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933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9332U
CN220209332U CN202321001791.0U CN202321001791U CN220209332U CN 220209332 U CN220209332 U CN 220209332U CN 202321001791 U CN202321001791 U CN 202321001791U CN 220209332 U CN220209332 U CN 220209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conductive terminals
terminals
differential signal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017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深
陈康
周伯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0179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9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9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9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列并设于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沿端子延伸方向延伸并依次连接的接触部、连接部和导接部,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弯折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位于接触部与弯折部之间,第二延伸部位于弯折部与导接部之间,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弯折部分别自对应的第一延伸部的外侧向外弯折形成,沿左右方向两个第二延伸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两个第一延伸部之间的最短距离。通过将弯折部自对应的第一延伸部的外侧向外弯折,便于调节两个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阻抗的大小,从而达到改善高频的效果。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改善高频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高速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沿左右方向排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一导接部和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导接部的一连接部,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包括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导接部之间,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同一侧弯折形成。
定义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邻近的一侧为内侧,相互远离的一侧为外侧,两个所述弯折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同一侧弯折,即其中一个所述弯折部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弯折,另一个所述弯折部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内弯折,因此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至少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最短距离,会因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延伸部要让位对应的所述弯折部的弯折而产生影响,即距离波动大,导致阻抗不稳定,进而影响高频特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通过将每一所述弯折部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弯折,便于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内侧之间距离的调节,进而调节阻抗的大小以及更好的控制阻抗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改善高频的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一导接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导接部的一连接部,多个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呈一排设置,同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沿左右方向排列;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包括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导接部之间,定义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邻近的一侧为第一内侧,相互远离的一侧为第一外侧,定义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邻近的一侧为第二内侧,相互远离的一侧为第二外侧,每一所述弯折部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向外弯折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
进一步,两个所述第一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3至0.35毫米。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和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偏移部,所述第一延伸段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偏移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段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偏移部使得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段往同一侧偏移。
进一步,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的所述第一内侧彼此平行设置,且定义两者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的所述第一内侧也相互平行,定义两者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
进一步,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均具有多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中上下对应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段及所述接触部分别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错开。
进一步,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向外弯折并在上下方向上沿同一侧延伸,每一所述第二延伸段包括一宽部和在左右方向上宽度小于所述宽部的一窄部,所述宽部连接所述偏移部,所述窄部连接所述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宽部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对应所述窄部处的所述第一外侧相对对应所述宽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向内凹陷,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窄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绝缘座及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块,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沿左右方向排列收容于所述绝缘座,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块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每一所述偏移部向前露出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块。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向前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第二排导电端子、第三排导电端子及第四排导电端子,每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布的至少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前方,且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及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均向下显露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前方,且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及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均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的下方,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一一上下正对设置,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一一上下正对设置。
