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0533U -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0533U
CN220300533U CN202322068488.9U CN202322068488U CN220300533U CN 220300533 U CN220300533 U CN 220300533U CN 202322068488 U CN202322068488 U CN 202322068488U CN 220300533 U CN220300533 U CN 2203005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sludge discharge
water treatment
water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684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绪川
王思琦
何钜源
王艳青
陈福明
刘淑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684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05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05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05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该排泥系统,设置在水处理设备外部,所述水处理设备包括污泥分质区和位于其下方的沉淀区,所述排泥系统包括排泥通道、收集部和上升流速调节部,其中所述收集部包括污泥区和清液区;所述排泥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分质区、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区;所述上升流速调节部包括流速调节通道和流速调节泵,所述流速调节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沉淀区、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清液区。

Description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些高效节能的生物脱氮工艺被逐渐开发,其中,厌氧氨氧化可在不加碳源的条件下实现自养脱氮,被称为迄今为止最高效的生物脱氮技术。由于实际废水中不含亚硝氮,因此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组合工艺常被应用于总氮的去除。
在目前的脱氮工艺中,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种细菌,一种是氨氧化菌(简称AOB),发生短程硝化作用,将水中的氨氮转化并生成亚硝氮,另一种是厌氧氨氧化菌(简称AnAOB,俗称红菌),是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进而实现水中氮素污染物的脱除。
在一体化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体系中,脱氮反应的正常进行依赖于两者的协同作用。然而,这两种菌的生长速率是不一致的,其中AOB的生长速率相对较快,倍增时间一般在10天左右,而AnAOB的生长速率较慢,倍增时间一般在20-30天左右。而AOB的生长速率快于AnAOB,长期会导致系统的运行不稳定。这是因为AOB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氮,而这部分亚硝氮来不及被AnAOB消耗掉时,会导致亚硝氮积累,而较高浓度的游离亚硝酸会对AnAOB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由此会导致整个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崩溃。
因此,需要在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过程中将生长较快的AOB排出,保留生长缓慢的AnAOB,从而平衡体系中AOB与AnAOB的比例,实现系统的连续稳态运行。现有技术中对于厌氧氨氧化菌与其他菌群污泥的分离,通常还会采用水力筛过滤器分离。但这种方式效率低下,难以在大规模污水处理中实现自动化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能够根据污泥不同的性质,将一体化反应器中不同性质的污泥以不同的方式排出,使得体系内的菌种保持特定比例,由此体系能够保持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排泥系统,所述排泥系统设置在水处理设备外部,所述水处理设备包括污泥分质区和位于其下方的沉淀区,所述排泥系统包括排泥通道、收集部和上升流速调节部,其中
所述收集部包括污泥区和清液区;
所述排泥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分质区、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区;
所述上升流速调节部包括流速调节通道和流速调节泵,所述流速调节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沉淀区、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清液区。
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系统还包括污泥浓度监测器,所述污泥浓度监测器设置在所述水处理设备中。
进一步地,所述水处理设备中设有排水堰,所述排水堰设置在所述污泥分质区上方且位于所述水处理设备的液面之下,所述排泥通道的高度低于所述排水堰的底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水处理设备中设有脱气装置,所述脱气装置设置在所述排水堰下方,所述污泥分质区位于所述脱气装置的下方,所述排泥通道的高度低于所述脱气装置的底表面。
