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13705U -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13705U
CN220213705U CN202320879430.XU CN202320879430U CN220213705U CN 220213705 U CN220213705 U CN 220213705U CN 202320879430 U CN202320879430 U CN 202320879430U CN 220213705 U CN220213705 U CN 2202137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output
micro
radio frequency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794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晓
蒋海如
麦康世
王辉彬
王雪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794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137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13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137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所述电路包括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设有至少一组微电流控制端和至少一组射频控制端;至少一个微电流电路,每个所述微电流电路与一组所述微电流控制端电连接;至少一组微电流电极,一个所述微电流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有一组微电流电极;至少一个射频电路,每个所述射频电路与一组所述射频控制端电连接;至少一组射频电极,一个所述射频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有一组射频流电极。本申请中将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单独设置,控制芯片通过微电流控制端和射频控制端分别对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进行控制,微电流和射频都能够独立控制和独立输出,实现了微电流和射频的隔离。

Description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美容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背景技术
随着家用美容仪的普及,用户对家用美容仪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美容功效,越来越多的美容仪设置RF射频电流和EMS微电流两种输出电流可供选择,然而,大部分美容仪中RF射频电流和EMS微电流只能先后输出,无法实现同时输出,部分能够同时输出RF射频电流和EMS微电流的美容仪,其中的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之间存在共用电路,这使得RF射频电流或EMS微电流的电流控制存在一定难度,无法准确调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进行隔离的美容仪输出电路。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美容仪输出电路,包括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设有至少一组微电流控制端和至少一组射频控制端;
至少一个微电流电路,每个所述微电流电路与一组所述微电流控制端电连接;
至少一组微电流电极,一个所述微电流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有所述一组微电流电极;
至少一个射频电路,每个所述射频电路与一组所述射频控制端电连接;
至少一组射频电极,一个所述射频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有所述一组射频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微电流控制端包括微电流供电控制端和微电流输出控制端;
所述微电流电路包括电连接的微电流供电子电路和微电流输出子电路,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供电;
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与所述微电流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与所述微电流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微电流供电控制端包括微电流驱动端和微电流调节端;
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和第一调压子电路;
所述微电流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微电流调节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微电流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
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一组微电流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控制端包括射频供电控制端和射频输出控制端;
所述射频电路包括电连接的射频供电子电路和射频输出子电路,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供电;
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与所述射频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与所述射频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供电控制端包括射频驱动端和射频调节端;
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和第二调压子电路;
所述射频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射频调节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三信号输出端和第四信号输出端;
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包括MOS驱动芯片、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第二变压器;
所述第三信号输出端与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信号输出端与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一组射频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美容仪,包括如前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将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单独设置,控制芯片通过微电流控制端和射频控制端分别对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进行控制,微电流和射频都能够独立控制和独立输出,实现了微电流和射频的隔离。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美容仪输出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美容仪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美容仪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美容仪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之三。
