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6338U -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6338U
CN220306338U CN202321570150.7U CN202321570150U CN220306338U CN 220306338 U CN220306338 U CN 220306338U CN 202321570150 U CN202321570150 U CN 202321570150U CN 220306338 U CN220306338 U CN 220306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groove
housing
heat dissipa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701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晴
宾桂青
刘光
李金荣
卿艳华
吕品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ind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ind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ind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ind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701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6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6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6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电池壳体包括上盖、下盖、壳本体和多个散热片,壳本体的一端与上盖连接,壳本体的另一端与下盖连接,壳本体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有通槽;多个散热片层叠且间隔的设于通槽内。通过在壳本体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置通槽,通槽内层叠且间隔的设有多个散热片,通槽和多个散热片形成电池壳体的中部散热区,该中部散热区将电池壳体分成两部分,可以避免电池壳体内热源集中;通槽和多个散热片形成的中部散热区能够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面积和气体流通面积,使得电池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能够避免因壳本体内的热量不容易散去,而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具有节能减排,更加环保的优点,被广泛的应用。电动汽车可以通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实现行驶功能。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去,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导致动力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续航能力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去,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包括上盖、下盖、壳本体和多个散热片,所述壳本体的一端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壳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盖连接,所述壳本体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有通槽;多个所述散热片层叠且间隔的设于所述通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本体内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腔,两个所述安装腔分别位于所述通槽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壳本体内设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的腔开口设于所述通槽的槽壁上。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散热腔在所述壳本体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上延伸,位于所述通槽同一侧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腔中远离所述通槽的端部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的一端与所述通槽的一槽壁连接,所述散热片的另一端与所述通槽的另一槽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围合成所述散热腔,所述第二壳体围合成安装腔。
进一步的,所述壳本体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还围合成隔热腔,所述散热腔位于所述壳本体的三面侧壁处,所述隔热腔位于所述壳本体的第四面侧壁处,所述第四面侧壁用于与外部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面侧壁处设有两避让凹槽,两所述避让凹槽分别位于所述通槽的两侧;所述电池壳体还包括多个连接件,一所述避让凹槽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件对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与所述隔热腔连通的排气孔,设有所述排气孔的所述隔热腔与相邻的所述散热腔连通。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和上述任一电池壳体,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壳本体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壳体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壳体,通过在壳本体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置通槽,通槽内层叠且间隔的设有多个散热片,通槽和多个散热片形成电池壳体的中部散热区,该中部散热区将电池壳体分成两部分,可以避免电池壳体内热源集中;而且,通槽和多个散热片形成的中部散热区能够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面积和气体流通面积,使得电池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能够避免因壳本体内的热量不容易散去,而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壳体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壳体分解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本体第一角度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本体第二角度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上盖;11-把手;20-下盖;
30-壳本体;31-通槽;311-槽壁;312-槽底;32-散热腔;33-腔开口;34-安装腔;35-第一壳体;36-第二壳体;37-连接件;371-连接孔;38-第一避让凹槽;39-第二避让凹槽;40-排气孔;41-隔热腔;
