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4344U -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4344U
CN220304344U CN202322347552.7U CN202322347552U CN220304344U CN 220304344 U CN220304344 U CN 220304344U CN 202322347552 U CN202322347552 U CN 202322347552U CN 220304344 U CN220304344 U CN 220304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edium
heat exchanger
cavity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4755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步
朱立夫
程建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smith China Water System Co ltd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smith China Water System Co ltd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smith China Water System Co ltd,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smith China Wat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4755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43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4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43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涉及水加热技术领域,具体地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其中,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用于流通第一介质;所述第二流道用于流通第二介质;所述第三流道用于流通第三介质;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且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或者,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中的任两种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上述方案能够整合双能源中的能量,便于满足用户用水需求和采暖需求。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水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壁挂炉等两用炉中的换热器通常包括两个流道,使得采暖水与生活用水之间进行换热。然而,由于用户存在对大水量生活用水以及多点舒适用水的需求,而且系统炉加水箱的方案存在水箱体积大、安装复杂、费用高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两用炉无法满足用户用水需求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
所述第一流道用于流通第一介质;
所述第二流道用于流通第二介质;
所述第三流道用于流通第三介质;
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且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或者,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中的任两种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至少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三板片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密封连接并在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之间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二板片和所述第三板片密封连接并在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三板片之间形成第二腔;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密封连接并在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之间形成第三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用于流通所述第一介质;所述第二腔用于流通所述第二介质;所述第三腔用于流通所述第三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一个换热板片,所述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的上方与所述第一板片密封连接形成第四腔,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一流道,或,第五腔,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
和/或,一个所述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四板片的下方与所述第四板片密封连接形成第六腔,所述第六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或,第七腔,所述第七腔与所述第三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三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多个换热板片,所述多个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的上方形成交错设置的至少一个第四腔和至少一个第五腔,所述第一板片与最接近的所述换热板片组成所述第四腔或所述第五腔,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
和/或,所述多个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四板片的下方形成交错设置的至少一个第六腔和至少一个第七腔,所述第四板片与最接近的所述换热板片组成所述第六腔或所述第七腔,所述第六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七腔与所述第三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三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五腔相邻,所述第一腔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五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四腔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五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
和/或,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六腔相邻,所述第六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三腔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六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七腔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六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部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上方的所有第二介质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入口汇集并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部流入所述第四板片下方的所述第六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四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七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五腔通过所述第二连通部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二板片下方的所有第二介质在所述第二连通部的入口汇集并流入所述第一板片上方的所述第五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四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七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在堆叠方向上的端部的所述换热板片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入口;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另一端部的所述换热板片上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第三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出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入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介质出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介质入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和多个所述换热板片上均设置四个开口,所述第三板片上仅设置有一个开口,所述第三板片上的开口是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连通部连通;
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靠近所述第一腔一侧的所有所述换热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分别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所述连通口;
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靠近所述第三腔一侧的所有所述换热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分别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入口、所述第三介质出口、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所述连通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片、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换热板片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四周的翻边;
所述第一板片、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换热板片的翻边沿所述堆叠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组成所述第一腔的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以及组成所述第四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四腔隔离;
所述第四板片以及组成所述第七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七腔隔离;
所述第二板片以及组成所述第五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五腔隔离;