任选地,所述水处理设备设有中设有排水堰、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排水堰的底部,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水处理设备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排泥通道的一端开设在所述出水管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区,所述流速调节通道的一端开设在所述进水管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清液区。
进一步地,所述排泥通道上设有电磁阀,所述流速调节泵设置在所述流速调节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磁阀、所述流速调节泵和所述污泥浓度监测器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
反应器池体,其中设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排泥系统。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部位于所述反应器池体的外部,所述污泥浓度监测器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池体中。
AOB生长速度快导致体系中的亚硝氮浓度升高,导致氨氮和过多的亚硝氮无法被转化成氮气排出体系之外,这样会使得发生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反应池体系无法正常连续运转。试验证明,这两种菌在污泥种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含有较高比例的AOB的污泥在体系中以絮状污泥的形式存在,沉降速率慢,而含有较高比例的AnAOB的污泥容易颗粒化,通常以颗粒污泥的形式存在,沉降速率快。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的沉降性能差异大。由此,可以根据两种菌的沉降性能差异,来选择性地排出含有AOB的污泥,同时将含有AnAOB的污泥保留在反应器内,从而调控系统内污泥比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通过在水处理设备中增加排泥通道能够实现分质排泥,从而将水处理设备中悬浮在上层液中的絮状AnAOB污泥排出到收集部中。收集部中分为污泥区和清液区,收集到的AOB在收集部中泥水分离,通过流速调节通道,可以将收集部中的澄清液回流到水处理设备中。由于将流速调节通道与水处理设备连通的位置设置在水处理设备下部,因而澄清液的回流会向水处理设备提供上升流速。流速调节通道中的流速调节泵在将澄清液向水处理设备中输送的同时可以控制澄清液的流速,从而能够对水处理设备中的上升流速进行控制,使得上升流速保持在絮状污泥的沉降速率与颗粒污泥的沉降速率之间,由此,能够保证絮状污泥的悬浮状态且避免颗粒污泥漂浮在水处理设备中的上层溶液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由于设置排泥系统,因此能够自动控制体系中的AOB与AnAOB的比例,从而使得水处理设备能够自动连续运行,无需人工手动除泥。而由此提供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能够连续运转,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污水的脱氮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泥系统和水处理设备的立体透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泥系统的收集部的立体透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泥系统和带有排水堰的水处理设备的立体透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泥系统和带有排水堰及脱气装置的水处理设备的立体透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带有排水堰及脱气装置的水处理设备侧视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排泥系统和带有排水堰、出水管和进水管的水处理设备的立体透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正视示意图。
图示标号:10-排泥系统、11-排泥通道、12-收集部、121-清液区、122-污泥区、123-滤膜、13-流速调节通道、20-水处理设备、21-污泥分质区、22-沉淀区、23-污泥浓度监测器、24排水堰、25-脱气装置、26-出水管、27-进水管、30-反应器池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举实施方式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排泥系统10,如图1所示,该排泥系统10设置在水处理设备20外部,该水处理设备20例如可以是环流澄清器、反应器、泥水分离器等涉及到固液两相或固液器三相分离的设备。此外,排泥系统10可以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水处理设备20侧壁外表面,也可以通过支架等装置固定安装在水处理设备20附近,例如0.5~1m的范围内,但距离不宜过远,例如不宜超过3m以外。
水处理设备20中的污泥具有不同的状态,絮状污泥的沉降速率慢,颗粒污泥的沉降速率快,二者具有沉降速率差,利用沉降速率差,在水处理设备20中设置污泥分质区21和沉淀区22,沉淀区22位于污泥分质区21的下方,如图1所示,图1中虚线网格上方为污泥分质区21,虚线网格下方为沉淀区22。排泥系统10包括排泥通道11、收集部12和上升流速调节部;收集部12包括污泥区122和清液区121,图1至3中以点划线部分为污泥区122、以点划线上部分为清液区121;排泥通道11的一端连通至污泥分质区21、另一端连通至污泥区122;上升流速调节部包括流速调节通道13和流速调节泵(图中未示出),流速调节通道1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沉淀区22、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清液区121。
