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6430U -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6430U
CN220206430U CN202321440267.3U CN202321440267U CN220206430U CN 220206430 U CN220206430 U CN 220206430U CN 202321440267 U CN202321440267 U CN 202321440267U CN 220206430 U CN220206430 U CN 220206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 dissipation
pipe
evaporato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026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强
鲜大中
胡鑫
徐英州
安布·贾布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de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de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de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de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4026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6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6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64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属于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蒸发器、散热片和散热管道,蒸发器用于与热源接触,蒸发器内部设置有冷却介质,蒸发器上设置有蒸汽口和回液口;散热片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蒸发器的外侧;散热管道设于蒸发器的外部,散热管道的一端与蒸汽口连通,散热管道的另一端与回液口连通,散热管道和散热片接触并进行热传导。一方面通过蒸发器与散热片之间直接接触发生热传导将蒸发器上的热量转移,实现散热。另一方面,蒸发器内部的冷却介质受热蒸发变成蒸汽,蒸汽在散热管道内部循环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片上进行转移,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对于工作器件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背景技术
三维热虹吸散热器是将机械或者其他器具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以避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装置或者仪器。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三维热虹吸散热器与发热器件接触,使得三维热虹吸散热器与工作器件之间发生热传导,然后再通过三维热虹吸散热器上设置的散热片将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热量带走,实现对于工作器件的散热。对于散热片而言,现在大都是采用铝制实体翅片进行散热,但是在散热过程中,翅片上的热阻比较大,导致翅片的散热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发热器件散热。
因此,亟需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来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对于工作器件的散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提高散热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用于与热源接触,所述蒸发器内部设置有冷却介质,所述蒸发器上设置有蒸汽口和回液口;
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外侧;
散热管道,所述散热管道设于所述蒸发器的外部,所述散热管道一端与所述蒸汽口连通,所述散热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液口连通,所述散热管道和所述散热片接触并进行热传导。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道、中间管道组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进口与所述蒸发器上的所述蒸汽口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的出口与所述中间管道组的进口连通,所述中间管道组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管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上的所述回液口连通;所述中间管道组与所述散热片接触并进行热传导。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管道的进口低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出口;所述第二管道的进口高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上设置单个所述蒸汽口和单个所述回液口;
所述中间管道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管道、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五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
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五管道间隔设置且均贯穿多个所述散热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管道远离蒸发器的一端连通有第一集流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远离蒸发器的一端连通有第二集流管道,多组所述中间管道组并联且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道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上设置多个所述蒸汽口和多个所述回液口,所述第一管道设置有多个且与多个所述蒸汽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管道设置有多个且与多个所述回液口对应连通;
所述中间管道组包括第三管道、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多个所述第一管道均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多个所述第二管道均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五管道间隔设置,所述第四管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多个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
多个所述第四管道与多个所述散热片一一对应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口和所述回液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散热管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管道的一端与多个所述蒸汽口对应连通,多个所述散热管道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回液口对应连通;
多个所述散热管道与多个所述散热片一一对应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片为板状结构,所述散热管道为扁平状管道,所述散热外壁与所述散热片的侧面贴合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口和所述回液口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散热管道沿所述第二方向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管道的一端与多个所述蒸汽口对应连通,多个所述散热管道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回液口对应连通;
