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86048U - 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86048U CN220286048U CN202322327970.XU CN202322327970U CN220286048U CN 220286048 U CN220286048 U CN 220286048U CN 202322327970 U CN202322327970 U CN 202322327970U CN 220286048 U CN220286048 U CN 2202860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pump
- cooling
- liquid cooling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0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包括:液冷本体,设置有导流冷却液的导流通道,并能与泵交换热量;进液通道,与液冷本体连接,以将冷却液导入至导流通道;出液通道,与液冷本体连接,以将导流通道中的冷却液导出;其中,进液通道与泵的出液端连接,出液通道与泵的进液端连接。此液冷组件,通过和泵配合,能借助泵驱动的液体以及泵两端的压差自动实现泵的液冷散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风冷散热的方式,显著提高了泵的冷却效率,并且,当此液冷组件与热管理系统中的泵配合使用时,由于泵驱动的液体在冷却泵时吸收了泵产生的热量,所以能够提高泵所在回路中液体的温度,实现了热量的回收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快充的功率增大,电机性能的增强,水路的散热量要求也会随之增大,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增大水路流量(即增大水泵功率),而水泵的功率增大就会导致水泵有更大的散热需求。目前,水泵均采用金属外壳及设置在金属外壳上的金属翅片与环境空气换热而实现散热(即风冷散热),该方式的散热效率较差,导致水泵经常工作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影响工作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组件,其能够使泵的冷却效果得到提升,工作寿命得到延长。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具有上述液冷组件的泵、具有该泵的热管理系统以及具有该热管理系统的车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组件,包括:
液冷本体,设置有导流冷却液的导流通道,并用于与泵交换热量;
进液通道,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以将冷却液导入至所述导流通道中;
出液通道,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以将所述导流通道中的冷却液导出;
其中,所述进液通道用于与所述泵的出液端连接,所述出液通道用于与所述泵的进液端连接,以使所述泵导流并驱动的液体作为所述冷却液进入到所述液冷组件中,并通过所述液冷本体的导热对所述泵进行冷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一个所述进液通道、一个所述导流通道和一个所述出液通道串联形成一个冷却路径,所述液冷组件包括多个所述冷却路径。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多个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不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每个所述冷却路径上均设置有允许冷却液从所述进液通道向所述出液通道单向流动的单向阀,且所述单向阀的开启压力与其所在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液冷本体包括能够弯曲的软性基板和设置在所述软性基板上的所述导流通道,其中:
所述软性基板包括一个或层叠设置的多个;
所述导流通道为开设在所述软性基板内的通孔,或为设置在每个所述软性基板的表面的软性管路,或为包夹于相邻所述软性基板之间的软性管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液冷本体贴合设置在所述泵的发热部件上。
一种泵,包括泵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泵本体上的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组件。
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组件或泵。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电池冷却液回路和冷媒回路,并且所述电池冷却液回路和所述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所述泵。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热管理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组件,在和泵配合工作时,液冷本体设置在泵上,进液通道连接在泵的出液端,出液通道连接在泵的进液端,泵在导流并驱动液体流动时,由于泵的出液端的液压相比于其进液端的液压高,所以液体能够从连接出液端的进液通道进入到液冷组件中,并进入到导流通道中,液体在导流通道中流动时能够作为冷却液对泵进行冷却,也就是液体能够通过液冷本体的导热对泵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之后液体再从出液通道流出液冷组件,流经液冷组件的液体流至泵的进液端,并会再次进入到泵中。此液冷组件,通过和泵配合,能够借助泵驱动的液体以及泵两端的压差自动实现泵的液冷散热,无需配置额外的动力部件和冷却介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风冷散热的方式,显著提高了泵的冷却效率,并且,当此液冷组件与热管理系统中的泵配合使用时,由于泵驱动的液体在冷却泵时吸收了泵产生的热量,所以能够提高泵所在回路中液体的温度,从而可以减少液体加热部件的能耗,实现了热量的回收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组件的原理图;
