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9572U -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9572U
CN220229572U CN202321443018.XU CN202321443018U CN220229572U CN 220229572 U CN220229572 U CN 220229572U CN 202321443018 U CN202321443018 U CN 202321443018U CN 220229572 U CN220229572 U CN 2202295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tifying
water
pipe
water outle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30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丽利
王明
辛森森
熊晓俊
谢亚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430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295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95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95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进水管组件应用于电热水器,进水管组件包括内管、外管和整流件,内管具有上升流道;外管套设于内管外,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有与上升流道依次连通的下降流道和下降出水口,外管上设有与下降流道连通的多个管壁出水孔;整流件套设于内管外并位于下降出水口处,整流件设于管壁出水孔的下方,整流件与内管之间形成有与下降出水口依次连通的整流出水通道和整流出水口,整流件上设有与整流出水通道连通的多个整流出水孔,整流出水孔的孔径小于管壁出水孔的孔径。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管组件能够在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的情况下,降低电热水器的组装难度。

Description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热水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电热水器通电后便可以加热产生热水供用户使用。现有技术中,电热水器的内胆上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为了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在进水管位于内胆中的管口处设置挡水板,通过挡水板减小进入到内胆中的冷水对已被加热的热水所产生的影响,以提高热水输出率。但是,在实际生产组装过程中,挡水板需要从内胆的胆口处装入并固定在内胆底部,挡水板的生产组装难度大,导致电热水器的组装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旨在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的情况下,降低电热水器的组装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进水管组件,应用于电热水器,进水管组件包括:
内管,具有上升流道;
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上升流道依次连通的下降流道和下降出水口,所述外管上设有与所述下降流道连通的多个管壁出水孔;以及
整流件,套设于所述内管外并位于所述下降出水口处,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管壁出水孔的下方,所述整流件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下降出水口依次连通的整流出水通道和整流出水口,所述整流件上设有与所述整流出水通道连通的多个整流出水孔,所述整流出水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管壁出水孔的孔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出水孔的孔径不大于3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外管上并与所述外管一体成型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套设于所述外管上,所述整流件的上端与所述外管的外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的上端焊接或者粘接于所述外管下端的外周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为编织网或者冲孔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组件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于所述下降出水口处,所述导流件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出水通道,所述导流出水通道连通所述下降流道和所述整流出水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出水通道向下延伸设置,部分所述导流出水通道显露于所述整流件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套设于所述内管上并位于所述管壁出水孔的下方,所述导流件的上端设于所述下降流道内并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分别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整流件套设于所述导流件上并设于所述环形安装槽内,所述整流件的上端设于所述外管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环形安装槽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热水器,电热水器包括内胆及如上所述的进水管组件,所述内胆上设有水管接口,所述进水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水管接口连接,所述外管和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内胆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整流件套设于内管外并位于下降出水口处,整流件设于外管的管壁出水孔的下方,整流件与内管之间形成有整流出水通道和整流出水口,从内管引入的冷水能够依次流经上升流道、下降流道、整流出水通道和整流出水口后流至内胆内,以对进水进行缓冲处理,整流出水通道有利于增加冷水向下流动的长度;外管上的多个管壁出水孔和整流件上的多个整流出水孔都能够改变水流的方向,以对进水进行缓冲处理,减缓了进入的冷水直冲内胆上层的热水;并且,整流件上的整流出水孔的孔径小于外管的管壁出水孔的孔径,使得整流件的内壁相对于外管的内管壁更有利于将进水向下导向,进入的部分冷水能够沿整流