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71597U -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71597U
CN220271597U CN202322024313.8U CN202322024313U CN220271597U CN 220271597 U CN220271597 U CN 220271597U CN 202322024313 U CN202322024313 U CN 202322024313U CN 220271597 U CN220271597 U CN 220271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gger
cavity
rod
hole
travel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243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昊泽
李新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run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run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run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run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2431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71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71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71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属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包括壳体、光纤、触发杆以及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的触发腔内滑设带导通孔的触发杆,于壳体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光纤且正对的连接孔,触发杆在触发腔内滑移时,导通孔选择性与两连接孔正对或错开,在导通孔正对两连接孔时,光纤的光通道导通,输出光常开信号,当导通孔与两连接孔错开时,光纤的光通道被阻断,输出光常闭信号,满足切换输出信号的使用需求,并且,信号为全机械切换,无电路参与,避免了电磁干扰问题,控制精度更高,且能避免现有电路参与的结构中因电分合过程产生的电烧蚀等引起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结构更简单且可靠,使用性能更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背景技术
行程开关通常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即作为某一移动件的行程控制结构,通常安装于对应的移动件行程的初始位置和末尾位置,当移动件在移动时,会触碰行程开关,通过行程开关产生控制信号,供控制器使用,因此,自动控制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与行程开关的功能可靠性有直接关系。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行程开关通常采用电路触发,如专利CN115424880A公开的一种行程开关,其滑动触头和滑动导套可导电并接入电路中,压缩状态时,绝缘的触发销整体压在壳体的纵向阶梯圆柱腔内,左右滑动触头被隔开,电路断开,当触发销顶部的负载移除后,复位弹簧推动触发销向上移动,滑动触头失去限位进而被触头弹簧驱动横向移动,左右滑动触头彼此接触而使电路导通,形成开关进入自由状态,虽然上述结构在外界移动件移动过程中触碰触发销以改变左右滑动触头是否导通的状态来实现行程控制,但是,由于其导通过程需要左右滑动触头接触后才能进行,存在断口电烧蚀的问题,同时通断过程中易产生电弧,且产生的电弧对反馈信号造成干扰,影响控制精度,另外,其结构也较为复杂易出现磨损等问题,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以设置带触发腔的壳体,壳体的两侧开设有与触发腔连通且相互正对的连接孔,两连接孔内均安装有光纤,触发腔内设置有触发杆,触发杆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并且触发杆上设置有选择性与两连接孔对应的导通孔,外部移动件在移动过程中接触并推动触发杆移动或远离触发杆,使得导通孔与两连接孔错开或正对,从而实现了对光纤的截断或导通,实现信号输出,整个过程无需电路导通,实现了与电信号的分离,全机械动作切换,有效避免了电磁干扰问题,控制精度更高,且也避免了电分合过程中易出现的电烧蚀问题,结构简单,动作简便,不易出现结构磨损问题,结构更可靠,使用寿命更长。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
壳体,壳体具有一端带开口的触发腔,同时,壳体的两侧开设有均与触发腔连通且相互正对的连接孔;
光纤头,每一连接孔内均设置有一光纤头,且每一光纤头均连接有一延伸至壳体外的光纤;
触发杆,触发杆滑设于触发腔内,触发杆的一端从触发腔的开口中延伸至壳体外,触发杆位于触发腔内的一端上开设有一导通孔,且在触发杆在触发腔内滑动时,导通孔选择性与两连接孔正对或错开;