通过上升流速调节部对上升流速进行调节,可以利用絮状污泥和沉淀污泥的沉降速率差使二者在污泥分质区21分离,由于絮状污泥沉降速率小于上升流速,在水处理设备20中难以沉降,因此絮状污泥保留在污泥分质区21内,而颗粒污泥的沉降速率大于上升流速,在水处理设备20中容易沉降,因此颗粒污泥沉降至沉淀区22。随后,由于排泥通道11的一端与污泥分质区21连通,排泥通道11将污泥分质区21的絮状污泥排出。排出后的絮状污泥进入到收集部12中,收集部12中设有污泥区122和清液区121,絮状污泥在收集部12中由于收集部12没有上升流速,絮状污泥可以自行沉降,此时,收集部12的下方可以作为污泥区122,即存有沉降后的絮状污泥,上方的上清液区域可以作为清液区12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收集部12中还可以设置有滤膜123,进入到收集部12的絮状污泥可以直接通过滤膜123进行过滤,图2中示出了滤膜过滤的一种方式,随着絮状污泥的排出,由于排出的是泥水混合物,该混合物具有一定的流速,混合物进入到收集部12后,水会穿过滤膜123进入到清液区121,污泥会留在污泥区122。在此情况下,还可以在污泥区122中设置负压装置,可以使得水更好的过滤到清液区121中。过滤后的污泥区122域作为污泥区122,过滤出的清液区121域作为清液区121。
过滤后的清液通过上升流速调节部回流至水处理设备20中,流速调节通道13连通水处理设备20的一端设置在沉淀区22,由于沉淀区22在污泥分质区21的下方,在水处理设备20的下方,因此提供一个上升流速。通过将上升流速控制在大于絮状污泥的沉降速率小于颗粒污泥的沉降速率的范围内,这样就能够保持水处理设备20中絮状污泥稳定的处于污泥分质区21内,且颗粒污泥能够继续沉降至沉淀区22,从而实现污泥的分质排放。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未启动排泥的时候,由于水处理设备20中的不同性质的污泥处于混合状态,因此,在初始排泥阶段,首先启动排泥系统10向水处理设备20中提供一个上升流速,此时排出的污泥为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的混合污泥,混合污泥在收集部12中二次沉降后,可以将二次沉降的混合污泥直接从收集部12排出,随后待系统运行稳定后,水处理设备20中的污泥明显出现分离状,继续保持排泥系统10的运行,此时絮状污泥即可从污泥分质区21排放出来。沉降在沉淀区22的颗粒污泥可以直接从水处理设备20的下部排出。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收集部还可以包括沉淀区污泥收集部(图中未示出),该沉淀区污泥收集部用于收集水处理设备中沉淀区的污泥,此时,排泥系统还包括与沉淀区和沉淀区污泥收集部连通的管道,且管道上设有泵,用于将沉淀区的污泥排入到沉淀区污泥收集部中,从而进一步调控水处理设备中沉淀区污泥的留存量,进而更加精细的控制不同污泥之间的比例。在此情况下,沉淀区污泥收集部的结构可以与收集部12相同,也可以不同,对此本申请不进行特别限制,只要是能够收集污泥的装置即可。
由此,本申请基于不同污泥的沉降速率不同,设置了排泥系统10,排泥系统10能够将絮状的污泥排出,并将絮状污泥二次沉淀的澄清液回流至水处理设备20中,从而向水处理设备20中提供上升流速,不仅实现了污泥的分质排放,还避免了在水处理设备20中增加提供上升流速的装置(例如曝气装置、水泵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排泥系统10还包括污泥浓度监测器23,该污泥浓度监测器23设置在水处理设备20中,能够自动实时监测污泥的浓度,絮状污泥、颗粒污泥和混合污泥的浓度均是不同的,且污泥的浓度也跟污泥的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污泥浓度监测器23监测水处理设备20中的污泥浓度,能够自行启动排泥系统10,无需人工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水处理设备20中设有排水堰24,用于排出水处理设备20上层处理后的清液,排水堰24优选沿着水处理设备20的纵向方向设置,如图3所示,即沿着水处理设备20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水堰24设置在污泥分质区21上方且位于水处理设备20的液面之下,排泥通道11的高度要低于排水堰24的底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水处理设备20中分为三个区域:最下方的沉淀区22、位于沉淀区22上方的污泥分质区21以及位于污泥分质区21上方的上清液区121域,将排泥通道11设置在排水堰24下方,将排水堰24下方的絮状污泥排出,能够避免污泥从排水堰24中排出,而影响水处理设备20的出水。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在混合液中的流动会影响污泥的上升和下降,因此,本发明的水处理设备20内还可以设置有脱气装置25,如图4和图5所示,该脱气装置25位于水处理设备20内的中部上方,如图4所示,脱气装置25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脱气单元,脱气单元与水处理设备2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向下流动的通道。相对的脱气单元之间形成有向上的流动通道,气体通过该流动通道排出。在设有脱气装置25的情况下,脱气装置25设置在排水堰24下方,污泥分质区21位于脱气装置25的下方。
由于设置了脱气装置25,污泥不会进入到脱气装置25中,因此,絮状污泥均留置在脱气装置25下方,此时,排泥通道11的高度应低于脱气装置25的底表面,这样就能够顺利排出絮状污泥。在设置有脱气装置25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水处理设备20不仅实现了三相分离,还能够在排泥系统10的作用下,实现分质排泥,提高了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为了实现自动控制,自动排泥,本申请的排泥通道11上设有电磁阀(未示出),并且流速调节泵设置在流速调节通道13中用于调节回流的澄清液的流速,从而调整水处理设备中的上升流速。此时,本申请的排泥系统10还包括控制单元(未示出),该控制单元与电磁阀、流速调节泵和污泥浓度监测器23电连接。基于此,本发申请提供的排泥系统10通过污泥浓度监测器23实时监测水处理设备20中的污泥浓度,或者监测水处理设备20中污泥的亚硝氮浓度和/或溶解氧浓度,当监测到污泥的浓度上升到一定值时或者监测到污泥中的亚硝氮浓度和/或溶解氧浓度上升到预设值时,控制单元控制水处理设备停止进出水的水处理工序,启动排泥系统10中的流速调节泵,开始排泥。基于此,本申请实现了自动分质排泥,无需人工监控,省时省力。
为了使设备高度一体化,更加便于设备的检修和清洁等工作,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结构排泥系统10的结构。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污泥量较大时,污泥的高度可能较高,当水处理设备20设有排水堰24时,絮状污泥无法避免从排水堰24中流出,此时,排泥通道11可以直接通过排水堰24与污泥沉淀区22连通。具体地,水处理设备20中设有排水堰24、出水管26和进水管27,出水管26设置在排水堰24的底部,排泥通道11的一端开设在出水管26上、另一端连通至污泥区122,流速调节通道13的一端开设在进水管27上,另一端连通至清液区121。在此情况下,絮状污泥从出水管26流出,排泥通道11的一端可以以支管的形式连接出水管26,或者可以在出水管26上设置支管,排泥通道11的一端与支管连通,这样絮状污泥从出水管26的支管处即可流入排泥通道11进而流入收集部12。