附图标记对照表:
控制芯片01:微电流供电控制端11、微电流输出控制端12、射频供电控制端13、射频输出控制端14;
微电流电路02: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
微电流电极对03;
射频电路04:射频供电子电路41、射频输出子电路42;
射频电极对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美容仪输出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
控制芯片01,控制芯片01设有至少一组微电流控制端和至少一组射频控制端;
至少一个微电流电路02,每个微电流电路02与一组微电流控制端电连接;
至少一组微电流电极03,一个微电流电路02的输出端电连接有一组微电流电极03;
至少一个射频电路04,每个射频电路04与一组射频控制端电连接;
至少一组射频电极05,一个射频电路04的输出端电连接有一组射频电极05。
具体来说,控制芯片01采用单片机,微电流控制端和射频控制端为单片机的I/O端口,通过在单片机内烧写应用程序,控制单片机的微电流控制端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微电流电路02以调整从一组微电流电极03输出的微电流的输出频率和电压等,同时控制射频控制端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射频电路04以调整从一组射频电极05输出的射频电流的输出频率和电压等。需要说明的是,单片机的使能电路具体参见图2,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每个微电流电路02连接一组微电流电极03输出一路EMS微电流,每个射频电路04连接一组射频电极05输出一路射频电流。美容仪输出电路中可以根据需求,对微电流电路02和射频电流04的数量进行调整。每组微电流电极03包括两个电极,例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第一组微电流电极输出第一路EMS微电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为第二组微电流电极输出第二路EMS微电流。每组射频电极05包括两个电极,例如,第四电极和第五电极为第一组射频电极输出第一路射频电流,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为第二组射频电极输出第二路射频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将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单独设置,控制芯片通过微电流控制端和射频控制端分别对微电流电路和射频电路进行控制,微电流和射频都能够独立控制和独立输出,实现了微电流和射频的隔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微电流控制端包括微电流供电控制端11和微电流输出控制端12;
微电流电路02包括电连接的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和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输出端与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电连接,用于为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供电;
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与微电流供电控制端11电连接,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与微电流输出控制端12电连接。
具体来说,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输出电压给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控制芯片01通过微电流供电控制端11调整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输出电压,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输出电压越大,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在微电流电极03上输出的电压越大。控制芯片01通过微电流输出控制端12输出微电流驱动信号驱动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将微电流驱动信号转换为电压波形从微电流电极03输出,从而在与微电流电极03接触的皮肤上形成电流,控制芯片01通过微电流输出控制端12输出微电流驱动信号调整微电流电极03上输出的电流频率,微电流驱动信号可以是PWM信号或脉冲信号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微电流电路02由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和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两部分电路构成,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为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供电,控制芯片01通过微电流供电控制端11和微电流输出控制端12分别控制微电流电极03输出的EMS微电流的电压和频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微电流供电控制端11包括微电流驱动端IO_VCC_EMS1_EN和微电流调节端IO_EMS1_DC_PWM;
如图3所示,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和第一调压子电路;
微电流驱动端IO_VCC_EMS1_EN连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的使能端EN;
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的电压输出端LX和反馈端FB与第一调压子电路连接,微电流调节端IO_EMS1_DC_PWM与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连接。
其中,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采用DCDC转换芯片,其用于根据控制芯片01的微电流调节端IO_EMS1_DC_PWM输出的PWM信号调整输出至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的电压大小。
具体来说,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设有六个引脚,分别为正极端VIN、负极端GND、使能端EN、电压输出端LX、反馈端FB、自举端BOOT。
正极端VIN连接电源正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连接单片机VBAT引脚与电源正极连接。同时正极端VIN还通过电容C12与电源负极连接,从而对电源进行滤波。负极端GND连接电源负极。
使能端EN连接控制芯片01的微电流驱动端IO_VCC_EMS1_EN,当微电流驱动端IO_VCC_EMS1_EN输出高电平时,驱动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启动。
第一调压子电路包括电感L3、电阻R8、电阻R15、电阻R11、电容C14。其中,电感L3的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LX,电阻R8、电阻R15和电阻R11的一端均与反馈端FB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感L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微电流调节端IO_EMS1_DC_PWM连接;电容C14的一端连接在电感L3与电阻R8连接的一端,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电容C14的两端形成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也即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输出端,电容C14与电源负极连接的一端为负极输出端,另一端为正极输出端。
