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4200U -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4200U
CN220254200U CN202321758867.4U CN202321758867U CN220254200U CN 220254200 U CN220254200 U CN 220254200U CN 202321758867 U CN202321758867 U CN 202321758867U CN 220254200 U CN220254200 U CN 2202542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coil
diode
induction
electronic device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588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新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588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42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42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42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电池模块,充电电路包括:传递模块和接收模块,传递模块包括第二感应线圈,用于与供电设备的第一感应线圈进行磁场感应;接收模块,包括第三感应线圈,与第二感应线圈间隔设置,用于与第二感应线圈进行磁场感应,得到为电池模块充电的第一感应电流。

Description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不使用数据线的情况下即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充电,无需考虑用于连接充电适配器与电子设备的连接线是否适配的问题,提高了电子设备充电的便利性。
但是,在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过程中,充电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池模块,所述充电电路包括:
传递模块,包括第二感应线圈,用于与供电设备的第一感应线圈进行磁场感应;
接收模块,包括第三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间隔设置,用于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进行磁场感应,得到为所述电池模块充电的第一感应电流。
可选地,所述接收模块,包括:
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并联。
可选地,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品质因数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品质因数。
可选地,所述接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接收模块,还包括:
第二电容,与所述电池模块并联,用于对所述第一感应电流进行滤波。
可选地,所述接收模块还包: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和所述第一极板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板、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三感应线圈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供电设备的第三极板组成第三电容;
第二极板,与所述供电设备上的第四极板组成第四电容;
其中,所述电池模块基于所述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接收所述供电设备提供的充电电流。
可选地,所述传递模块还包括:
第五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用于提高所述传递模块的磁场感应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电池模块,以及上述任一所述的充电电路。
可选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后壳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供电设备为电子设备的电池模块充电时,若第二感应线圈与第一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感应线圈与第一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则传递模块包括的第二感应线圈L2可以对供电设备中的第一感应线圈L1产生的磁场起到汇聚作用。且由于第二感应线圈L2和第三感应线圈L3均设置在电子设备中,使第三感应线圈L3与第二感应线圈L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感应线圈L3与第一感应线圈L1之间的距离。基于此,第三感应线圈通过第二感应线圈感应周围的磁场与第三感应线圈直接感应第三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相比,在供电设备的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三感应线圈感应到的磁场强度,进而提高生成的第一感应电流的强度,提高了电池的充电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设备的电路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L1、第一感应线圈;L2、第二感应线圈;L3、第三感应线圈;
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
Q1、第一受控开关;Q2、第二受控开关;Q3、第三受控开关;Q4、第四受控开关;
P1、第一极板;P2、第二极板;P3、第三极板;P4、第四极板;
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
R1、电池模块;R2、第二感应线圈的内阻。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实施例。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电路图,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电路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与供电设备配合,为电子设备中的电池模块充电,所述充电电路包括:
传递模块,包括第二感应线圈L2,用于与供电设备的第一感应线圈L1进行磁场感应;
接收模块,包括第三感应线圈L3,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L2间隔设置,用于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L2进行磁场感应,得到为所述电池模块R1充电的第一感应电流。
上述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学习机以及电话手表等各种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在通过供电设备为电子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时,若供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较远时,接收线圈感应到的磁场会比较微弱,产生的感应电流较小,影响电池的充电速度。
为解决该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包括有第二感应线圈L2和第三感应线圈L3,第二感应线圈L2可以设置在靠近电子设备的后壳的位置或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后壳上。基于此,在通过供电设备为电子设备上的电池模块R1充电时,供电设备包括的第一感应线圈L1产生第一磁场,与第一感应线圈L1靠近的第二感应线圈L2可以感应到第一磁场,并基于第一磁场产生第二感应电流,再基于感应到的第二感应电流产生第二磁场。
由于接收模块的第三感应线圈L3与传递模块包括的第二感应线圈L2均设置在电子设备上,间隔距离较近,在第二感应线圈L2因第二感应电流产生第二磁场时,接收模块上的第三感应线圈L3可以基于第二磁场产生第一感应电流,并基于第一感应电流为连接在接收模块上的电池模块R1进行充电。
