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3401U -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3401U
CN220173401U CN202320070895.0U CN202320070895U CN220173401U CN 220173401 U CN220173401 U CN 220173401U CN 202320070895 U CN202320070895 U CN 202320070895U CN 220173401 U CN220173401 U CN 220173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voice coil
magnetic
annular groove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7089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志和
童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uxshare Acoustics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uxshare Acoustics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uxshare Acoustics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uxshare Acoustics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7089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3401U/zh
Priority to TW112202420U priority patent/TWM642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3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3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其中的磁路系统包括磁铁底板、磁罩、第一磁铁组以及第二磁铁组。磁铁底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环形凹槽以及第二环形凹槽,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彼此相对,第一环形凹槽设置于第一表面并位于磁铁底板的周侧,第二环形凹槽设置于第二表面并位于磁铁底板的周侧。磁罩套固于磁铁底板。第一磁铁组设置于第一表面。第二磁铁组设置于第二表面。透过配置磁铁底板及磁罩为第一磁铁组和第二磁铁组的共用导磁板,使第一磁铁组所对应的共振空间和第二磁铁组所对应的共振空间互相连通,从而可减少使用导磁板的数量。

Description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关于音讯装置,特别是一种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背景技术
近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声音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声音质量的要求大部分体现在音响的高音质、低失真及小尺寸的特性。对音响来说,扬声器为发声元件而成为相当重要的角色。为了达到高音质的特性,需扩大扬声器中的磁路部分,使整个音箱的尺寸变大且提高音箱的制造成本。再者,扬声器于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并传递到设备其它部件上,从而造成整机的共振产生异响,还可能影响其它模块或部件的功能;于是有了双面扬声器的设计来降低扬声工作时产生的振动,来改善或避免上述问题。
为了改善前述问题,双面扬声器因而出现。双面扬声器通常使用两个音圈搭配共同的磁路模组形成,双面扬声器的内部通过磁路模组分隔成两个共振空间,两个音圈分别位于两个共振空间,但两个共振空间并不连通,导致双面扬声器的音质仍不符合前述声音质量的要求。若欲增加共振空间来改善双面扬声器的音质,将导致双面扬声器的体积增加,不适用于薄型化电子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前述,本申请提供一种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改善扬声器的音质并缩小扬声器的体积,进而能适用于薄型化电子装置。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磁路系统,包括磁铁底板、磁罩以及第一磁铁组。磁铁底板包括第一表面。磁罩具有穿孔并透过穿孔套设于磁铁底板。第一磁铁组设置于第一表面。其中,磁铁底板更包括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环形凹槽以及第二环形凹槽。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磁路系统更包括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第一环形凹槽设置于磁铁底板的第一表面并位于磁铁底板的周侧,第二环型凹槽设置于磁铁底板的第二表面并位于磁铁底板的周侧,第一胶层设置于第一环形凹槽,第二胶层设置于第二环形凹槽。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磁罩更包括环形卡合部,环形卡合部与磁铁底板的周侧卡合。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磁罩具有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第一凸缘从磁罩的一侧凸起并环绕穿孔,第二凸缘从磁罩的另一侧凸起并环绕穿孔。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一磁铁以及第一华司,两个第一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第一表面,第一华司设置于两个第一磁铁之间。