组成所述第六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六腔隔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与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四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的开口与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开口与所述连通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四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四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五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五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六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六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七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七腔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
所述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腔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
所述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腔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
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第三子腔通过第三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第二子腔与所述第四子腔通过第四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道;
所述第一腔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三板片之间,所述第二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件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隔离件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交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第四子腔相邻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两侧;所述第二子腔与所述第三子腔相邻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片具有基板;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四周的翻边;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一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抵接;
所述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四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二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四板片的翻边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四周的翻边;所述第四板片具有基板;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抵接;
所述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四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二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件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上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隔离件包括形成在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二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件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板片或所述第三板片上;所述第二隔离件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板片或所述第四板片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通孔;所述第四连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二通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板片被所述第一隔离件分隔出第一子板片和第二子板片;所述第四板片被所述第二隔离件分隔出第三子板片和第四子板片;所述第一子板片和第三子板片具有第一重叠区域,所述第二子板片和第四子板片具有第二重叠区域;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一重叠区域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重叠区域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板片、所述第一隔离件和所述第二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子腔;所述第二子板片、所述第一隔离件和所述第二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子腔;
所述第三子板片、所述第二隔离件和所述第三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子腔;所述第四子板片、所述第二隔离件和所述第三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四子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板片和所述第四子板片具有第三重叠区域,所述第二子板片与所述第三子板片具有第四重叠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重叠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重叠区域的面积;所述第四重叠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重叠区域的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二侧;
所述第三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第二侧,所述第四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第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第一隔离件和多个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数量均为第一数量;
所述多个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腔分隔出互相隔离的第二数量的第一子腔和第三数量的第二子腔;所述多个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腔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三数量的第三子腔和第二数量的第四子腔;
所述第二数量的第一子腔与所述第三数量的第三子腔通过第三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数量的第二子腔与所述第二数量的第四子腔通过第四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道;其中,所述第二数量与所述第三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第一数量加一;
所述第一腔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入口、第二介质出口、第三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出口;
相应的,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上均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第二出口、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
所述第一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用于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用于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三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三出口用于与所述第三介质出口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二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二介质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二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二介质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三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三介质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三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三介质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二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二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三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三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三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三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二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二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多组依次设置的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多组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依次层叠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为待加热液体;所述第二介质和/或所述第三介质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一介质的温度;
所述第一流道内第一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第二介质的流向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由第一热源加热,所述第三介质由第二热源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为待加热流体,所述第三介质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二介质的温度;
所述第二流道内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三流道内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
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第一介质,所述第一介质流经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流道;
第一热源,用于加热第二介质;
第二热源,用于加热第三介质;
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中的任两种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为采暖水和生活水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介质为采暖水和生活水中的另一个;