件的内壁顺畅的向下流动至内胆的底部后再缓慢逐渐上升,减缓了冷水对内胆上层热水的冲击,如此有利于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同时,电热水器在组装时,仅需将进水管组件直接安装于内胆上,无需在内胆中额外增设挡水板,降低了电热水器的组装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进水管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结构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的整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进水管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E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10中F处的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进水管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G处的放大图;
图14为图13中H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电热水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电热水器通电后便可以加热产生热水供用户使用。现有技术中,电热水器的内胆上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为了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在进水管位于内胆中的管口处设置挡水板,通过挡水板减小进入到内胆中的冷水对已被加热的热水所产生的影响,以提高热水输出率。但是,在实际生产组装过程中,挡水板需要从内胆的胆口处装入并固定在内胆底部,挡水板的生产组装难度大,导致电热水器的组装效率低。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进水管组件以及包括该进水管组件的电热水器,该进水管组件应用于电热水器,能够在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的情况下降低电热水器的组装难度。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管组件的一实施例中,进水管组件应用于电热水器,进水管组件包括内管10、外管20及整流件30,内管10具有上升流道11;外管20套设于所述内管10外,所述外管20与所述内管1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上升流道11依次连通的下降流道21和下降出水口,所述外管20上设有与所述下降流道21连通的多个管壁出水孔22;整流件30套设于所述内管10外并位于所述下降出水口处,所述整流件30设于所述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所述整流件30与所述内管1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下降出水口依次连通的整流出水通道31和整流出水口32,所述整流件30上设有与所述整流出水通道31连通的多个整流出水孔33,所述整流出水孔33的孔径小于所述管壁出水孔22的孔径。
可以理解的是,整流件30设于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整流件30上设有多个整流出水孔33,即整流件30不会对管壁出水孔22进行遮挡,整流出水孔33设于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整流件30可以为具有多个整流出水孔33的套管结构,或者为具有多孔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可以单层或者多层,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管壁出水孔22和整流出水孔33的形状在此不作限定,例如但不局限于:圆形、三角形、矩形、或者多边形等。至于整流件30的具体位置,在此不作限定,例如整流件30可以设于外管20内,或者设于外管20外,或者沿外管20的管壁延伸,具体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
进一步地,在冷水从进水管组件进入电热水器的内胆过程中,冷水从内管10一端的进水口进入,沿上升流道11流动至下降流道21内,并经下降出水口流动至整流出水通道31内,利用外管20与内管10之间的下降流道21可以对高速流动的冷水进行初步缓冲处理,以及,利用整流件30和内管10之间的整流出水通道31也能够对高速流动的冷水进行进一步地缓冲处理。
冷水还能够从外管20的管壁出水孔22流动至内胆内,由于管壁出水孔22的孔径较小,可以进一步地起到缓冲水流的作用;冷水还可以从整流件30上的整流出水孔33流动至内胆内,由于整流出水孔33的孔径小于管壁出水孔22的孔径,整流出水孔33进一步地起到了缓冲水流的作用,并且整流件30设于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整流件30的内壁相对于外管20的内壁更利于对冷水进行导流,以使冷水沿整流件30的内壁能够顺畅的向下流动,也即能够顺畅的向内胆的底部流动,也就是说,整流件30的整流出水通道31、整流出水口32和整流出水孔33,能够更进一步地对水流进行减速,以确保从进水管组件流出的冷水能够有效的分散至内胆的底部,减少了冷水对内胆上层热水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
此外,进入进水管组件的冷水从整流出水口32流动至内胆中,即便管壁出水孔22和整流出水孔33因杂质或者水垢发生堵塞,整流出水口32还可以继续供冷水流入,从而避免了进水管组件堵塞的情况发生,确保冷水可以进入内胆中。而且,本方案的进水管组件在组装时,可以直接将进水管组件安装于内胆上,无需在内胆中额外增设挡水板,如此可以简化电热水器的组装难度,提高电热水器的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整流件30套设于内管10外并位于下降出水口处,整流件30设于外管20的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整流件30与内管10之间形成有整流出水通道31和整流出水口32,从内管10引入的冷水能够依次流经上升流道11、下降流道21、整流出水通道31和整流出水口32后流至内胆内,以对进水进行缓冲处理,整流出水通道31有利于增加冷水向下流动的长度;外管20上的多个管壁出水孔22和整流件30上的多个整流出水孔33都能够改变水流的方向,以对进水进行缓冲处理,减缓了进入的冷水直冲内胆上层的热水;并且,整流件30上的整流出水孔33的孔径小于外管20的管壁出水孔22的孔径,使得整流件30的内壁相对于外管20的内管10壁更有利于将进水向下导向,进入的部分冷水能够沿整流件30的内壁顺畅的向下流动至内胆的底部后再缓慢逐渐上升,减缓了冷水对内胆上层热水的冲击,如此有利于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同时,电热水器在组装时,仅需将进水管组件直接安装于内胆上,无需在内胆中额外增设挡水板,降低了电热水器的组装难度。