其中,上述的供电设备可以为无线充电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供电设备为电子设备中的电池模块R1进行无线充电时,由于第二感应线圈L2与第一感应线圈L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感应线圈L3与第一感应线圈L1之间的距离,基于此,可以通过第二感应线圈L2先产生第二感应电流,在基于第二感应电流产生第二磁场,使第三感应线圈L3可以感应到与其距离较近的第二感应线圈L2产生的第二磁场,进而产生较强的第一感应电流来为电子设备的电池模块R1进行充电,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另外,若第三感应线圈L3与第一感应线圈L1之间的距离较近时,第三感应线圈L3不仅能够感应第二感应线圈L2产生的第二磁场,还能够感应第一感应线圈L1产生的第一磁场,这样也可以提高第三感应线圈L3感应到的第一感应电流的电流强度,进而提高充电效率。
示例性地,参考图2,图2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的供电设备,包括:直流电源DC、第一受控开关Q1、第二受控开关Q2、第三受控开关Q3、第四受控开关Q4和第一感应线圈L1;
第一受控开关Q1的输入端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受控开关Q1的输出端与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受控开关Q2的输入端与第一感应线圈L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受控开关Q2的输出端与电源的负极连接。
第三受控开关Q3的输入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三受控开关Q3的输出端与第一感应线圈L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受控开关Q4的输入端与第一感应线圈L1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受控开关Q4的输出端与电源的负极连接。
通过控制第一受控开关Q1和第二受控开关Q2或第三受控开关Q3和第四受控开关Q4的交替导通,能够使第一感应线圈L1产生磁场。
其中,上述的第一受控开关Q1、第二受控开关Q2、第三受控开关Q3和第四受控开关Q4可以为MOS管,通过控制MOS管的栅极上的电压来控制MOS管的通断。
示例性地,还可以在第一受控开关Q1和第一感应线圈L1的第一端之间串联一个第六电容C6,用于与第一感应线圈L1产生谐振,起到稳定电压的作用。
上述的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的型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选择电感值为10-14uH的感应线圈作为第三感应线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供电设备为电子设备的电池模块R1充电时,若第二感应线圈与第一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感应线圈与第一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则传递模块包括的第二感应线圈L2可以对供电设备中的第一感应线圈L1产生的磁场起到汇聚作用。且由于第二感应线圈L2和第三感应线圈L3均设置在电子设备中,使第三感应线圈L3与第二感应线圈L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感应线圈L3与第一感应线圈L1之间的距离。基于此,第三感应线圈通过第二感应线圈感应周围的磁场与第三感应线圈直接感应第三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相比,在供电设备的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三感应线圈感应到的磁场强度,进而提高生成的第一感应电流的强度,提高了电池的充电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包括:
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并联。
参考图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接收模块中设置第一电容C1,并且使第一电容C1与第三感应线圈L3并联连接,基于此,可以在接收模块中形成SP拓扑结构,实现为连接在接收模块上的电池模块R1恒压充电。
其中,上述的第一电容C1的型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可以选择电容值为100nF至120nF的电容元件作为第一电容。
其中,通过在充电电路中并联一个第一电容C1来实现电子设备的恒压充电的原理,可以通过下述式(1)进行表示。
其中,Uin为供电设备提供的输入电压,M13为第一感应线圈与第三感应线圈之间的互感值,R1为连接在接收模块上的电池模块的电阻值,L3为第三感应线圈的电感值,Uout为加载在电池模块上的电压。
从上述公式可知,由于在充电电路和供电设备不变的情况下,M13和L3均为常数,若输入电压Uin不变,则加载在电池模块上的电压Uout为恒定的数值。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感应线圈L2的品质因数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L1的品质因数。
品质因数是恒量感应线圈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用于指示感应线圈损耗的大小,感应线圈的品质因数越大,损耗越小,反之,感应线圈的品质因数越小,损耗越大。
示例性地,在第一感应线圈的品质因数为78左右时,可以选择品质因数为115左右的感应线圈作为第二感应线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品质因数大于第一感应线圈L1的品质因数的感应线圈作为第二感应线圈L2,可以使传递模块中产生的电流大于流经第一感应线圈L1的电流,进而使第二感应线圈L2产生的磁场强度大于第一感应线圈L1的磁场强度。基于此,可以使第三感应线圈L3与第二线圈进行电磁感应,产生的第一感应电流的电流强度大于第三感应线圈L3直接与第一感应线圈L1进行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电流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充电效率。
示例性地,基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相关参数,计算第二感应线圈中的电流值的公式如下式(2)所示。
其中,I2为流经第二感应线圈的电流值,M12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之间的互感值,w为第二感应线圈的角频率,j为第二感应线圈的无功功率的功角,L2为第二感应线圈的电感值,jwL2为第二感应线圈的阻抗,jwC5为第五电容的容抗,R2为第二感应线圈的内阻,I1为流经第一感应线圈的电流值。
通过上述公式(2),可以基于第二感应线圈的电感值、内阻值等参数进行第二感应线圈的型号选择,使I2大于I1来提高第二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进而提高第三感应线圈得到的第一感应电流的强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上述的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在接收端起到整流的作用。
上述的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型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从上述介绍的供电设备的电路图可知,在第一受控开关Q1和第二受控开关Q2导通,且第三受控开关Q3和第四受控开关Q4断开时,电流从第一感应线圈L1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在第一受控开关Q1和第二受控开关Q2断开,且第三受控开关Q3和第四受控开关Q4导通时,电流从第一感应线圈L1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
基于此,当接收模块产生的第一感应电流从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一端经电池模块流向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二端时,通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对第一感应电流进行整流。当接收模块产生的第一感应电流从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二端经电池模块流向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一端时,通过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实现对第一感应电流的整流。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还包括:
第二电容C2,与所述电池模块并联,用于对所述感应电流进行滤波。
示例性地,参考图1,在接收模块的电路中还包括有第二电容C2,该第二电容C2与电池模块并联连接,用于对接收模块中的第一感应电流进行滤波。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还包:第一极板P1和第二极板P2;所述第二极板P2和所述第一极板P1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极板P1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极板P2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二端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在基于传递模块行的第二感应线圈L2和接收模块上的第三感应线圈L3,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为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时,存在发热量较大,且充电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参考图3和图4,还可以在接收模块上设置第一极板P1和第二极板P2,其中,第一极板P1与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极板P2与第三感应线圈L3的第二端连接。
基于此,在通过供电设备为电子设备充电时,第一极板P1与供电设备上的第三极板P3相对设置,第二极板P2与供电设备上的第四极板P4相对设置,当供电设备提供的电压大于击穿第一极板P1和第二极板P2以及第三极板P3和第四极板P4的击穿电压时,第一极板P1和第二极板P2之间导通,第三极板P3和第四极板P4之间导通。此时,接收模块不仅可以基于第三感应线圈L3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为连接在接收模块上的电池模块充电,还可以基于第一极板P1和第二极板P2与供电设备上的第三极板P3和第四极板P4之间的耦合,为连接在接收模块上的电池模块进行充电,进一步提高了充电效率,缩短了充电时间。
其中,上述的第一极板P1和第二极板P2的尺寸可以根据供电设备上的第三极板和第二极板的尺寸进行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参考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板P1、第二极板P2以及所述第三感应线圈L3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板P1与所述供电设备的第三极板P3组成第三电容C3;
第二极板P2,与所述供电设备上的第四极板P4组成第四电容C4;
其中,所述电池模块基于所述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接收所述供电设备提供的充电电流。
在接收模块上的第一极板P1与供电设备的第三极板P3组成第三电容C3,接收模块上的第二极板P2与供电设备上的第四极板P4组成第四电容C4时,上述用于击穿第一极板P1和第二极板P2的电压为第三电容C3的击穿电压,用于击穿第三极板P3和第四极板P4的电压为第四电容C4的击穿电压。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传递模块还包括:
第五电容C5,连接在所述第二感应线圈L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用于提高所述传递模块的磁场感应能力。
示例性地,参考图1,在传递模块上还连接有第五电容C5,且该第五电容C5串联在第二感应线圈L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与第二感应线圈L2通过产生谐振,提高传模块的磁场感应能力。
其中,第五电容的电容值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可以选择电容值为2nF至5nF之间的电容元件作为第五电容。
参考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感应线圈L2以及第五电容C5与第三感应线圈L3位于不同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上。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感应线圈L2与第三感应线圈L3也可以位于同一PCB上。
示例性地,当第二感应线圈L2和第三感应线圈L3位于同一PCB上时,第二感应线圈L2可以设置在PCB靠近电子设备后壳的一个面上,第三感应线圈L3可以设置在PCB远离电子设备后壳的另一个相对面上。
另外,在PCB板与电子设备后壳之间的距离较大时,还可以增加PCB板的厚度来缩短第二感应线圈L2与电子设备后壳之间的距离,并将PCB的内部设计为空腔,或者在PCB的内部填充轻质材料来减小PCB板的重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上述任一所述的充电电路和电池模块。
示例性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的第二感应线圈L2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后壳上。
例如,传递模块包括的第二感应线圈L2可以固定在电子设备后壳的外侧,也可以固定在电子设备后壳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二感应线圈固定在电子设备的后壳上,在通过供电设备为电子设备的电池模块充电时,第二感应线圈位于第一感应线圈与第三感应线圈之间,通过自身的电磁感应,能够对第一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起到传递作用,使第三感应线圈感应到更强的磁场,进而提高第三感应线圈得到的感应电流的强度以及电池的充电速度。
参考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设备500,其中,该电子设备500为上述的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504;
处理器520,与存储器504连接。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5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500可以是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学习机等。
参考图5,电子设备5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502,存储器504,电源组件506,多媒体组件508,音频组件5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512,传感器组件514,以及通信组件518。
处理组件502通常控制电子设备5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5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20来执行指令。此外,处理组件5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5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5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508和处理组件5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5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电子设备5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5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5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506为电子设备5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5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电子设备5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508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5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5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电子设备5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5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5