图2为液冷本体在泵的发热部件上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原理图。
在图1-图3中:
1-液冷本体,2-进液通道,3-出液通道,4-单向阀,5-控制电路板,6-电机定子,7-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8-电池冷却液回路,9-冷媒回路;
101-软性基板,102-导流通道;
401-阀芯,402-弹簧;
701-第一泵,702-散热水箱,703-冷凝风扇,704-驱动电机,705-四通
阀,706-旁通管道;
801-第二泵,802-电池冷却器,803-电池;
901-工作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组件,用于与泵配合工作,可以适用于设置有泵的多种系统的导液管路中,例如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等。该液冷组件主要包括液冷本体1、进液通道2和出液通道3,其中,液冷本体1为对泵进行冷却的执行结构,其能与泵连接以和泵交换热量,从而实现热量的传导,并且液冷本体1上设置有导流冷却液的导流通道102,当冷却液在导流通道102中流动时,低温的冷却液能够通过液冷本体1的导热实现与高温的泵(泵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导致泵的温度相比于冷却液更高)的换热,使得泵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冷却液吸收并带走,从而实现对泵的冷却;进液通道2与液冷本体1连接,以用于将冷却液导入至导流通道102中,而出液通道3也与液冷本体1连接,以用于将导流通道102中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从导流通道102中导出,并使冷却液最终流出液冷组件。此种结构的液冷组件在与泵的配合方式以及工作过程为:将液冷本体1设置在泵上,具体是设置在泵的发热部件上或发热部位上,以使热量能够更加充分的传递,而进液通道2则与泵的出液端连接,此出液端具体可以为泵的出液口或与出液口连接的管路,同样的,使出液通道3与泵的进液端连接,此进液端具体可以为泵的进液口或与进液口连接的管路;当泵开始工作时,液体会流经泵且被泵加压,从而使得液体具有流动动力,因为泵对液体进行了驱动、加压,所以泵的出液端的液压大于泵的进液端的液压,即泵的两端存在压差,在该压差的作用下,就能够使压力更高的出液端的液体流入到进液通道2中,并在流经导流通道102后从出液通道3流至压力较低的进液端,之后这部分液体会再次进入到泵中,如此就可以将泵驱动的液体作为冷却液并使其进入到液冷组件中而实现对泵的冷却。
上述结构的液冷组件,在于泵配合工作时,可以使用泵驱动的液体作为冷却液,并利用泵两端的压差来自动实现对泵的液冷散热,不仅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风冷散热的方式,使得泵的冷却效果更佳,令泵能够在更适宜的环境温度下工作,而且还无需增设专门用于液冷的冷却介质和动力部件,结构简单、体积小,适用范围广。同时,将其应用于具有加热模式的系统中时,例如热管理系统,由于液体在对泵进行冷却时,吸收了泵的热量,液体的温度得到了升高,同时吸收热量的液体还会流回到泵中作为加热模式中的加热介质,这不仅能够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避免泵产生的热量散发到环境空气中而浪费,而且还可以减小系统中加热部件对液体的加热程度,从而使得加热部件的能耗减少,例如加热部件为电加热部件时,可以减少电加热部件消耗的电量,节约了新能源汽车的电能,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了增加。
另外,在使液冷组件与泵配合工作的前提下,也可以无需再在壳体上设置金属翅片,并且还可以不再将泵的壳体设置为具有散热功能的金属壳体,例如可以将泵的壳体设置为结构更加简单的塑料壳体,这不仅能够简化泵的结构,而且还能够降低泵的成本。
如图1所示,一个进液通道2、一个导流通道102和一个出液通道3串联形成一个冷却路径,整个液冷组件包括多个冷却路径。通过设置多个冷却路径,可以使冷却液沿不同冷却路径同时流动,不仅能够提高冷却效率,而且还能够通过对不同冷却路径的分布位置以及分布范围的设置,实现对泵更加全面的冷却(即泵需要冷却的部位均可以设置冷却路径),或更具有针对性的冷却(即发热量较多或较集中的位置可以设置更多的冷却路径),又或者根据泵的不同工况导通不同的冷却路径,再或者使不同的冷却路径轮替导流冷却液以对泵的不同部位进行轮替冷却等。另外,在此结构中,进液通道2、导流通道102和出液通道3可以为一体结构的管路,以便于设置,多个冷却路径即为并联设置的多个管路。
当然,在满足冷却效果的情况下,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冷却路径。