进一步,包括多个屏蔽件,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之间、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之间及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屏蔽件,所述屏蔽件位于对应两排所述导电端子的两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
进一步,四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每一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包括一过渡部和连接所述过渡部的一主体部,所述过渡部连接对应的所述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连接对应的所述导接部,定义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之间的所述屏蔽件为上屏蔽件,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之间的所述屏蔽件为中间屏蔽件,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的所述屏蔽件为下屏蔽件;所述上屏蔽件和所述下屏蔽件分别包括一本体部、自对应的所述本体部沿上下方向弯折的一弯曲部及自所述弯曲部向前延伸的一平板部;所述上屏蔽件的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过渡部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下屏蔽件的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过渡部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绝缘座及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块,所述绝缘座设有所述插槽,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沿左右方向排列收容于所述绝缘座,四排所述导电端子的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上下对应设置,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在左右方向上同一侧的四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注塑为一体,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在左右方向上另外一侧的四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注塑为一体。
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接地件、至少两个第二绝缘块和一导电遮蔽件,两个所述接地件位于上下对应设置的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二绝缘块收容于所述绝缘座,每一所述接地件与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块注塑为一体,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具有自其顶面向下凹陷的一第一凹槽,每一所述接地件设有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第一凸部,所述导电遮蔽件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块的上方并遮覆所述第一绝缘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块,所述基部具有一第一凹部和上下贯穿所述第一凹部的一穿孔,所述第一凹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部向上凸伸入所述穿孔并与所述穿孔卡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同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往外弯折,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内侧之间的距离不受所述弯折部弯折的影响,便于调节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在所述弯折处附近阻抗的大小以及更好的控制阻抗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改善高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一电子卡和一电路板配合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沿A-A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电连接器隐藏绝缘座且导电遮蔽件尚未安装至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图6为图5隐藏导电遮蔽件且仅显示电连接器部分结构沿C-C方向剖切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显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7中其中四个差分信号端子与对应的一个第一绝缘块一体成型后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其中一个接地件与对应的一个第二绝缘块一体成型后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第一排导电端子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图9中仅显示四排导电端子的其中四对差分信号端子和位于每相邻两排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三个屏蔽件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2中仅显示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中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和特征,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定义有左右方向(X轴)、前后方向(Y轴)及上下方向(Z轴),且该三个方向彼此相互垂直。
如图1至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为一种QSFP高速连接器,其在前后方向上用以与一电子卡200接合,并向下安装于一电路板300。
如图1、图3和图7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多个接地件3、多个屏蔽件5以及一个导电遮蔽件4,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向前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插槽101。
如图5、图7和图10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通过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一接触部21、一导接部22和连接所述接触部21和连接所述导接部22的一连接部23,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至少呈一排设置,同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沿左右方向对齐排列,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S。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呈四排设置,四排所述导电端子2定义为第一排导电端子P1、第二排导电端子P2、第三排导电端子P3及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且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均包括多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求,设置所需排数的所述导电端子2,以及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可以设置所需对数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例如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可以仅呈一排设置,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可以仅设置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端子结构左右不对称设置。
如图10所示,每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连接部23包括一第一延伸部231、一第二延伸部232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231和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232的一弯折部233,所述第一延伸部231在所述连接部23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弯折部233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232在所述连接部23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弯折部233与所述导接部22之间,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232在左右方向上板面对板面设置,而每一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31的两侧板面上下相对设置。
如图10所示,在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中,两个所述弯折部233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的所述第一外侧N2向外弯折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弯折部233及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232彼此对称,定义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31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邻近的侧边为第一内侧N1,相互远离的侧边为第一外侧N2,定义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232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邻近的侧边为第二内侧M1,相互远离的侧边为第二外侧M2。