所述第二热源为空调,所述第三介质为冷媒。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空调制冷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室内机吸热之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空调制冷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所述空调内部的冷凝器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源为采暖水加热装置;所述第二介质为采暖水;所述第一介质为生活水;
在所述空调制暖且所述采暖水加热装置执行采暖循环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生活水和/或所述采暖水,所述采暖水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生活水和/或所述冷媒。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空调制暖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室内机,通过所述室内机放热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系统还包括旁通管,所述旁通管的一端连通冷媒进入所述室内机的管路,所述旁通管的另一端连通冷媒流出所述室内机的管路;所述旁通管用于使所述空调的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直接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旁通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流量调节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旁通管的通断或者用于调节流经所述旁通管的冷媒的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空调制暖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再流入所述空调的室内机,之后流回至所述空调的室外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系统还包括采暖设备,所述采暖设备设置在所述采暖水加热装置的采暖回路上。
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通过本申请中板式换热器,可以在一个集成的换热器中,实现三个流道中两两流道中流动的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或者实现三个流道中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中流动的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以及第二流道与第三流道中流动的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能够整合双能源中的能量,便于满足用户用水需求和采暖需求。进一步的,由于换热器独立于壁挂炉等装置设置,因而可以取消水限制,为用户提供大量生活用水,还可以减小壁挂炉等装置的体积,便于安装,节约成本。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当强调,术语“包含/包括”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部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部件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非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端部换热板片上的介质出入口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端部换热板片上的介质出入口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四板片和多个换热板片上的开口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第三板片上的连通口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片和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片和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片和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片和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第一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片上的开口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热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0、板式换热器;11、第一流道;12、第二流道;13、第三流道;101、第一板片;102、第二板片;103、第三板片;104、第四板片;105、换热板片;110、第一腔;120、第二腔;130、第三腔;140、第四腔;150、第五腔;160、第六腔;170、第七腔;133、第一连通部;113、第二连通部;1001、第一介质入口;1002、第二介质入口;1003、第三介质入口;1004、第一介质出口;1005、第二介质出口;1006、第三介质出口;1007、连通口;1008、开口;40、基板;50、翻边;106、第一隔离件;107、第二隔离件;121、第一子腔;122、第二子腔;131、第三子腔;132、第四子腔;136、第一通孔;137、第二通孔;1031、第一子板片;1032、第二子板片;1041、第三子板片;1042、第四子板片;161、第一重叠区域;162、第二重叠区域;163、第三重叠区域;164、第四重叠区域;1011、第一入口;1014、第一出口;1012、第二入口;1015、第二出口;1013、第三入口;1016、第三出口;20、第一热源;30、第二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说明书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说明书,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说明书的范围。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说明书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说明书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说明书。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请参考图1和图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板式换热器10可以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和第三流道13。
第一流道11可以用于流通第一介质。第二流道12可以用于流通第二介质。第三流道13可以用于流通第三介质。第一介质、第二介质和第三介质可以是相同的换热介质或者不同的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可以包括水、冷媒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第二流道12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且第二流道12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第三流道13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如图1所示,第一流道11可以与第二流道12相邻,使得第一流道11中流动的第一介质与第二流道12中流动的第二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第二流道12可以与第三流道13相邻,使得第二流道12中流动的第二介质与第三流道13中流动的第三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内流动的第一介质、第二流道12内流动的第二介质、第三流道13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中的任两种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如图2所示,部分第一流道11可以与第二流道12相邻,使得部分第一流道11中流动的第一介质与第二流道12中流动的第二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第二流道12可以与第三流道13相邻,使得第二流道12中流动的第二介质与第三流道13中流动的第三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第三流道13可以与部分第一流道11相邻,使得第三流道13中流动的第三介质与部分第一流道11中流动的第一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
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在一个集成的换热器中实现三个流道中两两流道中流动的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或者实现三个流道中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中流动的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以及第二流道与第三流道中流动的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能够整合双能源中的能量,便于满足用户用水需求和采暖需求。进一步的,由于换热器独立于壁挂炉等装置设置,因而可以取消水限制,为用户提供大量生活用水,还可以减小壁挂炉等装置的体积,便于安装,节约成本。
请参考图3,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至少可以包括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第一板片101与第二板片102相邻设置。第二板片102与第三板片103相邻设置。第三板片103与第四板片104相邻设置。第一板片101与第二板片102密封连接并在第一板片101与第二板片102之间形成第一腔110。第二板片102和第三板片103密封连接并在第二板片102与第三板片103之间形成第二腔120。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密封连接并在第三板片103与第四板片104之间形成第三腔130。
如图3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110可以用于流通第一介质。第二腔120可以用于流通第二介质。第三腔130可以用于流通第三介质。
请参考图4至图7,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一个换热板片10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换热板片105可以沿堆叠方向设置于第一板片101的上方。如图4所示,换热板片105可以与第一板片101密封连接形成第四腔140。第四腔140可以与第一腔110连通形成部分第一流道11。如图5所示,换热板片105可以与第一板片101密封连接形成第五腔150。第五腔150可以与第二腔120连通形成部分第二流道1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换热板片105可以沿堆叠方向设置于第四板片104的下方。如图6所示,换热板片105可以与第四板片104密封连接形成第六腔160。第六腔160可以与第二腔120连通形成部分第二流道12。如图7所示,换热板片105可以与第四板片104密封连接形成第七腔170。第七腔170可以与第三腔130连通形成部分第三流道13。
请参考图8至图9,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多个换热板片105。如图8和图9所示,多个换热板片105可以沿堆叠方向设置于第一板片101的上方形成交错设置的至少一个第四腔140和至少一个第五腔150。第一板片101可以与最接近的换热板片105组成第四腔140或第五腔150。第四腔140可以与第一腔110连通形成部分第一流道11。第五腔150可以与第二腔120连通形成部分第二流道12。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板片105可以沿堆叠方向设置于第四板片104的下方形成交错设置的至少一个第六腔160和至少一个第七腔170。第四板片104可以与最接近的换热板片105组成第六腔160或第七腔170。第六腔160与第二腔120可以连通形成部分第二流道12。第七腔170可以与第三腔130连通形成部分第三流道13。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110可以与第五腔150相邻,第一腔110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第五腔150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第四腔140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第五腔150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腔130可以与第六腔160相邻。第六腔160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第三腔130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第六腔160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第七腔170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