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磁铁底板更包括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本申请的磁路系统更包括第二磁铁组,第二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二磁铁以及第二华司,两个第二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第二表面,第二华司设置于两个第二磁铁之间。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面扬声器,包括磁铁底板、磁罩、第一磁铁组、第一音圈、以及第一振膜。磁铁底板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磁罩具有穿孔并透过穿孔套设于磁铁底板。第一磁铁组设置于第一表面。第一音圈套设于第一磁铁组,且当第一音圈接收第一讯号而产生第一磁场时,第一音圈相对于第一磁铁组在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第一振膜套设于第一音圈,并于第一音圈移动时振动。第二磁铁组设置于第二表面。第二音圈,第二音圈套设于第二磁铁组,且当第二音圈接收第二讯号而产生第二磁场时,第二音圈相对于第二磁铁组在第二方向往复移动,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反。第二振膜套设于第二音圈并于第二音圈移动时振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磁铁底板更包括第一环形凹槽以及第二环形凹槽,本申请的扬声器更包括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第一环形凹槽设置于第一表面并位于磁铁底板的周侧,第二环型凹槽设置于磁铁底板的第二表面并位于磁铁底板的周侧,第一胶层设置于第一环形凹槽,第二胶层设置于第二环形凹槽。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磁罩更包括环形卡合部,环形卡合部与磁铁底板的周侧卡合。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一磁铁以及第一华司,两个第一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第一表面,第一华司设置于两个第一磁铁之间。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二磁铁以及第二华司,两个第二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第二表面,第二华司设置于两个第二磁铁之间。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磁罩具有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第一凸缘从磁罩的一侧凸起并环绕穿孔,第二凸缘从磁罩的另一侧凸起并环绕穿孔。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双面扬声器更包括第一盆架及第二盆架,第一盆架具有孔洞及第一容置空间,第一盆架的孔洞与第一凸缘卡合而使第一盆架固定于磁罩的一侧,第一容置空间容置第一磁铁组、第一音圈及第一振膜,第二盆架具有孔洞及第二容置空间,第二盆架的孔洞与第二凸缘卡合而使第二盆架固定于磁罩的另一侧,第二容置空间容置第二磁铁组、第二音圈及第二振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双面扬声器更包括第一弹波及第二弹波,第一弹波套住第一音圈并位于第一振膜下方,第二弹波套住第二音圈并位于第二振膜上方。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透过配置磁铁底板及磁罩为第一磁铁组和第二磁铁组的共用导磁板,使第一磁铁组所对应的共振空间和第二磁铁组所对应的共振空间互相连通,并能降低整体运作时的振动,且提高扬声器的声压位准,从而改善扬声器的音质并缩小扬声器高度尺寸以及整体的扬声器的体积。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绘示磁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绘示磁铁底板及磁罩的配置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绘示磁铁底板及磁罩的配置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又另一实施例绘示磁铁底板及磁罩的配置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绘示双面扬声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磁铁底板
20:磁罩
21:第一凸缘
22:第二凸缘
23:环形卡合部
30:第一磁铁组
31A、31B:第一磁铁
32:第一华司
40:第二磁铁组
41A、41B:第二磁铁
42:第二华司
50:第一胶层
60:第二胶层
70:第一音圈
80:第二音圈
90:第一振膜
100:第二振膜
110:第一盆架
120:第二盆架
130:第一弹波
140:第二弹波
150:第一防尘帽
160:第二防尘帽
AS1:第一容置空间
AS2:第二容置空间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F1:第一表面
F2:第二表面
G1:第一环形凹槽
G2:第二环形凹槽
TH1、TH2、TH3:穿孔
T1:第一端子
T2:第二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互相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包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绘示磁路系统的示意图及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绘示磁铁底板及磁罩的配置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包括磁铁底板10、磁罩20以及第一磁铁组30。磁铁底板10包括第一表面F1。磁罩20套设于磁铁底板10。第一磁铁组30设置于第一表面F1。