多个所述散热管道均与同一个所述散热片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道内部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散热管道内部分隔成多个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通过在蒸发器上设置散热管道,在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工作时,蒸发器与工作器件接触发生热传导,一方面通过蒸发器与散热片之间直接接触发生热传导将蒸发器上的热量转移,实现散热。另一方面,蒸发器内部的冷却介质受热蒸发变成蒸汽,蒸汽由蒸发器上的蒸汽口进入散热管道,到达蒸发器外部进行循环,蒸汽在散热管道内部循环过程中,散热管道与散热片接触,能够及时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片上进行转移,蒸发器和散热片通过散热管道内的介质实现热传导,将蒸发器上的热量转移,当散热管道内温度降低至一定程度时,蒸汽冷凝形成液体回流至蒸发器中,然后再进行受热蒸发,如此循环往复,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对于工作器件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体现散热管道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轴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轴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体现散热管道的轴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体现分隔板的轴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轴测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提供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轴测图。
图中:
1、蒸发器;101、蒸汽口;102、回液口;2、散热片;3、散热管道;301、第一管道;3011、第一集流管道;302、第二管道;3021、第二集流管道;303、第三管道;304、第四管道;3041、分隔板;305、第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第一方向为y方向,第二方向为z方向,第三方向为x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参见图1和图2,包括蒸发器1、散热片2和散热管道3,蒸发器1用于与热源接触,蒸发器1内部设置有冷却介质,蒸发器1上设置有蒸汽口101和回液口102。散热片2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片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蒸发器1的外侧。散热管道3设置于蒸发器1的外部,散热管道3的一端与蒸汽口101连通,散热管道3的另一端与回液口102连通,散热管道3和散热片2接触并进行热传导。
蒸发器1内部设置冷却介质,在蒸发器1外部设置散热管道3,同时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之间实现热传导,能够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当蒸发器1与热源接触时,蒸发器1内部的冷却介质受热蒸发,通过蒸汽口101进入散热管道3,随之带走蒸发器1内的部分热量,蒸汽在散热管道3流通时,通过散热管道3和散热片2之间热传导将热量继续散发,其温度慢慢下降,逐渐冷凝形成液体,当蒸汽形成液体后,便随着散热管道3流经回液口102再次进入蒸发器1内,如此循环往复。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仅设置散热片2来散热,提高了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此外,将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组合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散热片2的方式,在达到相同的散热效率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散热片2的厚度,从而降低三维热虹吸散热器本身的重量。
本申请中对于散热片2与散热管道3之间的热传导方式不加限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将散热片2与散热管之间直接接触实现热传导,同样,本申请中对于散热片2与散热管道3之间的接触设置方式不加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散热管道3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道301、中间管道组和第二管道302,第一管道301的进口与蒸发器1上的蒸汽口101连通,第一管道301的出口与中间管道组的进口连通,中间管道组的出口与第二管道302的进口连通,第二管道302的出口与蒸发器1上的回液口102连通;中间管道组与散热片2接触并进行热传导。第一管道301用于通过蒸发器1内的冷却介质受热蒸发时的蒸汽,中间管道组与散热片2进行接触,用来将蒸汽中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2上实现热量的散发,第二管道302用于通过中间管道组中蒸汽温度下降后冷凝的液体。通过中间管道组与散热片2接触的方式能够简单高效的实现散热片2与散热管道3之间的热传导。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第一管道301在第二方向上整体高于第二管道302。采用这样的设置,符合液体受热后蒸汽向上蒸发和气体冷凝后液体向下流动的特性,能够进一步加快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中的循环,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第一管道301的进口低于第一管道301的出口;第二管道302的进口高于第二管道302的出口。
当冷却介质在第一管道301中时,大都为蒸汽的状态,将第一管道301的进口设置为低于第一管道301的出口,能够进一步便于冷却介质的蒸发以及蒸汽的向上流通;当冷却介质在第二管道302中时,大都为液体的状态,将第二管道302的进口设置为高于第二管道302的出口,能够进一步便于冷却介质的回流以及液体的向下流动。通过这样设置,符合蒸汽受热向上流通和液体受重力向下流动的特性,能够加快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内部的循环速度,从而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蒸发器1上设置单个蒸汽口101和单个回液口102;中间管道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管道303、第四管道304和第五管道305,第三管道303与第一管道301连通,第五管道305与第二管道302连通;第三管道303与第五管道305间隔设置且均贯穿多个散热片2。
通过第三管道303和第五管道305贯穿散热片方式实现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的接触,一方面使得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内循环时,与散热片2接触,能够及时的将散热管道3内部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2上,从而将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使得散热管道3限制与散热片2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内,能够减小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体积,节约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使用空间。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第三管道303和第五管道305平行间隔设置,第三管道303高于第五管道305,第四管道304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将第三管道303和第五管道305连通,通过这样的设置,当蒸汽在第三管道303和第四管道304中冷凝呈液体后,能够快速流入第五管道305中,加快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中的循环,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第一管道301远离蒸发器1的一端连通有第一集流管道3011,第二管道302远离蒸发器1的一端连通有第二集流管道3021,多组中间管道组并联且通过第一集流管道3011和第二集流管道3021分别与第一管道301和第二管道302连通。