成后形成能够避免螺栓沿左右方向脱离的防脱结构,第一凸起2221的右端与第一弯折头2211形成安装槽2100的开口,便于在未安装时能够便于螺栓由该开口滑入到安装槽21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臂2300包括第三弯折部2310,第三弯折部2310设置于第二延臂2300上靠近第一延臂2200的一侧;第二弯折头2311设于第三弯折部2310上远离于逆变器本体1000的一端,第二弯折头2311与逆变器本体1000形成开口向上的安装槽2100。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三弯折部2310设置于第二延臂2300上靠近第二弯折部2220的一侧,即第二延臂2300的左侧,第二弯折头2311设置于第三弯折部2310的顶端,第二弯折头2311为由第三弯折部2310向远离第二弯折部2220的方向进行弯折后再向靠近逆变器本体1000的方向进行弯折,因此第二弯折头2311与逆变器本体1000形成防止螺栓沿第一方向脱离的防脱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臂2300还包括第四弯折部2320,第四弯折部2320设置于第二延臂2300上远离于第三弯折部2310的一侧,第四弯折部2320与第三弯折部2310、第二弯折头2311形成安装槽2100。
其中,如图2所示,第四弯折部2320设置于第二延臂2300上远离第二弯折部2220的一侧,即第二延臂2300上的右侧,第四弯折部2320与第三弯折部2310共同形成安装槽2100,螺栓由第四弯折部2320与第三弯折部2310形成的安装槽2100的开口来与逆变器本体100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弯折部2320包括第二凸起2321,第二凸起2321设置于第四弯折部2320上靠近于第三弯折部2310的一侧,第二凸起2321使得安装槽2100形成台阶状。
其中,如图2所示,第二凸起2321设于第四弯折部2320上靠近第三弯折部2310的一侧,第二凸起2321上更靠近第三弯折部2310的一端与第三弯折部2310配合,在安装完成后形成能够避免螺栓沿周向晃动导致脱离的防脱结构,第二凸起2321上更远离第三弯折部2310的一端与第二弯折头2311形成安装槽2100的开口,便于在未安装时能够便于螺栓由该开口滑入到安装槽21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手2000还包括横梁2400,横梁2400设置于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之间,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通过横梁2400进行连接。
其中,如图2所示,横梁2400与逆变器本体1000之间具有空隙,通过该空隙,技术人员能够手持抓握横梁2400,使得逆变器本体1000的安装便携性得到提升,同时,横梁2400能够提高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的力学性能,防止第一延臂2200和/或第二延臂2300因环境影响发生水平方向的变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逆变器本体1000通过第一延臂2200与第二延臂2300上的安装槽2100通过螺栓与外部环境中的支架连接,且如图4中所示,逆变器本体1000能够通过设置于逆变器本体1000左右的至少任意一侧的侧边连接部3000以及把手2000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
在另一些设备中,如图4中所示,逆变器本体1000能够以任意方向设置于光伏背板上,通过侧边连接部3000与把手2000的配合固定,逆变器本体1000能够被从至少两个方向进行固定,保证了逆变器本体的稳固设置的同时能够增加逆变器本体1000的适用场景,提高了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手或侧边连接部来实现了沿第一方向或沿周向与外部环境进行固定设置,通过多种固定方式使得微型逆变器能够适应多种外部环境进行固定设置,增加使用场景,提高使用效率。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
逆变器本体;
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的第一侧,所述把手还设有第一弯折头和第二弯折头,所述第一弯折头与所述第二弯折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把手的两端,所述第一弯折头与所述第二弯折头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分别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缺口,所述逆变器本体可通过所述安装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固定;
侧边连接部,所述侧边连接部沿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延伸设置且不与所述把手设置于同一侧,所述逆变器本体可通过所述侧边连接部进行固定,所述侧边连接部还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以将所述逆变器本体与外部设备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侧边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周向上,所述侧边连接部的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形成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延臂和第二延臂,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固定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顶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上均设有安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臂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臂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头设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远离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头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形成开口向上的安装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臂还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臂上远离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头形成安装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部上靠近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使得所述安装槽形成台阶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臂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臂上靠近第一延臂的一侧;所述第二弯折头设于所述第三弯折部上远离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头与所述逆变器本体形成开口向上的安装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臂还包括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臂上远离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四弯折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第二弯折头形成安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弯折部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四弯折部上靠近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起使得所述安装槽形成台阶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之间,所述第一延臂与所述第二延臂通过所述横梁进行连接。
CN202321444930.7U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 Active CN2203071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4930.7U CN22030712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4930.7U CN22030712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7123U true CN220307123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3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44930.7U Active CN22030712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71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4522627A (ja) モジュール式ソーラボックス
CN210866299U (zh) 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和动力电池
WO2021022723A1 (zh) 电芯安装组件、电芯模块及电池包
US20100323555A1 (en) Meter Collar
CN220307123U (zh) 一种微型逆变器
WO2023010645A1 (zh) 轴向二极管接线盒及其制造方法
CN217406388U (zh) 电气设备、电气设备挂装系统和光伏电站
CN210403616U (zh) 用于高压断路器相间壳体的异形板安装结构及高压断路器
CN220042116U (zh) 一种储能电池模组支架组件
CN217360734U (zh) 一种1u工控机双电源总成及机箱
CN219643860U (zh) 一种挡风板卡件
CN220210798U (zh) 一种充电模块及充电桩
CN220984717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柜用的防护板及储能柜
CN212033518U (zh) 一种具有防撞效果的配电柜
CN212518816U (zh) 一种逆变器的固定结构
CN219643797U (zh) 一种dcdc变换器
CN210430218U (zh) 用于io端子口接线和电源连接的档条
CN217159025U (zh) 一种微电网控制器的支架安装结构
CN218920013U (zh) 户外电源
CN220544734U (zh) 储能一体机
CN217212882U (zh) 级联式电能表及级联式电路结构
CN219626951U (zh) 一种插座转接装置
CN211531055U (zh) 一种散热良好的接线盒导电体
CN212628763U (zh) 一种wifi控制盒安装结构
CN219287010U (zh) 一种用于分布式光伏的配电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