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设置于触发腔内且两端分别连接于触发腔的腔壁和触发杆上。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触发杆包括滑块和遮挡板,滑块的一端设置有遮挡板,遮挡板垂直于两连接孔的连线布置,导通孔设置于遮挡板上。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滑块和遮挡板为一体式注塑结构。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壳体上开设有连通触发腔的装配孔,装配孔内安装有一导向杆,滑块上开设有与导向杆对应的导向孔,导向杆的一端插入至导向孔内。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导向孔为条形孔,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触发杆的滑移方向一致,导向杆的布置方向同时垂直于导向孔的长度方向和两连接孔的连线。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触发腔的腔底上且位于触发杆的一端开设有一内凹的限位孔,复位弹簧连接于触发腔的腔壁的一端嵌入至限位孔内。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触发杆位于触发腔内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抵靠部,抵靠部呈圆锥形布置,同时,于抵靠部与触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有抵靠台阶,复位弹簧连接于触发杆上的一端套设于抵靠部外且抵靠于抵靠台阶上。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壳体上开设若干贯穿的安装孔。
上述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中,触发杆延伸至壳体外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突出的触发块,触发块位于触发杆的中心。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通过设置带触发腔的壳体,并于壳体的两侧开设有连通触发腔且相互正对的连接孔,并且两连接孔内均安装有光纤,同时,于触发腔内设置带有导通孔的触发杆,并于触发杆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在外部移动件移动过程中,可接触并推动触发杆移动或远离触发杆,从而使得导通孔与两连接孔错开或正对,实现对光纤光通道的截断或导通,从而实现输出信号的全机械动作切换,无电路并入,有效避免了电磁干扰问题,提高了控制精度,同时也避免了现有具有电路的结构中因电分合过程而导致的电烧蚀问题,结构更简单、可靠,有效降低了磨损等问题导致的使用寿命短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中:1、壳体;11、触发腔;12、连接孔;13、安装孔;111、限位孔;2、光纤头;21、光纤;3、触发杆;31、滑块;32、遮挡板;33、触发块;311、导向孔;321、导通孔;322、抵靠部;323、抵靠台阶;4、复位弹簧;5、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状态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包括:壳体1、光纤21、触发杆3以及复位弹簧4。
具体的,壳体1具有触发腔11,且触发腔11的一端贯穿壳体1以形成触发腔11的开口,为后续触发杆3延伸至触发腔11外而配合外界的移动件使用提供了条件。此时,壳体1上且位于其两侧还开设有均与触发腔11连通的连接孔12,为后续光纤21的安装提供了安装空间,使得触发腔11能作为光纤21的光通道的一部分,为后续实现光通道的导通和截断提供了条件。并且,壳体1两侧的连接孔12相互正对,使得触发腔11内未出现未安装任何结构时,两连接孔12内的光能正好导通,确保了后续能准确对经过两连接孔12的光通道进行导通和截断,结构设计更合理。
具体的,于每一连接孔12内均设置有一光纤21头2,同时,每一光纤21头2均连接有一光纤21,并且,光纤21的端部延伸至壳体1外,方便了光纤21与外部控制部件的连接,为实现自动控制提供了条件。
具体的,于触发腔11内滑设有触发杆3,此时,触发杆3的一端从触发腔11的开口中延伸至壳体1外,即后续外界的移动件可通过触发杆3伸出至壳体1外的一端接触触发杆3并推动触发杆3在触发腔11内滑移,方便了触发杆3与外界移动件的接触。另外,于触发杆3位于触发腔11内的一端上开设有一导通孔321,使得导通孔321能将触发杆3的两侧导通,并且,当触发杆3在触发腔11内滑动时,导通孔321选择性与两连接孔12正对或错开,即在触发杆3上的导通孔321与两连接孔12正对时,光纤21的光通道导通,实现光常开状态的输出,而在触发杆3上的导通孔321与两连接孔12错位后,光纤21的光通道被截断,实现光常闭状态的输出,从而实现对外界移动件所处位置的监测,为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具体的,将复位弹簧4设置于触发腔11内,优选的,复位弹簧4设置于触发杆3背离延伸至壳体1外的一端的端部,同时,将复位弹簧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触发腔11的腔壁和触发杆3上,即通过复位弹簧4为触发杆3提供了弹性支撑力,使得后续外界移动件将触发杆3朝向触发腔11内推入时,在外界移动件反向退回的过程中,复位弹簧4能同步将推入触发腔11内的触发杆3的部位反向推出,实现触发杆3的自动复位,为下次触发提供了条件,满足反复使用的使用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壳体1的每侧均可设置若干连接孔12,仅需保证两侧的连接孔12能一一对应,同时,于触发杆3位于触发腔11内的一端上开设有若干与连接孔12对应的导通孔321,同样的,导通孔321能对正对的两连接孔12一一对应即可,即实现了对多路光纤21的导通和截断,满足多路控制需求,结构灵活性更高,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更加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设置于触发腔11中的触发杆3又包括滑块31和遮挡板32,此时,滑块31的横截面外轮廓与触发腔11的横截面外轮廓一致,使得滑块31的外壁能贴合触发腔11的腔内壁,从而使得滑块31在触发腔11内滑移时能更稳定。