进一步的,在设置有多个冷却路径的前提下,还使多个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不同,例如当冷却路径为两个时,两个冷却路径中一者的流通截面积大于另一者的流通截面积,并且两者的流通截面积可以为倍数关系,例如流通截面积较大的一者的截面积为另一者截面积的1.5倍、2倍或3倍等,当冷却路径为管路时,即一者的内径为另一者内径的倍数。通过如此设置,可以在泵处于不同的工况而具有不同的发热量时,更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具有相应冷却能力的冷却路径来给泵进行冷却,或者使泵具有高发热量时能够被多个冷却路径提供的更大流量的冷却液更加充分、高效的冷却,以提高对泵的散热效果。或者,在不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全部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也可以均相同。
如图1所示,每个冷却路径上还可以均设置有允许冷却液从进液通道2向出液通道3单向流动的单向阀4,且单向阀4的开启压力与其所在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冷却路径上设置有开关,以使液冷组件按照预设方式(此预设方式例如为使液体的流动方向与泵中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即从泵的出液端流向泵的进液端)工作,开关具体可以设置在进液通道2、导流通道102或出液通道3上,并且,开关可以为多种类型的部件。在本申请中,可以选择单向阀4作为开关,以更好的控制液体从进液通道2向出液通道3的单向流动,并且,当开关为单向阀4时,在泵不工作的状态下,泵不驱动液体流动,泵的出液端和进液端的压差基本相等,所以单向阀4处于关闭状态,单向阀4自动控制冷却路径处于截断状态,液冷组件不工作;当泵开始工作而驱动液体流动时,泵的出液端和进液端产生压差(出液端的压力大于进液端的压力),单向阀4的阀芯401在压差作用下克服弹簧402的弹力而移动,使得单向阀4开启,从泵的出液端进入到液冷组件进液通道2的液体可以顺利通过出液通道3而流至泵的进液端,使得液冷组件可以随着泵的启动而自动开始工作,无需再进行液冷组件的启闭操作,不仅简化了操作,而且能够使得液冷组件和泵的配合更加及时、灵活。
并且,单向阀4的开启压力与其所在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当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越大时,单向阀4的开启压力越大,具体是使挤压阀芯401的弹簧402的弹力越大,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当泵驱动液体的压力较小时,水的流量较小,液冷组件内的液压也较小,液冷组件中流通截面积较小的冷却路径中开启压力较小的单向阀4(弹簧402弹力较小的单向阀4)会在该压力下开启,液冷组件通过流通截面积较小的冷却路径对泵进行冷却;当泵驱动液体的压力增大时,水的流量增大,液冷组件内的液压增大,增大的液压能够使开启压力较大的单向阀4(弹簧402弹力较大的单向阀4)开启,使得液冷组件不仅能通过上述流通截面积较小的冷却路径对泵进行冷却,而且还能够通过开启压力较大的单向阀4所在的冷却路径对泵进行冷却,使得泵的冷却效果成倍数增长。
或者,开关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部件,例如常见的电磁阀,此电磁阀和泵采用同一电源,当泵通电而开始工作时,电磁阀也同步上电,并控制冷却路径导通;或者使电磁阀和泵在同一控制器的控制下工作,当控制器控制泵开始工作或接收到泵开始工作的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开启而使液冷组件开始工作,当控制器控制泵停止工作或接收到泵停止工作的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关闭而使液冷组件停止工作;又或者,使振动传感器和电磁阀配合,即,在泵上设置振动传感器,由于泵开始工作后,泵自身会发生振动,当振动传感器检测到振动信号时,即表明泵开始工作,振动传感器持续发出振动信号,控制电路将振动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发送给电磁阀,电磁阀依据电信号开启,液冷组件开始工作,当泵停止工作而不再振动时,振动传感器不再发出振动信号,控制电路给电磁阀发送新的电信号,电磁阀依据此新的电信号关闭,液冷组件停止工作。如此,也可以实现对液冷组件的控制。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开关,也就是使液冷组件始终保持畅通状态,当泵驱动液体流动时,液冷组件会因为压差的存在而自动工作,在压差消失后而停止工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液冷本体1包括能够弯曲的软性基板101和设置在软性基板101上的导流通道102,其中:软性基板101包括一个或层叠设置的多个;导流通道102为开设在软性基板101内的通孔,或为设置在每个软性基板101的表面的软性管路,或为包夹于相邻软性基板101之间的软性管路。软性基板101为液冷本体1的主体结构,其可以为板状件、片状件或膜状件,其在为能够发生弯曲的柔性件时,其材质至少为不影响导流通道102导热的材质,或者其也可以为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质,具体例如为导热硅胶、铝合金等。软性基板101在具体设置时,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层叠的设置多个,在此基础之上,设置在软性基板101上的导流通道102也可以有多种成型方式,例如,当软性基板101仅设置有一个时,可以在软性基板101的内部开设弯曲延伸的通孔,通孔的延伸形状可以为波浪形或者说蛇形,以尽量增大液体(即冷却液)的流通长度和分布范围,进而提升冷却效果,或者,也可以在软性基板101的面积最大的表面以粘接、箍紧或卡紧等方式连接作为导流通道102的导管,导管的延伸形状也可以为波浪形或者说蛇形,并且为了不影响软性基板101的弯曲,使导管为能够发生弯曲的塑料导管,当软性基板101为层叠设置的多个时,导流通道102可以为通孔或包夹于相邻两个软性基板101之间的软性管路。或者,在保证能够正常冷却的前提下,基板也可以为与泵的形状匹配的硬质基板。