在本实施例中,磁铁底板10更包括与第一表面F1相对的第二表面F2、第一环形凹槽G1以及第二环形凹槽G2,第一环形凹槽G1设置于磁铁底板10的第一表面F1并位于磁铁底板10的周侧,第二环型凹槽G2设置于磁铁底板10的第二表面F2并位于磁铁底板10的周侧。具体而言,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形成一个轭铁,磁铁底板10设置于磁罩20的几何中心,磁铁底板10的中心轴与磁罩20的中心轴一致。举例来说,磁铁底板10为扁平的圆盘,第一环形凹槽G1设置于圆盘的第一表面F1而相对于第一表面F1下陷,第二环形凹槽G2设置于圆盘的第二表面F2而相对于第二表面F2下陷,使磁铁底板10在周侧部分的高度小于磁铁底板10在中心部分的高度,磁铁底板10的中心部分相较于周侧部分凸起。磁罩20为具有穿孔TH1的圆柱体,磁罩20的外径大于磁铁底板10的直径,磁铁底板10的高度远小于磁罩20的高度,圆盘的中心轴与具有穿孔TH1的圆柱体的中心轴一致,磁铁底板10进入穿孔TH1并固定于磁罩20的几何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透过激光焊接的方式,接合磁铁底板10和磁罩20,使磁铁底板10固定于磁罩2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透过其他种能使磁铁底板10合磁罩20彼此紧配合的方法,而未限制磁铁底板10和磁罩20的接合方式在激光焊接。
另外,磁罩20可具有第一凸缘21及第二凸缘22。第一凸缘21从磁罩20的一侧凸起并环绕穿孔TH1,第一凸缘21的直径大于穿孔TH1的直径并小于磁罩20的直径;透过前述配置,磁罩20可在磁罩20的一侧连接其他需卡合的元件(例如盆架)。第二凸缘22从磁罩20的另一侧凸起并环绕穿孔TH1,第二凸缘22的直径大于穿孔TH1的直径并小于磁罩20的直径;透过前述配置,磁罩20可在磁罩20的另一侧连接其他需卡合的元件(例如盆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30可包括第一磁铁31A、第一磁铁31B以及第一华司32。第一磁铁31A可靠近第一表面F1且位于磁罩20的穿孔TH1内,第一磁铁31A的直径可大于第一磁铁31B的直径,第一磁铁31A及第一磁铁31B可用于提供磁能。第一华司32可设置于第一磁铁31A和第一磁铁31B之间,并用于导磁及降低磁阻。第一磁铁组30与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共同形成第一磁路。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可更包括第二磁铁组40。第二磁铁组40可包括第二磁铁41A、第二磁铁41B以及第二华司42,第二磁铁41A可靠近第二表面F2且位于磁罩20的穿孔TH1内,第二磁铁41A的直径可大于第二磁铁41B的直径,第二磁铁41A及第二磁铁41B可用于提供磁能。第二华司42可设置于第二磁铁41A及第二磁铁41B之间,并用于导磁及降低磁阻。第二磁铁组40与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共同形成第二磁路。
需说明的是,虽然图1所示的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配置第一磁路及第二磁路,但图1所示的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也能仅配置第一磁路,即图1所示的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配置第一磁铁组30也可运作。换句话说,图1所示的配置仅为说明两个磁路共用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而也能将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配置单个磁路来使用。
根据前述,第一磁路及第二磁路共用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为第一磁路及第二磁路的共用导磁板。换句话说,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为第一磁铁组30和第二磁铁组40的共用导磁板,可视为第一磁铁组30和第二磁铁组40以磁铁底板10的中心面为对称面而对称设置,而无须对第一磁铁组30和第二磁铁组40分别设置导磁板,使第一磁铁组30所对应的共振空间和第二磁铁组40所对应的共振空间互相连通,且可减少使用导磁板的数量。
另外,由于第一磁铁31A的直径、第一磁铁31B的直径以及第一华司32的直径皆小于磁铁底板10在第一表面F1的直径,使第一环形凹槽G1的上方并无第一磁铁31A、第一磁铁31B以及第一华司32的阻挡,在第一磁铁组30和磁罩2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第一磁铁组30和磁罩2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可允许其他需插入的元件(例如音圈)设置并能用于散热。由于第二磁铁41A的直径、第二磁铁41B的直径以及第二华司42的直径皆小于磁铁底板10在第二表面F2的直径,使第二环形凹槽G1的下方并无第二磁铁41A、第二磁铁41B以及第二华司42的阻挡而与外部的空气连通,在第二磁铁组40和磁罩2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第二磁铁组40和磁罩2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可允许其他需插入的元件(例如音圈)设置并能用于散热。
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绘示磁铁底板及磁罩的配置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可更包括第一胶层50及第二胶层60。第一胶层50设置于第一环形凹槽G1,第二胶层60设置于第二环形凹槽G2,第一胶层50及第二胶层60可用于加强磁铁底板10和磁罩20的固定,以保护磁铁底板10和磁罩20所接合的位置,从而避免磁铁底板10和磁罩20所接合的位置氧化生锈。