请继续参考图8,如图8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通部133,第二腔120与第六腔160通过第一连通部133连通。
如图8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三板片103上方的所有第二介质在第一连通部133的入口汇集并通过第一连通部133流入第四板片104下方的第六腔160。
如图8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110和第四腔140内流通的第一介质的流向与第二腔120和第五腔15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第二腔120和第五腔15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第六腔16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第六腔16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第三腔130和第七腔170内流通的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通过流向对冲,可以提高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9,如图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第二连通部113。第二腔120与第五腔150之间可以通过第二连通部113连通。
如图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板片102下方的所有第二介质在第二连通部113的入口汇集并流入第一板片101上方的第五腔150。
如图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110和第四腔140内流通的第一介质的流向与第五腔15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第五腔15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第二腔120和第六腔16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第二腔120和第六腔160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第三腔130和第七腔170内流通的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通过流向对冲,可以提高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换热器中的板片可以沿水平方向放置,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此时堆叠方向为竖直方向。可以在第一板片101上方和/或第四板片104下方设置多个换热板片105。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中的板片也可以沿其他任意方向放置,可以沿堆叠方向在靠近第一板片的一侧设置多个换热板片,还可以沿堆叠方向在靠近第四板片的一侧设置多个换热板片。本申请对堆叠方向不作限定。
请参考图10和图11,示出了端部换热板片上的介质出入口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在堆叠方向上的端部的换热板片105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1001、第一介质出口1004和第二介质入口1002。如图11所示,板式换热器10的另一端部的换热板片105上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1005、第三介质入口1003和第三介质出口1006。第一介质入口1001用于第一介质流入第一流道。第一介质出口1004用于第一介质流出第一流道。第二介质入口1002用于第二介质流入第二流道。第二介质出口1005用于第二介质流出第二流道。第三介质入口1003用于第三介质流入第三流道。第三介质出口1006用于第三介质流出第三流道。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介质入口1002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介质出口1005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第一介质入口1001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三介质出口1006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第一介质出口1004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三介质入口1003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通过设置成部分重叠,便于出入口之间的连通。
请参考图12,示出了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四板片和多个换热板片上的开口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四板片104和多个换热板片105上均设置四个开口1008。请参考图13,示出了第三板片上的连通口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第三板片103上仅设置有一个开口。第三板片103上的开口是连通口1007,连通口1007与第一连通部133连通。
设置在第三板片103靠近第一腔110一侧的所有换热板片105、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上的四个开口1008分别可以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入口1001、第一介质出口1004、第二介质入口1002以及位于第三板片103上的连通口1007。
设置在第三板片103靠近第三腔130一侧的所有换热板片105和第四板片104上的四个开口1008分别可以用于连通第三介质入口1003、第三介质出口1006、第二介质出口1005以及位于第三板片103上的连通口1007。
请参考图14,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第四板片104和换热板片105均具有基板40和设置在基板四周的翻边50。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第四板片104和换热板片105的翻边50沿堆叠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01的翻边50可以沿靠近第二板片102的方向延伸,第二板片102的翻边50可以沿靠近第三板片103的方向延伸,第三板片103的翻边50可以沿靠近第四板片104的方向延伸。即,在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从上至下依次沿水平方向设置时,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以及换热板片105的翻边50可以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01的翻边50可以沿远离第二板片102的方向延伸,第二板片102的翻边50可以沿远离第三板片103的方向延伸,第三板片103的翻边50可以沿远离第四板片104的方向延伸,第四板片104可以沿远离相邻的换热板片105的方向延伸。即,在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从上至下依次沿水平方向设置时,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以及换热板片105的翻边50可以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组成第一腔110的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以及组成第四腔140的换热板片105上的四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入口1002以及用于连通连通口1007的两个开口1008均与第一腔110和第四腔140隔离。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腔和第四腔中流通第一介质,因而可以使得组成第一腔和第四腔的板片上的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入口以及连通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与第一腔和第四腔隔离,避免第二介质流入第一腔和第四腔。
第四板片104以及组成第七腔170的换热板片105上的四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1005以及用于连通连通口1007的两个开口1008均与第三腔130和第七腔170隔离。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腔和第七腔中流通第三介质,因而可以使得组成第三腔和第七腔的板片上的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以及连通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与第三腔和第七腔隔离,避免第二介质流入第三腔和第七腔。
第二板片102以及组成第五腔150的换热板片105上的四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入口1001以及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出口1004的两个开口1008均与第二腔120和第五腔150隔离。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腔和第五腔中流通第二介质,因而可以使得组成第二腔和第五腔的板片上的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出口以及连通第一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与第二腔和第五腔隔离,避免第一介质流入第二腔和第五腔。
组成第六腔160的换热板片105上的四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三介质入口1003以及用于连通第三介质出口1006的两个开口1008均与第六腔160隔离。本实施例中,由于第六腔中流通第二介质,因而可以使得组成第六腔的板片上的用于连通第三介质出口以及连通第三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与第六腔隔离,避免第三介质流入第六腔。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述开口与腔之间的隔离,可以通过开口边缘设置的凸台来实现。