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7543U - 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37543U CN220237543U CN202321510478.XU CN202321510478U CN220237543U CN 220237543 U CN220237543 U CN 220237543U CN 202321510478 U CN202321510478 U CN 202321510478U CN 220237543 U CN220237543 U CN 2202375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 adapter
- tube
- pipe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08000007536 Thromb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537 thrombo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9280 Heart failur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46 anticoagul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16 dilat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40 echo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27 fibrinoly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54 hypox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02 le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00 nickel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60 therapeut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该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包括:主导管,轴向套设于所述主导管外侧的驱动管;所述主导管侧壁至少部分形成引导所述驱动管相对于主导管转动时沿纵向发生位移的引导部,所述驱动管周向设置至少一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传动件。通过本申请,实现了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的扩张程度,以避免网篮组件过度地撑开血管,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背景技术
血液在血管内异常的流动,如血液流速减慢、血流产生漩涡,或者静脉血回流不畅等,均可导致血栓的形成,使得血管堵塞或血管狭窄,可引起组织缺氧、血管内压力异常、心脏负荷加重而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目前,广泛采用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方法清除血栓。溶栓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在血栓部位注入溶栓药物清除血栓斑块;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MechanicalThrombectomy,PMT)是用机械装置清除血管内阻塞物,包括溶解、粉碎、抽吸、支架或网篮取栓等方式,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传统的经皮机械取栓装置,一种是将球囊导管插入血管内并穿过血栓,之后使球囊膨胀,将血栓压缩于血管壁上或流入远端血管以打通阻塞的血管。另一种将自彭式支架通过微导管输送到血栓部位,支架从微导管释放撑开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从而保持管腔血流通畅。
公开号为CN11588697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电极结构及消融设备,包括相互间隔且依次排布的多根第一电极丝,以及相互间隔且依次排布的多根第二电极丝,每根第一电极丝与多根第二电极丝交替交叠,每根第二电极丝与多根第一电极丝交替交叠,以在第一电极丝和第二电极丝交叠的位置处形成交叠部,第一电极丝和第二电极丝至少之一沿着其延伸方向包括至少一个位于相邻的两个交叠部之间的断除部分,在断除部分对应的两个交叠部的位置处第一电极丝和第二电极丝相互连接以形成连接部。
上述现有技术中控制手柄中可以包括控制按钮,当按下控制按钮时,拉杆的至少位于电极结构内部的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即Z方向上)可以进行伸缩,以带动电极结构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运动,进而使得电极结构进行伸缩,通过控制电极结构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进行伸缩的程度,以调节电极结构的伸张(或称为“扩张”)程度。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在按下控制按钮时,拉杆沿其延伸方向上进行伸缩以带动电极结构实现扩张的过程中,存在难以精准地控制拉杆沿其延伸方向上进行伸缩的技术缺陷,从而不便于控制电极结构的扩张幅度,导致电极结构可能会过度扩张并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控制支架扩张的控制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控制支架扩张的控制装置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尤其是为了实现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的扩张程度,以避免网篮组件过度地撑开血管,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包括:主导管,轴向套设于所述主导管外侧的驱动管;