另外,将遮挡板32设置于滑块31靠近复位弹簧4的一端,使得滑块31在触发腔11内滑移时,滑块31能带动遮挡板32在触发腔11内滑移,实现遮挡板32在滑移腔内位置的改变,为后续实现对光纤21的光通道的导通和截断提供了条件。优选的,遮挡板32垂直于两连接孔12的连线布置,使得遮挡板32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能对光纤21的光通道提供最大的遮挡面积,遮挡效果更好,且能减少制造材料的使用,节省了制造成本。另外,将导通孔321设置于遮挡板32上,即在遮挡板32跟随滑块31移动时,导通孔321在触发腔11内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光纤21的光通道的导通和截断,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滑块31和遮挡板32为一体式注塑结构,提高了滑块31和遮挡板32的连接结构强度,整体性更好,同步移动更可靠,同时也方便了加工,降低了制造成本。
更加具体的,于壳体1上还开设有连通触发腔11的装配孔,此时,于装配孔内安装有一导向杆5,同时,于滑块31上开设有与导向杆5对应的导向孔311,装配时,先将滑块31安装于触发腔11内后,再将导向杆5安装于装配孔内,并且使得导向杆5的一端插入至导向孔311内,即通过导向杆5限制了滑块31从触发腔11内脱出,防止了触发杆3从触发腔11内脱出的问题,另外,导向杆5也防止了滑块31在触发腔11内发生周向转动的问题,从而维持了遮挡板32上的导通孔321与对应的两连接孔12的配合效果,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滑块31上的导向孔311为条形孔,此时,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触发杆3的滑移方向一致,同时,导向杆5在壳体1上的安装方向同时垂直于导向孔311的长度方向和两连接孔12的连线,使得滑块31在触发腔11内滑移时,导向杆5能在条形孔内滑移,既能适应滑块31的滑移需求,又能满足对滑块31移动行程以及周向转动的限制,结构更加稳定且可靠。
更加具体的,壳体1上且位于触发腔11的腔底上开设有一内凹的限位孔111,此时,限位孔111还位于触发杆3背离伸出壳体1外的一端,并且,将复位弹簧4连接于触发腔11的腔壁的一端嵌入至限位孔111内,通过限位孔111为复位弹簧4与触发腔11连接的一端的稳定安装,防止了使用过程中复位弹簧4的端部在触发腔11内偏移的问题,从而确保了复位弹簧4对触发杆3的作用力方向能维持不变,从而保证了触发杆3受力的均匀性,防止了触发杆3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其出现倾斜而导致一侧过度磨损的问题,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触发杆3位于触发腔11内的一端的端部还设置有抵靠部322,通过抵靠部322在触发杆3与复位弹簧4连接的一端形成限位结构,此时,抵靠部322呈圆锥形布置,使得抵靠部322的外侧壁呈斜面布置,从而使得在将触发杆3装配至触发孔内时,可通过抵靠部322的外壁为复位弹簧4的端部进行导向,使得复位弹簧4的端部能快速调整至预定位置,装配更方便。同时,于抵靠部322与触发杆3连接的部位设置有抵靠台阶323,并且,复位弹簧4连接于触发杆3上的一端套设于抵靠部322外且抵靠于抵靠台阶323上,通过抵靠台阶323为复位弹簧4和触发杆3的连接提供了抵靠基础,从而使得复位弹簧4能稳定作用于触发杆3的端部,同样防止了使用过程中复位弹簧4出现脱离的问题,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壳体1上开设若干贯穿的安装孔13,安装孔13与触发腔11和连接孔12之间均间隔有预定距离,后续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安装于其他结构上时,可通过螺纹紧固件穿过安装孔13后进行安装,安装更方便。
更加具体的,于触发杆3延伸至壳体1外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突出的触发块33,通过触发块33作为触发杆3与外界移动件接触的部位,可在维持滑块31的端部与壳体1的外表面齐平的情况下仍能通过触发块33接触外界移动件,从而在保证正常触发的情况下避免了滑块31部分外露于壳体1外的问题,从而使得滑块31能完全与触发腔11接触,进一步提升了滑块31在触发腔11内移动的稳定性。优选的,触发块33位于触发杆3的中心,使得触发块33对滑块31的作用力能均匀分布,进一步维持了滑块31受力的均匀性,从而防止了滑块31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其一侧过度磨损的问题,进一步延长了触发杆3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包括壳体1、光纤21、触发杆3以及复位弹簧4;通过在壳体1的触发腔11内滑设有触发杆3,并且,壳体1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光纤21的连接孔12,且两侧的连接孔12正对,触发杆3上开设有导通孔321,触发杆3在触发腔11内滑移时,导通孔321选择性与两连接孔12正对或错开,并且,壳体1与触发杆3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4,可在触发杆3滑移后能推动触发杆3自动复位,在导通孔321正对两连接孔12时,光纤21的光通道导通,输出光常开信号,当导通孔321与两连接孔12错开时,光纤21的光通道被阻断,输出光常闭信号,满足切换输出信号的使用需求,并且,信号为全机械切换,无电路参与,避免了电磁干扰问题,控制精度更高,且能避免现有电路参与的结构中因电分合过程产生的电烧蚀等引起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结构更简单且可靠,使用性能更稳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端带开口的触发腔,同时,所述壳体的两侧开设有均与所述触发腔连通且相互正对的连接孔;
光纤头,每一所述连接孔内均设置有一光纤头,且每一所述光纤头均连接有一延伸至所述壳体外的光纤;