具体的,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入口1002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一板片101和第二板片102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与连通口1007连通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二板片102上的四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入口1001以及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出口1004的两个开口1008与第三板片103的基板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四板片104上的四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1005的开口1008与第三板片103的基板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四板片104上的四个开口1008中用于与连通口1007连通的开口1008与连通口1007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四腔14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入口1002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四腔14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连通口1007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五腔15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入口1001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五腔15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一介质出口1004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六腔16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三介质入口1003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六腔16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三介质出口1006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七腔17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1005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第七腔170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5上的八个开口1008中用于连通连通口1007的两个开口1008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凸台可以设置在彼此密封的两个开口中的任一个开口的边缘,或者两个开口边缘上均设置有凸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考图15,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第一隔离件106和第二隔离件107。第一隔离件106将第二腔120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一子腔121和第二子腔122。第二隔离件107将第三腔130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三子腔131和第四子腔132。第一子腔121与第三子腔131通过第三连通部(图15中未示出)连通形成至少部分第二流道12。第二子腔122与第四子腔132通过第四连通部(图15中未示出)连通形成至少部分第三流道13。第一腔110形成至少部分第一流道11。
如图15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106设置在第二板片102与第三板片103之间,第二隔离件107设置在第三板片103与第四板片104之间。
请参考图16至图1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板片和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至图1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106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隔离件107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交叉。图17至图19中的右图示出了第一隔离件与第二隔离件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图17至图19中示出了多种隔离件的实施例,由图17至图19可知,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对于隔离件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仅需第一隔离件与第二隔离件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交叉即可。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隔离件与第二隔离件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交叉,从而使得第一子腔与第三子腔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交叉,第二子腔和第四子腔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交叉,便于第一子腔与第三子腔之间连通以及第二子腔与第四子腔之间连通。
请继续参考图15,如图15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腔121与第四子腔132相邻且分别设置在第三板片103的两侧。由于第一子腔中流通第二介质,第四子腔内流通第三介质,因而第二介质与第三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第二子腔122与第三子腔131相邻且分别设置在第三板片103的两侧。由于第二子腔中流通第三介质,第三子腔中流通第二介质,因而第二介质与第三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通过本实施例,可以使得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两两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01具有基板。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基板四周的翻边。第二板片102的翻边沿靠近第一板片101的方向延伸,第三板片103的翻边沿靠近第二板片102的方向延伸。第四板片104的翻边沿靠近第三板片103的方向延伸。
如图16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106将第二板片102的基板连接至第三板片103的基板。第一隔离件106的两侧还与第三板片103的翻边抵接。
如图16所示,第二隔离件107将第三板片103的基板连接至第四板片104的基板。第二隔离件107的两侧还与第四板片104的翻边抵接。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01、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基板四周的翻边。第四板片104具有基板。第一板片101的翻边沿靠近第二板片102的方向延伸。第二板片102的翻边沿靠近第三板片103的方向延伸。第三板片103的翻边沿靠近第四板片104的方向延伸。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106将第二板片102的基板连接至第三板片103的基板。第一隔离件106的两侧还与第二板片102的翻边抵接。
第二隔离件107将第三板片103的基板连接至第四板片104的基板。第二隔离件107的两侧还与第三板片103的翻边抵接。
如图16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106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三板片103的基板上的第一凸起。第二隔离件107可以包括形成在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二凸起。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106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在第二板片102或第三板片103上。第二隔离件107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在第三板片103或第四板片104上。
请继续参考图16至图19,如图16至图1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通部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一通孔136。第四连通部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二通孔137。
请参考图17至图19,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板片103被第一隔离件106分隔出第一子板片1031和第二子板片1032。第四板片104被第二隔离件107分隔出第三子板片1041和第四子板片1042。第一子板片1031和第三子板片1041具有第一重叠区域161,第二子板片1032和第四子板片1042具有第二重叠区域162。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三板片103的第一重叠区域161上。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三板片103的第二重叠区域162上。
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板片1031、第一隔离件106和第二板片102共同形成第一子腔121。第二子板片1032、第一隔离件106和第二板片102共同形成第二子腔122。
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三子板片1041、第二隔离件107和第三板片103共同形成第三子腔131。第四子板片1042、第二隔离件107和第三板片103共同形成第四子腔132。
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板片1031和第四子板片1042具有第三重叠区域163,第二子板片1032与第三子板片1041具有第四重叠区域164。
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重叠区域163的面积大于第一重叠区域161的面积。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重叠区域大于第一重叠区域的面积,可以增大第一子腔中的第二介质与第四子腔中的第三介质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第二介质与第三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四重叠区域164的面积大于第二重叠区域162的面积。本实施例中,由于第四重叠区域大于第三重叠区域的面积,可以增大第二子腔中的第三介质与第三子腔中的第二介质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第二介质与第三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如图16至图19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板片1031位于第一隔离件106的第一侧,第二子板片1032位于第一隔离件106的第二侧。第三子板片1041位于第二隔离件107的第二侧,第四子板片1042位于第二隔离件107的第一侧。
示例性的,如图16至图19所示,第一隔离件的第一侧可以指的是第一隔离件的左侧,第二隔离件的第一侧可以指的是第二隔离件的左侧。第一隔离件的第二侧可以指的是第一隔离件的右侧,第二隔离件的第二侧可以指的是第二隔离件的右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板片与第四子板片位于隔离件的同一侧,第二子板片与第三子板片位于隔离件的同一侧,可以使得流通第二介质的子腔与流通第三介质的子腔位于隔离件的同一侧,从而使得第二介质与第三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隔离件106和多个第二隔离件107。第一隔离件106的数量与第二隔离件107的数量均为第一数量。多个第一隔离件106将第二腔120分隔出互相隔离的第二数量的第一子腔121和第三数量的第二子腔122。多个第二隔离件107将第三腔130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三数量的第三子腔131和第二数量的第四子腔132。第二数量的第一子腔121与第三数量的第三子腔131通过第三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第二流道12。第三数量的第二子腔122与第二数量的第四子腔132通过第四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第三流道13。其中,第二数量与第三数量之和等于第一数量加一。第一腔110形成至少部分第一流道11。
下面以两个隔离件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考图20和图21,分别示出了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和图21所示,板式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2个第一隔离件106和2个第二隔离件107。2个第一隔离件106可以将第二腔120分隔出互相隔离的2个第一子腔121和1个第二子腔122。2个第二隔离件107可以将第三腔130分隔出相互隔离的1个第三子腔131和2个第四子腔132。2个第一子腔121与1个第三子腔131通过两个第三连通部(图21中的第一通孔136)连通形成至少部分第二流道12。1个第二子腔122与2个第四子腔132通过2个第四连通部(图21中的第二通孔137)连通形成至少部分第三流道13。