设置多组中间管道组均与第一管道301和第二管道302连通,增加了冷却介质的循环路径,提高了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散热管道3内部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散热管道3内部分隔成多个通道。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设置有于第四管道304内部。通过在第四管道304内设置分隔板,能够增加第四管道304的侧壁面积,从而增大蒸汽与第四管道304侧壁的接触面积,此外,由于第四管道304沿竖直方向设置,使得蒸汽在第四管道304中冷凝成液体后由于重力的作用直接流入第五管道305中,加快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中的循环,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3,将单个蒸汽口101、单条第一管道301、单个中间管道组、单个第二管道302和单个回液口102看做一组散热管道组,散热管道组在第二方向上设置多组,多组散热管道组均与蒸发器连通,且多组散热管道组贯穿多个散热片2。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适应于蒸发器1在竖直方向上接触热源面积较大,或者接触热源个数较多的情形,增加了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使用情况。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4、图5和图6,蒸发器1上设置有多个蒸汽口101和多个回液口102,第一管道301设置有多个且与多个蒸汽口101对应连通,第二管道302设置有多个且与多个回液口102对应连通;中间管道组包括第三管道303、第四管道304和第五管道305,多个第一管道301均与第三管道303连通,多个第二管道302均与第五管道305连通,第三管道303与第五管道305间隔设置,第四管道304设置有多个,多个第四管道304的一端均与第三管道303连通,多个第四管道304的另一端均与第五管道305连通;多个第四管道304与多个散热片2一一对应抵接。
通过第四管道304与散热片2一一抵接的方式实现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的接触,一方面使得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内循环时,与散热片2接触,能够及时的将散热管道3内部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2上,从而将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相较于实施例一中的接触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大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参见图4、图5和图6,蒸发器1上设置有两个蒸汽口101和两个回液口102,第一管道301设置有两个且与两个蒸汽口101对应连通,第二管道302设置有两个且与两个回液口102对应连通;两个第一管道301和两个第二管道302分别位于散热片2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将两个第一管道301和两个第二管道302设置于散热片2沿第一方向的两端,使得两个第一管道301和两个第二管道302在连通蒸发器1和中间管道组的同时,能够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散热片2的安装。
进一步地,参见图4、图5和图6,第三管道303和第五管道305在竖直平面内平行间隔设置,第三管道303高于散热片2,第五管道305低于散热片2,第四管道304沿竖直方向设置将第三管道303和第五管道305连通,第四管道304设置在散热片2背离蒸发器1的一端。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当蒸汽在第三管道303和第四管道304中冷凝成液体后,能够快速流入第五管道305中,加快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中的循环,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第三管道303和第五管道305分别位于散热片2的两侧,能够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第四管道304和散热片2的安装。
进一步地,参见图4、图5和图6,散热管道3内设有分隔板3041,分隔板3041将散热管道3内部形成多个通道。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041设置于第四管道304内部,分隔板3041沿竖直方向设置。通过设置分隔板3041,增大了第四管道304内部的侧壁面积,提高了蒸汽在散热管道3中冷凝的效率,加快了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内的循环,提高了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7,蒸汽口101和回液口102沿第一方向分别设置有多个,散热管道3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管道3的一端与多个蒸汽口101对应连通,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的另一端与多个回液口102对应连通;多个散热管道3与多个散热片2一一对应抵接。
通过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完全抵接的方式实现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的接触,一方面能够及时的将散热管道3内部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2上,从而将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散热管道3局限于散热片2上,能够减小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体积,适用于三维热虹吸散热器使用空间较小的情况。
进一步地,参见图7,散热管道3直接一体成型,多个散热管道3分别位于多个散热片2的同一侧。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安装接触。可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直接在散热片2内部形成散热管道3,如此设置能够减少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安装步骤,更加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操作。
进一步地,参见图7,散热片2为板状结构,散热管道3为扁平状管道,散热管道3外壁与散热片2的侧面贴合抵接。通过将散热管道3设置为扁平状管道,相较于圆形管道能够增大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从而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散热管道3内部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散热管道3内部分隔成多个通道。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设置在散热管道3中沿竖直方向的部分。通过设置分隔板,增大了散热管道3内部的侧壁面积,提高了蒸汽在散热管道3中冷凝的效率,加快了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内的循环,提高了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与实施例四的结构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8,蒸汽口101和回液口102沿第二方向分别设置有多个,散热管道3沿第二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管道3的一端与多个蒸汽口101对应连通,多个散热管道3的另一端与多个回液口102对应连通;多个散热管道3均与同一个散热片2抵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散热管道3与散热片2的接触,使得冷却介质在散热管道3内循环时,与散热片2接触,能够及时的将散热管道3内部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2上,从而将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将多个散热管道3与同一个散热片2抵接,适用于热源在第二方向上面积较大的情况,使得蒸发器1与热源能够大面积接触,同时在受热面积上能够都有散热管道3的散热作用,提高三维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发器(1),所述蒸发器(1)用于与热源接触,所述蒸发器(1)内部设置有冷却介质,所述蒸发器(1)上设置有蒸汽口(101)和回液口(102);