所述主导管侧壁至少部分形成引导所述驱动管相对于主导管转动时沿纵向发生位移的引导部,所述驱动管周向设置至少一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传动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部被配置为围绕所述主导管的侧壁沿纵向呈螺旋形排布的螺旋槽,所述螺旋槽引导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槽所形成的螺旋方向与所述主导管所形成的径线方向形成设定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0°且小于9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件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螺旋槽,所述传动件接合于所述螺旋槽并被所述螺旋槽所引导。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槽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主导管的侧壁。
基于相同发明思想,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发明创造所揭示的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轴向贯穿所述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的导引管,形成于所述导引管末端的网篮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的驱动组件;
所述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带动所述驱动组件沿纵向发生位移以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同轴套设于所述主导管并被所述驱动管所驱动沿纵向发生位移的衔接卡环,同轴内设于所述主导管并连接所述衔接卡环的衔接管,以及沿纵向嵌设于所述衔接管前端并至少部分延伸出所述主导管的衔接套管,所述衔接套管套设于所述导引管外侧并连接所述网篮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管径向向外凸设形成若干贯穿所述主导管侧壁并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衔接卡环的衔接块;
所述主导管侧壁形成若干呈纵向分布以用于引导所述衔接块纵向位移的限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卡环形成周向围设于所述衔接块外侧的第一环形腔,以供所述衔接卡环相对于所述衔接块轴向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管与所述衔接卡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卡环转动并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块使所述衔接管驱动所述衔接套管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管与所述衔接卡环形成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带动所述衔接卡环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以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块使所述衔接管驱动所述衔接套管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管设置与所述衔接卡环形成转动连接的衔接壳体,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通过衔接壳体带动所述衔接卡环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以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块使所述衔接管驱动所述衔接套管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管靠近所述衔接卡环的端部径向向外凸设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衔接卡环;
所述衔接卡环形成周向围设于所述凸出部外侧的第二环形腔,以供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衔接卡环轴向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卡环径向向内凹设形成环形枢转槽,所述衔接壳体被构造出至少部分径向延伸入所述环形枢转槽的活动端,以供所述衔接壳体相对于所述衔接卡环轴向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导管纵向两端分别径向向外凸设形成用于限制所述衔接卡环纵向位移的第一凸座与第二凸座,所述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还包括同轴设置于所述主导管内的导向管,所述导向管轴向嵌设于所述第二凸座,并部分活动轴向延伸入所述衔接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网篮组件包括:可变径的扩张部,形成于所述扩张部并连接所述衔接套管的第一网端,沿纵向相对于第一网端的第二网端,套设于所述导引管外侧并连接所述第二网端的导向帽,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扩张部的若干作业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介入导管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一个贴合人体肢体的翼板,所述翼板被构造出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凸座与所述第二凸座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翼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形成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控制驱动管相对于主导管进行轴向转动,并带动传动件进行周向转动,以使传动件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部所引导从而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实现驱动管在转动的过程中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并通过驱动管同步带动衔接卡环沿纵向发生位移,以使得衔接卡环能够在纵向发生位移的过程中驱动网篮组件实现扩张或收缩。通过该控制驱动管相对于主导管进行转动的方式,以便于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的扩张程度,使得控制网篮组件能够逐渐地撑开血管,避免了难以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的扩张程度导致容易对血管壁造成损伤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包含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的介入导管的整体图,其中省略网罩单元;