类似地,进水管27由于设置在水处理设备20的底部,流速调节通道13的一端可以以支管的形式连接进水管27,或者可以在进水管27上设置支管,流速调节通道13的一端与支管连通,从而将澄清液通过进水管27回流至水处理设备20中,这样同样可以向水处理设备20提供一个上升流速,进而实现不同性质的污泥的分离。
本实施方式中的排泥系统10直接通过水处理设备的出水管26和进水管27与水处理设备20连通,无需对原水处理设备20进行改造,能够更好地实现水处理和排泥的一体化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池体30,其中设有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排泥系统10。排泥系统10的收集部12位于反应器池体30的外部,例如固定连接至反应器池体30的侧壁上或安装在反应器池体30附近,例如距离反应器池体30的0.5~3m的范围内,此时,污泥浓度监测器23应当设置在反应器池体30中。
该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本发明提供的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池体中具有发生短程硝化作用的AOB和将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上文介绍了AOB的生长速率快,而AnAOB的生长速率慢,为了维持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稳定,因此需要将AOB定期排出。
当控制单元检测到一体式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池体中的污泥浓度达到预设值时,或反应器池体30中的亚硝氮浓度和/或溶解氧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关闭反应器的进出水,启动排泥系统10,启动分质排泥工序。进一步地,调节回流速率从而调节反应器池体30内的上升流速在不同污泥的不同沉降速率之间,由于含有AOB的污泥(以下简称AOB污泥)沉降速率小于上升流速,通常以絮状污泥的形式存在,因此AOB污泥留存在污泥分质区21内,而含有AnAOB的污泥(以下简称AnAOB污泥)的沉降速率大于上升流速,容易颗粒化以颗粒污泥的形式存在,因此沉降至沉淀区22。排泥通道11排出AOB污泥而将AnAOB污泥保留在反应器池体30内。
排出的AOB污泥可以进入到收集部12,泥水分离的AOB污泥的澄清液通过上升速率调节部回流至反应器池体30内,利用流速调节泵调整AOB污泥的澄清液的回流速率,从而进一步调整反应器池体30内的上升流速,无需在反应器池体30中单独设置调节上升流速的装置。
随后在监测到反应器池体30内的污泥浓度下降到一定数值后,控制单元控制关闭流速调节泵,停止排泥,启动反应器的进出水,继续进行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
由此,该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能够自动地在将AOB污泥排出到反应池外,且保留AnAOB污泥,自动调控AOB污泥和AnAOB污泥的比例,是反应池内污泥体系稳定,保证反应池的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也可以是可拆卸相连,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相连,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所提及的“连通”,是指通过管道将两个部件内部连通,而非直接连接在一起,其外壁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也可以是分离的,但管道上也可以设置其他部件,只要是两个部件内部是可以有流体流过即可,例如排泥通道11通过排水堰24与污泥分质区21连通,排泥通道11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将污泥分质区21与收集部12连通了,只不过中间经由了排水堰24(此处只是举例说明并非对于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将固定排水管的端板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在具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该前方和后方也可以相互调换;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当由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例如,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教导。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设置在水处理设备外部,所述水处理设备包括污泥分质区和位于其下方的沉淀区,所述排泥系统包括排泥通道、收集部和上升流速调节部,其中
所述收集部包括污泥区和清液区;
所述排泥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分质区、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区;