并且,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的电压输出端LX和自举端BOOT之间还连接有电容C8用于稳定输出电压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微电流输出控制端12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和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
如图3所示,微电流输出子电路22包括第一变压器T2、第一MOS管Q1A和第二MOS管Q1B,其中第一MOS管Q1A和第二MOS管Q1B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第一变压器T2的输入侧公共端(引脚3)与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同时第一变压器T2的输入侧公共端还通过单向二极管D2与电源负极连接,单向二极管D2的输入端与电源负极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T2的输入侧公共端连接;当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正极输出端输出的电流过大时,单向二极管D2被击穿,将电流导向电源负极,达到尖峰电流吸收的作用。
第一变压器T2的输入侧第一端(引脚4)与第一MOS管Q1A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Q1A的源极与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负极输出端(即电源负极)连接,第一MOS管Q1A的栅极与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连接。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向第一MOS管Q1A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A的漏极和源极导通;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向第一MOS管Q1A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A的漏极和源极管关断。
第一变压器T2的输入侧第二端(引脚1)与第二MOS管Q1B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1B的源极与微电流供电子电路21的负极输出端连接,第二MOS管Q1B的栅极与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连接。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向第二MOS管Q1B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时,第二MOS管Q1B的漏极和源极导通;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向第二MOS管Q1B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时,第二MOS管Q1B的漏极和源极管关断。
第一变压器T2的输出侧第一端(引脚5)和输出侧第二端(引脚8)分别与微电流电极03的两个电极连接。
具体来说,控制芯片01控制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和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输出一组互补的PWM信号,即当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输出低电平时,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输出高电平;当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输出高电平时,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输出低电平。
基于此,随着两路PWM信号的输出,第一MOS管Q1A和第二MOS管Q1 B交替导通,从而在第一变压器T2的输出侧输出流向交替变换的电流: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输出低电平、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输出高电平时,电流从输出侧第一端流向输出侧第二端;第一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A输出高电平、第二信号输出端IO_PWM_EMS1_B输出低电平时,电流从输出侧第二端流向输出侧第一端,电流流向的变换频率与两路PWM信号的频率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变压器T2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用于对输出到微电流电极03之间的电流进行滤波,提高电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一滤波电路包括连接在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的电阻R2,以及连接在电阻R2和输出侧第一端之间的电容C3、连接在电阻R2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的电容C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射频控制端包括射频供电控制端13和射频输出控制端14;
射频电路04包括电连接的射频供电子电路41和射频输出子电路42,射频供电子电路41的输出端与射频输出子电路42电连接,用于为射频输出子电路42供电;
射频供电子电路41与射频供电控制端13电连接,射频输出子电路42与射频输出控制端14电连接。
具体来说,射频供电子电路41输出电压给射频输出子电路42,控制芯片01通过射频供电控制端13调整射频供电子电路41的输出电压,射频供电子电路41的输出电压越大,射频输出子电路42在射频电极05上输出的电压越大。控制芯片01通过射频输出控制端14输出射频驱动信号驱动射频输出子电路42输出,从而在于射频电极05接触的皮肤上形成射频电流,控制芯片01通过射频输出控制端14输出射频驱动信号调整射频电极05上输出的射频电流的频率,射频驱动信号可以是PWM信号或脉冲信号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电路04由射频供电子电路41和射频输出子电路42两部分电路构成,射频供电子电路41为射频输出子电路42供电,控制芯片01通过射频供电控制端13和射频输出控制端14分别控制射频电极05输出的射频电流的电压和频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射频供电控制端包括射频驱动端IO_RF_DC_EN和射频调节端IO_RF_DC_PWM;
如图4所示,射频供电子电路41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4和第二调压子电路;
射频驱动端IO_RF_DC_EN连接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4的使能端EN;
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4的电压输出端LX和反馈端FB与第二调压子电路连接,射频调节端IO_RF_DC_PWM与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射频输出子电路连接。
其中,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4采用DCDC转换芯片,其用于根据控制芯片01的射频调节端IO_RF_DC_PWM输出的PWM信号调整输出值射频输出子电路42的电压大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射频的输出功率大于EMS微电流的输出功率,因此,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4的功率都应当大于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3。
