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3423U - 便捷式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便捷式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3423U
CN220253423U CN202321450925.7U CN202321450925U CN220253423U CN 220253423 U CN220253423 U CN 220253423U CN 202321450925 U CN202321450925 U CN 202321450925U CN 220253423 U CN220253423 U CN 220253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tact
battery
groove
portabl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509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公杰
倪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ts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ts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ts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ts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5092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3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3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3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便捷式电池组,包括: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接触体、电池本体及导电体,其中,电池本体上的第一连接体与导电体上的第二连接体连接,和/或电池本体上的第二连接体与导电体上的第一连接体连接。在电池本体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体及第二连接体,同步的,在导电体的一侧也样设置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电池本体与导电体之间通过至少一组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组成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当第一连接体卡入容纳区后,接触体与接触面抵接实现电流导通,确保电池本体连接后正常使用,通过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的连接可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大大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及效率。

Description

便捷式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捷式电池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或电池包均是有多个单体电池进行电连接组合而成,基于电池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均有所使用,更为突出的是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其对于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有着极大的需求。
市面的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的组合形式为:将多个单体电池放置到指定位置,而后通过不同颜色电线将各个单体电池进行串联或并联,最后引出一个总的正极和一个总的负极;由于单体电池数量较多,需要大量的电线进行连接,因此,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工和时间,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捷式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捷式电池组,包括:
第一连接体,其具有位于端部的第一固定面以及位于外边缘的接触面,沿着第一连接体厚度方向开设有避位槽;
第二连接体,其具有位于端部的第二固定面,第二连接体还具有容纳区,第一连接体远离第一固定面的一端部卡入容纳区内,环绕容纳区的开设有凹槽;
接触体,其位于凹槽内,接触体部分区域朝容纳区中心凸出并与接触面抵接;
电池本体;其正极与负极分别连接第一连接体及第二连接体,
导电体,其面向电池本体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体和/或第一连接体;
其中,电池本体上的第一连接体与导电体上的第二连接体连接,和/或电池本体上的第二连接体与导电体上的第一连接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接触体与凹槽的底壁呈夹角设置,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体包括卡块,卡块位于远离第一固定面端部的外边缘,卡块沿远离接触面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卡块具有斜面,斜面朝远离第一固定面的方向延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连接体外表面还设有固定块,第二固定面位于固定块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沿厚度方向,凹槽具有并列的第一槽边及第二槽边,第一槽边与接触面的间距为L,第二槽边与接触面的间距为S,其中,L<S。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容纳区为槽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容纳区为通孔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接触体为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连接体由高导电及高屈服强度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电池本体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体及第二连接体,同步的,在导电体的一侧也样设置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电池本体与导电体之间通过至少一组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组成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当第一连接体卡入容纳区后,接触体与接触面抵接实现电流导通,确保电池本体连接后正常使用,通过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的连接可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大大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及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便捷式电池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池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导电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连接示意图;
图5为第一连接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连接体的平面图;
图7为图6中D部放大图;
图8为第二连接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的另一连接示意图;