如图2所示,由于基板优选为柔性基板,所以在设置液冷本体1时,使液冷本体1通过弯曲充分的贴合设置在泵的发热部件上,例如可以通过导热胶将液冷本体1粘贴在泵的发热部件上,此发热部件主要包括泵的控制电路板5和电机定子6,即在控制电路板5的背面上贴合设置一个液冷本体1,在电机定子6的圆周侧面上贴合一个液冷本体1,此两个液冷本体1可以使用共同的进液通道2和出液通道3,即两个液冷本体1串联,也可以各自配置有进液通道2和出液通道3,即两个液冷本体1并联。如此,就可以更加充分、及时且具有针对性的吸收泵产生的热量,从而显著提升对泵的冷却效果,使得泵能良好散热。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泵,此泵包括泵本体和设置在泵本体上的液冷组件,该液冷组件即为上述的液冷组件。其中,泵本体为泵除液冷组件之外的其他结构,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现有技术中泵的结构(即泵本体等同于上述的泵),而液冷组件则集成在了泵上,即,液冷本体1在与发热部件连接或者与发热部件集成于一体的同时,进液通道2和出液通道3也连接在泵本体的壳体上(连接方式为常见的螺钉连接、卡箍连接或一体连接等),且进液通道2连接泵本体的出液口,出液通道3连接泵的进液口。
由于液冷泵具有上述的液冷组件,所以液冷泵由液冷组件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的液冷泵,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此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液冷组件或液冷泵。
如图3所示,此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回路9、电池冷却液回路8和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并且电池冷却液回路8和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上述的液冷组件或液冷泵。
如图3所示,其为采用上述的液冷组件或集成有液冷组件的泵的热管理系统的原理图,该原理图为整车热管理系统的简化和提取,意在说明基本的工作原理和与上述的液冷组件或集成有液冷组件的泵的配合方式,在图3中将液冷本体1简化为一个指向泵(或泵本体)的箭头。在图3中,左侧为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该回路中包括第一泵701、散热水箱702、冷凝风扇703、驱动电机704和四通阀705,以及一个和散热水箱702并联的旁通管道706,进液通道2和出液通道3连通形成的冷却路径跨过第一泵701(即与第一泵701并联),并分别连接在第一泵701的出液端和进液端;位于图3中间位置的回路为电池冷却液回路8(此中间回路与左侧回路通过四通阀705连接),该回路中包括第二泵801(液冷组件与第二泵801的配合方式和与第一泵701的配合方式相同)、电池冷却器802、电池803和四通阀705,其中,电池冷却器802为制冷剂和冷却液换热的换热器;图3的右侧为制冷剂回路(此右侧回路和中间回路通过电池冷却器802配合工作),该回路包括整车的有关制冷剂的所有工作部件901(工作部件901可参见现有技术)。
上述的热管理系统具有高温工作模式,在该模式中,驱动电机704、电池803的热管理状态均为冷却状态,系统中的第一泵701和第二泵801都仅起到冷却作用,热管理系统不回收第一泵701和第二泵801的热量。
在高温工作模式下,热管理系统又具有以下三种工作情景:
A、驱动电机704有冷却需求,第一泵701工作,由于第一泵701的出液端存在正压,而第一泵701的进液端存在负压,所以与第一泵7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上存在压差;电池803无冷却需求,第二泵801不工作,与第二泵8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上不存在压差(即图3中的左侧回路工作,中间回路和右侧回路不工作)。因此,与第一泵7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开启,第一泵701被流经两个冷却路径的液体冷却,携带第一泵701热量的液体汇入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的总路,之后进入散热水箱702中以和空气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冷却效果,散掉发热量;而第二泵801则未被冷却,电池冷却液回路8中的液体未流动。
B、电池803具有较强冷却需求,第二泵801工作,由于第一泵701的出液端存在正压,而第一泵701的进液端存在负压,所以与第二泵8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上存在压差;驱动电机704无冷却需求,第一泵701不工作,与第一泵7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上不存在压差(即图3中的中间回路和右侧回路工作,左侧回路不工作)。因此,与第二泵8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开启,第二泵801被流经两个冷却路径的液体冷却,携带第二泵801热量的液体汇入电池冷却液回路8的总路,之后进入到电池冷却器802中与制冷剂回路中的低温制冷剂换热,从而达到冷却效果,散掉发热量;而第一泵701则未被冷却,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中的液体未流动。
