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9098U -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9098U
CN220209098U CN202321598524.6U CN202321598524U CN220209098U CN 220209098 U CN220209098 U CN 220209098U CN 202321598524 U CN202321598524 U CN 202321598524U CN 220209098 U CN220209098 U CN 220209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battery
power supply
layered
suppl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985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锋
赖玖智
廖兴群
潘党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pe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p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pe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p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985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9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9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9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上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包括储能电池中控板、电池供电装置以及交直逆变装置;电池供电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池供电模组以及储能分层隔热支架,储能电池中控板位于储能分层隔热支架背离电池供电模组的一侧,储能电池中控板的控制端与电池供电模组的正负极电连接;交直逆变装置设置于储能盒内,交直逆变装置位于储能电池中控板背离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的一侧。交直逆变装置与电池供电模组之间设置有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使得交直逆变装置、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以及电池供电模组形成三层的分层隔热结构,有效地降低了电池供电模组的受热变形的几率,确保了电池供电模组的正常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储能电源包括电池组及与电池组电连接的电路组,电路组主要包括逆变器和电路板,在储能电源工作过程中,电池组及电路组均能够产生热量。现有的储能电源的散热方案,大多采用风冷散热,例如,散热风扇,其中,电路组风道与电池组风道相互隔绝,分别采用不同的风道进行散热,例如,申请号为CN202210197705.1的中国专利申请。
然而,传统的储能电源通常采用紧凑堆叠方式进行内部组装,在逆变器工作时,经常出现热量在狭小的空间内积聚,形成高温高压环境,电池受热极速膨胀,极易对电池组造成不可逆的损坏,甚至直接导致电池组失效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有效降低电池受热变形的几率的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池储能结构,包括:储能电池中控板、电池供电装置以及交直逆变装置;所述电池供电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池供电模组以及储能分层隔热支架,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用于与储能盒的内壁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位于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一侧,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用于控制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充放电;所述交直逆变装置设置于所述储能盒内,所述交直逆变装置位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背离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储能隔热基板以及储能分层支撑板,所述储能隔热基板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连接,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以及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均位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一面,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还与所述交直逆变装置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凸出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的高度大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凸出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穿设固定螺栓,以连接所述储能隔热基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的边缘,所述第二通孔用于穿设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采控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包括分层底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子板,两个所述支撑子板均与所述分层底板连接,两个所述支撑子板之间形成有置板空间,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位于所述置板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还包括多个支撑加强筋,多个所述支撑加强筋均与所述分层底板连接,每一所述支撑子板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加强筋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子板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交直逆变装置,所述交直逆变装置的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子板开设有与所述置板空间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穿设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电极片,以将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正负极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的电能传输端连接。
一种电池储能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交直逆变装置与电池供电模组之间设置有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使得交直逆变装置、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以及电池供电模组形成三层的分层隔热结构,从而使得电池储能结构的内部形成多个散热区域,进而使得交直逆变装置上所产生的热量被储能分层隔热支架阻挡,有效地降低了电池供电模组的受热变形的几率,确保了电池供电模组的正常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池储能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池储能结构中储能电池中控板与电池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A2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储能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储能结构包括储能电池中控板、电池供电装置以及交直逆变装置;所述电池供电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池供电模组以及储能分层隔热支架,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用于与储能盒的内壁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位于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一侧,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用于控制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充放电;所述交直逆变装置设置于所述储能盒内,所述交直逆变装置位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背离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的一侧。交直逆变装置与电池供电模组之间设置有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使得交直逆变装置、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以及电池供电模组形成三层的分层隔热结构,从而使得电池储能结构的内部形成多个散热区域,进而使得交直逆变装置上所产生的热量被储能分层隔热支架阻挡,有效地降低了电池供电模组的受热变形的几率,确保了电池供电模组的正常工作状态。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储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一实施例的电池储能结构包括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电池供电装置200以及交直逆变装置300。所述电池供电装置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池供电模组210以及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用于与储能盒的内壁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位于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一侧。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用于控制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充放电。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设置于所述储能盒内,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位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背离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交直逆变装置300与电池供电模组210之间设置有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使得交直逆变装置300、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以及电池供电模组210形成三层的分层隔热结构,从而使得电池储能结构的内部形成多个散热区域,进而使得交直逆变装置300上所产生的热量被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阻挡,有效地降低了电池供电模组210的受热变形的几率,确保了电池供电模组210的正常工作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包括相互连接的储能隔热基板222以及储能分层支撑板224,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连接,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以及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均位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一面,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还与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作为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在支架上的安装底座,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在支撑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的过程中,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还将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以及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上所产生的热量阻隔,避免这些热量传导至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另一侧的电池供电模组210上,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凸设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上,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位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的同一侧,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对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起到支撑限位作用,使得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之间产生间隔,以形成一定空间上的散热区域,进一步降低了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所产生热量向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传导速率。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凸出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的高度大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凸出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分别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以及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接触,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凸出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的表面,以将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顶起并远离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使得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之间产生高度差。