50-散热片;51-贯穿孔;61-第一电池;62-第二电池;71-第一防水圈;72-第二防水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壳体,参照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壳体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壳体分解图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壳体内用于设置电池,以保护电池。
该电池壳体包括上盖10、下盖20、壳本体30和多个散热片50。壳本体30的一端与上盖10连接,壳本体30的另一端与下盖20连接,进一步参照图4所示,壳本体3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有通槽31;多个散热片50层叠且间隔的设于通槽31内。
具体的,壳本体30的一端与上盖10连接,壳本体30的另一端与下盖20连接,壳本体3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有通槽31,也即,通槽31位于上盖10和下盖20之间。壳本体30内用于设置电池,以保护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壳体,通过在壳本体3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置通槽31,通槽31内层叠且间隔的设有多个散热片50,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形成电池壳体的中部散热区,该中部散热区将电池壳体分成两部分,可以避免电池壳体内热源集中;而且,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形成的中部散热区能够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面积和气体流通面积,使得电池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能够避免因壳本体30内的热量不容易散去,而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而且,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的设置,在可以减轻电池壳体重量的同时,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性能。
可选的,参照图3所示,壳本体30内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腔34,两个安装腔34分别位于通槽31的两侧。壳本体30的安装腔34内用于安装电池,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也即电池是动力电池的热源。壳本体30通过通槽31隔开两个热源,避免两个热源集中而影响电池性能,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以及提升消费者的产品体验。本申请实施例对电池的数量和种类不做具体限定,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即可。
进一步参照图3所示,通槽31位于壳本体30的两端之间的中部,该两端是指壳本体30与上盖10连接一端,以及壳本体30与下盖20连接的另一端。通槽31将壳本体30中的两个热源均匀分隔。
可选的,参照图2所示,上盖10和下盖20用于封盖安装腔34,以避免水等进入到安装腔34内,对安装腔34内的电池造成影响。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电池壳体还包括第一防水圈71和第二防水圈72,壳本体30和上盖10之间设置第一防水圈71,壳本体30和下盖20之间设置第二防水圈72,第一防水圈71和第二防水圈72的设置,可以增加电池壳体的防溅水性能。
可选地,壳本体30为铝制材料件,该壳本体30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和可靠性。且铝制材料件的热传导性能好,能够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
可选的,壳本体30内设有散热腔32,散热腔32的腔开口33设于通槽31的槽壁311上。在该结构中,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形成的中部散热区与壳本体30内的散热腔32通过腔开口33导通,散热腔32内的热流从腔开口33流出后进入到中部散热区,再从中部散热区进行扩散,中部散热区和散热腔32共同用于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面积和气体流通面积,使得电池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能够避免因壳本体30内的热量不容易散去,而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
可选的,多个散热腔32在壳本体30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上延伸,位于通槽31同一侧的相邻的两个散热腔32中远离通槽31的端部相连通。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同一侧的相邻的两个散热腔32内的气体流通,以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散热片50的一端与通槽31的一槽壁连接,散热片50的另一端与通槽31的另一槽壁连接,散热片50的上述结构不会遮挡腔开口33,以避免因遮挡腔开口33而影响散热腔32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3所示,散热片50上设有贯穿孔51。该贯穿孔51用于供空气流通,可以进一步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散热片50上均布且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孔51,相邻两个散热片50上的贯穿孔51一一对应设置。参照图3所示,多个贯穿孔51为长条孔,多个贯穿孔51沿Y方向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贯穿孔51的设置数量和形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贯穿孔51为沿着Y方向设置的长条孔,一个散热片50设置有6个贯穿孔51。贯穿孔51还可以是正方形孔、圆形孔等。
可选的,参照图3所示,壳本体30包括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第一壳体35设于第二壳体36的外侧,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之间围合成散热腔32,第二壳体36围合成安装腔34。上述结构中,壳本体30通过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形成双层设计,可以形成作为热流通道的散热腔32,该散热腔32可以提高电池壳体的散热性能。且该散热腔32位于安装腔34的外侧且与安装腔34仅相隔第二壳体36,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第二壳体36传递到散热腔32内,因此还具有散热快速的优点。
进一步的,第二壳体36合围呈通槽31,通槽31的槽壁311为安装腔34的腔壁,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位于安装腔34内,该热量可以直接通过槽壁311和散热片50进行散热,具有散热快速的优点。
进一步的,参照图4所示,通槽31的槽底312为第二壳体36,通槽31的深度较深,以将壳本体30分成两段式。此时,散热片50的一端与通槽31的一槽壁连接,散热片50的另一端与通槽31的另一槽壁连接,还能够提高壳本体30两端之间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壳本体30的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之间还围合成隔热腔41,散热腔32位于壳本体30的三面侧壁处,隔热腔41位于壳本体30的第四面侧壁处,第四面侧壁用于与外部构件连接。