触发杆,所述触发杆滑设于所述触发腔内,所述触发杆的一端从所述触发腔的开口中延伸至所述壳体外,所述触发杆位于所述触发腔内的一端上开设有一导通孔,且在所述触发杆在所述触发腔内滑动时,所述导通孔选择性与两所述连接孔正对或错开;
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触发腔内且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触发腔的腔壁和所述触发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杆包括滑块和遮挡板,所述滑块的一端设置有所述遮挡板,所述遮挡板垂直于两所述连接孔的连线布置,所述导通孔设置于所述遮挡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和所述遮挡板为一体式注塑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触发腔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内安装有一导向杆,所述滑块上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杆对应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导向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为条形孔,且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触发杆的滑移方向一致,所述导向杆的布置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导向孔的长度方向和两所述连接孔的连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腔的腔底上且位于所述触发杆的一端开设有一内凹的限位孔,所述复位弹簧连接于所述触发腔的腔壁的一端嵌入至所述限位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杆位于所述触发腔内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呈圆锥形布置,同时,于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触发杆连接的部位设置有抵靠台阶,所述复位弹簧连接于所述触发杆上的一端套设于所述抵靠部外且抵靠于所述抵靠台阶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若干贯穿的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光导行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杆延伸至所述壳体外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突出的触发块,所述触发块位于所述触发杆的中心。
CN202322024313.8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Active CN220271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4313.8U CN220271597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4313.8U CN220271597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71597U true CN220271597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06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24313.8U Active CN220271597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71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271597U (zh) 一种新型光导行程开关
CN110048276A (zh) 地面侧的电动车充电插头
US4795357A (en) Lamp holder for fluorescent lamps
CN217788294U (zh) 一种控制多路电路同时导通或断开的机芯和电磁安全开关
CN215496605U (zh) 一种便于观察的保险盒
CN217035477U (zh) 一种光电式微动开关
CN103681122B (zh) 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固定触臂组件
CN107221787B (zh) 一种漏电保护指示装置、漏电保护插头以及漏电保护插座
US3482064A (en) Electrical switch having pressure contacts
EP0191642A2 (en) Photoelectric monitor for mold
CN211416118U (zh) 一种脱模辅助装置
CN221529724U (zh) 一种常开常闭双功能结合灵活切换的检测开关
CN213405775U (zh) 一种水箱连接结构
CN221350308U (zh) 充电座按钮按压式电缆线导热结构
CN220439423U (zh) 辅助触头模块及接触器
CN109524266B (zh) 开关
CN211479907U (zh) 一种光微动开关及鼠标
CN107978484B (zh) 压力控制器
CN214478035U (zh) 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和连接端子
CN217002518U (zh) 2a连接器
CN211150372U (zh) 一种新型按钮开关结构
CN220627733U (zh) 一种熔断器
CN214378237U (zh) 引脚收纳型继电器
CN220914052U (zh) 一种新能源车电池断电器
CN114734589B (zh) 挡块机构和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