由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上同样有较多的电子元器件,例如,电解电容,需要一定的安置空间,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之间的高度差为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提供容置空间,使得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之间的间距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所产生的热量对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影响进一步减小,同时也降低了对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的热损坏几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开设有第一通孔202,所述第一通孔202用于穿设固定螺栓,以连接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202作为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之间的连接孔,所述第一通孔202将所述固定螺栓收容,便于将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固定在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上,以确保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和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位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的两个相对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开设有第二通孔204,所述第二通孔204位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的边缘,所述第二通孔204用于穿设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采控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204作为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过线孔,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上引出的采控线从其边缘引出,所述第二通孔204的位置与之相对应,便于所述采控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04,从而便于将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采控线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采控线包括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工作状态采集线以及控制线,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通过工作状态采集线实时获取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当前工作状态,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还通过控制线实现对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工作状态调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包括分层底板2242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子板2244,两个所述支撑子板2244均与所述分层底板2242连接,两个所述支撑子板2244之间形成有置板空间,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位于所述置板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子板2244垂直设置于所述分层底板2242背离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的一面,两个所述支撑子板2244保持相互平行,两个所述支撑子板2244之间设置有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使得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限制于所述置板空间内,便于将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安装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上,避免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222上脱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224还包括多个支撑加强筋2246,多个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均与所述分层底板2242连接,每一所述支撑子板2244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与所述支撑子板2244对应连接,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还与所述分层底板2242连接,即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分别与所述支撑子板2244以及所述分层底板2242连接,具体地,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的一个垂直边与所述支撑子板2244平行且连接,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的另一个垂直边与所述分层底板2242平行且连接。这样,在所述支撑加强筋2246的连接下,所述支撑子板2244与所述分层底板224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使得所述支撑子板2244对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的支撑力增大,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支撑子板2244对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的支撑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支撑子板2244开设有第一凹槽206,所述第一凹槽206的开口朝向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的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凹槽206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206开设于所述支撑子板2244靠近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的一侧边上,所述第一凹槽206用于收容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的部分,使得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的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06内,从而使得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与所述支撑子板2244卡接,有效地提高了所述交直逆变装置300与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2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又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支撑子板2244开设有与所述置板空间连通的第二凹槽208,所述第二凹槽208用于穿设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电极片,以将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正负极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的电能传输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正负极通过所述电极片输出,所述电极片位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侧边,所述第二凹槽208开设于所述支撑子板2244的侧边,使得所述第二凹槽208与所述电极片对应,便于将所述电极片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208内,从而便于将所述电极片引至所述置板空间内,进而便于所述电极片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电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400将所述电池供电模组210的电能进行转换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储能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储能结构包括储能电池中控板、电池供电装置以及交直逆变装置;所述电池供电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池供电模组以及储能分层隔热支架,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用于与储能盒的内壁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位于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一侧,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用于控制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充放电;所述交直逆变装置设置于所述储能盒内,所述交直逆变装置位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背离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的一侧。交直逆变装置与电池供电模组之间设置有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使得交直逆变装置、储能分层隔热支架以及电池供电模组形成三层的分层隔热结构,从而使得电池储能结构的内部形成多个散热区域,进而使得交直逆变装置上所产生的热量被储能分层隔热支架阻挡,有效地降低了电池供电模组的受热变形的几率,确保了电池供电模组的正常工作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电池中控板,
电池供电装置,所述电池供电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池供电模组以及储能分层隔热支架,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用于与储能盒的内壁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位于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一侧,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用于控制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充放电;
交直逆变装置,所述交直逆变装置设置于所述储能盒内,所述交直逆变装置位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背离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分层隔热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储能隔热基板以及储能分层支撑板,所述储能隔热基板与所述电池供电模组连接,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以及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均位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背离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一面,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还与所述交直逆变装置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凸出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的高度大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凸出于所述储能隔热基板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穿设固定螺栓,以连接所述储能隔热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的边缘,所述第二通孔用于穿设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采控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包括分层底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子板,两个所述支撑子板均与所述分层底板连接,两个所述支撑子板之间形成有置板空间,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位于所述置板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分层支撑板还包括多个支撑加强筋,多个所述支撑加强筋均与所述分层底板连接,每一所述支撑子板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加强筋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子板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交直逆变装置,所述交直逆变装置的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子板开设有与所述置板空间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穿设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电极片,以将所述电池供电模组的正负极与所述储能电池中控板的电能传输端连接。
10.一种电池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储能结构。
CN202321598524.6U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Active CN220209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8524.6U CN220209098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8524.6U CN220209098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9098U true CN220209098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6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98524.6U Active CN220209098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90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90127319A (ko) 전력 저장 전지를 결합하고 보관하기 위한 장치
CN216531949U (zh) 移动储能电源及其电路板组件
CN220209098U (zh) 电池储能结构以及电池储能设备
CN214013896U (zh) 能源供应系统
CN210925775U (zh) 超级电容储能模组
CN116780035A (zh) 一种非步入式风冷储能电池装置
CN217719866U (zh) 一种堆叠式增容储能电源
CN203617913U (zh) 一种离网逆变器母线排组件
CN216721010U (zh) 一种ups电源
CN218958563U (zh) 一种具有应急供电功能的充电电源柜
CN214068788U (zh) 车辆的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09823630U (zh) 一种双面对插式安装方式的功率模块
KR101312141B1 (ko) 리튬계열 단전지를 사용한 직류 전원 백업 장치
WO2020108412A1 (zh) 功率模组以及电力电子设备
CN220042128U (zh) 储能电池组装结构以及户外储能电源
CN220042123U (zh) 电池储能器以及电池储能电站
CN221767861U (zh) 城轨t型三电平双向变流器功率模块对称叠层母排
CN216597711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锂电池装置
CN221081884U (zh) 一种长寿命ups模块柜
CN211656040U (zh) 功率模组以及电力电子设备
CN217721781U (zh) 变频器机构和电梯
CN113794017B (zh) 房车电池
CN216311988U (zh) 一种电池包内bms主控线束
CN217215003U (zh) 一种采用柔性电连接的储能电池pack
CN221239706U (zh) 一种壁挂式储能逆变一体电池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