如图10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延伸部231包括一第一延伸段2311、一第二延伸段2312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和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的一偏移部2313,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位于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偏移部2313之间,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232,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偏移部2313使得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往同一侧偏移。
如图11所示,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的所述第一内侧N1彼此平行设置,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的所述第一内侧N1也相互平行,定义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的所述第一内侧N1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的所述第一内侧N1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所述第二距离L2等于所述第一距离L1。在其他实施例,所述第二距离L2也可以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因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靠近所述弯折部233的部分其端子结构的宽度较窄,以及所述弯折部233在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处进行了90°的弯折(参见图10),上述描述的两种结构设计均会使得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处的阻抗值较高,需要通过拉近差分信号对内的距离降低阻抗,所以所述第二距离L2设置成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L1主要是为了匹配阻抗。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距离L2为0.3毫米,是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31的所述第一内侧N1之间的最短距离,当然,两个所述第一内侧N1之间的最短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0.3至0.35毫米的区间范围内,以调节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阻抗值,其原理为通过拉近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中两个差分信号端子2S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紧耦合,降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在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处的阻抗值。
如图10和图11所示,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弯折部233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的所述第一外侧N2向外弯折并在上下方向上沿同一侧延伸,每一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包括一宽部K和在左右方向上宽度小于所述宽部K的一窄部H,所述宽部K连接所述偏移部2313,所述窄部H连接所述弯折部233,所述弯折部233通过冲压工艺自所述窄部H的第一外侧N2向外弯折形成,对应所述窄部H处的所述第一外侧N2相对对应所述宽部K的所述第一外侧N2向内凹陷,每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窄部H的所述第一外侧N2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小于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内侧M1在左右方向上的最短距离。
如图10所示,每一所述第二延伸部232均包括一过渡部2321和连接所述过渡部2321的一主体部2322,所述过渡部2321自对应的所述弯折部233向后延伸形成,所述主体部2322连接对应的所述导接部22。
如图2、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接触部21位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的所述接触部21的前方,且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的所述接触部21均向下显露于所述插槽101,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接触部21位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的所述接触部21的前方,且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的所述接触部21均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两者的所述导电端子2数量相同,差分信号对的数量也相同;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两者的所述导电端子2数量相同,差分信号对的数量也相同,而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两者的所述导电端子2数量相同,差分信号对的数量也相同。
如图7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和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两者中每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偏移部2313相对于各自的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在左右方向上向其中一侧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和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两者中每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偏移部2313相对于各自的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在左右方向上向另一侧倾斜延伸,如此可以使得上下相对的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在与所述电子卡200对接的一端错开,减少串扰。
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位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第二延伸部232的上方,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中上下对应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及所述接触部21分别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错开,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中上下对应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延伸段2311及所述接触部21分别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错开,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的所述接触部21一一前后对齐设置,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的所述接触部21一一前后对齐设置。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位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第二延伸部232至少部分的下方,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位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第二延伸部232至少部分的上方。
如图7、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弯折部233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弯折部233一一上下正对设置,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弯折部233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弯折部233一一上下正对设置。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由一塑胶材料制成,包括一绝缘座10、收容于所述绝缘座10的多个第一绝缘块11和多个第二绝缘块12,所述插槽101设于所述绝缘座10,且向前贯穿所述绝缘座10,多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和多个所述第二绝缘块12沿左右方向排列并组装在一起共同收容于所述绝缘座10。在本实施例中,按照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与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块12交替排布的方式设于所述绝缘座10,且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块12。