图2为主导管与驱动组件连接的立体图;
图3为驱动组件沿箭头X2方向位移后的示意图;
图4为主导管与驱动管连接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图4中圈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包含螺旋槽的主导管沿轴线P的展开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包含螺旋槽的主导管沿轴线P的展开图;
图8为又一实施例中包含螺旋槽的主导管沿轴线P的展开图;
图9为主导管与驱动管连接的剖视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中主导管与驱动管连接的剖视图;
图11为又一实施例中主导管与驱动管连接的剖视图;
图12另一实施例中切主导管与驱动管所形成的剖视图;
图13为沿图9中B-B向剖切主导管与驱动管所形成的剖视图;
图14为沿图10中C-C向剖切主导管与驱动管所形成的剖视图;
图15为网篮组件与网罩单元连接的立体图;
图16为网罩单元的整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例中,术语“轴向”是图2轴线P所示方向。术语“纵向”是指与轴向平行的方向。
请参图1至图16所揭示的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包括:主导管10,轴向套设于主导管10外侧的驱动管20;主导管10侧壁至少部分形成引导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沿纵向发生位移的引导部11,驱动管20周向设置至少一被引导部11引导的传动件21。通过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绕轴线P进行转动,并带动传动件21进行周向转动,以使传动件21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部11所引导从而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实现驱动管20在转动的过程中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
具体地,如图1、图4至图6所示,引导部11被配置为围绕主导管10的侧壁沿纵向呈螺旋形排布的螺旋槽111,螺旋槽111引导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通过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进行轴向转动并同步带动传动件21周向转动,由于传动件21接合于螺旋槽111,从而使传动件21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被螺旋槽111所引导并沿纵向进行螺旋运动,以带动驱动管20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实现驱动管20在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
具体地,传动件21至少部分延伸入螺旋槽111,传动件21接合于螺旋槽111并被螺旋槽111所引导。以便于传动件21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被螺旋槽111所引导并沿纵向进行螺旋运动,提高了传动件21对驱动管20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的传动稳定性。
进一步地,螺旋槽111所形成的螺旋方向与主导管10所形成的径线方向形成设定夹角α,夹角α大于0°且小于9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引导部11还可以被配置为围绕主导管10的侧壁沿纵向呈螺旋形排布的螺旋槽111a。传动件21a至少部分延伸入螺旋槽111a。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夹角α的度数以调节螺旋槽111a围绕主导管10的侧壁形成的螺旋圈数。夹角α的度数越大则螺旋槽111a的螺旋圈数越少,夹角α的度数越小则螺旋槽111a的螺旋圈数越多。
以图6中的螺旋槽111与图7或图8中的螺旋槽111a为例,图6中螺旋槽111的螺旋方向与主导管10的径线J方向形成夹角α的度数小于图7或图8中的螺旋槽111a与主导管10的径线J方向形成夹角α的度数,因此,图6中螺旋槽111的螺旋圈数多于图7或图8中的螺旋槽111a的螺旋圈数,在驱动管20绕轴线P转动的角度相同的情况下,传动件21a在螺旋槽111a内沿纵向进行螺旋运动所带动的驱动管20沿纵向发生位移产生的移动分量大于传动件21在螺旋槽111内沿纵向进行螺旋运动所带动的驱动管20沿纵向发生位移产生的移动分量。
由此,驱动管20绕轴线P转动的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夹角α的度数越大,螺旋槽111的螺旋圈数越少,则驱动管20在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沿纵向发生位移产生的移动分量越大;夹角α的度数越小,螺旋槽111的螺旋圈数越多,驱动管20在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沿纵向发生位移产生的移动分量越小。故,可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设置夹角α的度数,以调节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的移动分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螺旋槽111至少部分延伸入主导管10的侧壁。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槽111也可以完全贯穿主导管10侧壁,只要能够在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进行轴向转动时,螺旋槽111能够对传动件21起到引导作用均可。
如图1至图16所示,基于前述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介入导管200。
该介入导管2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轴向贯穿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的导引管60,形成于导引管60末端的网篮组件30,以及配置于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的驱动组件40;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带动驱动组件40沿纵向发生位移以驱动网篮组件30进行扩张或收缩。导引管60内设置导丝(未示出),在导丝引导作用下便于网篮组件30进入病灶处。在导丝引导作用下使导引管60进入患者血管并将网篮组件30送入病灶处,再控制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驱动驱动组件40沿图2中箭头X1所示方向发生纵向位移,以便于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30的扩张程度,使得控制网篮组件30能够逐渐地撑开血管,以对病灶处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控制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驱动驱动组件40沿图3中箭头X2所示方向发生纵向位移,以带动网篮组件30进行收缩,便于网篮组件30在血管内移动。