具体的,参照图3所示,壳本体30的三面侧壁为Y方向两端的两个侧壁和位于下侧的下侧壁,第四面侧壁为上侧壁。隔热腔41的设置,可以减少安装腔34内的热量传递到第四面侧壁处,避免安装腔34内的热量向外部构件传递。本申请实施例对该外部构件不做具体限定,该外部构件例如为安装电池壳体的车体结构。
可选的,第四面侧壁处设有两避让凹槽,两避让凹槽分别位于通槽的两侧;电池壳体还包括多个连接件37,一避让凹槽与至少一个连接件对应连接。两避让凹槽为连接件37与外部构件的连接提供安装空间。
进一步的,参照图3所示,第四面侧壁处设有的两避让凹槽分别为第一避让凹槽38和第二避让凹槽39。第一避让凹槽38和第二避让凹槽39位于通槽31的两侧。
可选地,参照图3所示,第一避让凹槽38和第二避让凹槽39均沿壳本体30的长度方向设置,也即沿X方向设置,且第一避让凹槽38的槽底312和第二避让凹槽39的槽底312在Z方向不低于最外侧散热片50,在图3中,为第一避让凹槽38的槽底312和第二避让凹槽39的槽底312在Z方向与最外侧散热片50平齐。第一避让凹槽38和第二避让凹槽39之间没有遮挡,有利于气体流通,提高散热效果。同时,第一避让凹槽38的槽壁和第二避让凹槽39的槽壁均为第一壳体35,第一避让凹槽38的槽底和第二避让凹槽39的槽底均为第二壳体36,第一避让凹槽38和第二避让凹槽39可以增加隔热腔41的散热效果;第二壳体36围成安装腔34,第一避让凹槽38的槽底312和第二避让凹槽39的槽底312还可以增加安装腔34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3所示,连接件37为板状结构,连接件37上设有连接孔371,该连接孔371用于与外部构件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37和连接孔371的设置数量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图3所示,壳本体30上设有三个连接件37,与第一避让凹槽38连接的一个连接件37上设有四个连接孔371,与第二避让凹槽39连接的两个连接件37上各设有两个连接孔371。
可选的,参照图3所示,第一壳体35设有与隔热腔41连通的排气孔40,设有排气孔40的隔热腔41与相邻的散热腔32连通。上述排气孔40的设置,使设有排气孔40的隔热腔41和与该隔热腔41连通的散热腔32之间形成气体流通通道,将隔热腔41内和散热腔32内的热空气通过排气孔40和腔开口33排出,从而实现快速降温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排气孔40的位置和数量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例如图3所示,位于图3右下端的第一壳体35上设有一个排气孔40;又例如,四个隔热腔41对应的第一壳体35上均设有排气孔40,第一壳体35上共设置四个排气孔40。
可选地,参照图3所示,壳本体30呈长方体状结构,具有顺次连接的四面侧壁,壳本体3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上盖10和下盖20连接,其中,壳本体30长度方向为X方向,也即壳本体30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壳本体30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通槽31,两个安装腔34位于通槽31的沿壳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侧。散热片50平行于壳本体30的长度方向设置。通槽31将壳本体30在长度方向分成两段式,该两段式结构中,位于通槽31左侧的部分中部设有一个安装腔34,位于通槽31右侧的部分中部设有一个安装腔34。壳本体30包括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由于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之间的连接需求和壳本体30的强度需求,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之间具有多个连接处,该多个连接处使得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之间形成多个散热腔32。
可选地,图4所示的下面侧壁内设有的散热腔32,还用于设置线束,例如将两个安装腔34内电池连接的线束等。
可选地,参照图1所示,上盖10上还设有把手11,把手11可以方便用户拿取电池壳体,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壳体,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形成电池壳体的中部散热区,该中部散热区将电池壳体分成两部分,可以避免电池壳体内热源集中;而且,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形成的中部散热区能够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面积和气体流通面积,使得电池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能够避免因壳本体30内的热量不容易散去,而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壳本体30通过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形成双层设计,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之间围成的散热腔32通过腔开口33形成有效的热流通道,有效提高电池壳体的散热效果。第一壳体35上排气孔40的设置,使得隔热腔41内热空气排出,从而实现快速降温的目的。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壳体具有轻量化高散热性能,以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提升电池壳体的市场竞争力,以及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提升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及口碑,进而提升品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和上述的电池壳体,电池设于电池壳体的壳本体30内。由于电池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可靠性和安全性,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产生的热量容易散去,能够有效避免热量对动力电池使用性能的影响,进而保证动力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续航能力,且动力电池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安全性,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的组装过程,参照图2所示。
两个独立的电池分别为第一电池61和第二电池62。将第一电池61放入右上侧的安装腔34内固定,将第二电池62放入左下侧的安装腔34内固定,使用线束将第一电池61和第二电池62连接,以及将线束与外接插口等用于与用电件和/或充电件连接的结构连接。而后依次安装第一防水圈71和上盖10,上盖10封盖右上侧的安装腔34。以及依次安装第二防水圈72和下盖20,下盖20封盖左下侧的安装腔34。即完成动力电池的组装。
参照图3所示,动力电池在使用时,第一电池61和第二电池62会产生热量。电池壳体中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形成了电池壳体的中部散热区,该中部散热区将电池壳体分成两部分,可以避免第一电池61和第二电池62产生的热量集中;而且,通槽31和多个散热片50形成的中部散热区能够增加电池壳体的散热面积和气体流通面积,使得电池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而且,第一电池61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壳体36加热通槽31右上侧的散热腔32内的空气和隔热腔41内的空气。位于通槽31右上侧的相邻的两个散热腔32中远离通槽31的端部相连通、以及设有排气孔40的隔热腔41与相邻的散热腔32连通,散热腔32内被加热的空气和隔热腔41内被加热的空气通过腔开口33和排气孔40流动到壳本体30的外部。第二电池62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壳体36加热通槽31左下侧的散热腔32内的空气和隔热腔41内的空气。位于通槽31左下侧的相邻的两个散热腔32中远离通槽31的端部相连通、以及设有排气孔40的隔热腔41与相邻的散热腔32连通,散热腔32内被加热的空气和隔热腔41内被加热的空气通过腔开口33和排气孔40流动到壳本体30的外部。壳本体30内部被加热的气体通过腔开口33和排气孔40与壳本体30外部流通,实现散热效果。