如图7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11具有一第一缺口111及多个卡槽112,所述第一缺口111自所述第一绝缘块11的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且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11,多个所述卡槽112在上下方向上呈三排设置,将三排所述卡槽112由上往下依次定义为第一排卡槽112a、第二排卡槽112b和第三排卡槽112c,且每排设有多个所述卡槽112,至少设有三个所述卡槽112,每排的多个所述卡槽112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缺口111和所述卡槽112均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11;四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上下对应设置,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在左右方向上同一侧的四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注塑为一体,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在左右方向上另外一侧的四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与另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注塑为一体,在本实施中,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块11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四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四个所述偏移部2313向前露出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块11。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接触部21均位于所述第一缺口111的前方,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的所述接触部21和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的所述接触部21均位于所述第一缺口111中。
如图6、7和图9所示,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12具有一第二缺口121、多个收容槽122和自所述第二绝缘块12的顶面向下凹陷的两个凹槽,所述第二缺口121自所述第二绝缘块12的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且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块12,所述第二缺口121与所述第一缺口111沿左右方向对齐设置,且两者也与所述插槽101沿左右方向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缺口121、多个所述第一缺口111和所述插槽101连通;每一所述收容槽122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块12,多个所述收容槽122在上下方向上呈三排设置,将三排所述收容槽122由上往下依次定义为第一排收容槽122a、第二排收容槽122b和第三排收容槽122c,且每排设有多个所述收容槽122,至少设有三个所述收容槽122,每排的多个所述收容槽122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排收容槽122a与所述第一排卡槽121a一一左右对应且彼此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排收容槽122b与所述第二排卡槽121b一一左右对应且彼此连通设置,所述第三排收容槽122c与所述第三排卡槽121c一一左右对应且彼此连通设置;所述凹槽沿前后方向呈纵长延伸,两个所述凹槽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定义在前的所述凹槽为第一凹槽123,在后的所述凹槽为第二凹槽124,所述第一凹槽123显露于所述绝缘座10顶部开设的窗口(未图示)(参见图1)。在其他实施例,所述凹槽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如图6、7和图9所示,上下对应设置的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左右两侧均相邻设置一个所述接地件3,每一所述接地件3与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块12注塑为一体,每一所述接地件3具有一屏蔽部31、一开口32、沿上下方向对应并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弹臂33a、沿上下方向对应并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弹臂33b、两个第一导通部34a、两个第二导通部34b以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凸部,所述开口32自所述屏蔽部31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且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屏蔽部31,两个所述第一弹臂33a位于所述开口32的上下两侧,且自所述屏蔽部3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弹臂33b位于所述开口32中且位于所述开口32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弹臂33b自所述开口32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一弹臂33a位于所述插槽101的上下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弹臂33b位于所述插槽101的上下两侧。
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接地件3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件3为下料件,所述屏蔽部31自前向后延伸呈板状结构,所述屏蔽部31在左右方向上遮蔽四排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二延伸部232;每一所述第一弹臂33a和每一所述第二弹臂33b上均设有一个抵接部331,所述抵接部331在上下方向上凸伸入所述插槽101(参见图2),用以与所述电子卡200接触,所述第一弹臂33a的所述抵接部331位于所述第二弹臂33b的所述抵接部331的前方,两个所述第一弹臂33a向前凸伸出所述第二绝缘块12,位于所述插槽101上侧的所述第一弹臂33a的所述抵接部331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接触部21沿左右方向对齐设置,位于所述插槽101下侧的所述第一弹臂33a的所述抵接部331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接触部21沿左右方向对齐设置,位于所述插槽101上侧的所述第二弹臂33b的所述抵接部331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的所述接触部21沿左右方向对齐设置,位于所述插槽101下侧的所述第二弹臂33b的所述抵接部331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的所述接触部21沿左右方向对齐设置。沿左右方向,两个所述第一弹臂33a遮蔽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和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中对应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两个所述第二弹臂33b向前凸伸出对应的所述第二绝缘块12的所述第二缺口121,并收容于所述第二缺口121,两个所述第二弹臂33b在左右方向上遮蔽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和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中对应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
如图7和图9所示,两个所述第一导通部34a和两个所述第二导通部34b连接所述屏蔽部31的底部,所述第一导通部34a自所述屏蔽部31的底部在左右方向上向其中一侧弯折偏移,所述第二导通部34b自所述屏蔽部31的底部在左右向上向另一侧弯折偏移,两个所述第一导通部34a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导通部34b的前方并与两个所述第二导通部34b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通部34a前后对齐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通部34b前后对齐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通部34a在左右方向上分别用以屏蔽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和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中相邻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导接部22,两个所述第二导通部34b在左右方向上分别用以屏蔽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和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中相邻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所述导接部22。