具体地,驱动组件40包括:同轴套设于主导管10并被驱动管20所驱动沿纵向发生位移的衔接卡环43,同轴内设于主导管10并连接衔接卡环43的衔接管44,以及沿纵向嵌设于衔接管44前端并至少部分延伸出主导管10的衔接套管45,衔接套管45套设于导引管60外侧并连接网篮组件30。
通过驱动管20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位移,以使得衔接卡环43能够在纵向发生位移的过程中驱动网篮组件30实现扩张或收缩。以通过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绕图2中箭头P1所示方向进行转动,驱动管20沿图2箭头X1所示方向发生纵向位移为例,驱动管20将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位移,以控制网篮组件30逐渐扩张。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按下控制按钮使拉杆沿其延伸方向上(即Z方向上)进行伸缩以带动电极结构实现扩张而言,通过该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进行转动的方式,以便于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30的扩张程度,使得控制网篮组件30能够逐渐地撑开血管,避免对血管壁造成损伤,现有技术难以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30的扩张程度导致容易对血管壁造成损伤。相应的,通过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绕图3中箭头P2所示方向进行转动,驱动管20沿图3箭头X2所示方向发生纵向位移,驱动管20将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实现精准地控制网篮组件30逐渐收缩。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夹角α的度数,以调节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的移动分量。从而控制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位移的移动分量,以实现调节网篮组件30的扩张幅度及扩张精准度。
进一步地,如图9至图11所示,衔接管44径向向外凸设形成若干贯穿主导管10侧壁并至少部分延伸入衔接卡环43的衔接块441;主导管10侧壁形成若干呈纵向分布以用于引导衔接块441纵向位移的限位槽101。该限位槽101沿径向方向贯穿主导管10侧壁,以提高引导衔接块441沿纵向发生位移时的稳定性。衔接卡环43在沿纵向位移的过程中将通过衔接块441同步带动衔接管44位移,以使得衔接管44带动衔接套管45沿纵向发生位移,使得衔接套管45能够在导引管60外侧纵向位移以带动网篮组件30实现扩张或收缩。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如图9所示,驱动管20与衔接卡环43固定连接,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转动并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同步带动衔接块441使衔接管44驱动衔接套管45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网篮组件30进行扩张或收缩。通过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绕轴线P进行转动,以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轴向转动,并带动传动件21进行周向转动,以使传动件21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部11所引导从而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实现驱动管20在转动的过程中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并通过驱动管20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位移,以使得衔接卡环43能够在纵向发生位移的过程中同步带动衔接块441使衔接管44驱动衔接套管45沿纵向发生位移,从而驱动网篮组件30进行扩张或收缩。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衔接卡环43形成周向围设于衔接块441外侧的第一环形腔431,以供衔接卡环43相对于衔接块441轴向转动。当衔接卡环43被驱动管20同步带动进行轴向转动时,通过第一环形腔431使得衔接卡环43能够相对于衔接块441实现轴向转动,配合限位槽101能够限制衔接块441发生轴向转动,以便于衔接卡环43流畅地进行轴向转动。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与图14所示,驱动管20与衔接卡环43形成转动连接,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以同步带动衔接块441使衔接管44驱动衔接套管45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网篮组件30进行扩张或收缩。驱动管20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相对于衔接卡环43进行转动,避免带动衔接卡环43同步转动。通过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绕轴线P进行转动,并带动传动件21进行周向转动,以使传动件21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部11所引导从而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实现驱动管20在转动的过程中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并通过驱动管20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位移,以使得衔接卡环43能够在纵向发生位移的过程中同步带动衔接块441使衔接管44驱动衔接套管45沿纵向发生位移,从而驱动网篮组件30进行扩张或收缩。