为了提高整流件30的缓冲水流的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出水孔33的孔径不大于3mm。如此设置,使得整流出水孔33的孔径较小,确保了冷水在穿过整流出水孔33流入内胆时,整流出水孔33能够对冷水进行缓冲限流。并且,整流出水孔33的孔径较小,还利于将部分冷水向下导向,使得冷水能够沿整流件30的内壁顺畅的向下流动,如此有利于冷水向内胆的底部流动,减缓了冷水对内胆上层热水的冲击。整流出水孔33的孔径可以为1mm,或者2mm,或者3mm等,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请参阅图6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30设于所述外管20上并与所述外管20一体成型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一体成型的整流件30与外管20可以由塑胶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具体可以根据一体成型的工艺进行确定,在此不作限定。通过将整流件30与外管20一体成型设置,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进水管组件的生产成本。此外,整流件30可以设于外管20的下端边缘,整流件30的上端边缘与外管20的下端边缘可以重合设置,如此有利于提高整流件30与外管20的一致性。
请参阅图9至图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30套设于所述外管20上,所述整流件30的上端与所述外管20的外壁连接。如此设置,即整流件30套设于外管20外,整流件30的上端的内壁与外管20的外壁连接,至于整流件30的上端与外管20的管壁连接的具体位置,在此不作限定,仅需整流件30设于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即可。本方案便于将整流件30设于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也即便于将管壁出水孔22显露出来,外管20的管壁出水孔22和整流件30的整流出水孔33均能对冷水进行缓冲,如此有利于提高进水管组件对水流的缓冲效果。整流件30与外管2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焊接,或者粘接,或者采用连接件进行连接等,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30的上端焊接或者粘接于所述外管20下端的外周壁上。可以理解的是,进水管组件在组装时,先将整流件30焊接或者粘接于外管20上,再将外管20套设于内管10上。整流件30的上端与外管20的下端连接,管壁出水孔22可以设于外管20的下端,仅需整流件30的上端位于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即可,如此使得管壁出水孔22和整流件30都远离内胆上层的热水,有利于进水管组件将冷水传输至向内胆的底部,减少了冷水对内胆上层热水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30为编织网或者冲孔网。当整流件30为编织网时,整流件30可以粘接于外管20上;当整流件30为冲孔网时,整流件30可以焊接或粘接于外管20上。整流件30可以为单层网或者多层网,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组件还包括导流件40,所述导流件40设于所述下降出水口处,所述导流件40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出水通道41,所述导流出水通道41连通所述下降流道21和所述整流出水通道31。
可以理解的是,导流件40上的导流出水通道41的数量可以有两个,三个,或者多个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导流出水通道41可以沿外管20的轴向延伸设置,导流出水通道41用于将下降流道21中的水向整流出水通道31导向,也即导流出水通道41用于将水向下导向,如此有利于冷水向内胆的底部流动,从而减缓冷水对内胆上层热水的冲击,有利于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此外,导流件40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但不局限于:塑胶或者陶瓷等,非金属材料的导流件40在内胆中长时间使用时不易粘附水垢,从而能避免导流出水通道41堵塞,如此确保了进水管组件能够正常向内胆供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出水通道41向下延伸设置,部分所述导流出水通道41显露于所述整流件30外。如此设置,即进入进水管组件的冷水,能够沿下降流道21流入导流出水通道41,并沿导流出水通道41导向流动至整流出水口32的下方后流入内胆中,也就是说,冷水能够沿导流出水通道41流动至内胆中,如此有利于提高冷水向内胆底部流动的顺畅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40套设于所述内管10上并位于所述管壁出水孔22的下方,所述导流件40的上端设于所述下降流道21内并与所述内管10和所述外管20分别抵接。如此设置,即导流件40设于内管10上,且导流件40上端的外壁与外管20的内壁抵接,导流件40上端的内壁与内管10的外壁抵接,如此便于对导流件40进行固定,而且还利于水流沿导流出水通道41导向流动,避免水流在下降出水口处出现乱流的情况。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40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安装槽42,所述整流件30套设于所述导流件40上并设于所述环形安装槽42内,所述整流件30的上端设于所述外管20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导流件40上设置环形安装槽42,便于对整流件30进行限位固定,无需额外增设固定件对整流件30进行固定。整流件30的上端设于外管20内,即导流件40的上端和整流件30的上端均自下降出水口插设于下降流道21内,如此使得导流件40的导流出水通道41能够对下降流道21内的水进行导流,以及整流件30的内壁也能够对下降流道21内的水进行导流。整流件30的外壁可以与外管20的内壁抵接,当然,整流件30的外壁也可以与外管20的内壁具有较小的间隙,如此方便整流件30的上端设于外管20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件30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环形安装槽42的深度。如此设置,方便整流件30安装于导流件40上后,导流件40的上端和整流件30的上端同时插设于下降流道21内,避免整流件30的厚度过厚而导致在安装过程中与外管20发生干涉,提高组装效率。
为了方便对进水管组件进行组装,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进水管组件还包括堵头50,所述堵头50设于所述外管20远离所述整流件30的一端,所述堵头50与所述外管20和所述内管10连接,以密封所述外管20和所述内管10的端部。一方面,防止内管10中的水流直接沿内管10的轴向流出,降低冷水对热水的扰动,另一方面,防止外管20中的水流直接通过外管20沿外管20的轴向流出,进一步降低冷水对热水的扰动。
在一实施例中,内管10的上端设有通孔12,上升流道11的水从通孔12进入下降流道21内,通过在内管10上设置通孔12,不仅可以有效连通上升流道11和下降流道21,而且通孔12的结构简单,生产工艺难度较低,生产成本低。再者,通过通孔12可以有效改变进水管组件中的水流方向,防止水流沿内管10的轴向冲击进水管组件,或冷水沿内管10的轴向冲击并扰动热水。