第一电池61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还通过第二壳体36加热第二避让凹槽39内的空气,第二避让凹槽39内被加热的空气直接进行扩散。第二电池62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还通过第二壳体36加热第一避让凹槽38内的空气,第一避让凹槽38内被加热的空气直接进行扩散。
综上所述,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产生的热量容易散去,能够有效避免热量对动力电池使用性能的影响,进而保证动力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续航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10)、下盖(20)和壳本体(30),所述壳本体(30)的一端与所述上盖(10)连接,所述壳本体(30)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盖(20)连接,所述壳本体(3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有通槽(31);
多个散热片(50),多个所述散热片(50)层叠且间隔的设于所述通槽(3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30)内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腔(34),两个所述安装腔(34)分别位于所述通槽(3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30)内设有散热腔(32),所述散热腔(32)的腔开口(33)设于所述通槽(31)的槽壁(3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腔(32)在所述壳本体(30)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上延伸,位于所述通槽(31)同一侧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腔(32)中远离所述通槽(31)的端部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50)的一端与所述通槽(31)的一槽壁连接,所述散热片(50)的另一端与所述通槽(31)的另一槽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30)包括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所述第一壳体(35)设于所述第二壳体(36)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35)和所述第二壳体(36)之间围合成所述散热腔(32),所述第二壳体(36)围合成安装腔(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30)的第一壳体(35)和第二壳体(36)之间还围合成隔热腔(41),所述散热腔(32)位于所述壳本体(30)的三面侧壁处,所述隔热腔(41)位于所述壳本体(30)的第四面侧壁处,所述第四面侧壁用于与外部构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面侧壁处设有两避让凹槽,两所述避让凹槽分别位于所述通槽的两侧;
所述电池壳体还包括多个连接件(37),一所述避让凹槽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件对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35)设有与所述隔热腔(41)连通的排气孔(40),设有所述排气孔(40)的所述隔热腔(41)与相邻的所述散热腔(32)连通。
10.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壳本体(30)内。
CN202321570150.7U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Active CN220306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70150.7U CN220306338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70150.7U CN220306338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6338U true CN220306338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46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70150.7U Active CN220306338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63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36085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ES2504515T3 (es) Alojamiento de inversor
US9748619B2 (en) Onboard battery for vehicle
CN107004919B (zh) 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无人飞行器
KR100696694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KR102326063B1 (ko) 차량용 인버터의 필름 커패시터 모듈
KR20060102851A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CN210074100U (zh) 电池包及电池包散热结构
TWI619287B (zh) Battery device with ceramic heat insulation paper and heat dissipation channel
KR20060102856A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WO2021248345A1 (zh) 电池及无人机
CN113381094A (zh) 电池包
WO2019146314A1 (ja)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892577A (zh) 电池和具有该电池的无人机及电子设备
CN220306338U (zh) 一种电池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KR20210149054A (ko) 배터리 모듈 열 관리
CN109245003B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母线槽
CN111587046B (zh) 散热设备
CN112636432A (zh)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装置控制方法以及充电系统
KR101841284B1 (ko) 수냉식 인버터
CN213990237U (zh) 一种充电装置以及充电系统
CN210805858U (zh) 一体设置水冷板的大电芯模组单元及其动力电池包
CN20833629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箱及具有该电池箱的电动汽车
CN218483118U (zh) 便携式储能电源
CN218602539U (zh) 散热装置、供电装置及一体式储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