进一步地,驱动管20靠近衔接卡环43的端部径向向外凸设形成凸出部22,凸出部22至少部分延伸入衔接卡环43;衔接卡环43形成周向围设于凸出部22外侧的第二环形腔432,以供驱动管20相对于衔接卡环43轴向转动。在驱动管20进行轴向转动时,将同步带动凸出部22在第二环形腔432内转动,以通过第二环形腔432使得驱动管20能够相对于衔接卡环43实现轴向转动,以避免带动衔接卡环43同步转动,从而便于驱动管20相对于衔接卡环43流畅地进行轴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凸出部22可以设置为如图14中所示的环状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周向分布于驱动管20靠近衔接卡环43的端部的若干凸块(未示出),只要能够在第二环形腔432内实现转动均可。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驱动管20设置与衔接卡环43形成转动连接的衔接壳体46,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转动时通过衔接壳体46带动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以同步带动衔接块441使衔接管44驱动衔接套管45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网篮组件30进行扩张或收缩。驱动管20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带动衔接壳体46相对于衔接卡环43进行转动,避免带动衔接卡环43同步转动。通过控制驱动管20相对于主导管10绕轴线P进行转动,并带动衔接壳体46在衔接卡环43上进行转动,同时带动传动件21进行周向转动,以使传动件21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部11所引导从而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实现驱动管20在转动的过程中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并通过驱动管20同步带动衔接壳体46使衔接卡环43沿纵向发生位移,以使得衔接卡环43能够在纵向发生位移的过程中同步带动衔接块441使衔接管44驱动衔接套管45沿纵向发生位移,从而驱动网篮组件30进行扩张或收缩。
进一步地,衔接卡环43径向向内凹设形成环形枢转槽433,衔接壳体46被构造出至少部分径向延伸入环形枢转槽433的活动端461,以供衔接壳体46相对于衔接卡环43轴向转动。在驱动管20进行轴向转动时,将同步带动衔接壳体46使其活动端461在环形枢转槽433内转动,由于活动端461在环形枢转槽433内转动,使衔接卡环43能够支撑衔接壳体46轴向转动,以便于衔接壳体46在转动的过程中同步带动衔接卡环43发生纵向位移。
如图1与图9所示,主导管10纵向两端分别径向向外凸设形成用于限制衔接卡环43纵向位移的第一凸座102与第二凸座103,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还包括同轴设置于主导管10内的导向管17,导向管17轴向嵌设于第二凸座103,并部分活动轴向延伸入衔接管44。导向管17套设于导引管60外侧。通过第一凸座102与第二凸座103用于限制衔接卡环43的纵向位移距离。通过导向管17能够对导引管60起到导引支撑的作用。在衔接管44沿纵向发生位移时,能够在导向管17的外侧进行纵向位移,以通过导向管17提高衔接管44纵向位移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网篮组件30包括:可变径的扩张部31,形成于扩张部31并连接衔接套管45的第一网端32,沿纵向相对于第一网端32的第二网端33,套设于导引管60外侧并连接第二网端33的导向帽34,以及间隔设置于扩张部31的若干作业单元35。第一网端32与衔接套管45以及第二网端33与导向帽34均可通过注塑、热熔、粘接等方式连接。通过导向帽34使扩张部31在导丝(未示出)引导作用下进入血管内,以便于穿过阻塞物(例如,血栓)。在衔接套管45被衔接管44所驱动沿图2中箭头X1所示方向发生纵向位移时,将带动第一网端32同步运动,以使扩张部31的直径变大,从而撑开血管。在衔接套管45被衔接管44所驱动沿图3中箭头X2所示方向发生纵向位移时,将带动第一网端32同步运动,以使扩张部31的直径变小,从而取消对血管的撑开作用。可选地,作业单元35可被配置为压电晶体、射频电极、微波发生元件、回声定位换能器等。
如图1所示,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还包括:底座50,底座50包括至少一个贴合人体肢体的翼板51,翼板51被构造出分别连接第一凸座102与第二凸座103的第一连接部52与第二连接部53,翼板51远离第一连接部52与第二连接部53的一侧形成通孔54。通过第一凸座102与第二凸座103连接第一连接部52与第二连接部53,以将底座50固定于主导管10。通过将翼板51贴合人体肢体,可选地,再利用弹性绳(未示出)穿过通孔54,以此将底座50捆绑固定于患者肢体,以对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100实现固定。
如图15与图16所示,网篮组件30沿纵向的前端设置网罩单元80,网罩单元80打开后形成漏斗状,直径范围为3-30毫米。优选地,当网罩单元80套设于网篮组件30的外侧,网篮组件30在扩张的过程中能够对网罩单元80施加向外扩张的作用力,网罩单元80向外释放并形成如图15与图16中所示的打开状态。可选地,网罩单元80也可设置于网篮组件30的内侧;当网篮组件30扩张时,使网罩单元80失去网篮组件30对网罩单元80向内施加的力并形成如图16中所示的打开状态。网罩单元80由条状镍钛合金编织而成,每英寸编织数为5-20。网罩单元80可阻隔碎血栓或血栓的分解物等,以防止碎血栓或血栓的分解物游离到血管其他区域,以形成二次血栓。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导管,轴向套设于所述主导管外侧的驱动管;
所述主导管侧壁至少部分形成引导所述驱动管相对于主导管转动时沿纵向发生位移的引导部,所述驱动管周向设置至少一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传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被配置为围绕所述主导管的侧壁沿纵向呈螺旋形排布的螺旋槽,所述螺旋槽引导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所述螺旋槽所形成的螺旋方向与所述主导管所形成的径线方向形成设定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0°且小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螺旋槽,所述传动件接合于所述螺旋槽并被所述螺旋槽所引导。
4.一种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轴向贯穿所述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的导引管,形成于所述导引管末端的网篮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的驱动组件;