如图7和图9所示,两个所述凸部自所述屏蔽部31的顶部凹陷处向上延伸形成,定义在前的一个所述凸部为第一凸部35a,在后的一个所述凸部为第二凸部35b,所述第一凸部35a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23,所述第二凸部35b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124。在其他实施例,每一所述接地件3上所述凸部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超过两个,所述凸部的数量根据所述凹槽的数量设置即可。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导电遮蔽件4由一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导电遮蔽件4与多个所述接地件3导接,所述导电遮蔽件4具有一基部41,所述基部41位于多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和多个所述第二绝缘块12的上方并遮覆多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和多个所述第二绝缘块12,所述基部41至少部分向上显露于所述绝缘座10的所述窗口(未图示),所述基部41具有多个凹部411和多个穿孔412,多个所述凹部411在前后方向上呈两排设置,定义在前的一排所述凹部为第一排凹部,在后的一排所述凹部为第二排凹部,所述第一排凹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对齐排列的多个第一凹部411a,所述第二排凹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对齐排列的多个第二凹部411b。多个所述第一凹部411a与多个所述第一凸部35a上下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凹部411b与多个所述第二凸部35b上下对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凸部35b抵接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凹部411b(参见图2),每一所述第一凹部411a上对应设有一个所述穿孔412,每一所述穿孔412上下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部411a。每一所述第一凹部411a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123,每一所述第一凸部35a向上贯穿对应的所述穿孔412并与所述穿孔412卡合,使得所述导电遮蔽件4更稳固的与所述接地件3连接在一起的同时,增加所述导电遮蔽件4与所述接地件3的回流路径,使得接地效果更好。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屏蔽件5由金属板材弯折成型,所述屏蔽件5为长条形结构,每一所述屏蔽件5均包括一本体部51,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屏蔽件5,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屏蔽件5,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屏蔽件5,所述屏蔽件5位于对应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之间。
如图6、图12和图13所示,定义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之间的所述屏蔽件5为上屏蔽件5a,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之间的所述屏蔽件5为中间屏蔽件5b,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之间的所述屏蔽件5为下屏蔽件5c,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之间设有多个所述上屏蔽件5a,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P3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之间设有多个所述中间屏蔽件5b,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P4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下屏蔽件5c,每一个所述屏蔽件5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绝缘块1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1上,具体地,所述上屏蔽件5a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排卡槽112a和所述第一排收容槽122a,所述中间屏蔽件5b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排卡槽112b和所述第二排收容槽122b,所述下屏蔽件5c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排卡槽112c和所述第三排收容槽122c。所述上屏蔽件5a和所述下屏蔽件5c均包括一本体部51、自所述本体部51的前端沿上下方向的一侧弯折延伸的一弯曲部52及自所述弯曲部52继续向前延伸形成的一平板部53,所述上屏蔽件5a的所述弯曲部52自对应的所述本体部51向下弯折形成,所述下屏蔽件5c的所述弯曲部52自对应的所述本体部51向上弯折形成。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上屏蔽件5a的所述平板部53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过渡部2321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下屏蔽件5c的所述平板部53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过渡部2321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同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弯折部233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1的所述第一外侧N2往外弯折,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31的所述第一内侧N1之间的距离不受弯折部233弯折的影响,便于调节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在所述弯折处附近阻抗的大小以及更好的控制阻抗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改善高频的效果。
2、通过将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中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的所述第一内侧N1彼此平行设置,并将两者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置在0.3至0.35毫米的范围内,通过拉近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之间的端子间距,即通过减小差分信号对内的间距,使得差分对内的电感间距和电容间距减小,差分对内互感和互容增大,当把差分对作为整体时,(自容基本不变)自感减小,差分信号对间的互感随着差分信号对本身的自感下降而下降,因而串扰下降;与此同时,由于自感减小,阻抗与自感成正相关,故阻抗也跟着下降,从而调节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阻抗,使得所述第二延伸段2312附近的阻抗匹配。
3、所述窄部H连接所述弯折部233,所述窄部H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宽部K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弯折部233与所述宽部K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使得所述弯折部233向外弯折时冲压出来的弯折部233更加平整,有利于所述弯折部233的弯折成型。
4、通过让所述弯曲部52的弯曲设计到一定程度,使得所述上屏蔽件5a的所述平板部53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P1的所述过渡部2321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下屏蔽件5c的所述平板部53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P2的所述过渡部2321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从而增大所述上屏蔽件5a和所述下屏蔽件5c屏蔽对应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面积,从而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5、所述第一凸部35a与所述穿孔412卡合,使得所述导电遮蔽件4更稳固的与所述接地件3连接在一起的同时,增加所述导电遮蔽件4与所述接地件3的回流路径,使得接地效果更好。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
多个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一导接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导接部的一连接部,多个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呈一排设置,同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沿左右方向排列;