具体来说,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4设有九个引脚,分别为正极端VIN、功率接地端PGND、模拟接地端AGND、使能端EN、电压输出端LX、反馈端FB、补偿端COMP、电源管理端SS、空引脚NC。
正极端VIN连接电源正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连接单片机VBAT引脚与电源正极连接。同时正极端VIN还通过电容C10与电源负极连接,从而对电源进行滤波。功率接地端PGND和模拟接地端AGND都连接电源负极。
使能端EN连接控制芯片01的射频驱动端IO_RF_DC_EN,当射频驱动端IO_RF_DC_EN输出高电平时,驱动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4启动。
第二调压子电路包括电感L4、电阻R9、电阻R13、电阻R16、电容C9、电容C16。其中,电感L4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LX,另一端通过电容C9与电源负极连接,电阻R9、电阻R13、电阻R16和电容C16的一端与反馈端FB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在电感L4和电容C9之间,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射频调节端IO_RF_DC_PWM,电阻R16和电容C16的另一端连接电源负极。电容C9的两端形成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也即射频供电子电路41的输出端,电容C9与电源负极连接的一端为负极输出端,另一端为正极输出端。
补偿端COMP和电源负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2和电容C17,电源管理端SS和电源负极之间串联有电容C15,空引脚NC悬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射频输出控制端14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和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
射频输出子电路42包括MOS驱动芯片U1、第三MOS管Q5、第四MOS管Q4和第二变压器T3。
MOS驱动芯片U1设有八个引脚,分别为电源端VDD、接地端GND、第一输入端INA、第二输入端INB、第一输出端OUTA、第二输出端OUTB、第一使能端ENBA、第二使能端ENBB。
电源端VDD和电源正极连接,接地端GND和电源负极连接,用于为MOS驱动芯片U1供电。
第一使能端ENBA与电源正极连接,用于驱动第一输入端INA和第一输出端OUTA启动。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与第一输入端INA连接,第一输出端OUTA与第三MOS管Q5的栅极连接,第三MOS管Q5的漏极与第二变压器T3的输入侧第一端(引脚3)连接,第三MOS管Q5的源极与射频供电子电路41的负极输出端连接。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输出PWM信号,当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为高电平时,第一输出端OUTA输出足够驱动第三MOS管Q5的电压,控制第三MOS管Q5的漏极和源极导通;当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为低电平时,第一输出端OUTA输出低电平,第三MOS管Q5的漏极和源极关断。
其中,第一输入端INA和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之间还连接有单向二极管D3,单向二极管D3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端INA连接,输出端与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连接,单向二极管D3的两端还并联有电阻R4。单向二极管D3和电阻R4用于在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的PWM信号骤升或骤降时进行放电保护。
第二使能端ENBB与电源正极连接,用于驱动第二输入端INB和第二输出端OUTB启动。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与第二输入端INB连接,第二输出端OUTB与第四MOS管Q4的栅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漏极与第二变压器T3的输入侧第二端(引脚1)连接,第四MOS管Q4的源极与射频供电子电路41的负极输出端连接。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输出PWM信号,当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为高电平时,第二输出端OUTB输出足够驱动第四MOS管Q4的电压,控制第四MOS管Q4的漏极和源极导通;当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为低电平时,第二输出端OUTB输出低电平,第四MOS管Q4的漏极和源极关断。
第二变压器T3的输入侧公共端(引脚2)与射频供电子电路41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二变压器T3的输出侧第一端(引脚4)和输出侧第二端(引脚6)分别与射频电极05的两个电极连接。
具体来说,控制芯片01控制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和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输出一组互补的PWM信号,即当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输出低电平时,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输出高电平;当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输出高电平时,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B输出低电平。
基于此,随着两路PWM信号的输出,第三MOS管Q5和第四MOS管Q4交替导通,从而在第二变压器T3的输出侧输出流向交替变换的电流: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输出低电平、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输出高电平时,电流从输出侧第一端流向输出侧第二端;第三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输出高电平、第四信号输出端IO_RF_PWMA输出低电平时,电流从输出侧第二端流向输出侧第一端,电流流向的变换频率与两路PWM信号的频率相同。
进一步地,第二变压器T3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用于对输出到射频电极05之间的电流进行滤波,提高电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二滤波电路包括串联后连接在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的电容C5、单向二极管D4和电容C6,单向二极管D4的输入端与电容C6连接,输出端与电容C5连接,以及连接在射频电极05之间的电阻R5,一端与单向二极管D4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5连接的电阻R3。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射频输出子电路42,由于射频电流所需的功率大于微电流,因此需要使用高功率的第三MOS管Q5和第四MOS管Q4,并设置MOS驱动芯片U1驱动,以使射频电流的输出功率满足要求。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美容仪: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美容仪,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美容仪输出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美容仪包括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美容仪输出电路,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美容仪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分别公开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设有至少一组微电流控制端和至少一组射频控制端;