所述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带动所述驱动组件沿纵向发生位移以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同轴套设于所述主导管并被所述驱动管所驱动沿纵向发生位移的衔接卡环,同轴内设于所述主导管并连接所述衔接卡环的衔接管,以及沿纵向嵌设于所述衔接管前端并至少部分延伸出所述主导管的衔接套管,所述衔接套管套设于所述导引管外侧并连接所述网篮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管径向向外凸设形成若干贯穿所述主导管侧壁并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衔接卡环的衔接块;
所述主导管侧壁形成若干呈纵向分布以用于引导所述衔接块纵向位移的限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卡环形成周向围设于所述衔接块外侧的第一环形腔,以供所述衔接卡环相对于所述衔接块轴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管与所述衔接卡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卡环转动并沿纵向发生位移,以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块使所述衔接管驱动所述衔接套管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或者所述驱动管与所述衔接卡环形成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带动所述衔接卡环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以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块使所述衔接管驱动所述衔接套管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管设置与所述衔接卡环形成转动连接的衔接壳体,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转动时通过衔接壳体带动所述衔接卡环沿纵向发生同步位移,以同步带动所述衔接块使所述衔接管驱动所述衔接套管沿纵向发生位移,驱动所述网篮组件进行扩张或收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管靠近所述衔接卡环的端部径向向外凸设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衔接卡环;
所述衔接卡环形成周向围设于所述凸出部外侧的第二环形腔,以供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衔接卡环轴向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卡环径向向内凹设形成环形枢转槽,所述衔接壳体被构造出至少部分径向延伸入所述环形枢转槽的活动端,以供所述衔接壳体相对于所述衔接卡环轴向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篮组件包括:可变径的扩张部,形成于所述扩张部并连接所述衔接套管的第一网端,沿纵向相对于第一网端的第二网端,套设于所述导引管外侧并连接所述第二网端的导向帽,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扩张部的若干作业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10478.XU CN220237543U (zh) | 2023-06-14 | 2023-06-14 | 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10478.XU CN220237543U (zh) | 2023-06-14 | 2023-06-14 | 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37543U true CN220237543U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9264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510478.XU Active CN220237543U (zh) | 2023-06-14 | 2023-06-14 | 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37543U (zh) |
-
2023
- 2023-06-14 CN CN202321510478.XU patent/CN2202375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S2861025T3 (es) | Dispositivos para la extracción del tejido lenticular | |
US20160374721A1 (en) | Lead extrac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 |
EP4445851A2 (en) | Transcatheter device for interatrial anastomosis | |
WO2021248878A1 (zh) | 一种血栓处理平台 | |
CN214017733U (zh) | 一种房间隔造口装置 | |
CN105073035A (zh) | 筛窦炎治疗设备和治疗方法 | |
EP2939619B1 (en) | Pericardium puncture needle assembly | |
CN220237543U (zh) | 一种旋转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 |
CN113648023B (zh) | 一种治疗血栓和钙化病变的修复球囊 | |
CN111714261A (zh) | 管腔吻合支撑扩张器 | |
CN109550104B (zh) | 一种可封堵的静脉导管装置 | |
CN220443021U (zh) | 一种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 |
CN210541957U (zh) | 一种异轴驱动式血管支架输送系统 | |
CN110037754B (zh) | 血管腔内活检装置及活检系统 | |
CN113317825A (zh) | 一种房间隔缺损封堵及其输送装置 | |
CN109550103B (zh) | 一种可封堵的静脉导管装置 | |
CN112089513A (zh) | 一种异轴驱动式血管支架输送系统 | |
CN219700050U (zh) | 一种房间隔切割刀装置 | |
CN217525509U (zh) | 导丝跨瓣器及介入器械的引导系统 | |
CN218356194U (zh) | 一种改进型的猪尾巴探针 | |
CN215535329U (zh) | 原位开窗器械 | |
CN213465186U (zh) | Ptcd穿刺通道封堵装置 | |
CN113520526B (zh) | 一种股动脉血管穿刺溶栓防护装置 | |
CN219109642U (zh) | 血栓清除装置 | |
CN118161239B (zh) | 可视化气腹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