在又另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可更包括第一橡胶垫圈及第二橡胶垫圈。第一橡胶垫圈设置于第一环形凹槽G1,第二橡胶垫圈设置于第二环形凹槽G2,第一橡胶垫圈及第二橡胶垫圈可用于避免磁铁底板10和磁罩20所接合的位置氧化生锈。
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绘示磁铁底板及磁罩的配置图。如图4所示,磁罩20可更包括环形卡合部23,环形卡合部23的位置为对应磁铁底板10接合于磁罩20的位置。由于第一环形凹槽G1及第二环形凹槽G2的配置,可视磁铁底板10的周侧为凸块,环形卡合部23的结构可例如为凹槽,磁铁底板10的周侧与环形卡合部23卡合。
请参阅图5,其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绘示双面扬声器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双面扬声器包括磁铁底板10、第一环形凹槽G1、第二环形凹槽G2、磁罩20、第一磁铁组30、第二磁铁组40、第一音圈70、第二音圈80、第一振膜90以及第二振膜100,磁铁底板10、第一环形凹槽G1、第二环形凹槽G2、磁罩20、第一磁铁组30以及第二磁铁组40的配置与图1所示的配置相同,于此不再重复叙述。
第一音圈70套设于第一磁铁组30,且当第一音圈70接收第一讯号而产生第一磁场时,第一音圈70相对于第一磁铁组30在第一方向D1往复移动。第二音圈80套设于第二磁铁组40,且当第二音圈80接收第二讯号而产生第二磁场时,第二音圈80相对于第二磁铁组40在第二方向D2往复移动,其中第二方向D2和第一方向D1相反。第一振膜90套设于第一音圈70,并于第一音圈70移动时振动。第二振膜100套设于第二音圈80,并于第二音圈80移动时振动。
具体而言,磁罩20为中空圆柱体而具有穿孔TH1,第一音圈70包括可第一套筒及缠绕在第一套筒外的第一线圈,第二音圈80可包括第二套筒及缠绕在第二套筒外的第二线圈。第一套筒进入磁罩20的穿孔TH1并套设于第一磁铁组30的第一磁铁31B;换句话说,第一套筒插入至第一磁铁组30和磁罩20之间的间隙。第二套筒进入磁罩20的穿孔TH1并套设于第二磁铁组40的第二磁铁41B;换句话说,第二套筒插入至第二磁铁组40和磁罩20之间的间隙。第一振膜90的圆孔套设于第一套筒,第二振膜100的圆孔套设于第二套筒。第一磁铁组30、第一音圈70、第一振膜90、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形成第一发声单元,第二磁铁组40、第二音圈80、第二振膜100与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形成第二发声单元。由于第一磁路所形成的磁场相异于第二磁路所形成的磁场,第一发声单元的声音传播方向相异于第二发声单元的声音传播方向。
需说明的是,虽然图5所示的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配置第一发声单元及第二发声单元,但图5所示的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也能仅配置第一发声单元,即图5所示的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配置第一发声单元也可运作。换句话说,图5所示的配置仅为说明两个发声单元共用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而也能将磁铁底板10及磁罩20配置单个发声单元来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双面扬声器可更包括第一盆架110、第二盆架120、第一端子T1、第二端子T2、第一弹波130、第二弹波140、第一防尘帽150以及第二防尘帽160。
第一盆架110具有第一容置空间AS1及穿孔TH2,第一盆架110的孔洞TH2与第一凸缘21卡合而使第一盆架110固定于磁罩20的一侧,第一容置空间AS1容置第一磁铁组30、第一音圈70、第一振膜90以及第一弹波130,第一音圈70穿越磁罩20的穿孔TH1,使得第一音圈70的部分位于磁罩20的穿孔TH1及第一音圈70的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AS1。第一端子T1设置于第一盆架110外并电性连接第一音圈70的第一线圈,第一端子T1用于接收第一讯号以传送第一讯号(例如电流讯号)至第一线圈,第一音圈70的周围产生感应磁场。
第二盆架120具有第二容置空间AS2及穿孔TH3,第二盆架120的孔洞TH3与第二凸缘22卡合而使第二盆架120固定于磁罩20的另一侧,第二容置空间AS2容置第二磁铁组40、第二音圈80、第二振膜100以及第二弹波140,第二音圈80穿越磁罩20的穿孔TH1,使得第二音圈80的部分位于磁罩20的穿孔TH1及第二音圈80的部分位于第二容置空间AS2。第二端子T1设置于第二盆架120外并电性连接第二音圈80的第二线圈,第二端子T2用于接收第二讯号以传送第二讯号(例如电流讯号)至第二线圈,第二音圈80的周围产生感应磁场。
第一弹波130套住第一音圈70并位于第一振膜90下方。具体而言,第一弹波130的圆孔套设于位于第一容置空间AS1的第一套筒并与第一振膜90相邻,即第一弹波130位于第一容置空间AS1的第一振膜90下。第一弹波130可用于避免第一音圈70在振动时接触磁铁底板10及确保第一音圈70于静止时能恢复至原位;换句话说,在第一音圈70无接收第一讯号时,第一音圈70的部分位于磁罩20的穿孔TH1及第一音圈70的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AS1。
第二弹波140套住第二音圈80并位于第二振膜100上方。具体而言,第二弹波140的圆孔套设于位于第二容置空间AS2的第二套筒并与第二振膜100相邻,即第二弹波140位于第二容置空间AS2的第二振膜100上。第二弹波140可用于避免第二音圈80在振动时接触磁铁底板10及确保第二音圈80于静止时能恢复至原位;换句话说,在第二音圈80无接收第二讯号时,第二音圈80的部分位于磁罩20的穿孔TH1及第二音圈80的部分位于第二容置空间AS2。
第一防尘帽150位于第一振膜90的圆孔并覆盖第一音圈70,以防止灰尘进入扬声器的内部。第二防尘帽160位于第二振膜100的圆孔并覆盖第二音圈80,以防止灰尘进入扬声器的内部。