散热片(2),所述散热片(2)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片(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蒸发器(1)的外侧;
散热管道(3),所述散热管道(3)设于所述蒸发器(1)的外部,所述散热管道(3)的一端与所述蒸汽口(101)连通,所述散热管道(3)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液口(102)连通,所述散热管道(3)和所述散热片(2)接触并进行热传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道(3)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道(301)、中间管道组和第二管道(302),所述第一管道(301)的进口与所述蒸发器(1)上的所述蒸汽口(101)连通,所述第一管道(301)的出口与所述中间管道组的进口连通,所述中间管道组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管道(302)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管道(302)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1)上的所述回液口(102)连通;所述中间管道组与所述散热片(2)接触并进行热传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301)的进口低于所述第一管道(301)的出口;所述第二管道(302)的进口高于所述第二管道(302)的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上设置单个所述蒸汽口(101)和单个所述回液口(102);
所述中间管道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管道(303)、第四管道(304)和第五管道(305),所述第三管道(303)与所述第一管道(301)连通,所述第五管道(305)与所述第二管道(302)连通;
所述第三管道(303)和所述第五管道(305)间隔设置且均贯穿多个所述散热片(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301)远离蒸发器(1)的一端连通有第一集流管道(3011),所述第二管道(302)远离蒸发器(1)的一端连通有第二集流管道(3021),多组所述中间管道组并联且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道(301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道(3021)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301)和所述第二管道(30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上设置多个所述蒸汽口(101)和多个所述回液口(102),所述第一管道(301)设置有多个且与多个所述蒸汽口(101)对应连通,所述第二管道(302)设置有多个且与多个所述回液口(102)对应连通;
所述中间管道组包括第三管道(303)、第四管道(304)和第五管道(305),多个所述第一管道(301)均与所述第三管道(303)连通,多个所述第二管道(302)均与所述第五管道(305)连通,所述第三管道(303)和所述第五管道(305)间隔设置,所述第四管道(304)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四管道(304)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管道(303)连通,多个所述第四管道(3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五管道(305)连通;
多个所述第四管道(304)与多个所述散热片(2)一一对应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口(101)和所述回液口(102)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的一端与多个所述蒸汽口(101)对应连通,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回液口(102)对应连通;
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与多个所述散热片(2)一一对应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2)为板状结构,所述散热管道(3)为扁平状管道,所述散热管道(3)外壁与所述散热片(2)的侧面贴合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口(101)和所述回液口(102)沿第二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沿所述第二方向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的一端与多个所述蒸汽口(101)对应连通,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回液口(102)对应连通;
多个所述散热管道(3)均与同一个所述散热片(2)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三维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道(3)内部设置有分隔板(3041),所述分隔板(3041)将所述散热管道(3)内部分隔成多个通道。
CN202321440267.3U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Active CN220206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0267.3U CN220206430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0267.3U CN220206430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6430U true CN220206430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8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40267.3U Active CN220206430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64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9513B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汇流条
CN212906119U (zh) 服务器
CN110848822A (zh) 散热构件、散热器和空调器
CN220206430U (zh)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CN21195303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0399236U (zh) 散热构件、散热器和空调器
CN210014475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6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6592668A (zh) 一种三维热虹吸散热器
CN113970135B (zh) 一种电控散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0980124U (zh) 一种空调外机
CN211400079U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11953039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108751U (zh) 空调室外机
CN101156126A (zh) 用于电子装置,尤其是计算机的冷却系统
CN111366018B (zh) 半导体制冷用散热组件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09312749U (zh) 半导体器件散热装置
CN111397422A (zh) 散热换热器及半导体换热器及半导体空调
CN214469013U (zh) 除湿机
CN217694134U (zh) 相变散热器及空调器
CN215832064U (zh) 用于电控元件的散热装置、空调室外机
CN218915170U (zh) 散热系统和空调器
CN218895684U (zh) 冷凝水换热系统及存储设备
CN217685493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7363632U (zh) 散热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