请参考图22,示出了第一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所示,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板片101上的第一介质入口1001、第一介质出口1004、第二介质入口1002、第二介质出口1005、第三介质入口1003和第三介质出口1006。
相应的,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上均设置有第一入口1011、第一出口1014、第二入口1012、第二出口1015、第三入口1013和第三出口1016,如图23所示。
第一入口1011可以用于与第一介质入口1001连通。第一出口1014可以用于与第一介质出口1004连通。第二入口1012可以用于与第二介质入口1002连通。第二出口1015可以用于与第二介质出口1005连通。第三入口1013可以用于与第三介质入口1003连通。第三出口1016可以用于与第三介质出口1006连通。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片102上的第二入口1012的边缘与第一板片101上的第二介质入口1002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二板片102上的第二出口1015的边缘与第一板片101上的第二介质出口1005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二板片102上的第三入口1013的边缘与第一板片101上的第三介质入口1003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二板片102上的第三出口1016的边缘与第一板片101上的第三介质出口1006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一入口1011的边缘与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一入口1011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一出口1014的边缘与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一出口1014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二入口1012的边缘与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二入口1012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三出口1016的边缘与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三出口1016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一入口1011的边缘与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一入口1011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一出口1014的边缘与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一出口1014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三入口1013的边缘与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三入口1013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第四板片104上的第二出口1015的边缘与第三板片103上的第二出口1015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10可以包括多组依次设置的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多组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依次层叠设置。如图24所示,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如图24所示,板式换热器10可以包括2组依次设置的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2组第二板片102、第三板片103和第四板片104依次层叠设置。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为待加热液体。第二介质和/或第三介质的温度高于第一介质的温度。第一流道11内第一介质的流向与第二流道12内第二介质的流向和/或第三流道13内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如图1所示,第一流道11内第一介质的流向与第二流道12内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如图2和图24所示,第一流道11内第一介质的流向与第二流道12内第二介质的流向和第三流道13内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介质由第一热源加热,第三介质由第二热源加热。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源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太阳能热水装置、热泵、电热水装置。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热源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燃气热水装置、电热水装置、太阳能热水装置、热泵。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介质为待加热流体,第三介质的温度高于第二介质的温度。第二流道12内第二介质的流向与第三流道13内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在第三介质加热第二介质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二流道12中第二介质的流向设置为与第三流道13中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系统,请参考图2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热交换系统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板式换热器10;第一介质,第一介质流经板式换热器10的第一流道11;第一热源20,可以用于加热第二介质;第二热源30,可以用于加热第三介质。如图25所示,第一流道11内流动的第一介质、第二流道12内流动的第二介质、第三流道13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中的任两种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为采暖水和生活水中的一个,第二介质为采暖水和生活水中的另一个。第二热源30为空调,第三介质为冷媒。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制冷的情况下,冷媒经由室内机吸热之后流入板式换热器10的第三流道13,可以用于加热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经由室内机吸热之后的高温的冷媒流入第三流道,可以对第一流道中的第一介质和/或第二流道中的第二介质进行加热,可以节约能源。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制冷的情况下,冷媒经由空调内部的冷凝器流入板式换热器10的第三流道13,可以用于加热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源20为采暖水加热装置。第二介质可以为采暖水。第一介质可以为生活水。在空调制暖且采暖水加热装置执行采暖循环的情况下,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板式换热器10的第三流道13,可以用于加热生活水和/或采暖水。采暖水流入板式换热器10的第二流道12,可以用于加热生活水和/或冷媒。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制暖的情况下,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室内机,通过室内机放热后,再流入板式换热器10的第三流道13,可以用于加热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系统还可以包括旁通管,旁通管的一端连通冷媒进入室内机的管路,旁通管的另一端连通冷媒流出室内机的管路。旁通管可以用于使空调的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直接流入板式换热器10。通过设置旁通管,可以使得冷媒流入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流量调节装置可以用于控制旁通管的通断或者可以用于调节流经旁通管的冷媒的流量。通过设置流量调节装置,可以控制流经旁通管的冷媒的流量。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制暖的情况下,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板式换热器10进行热交换,再流入空调的室内机,之后流回至空调的室外机,完成冷媒循环。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系统还可以包括采暖设备,采暖设备可以设置在采暖水加热装置的采暖回路上。采暖水加热装置的出口可以与采暖设备的入口连通,采暖设备的出口可以与采暖水加热装置的进口连通,使得采暖水加热装置中加热的采暖水进入采暖设备,从而为用户供暖。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说明书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1)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
所述第一流道用于流通第一介质;
所述第二流道用于流通第二介质;
所述第三流道用于流通第三介质;
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且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或者,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中的任两种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至少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三板片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密封连接并在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之间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二板片和所述第三板片密封连接并在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三板片之间形成第二腔;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密封连接并在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之间形成第三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用于流通所述第一介质;所述第二腔用于流通所述第二介质;所述第三腔用于流通所述第三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一个换热板片,所述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的上方与所述第一板片密封连接形成第四腔,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一流道,或,第五腔,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
和/或,一个所述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四板片的下方与所述第四板片密封连接形成第六腔,所述第六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或,第七腔,所述第七腔与所述第三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三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多个换热板片,所述多个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的上方形成交错设置的至少一个第四腔和至少一个第五腔,所述第一板片与最接近的所述换热板片组成所述第四腔或所述第五腔,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