当第一音圈70的第一线圈接收正向第一讯号时,第一音圈70的周围产生感应磁场,第一音圈70所对应的感应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于第一磁铁组30的磁场方向,第一音圈70则往第一振膜90的方向移动。在第一音圈70往第一振膜90的方向移动后,接着施加反向第一讯号于第一音圈70,第一音圈70则往磁铁底板10的方向移动。透过前述第一音圈70在第一振膜90和磁铁底板10之间的往复运动,第一振膜90因而振动来推动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透过调整正向第一讯号和反向第一讯号的切换时间,调整第一音圈70的移动速度,进而调整第一振膜90的振动频率,使第一发声单元所对应的声音频率改变。
当第二音圈80的第二线圈接收正向第二讯号时,第二音圈80的周围产生感应磁场,第二音圈80所对应的感应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于第二磁铁组40的磁场方向,第二音圈80则往第二振膜100的方向移动。在第二音圈80往第二振膜100的方向移动后,接着施加反向第一讯号于第二音圈80,第二音圈80则往磁铁底板10的方向移动。透过前述第二音圈80在第二振膜100和磁铁底板10之间的往复运动,第二振膜100因而振动来推动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透过调整正向第二讯号和反向第二讯号的切换时间,调整第二音圈80的移动速度,进而调整第二振膜100的振动频率,使第二发声单元所对应的声音频率改变。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透过配置磁铁底板及磁罩为第一磁铁组和第二磁铁组的共用导磁板,使第一磁铁组所对应的共振空间和第二磁铁组所对应的共振空间互相连通,并能降低整体运作时的振动,且提高扬声器的声压位准,从而改善扬声器的音质并缩小扬声器高度尺寸以及整体的扬声器的体积。

Claims (14)

1.一种磁路系统,用于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铁底板,包括第一表面;
磁罩,具有穿孔并透过所述穿孔套设于所述磁铁底板;以及
第一磁铁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其中,所述磁铁底板更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环形凹槽以及第二环形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更包括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环形凹槽设置于所述磁铁底板的第一表面并位于所述磁铁底板的周侧,所述第二环形凹槽设置于所述磁铁底板的第二表面并位于所述磁铁底板的周侧,所述第一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罩更包括环形卡合部,所述环形卡合部与所述磁铁底板的周侧卡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罩具有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从所述磁罩的一侧凸起并环绕所述穿孔,所述第二凸缘从所述磁罩的另一侧凸起并环绕所述穿孔。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一磁铁以及第一华司,所述两个第一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华司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磁铁之间。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更包括第二磁铁组,所述第二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二磁铁以及第二华司,所述两个第二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华司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二磁铁之间。
7.一种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铁底板,包括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磁罩,具有穿孔并透过所述穿孔套设于所述磁铁底板;
第一磁铁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第一音圈,套设于所述第一磁铁组,且当所述第一音圈接收第一讯号而产生第一磁场时,
所述第一音圈相对于所述第一磁铁组在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第一振膜,套设于所述第一音圈,并被配置受所述第一音圈移动时连动;
第二磁铁组,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
第二音圈,所述第二音圈套设于所述第二磁铁组,且当所述第二音圈接收第二讯号而产生第二磁场时,所述第二音圈相对于所述第二磁铁组在第二方向往复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以及
第二振膜,所述第二振膜套设于所述第二音圈,并被配置受所述第二音圈移动时连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底板更包括第一环形凹槽以及第二环形凹槽,所述双面扬声器更包括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环形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位于所述磁铁底板的周侧,所述第二环形凹槽设置于所述磁铁底板的所述第二表面并位于所述磁铁底板的周侧,所述第一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罩更包括环形卡合部,所述环形卡合部与所述磁铁底板的周侧卡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一磁铁以及第一华司,所述两个第一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华司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磁铁之间。