图10为第一连接体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连接体的另一平面图;
图12为第二连接体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又一连接示意图;
图14为第一连接体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连接体的再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便捷式电池组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电池本体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电池本体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导电体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导电体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连接体;101-第一固定面;102-接触面;103-避位槽;104-卡块;1041-斜面;
20-第二连接体;201-第二固定面;202-容纳区;203-凹槽;2031-第一槽边;2032-第二槽边;204-连接板;
30-接触体;
40-夹角;
50-电池本体;
60-导电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图8所示,图1为便捷式电池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池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导电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便携式电池组包括第一连接体10、第二连接体20、接触体30、电池本体50以及导电体60,电池本体50与导电体60通过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进行可拆卸连接。具体应用时,当电池本体50数量为多个,导电体60数量也为多个时,每个电池本体50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每个导电体60面向电池本体5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将一个导电体60上的第一连接体10与一个电池本体50上的第二连接体20连接,同一个导电体60上的第二连接体20与另一个电池本体50上的第一连接体10连接,以此类推形成多个电池本体50的串联。具体的,电池本体50为方形电池。
第一连接体10与第二连接体20可拆卸连接,接触体30设置于第二连接体20内,当第一连接体10与第二连接体20连接后,接触体30与第一连接体10抵接。第一连接体10具有第一固定面101、接触面102以及避位槽103,第一固定面101位于第一连接体10的一端部,第一固定面101与电池本体50正极或负极连接,接触面102设于第一连接体10外表面,且沿着第一连接体10的外表面轮廓设置,接触面102与接触体30抵接;沿着第一连接体10厚度的方向,避位槽103由第一连接体10远离第一固定面101的一端朝靠近第一固定面101的方向开设,通过避位槽103的设置,便于焊接装置伸入并将第一固定面101焊接于电池本体50上。
第二连接体20具有第二固定面201、容纳区202及凹槽203,第二固定面201位于第二连接体20的一端部,第二固定面201与电池本体50连接,容纳区202沿着第二连接体20厚度方向开设,并由第二连接体20远离第二固定面201的一端朝靠近第二固定面201的方向开设;凹槽203沿着容纳区202的侧面开设,接触体30设置于凹槽203内,第一连接体10卡入容纳区202内,接触体30与接触面102抵接,此外,接触体30与接触面102抵接后除了可以增加接触面102积外,还能对第一连接体10脱离容纳区202提供阻力,即需要施加一定的作用力才能将第一连接体10从容纳区202内拔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一连接体10与第二连接体20轻易脱离导致断路。进一步的,容纳区202为槽结构,即由第二连接体20另一端面朝靠近第二固定面201的方向开设的槽,并不贯穿第二连接体20。接触体30置入到凹槽203后,接触体30远离凹槽203底壁的部分区域朝容纳区202的中部突出,此外,接触体30与凹槽203底壁之间存在夹角40,该夹角40为锐角,也就是说接触体30为倾斜设置,在第一连接体10卡入过程中,接触面102与接触体30接触,接触体30将会发生形变,而接触体30倾斜设置则为接触体30形变提供空间,以使得第一连接体10可在施加一定作用力后卡入至容纳区202内,同时,接触体30形变后所产生的反向力作用到接触面102上,形成了第一连接体10拔出的阻力,进而稳固第一连接体10与第二连接体20连接状态。
具体的,第一连接体10由高导电材料制成;第二连接体20由高导电及高屈服强度材料制成,例如铜或铝。接触体30为现有的弹簧结构。
综述,将第一连接体10的第一固定面101和第二连接体20的第二固定面201分别连接于两个电池本体50,再将第一连接体10卡入至第二连接体20的容纳区202,使得接触面102与接触体30接触传导电流,进而实现了两个电池本体50的可拆卸连接,采用该种方式可快速实现两个电池本体50之间的安装和拆卸,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1-图3及图9-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体10还设有卡块104,卡块104环绕设置于远离第一固定面101的一端,且卡块104朝远离接触面10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卡块104突出于接触面102。进一步的,卡块104上具有斜面1041,第一连接体10卡入至容纳区202后,斜面1041位于接触体30与第二固定面201之间的位置,若是不施加足够的作用力至第一连接体10,则斜面1041将与接触体30保持抵接状态,斜面1041无法将接触体30进一步压缩变形,无法腾出足够空间脱离,因此,第一连接体10与第二连接体20保持连接状态;当施加足够大的作用力至第一连接体10时,斜面1041持续向接触体30施加力并使接触体30进一步形变,进而得到更大的运动空间,直到斜面1041与接触体30完全分离,此时,第一连接体10与第二连接体20拆卸完成。本实施例中,卡块104与整个第一连接体10先是一体成型而成,而后再通过压具压向第一连接体10,使得第一连接体10远离第一固定面101的一端呈外翻,至此形成了卡块104以及卡块104上的斜面1041。
本实施例中容纳区202采用通孔的结构,同时,第二连接体20的外表面还具有连接板204,第二固定面201则位于连接板204的一侧,将连接板204上的第二固定面201与电池本体50焊接,实现第二连接体20与电池本体50的连接。进一步的,凹槽203还具有第一槽边2031及第二槽边2032,其中,第一槽边2031与接触面102的距离为L,第二槽边2032与接触面102的距离为S,并且L<S,也就表明凹槽203远离第二固定面201的一侧开口较大,不仅便于安装,而且还具有节省材料的优势,此外,虽然需要向第一连接体10施加足够大的力才能使得斜面1041将接触体30进一步压缩变形,但是该作用力若是过大则导致拆卸时拔出第一连接体10较为费劲,因此,将凹槽203远离接触面102的一侧设置较大的开口,相较于L=S的情况其能为接触体30提供更多的形变空间,进而减小接触体30形变所需的外力,最终可以将斜面1041作用到接触体30的作用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体的,初始状态下,第二槽边2032并未向容纳区202内翻折,通过相适配的压具将第二槽边2032向容纳区202内压弯,进而形成凹槽203。
实施例三
如图13-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卡块104是与第一连接体10一并加工成型,后续无需通过压具再次翻边成型,该种方式能减少一道步骤,生产效果更好,而且卡块104的宽度较宽,能为斜面1041提供足够支撑,使得整个卡块104不易变形,延长其使用寿命;宽度指的是与上述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四