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包括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导接部之间,定义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邻近的一侧为第一内侧,相互远离的一侧为第一外侧,定义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邻近的一侧为第二内侧,相互远离的一侧为第二外侧,每一所述弯折部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向外弯折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3至0.35毫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及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和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偏移部,所述第一延伸段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偏移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段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偏移部使得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段往同一侧偏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的所述第一内侧彼此平行设置,且定义两者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的所述第一内侧也相互平行,定义两者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均具有多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中上下对应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段及所述接触部分别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错开。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向外弯折并在上下方向上沿同一侧延伸,每一所述第二延伸段包括一宽部和在左右方向上宽度小于所述宽部的一窄部,所述宽部连接所述偏移部,所述窄部连接所述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宽部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对应所述窄部处的所述第一外侧相对对应所述宽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向内凹陷,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窄部的所述第一外侧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绝缘座及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块,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沿左右方向排列收容于所述绝缘座,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块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每一所述偏移部向前露出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向前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第二排导电端子、第三排导电端子及第四排导电端子,每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布的至少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前方,且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及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均向下显露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前方,且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及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均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的下方,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一一上下正对设置,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中的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一一上下正对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屏蔽件,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之间、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之间及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屏蔽件,所述屏蔽件位于对应两排所述导电端子的两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四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每一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包括一过渡部和连接所述过渡部的一主体部,所述过渡部连接对应的所述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连接对应的所述导接部,定义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之间的所述屏蔽件为上屏蔽件,所述第三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之间的所述屏蔽件为中间屏蔽件,所述第四排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的所述屏蔽件为下屏蔽件;所述上屏蔽件和所述下屏蔽件分别包括一本体部、自对应的所述本体部沿上下方向弯折的一弯曲部及自所述弯曲部向前延伸的一平板部;所述上屏蔽件的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所述过渡部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下屏蔽件的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所述过渡部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绝缘座及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块,所述绝缘座设有所述插槽,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沿左右方向排列收容于所述绝缘座,四排所述导电端子的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上下对应设置,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在左右方向上同一侧的四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注塑为一体,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在左右方向上同一侧的另外四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注塑为一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接地件、至少两个第二绝缘块和一导电遮蔽件,两个所述接地件位于上下对应设置的四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二绝缘块收容于所述绝缘座,每一所述接地件与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块注塑为一体,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具有自其顶面向下凹陷的一第一凹槽,每一所述接地件设有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第一凸部,所述导电遮蔽件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块的上方并遮覆所述第一绝缘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块,所述基部具有一第一凹部和上下贯穿所述第一凹部的一穿孔,所述第一凹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部向上凸伸入所述穿孔并与所述穿孔卡合。
CN202321001791.0U 2023-04-27 2023-04-27 电连接器 Active CN220209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1791.0U CN220209332U (zh) 2023-04-27 2023-04-27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1791.0U CN220209332U (zh) 2023-04-27 2023-04-27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9332U true CN220209332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6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01791.0U Active CN220209332U (zh) 2023-04-27 2023-04-2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9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367B (zh) 背板连接器
CN109962353B (zh) 卡缘连接器
TWI817810B (zh) 電子連接器
CA2686911C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tact mounting and compensation boards
US101035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etter ant-EMI effect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1430990B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CN110311242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0994247B (zh) 电连接器
CN113555708A (zh) 插头连接器
CN110854572A (zh) 连接器
CN212412347U (zh) 电连接器
CN113131239B (zh) 电连接器
CN109786999B (zh) 电连接器
CN113328296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6085565U (zh) 电连接器
US809684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20209332U (zh) 电连接器
CN217036206U (zh) 高速连接器
CN214254922U (zh) 电连接器
CN211981052U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081U (zh) 电连接器
CN110416829B (zh) 电连接器
CN112366484A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