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电子设备5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504或经由通信组件518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5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512为处理组件5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5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电子设备5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514可以检测到电子设备5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电子设备5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514还可以检测电子设备500或电子设备5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电子设备5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电子设备5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电子设备5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5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5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生物信息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5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518被配置为便于电子设备5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电子设备5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518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518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池模块,所述充电电路包括:
传递模块,包括第二感应线圈,用于与供电设备的第一感应线圈进行磁场感应;
接收模块,包括第三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间隔设置,用于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进行磁场感应,得到为所述电池模块充电的第一感应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包括:
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包括:
第二电容,与所述电池模块并联,用于对所述第一感应电流进行滤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包: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和所述第一极板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板、所述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三感应线圈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供电设备的第三极板组成第三电容;
第二极板,与所述供电设备上的第四极板组成第四电容;
其中,所述电池模块基于所述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接收所述供电设备提供的充电电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模块还包括:
第五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用于提高所述传递模块的磁场感应能力。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模块,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充电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后壳上。
CN202321758867.4U 2023-07-05 2023-07-05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2542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8867.4U CN220254200U (zh) 2023-07-05 2023-07-05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8867.4U CN220254200U (zh) 2023-07-05 2023-07-05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4200U true CN220254200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70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58867.4U Active CN220254200U (zh) 2023-07-05 2023-07-05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42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7443B2 (en) Communication antenn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terminal
US9155047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035600B2 (en) Mobile terminal
US9172119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thereof
CN105093947A (zh) 智能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2983741B (zh) 移动终端及其电源管理单元
CN108091808B (zh) 电池、设备、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196042B (zh) 天线模块、终端和电子设备
CN105162193A (zh) 终端的充电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3098152A (zh) 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折叠屏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08919936A (zh) 电子设备的断电保护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20254200U (zh) 充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3972703A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4993552A (zh) 电池充电方法和智能终端
CN216564606U (zh) 充电器及充电设备
CN105530594A (zh) 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130222B (zh) 无线充电供电电路、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448039B (zh) 锂离子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614803B (zh) 壳体组件及滑动式终端设备
CN208608355U (zh) 天线组件及终端
CN105511915A (zh) 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212137306U (zh) 终端与终端的充电电路
CN116345712A (zh) 终端设备及其保护壳、无线充电发射端、充电方法
CN219643631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534469B1 (ko) 안테나 컴포넌트 및 단말 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