所述上升流速调节部包括流速调节通道和流速调节泵,所述流速调节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沉淀区、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清液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还包括污泥浓度监测器,所述污泥浓度监测器设置在所述水处理设备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设备中设有排水堰,所述排水堰设置在所述污泥分质区上方且位于所述水处理设备的液面之下,所述排泥通道的高度低于所述排水堰的底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设备中设有脱气装置,所述脱气装置设置在所述排水堰下方,所述污泥分质区位于所述脱气装置的下方,所述排泥通道的高度低于所述脱气装置的底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设备设有中设有排水堰、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排水堰的底部,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水处理设备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通道的一端开设在所述出水管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污泥区,所述流速调节通道的一端开设在所述进水管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清液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通道上设有电磁阀,所述流速调节泵设置在所述流速调节通道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磁阀、所述流速调节泵和所述污泥浓度监测器电连接。
9.一种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包括:
反应器池体,其中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排泥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部位于所述反应器池体的外部,所述污泥浓度监测器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池体中。
CN202322068488.9U 2023-08-03 2023-08-03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Active CN2203005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8488.9U CN220300533U (zh) 2023-08-03 2023-08-03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8488.9U CN220300533U (zh) 2023-08-03 2023-08-03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0533U true CN220300533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72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68488.9U Active CN220300533U (zh) 2023-08-03 2023-08-03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05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7203833B2 (en) Process and reactor for anaerobic waste water purification
US8021552B2 (en) Process and reactor for anaerobic waste water purification
AU2020100706A4 (en) A membrane bioreactor system for rural decentralized wastewater
WO2020199363A1 (zh) 一种污水处理深度除磷脱氮的设备
RU2316482C2 (ru) Способ сепарирования суспензии,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способа
CN111592185A (zh) 一种深度脱氮除磷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2334940U (zh) 一种深度脱氮除磷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20300533U (zh) 排泥系统及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CN112537887B (zh) 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5608009A (zh) 一种装配式二沉池及污水处理设备
CN116693042B (zh) 分质排泥方法、分质排泥系统及其应用
CN214714591U (zh) 一种随液位自动升降的沉淀池除浮泥装置
CN214457483U (zh) 絮凝沉淀耦合mbbr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09626557B (zh) 一种自动调节mlss浓度的膜生物反应器
CN112551826A (zh) 絮凝沉淀耦合mbbr的污水处理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20642771U (zh) 一体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
CN116874077B (zh) 一体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系统及反应工艺
JP6243804B2 (ja) 膜分離活性汚泥処理装置及び膜分離活性汚泥処理方法
CN115779510B (zh) 出水流量自调节澄清器及其应用
CN219879167U (zh) 一种污泥自循环泥水分离器
CN112551822B (zh) 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7003382B (zh) 耦合前置短程反硝化的pn/a反应系统及反应工艺
CN220684843U (zh) 耦合前置短程反硝化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
CN111777177B (zh) 基于uasb反应器的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器
CN220684847U (zh) 脱气装置、带脱气装置的环流澄清器及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