如图16-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电池本体50为圆柱形电池,电池本体50的正负极分别在两个端部,由于需要将多个电池本体50进行并联,因此,导电体60存在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导电体60上只设置了多个第一连接体10,导电体60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体10与多个电池本体50上的多个第二连接体20连接;另一种则是导电体60上只设置了多个第二连接体20,导电体60上的多个第二连接体20与电池本体50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体10连接。具体应用时,多个电池本体50并排分布,在电池本体50的正极端连接有导电体60,在电池本体50的负极端连接有另一导电体60,以此形成了多个电池本体50的并联;当需要将并联后的电池本体50正极或负极引出时,则需要在导电体60远离电池本体50的一侧增设第一连接体10或第二连接体20,而后再加入一个导电体60,两个导电体60之间也是通过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连接的方式。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均是采用实施例二中的结构,而电池本体50依然采用实施例四的结构。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结构相似,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均是采用实施例三中的结构,而电池本体50依然采用实施例四的结构。
综上所述,在电池本体50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体10及第二连接体20,同步的,在导电体60的一侧也样设置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电池本体50与导电体60之间通过至少一组第一连接体10和第二连接体20组成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当第一连接体10卡入容纳区202后,接触体30与接触面102抵接实现电流导通,确保电池本体50连接后正常使用,通过第一连接体10与第二连接体20的连接可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大大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及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体(10),其具有位于端部的第一固定面(101)以及位于外边缘的接触面(102),沿着所述第一连接体(10)厚度方向开设有避位槽(103);
第二连接体(20),其具有位于端部的第二固定面(201),所述第二连接体(20)还具有容纳区(202),所述第一连接体(10)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面(101)的一端部卡入所述容纳区(202)内,环绕所述容纳区(202)的开设有凹槽(203);
接触体(30),其位于所述凹槽(203)内,所述接触体(30)部分区域朝所述容纳区(202)中心凸出并与所述接触面(102)抵接;
电池本体(50);其正极与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10)及所述第二连接体(20),
导电体(60),其面向所述电池本体(50)的一侧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体(20)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体(10);
其中,所述电池本体(50)上的所述第一连接体(10)与所述导电体(60)上的所述第二连接体(20)连接,和/或所述电池本体(50)上的所述第二连接体(20)与所述导电体(60)上的所述第一连接体(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体(30)与所述凹槽(203)的底壁呈夹角(40)设置,所述夹角(40)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10)包括卡块(104),所述卡块(104)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面(101)端部的外边缘,所述卡块(104)沿远离所述接触面(102)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104)具有斜面(1041),所述斜面(1041)朝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面(101)的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20)外表面还设有固定块(204),所述第二固定面(201)位于所述固定块(204)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沿厚度方向,所述凹槽(203)具有并列的第一槽边(2031)及第二槽边(2032),所述第一槽边(2031)与所述接触面(102)的间距为L,所述第二槽边(2032)与所述接触面(102)的间距为S,其中,L<S。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区(202)为槽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区(202)为通孔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体(30)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便捷式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20)由高导电及高屈服强度材料制成。
CN202321450925.7U 2023-06-07 2023-06-07 便捷式电池组 Active CN220253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0925.7U CN22025342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便捷式电池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0925.7U CN22025342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便捷式电池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3423U true CN220253423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68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50925.7U Active CN22025342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便捷式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3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8006C (zh) 电池组模块
CN100421295C (zh) 蓄电池组件
CN209963154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巡检连接结构及电压检测系统
JP2005322648A (ja)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40136869A (ko) 배터리 모듈
CN201022087Y (zh) 一种电池及该电池的连接结构体
CN220253423U (zh) 便捷式电池组
CN220253422U (zh) 电池包
CN217387338U (zh) 一种装配高效的电池转接板及电池
CN110931676B (zh) 自由装卸免焊接电池安装架
CN220324658U (zh) 电池模组
CN220324657U (zh) 可拆卸式电池组
CN211789210U (zh) 一种电池组
CN210692840U (zh) 一种可限位结构的电池插座
CN116487827A (zh) 便捷式连接件
CN210074002U (zh) 电池
CN216389799U (zh) 大电流多鱼眼连接端子
CN220797010U (zh) 连接片
CN218182516U (zh) 连接端子、燃料电池巡检连接器和燃料电池
CN212810625U (zh) 一种应用于高压大电流的连接器
CN217903392U (zh) 正极适合大电流放电的电池及其顶盖组件
CN218240364U (zh) 一种电池盖板检测装置
CN211125799U (zh) 一种装配电池的排板
CN218887455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7983774U (zh) 一种大功率电源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