至少一个微电流电路,每个所述微电流电路与一组所述微电流控制端电连接;
至少一组微电流电极,一个所述微电流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有所述一组微电流电极;
至少一个射频电路,每个所述射频电路与一组所述射频控制端电连接;
至少一组射频电极,一个所述射频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有所述一组射频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流控制端包括微电流供电控制端和微电流输出控制端;
所述微电流电路包括电连接的微电流供电子电路和微电流输出子电路,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供电;
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与所述微电流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与所述微电流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流供电控制端包括微电流驱动端和微电流调节端;
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和第一调压子电路;
所述微电流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微电流调节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流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
所述微电流输出子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微电流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一组微电流电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控制端包括射频供电控制端和射频输出控制端;
所述射频电路包括电连接的射频供电子电路和射频输出子电路,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供电;
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与所述射频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与所述射频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供电控制端包括射频驱动端和射频调节端;
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和第二调压子电路;
所述射频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射频调节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三信号输出端和第四信号输出端;
所述射频输出子电路包括MOS驱动芯片、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第二变压器;
所述第三信号输出端与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信号输出端与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MOS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射频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一组射频电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
10.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输出电路。
CN202320879430.XU 2023-04-18 2023-04-18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Active CN2202137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9430.XU CN220213705U (zh) 2023-04-18 2023-04-18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9430.XU CN220213705U (zh) 2023-04-18 2023-04-18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13705U true CN220213705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82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79430.XU Active CN220213705U (zh) 2023-04-18 2023-04-18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137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954B (zh) 功率晶体管栅极驱动器
EP3242385A1 (en) A load adaptable boost dc-dc power converter
CN102013800B (zh) 功率变换器装置
CN105827101A (zh) 电压转换集成电路、自举电路以及开关驱动方法
CN105515382B (zh) 一种无线供电系统的稳压控制电路
CN101207330A (zh) 用于两个输出电压的功率变换和调节的方法和装置
US11223271B2 (en) Gate drive adapter
CN205751480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电源驱动电路
CN220213705U (zh) 美容仪输出电路和美容仪
CN111870812B (zh) 电刺激输出电路
CN107272807B (zh) 自供电的源极驱动电路、源极驱动开关变换器和集成电路
CN205336116U (zh) 一种无线供电系统的稳压控制电路
CN107005157B (zh) Dc-dc转换器和相关联的方法和控制器
CN219960402U (zh) 一种切换电路
CN114222391A (zh) 一种可色温亮度调节的led恒流驱动电路
CN102026435B (zh)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CN210984237U (zh) Pwm转换电路和背光驱动电路
CN210780595U (zh) 一种用于聚焦超声核酸打断仪的超声波电源
CN103236785B (zh) 多电平输出电源转换器的电位切换装置
CN211352536U (zh) 恒流负载电路、背光调节电路、驱动板卡及电子设备
CN207969014U (zh) 一种led par灯驱动电路和led par灯
CN209593283U (zh) 双芯片电源电路
CN217606536U (zh) 一种背光驱动电路、背光驱动装置以及背光组件
CN216626112U (zh) 一种可色温亮度调节的led恒流驱动电路
CN108988830B (zh) 一种可编程边沿时间的脉冲信号发生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