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铁组包括两个第二磁铁以及第二华司,所述两个第二磁铁的其中一个靠近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华司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二磁铁之间。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罩具有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从所述磁罩的一侧凸起并环绕所述穿孔,所述第二凸缘从所述磁罩的另一侧凸起并环绕所述穿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一盆架及第二盆架,所述第一盆架具有孔洞及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盆架的孔洞与所述第一凸缘卡合而使所述第一盆架固定于所述磁罩的一侧,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容置所述第一磁铁组、所述第一音圈及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二盆架具有孔洞及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盆架的孔洞与所述第二凸缘卡合而使所述第二盆架固定于所述磁罩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容置所述第二磁铁组、所述第二音圈及所述第二振膜。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一弹波及第二弹波,所述第一弹波套住所述第一音圈并位于所述第一振膜下方,所述第二弹波套住所述第二音圈并位于所述第二振膜上方。
CN202320070895.0U 2023-01-10 2023-01-10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Active CN220173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0895.0U CN220173401U (zh) 2023-01-10 2023-01-10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TW112202420U TWM642620U (zh) 2023-01-10 2023-03-17 磁路系統及雙面揚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0895.0U CN220173401U (zh) 2023-01-10 2023-01-10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3401U true CN220173401U (zh) 2023-12-12

Family

ID=87805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70895.0U Active CN220173401U (zh) 2023-01-10 2023-01-10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3401U (zh)
TW (1) TWM64262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2620U (zh) 2023-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29228B1 (en) Speaker and headphone
US8290201B2 (en) Speaker
US7231058B2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P2408219A1 (en) Micro speaker
CN110401907B (zh) 混合致动器
WO2010046988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US10237661B2 (en) Speaker device
US10924863B2 (en) Diaphragm and speaker
KR20070100665A (ko) 통합된 공기 흐름 통로를 갖는 소형의 확성기 및 자기 회로
JP2004032659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電子機器
KR101052622B1 (ko) 보이스코일용 터미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스피커
KR101125241B1 (ko) 다이내믹 스피커
CN220173401U (zh) 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JP2012119845A (ja) 電磁型電気音響変換器
EP1427248B1 (en) Speaker device
KR101811730B1 (ko) 두 개의 보이스코일을 구비한 고출력 마이크로스피커
CN219041975U (zh) 通气轭铁、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CN108834032A (zh) 喇叭及耳机
CN112055287B (zh) 发声致动器
KR20110011498A (ko) 듀얼 서스펜션 마이크로 스피커
CN209017296U (zh) 扬声器
CN116233701A (zh) 通气轭铁、磁路系统及双面扬声器
KR19990041872A (ko) 이중 보이스코일을 가지는 스피커 구조
KR101710187B1 (ko) 스피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CN220191036U (zh) 一种薄型发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