和/或,所述多个换热板片沿堆叠方向设置于所述第四板片的下方形成交错设置的至少一个第六腔和至少一个第七腔,所述第四板片与最接近的所述换热板片组成所述第六腔或所述第七腔,所述第六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七腔与所述第三腔连通形成部分所述第三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五腔相邻,所述第一腔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五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四腔内流动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五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能进行热交换;
和/或,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六腔相邻,所述第六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三腔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六腔内流动的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七腔内流动的第三介质能进行热交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六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上方的所有第二介质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入口汇集并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部流入所述第四板片下方的所述第六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四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七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五腔通过所述第二连通部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板片下方的所有第二介质在所述第二连通部的入口汇集并流入所述第一板片上方的所述第五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四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一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五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六腔内流通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七腔内流通的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在堆叠方向上的端部的所述换热板片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入口;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另一端部的所述换热板片上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第三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介质出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介质入口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至少存在部分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和多个所述换热板片上均设置四个开口,所述第三板片上仅设置有一个开口,所述第三板片上的开口是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连通部连通;
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靠近所述第一腔一侧的所有所述换热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分别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所述连通口;
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靠近所述第三腔一侧的所有所述换热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分别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入口、所述第三介质出口、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所述连通口。
1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换热板片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四周的翻边;
所述第一板片、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换热板片的翻边沿所述堆叠方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第一腔的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以及组成所述第四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四腔隔离;
所述第四板片以及组成所述第七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七腔隔离;
所述第二板片以及组成所述第五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五腔隔离;
组成所述第六腔的所述换热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六腔隔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与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四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的开口与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所述四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开口与所述连通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四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四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五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五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六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入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六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组成所述第七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组成所述第七腔的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上的八个开口中用于连通所述连通口的两个开口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
所述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腔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
所述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腔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
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第三子腔通过第三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第二子腔与所述第四子腔通过第四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道;
所述第一腔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流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三板片之间,所述第二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隔离件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交叉。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第四子腔相邻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两侧;所述第二子腔与所述第三子腔相邻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两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具有基板;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四周的翻边;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一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方向延伸。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抵接;
所述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四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二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四板片的翻边抵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均具有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四周的翻边;所述第四板片具有基板;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沿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方向延伸。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抵接;
所述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连接至所述第四板片的基板;所述第二隔离件的两侧还与所述第三板片的翻边抵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三板片的基板上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隔离件包括形成在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二凸起。
28.根据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板片或所述第三板片上;所述第二隔离件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板片或所述第四板片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通孔;所述第四连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二通孔。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片被所述第一隔离件分隔出第一子板片和第二子板片;所述第四板片被所述第二隔离件分隔出第三子板片和第四子板片;所述第一子板片和第三子板片具有第一重叠区域,所述第二子板片和第四子板片具有第二重叠区域;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一重叠区域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重叠区域上。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板片、所述第一隔离件和所述第二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子腔;所述第二子板片、所述第一隔离件和所述第二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子腔;
