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89901U -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89901U
CN220189901U CN202321525735.7U CN202321525735U CN220189901U CN 220189901 U CN220189901 U CN 220189901U CN 202321525735 U CN202321525735 U CN 202321525735U CN 220189901 U CN220189901 U CN 220189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lower shell
shell
groov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257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玉美
郭建宏
罗昆
周忠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xing Longyi Termin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xing Longyi Termin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xing Longyi Termin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xing Longyi Termin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2573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89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89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89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包括下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还包括:所述下壳体的前后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支线卡槽和主线卡槽;其中,所述支线卡槽的右侧设置有主线卡槽;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凹孔;所述凹孔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锁定杆;所述下壳体的中间内部安装有分隔板,且分隔板的中间外侧卡合安装有铜镀锡导件,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面均开槽与铜镀锡导件的左右两侧卡合连接。该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设置有锁定杆和凹孔,通过锁定杆与凹孔的卡合连接,便于快速的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安装固定,对支线缆和主线缆安装方便,不需要进行剖线,也便于后期对拆卸,操作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通过接线端子可方便将导线之间进行连接,使得电路稳定、安全的使用,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无需剖线就能快速进行接线的接线端子,这样无需剖线,无需使用工具,提高了接线的效率;
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2474253U”公开的专利名称为“快速接线端子”,利用压线翼片a自由端与绝缘外壳内壁之间的间隙,可以将导线裸端头直接插设在该间隙之中固定,这样就很方便导线的接入,实现快速接线的目的;当需要拆下导线时,只需向下按下按钮,即可轻松地将前、后导电片端部上的导线拔出,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提高装配效率;
上述现有技术中设置了三个按钮,需要一一手动按动三个按钮来将三组前、后导电片端部上的导线拔出,不能同时控制三个按钮,因此使得操作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设置了三个按钮,需要一一手动按动三个按钮来将三组前、后导电片端部上的导线拔出,不能同时控制三个按钮,因此使得操作较为麻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包括下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
还包括:
所述下壳体的前后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支线卡槽和主线卡槽;
其中,所述支线卡槽的右侧设置有主线卡槽;
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凹孔;
所述凹孔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锁定杆;
所述下壳体的中间内部安装有分隔板,且分隔板的中间外侧卡合安装有铜镀锡导件;
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面均开槽与铜镀锡导件的左右两侧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插接杆,并且插接杆与连接杆二者构成“U”形状结构设置。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插接杆与连接杆二者构成“U”形状结构设置,使得连接杆可同时控制两个插接杆的移动。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左右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两个放置槽和四个限位槽,且放置槽的上下两侧面均设置有限位槽,并且放置槽的长度大于限位槽的长度。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放置槽的长度大于限位槽的长度,避免限位块与限位槽分离。
优选的,所述放置槽的内部插入有插接杆,且放置槽的内部安装有复位弹簧,并且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插接杆的一端相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通过复位弹簧的蓄力可自动带动插接杆进行复位。
优选的,所述插接杆靠近复位弹簧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均固定有限位块,且限位块与限位槽卡合滑动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限位块与限位槽卡合滑动连接,避免插接杆与放置槽分离。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上方对称安装有呈“7”字形结构的锁定杆,且锁定杆与凹孔呈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锁定杆与凹孔呈一一对应设置,以便于锁定杆插入到凹孔内对上壳体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通过插接杆与下壳体构成滑动结构,且插接杆的个数与限位块的个数呈1:2设置。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连接杆通过插接杆与下壳体构成滑动结构,使得连接杆可带动锁定杆一同进行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安装有锁定杆和凹孔,便于快速的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安装固定,操作快捷,其具体内容如下:
(1)设置有锁定杆和凹孔,通过锁定杆与凹孔的卡合连接,便于快速的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安装固定,对支线缆和主线缆安装方便,不需要进行剖线,也便于后期对拆卸,操作快捷;
(2)安装有限位块和限位槽,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的卡合连接,避免插接杆与放置槽完全分离,以便于插接杆很好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壳体与插接杆连接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端子整体使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壳体;2、上壳体;201、凹孔;3、插接杆;4、连接杆;5、锁定杆;6、支线卡槽;7、铜镀锡导件;8、放置槽;9、复位弹簧;10、限位块;11、限位槽;12、主线卡槽;13、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包括下壳体1,以及安装在下壳体1上方的上壳体2;