在一实施例中,进水管组件还包括安装座60,内管10的一端安装于安装座60上,安装座60安装于电热水器的内胆的水管接口处,如此方便进水管组件安装于内胆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热水器,该电热水器包括内胆和进水管组件,所述内胆上设有水管接口,所述进水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水管接口连接,所述外管20和所述整流件30设于所述内胆内,所述进水管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热水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进水管组件,应用于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管,具有上升流道;
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上升流道依次连通的下降流道和下降出水口,所述外管上设有与所述下降流道连通的多个管壁出水孔;
整流件,套设于所述内管外并位于所述下降出水口处,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管壁出水孔的下方,所述整流件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下降出水口依次连通的整流出水通道和整流出水口,所述整流件上设有与所述整流出水通道连通的多个整流出水孔,所述整流出水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管壁出水孔的孔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出水孔的孔径不大于3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外管上并与所述外管一体成型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套设于所述外管上,所述整流件的上端与所述外管的外壁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的上端焊接或者粘接于所述外管下端的外周壁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为编织网或者冲孔网。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组件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于所述下降出水口处,所述导流件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出水通道,所述导流出水通道连通所述下降流道和所述整流出水通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出水通道向下延伸设置,部分所述导流出水通道显露于所述整流件外。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套设于所述内管上并位于所述管壁出水孔的下方,所述导流件的上端设于所述下降流道内并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分别抵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整流件套设于所述导流件上并设于所述环形安装槽内,所述整流件的上端设于所述外管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进水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环形安装槽的深度。
12.一种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胆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进水管组件,所述内胆上设有水管接口,所述进水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水管接口连接,所述外管和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内胆内。
CN202321443018.XU 2023-06-06 2023-06-06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Active CN2202295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3018.XU CN220229572U (zh) 2023-06-06 2023-06-06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3018.XU CN220229572U (zh) 2023-06-06 2023-06-06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9572U true CN220229572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96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43018.XU Active CN220229572U (zh) 2023-06-06 2023-06-06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295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229572U (zh) 进水管组件和电热水器
CN209839199U (zh) 一种分体式龙头本体水路固定结构和分体式龙头本体
CN110701791A (zh) 导流组件及储水式热水器
CN213631721U (zh) 一种自然分层布水器
CN212615137U (zh) 水轮机出水底座结构
CN210532669U (zh) 发热体组件及采用发热体组件的电加热饮水装置
CN221121007U (zh) 一种用于水龙头的过水阀芯
CN221034183U (zh) 一种具有集成水路的抽拉式水龙头
CN218315157U (zh) 一种尼龙管定径套
CN214789386U (zh) 一种双水路即热龙头
CN211680640U (zh) 电极握杆
CN216204367U (zh) 一种热水器进水管结构
CN217429779U (zh) 一种出水口稳流结构
CN212585567U (zh) 换热芯组件和换热器
CN212643627U (zh) 一种水龙头
CN205013847U (zh) 淋浴龙头引擎固定结构
CN214662253U (zh) 一种桥式龙头
US729358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cluding backflow in a mixing valve subjected to unbalanced inlet pressure
CN218818697U (zh) 一种多流道连接组件
CN220318674U (zh) 微细气泡生成器以及抽拉水龙头
CN216522390U (zh) 热水器的内胆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CN213268129U (zh) 一种模块化安装的感应龙头
CN214838728U (zh) 大型轴流式止回阀体铸钢件
CN216430631U (zh) 一种改进型水龙头
CN221259975U (zh) 一种超声波流量计整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