C、驱动电机704有冷却需求,电池803也有冷却需求,第一泵701和第二泵801均工作(即图3中的左侧回路和中间回路均工作),两个泵的出液端均存在正压,两个泵的进液端均存在负压,所以与两个泵中的任一者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上均存在压差。因此,与第一泵7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开启,与第二泵801并联的两个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也开启,第一泵701和第二泵801均被冷却,携带第一泵701热量和第二泵801热量的液体分别汇入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的总路和电池冷却液回路8的总路,之后进入散热水箱702和空气进行换热,达到冷却效果,散掉发热量。
在上述三个工作情景中,当回路中的流量较小时,泵的转速较低(此时泵的发热量也较少),单向阀4两侧出现的压差较小,流通截面积较小的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开启,泵通过流通截面积较小的冷却路径实现较小程度的冷却,而流通截面积较大的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由于其挤压阀芯401的弹簧402的弹力较大,较小的压差无法克服弹力,导致流通截面积较大的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仍处于关闭状态,液体无法经过流通截面积较大的冷却路径。当回路中的流量较大时,泵的转速较高(此时泵的发热量也较多),单向阀4两侧出现的压差较大,流通截面积较大的冷却路径中的单向阀4也会开启,即两个冷却路径的单向阀4均开启,流经液冷组件的液体的流量翻倍,从而给泵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散热。也就是说,液冷组件的冷却效果可以随着泵的转速大小(泵转速、功率、发热量等),自主调节液体的流量,既可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冷却能力,又不会提供过剩的冷却能力。
上述的热管理系统还具有低温工作模式,在该模式中,驱动电机704和电池803作为热源,热管理系统从冷却液回路中吸收热量,泵在被冷却液冷却的同时,热管理系统可以回收泵的发热量,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目的。
在低温工作模式下,热管理系统又具有以下两种工作情景:
D、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中液体的温度较高,并且电池冷却液回路8中液体的温度也较高,热管理系统会进行余热回收。其中,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和电池冷却液回路8均工作(即图3中的左侧回路和中间回路均工作),第一泵701和第二泵801均工作,第一泵701和第二泵801通过各自的液冷组件冷却后,吸收热量的液体分别汇入到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的总路和电池冷却液回路8的总路,之后液体不经过散热水箱702,而是从旁通管道706中通过以绕过散热水箱702,最后因吸收泵的热量而温度较高的液体流入电池803冷却器,以和制冷剂回路(图3中的右侧回路工作)换热而实现余热回收。
E、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中液体的温度较低,并且电池冷却液回路8中液体的温度较高,热管理系统会进行余热回收。其中,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7不工作,第一泵701不工作,第一泵701不被液冷组件冷却,但电池冷却液回路8工作(即图3中的中间回路均工作),第二泵801工作,第二泵801被液冷组件冷却后,吸收热量的液体汇入到电池冷却液回路8的总路,最后因吸收泵的热量而温度较高的液体流入电池冷却器802,以和制冷剂回路(图3中的右侧回路工作)换热而实现余热回收。
由上述内容可以得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能将泵产生的热量导入到热管理系统中,通过热管理系统的能力进行散热,确保了泵可以工作在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在环境温度较低时,能将泵产生的热量导入到热管理系统中,通过余热回收的方式利用这部分热量,不仅保证了泵可以工作在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还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此外,基于上述的热管理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热管理系统。
由于此车辆包括了上述的热管理系统,所以车辆由热管理系统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用到的限定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仅用于更清楚的阐述技术方案,并不能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本体,设置有导流冷却液的导流通道,并用于与泵交换热量;
进液通道,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以将冷却液导入至所述导流通道中;
出液通道,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以将所述导流通道中的冷却液导出;
其中,所述进液通道用于与所述泵的出液端连接,所述出液通道用于与所述泵的进液端连接,以使所述泵导流并驱动的液体作为所述冷却液进入到所述液冷组件中,并通过所述液冷本体的导热对所述泵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进液通道、一个所述导流通道和一个所述出液通道串联形成一个冷却路径,所述液冷组件包括多个所述冷却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冷却路径上均设置有允许冷却液从所述进液通道向所述出液通道单向流动的单向阀,且所述单向阀的开启压力与其所在冷却路径的流通截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本体包括能够弯曲的软性基板和设置在所述软性基板上的所述导流通道,其中:
所述软性基板包括一个或层叠设置的多个;
所述导流通道为开设在所述软性基板内的通孔,或为设置在每个所述软性基板的表面的软性管路,或为包夹于相邻所述软性基板之间的软性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本体贴合设置在所述泵的发热部件上。
7.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泵本体上的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为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组件。
8.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组件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电池冷却液回路和冷媒回路,并且所述电池冷却液回路和所述驱动电机冷却液回路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所述泵。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27970.XU CN220286048U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27970.XU CN220286048U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86048U true CN220286048U (zh) | 2024-01-02 |
Family
ID=89339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327970.XU Active CN220286048U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86048U (zh) |
-
2023
- 2023-08-28 CN CN202322327970.XU patent/CN2202860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66380B (zh) | 氢燃料电池车的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2085802B (zh) | 用于生态友好型车辆的冷却系统 | |
CN112373353B (zh) |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热系统的协同管理系统 | |
CN108749513A (zh) | 一种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 |
CN101855100A (zh) | 汽车热源的冷却装置 | |
CN108417926B (zh) |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 |
CN112158053A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09256605B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复合散热装置 | |
CN216101437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220286048U (zh) | 一种液冷组件、泵、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JP2013076386A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
CN112158054A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EP4451424A1 (en) | Electric vehicle and heat pump system thereof | |
CN219497891U (zh) | 一种换热模组、热管理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2637096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12386273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14564757U (zh) | 一种纯电动卡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 |
WO2022088689A1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10133034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温度控制装置 | |
CN111354995B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2268478A (zh) | 一种多介质换热器 | |
CN201326724Y (zh) | 自动变速箱散热器 | |
CN219505879U (zh) | 一种增程车型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
CN214313334U (zh) | 车辆的热管理水路系统及车辆 | |
CN216033619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