所述第三子板片、所述第二隔离件和所述第三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子腔;所述第四子板片、所述第二隔离件和所述第三板片共同形成所述第四子腔。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板片和所述第四子板片具有第三重叠区域,所述第二子板片与所述第三子板片具有第四重叠区域。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重叠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重叠区域的面积;所述第四重叠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重叠区域的面积。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二侧;
所述第三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第二侧,所述第四子板片位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第一侧。
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第一隔离件和多个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数量均为第一数量;
所述多个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二腔分隔出互相隔离的第二数量的第一子腔和第三数量的第二子腔;所述多个第二隔离件将所述第三腔分隔出相互隔离的第三数量的第三子腔和第二数量的第四子腔;
所述第二数量的第一子腔与所述第三数量的第三子腔通过第三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数量的第二子腔与所述第二数量的第四子腔通过第四连通部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道;其中,所述第二数量与所述第三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第一数量加一;
所述第一腔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流道。
3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入口、第二介质出口、第三介质入口和第三介质出口;
相应的,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三板片和所述第四板片上均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第二出口、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
所述第一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用于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用于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三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三出口用于与所述第三介质出口连通。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二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二介质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二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二介质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三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三介质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片上的第三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板片上的第三介质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二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二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三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三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一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三入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三入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所述第四板片上的第二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板片上的第二出口的边缘之间通过凸台密封连接。
3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多组依次设置的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多组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依次层叠设置。
39.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为待加热液体;所述第二介质和/或所述第三介质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一介质的温度;
所述第一流道内第一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第二介质的流向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由第一热源加热,所述第三介质由第二热源加热。
4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为待加热流体,所述第三介质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二介质的温度;
所述第二流道内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第三流道内第三介质的流向相反。
42.一种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2、1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第一介质,所述第一介质流经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流道;
第一热源,用于加热第二介质;
第二热源,用于加热第三介质;
所述第一流道内流动的第一介质、所述第二流道内流动的第二介质、所述第三流道内流动的第三介质中的任两种介质之间能进行热交换。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为采暖水和生活水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介质为采暖水和生活水中的另一个;
所述第二热源为空调,所述第三介质为冷媒。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制冷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室内机吸热之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制冷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所述空调内部的冷凝器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4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源为采暖水加热装置;所述第二介质为采暖水;所述第一介质为生活水;
在所述空调制暖且所述采暖水加热装置执行采暖循环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生活水和/或所述采暖水,所述采暖水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生活水和/或所述冷媒。
4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制暖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室内机,通过所述室内机放热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和/或第二介质。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系统还包括旁通管,所述旁通管的一端连通冷媒进入所述室内机的管路,所述旁通管的另一端连通冷媒流出所述室内机的管路;所述旁通管用于使所述空调的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直接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流量调节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旁通管的通断或者用于调节流经所述旁通管的冷媒的流量。
50.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制暖的情况下,所述冷媒经由压缩机加热后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再流入所述空调的室内机,之后流回至所述空调的室外机。
51.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暖设备,所述采暖设备设置在所述采暖水加热装置的采暖回路上。
CN202322347552.7U 2023-08-30 2023-08-30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Active CN2203043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7552.7U CN220304344U (zh) 2023-08-30 2023-08-30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7552.7U CN220304344U (zh) 2023-08-30 2023-08-30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4344U true CN220304344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1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47552.7U Active CN220304344U (zh) 2023-08-30 2023-08-30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43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90427A (zh)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KR101401443B1 (ko) 맞흐름식 열교환장치
CN220304344U (zh)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CN106871395B (zh) 一种双板双冷源热回收新风机组
CN101839529A (zh) 热回收热泵型新风空调机组
CN218736466U (zh) 一种小型高寒热回收设备
CN116929114A (zh) 板式换热器及热交换系统
CN111787759A (zh) 一种机柜
CN110207292A (zh) 辐射式空调系统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CN211290379U (zh) 被动型空调模块机
CN21274669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945093U (zh) 一种封闭式风冷换热器
CN218955105U (zh) 一种换热效率高的新风换气机
CN221172637U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1005211U (zh) 热交换组件和热源系统
CN218599856U (zh) 一种空调热水机
CN214536804U (zh) 一种换热器及应用有该换热器的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14619895U (zh) 一种水源热泵空调一体机组
CN211650506U (zh) 带液体能量回收的一体式新风空调
CN219589055U (zh) 一种热泵不停机化霜装置
CN216114510U (zh) 一种双向全热型新风壁挂机
CN219300979U (zh) 风道组件和移动空调
CN215929935U (zh) 一种设有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CN217131946U (zh)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CN216770291U (zh)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