参照附图1-4所示,将整个接线端子移动到工作区域内,到达工作区域后,将主线缆插入到主线卡槽12内贯穿铜镀锡导件7内的通孔,下壳体1的前后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支线卡槽6和主线卡槽12;其中,支线卡槽6的右侧设置有主线卡槽12,上壳体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槽与铜镀锡导件7的左右两侧卡合连接,下壳体1的中间内部安装有分隔板13,且分隔板13的中间外侧卡合安装有铜镀锡导件7,将支线缆插入到支线卡槽6内与铜镀锡导件7贴合设置,然后将连接杆4向外拉动,下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杆4,且连接杆4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插接杆3,并且插接杆3与连接杆4二者构成“U”形状结构设置,此时连接杆4同时带动两个插接杆3向外移动,使得插接杆3对复位弹簧9拉动,使得复位弹簧9蓄力,同时连接杆4带动锁定杆5一同向外移动,这时再将上壳体2盖在下壳体1上,此时上壳体2的下方与铜镀锡导件7凹凸配合,上壳体2的下端与下壳体1配合对主线缆和支线缆挤压,从而使得主线缆和支线缆稳定的安装在下壳体1内,无需剖线就能很好的通过铜镀锡导件7将主线缆和支线缆之间进行连接;
接着松开连接杆4,这时通过复位弹簧9的蓄力自动带动带动插接杆3、连接杆4和锁定杆5一同进行移动,连接杆4的上方对称安装有呈“7”字形结构的锁定杆5,且锁定杆5与凹孔201呈一一对应设置,此时插接杆3外侧的限位块10在限位槽11内滑动,放置槽8的内部插入有插接杆3,且放置槽8的内部安装有复位弹簧9,并且复位弹簧9的一端与插接杆3的一端相连接,插接杆3靠近复位弹簧9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均固定有限位块10,且限位块10与限位槽11卡合滑动连接,下壳体1的左右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两个放置槽8和四个限位槽11,且放置槽8的上下两侧面均设置有限位槽11,并且放置槽8的长度大于限位槽11的长度,锁定杆5的一端插入到上壳体2外侧内开设的凹孔201内,上壳体2的左右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凹孔201;凹孔201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锁定杆5,因此使得锁定杆5对上壳体2进行固定,从而使得下壳体1与上壳体2快速的进行安装,操作便捷,后期当需要拆卸时,连接杆4通过插接杆3与下壳体1构成滑动结构,且插接杆3的个数与限位块10的个数呈1:2设置,只需手动将连接杆4向外拉动,使得锁定杆5与凹孔201分离,即可将下壳体1与上壳体2分离。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时,首先,将主线缆插入到主线卡槽12内贯穿铜镀锡导件7内的通孔,将支线缆插入到支线卡槽6内与铜镀锡导件7贴合设置;
接着松开连接杆4,锁定杆5的一端插入到上壳体2外侧内开设的凹孔201内,因此使得锁定杆5对上壳体2进行固定,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包括下壳体(1),以及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上方的上壳体(2);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下壳体(1)的前后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支线卡槽(6)和主线卡槽(12);
其中,所述支线卡槽(6)的右侧设置有主线卡槽(12);
所述上壳体(2)的左右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凹孔(201);
所述凹孔(201)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锁定杆(5);
所述下壳体(1)的中间内部安装有分隔板(13),且分隔板(13)的中间外侧卡合安装有铜镀锡导件(7);
所述上壳体(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槽与铜镀锡导件(7)的左右两侧卡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杆(4),且连接杆(4)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插接杆(3),并且插接杆(3)与连接杆(4)二者构成“U”形状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的左右两侧面内部均开设有两个放置槽(8)和四个限位槽(11),且放置槽(8)的上下两侧面均设置有限位槽(11),并且放置槽(8)的长度大于限位槽(11)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槽(8)的内部插入有插接杆(3),且放置槽(8)的内部安装有复位弹簧(9),并且复位弹簧(9)的一端与插接杆(3)的一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杆(3)靠近复位弹簧(9)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均固定有限位块(10),且限位块(10)与限位槽(11)卡合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4)的上方对称安装有呈“7”字形结构的锁定杆(5),且锁定杆(5)与凹孔(201)呈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4)通过插接杆(3)与下壳体(1)构成滑动结构,且插接杆(3)的个数与限位块(10)的个数呈1:2设置。
CN202321525735.7U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Active CN220189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5735.7U CN220189901U (zh)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5735.7U CN220189901U (zh)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89901U true CN220189901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02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25735.7U Active CN220189901U (zh)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899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6428A (zh) 具有多种接线功能的塑壳式电器的插入式底座
CN204538435U (zh) 安装连接系统
CN110911242A (zh) 一种便捷式塑壳断路器的接线装置
CN220189901U (zh) 一种无需剖线的接线端子
US105667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9937378U (zh) 一种电线终端接线端子
CN219553908U (zh) 一种免剥线快接插座
CN216698745U (zh) 一种建筑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
CN111416228B (zh) 电缆快速拆接用耦合器
CN219329395U (zh) 一种弱电线缆的网络排线机构
CN220253645U (zh) 一种便于连接的电线线缆连接头
CN220984895U (zh) 一种新型插座
CN212626129U (zh) 一种便于对局部进行拆卸的拼接式弹簧接线端子
CN211789726U (zh) 一种带接线机构的电线
CN217158983U (zh) 一种便于穿接电缆的电气柜
CN219591669U (zh) 一种抽拉式接线端子座
CN220692446U (zh) 一种具有抗拉机制的线对板连接器
CN113258473B (zh) 一种可对出线口组件单独拆装的电气柜
CN218275169U (zh) 直流电源模块连接器
CN218300838U (zh) 一种建筑电气用接线盒
CN214378900U (zh) 一种电气设计用连接稳定的接线端子结构
CN112332343A (zh) 一种电线夹持组件
CN212874807U (zh) 一种具有快速接线结构的吸顶灯
CN216387179U (zh) 一种电表接线端子及电表壳体
CN220710746U (zh) 一种电气负载自动管理系统通电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